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

时间:2019-05-14 17:4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

第一篇: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

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丫丫网,身边的育儿专家 |+加入收藏夹| 帮助 论坛 备孕怀孕分娩新生儿婴儿婴幼儿学龄前 论坛 童言无忌 资源分享 丫丫网 > 育儿论坛 > 旧版帖子

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 共 1 页 第 1 页

无声的泪痕 在 2005-10-18 09:49 发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每次变革都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冲击。特别是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更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的问世使人耳目一新。这些新教材从学科体系到编排形式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如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加大语文阅读量,突出体现了在教材各部分设计中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和语感的培养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语感包括文感、象感、意感和情感。文感包括语音感、语法感、语气感、语体感等。象感是感知组成文章基本内容的人、事、景、物、情、理等的具体材料。意感、情感是指渗透在字词句篇的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情趣感、情味感、审美感等。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小学语文呈现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即从语言的积累到语言的模仿,再到口头及文字的创造。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掌握的词汇比较贫乏,句式有限,学习中应以积累为主。没有对语言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学习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也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朗读中训练学生语言。诗歌、儿歌类文章短小精悍,语句凝炼。尤其是诗歌具有澎湃的激情,飞腾的想象,深邃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在教学中可针对押韵和节奏训练语言感、语气感、畅达感等。上册中的诗歌、儿歌多以某个主题中重点课文形式出现,所以教师应作好范读,让学生体会和模仿。如古诗《春晓》一、二、四句末字“晓、鸟、少”,都押同一个韵母“ao”,使诗歌具备音乐感,读起来既顺口,又悦耳动听,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朗读时的节奏和语调的快慢、虚实、抑扬、轻重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基调。如《锄禾》属于凝重型,《登鹳鹊楼》属于高亢型,《我的家》属于舒缓型,《小小的船》、《我家住在大海边》属于轻快型,《雪地里的小画家》属于紧张型。儿歌《小小的船》训练的重

点是对“叠词”的朗读和理解,如“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这种用法可以突出词语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增加音乐感。老师先范读、领读、导读,如告诉学生每个词第二字要重读、慢读,在此基础上学生试读,逐渐体会其音乐感及强调感。而《雪地里的小画》只有短短的8行诗句,却包含了陈述、感叹、疑问等多种语气,朗读要让学生多体会,表现出下雪后儿童特有的那种欣喜的心情。

下册中选入的诗歌多出现在“课后练习”环节中,这就有意识淡化了老师的指导强调学生的模仿、创造。正确理解古诗的内容是读准读好的前提,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如《春夜喜雨》,课本配上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画插图,给学生一种语义上的默认和暗示,同时又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句的情趣感和审美感。

写景类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具有抒情性。如下册的《小山村》,作者从不同的视点,又按山坡上、山脚下、学校门前,山间公路的顺序由远及近又到远,体现了一种动感和层次感。而其中的“粉红的桃花”,“雪白梨花”,“清澈见底的河水”,又体现了色彩感,“弯曲的公路”又体现出形态感。记事类文章语言平实、描写细腻,朗读时应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重点指导,以体现这种语体感,分寸感和象感。如下册《好事情》中尤拉第一次“说”第二次“说”和第三次的“大声说”,这种动作描写。《燕子妈妈笑了》中小燕子的三次观察,《数星星的孩子》中语气的描写都体现了一种变化,应在教学中反复朗读以培养学生的时感和动感。

寓言、童话故事类文章多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寄托人们某种美好的理想,如《拔苗助长》、《快乐的小公鸡》、《池塘边的叫声》等。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体会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调的特点中进行意蕴感,道德感,理智感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感在朗读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关键字、词、句、段,在鉴赏、掂量、比较中接收积累有关的语言知识,储存语言的表象材料、获得审美情趣。语感能力也在积累中逐渐形成。上册的《小母鸡种稻子》中课文没有正面描写小猫,而是通过描写小鸭的话“种稻子太辛苦,我怕弯腰”,小猫的话“锄草太辛苦,我怕手起泡”小猪的话“收稻子太辛苦,我怕弄得满身土”侧面表现了种稻子艰辛和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这样一段貌似平淡的文字,如果不作细细的研究,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也就得不到深切的挖掘,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快速领悟和深度挖掘能力也正在这样的训练中养成了。叶圣陶先生认为:

“要求语感的敏锐力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是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如果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越高,了解就越深切”。由此可见,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品词析句还要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却印证,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接近语言文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新教材精选的许多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这种训练提供了可能。如下册的《雨铃铛》、《美丽的彩虹》等。《雨铃铛》中描写了雨的声音“沙沙响”和形态“好像串串小铃铛”可以让学生观察雨景,仔细看,仔细听,理解课文内容。在《美丽的彩虹》中把彩虹比喻成了“神奇的桥”、“美丽的项链”。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自己眼中的彩虹找出更多的比喻,对于课文中“小弟弟”,“小妹妹”的“是谁让彩虹这样美丽,是谁为他画彩衣”的疑问,其中蕴含着彩虹成因的科学道理,可以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老师或查阅资料等途径来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融类旁通,达到学习语言的更高境界。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新的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多讲多练,强化语感。如上册在每一课后都安排了大量练习以训练语感。主要类型有:口头组词、照样子说一说,讲故事(看图讲故事、听后复述故事、编故事)表演等。口头组词大多出现在教材的前半部分,所选词多见独体字,难度较低,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看图讲故事贯穿教材的始终,但编排上注意了由易到难的逐渐过度,如11页《太多了》只有四幅图,情节简单起伏小,而45页的《妈妈,你看》增加到了六幅图,而且故事场景不断变化,这就对学生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页的练习编排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听《后羿射日》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这训练了学生的记忆、理解、表达能力,而给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形式又增加了这项活动的趣味性。95页中教材要求学生按照课文《我也大了一岁》的样子再编一段,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语言特点,编排形式才可以保持与原文的

风格一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特别值的一提的是表演课本剧,教材的75页和82页要求学生表演《想飞的乌龟》《小母鸡种稻子》,这样不仅使演员领悟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剧情,而且学生要将原文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加上语气、表情、动作、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在众

多的训练语感的形式中最为醒目、内容最高的是“照样子说一说”贯穿了教材的始末,力求给学生提供一种范例,而且形成了一种“暗示”与“默会”的效果,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语感。如下例:

①冬天的本领真大呀!真 呀!

②乌龟从天上掉下来。从。

③跑来跑去 来 去 来 去

④说不完 听不 看不 不

⑤星星为小鱼盖被 为。

这其实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汉语构词及短语句与结构特点,把那种严肃、枯燥的语法讲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练习,且注意了训练层次的递进。总之,在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尤其小学一年级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好时期。训练中就是将指导与实践结合起来,在通过朗读、品词析句、课后练习等形式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中构建一种意识与行为的条件反射的关系模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习作、说话等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童心宝贝 在 2005-10-18 10:34 发表 送花,请问你是教师吗,总结如此好

在新版丫丫网搜索更多 一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孩子语感 的文章。

继续搜索一年级语文如何培养孩子语感 丫丫网 | 上海丫丫网 | 苏州丫丫网 关于丫丫网 |服务条款 |诚聘英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丫丫网 ICP:沪B2-20030192 沪ICP备06061202号

站长统计

第二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探讨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探讨

摘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一句话:“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课程标准修订稿》里指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优秀的古诗文便显得尤为重要。古诗文教学在小学语文的课程里是很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之后的《课程标准修订稿》里明确的强调了,语感的培养是学好古文的基础,可见语感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语感培养;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12-01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学生们能够在阅读古诗要充分地展开想象,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美好。在通读诗文之后,领略到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诗文节奏和声调的把握。在教学内容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比例,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步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语感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重点探讨语感培养教学。

1.语感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文是古诗文学习的基础,语言是一切情感交流的纽带,语感的培养,让同学更好的去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语感的培养,是品质的培养,也是对人格的塑造。做好古诗文的训练,认识到语感对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古诗文,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举得例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杜甫 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些古诗文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古诗的大意和背诵的本领,而是通过朗读时语感的感知,学到他们身上的民族大义,能真正的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

2.古诗文语感培养的方式方法

学好古诗文,理解古诗文大意,领悟其中的内涵是古诗文语感培养的基础。注重语感的培养,才能真正的理解古诗文中深刻的内涵,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这些基础,才可使同学们在日后的古诗文学习中如鱼得水。

2.1 古诗文中文字理解是基础。古诗文的学习,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每一次学习古诗文,同学都应该要从中积累新的文字含义,为日后的古诗文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在每一篇古诗文开始前,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对文字的要求课前预习古诗文后的注释并牢牢掌握其含义,学生根据课后注释了解诗文大意,例如:《望庐山瀑布》这篇诗文中,三千飞流,九天直落。具有如此雄浑的气魄与不受限制的想像力,古今恐怕只有诗仙李白一人。对于这样的领悟和感知,不用说小学生就是初中生也未必有。那么怎么才能让小学生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提升对整体诗的把握呢?首先还是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把逐字逐词熟练掌握。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大声朗读本篇古诗文,让同学调整语调,通过对语感的掌握,用心体会感知诗人所要表答的思想感情。

2.2 借助图文并茂,联系现实生活来丰富语感。古诗文教学中,要想真正的理解一篇古诗文,就要做到,读进,读懂。教师应该引导同学利用,课后注释,让同学用自己的话把古诗文描述出来,做到对古诗文立即理解的第一步,读诗的同时,就要能想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教师在这各环节就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绘图,放映资料影像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知诗歌的语感,从而提升了同学对语感的培养。

2.3 利用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语感。利用小学生对事物的想像能力丰富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并为同学们勾勒出一幅诗中的画面,加深同学对古诗文的理解。语感的培养和想象是分不开的,教师应该利用这种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感。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教师可以一边讲诗的同时,一边在黑板上绘画出大概的内容,让同学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古诗文含义上更深刻的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大帮助。

2.4 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直观感受提升语感。日常的生活经验,是提升语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同学会接触到很多事物,联系古诗文,进行对比和思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升语感。例如,同学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加深对古诗文《咏柳》的理解。对语感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提升古诗文的诵读效率,把握古诗文节奏,韵律

古诗文的诵读丰富语感的直接方式,读,就要读懂,读透,然而很多同学对古诗文的诵读还不是很标准,这就要对教师的诵读水平进行严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课堂引导同学,创建诗境,是同学对学习古诗文产生深厚的情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4.运用积累的词汇量,多读资料,沉甸语感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到成果,这里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同学自身学习,把课本上的古诗文做到学会学优的同时,也要适当对课外读物的古诗文进行训练,这样是为了积累词汇量,只有积累大量的词汇量,才能使日后的古诗文学习如鱼得水,理解了文章,读起来就自然会掌握其语感,运用所掌握的词汇量,多读一些资料,是培养语感的有措施,所以说,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5.结束语

具备了良好的语感,不仅可以提升同学对古诗文诗意内涵的理解,也可以使人在读的同时,感受诗文言语间的奥妙,掌握古诗文内容的精髓,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人步入诗人所描述的丰富而又精彩绝伦的奇妙世界,在感受诗文的美好,了解了诗文的深刻内涵的同时,又让人受到诗文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从中学习诗人的高尚品格。

参考文献:

[1] 周鸿斌.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J].读与写(下旬),2012,09(2):67-68.[2] 陈远明.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东方文化周刊,2014,(11):58-58,61.[3] 费田春.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语感培养之索隐[J].语文学刊,2014,(5):113-114,116.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郭沫若语);“强烈敏感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夏丐尊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块是阅读能力,语感教学直接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连,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学生势必在阅读中会遇到诸如断句、把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麻烦,如果有了这些麻烦,学生一定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果有了阅读障碍,试问多少美文将与之失之交臂,所以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应将之摆到重要的地位。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用的时间最多,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具有从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规律。所以阅读教学应从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能力开始。要着力抓好两个训练点:一是要提高学生自学生字和自读课文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楚上,教会学生联系课文语言环境主动自学生字,把识字与读书结合起来。二是切实加

强朗读、默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同时,教师要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感知当时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气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要以情导读。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富有情感,发掘蕴涵于课文的情感,有了情感,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朗读教学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上。要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老师要相信任何一位孩子都会把课文读好,哪怕他的字音不很标准,哪怕他的嗓音不很甜润。只要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全身心地投入时,孩子那一张张小嘴巴读出的不是课文的语句,而是浓浓的情。

老师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氛围,以一颗童心走进课堂。陶行知的“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永正的“蹲下来看孩子”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老师不能再吝啬那一丝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柔的抚摸。我们

老师追求的不正是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境界吗?其次,我们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放得开、收得拢。放得开是老师不要怕学生暴露问题,要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大胆地问,大胆地说,即使有点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再轻易否定学生,不要再把教参上的结论强塞给学生,要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老师们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还要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趋向完美。另外,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不再惟教案独尊,画地为牢,而要善于捕捉那些课堂上突然出现的闪光点,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3、读要体现目的、层次和过程。

以读为本的“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除了指导有感情朗读外,还要善于用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真正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提高了语文素养。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有一位老师执教《小露珠》一课,就注意让学生去体会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的这种感觉,引导学生能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等等。孩子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态度得以充盈地体现。老师们也更加关注孩子学习的过程、方法,让孩子潜下心读书,让孩子小组讨论、让孩子自由交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孩子演一演„„一切的一切都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4、要学会品读。

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对词或句的品味揣摩,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的培养。

如《井》一课中,在描写井水清这一特点时,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趴在井圈上,痴痴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的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教学中,我采用了省词比较的方法,即把句中的“痴痴地”“一颗一颗的”“闪亮的”几个词去掉,再让学生与原句作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学生通过细细的品味揣摩,再加上老师的提示与点拨,进一步感受出正是“一颗一颗”“闪亮”这两个词把井水的清表现出来的,而“痴痴地”则表现出作者看的投入专注。去掉这些词,句子则显得空洞,不能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井水的清。用省词比较的方法品味词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品味揣摩词句,除了采用省词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当中的不同含义,从而达到培养语感,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教学《卖荸荠的小姑娘》一课时,文中出现了两个“迟疑”。第一次,是当作者“我”告诉小姑娘,自己买荸荠是给病人煮汤吃的,“病人吃得吗?”小姑娘迟疑了一下。第二次是小姑娘到医院给我送荸荠,“她迟疑了一下,便蹭了蹭脚上的泥走了进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这两个“迟疑”蕴含的内容一样吗?反映了小姑娘怎样不同的心理活动?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了,第一次迟疑小姑娘是这样想的:这荸荠又小又瘪,给病人煮汤可不合适,她已经打算好,第二天要送一些又大又新鲜的荸荠给作者“我”。这样,就为后面小姑娘的做法埋下了伏笔,使其做法让读者感觉顺理成章。第二个迟疑,是因为小姑娘怕自己弄脏了病房的地面,而她又羞于表达来意,怎么办?“她迟疑了一下,便蹭了蹭脚上的泥走了进来。”同一个词,却蕴含着不同的含义,貌似平凡的一个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维,竟能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5、要重视略读、浏览。

高年级学生要重视略读、浏览。略读、浏览是两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两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在倡导阅读能力主动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教给略读、浏览的方法,培养这两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略读,指用较快速度阅读,初知大意。浏览,用更快的速度阅读(包括扫视、跳读),以获取需要的信息。要用略

读、浏览的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时,课文的意义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激情,要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不断地诱发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畅谈,在课文中涵泳、体验,从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课文就像一个舞台,学生的语感在其中尽情地欢唱、舞蹈,老师不要给他们谱好词曲,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填,除非知识性的错误必须纠正之外。老师不要给他们唯一的标准,感觉是没有标准的,更没有唯一的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用“心”去听说读写,在听说读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阅读能力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的基础,而语感的培养则是基础中的基础。从现代语文教学论角度看,这既可解决教学生会学的问题,也能解决如何教学生会学的问题。就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加强语感训练是当务之急,尤其在阅读教学之中。

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各方面提出了新的改革,特别是对教育的改革。新课标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新课标提出了对语感培养的要求。对语文中语感的含义以及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做出分析,同时对如何培养语感提出可行性建议,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要注重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对语言主体把握的一种能力,具备良好的语感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博大精深,享受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然而一直以来,教师对培养语感这一方面没有找到真正适合的途径,重视文章内容培养而忽视语言实践。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培养语感的重要性,甚至被认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

一、语感的含义

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直接、快速感悟语言的能力,是一种个人的语文修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语感的人在一接触到语言文字就能产生全方面丰富的直感,不仅能够感知语言的真正含义、体会到真正的情感,还能迅速感知言外之意。而语感能力差的人在遇到语言文字时总是不能领略其深刻含义,时常曲解本意。语感培养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着重关注这一方面,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1.语感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感

当遇到语言阅读时,大多数人凭直觉来阅读,他们可以很快读出句子中的缺陷,比如哪儿用词不当,虽然说不出是为什么用词不当,但能直接感觉出用得不对。这种直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产生敏锐的领悟力,进而形成直觉思维。因此,必须做出有意识的努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有必要的。

2.培养语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必须与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感觉、直觉、记忆、情感、思维、表象等。当学生受到语言的刺激时,他们会将自己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从而完成对语言的欣赏。比如,当课文中美好的句子映入眼帘时,他们会经过感知觉和想象、表象这一系列的心理因素参与进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所以,语感需要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参与,同时会促进这些心理因素的积极发展。

3.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语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视、听、说、阅读以及写作能力。好的语感在视、听、说中能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阅读理解、写作中能激发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势在必行。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以读为本

读是眼、口、耳、心的同时参与,在阅读时要眼到、口到、耳到和心到,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多读几次,自然而然地语感就上来了,也就逐渐明白意思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匀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引导读书的方式有: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和引读等,从读中训练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给学生朗读,教师只有深刻领会到文章的意思,才能朗读得有感情,这样学生才会共鸣,进而模仿老师阅读,达到由感情渲染语感;自由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发自内心地阅读,多读几遍就能将情感融入阅读中,比如小学语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黄继光站起来了”,学生联系前后文多读几次就自然而然地在读到“站”字时会发出强烈的语调;分角色读就是一篇课文可能会有不同角色的扮演,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分析各种人物性格的特点,要求不同人物分角色用不同语调读出来,真正融入角色扮演中,激发语感;引读就是教师将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在阅读中形象朗读出来,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接着朗读。

2.品析语句

品味语言是语感培养的核心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字词含义,真正了解语句意境,激发情感。比如,在一些简单的省略句中可以补充完整句子或在一些复杂的句子中删减变成简单句子,或者换个词语来代替原来的词,都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增强语感。

3.联系生活实际

要想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不能只从字词中理解,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将生活经验运用到阅读语句中来,才会有效地提高语感能力。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文中老奶奶靠着洋槐树焦急耐心地等待着,与学生自己在约好地点等待别人,可是别人并没有准时到来这一情境联系到一起,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就可以有感而读。

4.将想象融入语感培养中

想象与语感是紧密相连的,在阅读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将课文内容的情景想象出来映在脑海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情与作者感情达成一致,增强语感训练。

5.语言积累,奠定语感

学习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语言的学习也需要积累。阅读多了,熟了,达到顺口而出的时候就是语感最佳的时候。熟读和广泛阅读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积累,多读几篇,一篇多读,积累材料等就是在培养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品析精彩语段,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语言文库;也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文物,开阔学生视野,为语感的培养奠定基础。

6.实践语言,增强语感

将所学语言实践到其他方面,学会迁移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应用到口语、写作方面来,组织口语演讲或作文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思想内涵,发展自身语感。

总之,培养语感不仅对学生的视、听、说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文教学奠定夯实的基础。希望教育者可以采纳以上建议,让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中闪光。

参考文献:

王崧舟.语感,诗意语文的原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02.编辑 孙玲娟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

一、读中感悟 ,训练语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

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 “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如《桂林山水》一文,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引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感悟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

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目视、口诵、耳闻、心惟、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贮存在记忆中的“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夜莺的歌声》一文,篇幅较长,如果让学生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用概况小标题的方法来概况主要内容,那就容易多了。(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在配乐声中,教师感情范读,把学生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漓江上,仿佛随着作者一起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二、品词析句,体悟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三组句子: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之中有的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第二组:“那样的”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从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和想象是紧密相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情上与作者发生共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描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五次擦燃火柴产生了美丽的幻象,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了什么。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小女孩所看到的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A、品词品句促感悟

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小英雄雨来》中有一句:“那双手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像鹰的爪子”,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用“鹰的爪子”比喻“那双手”。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像鹰的爪子”,使人想到了鹰的爪子的锋利,从而想到鬼子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对鬼子的憎恨。学生从“像鹰的爪子”,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B、评价促感悟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理解,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师生评价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A、熟读成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B、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后,引导学生找《鲁滨孙漂流记》的原文来读;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让学生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加强语言实践

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A、说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如学习完《凡卡》一文,让学生说说课文最后省略号的作用,想想凡卡的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B、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C、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

因此,要扩大学生语言活动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第418页 ③、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下载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新教材看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感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精选5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漳浦县佛潭中心小学高玉凤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 的语感。可以说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语文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笔者通过分析语感的含义,探索语文实施语感教学的方法,着眼于......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语感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浙江省缙云县职业中专/潜锡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语言产生感知和感受的心理行为能力。中学生要学习语言,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语感而获得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中......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培......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摘要】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学习心得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学习心得体会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