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 扬 两 弹 一 星 精 神 - 中国大学生在线
弘 扬 两 弹 一 星 精 神
构 建 特 色 校 园 文 化
——南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发展纪实
南 华 大 学
二ΟΟ七年六月
弘 扬 两 弹 一 星 精 神 构 建 特 色 校 园 文 化
——南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发展纪实
南华大学
风雨兼程,薪火相继,南华大学从1959年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建立,历经衡阳工学院重建、1993年改名中南工学院,2000年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校,2002年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实行实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4年,成为了湖南省第一所为海军培养国防生的高校。近50年来,南华大学始终立足国家需要,坚守核类学科阵地,坚持为核服务,不断铸造核特色,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南华大学是我国国控核类专业人才战略储备培养的10所高校之一,核类专业齐全、规模较大,是我国培养核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学校切实加强绞园文化建设,坚持‚德育首位‛理念,把民族精神教育与国防教育、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献身核事业‛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践行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核特色校园文化。
一、‚两弹一星‛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二十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了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会上,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我们认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团结奉献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会认为 ‚两弹一星‛精神的精髓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开拓创新的爱国精神。‛
南华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极适应服务面向的行业特性,以德育为先导,以学科为基础,突出‚核‛特色,矢志不渝,不断探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核工业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对于‚两弹一星‛精神在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中所起的突出作用,我们有着较为科学、系统、深刻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大学校园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认为,‚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开展‚两弹一星‛精神教育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建设一流大学 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精神,而‚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最集中的体现。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中弘扬 ‚两弹一星‛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继承‚两弹一星‛精神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 南华大学是上世纪50年代由于祖国核工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而诞生的一的高校,她见证了我国核工业的光辉发展历程。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极适应服务面向的行业特性,逐渐开创和形成了为社会青睐、人民欢迎、国家肯定的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德育为先导,以学科为基础,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核工业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也是教育部2005年对南华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所作的评价。
1、以德育为先导,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为核工业培养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实施全面、全程、全员和方法多样性的‚大德育‛,将培育大学生具有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重要素质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学校通过坚持不懈地组织学生参观韶山德育基地、重走井冈山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用韶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教育学生,坚定学生的理想 信念;二是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把民族精神教育与国防教育、核工业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核工业精神教育四年不断线。通过核工业创业史教育、西部‚核城‛行、‚两弹一星‛精神研究和组织学生到核工业企业进行以‚四个一‛(请劳动模范作一场报告、写一篇生产实习体会、上交一条合理化建议、开展一次核工业精神主题教育)为主题的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报效祖国,献身核事业‛的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核工业奉献精神。三是把核工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和全过程,引导学生到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单位去建功立业。
2、以学科为基础,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为核工业培养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人才提供牢固的专业保障。学校是国内较早开办核专业、培养核专业人才的少数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之初,立足中国核工业建设事业的需要,开设了放射性冶金、放射性采矿、放射性选矿、放射性地质、放射性矿物分析、矿山机电等专业,培养原子能事业方面的专门人才,初步创办成为一所铀矿冶为主的专业学院,为中国的核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强化核优势、服务核工业,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核学科,重点建设核专业。尤其是90年代核工业的低谷时期,许多高校萎缩了核专业,学校仍然坚持加强核专业建设,继续为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并校后,学校更是抓住机遇,发展核学科,扩大招生规模,促进核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目前,学校45个本科专业中,有25个专业招收国防生;属于和涉及核的有15个;43个硕士点中,属于和涉及核的占三分之一以上;4个博士点中就有2个与核直接相关。学校能为国家培养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核工业专门人才。学校已形 成了以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和铀采矿工程为龙头的专业学科群。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4门与核相关的课程被列为所有专业的选修课程。为适应核工业的发展,学校将进一步拓宽现有核专业,特别是实现核与医的结合,为培养大批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人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3、学校坚持为国防科技事业特别是为核工业培养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经过长期的坚守和培育,学校为国防科技事业、主要是核工业培养了一万余名以核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奋斗在地质、矿山、核燃料、核试验与核发射基地、核电站、海军核潜艇基地等核工业和国防工业第一线,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国防与核工业系统的生产、科研、管理骨干,并有一批优秀毕业生成为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中高层管理人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厂矿、研究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厂矿长、院所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管理与技术骨干、中层及其以上干部,相当一部分是学校毕业生。核技术专业85届——94届毕业生共319人,其中晋升高级工程师304人,占95.30%。22名南华学子长期扎根于举世闻名的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我国卫星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学校毕业生中,有以原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总经理吴建常和国防科工委兵器工业总工程师、监事会主席曹光佑为代表的省部级领导;有以被国家授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荣誉称号的孙德纶教授为代表的院校长;有以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德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工作者与劳动模范;有以参加 ‚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工作,被中核集团评为首届‚十杰青年‛杨彬华为代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群体。这些人才突出地表现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素质特征,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是‚下得去、留得住、能扎根、能奉献‛。尤其是在国家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时期,学校毕业生始终坚守核事业,为核工业走出低谷,迎来第二阶段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学校服务国防科技事业和核工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学校的新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其中核专业及涉核专业录取分数均超出二本录取线30-40分;学校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核专业及涉核专业就业率均为100%。学校招生和就业工作均获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三、开展多种活动,践行‚两弹一星‛精神
1、加强理论学习。针对我校‚核‛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上的‚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特色,学校先后成立了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建立了王淦昌塑像等等。在全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教育。
学校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参观走访、社会考察、服务社会等途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充分依托团支部、团校、‚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即组织开展了多次大型‚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把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先后举办了多次专题研讨会,详细讨论了当代大学生该 7 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去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开展主题教育。研究会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固定性活动,如5月份开展有关‚两弹一星‛精神的征文比赛活动;组织会员观看反映‚两弹一星‛精神的爱国主义影片;制作系列展板,宣传‚两弹一星‛精神;出版《‚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会刊》,等等。学校多次邀请404厂的先进人物、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老一辈科研人员、我校核科学技术学院的专家给学生举办讲座或做报告,引导学生以老一辈科技专家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精神为榜样,认清当代青年肩负的‚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3、深化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双修日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感悟‚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罗荣桓故居、404厂、九泉卫星发射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接受生动形象的‚两弹一星‛精神教育。2002年秋,研究会举行了‚和平利用核能,反对核扩散‛为主题的大型宣传和万人签名活动,并将签名横幅和《致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安南的一封公开信》寄给联合国秘书长处,以表达对我国政府反对核扩散的一贯立场的支持和对国际事务的关注。2003年1月27日,核技术学院收到了联合国对外联络办公室执行官Kevin Kennedy的回函,对我校师生热爱和平,关注国际事务表示感谢和赞扬。
一花一世界, 一人一性格。形成学校的特色是独特的校园文 化作用的结果。培育学校独特的文化,塑造学校鲜明的个性,用独特的文化和鲜明的个性保证学校精心拟定的目标、策略变为具体的业绩,这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南华大学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始终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注重培养大学生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功能和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不断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发奋学习,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第二篇:“两弹一星”精神
(一)课标分析: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本课阐述了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经过,显示了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它不仅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而且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令中华民族骄傲的是在研制的过程中,培育和发扬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开拓进取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的最后一个课题。这一节的内容在本课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新中国的成长中,有阳光,有雨雪。在这曲折的经历中,涌现出许多为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铁人精神”。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本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九年级五班学生,本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极为感兴趣,而且部分同学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喜欢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2.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浅显;且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悬殊很大。
3.学生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本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探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的具体内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了解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钱学森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2.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2)讲述模范人物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是否应该研制核武器的讨论,培养学生敢于置疑,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弹一星”精神的具体表现。
难点:理解“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并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六)教学方式
本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教学用具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自制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胸有成竹
学生课前准备方案:把全班同学分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以及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做小组成果汇报发言。
【设计意图】搜集、整理资料,感受英雄事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放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导语】这首激昂的旋律,伴随着共和国几代人的成长,今天,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感受“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艰辛与辉煌,品味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的精神大餐。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习情趣。
(三)师生互动,环环相扣
第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展示】原子弹、氢弹(核弹)、导弹的图片。导弹小组收集的资料。
【出示材料】1958年5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二天,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一个月后,他又强调:“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核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
【思考】什么是“两弹一星”?
【叙述】1960年10月中旬,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在钱学森亲自参与并直接领导下,我国第一枚仿制型的“东风一号”导弹研制成功了。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为华夏文明谱写了新的篇章。
2.【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展示】原子弹小组收集的资料。
【思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震撼视觉、听觉的图片和录象,是否触动了你的心灵?你想说什么?
【叙述】石破天惊!震撼寰宇!中国骄傲!民族自豪!
3.【展示】氢弹小组、卫星小组收集的资料。
【叙述】就在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第三年(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三年之后(1970年),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这种尖端技术的国家。
4.【转承】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39年后的同一天,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苍茫的内蒙古草原敞开胸怀,深情地拥抱朝阳和朝阳中缓缓降落的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承上启下】回眸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一次次托举起我们这个民族尊严与自豪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
第二、解读“两弹一星”故事,感受“两弹一星”精神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
【学生活动】讲述有关“两弹一星”的故事。
【思考】这些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从中你得到哪些收益?
【师生互动】窥一斑见全貌,从“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我们深深感受到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夫妻树──“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大公无私的精神”!
饥餐砂砾饭,渴饮苦水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大力协同,开拓创新的精神”!
酒泉烈士陵园──“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原子弹与眼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精神”!
……
这些故事感人肺腑,这种精神永驻人间。请同学们概述“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助、、勇于攀登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的体现。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精心准备的故事演讲到教师充满感情的叙述,强烈地感染和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感要发,精神得到升华。
【承上启下】伟大的人物,成就伟大的事业,平凡的人物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默默的奉献,造就的是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历程!
第三、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
【学生活动】由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小组来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思考:“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对当时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种精神过时吗?
【课件展示】有关图片
【叙述】靠“铁人精神”,石油战线的工人们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使我国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设计意图】从故事中感动,在欣赏后感知,在行动中实践。
(四)知识探究,思维拓展
【课件展示】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而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你认为我们有没有必要研制它?
【学生活动】小小辩论赛。
【总结】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设计意图】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思维的空间,时间给学生。
(五)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开心词典(四选一)
1.“两弹一星”是指()
A.原子弹、核弹、人造卫星
B.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C.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D.氢弹、核弹、人造卫星
2.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建立卓越功勋的科学家是()
①钱学森 ②钱三强 ③焦裕禄 ④邓稼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A.1964年
B.1965年
C.1962年
D.1963年
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A.三
B.五
C.四
D.六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国的成长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不包括()
A.扬利伟
B.李四光
C.焦裕禄
D.雷锋
小小史学家
材料: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所有中华儿女骄傲的日子。上午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载着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进入预定轨道,就在那一刻,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人!
请回答:
①载人飞船的名称是什么?
②中国航天第一人是谁?
③概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研制过程,形成的民族精神?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积累升华
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较好实现了由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设想。对于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讨论归纳,教师着重强调,学生书写巩固,几个环节,已较好掌握和突破。并且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教育的德育功能得以实现。但是由于本课补充内容较多,因此还应该注意对课堂时间的调控。
第三篇: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
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99年9月18日召开“两弹一星“表彰大会,整整过了47年.为什么还要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与科技创新是什么关系?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有什么帮助?
“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相隔近50年的今天,认真回顾“两弹一星”精神,深入发掘其精神内涵,研究论证其多元性启示,既是创新战略文化特别是新能源战略文化体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使然。本文结合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及思考,旨在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结合自身的企业性质和行业背景, 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从学习精神, 到使之成为中海阳在当今新能源事业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这都归功于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我们就要努力学习“两弹一星”精神, 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感染到中海阳的全体人员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忠诚,融入到工作中去,努力学习新能源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为将来报效企业, 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始终把祖国和企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思想准备,淡泊名利,忘我工作,不怕牺牲,甘于奉献。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使中海阳的全体人员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要自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迎接挑战,培养坚强果敢的意志品质。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让中海阳的全体人员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科学精神。要大力培养创新精神,钻研科学难题,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中海阳人员的创造能力。
向功臣们学习,向功臣们致敬!“两弹一星”的功臣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永载史册。用“两弹一星”精神去创造属于中海阳的一片蓝天!
第四篇: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
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
钱三强(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钱骥(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姚桐斌(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赵九章(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邓稼先(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王淦昌(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彭桓武(1915-)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程开甲(1918-)
江苏省吴江市人,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黄纬禄(1916-)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屠守锷(1917-)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钱学森(1911-2009)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周光召(1929-)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杨嘉墀(1919-)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陈能宽(1923-)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陈芳允(1916-)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吴自良(1917-)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任新民(1915-)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孙家栋(1929-)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朱光亚(1924-)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王希季(1921-)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王大珩(1915-)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于敏(1926-)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郭永怀(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第五篇:“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共铸中国梦”主题展览在晋举办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铸中国梦”主题展览在晋举办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铸中国梦”暨“百名将军?名家书赞两弹一星”大型主题展览,于5月26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幕。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出席开幕仪式并为展览揭幕。
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还有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山西省委原书记胡富国,毛泽东同志的女婿王景清、女儿李讷,周恩来侄子周尔均、朱德外孙刘进等老一辈革命家后人,总装备部原副政委高同声中将,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赵锡君中将,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冯永生中将,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等。
山西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王伟中,山西省军区政委郭志刚少将,武警山西总队政委刘振所少将等出席开幕仪式。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物局、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办,山西博物院协办。旨在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深切缅怀、颂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技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展现中国核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张黎上将在讲话中指出,发展“两弹一星”的目的是反对核讹诈,制止核战争,保卫人民的和平幸福,要深情缅怀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科技工作者为缔造“两弹一星”做出的丰功伟业,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使命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在致辞中说,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冲破重重障碍和各种阻力,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骄人业绩。
在展览现场,700多幅珍贵图片真实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普通工作者发展我国核事业的辉煌伟业,弘扬了“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图片展同时展出的还有中国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促进会搭载“神七”、“神八”、“神九”宇宙飞船的飞天珍品。
据介绍,展览占地面积2100多平方米,展出图片700多张,各类书画、实物120多件,运用了3万多字的文字说明。展出时间为5月26日至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