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哲学史习题集(范文模版)
《西方哲学史》习题
一、填空
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他提出()是万物的本原。
2、希腊人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因此叫做“()哲学”。它的核心问题是宇宙万物的()和生成演变过程,因而又被称之为()或宇宙生成论。
3、()提出了“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说法。
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和()。
5、()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
7、爱利亚学派的奠基者是色诺芬尼;集大成者是();发展者是()。
8、()与()是同时代的人,两者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者强调运动和变化,后者强调静止不动。
9、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和()。
10、巴门尼德将()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而且蔚为大观,统治西方哲学长达两千多年。
11、()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12、“晚期希腊哲学”包括()时期和()时期的哲学思想。
13、伊壁鸠鲁认为,()的快乐要高于()的快乐。
14、塞涅卡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人引向德性,而德性就是要(),顺从神意。
15、()被称为“御座上的哲学家”。
16、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他指出,()才能使灵魂安宁。
17、哲学家理解的智慧是与()联系在一起的,而智者所理解的智慧可能称之为()更合适。因为智者具有明显的()、()和()的倾向。
18、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
19、德尔菲神庙的铭句是()。20、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
21、苏格拉底把自己使用的方法比作他母亲的()。
22、柏拉图把知识划分为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23、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和()三部分组成。
24、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由保卫者、武士和生产者三个政治等级组成,与这三个政治等级相对应的是三种德性,它们分别是:()、()、()。
25、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
26、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指的是()、()、()和()。
27、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哲学是唯一的一门()的学问。
28、()()()()()()()()()(),这十个范畴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
29、亚里士多德把最好的生活方式称为(),也就是合乎()的实现活动。30、亚里士多德认为()统治的国家最好。
31、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将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和();将分有、摹仿变成();将灵魂回忆变成()。
32、阿格里帕怀疑主义五大论式是()()()()()。
33、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文明和()文明。
34、中世纪哲学的主题是()与()。
35、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是(),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是()。
36、罗吉尔·培根就以其卓越的实验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预示了新时代的曙光,他认为掌握真理有四大阻碍:()()()()。37.“知识就是力量”是()说的名言。
38、.培根的四假相分别是()()()()。
39.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的新的认识方法是()。40、预示中世纪之后新时代曙光的三大发现是()()()。
41、宗教改革直接的要求是消解()的权威,变奢侈教会为()教会,而从哲学上看,其内在的要求则是由外在的权威返回个人的()。
42、启蒙主义的主旨:()与()。
43、唯理论的方法是由笛卡尔按照数学方法(主要是几何学方法)制定的,他称之为()。
44、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则是()。
45、笛卡尔认为观念可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
46、笛卡尔形而上学的三条基本原理:()()()。
47、笛卡尔认为心灵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
48.笛卡尔认为心灵和身体不能相互作用,他假设了大脑中的()来解释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协调一致的事实。
49、笛卡尔的天赋观念主要包括()()()。50、在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服笛卡尔的(),而从更深的层面说,他要解决的是人生所能通达的()的问题。
51、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定义是()。
52、斯宾诺莎将笛卡尔的()实体和()实体降低为实体的两种属性,试图化解二元论难题。
53、()(即产生自然的自然)是唯理论者的认识对象,()(即被自然产生的自然)是经验论者的认识对象。
54、斯宾诺莎认为,()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55、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最高德性在于(),而()也就是认识人心与()、实体或神的一致。
56、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由就是出于自身本性的()而存在、行动和生活。
57、莱布尼茨指出,()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实在的和有生命的点”,它既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如“原子”,有广延,可分),也不是数学上的点(不是实在的),而是“()的点”(既是实在的,不可分的,又是能动的)。它们是“构成事物的绝对的最初本原”,也是事物运动的终极根源。
58.莱布尼茨认为()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它们有无限多个。
59、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只是单子的(),只是动物、人类、上帝所获得的()有层级之别。
60、从洛克的“白板说”开始,经验论者都是以经验来说明观念,以观念的组合与分解来说明知识,这个模式就是“()--()--()”。61、为了反对“天赋观念”论,洛克提出了自己的()。62、洛克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
63、洛克把经验分为()和()两类。
64、心灵利用简单观念来构成复杂观念的能力和作用主要有“()作用”、“()作用” 和“()作用”。
65、“复杂观念”可以分为三类,即()()()的观念。
66、“实体” 观念也是简单观念的组合体,但是与“样式”观念不同,它构成了各种性质赖以依附的(),具有独立存在性。
67、洛克认为,知识是对关于()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关系有四类,这就是“同和异”、“关系”、“共存或必然联系”和“实在的存在”。知识有三个等级,它们从高到低排列为()的知识、()的知识和()的知识。
68、贝克莱的出发点是人类知识的对象是()。
69、贝克莱的基本哲学命题是()。
70、在《人类知识原理》中,贝克莱就彻底背离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而走向了(),在这本书中,贝克莱一开始就从不同的感官印象出发,把事物说成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的集合。
71、贝克莱强调,“存在就是被感知”并不仅仅是指被他贝克莱本人所感知,而是指被一切心灵所感知。当事物不被我所感知时,它仍然存在于()的感知中。72、()是英国早期近代哲学中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的结论。
73、休谟像贝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经验论出发的,不过洛克和贝克莱称之为“观念”的东西,休谟则称之为()。
74、休漠认为()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75、休漠认为“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是()()。
76、.休漠的知觉可以分成两种:一是(),一是()。
77、康德认为有三种形式的判断,它们分别是()()()。
78.康德将理论理性分为()()()。79.康德哲学中,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是()()。
80、康德哲学的问题是:在一个严格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世界上,人有没有()?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和()? 81、.康德认为知性的纯形式是(),可以分为()组()个。82、康德的实践理性有三个公设,它们分别是()()()。
83、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形而上学间题,康德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亦即对()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揭示我们的认识能力能够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来解决形而上学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康德以划界的方式将科学归于可以获得知识的领域,而将形而上学转移到了()的领域,因为在他看来,形而上学产生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自由之境界的根本理想,而真正能够满足这一理想的不是理性认识而是()。
84、康德说,他所关心的问题只是“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个:它们分别是()()()。85、康德认为范畴的合法运用只能限制在(),他说()为自然立法。
86、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87、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88、康德所谓“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和()。他的三大批判即()()()。
89、康德认为,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和(),它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
二、名词解释
1、本原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4.智者
5.“德性即知识”
6、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7、唯实论
8、唯名论
9、奥卡姆剃刀
10、教父哲学
11、经院哲学
12、人文主义
13、文艺复兴
14、因信称义
15、启蒙主义
16、认识论转向
17、经验论
18、唯理论
19、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20、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21、斯宾诺莎“实体即自然”
22、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
23、“白板”说
24、物体的“第二性质”
25、存在就是被感知
26、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27、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三、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2.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3、简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4、简述智者运动的意义。
5.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的思想。
6、简述柏拉图理念的基本含义与特征。
7、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8、简述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
9、简述晚期希腊哲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10、简述怀疑主义的主要观点。
11、简述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1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主张。
13、简述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14、简述斯宾诺莎的至善思想。
15、请比较“白板说”和“有花纹的大理石”。
16、简述经验论的困境。
17、如何理解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18、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
四、论述题
1.柏拉图是如何论证两个世界的区分的。
2、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3、试论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4、试论笛卡尔的二元论难题。
5、试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6、试论休漠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怀疑。
7、试论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问题及解题思路。
8、试论经验论是如何步入唯心主义和怀疑主义道路的。
第二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上卷读后感
整个西方的哲学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闪耀着各种哲学家的智慧,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所闪耀出来的哲学星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先贤们的思想,西方哲学的长河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实话实说,自己在读《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特别的吃力,在自己高中对哲学学习的基础上还是脑子里还是一半浆糊一半水,没有能够深切的领悟到在这些哲学先贤身上的精神。我在这里想对我感兴趣的话题:在西方哲学史的过程对于科学和神学之间哲学的唯心和唯物的争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在书的绪论中:罗素说,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哲学中,神学和哲学的结合,在这段哲学史中我读到的更多的是关于荷马时期英雄的神话,从神话中去寻找哲学。而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用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哲学,去领悟哲学。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当然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更去倾向于哲学向科学的严谨,对大自然的把握去迈进。
我想关于罗素对于哲学是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说法,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来说,这个说法无疑我们应该是更坚信于前者,我们所能够接受的。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物质是构成它的主体。而对于物质的研究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是从实践中去认识物质,而不是神学那样虚无缥缈。所以我自己理解哲学中介于这两种学说之间其实也是有偏向的。更多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我觉得是在向神学的方向靠拢。他们所强调的正如同古希腊时候对于英雄神明的崇拜。这些神明可以用他们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世界,改变历史。更多的是从唯心的角度出发。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观点,还有中世纪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在向科学的方向靠拢。更多的是强调用实证的精神和态度去研究哲学,从实践中区认识物质去了解物质来发展丰富自己的意识。我想在西方最初的哲学史中这种科学和神学的争论就在两个大师身上体现: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而在西方的漫长哲学史中,我发现了哲学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和前进长久的都是在宗教环境的发展的。所以哲学的发展没有离开神学的影响。而在神学的影响中,又出现了更多理性的哲学家对于客观存在世界的思考。从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用诗人的力量去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到了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是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研究世界了解科学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哲学开始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写到这里我也突然更加明白。西方哲学的这一段开始的历史里面,并不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更多的是对宗教的狂迷感性的对哲学的认识和一种理性科学的对哲学认知的区别。
当然我更是推崇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面被中世纪的思想界奉为经典的原因吧。
但是,这其中我更有疑惑,也许是自己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入,我不能了解,为什么他科学严谨的研究,对于哲学用一种理性而不是宗教的观点去研究却在中世纪被封建的罗马教廷奉为了权威,甚至于出现了中世纪长时间的思想禁锢。以至于到了后期是文艺复兴中无数先哲们的鲜血和勇气才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的禁锢。这是我疑惑而不明白的。理性和科学的研究为什么在宗教的背景下反而成了压制科学的最好武器。
对于西方哲学史的阅读我想我现在也仅仅只是在管中窥豹,只是很局限的了解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一些思想,至于对这些思想的影响我认为必须要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整体的思想把西方哲学的长河和它的宗教历史人文背景结合,用西方思维去了解,也学才能更好的认识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智慧。对于《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我还会继续的去研读,发现更多的疑惑和丰富自己现在的马克思唯物观,真正的做到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发展自己的意识,更好的去指导实践。
第三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时间显得很有限。读得不多,可能真正关键的理论也尚未读到,但是在看序言部分时,便已有了些许模糊的感受。它让我有想把这次漫长的阅读坚持下去的想法。
哲学于现在的我,还有太多的东西不能完全理解。它的问题甚至是没有具体的答案的,它也并不是要让人信服于某个唯一的答案的。在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炼的愚蠢呢?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作者所提出的疑问,也正是我的疑问所在,或者说是我们的疑问所在。
我们现在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对于全部的世界,未知的、久远的、广阔无边的甚至是我们不能定义的世界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确定的对,为什么是对的,我们所公认的错,难道真的如我们心想的那般,一无是处?现代社会所公认的标准,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使社会能够比较稳定地运转起来,然而我们从何可知这一切的规则就是完全没有BUG的呢?规则只因为大家的公认,就可以被认为是对的么?谁能肯定现在的规则会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下去,而不是积重难返呢?我们眼中的和已知的社会最高形态,就一定如同前人的书中描绘的那般美好么,新的问题会不会出现,而达到巅峰之后的社会又会不会逐渐走向衰亡?
有时候我不太敢去想心里的疑问,因为有很多东西我还想不明白,困惑和怀疑在得不到正确导向的时候,往往会有不理想的结果出现,倒不如暂存心底,日后再来寻求答案。
我并不认为我能通过这本书找到最终的答案,作者也一定不是这么希望的。但从一定程度上,它能让我清楚一些过去不清楚的事物的由来和发展,我们的世界是怎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同时我又觉着,有些事,即便它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没人能给出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沿袭着某种规则来完成这件事的原因,我们还是要把这些事继续做下去。
比如宇宙坚定不移地走向死亡。如果说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集合,它也会有衰老的一天,那么说宇宙会有死亡也是合理的。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应放弃对宇宙的追求么?可能到头来,在某些意义上,追求探索一个最终会毁灭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但至少在眼下,我们凭借着我们这一点点精炼的愚蠢去探求宇宙,并没有什么不好。可能是人类的好奇心让我们无法一直等待到宇宙和我们自然相遇的那一天,所以在那天来临之前,即使是一直在大门外徘徊,人类还是会乐此不疲。
不能因为哲学而放弃一些已有的希望和基本的认知,尽管它们看起来都是那么令人怀疑。这样浅薄的想法,有着对未知的、难懂的世界的恐惧。我也没有信心能完全理解哲学,同时我也畏惧于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陷入迷茫和虚无,因为别人并没有这份迷茫和虚无。人们摒弃了对本源的困惑,而专注与日常的生活;哲人们拨得云开见月明,活得自然而明白。而思考着本源,又无法成为哲人的人,既不能专注地生活,也不能活得明白而自在。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多少,却有这么多想要说的事,即使有那么点废话连篇。希望,能够找到一点点的答案,虽然是凭我那极不精炼的愚蠢。(宋俊豪)
第四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1
以前看过很多哲学的书籍,看的我是雾里看花,一头雾水啊!这段有时间了,从头又读了一遍哲学,终于让我知道什么是哲学了。就是一般比较有思想的人,整天吃饱之后,玩的没玩的之后,问一些让人头大的问题。比如说,世界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来的,宇宙是怎么来的,人为什么而活的。
自己问自己之后,开始的时候又给不出答案,就编造一个,结果又得蒙对了,有的蒙错了。一些有权利的`人也去猜,猜完就说是对了。不让别人反对他,有人反对就弄死。比如哥白尼就被弄死了,还有著名的苏格拉底也悲剧了。西方的哲学和东方的哲学不一样,西方的哲学偏于理性,以逻辑为手段,来研究世界时什么。东方的哲学偏于感性,以阴阳为基础,结合四象八卦,生万物。我们不研究世界是什么,但是我们尊重世界的法则,讲究顺其自然,按照世界的变化去行事。
西方的哲学是首先要推崇希腊哲学,也就是古希腊哲学。这里首先研究的就是自然,研究一下金木水火土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他们之间是怎么变化的。研究这些问题的一些牛人有记载很多,比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慢德。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行为问题被提出来了,就是说,真理的问题,那句“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话大家就知道了吧。由于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都出来了,就会有人站出来了,说好多东西不合理,有名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他们去除糟粕,取其精华。把哲学的世界重新整理了一下。之后就是伦理问题,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伦理到底说的是什么,好像是说,人的灵魂和世界还有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是什么关系不太懂。
随着人类的进步,出现了经院哲学,也出现了教会。教会以信仰为背景,以神权为手段,以统治者的身份出现了。人类还在进步,科学的大门已经找到了,但是还没开。但是人类还是向着真理出发的,以当时的科学水平,发现很多经院哲学是错的,有人出来反对。结果也是悲剧了。历史的必然规律是:一个出现,就会伴随着另一个消亡。自然哲学的出现(科学)打击了经院哲学,经院哲学为了生存,只能改变了,变得更玄乎了。自认科学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个就叫做经验哲学。既然是经验,就自然出现个人主观色彩,大家就是出来理论一番。理论的最后结果一般是,出来一个大人物,以公正的身份去评判。以批判的眼光对待问题。这里面也参杂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到现在还很实用。到现在的实用主义哲学登上历史舞台,看看身边的人,都是实用主义,不喜欢理论。各个问:有什么用啊?问这种话的人,我想还是先读读书吧,之后再问吧。要不会让人笑话的。因为理论是基础,理论很重要的。不要问他有什么用,比如问你:刚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啊?与此相同,理论就是刚出生的小孩,等他长大了,就知道他有什么作用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2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它需要有什么来明白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职责。人类根本的职责,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状况来看,只有持续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3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觉得哲学似乎高于生活,甚至与实际相距甚远。但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哲学对历史轨迹的沿革,社会进步的推动和阻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时代哲学的发展,往往引导着那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变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罗素将哲学解释为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事物。但哲学,同样是诉诸于理性,而不应盲从于权威。因此,罗素在解读哲学史、我们在解读罗素与他的《哲学史》的时候,不应只认知客观的事实论述,更应加之我们独立的思考与理解。智者也许不可寻,但若能成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维的人,让哲学为我们明智,从而指导实践、用于生活。那么读一本哲学史,我将收获的一定会更多。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本源的问题,亦是意识能否正确认知存在的问题。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学思考,是对世界本质的探寻。罗素便是从最早的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展开一篇篇相承或相对的哲学巨章。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马史诗亦辉耀着智慧与哲思,毕达哥拉斯以数学几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圆,从而开辟了影响深远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随着古希腊城邦文明的`发展,伯利克里的黄金时代伴随着智者学派的崛起,从而开始将哲学问题从自然带进到人类自身。纵然存在唯心主义的流弊,纵然过分的自我让道德趋于流散,但无疑是哲学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伯罗奔尼撒战争极大地摧残了古希腊文明,三十僭主统治时期,雅典的繁华摧残开始陨落,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不再夺目,苏格拉底的学说备受限制。但哲学总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时代中找寻到生存的夹缝,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普罗泰戈拉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代表。不曾停滞的哲思影响着一代代人,从而有了柏拉图时代的辉煌。
柏拉图,代表着古代哲学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国》、《申辩篇》、《蒂迈欧斯》等名篇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论、不朽论、乌托邦式的民族国度。纵然困于时代的局限,柏拉图的思想难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缺乏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无可否认,他的理论之宽宏广阔,足足影响了至今的哲学的发展轨迹。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历山大继承父亲腓力的伟业,在短短十余年时间东征西讨,将马其顿从一个城邦小国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同时,亚历山大帝国不仅打破了古希腊相对封闭的城邦体系,也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在欧洲、北非、近东广为传播,促进了文明的融合,拉起了希腊化时代的序幕。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环境下,汲取文化的百家之长,将哲学与各门类学科相结合,开创了实用性哲学的先河。包括同时代的阿基米德、亚婆罗尼等哲人、科学家,都将哲学与其他门类的学问相糅合,让其成为一种指导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而存在。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4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该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能力的学习。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它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哲学,研究哲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5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6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7
我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学术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还记得在接触哲学之前,“哲学”这个概念似乎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通过高中政治课的学习,我发现“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有无数的答案,我最赞成“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一种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更加对此有所体会。古希腊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许多论调在今人看来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哲人们能积极去探索、辩论的浓厚学术风气却是令人欣慰的。况且亚里士多德犯下的错误并未影响其“哲学家”的名号,反而激励更多哲学家去思考。因而产生了分歧,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也就产生了。这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当然也验证了发展观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这一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阅读《西方哲学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辫子不放,嘲笑他们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错误,而在于从先贤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遗漏的养分。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就与今天的原子论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在他之前的芝诺。
在漫威大片《复仇者联盟4》中,复仇者联盟的成员们进入量子领域从而实现时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钢铁侠的“莫比尤斯环”模型实验成功了。实际上莫比尤斯环本身是一个悖论。一个环本该有两个面,但莫比尤斯环永远只有一个面,从外面进去的物体又将回到外面,这也是有关“变化”的一个悖论。同样的,芝诺提出了“运动不可能”悖论。最有趣的是“飞矢不动”——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间都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上——也就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零运动的,但零的总和不可能产生运动。这涉及到物理学中的时间与空间观念,与今天令人费解的`量子力学有着共性,似乎我们也处在一个“莫比尤斯环”中,古人未能解决的难题被历史长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学教会我们思考,那亚里士多德肯定不仅有错误理论,一定也有正确的理论。原来,他在数学逻辑上有着突出贡献。他指出定义必须用先存在于所定义事项的某种东西来表述,实际上就是讲的是与定义有关的逻辑顺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义。这种认识比19世纪的数学家们领先了千年。欧拉也曾说过“我决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运算规则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见接触哲学以后,我们思考问题变得客观,因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着矛盾与统一,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对与错只是每个人各自的理解与看法。
第五篇:西方哲学史 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10、休谟是如何否定因果联系的必然性和客观性的?
11、为什么说休谟怀疑论是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2、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是什么?他是如何从自我意识走向心物二元论世界的?
13、为什么说在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与身心交感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14、简述笛卡尔关于观念的三种来源的思想,并说明其唯理论特点。
15、伽桑狄和马勒伯朗士是如何从相反的立场来解决笛卡尔提出的身心关系问题的?
16、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7、简述斯宾诺莎关于真理的内在标志和外在标志的思想。
18、试论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前定和谐学说。
19、说明莱布尼茨的推理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关系。
20、唯理论哲学是如何走向独断论的?独断论与怀疑论的根本对立何在?它们如何表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理论弱点。
第四章思考题
1、简述伏尔泰的自然神论上帝观。
2、简述孟德斯鸠的三种政体学说和自然环境决定论。
3、试分析卢梭人性论思想中的历史辩证法因素。
4、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什么?
5、简述狄德罗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6、试分析爱尔维修的“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和内在矛盾。
7、说明霍尔巴赫的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困境。
8、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最主要的理论缺陷是什么?
第五章思考题
1、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3、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对于辩证法的发展有何贡献?其缺陷何在?
4、试说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律与自由的关系。
5、分析康德道德哲学中道德与宗教的关系。
6、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调和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的对立的?
7、费希特是如何批判康德哲学的?他在什么基础上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8、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三条原理与康德的“二律背反”相比如何推进了辩证法的发展?
9、谢林是如何批判费希特哲学的?他作为整个哲学出发点的东西是什么?
10、谢林是如何通过自然界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而实现了主客观的绝对同一?
11、简述黑格尔对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批判。
12、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是什么?这个开端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13、试分析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中关于矛盾的思想。
14、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概念论中如何实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三统一。
15、试分析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理性的狡计”的思想。
16、请论述黑格尔关于“历史的和逻辑的相一致”的思想。
17、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黑格尔哲学的最深刻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18、试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逻辑发展。
19、试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在矛盾问题上的逻辑发展。
20、请思考一下为什么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在后世遭受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
第六章思考题
1、简述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理性神学”的批判?
2、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基本内核”和局限性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