第一篇: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
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
经过两年的“周记展评课”课程的开展,我觉得自己的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不小的进步。以前那种千人一面、内容单
一、毫无新意、结构模式化的情况有了改观。我曾在写作教学中做过以下探索:
一、善积累,作有“米”之“巧妇”:要想在立意选材上有突破,首先要善于积累。我从六年级起,就要求同学们每人有一本读书笔记本,学生在阅读课或课下涉猎课外书籍如《时文选粹》、《智慧背囊》、《读者》、《中考必备作文版》时,将优美的句子、段落、有趣的事例整理到读书笔记上。读书笔记要分类整理为关于爱国、理想和追求的内容;逆境、拼搏和勤奋的内容;团结、守纪和教育的内容;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内容;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内容等几个方面。积少成多,时常翻阅,勤加背诵,经过两年的“死记硬背”,学生就把这些精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当然,诗词与美文的背诵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开展了“背诵美文一百篇”的工作,学生把那些美妙的语言,熟记在心了,自会运用自如,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佳句不断。
二、勤练笔,在实践中提升水平:开设“周记展评课”之前,我们的写作课堂是远离生活,又远离学生的,所有学生面对着同一个题目,大多数却无话可说。“周记展评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写自己最愿意写又最有东西可写的文章: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写自己的困惑苦恼,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家庭琐事、读书心得、散文小说等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写出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肯定比命题作文强得多。每周一次的“周记式”作文不再让学生害怕,每周一次的“展评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周记展评课”除了学生自由点评外,教师也对其中的优秀作文在用词、修辞、结构、写法、立意、布局谋篇上进行点评指导,给同学们起到示范作用:
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定向思维,善于发散思维,反向思维。上学期,春天来到的时候,我班的几个学生以校园的“冬青树”为题写文章,有两个学生单纯以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这一老套路来赞美冬青树;有一个学生把冬青树比作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进行赞美;还有一个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自己是一棵长在校园里,因而有了知识和思想的树;最好的是一个学生写的《我要冒尖》的文章,小作者写自己这棵冬青树,不希望被园丁剪得圆圆的,和其他同胞长得一摸一样,而是希望自己自由生长,表达了张扬个性的愿望。我对后三个学生提出了表扬,并以《我要冒尖》为例,引导同学们学习这种发散思维的方式。文章只有翻新出奇,才会给人清风拂面之感,令人精神爽快!
除了思维方式外,在篇章的谋篇布局上也要多加注意。比如,文章可以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可以运用设问,吸引读者;可以引用诗词,引入正题。文章中间注意段落的衔接、语言的过渡、句子的连贯;句子的连贯可用代词呼应,可用关联词语,也可适当重复上文内容。文章结尾可以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也可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还可以写的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总之,精巧的结构会使文章与众不同,从而引起读者阅读的欲望,扣住读者的心弦。
“厚积言有物,勤练笔生花”,积累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勤于练笔,才会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快快乐乐地去积累,欢欢喜喜地去写作!
广饶县英才学校
段可鹏
第二篇:练笔生花
“练笔”生花
小将镇中心小学 石莉莉
*** 妙笔能生花,可作文这朵花儿如何培育,怎样才能生成呢?我们总是苦于无章可循,或能从叶老处寻得:“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而最终实践中如何“练成”,又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循着这盏指示灯,我在教材中顺藤去摸瓜,摘叶往根寻,看着每一课后的“课堂小练笔”,不禁恍然大悟:花,原来是可以这样“练”成的!
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小练笔这一得天独厚的形式,就能够为教师叫苦、学生喊难的作文作“奠基”。也曾在许多的教学观摩中看到很多教师惯常将小练笔安排在课的临结束时,呈现的形式也很是琳琅。但可惜的是难有一见能将其用得在其所,有其妙的。纵观各年段小练笔在教材中的呈现,不难发现其中的丝丝缕缕联系,更不难体会到“进步的阶梯”性。基于此,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课堂小练笔的各家精论,从中自然受益匪浅,而更多的是结合自我的思考:
一、小练笔,仅限于课堂吗? 固然,课堂是激发学生练笔的最有利的场合。文本学习正如火如荼,课程中发现的特殊句式、精彩片段,及至文本中的“留空”之处,全都还历历在目;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在有声的语言感染中,在无语的入境感悟中,群情激昂,情不自抑,自也不在话下。当时当刻,佳机难得,笔尖滑动,自会有流光溢彩。
可我总觉得这有“下套”之嫌,实践中,第一二回下来,惊喜于学生学得真不错,什么样的好句,什么样的好段,似乎都不是问题了。可三番五次下来就发觉不对了:这是小练笔吗?这不是依葫芦画瓢,画了一个又一个吗?怎么在学生的实践作文中就是没发现有出现呢?叶老的话里又一次看漏了一个好词“举一反三”!同时,我又有了更深的思考:小练笔,能仅限于课堂吗?
二、小练笔,畅言课前可行吗?
“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什么,对于小练笔的学生实际又是什么。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是不是可以让这最好的老师引领我们的学生畅言“小练笔”呢?许多时候,最浓的兴趣不在学中,不在学后,而在学前。让学生自己的兴趣来引导他们自己的练笔,不正迎合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就一直有这样的小尝试,在每一预习课文的安排中都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写一段有关本文的学前话。看着学生各言其妙,各表所见,很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感。
三、小练笔,阶梯性怎么走? 小练笔贯穿着各年段学习过程,如何将这有机地进行衔接处理?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小练笔虽小,却也同样五脏俱全,“小”字辈不输大文章!但要走好这一步步阶梯却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这既要关注师生的个人素质,又少不得教师间的协同合作,尤其在跨年段交接班级的情况下。具体要怎么走好小练笔的“步步阶梯”呢?
虽然留给我的困惑依然在,更可能会在以后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我践行:“条条大路通罗马”,小练笔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而应安排得合理、高效,真正变为学生的“乐作”,这样的小练笔必将会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文佳作的“花儿”不日就会盛开在这方亟待耕耘的天地里——“小练笔”!
第三篇:厚积方有薄发散文
竹子,经过深埋地底9个月的沉寂,在春雨的滋润下一朝破土而出茂密成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弱小时脚踏实地地汲取养分的厚积,方换得它拔地而起节节高的神话。人生亦是如此,你的根扎得越深,生命之树就越是枝繁叶茂。
保罗奥斯特提醒我们“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发展的顺序,不必拼命力挺,更不必仓促表态。”人生如长跑,倘若在起点就拼尽全力冲刺,那么后面只会筋疲力尽被人超越,唯有开始时调整呼吸保持体力,关键时刻才有能力加速,赢得最后的胜利。吴清源深谙此理,于一时的胜利前不骄不躁,在对手领先时静心蓄力,以六合之棋后来居上反败为胜。达芬奇的老师深谙此理,在他人追求更高深的技法时让达芬奇回归基础画鸡蛋,使他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厚积薄发,成就一代名家。
而总有人急功近利,恐为人后,时时争第一,事事要求胜,于好胜心面前失去了自己的理智,于一时的领先忘记之后潜藏的危险,拔苗助长,过犹不及。那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各种兴趣特长班中奔走,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与快乐,反而将他们的精力白白耗费,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未见其智。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生大厦的华美与否不能只看其外观抑或是建造速度,而是由地基是否扎实,地砖是否稳固而决定的。而这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略掉的地方。厚积方有薄发,没有坚定的基础,深厚的积累作地基,那么再高的大厦也不堪一击,一阵狂风便可以将其摧毁。
基础是最根本的东西,每件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低等到高等的。基本的东西越是扎实,地基越宽,所能修筑的大厦也就越高。若是前边随意敷衍,草草了事,那么无论后面构思再好,前面的小螺丝一松动,便立即会引起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轰然倒下。
放在花盆里的树只能长成半人高,而种在森林的树却有参天之盛;养在水缸中的鲤鱼只有拇指般大,而小溪中的鲤鱼却可以有巴掌般大。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品种不同,而是最初让他们发展的空间不同,由此看来,基础的积累非常重要。
古诗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唯有十年寒窗苦读才能令其才思敏捷,信手拈来;古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者台上每一分钟的美丽绽放都少不了台下枯燥的练习和付出。
所以,当他人急速前行时,不必慌张失措,拼命追赶,只需潜心积累,等待厚积薄发,因为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愿你将根深扎于地,厚积薄发,以坚实的基础换来人生之树的枝繁叶茂!
第四篇:言有物,行有恒——王希勤老师致本科毕业生
言有物,行有恒
——给2011届电子系本科毕业生的赠言
王希勤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于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报告厅
各位同学:
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业,衷心祝福每位同学在自己选择的未来道路上发展顺利,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作为你们的老师和长辈,在同学们即将走向新的旅程,去迎接新的挑战的时候,几年来,我每年都借毕业生大会的机会送给大家一句话,表达对同学们的祝福和期待。
前几年送的几句话是:
1、“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是想告诉同学们,碰到事情,特别是重大选择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想;想清楚了,就要坚决干下去,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特别是心力交瘁、一片迷茫时,往往是成功的前夜,更需要一种执着和坚持。
2、“出土先有节,凌云也虚心。”是想告诉大家,对于正确的原则性问题,我们不能屈服;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自己不清楚、不了解的问题,要虚心学习,对同事、对领导要谦和礼让。对大事小事中的非原则问题要懂得灵活处理。唯有如此,才能像竹子一样,节节拔高,直抵云霄。
3、“放下身段,敞开心胸。”“放下身段”,就是要做普通人;“敞开心胸”,就是要坦荡做人,做一个明白人;连在一起,就是要明明白白坦坦荡荡地做一个普通人。
4、“慎言已穷千里目,谨记才上一层楼。”是想告诫大家,大学毕业,或许已穷千里目,但是,大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弱项在哪里,要知道这只是上了一层楼,要成大事业,大学问,还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勤奋扎实地努力工作。
今天我要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也就是我今天赠言的题目:“言有物,行有恒。” 为什么今天要送“言有物,行有恒”这句话?
大家在清华园生活了四年,对清华的风物都非常熟悉了。礼堂前的草坪南端有一个日晷,上面刻了四个字:“行胜于言。”这四个字多多少少影响了一代一代的清华人,告诫我们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近年来,有人对这四个字提出不同意见,说不仅要“行”,而且要“言”。这个意见有道理,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别说你不言,就是你言了,别人也未必听得见。但是,言则言矣,需言之有物。
今天送的这句话,跟我们开会的地点也有关系。大家知道,今年百年校庆时,电子系的新系馆——“清华-罗姆电子工程馆”刚刚落成。你们是新楼落成后的第一届毕业生。系里商量,今天的集体合影和毕业生大会都安排在新楼,让同学们的毕业更有纪念意义。
“言有物,行有恒”这句话跟新楼有什么关系?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新楼的结构。新楼有两翼,中间是圆柱子。刚才大家步入新楼时,可能已经注意到,新楼的一楼大厅在圆柱子里,是两层通高的;现在大家所在的报告厅也在圆柱子里,在三层,也是两层通高的。从一楼地板数起,圆柱子部分下面六层地板的“有”“无”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叫“家人”卦。大家不要觉得跟“卦”联系在一起就有点“八卦”,事实上,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来自六十四卦中的“乾”“坤”两卦的卦辞。《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自有它的道理。尽管有人对《易经》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它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无法回避的,它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更是不可抹杀的。《易经》里面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
“言有物而行有恒”这句话正是来自“家人”卦的卦辞。“家人”由八卦中的两卦上下相叠构成,下面是“实虚实”,代表“火”,上面是“虚实实”代表“风”。中国有句话叫做“日子过得风风火火”,或许也是源自这儿吧。为什么火在下风在上,就被称为“家人”呢?
火有升腾的特性,有了火,风就自然在上面产生从而向其它地方扩散。大家知道,房间里的暖气是不需要风扇的,暖气自然升腾就能温暖整个房间。这是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的体现,现代物理把它纳入热力学的范畴。古人由这个基本规律联想到做人,指出:一个人必须先正其心,修其身,让自己向火一样升腾,自然而然地去影响周围的人,首先影响跟自己接触最频繁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进而去影响更大范围的人,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的哲学认为,要平天下,必须先治其国;要治其国,必须先齐其家;要齐其家,必须先修其身;要修其身,必须先正其心。这是一个深刻的因果链条。“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学习火和风的基本规律,正心修身,逐步影响家人,影响社会。正心修身的表现在于一个人的言行,如何言、如何行才算好呢?易经讲得明明白白:言必有物,行必有恒!
这就是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道理(其实古人早就说了)。之所以要把这句话跟新楼联系起来,是为了让大家对这句话,对我们的新系馆,有更深的印象。
怎么就叫“言有物”?如果我今天就讲到这为止,就不能叫做“言有物”,因为道理很好懂,但是没有跟同学们的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我举个跟同学们有关的例子,来说说“言有物”。
近几年,我跟不少同学单独聊过天。其中,一个有共性的话题是选择专业和就业单位的困惑。通过这些谈话我感到,我们的同学学了很多的道理,但是不太能够把这些道理跟自己的具体问题联系起来。谈话中我给这些同学讲的一个基本道理是大家都懂的,那就是政治经济学里讲的“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且受供求关系影响”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在商品经济社会,劳动力也成为商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专业和就业单位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要选择让自己的劳动力能够卖出好价钱的问题。这么看当然比较片面,因为人还有精神层面的感受,不完全是物化的商品。但是,把政治经济学的原理拿来分析我们选专业和选工作的困惑,还是能够看出一些问题的。比如,热门专业好不好?当然好,正如有些同学说的,大家都想去,肯定有道理。可是,热门专业学的人多,当供求关系达到供大于求的时候,好的劳动力就不一定能够卖出好价钱。相反,那些冷门专业,由于社会需求大于人才供给,反而更能够获得高薪的职位。十几年前,真空和微波专业很冷,大家都不愿意读,可是这些年,真空和微波人才缺乏,社会有需求,不仅找工作容易,而且待遇好。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跟我谈话的同学都提到一个现象,就是同学们在选专业的时候有从众的心理。我看,这个现象说明,我们的同学没有真正做到“言有物”。经济学的道理都会讲,但是,却不能用在自己切身的问题上。
这只是一个例子,目的是想说明,同学们在“言有物”的问题上,还需要下工夫。要把自己从懂事以来学习的道理,正确地用于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以为大学毕业了,你就比别人强了。你可能比别人懂的多,但也许仅仅是“纸上谈兵”,讲的只是空道理。几年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测试,请一群大学生和一群小学生参加一个游戏,用标枪去扎水下的物体。实验发现,大学生和小学生表现差不多。后来,心理学家提醒大学生说,你们不是学过光的折射原理吗?于是乎,大学生们这才想起,扎的时候应该瞄准物体的下半部分。再次比赛,大学生就明显比小学生强了。可见,道理是懂的,但是未必能用于实践。我们的同学身上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当然有。
再来说“行有恒”。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这个道理大家也都懂,但是未必能够真正执行。去年,为了迎接百年校庆,校友总会对校友发展状况作了一个统计,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后的清华毕业生中骨干人才数量(如院士、将军、省部级领导、工业界领袖等)相对于国内一些兄弟院校并无明显优势,至少与清华所拥有的基础设施、科研经费、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诸多优势很不相称。对个体的分析也发现,那些毕业后取得重要成就的清华校友当年在班
里也并非都是名列前茅者,学生时代的佼佼者毕业多年后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发展优势。这些统计结果说明,学生时代的优势不会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的优势。我们把这种优势不能保持的现象统称之为“优势陷阱”现象。
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发现,不能坚定地朝着一个远大目标奋斗,不能从全局着手选择追求目标的策略,不能在困难面前不折不挠坚持不懈,这些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陷阱,在优势人群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道理也很清楚,大部分人在面对得益时会喜悦,面对失去时会沮丧;大部分人喜欢凭直觉做事,不喜欢深刻思考。如果人生目标定得太高,就不容易有“获得成功”的感觉,甚至更多体会到的是“失去”的感觉,而优势群体更容易获得“小的成功”,也更害怕“失败的挫折感”,所以无论是确定发展目标,选择追求目标的策略,还是面对困难和挫折,优势群体都更容易落入心理陷阱。在座的诸位同学身上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当然有。
要克服这样的心理陷阱,就必须“行有恒”。
怎么才能做到“言有物而行有恒”?
我自己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正是在“言有物而行而恒”这句话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思考自己一天的言行哪些对了,哪些错了,为什么对了,为什么错了。这就是“言有物”,因为你不仅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讲出来,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问题来讲;这也就是“行有恒”,因为你每天都坚持了。
人的知识和能力,正如人的肉体一样,每天都在新陈代谢中发生变化。不思考,不做事,遗忘就会发生,知识和能力就会衰减;勤思考,多做事,记忆和关联就会发生,知识和能力就会提高。因此,每天都思考,每天都做事,经年日久才会“言有物而行有恒”。
前些天我跟孩子讨论学习的问题,他对学习有个误解,觉得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才叫学习。我跟他说,学和习是两回事。繁体的“学”,上面是房子顶,下面是个孩子,孩子在听老师讲,叫“学”;繁体的“习”,上面是羽毛,下面是鸟窝,是小鸟在练习飞翔。飞翔的道理可以学,但是飞翔的本领学不来,只能习。
大家大学毕业,“学”了很多东西,但是“习”的路还很长。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学到的道理真正用于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真正做到“言有物,行有恒”,这样才能象火一样升腾,才能象风一样扩散,影响自己的家庭、单位、社会、国家,最终实现自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理想。衷心祝愿每位同学顺利走上未来的征程,祝愿你们身心健康、事业有成!
最后,我要向培养你们的老师、陪伴你们四年之久的班主任、辅导员、级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每位毕业生都会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劳动,电子系的历史记录里也将永久保存你们的业绩。
谢谢大家!
第五篇:11随文练笔巧设计 文思泉涌笔生花
随文练笔巧设计 文思泉涌笔生花
作者:杜晓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联系电话:***
邮编:2239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小路,那便是就文取材的“随文练笔”。“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相得益彰的美好并不容易,在阅读课堂中,不难看到低效甚至无效的随文练笔。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随文练笔设计不够精致而导致的。如何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经过多年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巧妙的设计,是随文练笔是否有效的关键。需要老师的深思熟虑,潜心会文。
一、找准练笔点,让学生有话可说
这里的练笔点,指的是随文练笔的设计点,也是学生的读写结合点。能否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全都在这个点上。如何确定这个练笔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化标点留白处为练笔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相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由于感情抒发、详略安排等需要,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标点的留白,它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
《生命生命》一课,你无不被标点的留白之美所吸引。在教学时,当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后,让他在课题留白处“生命_____生命_____”填标点的时候,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学生:题目补充为“生命 ? 生命!”。写道:生命是什么?我认为生命是勇气。看一只只能活九天的飞蛾,“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因为“我”要弄死一只飞蛾简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却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气可嘉!生命可贵。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小练笔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2.化文本空白为练笔点
中国人讲究含蓄美,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取得“恰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审美效果。我们的教材也体现着这个特性。文本的空白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空白背后的“烟波浩渺”,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
如《草原》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很多人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乍一看这个句子,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仔细体会一下,似乎就能看到蒙族人民从四面八方的蒙古包里走出来,聚集到作者所在的蒙古包之中的场景。这多么令人感动,“几十里外”啊,蒙古人民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啊。平淡的背后承载着深情与厚意。于是我就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自选角度,描写蒙古人齐聚一堂的场景。
学生:汉族朋友来到草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草原,爸爸一大早就把马车整理出来了。今天他要带我们全家一齐去接待汉族朋友。妈妈带上了奶茶,我背上奶豆腐,爸爸昨天刚烤好了一只羊腿,这些都是为汉族朋友准备的。
不同的角度,学生描绘了不同的场景,但是表达的情谊却是一样的。这样的随文练笔能够将文本的空白涂上温暖的色彩,感动之余,更能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阅读的目的就是透彻地理解文本所蕴涵的内涵,借助随文练笔,我们就可以轻易达到了。
3.化情感宣泄为练笔点
人教版语文教材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性,许多文章都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敬佩、赞叹、憎恨、热爱,可谓七情六欲,应有尽有。在强烈的情感背后,需要的是宣泄,需要的是倾诉。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需要,化情感宣泄为练笔点,延伸文本的情感,达到由表及里的情感体验。
如一教师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宙斯的残忍而
感到义愤填膺,为宙斯的大无畏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教师巧妙的设计了随文练笔: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写得很精彩,有写给宙斯的,有写给普罗米修斯的,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有个学生这样写到:
宙斯,你太残忍了!你的身体里根本没有心,最严厉的惩罚应该用到你的身上,因为你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就算不长回来也没关系。而普罗米修斯,我们需要他,尽管他的地位没你高,魔力没你强,但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神。
这是发自学生最心底的声音,这个声音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解才能发出,而此时的随文练笔却给了学生一个宣泄的窗口,让他的情感得以升华。
4.化插图留白处为练笔点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趣味性、直观性、教育性等作用外,还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灵动的形象。在学习《理想的风筝》时,后一部分则着重写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更突出一个残疾人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但,只灌输这样的知识是不够的,于是在深入体会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的时候,设法让他们把静止的画面变成鲜活的语言,于是有学生观察图后写道:
学生1:课后的刘老师活像一个学生,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灰心丧气,反而他在辽阔无比的操场上追赶天上的风筝,看他慈祥的脸庞洋溢着小孩的天真、可爱与快乐,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向往着飞翔,这就是刘老师,自强不息的刘老师。
学生2: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在春天的大地上靠他那条健康的腿和那支拐杖追赶着,刘老师就像一个自由飞扬在蓝天的风筝,高高的,快乐的在飞。你看他的风筝飞得多高,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如果教师硬要他们凭空作
文,无疑是水中捞月。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填补他们的生活留白。
二、多种方式练笔,让学生“话”说成“文”
语文教学切不可忽视课文的语言示范作用。随文练笔还有两大优点:一是将语言与仿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语言迁移;二是将仿写与课文主旨准确“挂钩”。学习语文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学习课文中规范的语言,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米变成米饭,需要火和水。而多种方式练笔就是让学生“话”说成“文”。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仿写经典句段
经典句段有着经典的模式,掌握这个模式,学生也能写出经典句段来。《白杨》一课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部分就是经典段,我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非常好,有写医生的、写士兵的、写老师的„„
哪儿有困难,哪儿就有士兵的身影,不管是在荒凉的沙漠,还是在猛兽出没的大兴安岭,他们总是勇往直前,救助受困群众。
2.写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时,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更到位了。《桥》一文写的是一位老支书在洪水中让群众先走,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的感人场景。教师就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随文练笔:假如这对父子在美丽的天堂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写。
父亲:儿子,对不起啊,我没有保护好你,没有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但我是共产党员啊,也是这个村的支书,我只能这么做哇!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儿子,你怪爸爸吗?
儿子:爸爸,我怎么能怪您呢?您做的一切我都明白,我也是共产党员,我能理解。当您在最后关头把我推上木桥的时候,我就明白,您是想保护我的,这就足够了。就让我们在天堂里继续做一对有情有义的父子吧!
3.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有自己的视野,也有自己的感悟。尊重学生,就该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白杨》一课结尾,当学生明白这位西部建设者托物言志,希望子女也当一名西部支援者的时候,所有人都感动了。这时候,写下学生自己的感悟,那是最真最纯的。
敬爱的西部建设者们,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荒凉的戈壁在你们的努力下,散发着勃勃生机。你们的无私奉献让我感动,你们那“奉献了青春献终身,奉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将一直鼓励着我,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祖国的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相互点墨着色,让学生为“文”添“彩”
随文练笔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练,是情感的爆发点,想象的腾飞点,文本的内化点,如果让学生相互赏析,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随文练笔的小本子,在方便我批阅的同时,也方便学生的交流。有学生这样跟我说:老师,我很喜欢这个小本子,因为里面存的都是我写得最满意的片段,原来片段也可以写得很精彩!
是呀,就算是片段也可以妙笔生花,就算是片段也可以文思泉涌!就在片段练习中,学生掌握了经典写法,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懂得了发挥想象,这不正是作文教学所要求的吗?片段写得精彩了,连片成篇还会远吗?我深信:只要教师巧妙设计,坚持不懈进行随文练笔,一定能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