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书法九势

时间:2019-05-14 17: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蔡邕书法九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蔡邕书法九势》。

第一篇: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书法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2烛≈莆模褪怯上笮斡谧匀皇挛锒吹摹?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

〔6〕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

〔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

〔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

〔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

〔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

〔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

〔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

〔17〕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势尽:笔势终尽。

〔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

〔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以向前推进来说明它。

〔21〕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而过,须如鱼鳞片片,看似平而实不平。竖画不可一泻直下,须快中有慢,疾中有涩,如勒马缰,于不断放松中又时时勒紧,故谓之横鳞竖勒。

〔22〕此后一段,《佩文斋书画谱》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势》正文,或系后来编者所加也。

汉·蔡邕·篆势、笔论、九势

admin / 2011-08-03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扬波振激,鹰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第二篇:蔡邕书法九势

蔡邕书法九势: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法九势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2烛≈莆模锒?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

〔6〕

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

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

〔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

〔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

〔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

〔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

〔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

〔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

〔17〕

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势尽:笔势终尽。

〔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

〔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以向前推进来说明它。

〔21〕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而过,须如鱼鳞片片,看似平而实不平。竖画不可一泻直下,须快中有慢,疾中有涩,如勒马缰,于不断放松中又时时勒紧,故谓之横鳞竖勒。

〔22〕此后一段,《佩文斋书画谱》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势》正文,或系后来编者所加也。

汉·蔡邕·篆势、笔论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扬波振激,鹰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

而论旃。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第三篇:班主任兵法(九):势篇

班主任兵法

(九):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中的观点。意思是,凡是作战的人,都是用正面交锋,用奇兵制胜。

奇与正看起来是相反的两方面,但其实正是符合事物本来的规律的。奇正相生相成,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对将军来说,它是作战的法宝,对教师来说,它同样也是工作的利器。

教师平时做工作,一定是要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常规工作、常规方法不可缺少。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现有的规章制度、常规固定的做法都是“以正合”,这是我们的基本功,是必须做好也是能够做好的。但是,要想使工作达到好的效果,则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受旧有思维的限制,要想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方法,出奇制胜。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会创新。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做好常规工作。没有常规工作哪来的“奇”?教师要建立班级的规章制度,为班级发展打下一个合理的框架。既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又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学校的课程设置、班干部队伍、班级日常管理、每天的作息制度、校园和班级环境等等都是一旦定下来就相对比较稳定的东西,它们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很大,班主任一定要注意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受到影响。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有些教师,也发挥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而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在班级工作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扬民主,但是也需要一定的集中,不能什么事情都由学生说了算,以至于对班级不闻不问。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赏罚分明,张弛有度。在碰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教师能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能采取躲避、忍让的态度。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直面的勇气。对于一些班级中不良的倾向和不好的苗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思想问题,教师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正面迎上去,及时地给予辅导和帮助。大道理是必须要讲的,但是要讲得生动,要讲得让学生容易接受,能听得进去。讲道理的方法很多,最有效的办法莫过去通过讲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中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事是一个载体,通过故事这个载体,道理会更容易被人接受。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是无原则无节制地批评,而是以理服人。善于讲道理的教师一定是能够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以正合”要求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情感是人世间永恒的东西,在学生面前,教师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并且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学生更是如此。做学生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变化,同时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成功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但是也能改变学生的情感,并且善于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情感,教师应有能力加以引导,使学生及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以奇胜”则是攻心为上的需要。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学生工作虽然不应也不需要使用阴谋诡计,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思想工作,时间长了学生要厌烦,如果经常能使用一些“奇招”,往往能收到“奇效”。

“以奇胜”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的。教师如果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教师说的内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做学生工作,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道理学生都懂,可就是记不住,事到临头还是要犯错,对于这样的学生,你再对他讲大道理是没什么用处的。(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即使讲了,他也可能不会认真去听。相反,教师别出心裁,想出不一样的方法,必定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旧的道理用新的形式表达出来,会让学生对这个道理有新的认识。

“以奇胜”是有效的工作方法。我们上课也好,做学生工作也好,常感觉效率低下,跟学生讲的东西讲了无数遍,可是还是有学生不能做到或忘记。有时我们忍不住要罚学生,为的是让他印象深刻。但是罚是有副作用的,必须谨慎采用。既然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那么为什么不出奇制胜呢?用学生想不到的方法,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刺激,学生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教师的目的也达到了。何乐而不为?

“以奇胜”要求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学生是很聪明的,他们也会经常地作出判断,他们也会时常揣摩教师的意图,从而制定自己的对策。比如说,学生犯了错,总是心中惴惴不安,他们等着接受批评,但是也想好了很多借口,教师如果知道学生的这些思想活动,不是一上来就批评学生,而是从其它角度入手,出乎学生所料,反而更能收到效果。反过来,若是我们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学生已经有了准备,做好了思想防线,教师用常规方法就很难攻破了。教师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学生准备不充分,无以应对,从而一举获胜。

“以奇胜”要求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学生对教师的观察可谓入微,教师的每一丝细小变化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进教室上课,如果脸上挂着笑容,那么这节课学生必定会稍微胆大一些,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很高兴;反之,如果教师寒霜罩脸,学生自然噤若寒蝉,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我不是鼓励教师不苟言笑,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太容易被学生摸透的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有威信。出奇制胜的教师是不会轻易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的,否则谜底揭开之时,就没有好的效果了。

战术不过奇正两种,但是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有时候,奇就是正,正反而是奇,个中变化,很难用言语说清楚。奇正如何搭配,则要看“势”了。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这是由于迅猛的水势造成的;鸷鸟急飞猛扑,毁骨折翼,则是因为没有控制住势。奇是一种势,正也是一种势,当奇正搭配对比实施时,这种势的力量会格外强大,就如同拉满的大弓一样有力。善于控制势的人,与千丝万缕之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他善于审时度势,善于做形势分析,他知道,何时该正,何时该奇。

高明的教师,能够出奇制胜,当水落石出之时,结果虽出意料之外,但细细思之,却在情理之中,这便是“以正合,以奇胜”了。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要求教师“正”的工夫要熟练,“奇”的工夫要精湛。奇正搭配,运用自如。

有一位教师说起她初中的数学老师,那是个老太太。关于这位老师,她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老师有一个圆规,她曾经告诉全班,这把圆规陪伴了她的整个教学生涯,虽然现在有很多更好的,但是她从来没有换过。后来有一天,一个调皮的学生不知道怎地,把圆规弄坏了!老师当然很生气,但是她没有批评那个学生,而是自己拿着圆规在那里生气,甚至上课了都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全班寂静无声,谁都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那个学生先忍不住了,他站起来大喊:“你生气就骂我呀!这是干吗呀!”说完就冲出了教室。大家都愣在那里了,有几个同学要去拉他回来给老师道歉。你猜那老师说什么?“让他去吧,他在气头上,一会就好了。”语调还是一样的平淡,接着就开始讲课。真乃神人也!后来那个学生给她买了一个特别好的圆规,老师起先不要,他就说老师不要就是不原谅他,老师只好收下,但是她说,她还是用修补好的那个圆规,因为那是她一生的财富,而这把新的,她会好好珍藏。从此以后的数学课上,就再也没有一个同学说闲话开小差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教师的“奇”并非有意为之,只是本性所然,但是由于其他教师的“正”反而衬出了她的“奇”,结果这件事情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所有学生尤其是当事人产生很好的教育作用。以至于许多年之后,当年的学生仍然记得这位老教师,仍然记得这件事。

当然了,我们所主张的并不是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式的“奇”。这样可能偶尔有一次奏效,但是大部分时候就没这种运气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学习学习再反思,出奇制胜的招数只能是有限次,学生一旦适应了,原来的“奇”就不再是“奇”了,就得换别的方法了。

要说明的是,奇正不过是我们处理事情的两种方法而已,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绝对不可以为“奇”而“奇”。有时候,必须要义正词严,正气凛然;有时候,必须要出其不意,迎头痛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奇正策略是否正确必须依靠效果来检验。奇正作为手段和方法,脱离了具体事情本身就无法判别其优劣。我们认为,符合形势顺应形势的做法才是好方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奇”而“奇”只会弄巧成拙。

最近看到一则短消息,非常有趣,是这样的:忙碌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一个人的热情,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所以偶尔也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想想……是否该去尿尿了。

短消息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的产业,果然是以奇取胜,不同凡响。所以当我们日复一日地工作,面对着同样的学生,教着同样的内容,讲着同样的道理,我们是否偶尔也要停下脚步,认真地想想……是否该有些改变了。

以正合,以奇胜,我们便能够给不变的生活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平凡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我们便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在思考中认识,在思考中提高。

第四篇:蔡邕笔论分析

蔡邕《笔论》管窥

内容提要:本文对《笔论》的解读提出了四个主要观点,即《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蔡邕‚书者散也‛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

关键词:词义变化 书法心态 象势 文本

一、《笔论》之‚笔‛

初读《笔论》,颇感疑惑。因正文中,除‚中山兔毫‛四字外,其余几乎与‚笔‛毫不相干。然东汉迄今1700多年,似乎都不曾有人对此提出疑问。个中缘由何在?原来是古今词义变化,给今人带来的障碍。

我们不妨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他将‚聿、笔、拭、书‛列为一组注明‚文

三、重三‛,并分别解释为‚聿,所以书也。楚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从聿竹‛‚拭,聿饰也。从聿从彡。俗语以书好为拭‛‚书,箸也。从聿者声‛1。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所谓‚文某重某‛的解释是:‚此盖许所记也。每部记之,以得其凡若干字也。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2可见,‚聿‛乃本字,‚笔、拭、书‛均为‚聿‛之衍生,‚聿——笔——书‛具有‚义之相引‛的关系。《辞源》谓‚聿,笔的本字‛,‚笔‛亦有‚书写,记载‛之义,并引《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为证3。《辞海》释‚聿‛引《太玄〃饰》‚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解为‚舌谓讲话,聿谓用笔写文章‛4。段氏注‚书‛谓‚箸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箸于竹帛,非笔末由也‛5。可见,‚聿——笔‛是一义两体,其义一为物名、一为写之动作,而‚书‛则由其‚写之动作‛衍生而来。

故《笔论》并非谈论今天的工具之‚笔‛,而是论说‚写之动作‛之‚笔‛,其含义相当于‚书‛。《笔论》者,实可谓《书论》也。

二、看蔡邕论‚散‛

蔡邕论‚散‛共用63个字,可谓字字珠玑。其文曰: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

这段文字,以今天的视角看,不是严密的论证,而是铺陈了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书者散也‛是‚欲书‛‚夫书‛的前提,‚欲书‛‚夫书‛是‚书者散也‛合乎逻辑的延伸。因为‚书者散也‛,所以‚欲书先散怀抱‛;因为‚书者散也‛,所以‚夫书‛要‚随意所适‛。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论者认为‚‘书者,散也’的著 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6;还有论者认为‚‘书者,散也’的书法美学命题,在历史上首次触及书法的表情质‛‚标志着中国古代的书艺表情论的萌生‛7。我的看法是,‚书者散也‛应该理解为‚书法心态是一种不自检束的闲散状态‛。据此,蔡邕所提出的是一个关于‚书法心态‛的观点,而非‚书法艺术本质‛的论断。理由如下:

其一、‚散‛的涵义中不存在能够引申为‚抒发情怀‛的义项。

《辞源》释‚散‛共有11个义项:(1)分布,散布;(2)排遣;(3)罢休;(4)不自检束,懒慢;(5)闲散;(6)疏略;(7)酒尊名;(8)樗蒲采名;(9)屑状药;(10)琴曲名;(11)姓。8

《辞海》释‚散‛共有10个义项:(1)分开,分散。与‚聚‛相对;(2)排遣;(3)研成细抹或锉成粗末的药料;(4)散开的,引申为疏散、消散;(5)不自检束,懒怠;(6)不受格律约束;(7)闲散,没有一定的职务;(8)酒器名;(9)琴曲名;(10)姓。9

其二、由‚书者散也‛延伸出来的‚欲书‛‚夫书‛,没有超出‚书法心态‛的范畴。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散‛的重要性。先指出‚散‛的内容即‚怀抱‛(心意、胸襟),然后进一步明确‚散怀抱‛就是要做到‚任情恣性‛(使人的本性放纵不拘),最后将‚心态‛与‚工具‛进行比较,揭示出‚心态‛的重要。

再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也‛。显然是对‚散‛的实现途径的探索,他认为要达到‚散‛的境界,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或过程,即‚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所谓‚沉密神采‛,就是指专注于自己的精神和风采。可见,这是一个由‚形散神散‛到‚形散神不散‛的渐次推进的过程。为什么‚书者散也‛的最高境界恰恰是‚形散神不散‛呢?对此,我完全赞同这样的解释,‚它几乎完全与中国的‘禅定’,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虚静’,以及现代心理学中的‘超觉静思’同日而语。这种‘虚静’的实质即主体在排除利欲诸念后,心灵对客体的一种自由观照‛10。

三、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

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了‚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这对于中国书法理具有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因为,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回答了‚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问题,直指书法本体的核心。蔡邕主张: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

这段文字常被人们引用,但往往是作为书法艺术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证据。因此,引用者特别看重文中的16个‚若‛,容易让人误认为书法就是要将字写得如‚水火、云雾、日月‛一样。其实,我以为 蔡邕这段文字至少有两层意思,应引起特别注意。一是提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的主张,即通过‚书法形象‛来解决‚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问题;二是用16个‚若‛举例说明‚书法形象‛的本质特征。

先看‚界限‛。‚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是说书法的结体必须深入到具象世界的内部去寻找根据。应该注意,是‚入其形‛而非‚如其形‛。《说文解字》谓‚入,内也‛‚如,从随也‛11。‚入其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是说书法点画或线条的质感只有达到了可以与事象物理相通的程度,才可以称为书法。可见,‚界限‛在于是否具有‚书法形象‛,而‚书法形象‛又主要由‚体‛(结体)、‚纵横‛(点画或线条)两个要素构成。

再看‚书法形象‛的本质特征。我们不妨将文中16个‚若‛的例子做一个分类,其中属于动作的形象9个——‚坐、行、飞、动、往、来、卧、起、虫食木叶‛,属于心理活动的形象2个——‚愁、喜‛,属于自然物象的10个——‚利剑、长戈、强弓、硬矢、水、火、云雾、日、月‛。可见,在蔡邕眼里‚书法形象‛至少包容着动作形象、心理活动形象和自然物象。但问题在于,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这仅有的两个‚形象要素‛,是如何与人间万象建立起联系的呢?文中的‚有可象‛之‚象‛,显然不可能理解为通常所谓的‚形象‛。因为,如果说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还可以模仿某些动作形象和自然物象,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模仿心理活动形象。而反 映心理活动形象恰好是书法形象十分重要内容,亦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提出的‚凛之以风神‛‚温之以闲雅‛‚达其情性,形其哀乐‛12。综合整段文字,我认为蔡邕所指的‚象‛实质应该是一种‚象势‛,即象的趋势、姿势、形势、局势、声势、阵势、情势等等。也就是说,书法的结体、点画或线条与人间万象的相通,主要不在于‚象形‛而在于‚象势‛。

四、是‚两则‛而非‚一篇‛

最后,我想谈谈对《笔论》现行文本的一点看法。现在,出版物也好,或者是一些谈论《笔论》的文章也好,都把它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我认为,《笔论》的文本应该是‚两则‛而非‚一篇‛,即‚书者,散也……则无不善也‛为第一则,‚为书之体……方可谓之书也‛为第二则。

这是因为,首先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论题,第一则是‚散‛,第二则是‚象‛;其次,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它们各自自足完满,第一则遵循了‚大前提(书者散也)——小前提(欲书)——结论(夫书……则无不善也)‛的表述方式,第二则则采用了‚总(为书之体,须入其形)——分(16个‘若’)——总(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也)‛的方式首尾照应,两则的表达都非常完整;再次,如果把它们视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由于前后两个论题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这就势必会造成解读上的困难。

注释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p11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p1,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1998年6月第2次印刷。

3.《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p1379.3,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4.《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p1598,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1988年7月第10次印刷。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p11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

6.程翔章、曹海东编著《书画同源〃中国古代书论画论选》p16,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7.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下册)p866,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2次印刷。金先生的原文是‚蔡邕融合着古琴音乐体验的‘书者,散也’的书法美学命题,在历史上首次触及了书法的表情质。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书艺表情论的萌生,翻开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它是书法美历史流程由‘造型美’开始流向‘表情美’的表征之一‛。

8.《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p729.3,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9.《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p1471,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1988年7月第10次印刷。

10.吴振峰《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备》,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总第四十辑p45。

11.‚入‛见p224上,‚如‛见p620下,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第1版。

12.程翔章、曹海东编著《书画同源〃中国古代书论画论选》p35,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第五篇:九田小学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九田小学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认真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我校将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做到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学全程管理,特制定九田小学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二、发展目标

以“营造书香校园,促进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以写字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扎实推进学校素质化教育进程,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特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双姿”。培养出一批学生书写能手和尖子。

三、开展书法课程改革,提高写字教育教学的质量

1、按要求,开齐开足书法课程。一、二、三年级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以学写硬笔字为主。四年级开始使用钢笔写,五、六年级学习毛笔字,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以学写楷书为主。

四、建立完善的书法教育管理制度。

1、成立书法教育领导小组

为加强领导,确保书法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成立书法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指导书法教学,评价操作,组织活动等工作。

组 长:陈 茁 副组长:吴建辉 成 员:全体语文教师

2、完善制度,保障实施(1)、教师练字制度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书写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写好字是写字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要求:每人每周写一张硬笔字,每周写一张毛笔字,每天写一块粉笔字。(写在小黑板上,编号展示,书写内容相同以利比较)

范围:全体教师必须参加

考核:有专人登记,有点评,每月考核。(2)、学生练字制度

重视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首先从写字的姿势入手,每次写字,都要求学生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脚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抓好起始年级的写字教育,遵循“低起点、严要求”的方针,对各年级写字分阶段训练作好前后衔接。

学生练字与各科作业相结合。

规范作业书写,四年级以上学生各科作业原则上都要用钢笔书写,要求字迹清楚,工整,干净。

四、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的书法基本功和教学水平是决定书法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要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力争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使书法教师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能写一手好字,成为“活字帖”;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读帖-临摹-创作-评价”等书法教学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书法教学。

五、创建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书法教育模式,加大特长生培养力度。

将家庭作为一支重要的书法教育力量,要广泛宣传,让家长明确认知写字与孩子身心健康,行为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向家长宣传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信息,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七、营造浓郁的翰墨飘香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书法启智、育人的作用。

1、在校园内,利用墙壁,橱窗,画板等,介绍书法常识,并将历代名家、名贴及其特点作一一介绍,还可展览学生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随地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引领学生在书法的艺术中遨游,在民族的文化中沉醉,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

2、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培养书法苗子,坚持长期辅导和训练,组织作品参加比赛。

3、在各班教室内设立文化墙,张贴学生书法作品,展示规范作业等。

2013年2月

下载蔡邕书法九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蔡邕书法九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势怎么组词[合集5篇]

    力的组词力在前 力量 力行 力气 力度 力求 力田 力图 力巴 力疾 力争 力作 力道 力克 力士 力学 力役 力政 力矩 力竭 力战 力耕 力主 力子 力能 力牧 力尽 力言 力勤 力力......

    小品《势,利》

    势,利地点:小餐馆人物:甲:请客者,事业有成乙:甲的老同学,炒股发家丙:甲乙的老同学,炒股赔钱生活窘迫丁:服务员背景:甲乙丙老同学,多年不见,甲宴请乙丙(甲带着乙丙,走向小饭馆)乙:哎呀,我说老同......

    聚势发展

    峨眉景色天下秀,峨眉信合春潮涌。牢记“三农”服务宗旨的峨眉山市信用联社,2011年,经营与转型并重,改革与发展并驱,知农、亲农、惠农并举。在省联社及乐山办事处的坚强领导下,峨眉......

    葛九乡村少年宫书法支教简报大全

    葛仙山镇九年制学校乡村少年宫 书法家协会文艺支教简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文艺家协会给未年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文艺志愿服务,按照成都市委宣传部《关于深......

    小暑假势文案(汇编)

    小暑假势文案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线上发布文案,文案具有文字简练、意义鲜明的特点。朋友圈发什么样的文案才受欢迎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暑假势文案,希望能......

    浅议“做事”与“做势”(范文模版)

    浅议“做事”与“做势” 做势和做事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人之两手,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做事是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做势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做势通过......

    势在人为读后感

    《势在人为》读后感 《势在人为》全本浏览完了,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息,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所有的事件像电影片段一样,在脑海中放映,我见证了这样一个企业:20年时间,从资产2000万发展......

    《势在人为》读后感

    小河有水大河满 ——读《势在人为》看绿地的“以人为本”对于像绿地集团这样野心勃勃的企业而言,结果永远是动态的,永无止境。从1992年绿地集团的前身上海市绿地总公司成立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