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泉州国考常识: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

时间:2019-05-14 17: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9泉州国考常识: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9泉州国考常识: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

第一篇:2019泉州国考常识: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

2019泉州国考常识: 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

下面就针对毛泽东不同时期的诗词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的历史事件,以飨各位积极备考的考生,提供一种思路和范式,提高复习效率。而且,在省直和省考中,诗词中的“案中案”考法,越来越明显。

一、毛泽东的第一首军旅诗词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1927年9月爆发的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直接领导发动的第一次军事斗争行动,而纪实这一历史事件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军旅诗词。

二、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1924年—1927年)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三、长征期间(1934年—1936年)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进入甘肃以后,情势逐渐明朗,在甘肃境内,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即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最终确立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长征开始以来,毛泽东始终为革命前途担忧,他的诗词字里行间反映了这一点,直到决定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终于坦然,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此时,他激动的心情与强烈的自豪感化为一股巨大的创作热情喷泻而出,从遵义会议到榜罗镇会议,毛泽东在诗词创作沉寂了八个多月后,作《七律·长征》。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战士回顾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与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形成了鲜明对比,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毛泽东正确领导的结果。在夺取娄山关,占领遵义城以后,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此时的毛泽东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遵义战役中,红军歼敌两个师八个团,俘敌3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气

焰,鼓舞了红军的斗志,但毛泽东并没有盲目乐观,反而更加冷静地思索革命出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作《忆秦娥·娄山关》。

四、解放战争时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中首联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颔联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颈联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尾联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五、第一次反围剿时期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1930年10月7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12月7日,蒋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

第二篇:陕北---毛泽东诗词与文献

1、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2、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3、沁园春.雪

1935年底,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陕甘支队7000余人到达陕北与刘志丹、徐海东会师。蒋介石命张学良的东北军北上围剿,陕北红军在直罗镇大败东北军,击毙敌师长牛元峰,俘敌数千。为团结东北军,红军归还了俘获的人枪,与东北军达成了和平默契。

1936年2月,为巩固陕北根据地,解决䃼给困难。毛、彭率陕北红军东征,途径清涧,夜宿百姓白育才家的窑洞,土坑上一张小木桌,毛泽东彻夜不眠,俯案工作,夜降大雪,天亮大地一片银白,便在这张木桌上写下了“沁园春.雪”。目前,这张小木桌保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

当时的陕北红军不足二万,处在张、杨、马、闫、邓的重围之中,面对数十倍的强敌,高举抗日大旗,东渡黄河,鏖战三晋。如此逆境,却写出大气磅礴的千古诗篇,唯有毛泽东。

4、念奴娇.昆仑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5、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红军抗日先遣队结束了长征,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红军长征胜利后,蒋介石派5个骑兵团尾随而至。为了防止敌军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了“切尾巴”战斗。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泽东特作本诗赠予彭德怀,彭德怀受到诗后,将诗末两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还给毛泽东,题目后加。

6、临江仙.赠丁玲

1936年11月22日,在保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即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毛泽东决定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前线。毛泽东为其作了这首词。不久,毛泽东在给陇东前线聂荣臻将军的电报中,附上了这首词,因丁玲同志一直在前线,未能读到。次年春,丁玲陪同史沫特莱从前线回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毛泽东抄录了这首词送给她。

毛泽东在这首质朴、清新、•畅达的诗中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体现了毛泽东对丁玲的欢迎、重视、信任和礼赞,同时也绝不限于这一位女作家,而是体现了毛泽东对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鼓励。

7、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8、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华北危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被提出。抗日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严重失利,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使一部分中国人民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与此同时,国民党内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1937年8月,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存在着轻敌思想,过于看重国民党的200万正规军,以为抗战就能够速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精神准备。

抗战爆发后,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比,在全国抗战的阵营中,有很多人也认识到中国的抗战将会持久地进行,不会很快取得胜利,并且相信中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人们对持久抗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国民党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基本上就是一种单纯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中国怎样去和日本侵略军进行持久战,怎样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等。很多人坚定地拥护抗战,拥护持久抗战,但是他们对于中日两国的实际情况,对于这场战争的能力和发展规律,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感有必要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地研究持久战的必要”。

毛泽东1936年7月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抗战初期,当中国军队连连失利时,毛泽东始终坚持认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说:“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以及实行持久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条件、方法等问题。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论著,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9、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这句话原本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从毛泽东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应当说,这是对革命军队新四军和八路军的要求,是对广大革命工作者的要求,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为人民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被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10、反对党八股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它发表的大背景是延安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运动。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之所以搞整风运动,主要是因为王明的左右倾错误给中国共产党队伍带来的混乱没有肃清。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反对党八股》目的在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

11、论联合政府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1945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总结了抗日战争八年的历史经验和抗日解放区建设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两条不同抗战路线斗争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纲领和政策,进一步指明了新、旧民主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纲领时,毛泽东说明了废除国民党***,建立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必要性与具体步骤。指出,为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的政策的中心环节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毛泽东论述了发展工业与建立统一的民主联合政府之间的关系。还论述了发展文化教育和建设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性。指出为了建设新中国,需要有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医生、新闻工作者、著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提出了党的新的工作作风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认为这些作风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论联合政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重要时刻,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1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上的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报告总结了我党我军同国民党长期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在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党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具体纲领和政策。

在军事方面,制定了人民解放军夺取胜利的十大军事原则,着重提出了“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原则,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等作战方针。

在政治方面,报告进一步阐明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基本政治纲领。

在经济方面,报告着重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党的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必须整 编党的队伍”。解决党的成份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这个报告是党在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中国的整个时期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第三篇:毛泽东诗词与中学历史教学

毛泽东诗词与中学历史教学

毛泽东诗词雄健豪放,真实形象地反映了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如果在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好的运用,就会收到多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评价。如毛泽东在1927年曾写过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简明易懂、概括了湘赣这次秋收起义的军队名称,旗号、及起义的时间、原因、过程,而这些正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点,在讲授湘赣秋收起义这一课时我曾给学生朗读这首词,以进行小结,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了秋收起义的历史要点。

再比如,我在讲完红军长征这一节内容后,用小黑板出示毛泽东著名的(《七律·长征》,学生从中不但领略到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还借助形象思维,比较深刻地记住了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豪迈爬雪山等知识点。类似这样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诗词还有渔家傲、第一次反围剿,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等等。

二、能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毛泽东诗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雄健豪放,许多诗词表达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魄和乐观向上的革命志向,读了以后激人奋进。如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过六盘山后写了《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课堂教学中好好运用这首词,可以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效果,使学生得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

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不但形象的反映了历史,而且很多词句工整对仗、瑰丽而富含哲理。如人们熟知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普遍喜爱和传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引用,会起到引经据典、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如我们在讲到新军阀的混战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时,引用了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词句:“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一个“怨”字就加深了学生对新军阀内战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深切感受。又如在我们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粹敌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时,我们引用了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给彭总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既加深了学生对彭总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毛泽东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用之作一堂课的导语,引人入胜;在讲完一事件后,用之做为小结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或在授课中适时引用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活泼的气氛。总之,毛泽东诗词是中学历史教师应当加以发掘、运用的历史知识宝库。

第四篇:毛泽东诗词与革命精神

毛泽东诗词与革命精神

【摘要】本文从毛泽东诗词有关篇章中关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内容的阐述,试论毛泽东诗词与革命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革命精神

正文:

(一)毛泽东诗词洋溢着坚定信念的奇光异彩

毛泽东是伟大的天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非凡才能,宽广的胸怀及伟大突出的气魄和胆识:而且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必胜的革命信念。“诗言志”,所以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雄伟丰富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随处可见。

只要我们精读细品毛泽东诗词,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到“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等,这一幅幅崇高俊美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深深感到毛泽东诗词中所饱含的激励革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信念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诗词中所抒发的坚定的必胜信念也随处可见。

在《如梦令·元旦》中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武夷山下,红旗飘扬,美丽如画。这不仅宣告了蒋介石“三省会剿”的失败,而且象征着进军江西的胜利前景,预示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星星之火,必将燃遍全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阔胸怀和对革命前途充满胜利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人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借山之“锐”和“高”来象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队伍锐不可挡的斗志和气势,以及国难当头的砥柱作用,尽管当时内忧外患,大有“天欲坠”之势,但是“中国决不会灭亡,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毛泽东诗词是艰苦奋斗的活教材。

中国革命史是一部不畏艰险,浴血奋斗的历史。惊天地、泣鬼神的史无前例的斗争伟大胜利的取得,没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不怕苦,不怕死,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断然不行的。毛泽东诗词源自革命实践,更高于革命实践、不仅把革命战争中气吞山河、艰苦卓绝的环境、场面、人民和事情经过,生动地巧妙地、神定气足地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中外独步、古今超卓的艺术才华把革命人民的英勇豪迈和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洋溢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予以高扬和赞颂。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漫天皆白”写出了英勇的工农红军雪里行军的艰难,而“情更迫”则更写出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迫切战斗的心情。又“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山高必风峭,风峭助雪威,可见其艰难。这里不仅描绘了一幅多么壮丽动人的雪里行军图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以及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三)毛泽东诗词中自始自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是一位独领风骚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史上的丰碑。是中国诗坛崛起的巍峨壮丽的高峰。首先毛泽东诗词忠实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还是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各个关键时刻或是经历了重大事件之后,毛泽东同志都有感而发,油然而生,挥毫写出了一篇篇不朽的华

章。毫无疑问。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每个重要阶段息息相关,是我国无产

阶级革命的史诗,因而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在他的诗词中特别鲜明,内涵也十分丰富。

其次,他把历史颠倒了的东西,实事求是地更正过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往往片面夸大少数杰出人物的作用,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们创造的,但毛泽东同志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在((沁园春·长沙))中就发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言壮语。这种观点在((沁园春·雪))中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里,毛泽东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的功过优劣都实事求是地作出公允的评价。虽然他们都曾建功立业,但他们终究是封建地主阶级最大代表,都曾给人民带来灾难,都是要批判的对象。而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革命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毛泽东诗词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唯物史观。还集中地表现在1 964年的《贺新

郎·读史》中,用一“揖”——“人猿相揖别”:一“磨”——“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翻”——“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一“弯”——“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加上上阙的结句“流遍了郊原血”只用了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一部惊天动地的人类劳动进化和阶级斗争的史实,可算如实反映历史的真面貌,不置可否、不动声色。而词的下阙评史,则大发议论,爱憎分明,情绪激昂,大声镗糌,对“五帝三皇神圣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恼怒地写道:“骗了无涯过客”,为历史上劳动人民起来革命斗争,为他们的代表人物。如盗跖,庄,陈胜等英雄人物实事求是地客观地正了名,把颠倒过去的历史又重新颠倒过来。

(四)毛泽东诗词中的创新手法,创新诗句凝聚了敢闯新路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诗词中不乏奇特的创新手法,创新诗句也不难觅其经典范例。如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不周山下红旗乱”,显然,诗人于此,是借共工的形象以状今天的伟大的革命人民。诗人把共工看作进行翻天覆地、并且取得胜利的革命军民。你瞧:“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得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诗人说:“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

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这样用典,确实是创造性的,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把共工触不周山同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联系在一起的,在那里,共工当然是个恶神,是自然暴力的化身,而女娲氏才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幻想的形象。而过去的一些著名作家、诗人也只是在神话故事的原来传说意义下,使用这个典故的,所以写共工死了,共工失败了。而毛泽东此词,发展了这一神话,把“共工怒触不周山”赋予了独特的雄伟壮烈、富有气魄的胜利者的新意。在文艺创作中,死典活用、推陈出新,这的确是个光辉的范例,发人深省。

其实。毛泽东诗词本身也体现了中国诗体的革新。诗人使古老的传统的诗体在现代

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在充分利用传统诗体的艺术积累和表现长处的同时,又根据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需要,对传统诗体进行了改革,成功地解决了旧形式和新内容的矛盾。人们惊异于利用传统诗体竟然可以如此深刻完善地表现现代人的革命生活,可以如此鲜明生动地抒发现代人的先进思想感情。这是诗人利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和方法对传统诗体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结果。

(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洋溢于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思想也是毛泽

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毛泽东诗词则到处洋溢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

毛泽东同志依靠群众首先重视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如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当时刚在第一次反“围剿”中被赶跑的敌人又风烟滚滚铺天盖地而来了,面对此情此势,毛泽东同志则满怀信心地要唤起千百万工农,同心协力大干一场,闹它个“不周山下红旗乱”。

其次是相信群众的力量,相信发动起来、觉醒起来、组织起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其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不可战胜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要打垮敌人、消灭敌人,靠的是人民群众。从“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

(六)毛泽东诗词闪烁着勇于胜利的熠熠光辉。

毛泽东诗词中抒发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的瑰丽佳句,美不胜收,不可一一列举。如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写到“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反映的是当时红军逼近作战目标一一王金钰部所在地隐蔽集结,大胆地和敌人靠得这样近,且三面都有敌军。对此,有人总放心不下,说这是“钻牛角”,异常危险。而毛泽东同志坚持慎重初战,又大胆地“钻牛角”,迫敌而处二十余天。一直等到王金钰部队离开富田阵地,被我歼灭于前进运动中。又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原定设计,横扫而东七百里,各个歼灭敌人,连战皆捷,打得敌军损兵折将,全线崩溃。

毛泽东同志的感情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战略家,在国内外纷纭复杂的斗争中,他常常表现出高瞻远瞩、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和气概,显示出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伟大意志和力量。从“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等等都显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的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坚决斗争,一定胜利的伟大精神。

第五篇: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毛泽东与曹操诗词之比较

摘要:毛泽东和曹操都是历史的巨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国家、人民、乃至整个民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诗人、出色的文学家。毛泽东、曹操无论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他们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诗词区别表现在体裁形式上、反映内容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在相当时期还左右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历来许多诗人的诗风,在诗歌史的发展中,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对后世诗歌影响的深深轨迹。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曹操诗词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诗的国度,其诗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夏商周时期,辛苦的劳动生产者为了发泄心中积累的劳苦,调动人们能够积极生产劳动、缓解疲劳,所以就出现了原始诗歌,口头创作。鲁迅先生说:“文学活动来源于生产劳动”劳动者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经大范围的传播和广泛的颂唱流行于民间。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逐渐被后人整理编订,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的问世为后世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历朝历代的诗歌创作开启了先河,在文学的长廊中可谓是一部不朽的开山之作。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精湛的艺术手法,灌溉着中国诗歌的广阔园地,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

在《诗经》巨大的影响下,纵观历史诗人,曹操和毛泽东两位不同时代的历史伟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其风格、特征稍有相似,又略有不同。更直得让后人研究的是他们的诗歌在所反映内容上、体裁形式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大相径庭。毛泽东和曹操,历史给于的评价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优秀的诗人。但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性质不同。曹操毕竟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文学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有许多和人民对立的思想,他的抱负和愿望只能是为巩固地主阶级专政效力,不可能真正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更不可能站在广大劳苦大众的立场领导着人民翻身做主。因此在他的诗中,人民只能做为受难者的形象出现。如:《蒿里行》中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从这一幅幅真朴而又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是为了实现统治而被残害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和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人民大众的有及大的区别。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更是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毛泽东诗词可以不加否定地说是“新中国的民族魂”(贺敬之语)。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伟大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像一声春雷,震动了全世界。“他的诗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魂宝,人人热爱它,高声朗诵它,从中得到教育,也得到美感 ”。(藏克家语)毛泽东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魂宝,诗歌史上的丰碑。郭沫若誉为“泰山北斗”。毛泽东诗词是曹操诗歌的发展和革新。毛泽东同志在点评《二十四史》时点评到曹操这个人时说“曹操是一个英雄,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贵族豪强争霸的局面,维护了中原农业的正常生产,我们不能将他的功过混浠一言而弊之,要以历史唯物辩证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他还说“曹操诗歌雄浑大气,慷慨激昂,刚健清新,不愧为一个胸怀大略,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军事家”。还如在他的诗《浪淘沙·北戴河》里面这样写到“魏武挥鞭,东临竭石有遗篇。”可见毛泽东对曹操其人不仅十分崇拜和仰望,更是肯定了曹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但无论怎么样,毛诗和曹诗在体裁形式、反映内容、风格特征、审美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和区别。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上述几点把曹诗和毛诗进行比较。

一、体裁形式上

曹操是建安风骨的代表,其诗歌现金仅存二十余首,全用乐府旧题写成,大多数是借古乐府旧题写时事。而且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精神。如脍炙人口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一开头,诗人就用眼前景物起兴,用虚表实,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表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规律生老病死的坦然正视。曹操另一表现形式是,他一反两汉几百年间文人诗歌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真能“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达到了情文并茂和文质相称的要求,既具有民歌特色,又有自己的创新。毛诗在体裁和表现形式是在继承了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典范。他善于活用典故、寓言、神话来借古讽今,善于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善于把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富有哲理的、全新的意境。在继承古诗词体裁的同时,也从字里行间透露着今人的新意。如老少都能朗朗上口的一首七律诗《长征》,把长征中的现实和作者的浪漫、豁达、乐观性情相结合,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们长征胜利后的高兴和喜悦。曹诗距毛诗相隔两千年,经唐、宋、明、清文人的沿承和革新。到毛诗时期,虽能找到曹诗沿留下来的诗歌体裁,但远远以不是那时的固定模式,固定体裁,相比之下,毛诗体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形成诗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体裁。

二、反映内容上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而创作的。曹诗和毛诗也不例外,曹操的诗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汉末的社会**和人民苦难的,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等。这类诗现实性很强,深寓时代苍凉悲愤;另一类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的,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这一类诗景象壮阔,气概凌云,表现出一个政治家丧乱中的积极进去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据藏克家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所载,共计五十首,就诗词本身所反映内容来说,毛诗可比曹诗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多样,内容广泛甚于曹诗,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诗言志”。诗不仅能言志抒情,还可以充当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毛诗有讽刺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如《菩萨峦黄鹤楼》;有抒发书生意气的《沁园春长沙》;有友人夫妻赠答的《贺新郎别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临江仙给丁铃同志)》等;有描写战争的(《清平乐将桂战争》)(《西江月井冈山》)等;有鼓励将士的,如《清平乐六盘山》、《赠彭德怀》等。总之,毛诗可谓是一部中国人民现代革命史、建设史,是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见证,更是毛泽东人生经历感情的纪录。

但当我们研究比较曹诗和毛诗之后,会发现在内容上,毛诗突破了古诗中固定的反映模式,随心所欲,出口成章,世界宇宙之中直抒其意。歌颂圣贤,怀念古人,歌唱大自然,抒写革命前景,抒发凌云壮志,可谓是凡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脑中所思,无有不写,达到了有句便成诗的境界。毛泽东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马背上一气呵成,而绝大多数是在心情愉悦,旗开得胜后创作的,其反映内容复杂宏大,虽然是诗词,但作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史书绝非乱言胡说。当然,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历史的局限性,曹诗更具古韵色彩,内容单调唯一,相较毛诗则色浓而意稀。

三、风格特征上 我们暂不说曹诗和毛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异同,光就他们二人的人生历程看上去也有相似,戎马生涯,奔驰疆场,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历史给予两位伟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作为诗人的曹操不愧为建安风骨的代表。所谓“风骨”,尽管近人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都不否认他是一种既有充实内容,又有强烈感染力的质朴、刚健、清新、明朗、古直、悲凉的艺术风格。王世贞曾说曹诗有“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总之近来研究曹诗者甚多,各执己见,观点各异,我们就从诗词入手比较曹毛诗风格。

《步出夏门行》写于公元二零七年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它一如曹操的其它诗篇,都是借古乐府写时事的,它虽在戎马倥惚时写成,却立意深远,笔力遒健。在组诗开头相当序曲的《艳》中,草草抒发了他身经碣石,心怀天下的豪情,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激越的基调。

曹操的《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用挽歌叙写时事的,它完全摆脱了乐府古题的陈旧约束,直接反映了汉末**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用质朴而又形象的描绘有力地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种种恶果。东方树在《昭味詹言》中评《薤露行》说:“此诗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恣真朴”。评《蒿里行》说:“真朴、胸阔、远大”。其诗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从画面中引出必然的慨叹。写到此,诗人已无须另费笔墨,而人们渴望祖国安定,统一的心愿就昭然揭出了,这是何等的质朴、古直,又何等的真实、生动。

在曹操的诗歌中,情和景是不断变化的,往往能从悲凉中觉其豪放。空间和时间也在不断转换的,常给人以壮阔、邃远之感。曹操更擅长用虚表实,举少总多,因小见大,化静为动等方法,以充分抒发自己的审美遐想。如千古绝唱,久经不衰的《短歌行对酒当歌》,表达了诗人思贤若渴的迫切心情。综上所述,可见曹操的质朴、古直、豪放、清新、刚健、沉雄,实乃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手法。

在我看来,诗词是作家心灵世界的释放,毛泽东向来是喜欢曹诗的,他誉曹诗为“伟人的伟大作品”。他在学习和吸纳了曹诗风格的同时,他又有比曹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他的诗词抒写理想,抒写艰苦革命生活,用诗来描绘历经折磨,千疮百孔的祖国的壮丽山河。归根到底,毛诗风格与曹诗不同,可以这样说,毛诗充满了霸气、神气、奇气、雄气、更有一种飘逸而出的大气和豪气。

历史上苏东坡是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但是,他没有毛泽东那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所以他的诗词没有雄浑豪放、雄壮刚健、雄浑勇进、刚毅不屈、豪迈不羁、热情奔放的震撼力。如《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它表现出一个雄伟的气派。再如《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大雨落幽燕”,劈头一句破空而出,突出了大雨。接着说“白浪滔天”,写出波涛的雄伟气派。毛诗不仅雄,而且奇、神、霸。“奇”乃毛诗出人意外,与众不同,变化莫测,以异制胜,是对定式的突破,对传统的创新,对客观世界的独见。“神”和“霸”在毛泽东诗词里也有所体现,如《沁园春雪》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不问任何人,单就问天和地,谁是主宰今天的主人,可想,除了天和地以外,没有人能告诉毛泽东这个答案了。再看《念奴娇昆仑》这首诗,“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只有伟大人格和伟大理想的人,才能写出雄伟的,气派宏大的诗篇。正因为毛泽东有雄奇壮丽,博大辉煌,矢志不移的理想和志向,才产生出坚韧不拔的毅力,这种精神力量是震撼灵魂的精神强势。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上还重用数量词,毛泽东特别善于应用数量词来塑造诗竟和意象。他用得最多的是“千”字和“万”字,据统计,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的六十七首作品中,有用了三十二次“万”字。在《沁园春长沙》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分别用了三次。“万”字是一个大数,它有整体感、全面感、普遍的意义。如“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类霜天竞自由”“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这种数量上的庞大和显赫表现出了外在气象上的博大非凡和内在的气概、气魄、气势上的豪迈和雄浑。也是毛泽东内心的浩然之气和博大志向的流露。他通过对“万”字的独特运用,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其次毛诗妙用“一”字,在六十七首诗词中“一”字用了四十九次。“一唱雄鸡天下白”“一从大地起风雷”“一桥飞架南北”“一山飞峙大江边”“一代天骄”,此处的一字用得有气势,很有气魄。“一”是一小数,也是一个大数,“一”是全体,是整个,它概揽无余。“一”是一个具有宏浑性、能动性、有独特意义的词汇,它有及强的表现功能。毛泽东妙用“一”字,表达他诗词的雄伟和神韵,具有奇异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知,毛泽东的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毛泽东诗词的个性,也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它区别于曹诗的是毛诗通俗易懂,适合人民大众,但不失其本色,这种曹诗没有的特性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特征,影响和左右着中国诗歌向大众化、平民化发展的方向。

四、审美特征上

我们学习了曹诗和毛诗可以知道,曹诗和毛诗的美学意蕴也相当深刻,我们可以结合作品分别阐述。

在曹操的诗歌当中,无论写景,叙事,咏史,都能体现他的审美特色。曹诗的审美特征可以用“大、壮、古、朴来概括。他写自然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而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浑朴壮大。如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字便突出了海大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蕴大含深的性格。又如写高山“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催“,(《苦寒行》)。虽然墨不多,但使太行山的巍峨陡峻,怪石嶙峋,跃然纸上。他写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盛”,字里行间洋溢着雄浑壮阔之气。因此,胡应麟说“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及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岂是衰运人物”,(《诗薇外编》卷一)。再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诗句就有许多审美性,“明月星稀,乌鹊南飞”二句就审美层面来说,曹操的诗句具有一种刚性的崇高美,质朴的古典没,壮阔的景象美。所以在我看来,操诗的审美情趣没有毛诗的那么清新明朗,宽宏大气。毛泽东的诗词有声有色,不拘一格,活泼自然,有一种无比的动态之美。他抒发着激荡人心的革命情怀,讴歌新中国的伟大建设,抒写磅礴昂扬的英雄气概,有一种雄浑壮丽,豪放劲健的崇高美,他的诗词也表现了对人民的深情,对朋友的真情,对亲人的柔情,道出了细腻浓厚的生活味,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美。

因此,毛诗的审美特点可以从雄伟、庄严、震撼人心的动态美;威猛、壮烈、激动人心的崇高美;细腻、真挚、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三个方面去展现一个伟人的审美内涵。

美本身是人的心灵追求、不满足的趋向,而操诗和毛诗所表现出来的美恰好满足了很多后世的文人志士。其诗的审美意义犹如独立在诗词美中的一朵奇葩,永放光彩,吸引着许多诗词创作者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经上所言我们逐渐知道,毛诗是曹诗相隔千年后的开阔和发展,尽管历经千载,但毛诗中也不难看出曹诗的影子。我们经从体裁形式上、反映内容上、风格特征和审美特征上比较分析后,曹诗和毛诗犹为明显的一个区别是曹诗代表一个阶级,属于一部分人,只有所代表的这个阶级拥有他。毛诗则是属于广大劳苦大众的,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更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具有进步的时代气息。

总之,毛诗和曹诗都是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作底线。是一脉相承,互相渗透,又独立分开,各树一家之风的中国文学体系

下载2019泉州国考常识: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9泉州国考常识:毛泽东诗词与相应的历史事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考常识2[5篇范文]

    1、《全唐诗》收录的是唐代: 4万8千多首诗 2、迫击炮的弹道是否弯曲: 是 3、摄影中用得最多的是: 可见光 4、古语说“良贾不为折阅不市”说的是: 商人不因折本不买卖 5、人体......

    2016年国考常识g20(精选合集)

    2016公务员考试g20峰会常识 一、选择题 1. 二十国集团成立的年份是什么时候?A A.1999年12月16日 B.1990年6月23日 C.1992年9月25日 D.1999年9月24日 2.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

    2017国考年公务员常识大全

    2017年公务员常识大全(699页) “中华民国”成立于哪一年?->1912 这里有1斤棉花,1斤铁,哪个更重?->一样 能否将光速降低:->能 “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1919 鲁迅的<狂人日记>第一次......

    2018国考常识备考清单

    更多点击》》广东人事考试网 1. 去产能主要指钢铁、煤炭等产能。2016年,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去产能,全年退出钢铁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2017年要再压减......

    诗词创作常识与技巧

    诗词创作常识与技巧 要点: 1.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2.形象思维与格律思维3.意境的营造――赋比兴的运用 4.诗句的语法特点1.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 (一)具象:指......

    毛泽东诗词的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

    毛泽东诗词的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 毛泽东诗词的乐观主义与现实主义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今天,我能够上井冈山来参加毛泽东诗词研讨会,觉得非常荣幸。在此,向毛泽东诗词研......

    《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读书笔记

    《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读书笔记与众多注释毛泽东诗词的著作不同,《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这本书从“史”的角度具体解释了毛泽东的诗词。在我看来,过于偏重文学层面的研究......

    2018国考常识备考知识点分析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测卷中的常识题常常成为我们的困扰,因为常识涉猎广泛,涉及法律、科技、人文、地理等诸多知识点,很多时候让大家感觉无从下手,面对常识题目大多数考生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