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林茹(语文)说课稿
说课稿
许林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许林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三单元。这一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包括三篇文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
下面我将从课标、考试大纲、教材、建议四个方面来对本单元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1)、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世纪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为:
“积累·整合”:侧重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感受·鉴赏”:侧重感性体验,指向审美能力。品味语言——领会思想内容,感受艺术魅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
“思考·领悟”:侧重于理性思考,强调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应用·拓展”:侧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侧重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善于发现和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别人的意见或成果,养成严谨、踏实的学风。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目标规定中关于现代文的阅读与鉴赏有8点,其中和文艺论文阅读有关的有以下几点: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4、学会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2)内容标准
必修五的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而随意性地发表见解的随笔,表现形式常常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讲究文采。文艺随笔具备议论性随笔的一些基本特点,既具有议论文的严谨性,又具有散文的形象性。通透古今、总揽天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阅读这些文章,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咬文嚼字》一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咀嚼,都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本着这个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下:
A、知识与能力
1.总体把握全文,明确字词意义有字典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区别。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总结课文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B、过程与方法
1.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课文的特点。
2.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培养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和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说木叶》一文,是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说:“‘木叶’之与‘树叶’,不过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一字千里。”在语言上是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上却是千里之别,原因何在?作者旁证博引,条分缕析,说的头头是道,令人信服。本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A、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观点,明确“木叶”意象的独特意味以及感受因此而营造出来的独特诗歌意境。
2.以点带面,由“木叶”拓展开去,体味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效果以及因此产生的特殊韵味。
B、过程与方法
1.关于“木叶”的含义讨论。2.诗歌意象的含义性研究。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意象的特殊韵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2.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歌的热情。
《谈中国诗》是议论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和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总体来说,“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A、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2.熟知中国诗歌的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B、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节诶次研究其他文学现象。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热爱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本单元总的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涉及的基本观点;探讨文中提出的某些问题,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艺随笔的行文特点; 品味作品语言,感受文艺随笔的文化特质。3.运用随笔中的知识展开评论和分析,提升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这一套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人教版教材与苏教版、鲁教版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按文体编排教材,同时考虑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系统整合知识。
必修一共5册书,每一册书分为四个部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阅读鉴赏是这套教材的主体。
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必修二四个单元分别是:情趣和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散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
必修三的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必修四的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必修五的四个单元分别是:情节和语言(小说二)、披文入情(古代抒情散文)、融会贯通(文艺学论文)、概括和归纳(自然科学论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用类文体的阅读在教材中占有重要比例,全套书共20个单元,而议论文就占到三个单元:基本分布在必修四、五三四单元。而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单元。这是在学生经过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能够学好这个单元。
2、编写体例
每一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概括,可以提纲挈领的引导学生感知阅读文本。每一篇课文包括:课题、作者、正文、课下注释、研讨与练习、课外链接。
文章字体有区别,引文采用浅色字体,阅读时清晰明了,另外课文配有相关的插图,有作者肖像,有课文相关的风景、人物图片。这些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新世纪之前的教材相比,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性。
文章安排有详略读之分,这样学生可以锻炼学生精读和略读的能力。
3、内容结构
朱光潜《咬文嚼字》 林庚《说木叶》 钱钟书《谈中国诗》
4、立体整合
(一)、必修模块勾连相通。
从必修一至必修五,编者力图做到基础性与多样性、立体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必修一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侧重训练记叙文。
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和演讲辞,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
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上下工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全套必修教材第一单元的排列内容分别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各种文学类型均有专项设置。
必修二至必修四的第二单元都是诗歌的世界,从文学史的角度展现诗歌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南北朝之前的诗歌到唐诗到宋词,让学生对诗的发展有了整体认知。必修五则借助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中的大量诗例进行了呼应与提升。
全套必修教材第四单元是各种应用文体的呈现。从新闻和报告文学起笔,接着是演讲词、科普文章,还包括了人物传记、自然科学小论文等,从各角度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必修五是前四册内容的总结。
必修五的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小说单元第一次出现在必修三,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同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通过人物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悲剧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通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爱情悲剧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从内容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设置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阅读和思维的层进。
在必修一的古代记叙散文中,首先展示了古代文字的简洁之美,提供了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为高中阶段阅读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必修二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入手,展示古人从自然之美中生发的情感情趣,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必修三以古代议论性散文展示逻辑之美,提供对文言进行质疑与探究的钥匙;必修四是古代人物传记,对人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基础上,必修五展示了抽象的情感之美,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梳理文章层次,深入、立体地评价人或事,才能以披文入情的综合方法进行深层面的阅读。
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的学习基础其实是必修一至必修四的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各门类阅读材料:从写人记事及写景状物散文中学习查阅资料、归类分析、交流讨论、综合探究;从小说中学习欣赏形象和品味语言;从戏剧中学会体味情感、矛盾冲突及个性化语言;从诗歌中领略情趣及思想旨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要求打开思路,探讨专题和细节,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调动个人阅读体验,尝试对文本进行分析评说。
三、说考纲、考点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要达到能力B和能力C级的考核。能力B级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C级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并整合重要信息以及能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这一单元是具有议论性质的文化随笔,也称为文艺短评。我通过查阅2010年——2012年三年的高考真题,发现此类文章在考卷中共出现9篇之多,在2011年全国新课标考卷中出现的金开诚《诗经》的节选短文阅读,2010年全国新课标考卷中出现的启功的《金石书画漫谈》就属于此类文章。
另外,在近几年的诗词鉴赏的考察中,逐渐注重考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通过意象可以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这一部分不仅是我们学习诗词的课堂上所重点强调的,在《说“木叶”》这一课我们还会将其作为教学重点来探析,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在2012年江西卷诗词鉴赏题考察秦观的《江城子》,第一个小题的设问就是“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单元的学习非常重要。
四、说建议
1、教学建议
A、必修五是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又是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每单元可以引入读本上相应的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并可以将此方法放入选修课本的学习过程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以第三单元的文艺论文为例,本册读本设置了对应的文艺论文单元,包含有基础阅读部分的四篇文章: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唐弢先生的《作家要锤炼语言》,聂绀弩的《我若为王》;还有拓展阅读的两篇文章:余光潜的《读书是一种训练》,林语堂的《“中庸哲学”:子思》。通过这些阅读量的扩充,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艺短评这一文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阅读文艺短评的能力。
B、对于此类文章的阅读,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明确文章观点,看清作者主张;理清思路,巧析方法;找准文章亮点,解读思想;④精挑细选,勇于质疑。只有在方法上给与学生指导,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
C、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阅读方法应是:粗读——细读——精读。同时可以将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自我默读,集体出声朗读,小组分段赏读。D、不同文体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线索清晰的说理议论文字,如《咬文嚼字》,应从层次结构入手,理清思路,把握大意,再从文后的习题入手,边读边找出文章的论点以及支撑文章论点的论据。对于学术类随笔文章,如《说木叶》《谈中国诗》,应先通读一遍,对于不懂处暂且放过,做到整体上的感知,再细读、精读,理清文章思路。
2、评价建议
A.从评价主体对象上,应改变以前的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假如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
B.结合日常学习,评价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观察,从主动回答问题和主动提出提出问题来评价;自学检查,从达到课前预习中的几点要求到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来评价。C.结合学习成果,评价语文学习的有效性笔试,从卷面成绩来评价;口试,从口试成绩来评价。
D.创设活动情境,评价七创造性:举办手抄报、作业、学习园地等展评活动;进行朗读、演讲、辩论、写作等竞赛活动;创设打电话、课本剧、推荐书等情景活动。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第二篇:许成林工作总结
2011分管工作小结
许成林
回顾这一年我的工作,我深感辛劳并快乐着,我欣慰,因为我付出了,努力了,收获了。自己所分管的各块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全体成员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共同努力、互相协作的结果。下面就这一年我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研方面。1、2011年3月和9月组织全镇数学教师参与说课比赛,郭家小学狄少英、漾稻小学孔红艳、马街小学郭红丽获得特等奖,16位教师获得一等奖,全镇35岁以下的数学教师参与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师进一步理解教材、交流学法、教法,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2、2011年6月,组织全镇教师参与计算机基本功考试,3、2011年4月,在郭家小学举行“伯乐杯”青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竞赛。4、2011年5月,参与全镇学校综合调研 5、2011年11月28日——12月3日,指导我镇3位教师陈丽霞、徐晶晶、郑会荣参加陆良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陈丽霞、徐晶晶获得说课一等奖、郑会荣获得二等奖,陈丽霞获得课堂教学一等奖、徐晶晶获得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二、学籍管理
2011年10月,代表陆良县到省上参加学籍管理系统培训,并承担全县的培训任务,指导我镇各学校在2011年12月底,按照省的要求,完成了学生信息录入工作,基本建立起系统。根据我镇教学需要,会同严从桥老师开发一套我镇的学籍管理系统,并已完整建立学籍库。规范了全镇的学籍管理办法,新建学生的学籍卡。
三、师训工作
在教育局师训办的指导下,本完成骨干教师培训5名,置换培训1名,国培计划短期培训8名,远程教育培训42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8人,培训面涉及各学科领域,参培教师到昆明、西双版纳、楚雄、大理、曲靖等,通过他们的培训,回到学校后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学校的教研意识,扩展教研信息。
2011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523人,其中522人合格,组织工作井然有序,得到县继教中心的好评。
四、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这一学年少先队工作重点开展了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少先队常规工作的落实,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规范少先队的活动、组织。
2、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在5月份开展了一次少先队辅导员综合素质比赛,二十一名辅导员都到课堂上显身手,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采用现场答题,畅谈自己对生活、工作的感悟、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交流,加深了辅导员之间的凝聚力,这支队伍更加团结、高效。2011年12月初,四个片区的辅导员到曲靖参加辅导员培训,从他们的材料来看,收获颇多,计划下学期把他们的培训经验交流给其他辅导员。
3、加强对五课的探索管理,应当说五课的开展对我镇实施素质教育是很好的一个举措,但究竟怎样管理、各学校怎样组织开展,是本一直在各位辅导员的思考中,6月份对各学校的开展情况做了全面展示,12月利用元旦的游园活动,在活动中渗透五课成果展示,在几次辅导员会议上也进行交流,因校制宜,大家都在尝试一种适合本校的五课发展模式。
4、开展六比六争主题队会,2011年12月,各学校相应中心学校的号召,在本校以六比六争为主题开展了大队活动,邀请部分辅导员进行观摩。
5、狠抓养成教育是本学期辅导员的工作主题,因为本学期中心学校大幅度减少活动,留给学校自主的空间变大,辅导员的工作则把抓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很明显的感觉到学校的卫生、学生的卫生有了较大起色。
虽然时间很短,回顾所做的工作留下了些些遗憾,但我相信,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认认真完成份内的工作。
2012年1月
第三篇:工作总结(许自林)
工作总结
老厂分矿竹叶山坑:许自林
我是老厂分矿竹叶山坑一名井下掘进工,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热爱井下掘进工作,自竹叶山坑成立攻关队起,一直从事井下重点工程的掘进和支护工作,我积极肯干,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参加各种现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现场操作技能,从而提升了工作质量,对在现场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提高了喷浆支护质量和掘进进度,为老厂分矿重点工程的掘进和两大平台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工作回顾
1、竹叶山坑是老厂分矿主力坑口之一,肩负着老厂分矿两大平台的建设任务和三个500吨(500吨/天)的建设任务,攻关队主要承担重点工程掘进任务,我在攻关队主要从事井下重点工程的掘进与支护工作,在掘进过程中,由于竹叶山坑岩石种类多,有花岗岩,大理岩,变玄武岩,氧化矿,硫化矿等等,岩性变化大,如坚硬花岗,弱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松散破碎大理岩,细晶大理岩,松散变玄武岩等等不同性质,因此掘进过程中的支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支护的进度和支护的质量是影响掘进进度关健环节之一,针对影响的各个环节,我主要对喷浆支护工作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思考,为提高支护质量和进度,降低支护成本。
2、所做的工作:
(1)、根据不同岩性,选择相应的支护方式 在作业过程中,我主动与技术部门联系,事前了解掌握岩石的种类,物理性质和掘进长度等,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制定支护方案,遇坚硬花岗岩或弱风化花岗岩时,一般掘进60米后再采取喷浆支护,较小影响掘进工作;遇强风化花岗岩时,由于花岗岩遇水和空气容易加速澎胀,如不及时支护则难以继续掘进作业,因此主要采取锚网喷联合支护(即新奥法),当掘进3米,有时是2米时,即进行一次支护,先在巷道周边进行金属锚杆支护并挂网,最后进行喷浆,待过保养期后再继续掘进工作;遇变玄武岩时,如玄武岩不风化和弱风化,则掘进20米后再采取喷浆支护,如遇松散破碎时,则掘进3米左右即采取喷浆支护,有时局部采用金属镶加喷浆支护,但尽量不用金属镶,而是提高喷浆厚度和质量,以节约支护成本。遇松散破碎大理岩时除局部采用木镶支护外,主要选择以喷浆支护为主。(2)确保喷浆参数,提高喷浆质量和进度
根据重点工程的不同使用寿命和服务年限,结合现场岩石条件和作业面情况,在确定喷浆支护方案后,根据喷浆设计要求,认真了解和掌握各个喷浆设计参数和质量要求进行操作。
①认真选取喷浆材料,目前喷浆材料主要有:425#硅酸盐水泥,人工水洗砂(中砂或中粗混合砂),碎石(3mm~5mm瓜子石)。②根据设计混凝土配比认真进行搅拌作业,设计喷砼标号一般为C20,配比一般选取水泥:砂子:碎石=1:2:1.5(干式混合重量比),水灰比0.43,根据配比,认真进行现场配料和搅拌,若配料和搅拌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严重影响了喷浆效果和质量,且补喷次数增多。③强化现场、操作标准化,根据喷浆支护的作业特点和要求,严格现场操作标准化作业。认真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在喷浆前认真清理顶帮的浮石,处理好安全隐患,并用清水对喷射段的巷道顶帮进行认真清冼,对巷道水沟及帮脚的积碴进行认真清理,埋设喷射厚度标记桩,并对重要测量点进行遮盖保护,确认安全并完成准备工作后才进行喷浆作业;严格喷浆作业过程操作,在喷浆作业过程中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作业现场严禁有杂物,有人员过往,采用分段喷射作业时,一般每段为1~2米,并进行逐段喷射,严格按“先上后下,先墙后拱”顺序进行喷射,喷射角尽量保持在90°左右,以确保喷射质量达到要求,喷射工作完成后要对回弹进行认真清理,以便下一个循环作业的顺利开展。
④积极配合队组做好班组管理工作,作为一名老掘进工,通过多年来的现场作业实践,积累了较多工作经验,我在做好自已工作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配合队组做好班组管理工作,主动提建议和意见,以传、帮、带等形式教会新工,提高了班组管理效果和全组人员的现场操作技能。
二、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综合素质还不够,对新问题和难题的解决有待提高。
通过多年来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虽然积累了一定现场工作经验,但相关理论知识仍相对薄弱,对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难题,解决时还缺乏全面系统的思考,往往顾此失彼。
2、现场、操作标准化还不够规范
竹叶山坑承担着两大平台的建设和三个500吨的生产建设,重点工程逐年增加,点多面广战线长,喷浆支护工作任务重,掘进工作面岩石种类多,岩性复杂多变,因此强化现场、操作标准,提高喷浆支护质量和进度,保障作业安全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1、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掘进与支护,支护原理等基础理论学习,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来的现场实践,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现场问题处理能力。例如:喷浆作业过程中,因在长斜井内喷浆,由于管线长,高差大,风压不足而影响喷浆进度,经过工区及队组等人员开展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活动,最终采用增加风压加压器的方法,确保了喷浆作业的进行,该项目被坑口和矿部列为技改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得到广乏推广和应用。
2、加强班组管理,夯实现场、操作标准,提高班组综合素质
积极配合班组和工区,通过班组管理的集体学习和讨论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解决现场难题,课题为重点,推进班组管理和标准化,实现标准化的长期规范运作。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严格遵守《矿山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有关的规章制度,做到不违章作业,坚持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到遵章守纪,严格现场、操作标准化作业。
2、竹叶山坑是一个发展中的主力坑口,随着两大平台建设和三个500吨建设的稳步推进,确保重点工程施工的点量到位和质量合格是每一个井下掘进工的重要责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总结,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和操作技能,才能为老厂分矿竹叶山坑发挥自已的技术才能,为实现“低成本战略目标”贡献自已的青春和力量。
3、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目前,喷浆工作经常出现一些新问题和难题,例如,随着重点工程往深部推进,巷道掘进过程中常遇到:岩石不稳固,且伴随滴水,渗水或涌水现象,影响了喷浆质量和进度,甚至造成很大安全威胁,给重点工程的顺利掘进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结合本坑实际,积极探索新工艺,新技术,并进行实践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探索应用注浆技术与喷浆技术的综合应用具有一定前景,即在渗水,涌水点处及附近首先采用注浆技术进行注浆堵水,待渗水及涌水得到一定控制后再进行喷浆支护,如能实践成功,将大力促进支护工作和掘进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二00九年四月十五日
第四篇:《牲畜林》说课稿
《牲畜林》说课稿
临汾新二中高二语文组
郭玉瑛
一、说教材
《牲畜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外国小说欣赏》这册书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便于学生了解外国优秀小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共16篇课文,均为名家名篇。第六单元的话题为结构,重点掌握延迟法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外国小说阅读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均要求: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4、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特征,5、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6、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参考书中确定的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与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卡尔维诺其人其作;引导学生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把握小说结构的基本模式,理解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延迟”手法的使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2、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化重为轻”,培养乐观主义的情怀。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延迟”手法的使用。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一是小说结构的要点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情感教学法。导入新课时,教师用童话故事,撩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小说结构层层推进的“延迟”手法的运用,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阅读小说,课上合作探究小说结构的“延迟”,把握细节中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1、猴子掰包谷;
2、拣贝壳的小孩。
(二)、介绍作者:
1、学生阅读课文首注;
2、多媒体演示,补充强调: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伊塔洛:“意大利”的意思)出生于古巴,父母都是植物学家;自幼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并使其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色彩。二次大战期间加入抗德游击队,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院。
除了写小说,卡尔维诺还收集编写民间故事。卡尔维诺走遍意大利,终于编写出一部《意大利童话》,这部《意大利童话》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媲美。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和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与奇妙的故事之中。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
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三)检查预习,复述故事情节:
1、学生: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
2、教师:
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 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 其余的, 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 似乎拥有自净能力, 经过一番小风浪, 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 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四)文本研读(出示问题——分组讨论——组长展示——集体完善)
探究一:轻逸与形象
1、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你觉得,他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3、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探究二:轻逸与结构
1、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呢?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你对林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3、关注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
4、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5、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五)、总结拓展:
《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文中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这种“化重为轻”的应用,电影也经常遇到。如《举起手来》、《美丽人生》、《虎口脱险》等,大家不妨抽空观看观看。
(六)、作业:
1、阅读话题:结构 ;
2、自读《半张纸》。
六、说板书(学生展示)
朱阿的六次射击:
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是比喻(借喻);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
第四次他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第五次只写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节, 则省略了;
第六次,朱阿面对的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第五篇:陶罐和铁罐说课稿.doc许伟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
授课人:许伟(实习)
一、说教材
《陶罐和铁罐》是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光洁如新,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 1
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
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二、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
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
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
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
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三、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
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
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此,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做到课堂40分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五大板块: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二)提出问题,品读理解;
(三)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五)善于想象,勤于探讨,下面我就依据这五步,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得以落实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问:大家观察这两只罐子他们有什么特点?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之后进行生字词教学,通读之后教师让学生就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也是为了让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第二板块:提出问题,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1)围绕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4)铁罐哪儿去了?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划一划,找出铁罐与陶罐的话,分别标注下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两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通过给句子补提示语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神态、语气中理解铁罐的话,从而明白 “奚落”一词的意思。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第三板块: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了解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深入的探究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由学生自由读10至17自然段,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而铁罐并不像
他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都不怕,而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第四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揭示本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
第五板块:善于动手,勤于探讨
1.通过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优缺点,也说出同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也发现别人的优缺点,并且能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缺点。2.同学们,你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不能拿出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课后练习:画一画:你能把陶罐和铁罐画出来吗?要是能画出他们的表情就更好啦!
五:说板书设计:
陶罐奚落 ——铁罐
易碎坚固
谦虚友善 傲慢无礼
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
板书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交流的情况和老师引导的情况
完成的。抓住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悟,又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可谓“一石三鸟”。
以上是本人对这节课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
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