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与李白诗词中的浪漫主义
毛泽东与李白诗词中的浪漫主义
高二(8)班
欧阳德念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和现实主义相比,我认为它更文艺一些。而我最熟悉的浪漫主义是人无可置疑地就是诗仙李白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我看来,李白的诗更浑然天成,少了那份不自然的做作,更多的是心有所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毛泽东的浪漫主义多数是建立在前人之上的,模仿、借用的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有一些资料中说,毛泽东最喜欢的是人是李白,且他本人自己的很多诗词中也多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并且发扬光大。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例如身份地位,所以做出的诗词的感觉也有所不同。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诗少了李白那种不得志的愤懑,而多了那份自信,立足于现实,又注重革命理想,(一)
一、不同的社会背景,成就不同的性格
李白身处盛唐时期,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时代的巅峰。当时,经济空前繁荣,这也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的物质前提和保障。其次,统治阶级在文化宣传上有很大的包容性,例如在宗教方面,道、儒、佛并存,还引进了其他景教、伊斯兰教。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为那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文艺氛围。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在繁荣的背后潜在的危机,当时是唐玄宗即位,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一上台就扭转了武则天退位后的混乱纷争,然而在天宝年间政治转入黑暗时期,以玄宗本人为首的统治阶级日趋骄纵,对外好大喜功,直至安史之乱的总爆发。而李白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一个诗歌风格、流派百花齐放、名人辈出的年代,他是繁星中最为璀璨的一颗!
毛泽东则不同,那时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内忧外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湖南第一师范,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都是血气方刚满怀抱负的青年!在那样的条件下,“救国”二字的意义尤为重要。在“恰同学少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固执的年轻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远见,有抱负,同时他也明事理,但是自己坚持的绝对不会动摇。自小骨子里的那份霸气,在生活的磨砺中练就成了王者之气,也成就了他不畏艰险,奋勇上前的性格!
一个生活在中国最为繁荣的时期,一个生活在祖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也许他们的志向都是为国家效力,但是很显然,毛泽东的抗逆性更强,他的诗歌即使有低谷,但转而又是慷慨激昂对未来充满期望!
二、不同的身份地位,成就不同的心境
在仕途上,李白是一个不得志的人,而毛泽东最终实现了恢弘的理想。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的政治理想是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这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在作品中,每每以吕尚、张良、诸葛亮等人自比。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色。42岁以前的李白从政活动始终没有什么结果。在这一段时间他浏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足踏半个中国,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对大自然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可是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叙事送别,他总忘不了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但是李白的身世并不好,他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的,他的身份是他心中的伤,自始至终,他都在尝试突破这个障碍,但是他放不下的是自己的骄傲,这才会有《与韩荆州书》中的“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这是一封求职信,可是即使是放低身段,李白的这段话也仍然很欠扁,而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直在努力向前看,有明确的目标,更有马列的指导,再加上跌宕起伏的经历,成就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更早的还有“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革命愈是困难,他愈是坚强乐观。长征前夕“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长征途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前有堵击,后有追兵,头顶有敌机,还“胜似闲庭信步”的欣赏征途风光。解放后毛泽东处于作为领袖,即使日理万机,他也是一直没有放下诗词创作,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诗篇。他的诗,像《沁园春〃雪》更是照亮了他的政治道路,这些诗。贯注了诗人激荡的情怀,反映着领袖坚强豪迈的人格个性。
二
在诗歌方面,毛泽东和李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大概是因为毛主席很喜欢李白的诗词的缘故吧。
首先,他们都能巧妙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里,以“白玉盘”、“瑶台镜”喻月,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生动的表现出儿童的稚气心理。毛泽东在“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中,用比喻的手法,十分形象生动贴切,把发生在广袤土地上的事情尽收眼底,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猛势态,全都表现出来。
其次,他们在诗词用也多爱说理。
“昔日芙蓉花,今日断根草,以色示他人,能得几时好?”不去说理,胜似说理。毛泽东在“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中,虽然下半句让人有瞠目结舌的感觉,但是用梅花形容革命者的坚定,以苍蝇喻机会主义者,很巧妙地把机会主义嘴脸暴露无遗。而二者对比,李白的理更隐晦,更像理,更有内涵。
当然他们在运用典故和神话故事、夸张等方面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三
分析了那么多,就来实际对比一下吧。我选择的是常人们多用为比较的《忆秦娥》,被称为是一曲革命者的壮歌与一曲唐人的衰歌。
他们两人的《忆秦娥》因为题材内容的差异,在风格上大相径庭,也更难分伯仲。
忆 秦 娥
李白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 秦 娥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李白的忆秦娥,描写了京城里的一个女子思念自己出了远门而音讯全无的丈夫,表达了浓重的哀怨之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搂月”,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哀怨的思夫图。上阕写她秋夜醒来,独自感伤。“秦娥梦断秦楼月”,“梦断者何?犹言梦醒,人而知之”,用一个“断”字,表明梦醒者为猝然惊醒,而非平常的唾醒,再往深处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又有“但见泪痕湿”之情景,“词人笔致,由选字之铮铮,知寄情之忒忒。”下阕则为女子登上乐游原所伤之景。据《汉书宣帝记》记载,长安士女,多在重阳节登上乐游原游赏长安风景,所谓“乐游原上清秋节”。不过,词人无意描写九九之日乐游原上的热闹场景,而通过“咸阳古道音尘绝”,表达思妇眺远望夫,不见夫归之感伤。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此注入了巨大的历史沧桑感,通过对乐游原的凭吊,抒发了历史难续之感慨,“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古今辉映,时空杂揉,成其千古绝唱。
而再看毛泽东的忆秦娥,开篇一个“烈”字,就多了一份刚气,西风凛冽,寒霜遍野,雁鸣长空的清晨,这也突出了红军跋涉之艰难,步履之维艰。这些都是诗人亲身经历的,所以描写刻画的也更为深刻。“霜晨月,马蹄声随,喇叭声咽,”不仅是对之前让人读起来刺骨的清晨的再次展现,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踢踢踏踏”的马蹄声,表现出了红军行军的急迫,更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我很喜欢那个“碎”字,写出了道路的崎岖不平,写出了马匹之多、行军之急。在我读到的诗中,还没有诗人用“碎”字来形容过马的飞驰,大多都是用“驰”、“风”。而“咽”字,是承上“西风烈”,西风呼啸,连行军的军号的声音也时断时续,时隐时现。这几处的描写不禁让人生起清冷之感。
如若是李白接下来会怎么写呢?也许会开始感叹世事吧,可惜这也只是揣测,因为李白还没有边塞诗歌。但是我猜想,如若让李白去写边塞诗,写景方面一定不会这么具体,而是描写塞外的沙土、风云、马驰等等,因为他没有毛泽东的这种经历。
词的下阕,查阅一些资料之后可以理解为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场景。“雄关”二字,气势雄伟,一把就把读者从秋风萧瑟的寒意中拉了回来。诗人并没有对激战过程进行描写,而是形象地勾画迈步跨越的雄姿。不知道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诗人都不屑于去描写敌人的种种,有一种藐视一切的气概和霸气!像《沁园春〃雪》中下阕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历史上“英雄”的代表人物的评价,雄视千古、议论纵横驰骋、语言风格浩方,这骨子里的霸气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越”,是红军翻越千山的雄姿,“海”是苍山的连绵广阔,“血”是残阳之本色跃然纸上,好一幅行军壮图!
四
李白和毛泽东的浪漫主义是有相似之处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都是脱俗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诗歌中表现出洒脱自如、不受世俗约束的艺术气质,充满着笑傲王侯、蔑视权贵、不满现实、相信自我、追求自由的批判精神和挑战气概。这种洒脱豪放的精神气质和艺术追求,让李白成了“诗仙”。
“粪土当年万户侯”、“万类霜天竞自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诗句所表现的个性精神,与李白的追求自我,蔑视权势,的思想一样,都一样的脱俗,不遂世俗之波逐流。
其次他们都是豪迈奔放的。
他们多运用采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常借助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毛泽东喜爱李诗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评价李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毛泽东借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成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并加以新的改造,用以表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代生活,将古典浪漫主义提升到革命的浪漫主义,形成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其中还加进了毛泽东自己的元素,所以有些评论家成毛泽东的诗词开一代诗风,在上下几千年的诗歌文化史上独具一格。
综上,在李白诗歌和毛泽东诗词中,与其共同的浪漫主义风格相适应,所描写的意象,也多有类似之处。
然而,在毛泽东诗词中,这些意象虽然明显借鉴于李诗,但与李诗有很大的差异,意象得到了革新,境界得到了升华,从中可见其不同。而且毛泽东不是一名全职诗人,而李白却是,所以在诗歌写作技法方面感觉更为纯熟,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而且一般都是自己独立创作。而毛泽东很爱学习模仿,其中有一些意向的描写就是借用李白的,而毛泽东不似一般人似的只是照搬,抛开一些确实不足品读的,某一些作品确实将其进行了升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很好的典范。毛泽东饱读各种书籍,涉猎了很多古文,这对他的创作都是有帮助的,他善于学习,而且在模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他的浪漫主义是谁也学不来的!
第二篇:李白的浪漫主义
漫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一、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特色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是欧洲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时候产物。但作为创作方法,它却是和文学艺术同时产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源远流长,并峙千秋。在反映现实这一根本点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同样都能深入的反映现实。浪漫主义由于侧重主观感情的抒发,而感情,特别是某些深刻而又复杂的感情,往往很难直接表现,这就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来曲尽其意,而诗人心中郁积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界中总是可以找到与之相适应的事物的。于是一触即发,发而为诗。故沈德潜《说诗啐语》有云:“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其言浅,其意深也。” 那么,李白的诗歌为什么表现出这种浪漫主义呢?
我们知道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王朝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危机的时代。诗人对人生、对理想充满信心,希望趁势而起,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唐玄宗对他优待有加,命之待诏翰林。他过着“王侯七贵同杯酒”(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著书独在金銮殿”(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的世人羡慕的生活,可谓是春风得意,豪情满怀。诗人浪漫地认为自己就此可以象管仲、姜尚、诸葛亮等古人一样辅佐圣明君主,实现“为王师、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诗人心中充满自信、自豪、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久,诗人渐渐地发现,唐玄宗并非他心目中的圣明天子,玄宗对他只不过是“倡优蓄之,借以装点太平”,并没有给李白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这使诗人很失望。诗人由于理想遇错,产生怨愤情绪,他经常借酒消愁,有时还借酒装疯拒不奉召。这自然招来了群小的馋谤。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也以李白“非廊庙器”,将他优诏罢遣。这是李白政治生活的一次大失败,诗人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于是诗人希望借游历山水以派遣郁闷的情怀。
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从诗歌的表现手法看,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推到绚丽无比的高峰。严羽评李白《将进酒》时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既是,此其所长。”这虽是一首诗的评语,却可以看作是对李白诗的抒情特点的准确概括。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 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独特的想象方式,即诗人往往“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又如《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首诗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
但他不易企及的地方还在于他往往能够美妙地把神话、幻想和夸张等这些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结合着运用。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和《将进酒》。他在《蜀道难》中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殷番《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而在《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则重点品位感情上大起大落,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 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开头四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性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诗歌形象感情色彩强烈。意象超越现实,善于通过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并借助梦境、幻境的描写创造出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风格雄奇飘逸,语言清新自然。充分体现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人力。
第三篇:李白的浪漫主义
论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
——以《蜀道难》为例
摘要: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而在他众多的诗歌中,《蜀道难》这一首的浪漫主义色彩最为突出。本文就是试图通过他的这首名作来探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关键词:
李白蜀道难浪漫主义形成原因诗歌特色创作手法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在艺术创作方面,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于盛唐文艺中,奏出了强劲的“盛唐之音”。
诗人李白就是奏响“盛唐之音”的最优秀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风貌为后世读者所景仰。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是对诗人李白的崇高评价。其中,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更是彪炳千秋,为后人所敬仰。本文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从他的诗歌中来诠释他浪漫主义特色及其产生原因,以便给读者一个新的感受。
一、生动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
李白反映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常常采用奇特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诗写得气势奔放,感情浓烈而又迷离惝恍。我们不妨从如下诗句中来体会他的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种种不同寻常的感受。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这些大胆奇特的夸张,使他的诗句气势磅礴,惊天动地,非同寻常,令人读来荡气回肠,却又全不见其锤炼之迹。李白实不愧称之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丰富的想象
李白诗歌的另一重要成就是他的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他的诗可以说是纵放自如,想落天外,上天入地,真幻参杂。奇特的夸张,瑰丽的色彩,神话故事,轶闻传说,熔铸于他的诗篇当中。然而他的诗句又不假雕饰,飘逸豪放、雄奇洒脱。“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诗人的笔下,奇伟的群峰,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崎绝的蜀道,都是那样的壮美,那样的动人。看《蜀道难》:“„„噫吁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诗歌雄奇奔放风格的名篇。作者将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再现了蜀道峥嵘、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也给诗增添了神秘奇幻的色彩,读来令人心潮激荡、赞叹不已。《蜀道难》。他通过想象、夸张,把神话传说与历史结合起来,使蜀道显示了一种优美、神秘的特征。并且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征。“蚕丛及鱼凫,开园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等。“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神话与历史传说,突出蜀道的神秘特征。用夸张的笔法,写出了蜀道的艰难,令人可惊可畏,可恐可怖。通过设想,突出蜀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蜀道难》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他的诗中,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往往是融在一起,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奇。
三、壮美的意象
众所周知,李白的诗可谓是意象万千,人们熟知的有“月”“、酒”、“雪”等意象,然而能突出表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除了这些觉的意象以外,还有许多更加壮美的意象,与诗作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些壮美的意象同样为他的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增光添彩。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例如大鹏、巨鱼、长鲸,例如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这些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飞流直下的瀑布,奇伟险峻的群峰,峥嵘惊险的蜀道,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壮美非凡。
雄奇的想象,瑰丽的色彩,放达不羁、具有任侠性质的性情。这些都是李白浪漫主义的表现,他的浪漫主义还体现于感情的充沛饱满,外放于形,多直抒胸臆,在意象的营造上自然地偏向夸饰和极端,遣词造句行云流水,用笔着神,天马行空。而且李白用字也是很朴素的,颇得魏晋遗风。他的浪漫更体现在用于填词造句上的不凡,语言极富想象力,行云流水之势不可抵挡啊。再加上具有的某些狂放不羁的个性做张扬。更具有一种霸气。让文章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李白的一生是政治上坎坷多折、壮志难酬的一生,但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不朽诗篇,“谪仙人”的风采,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妙机天成的情韵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参考文献:
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⒉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⒊ 邓魁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新学院 09 汉本 2 班 郑宇倩 09260610
第四篇: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描写客观事物,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表现出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
(二)抒发主观感受,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 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渴望摆脱羁绁,腾风凌云,得到自由。他高呼:“大道 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摧残槛中虎,羁绁 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 能!”(《
赠新平少年》);受诏赴长安时,他高兴万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安三年无所作为,最后又受排挤,他在诗中大呼:“时清不及英豪 人,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他憎恨权奸,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要求恢复祖国统一,就在诗中表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的沉痛诗句。
在李白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句法变化多端,不受格律的束缚。
当时律诗正在兴起,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七律只有十二首,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长短错落,变化多端。如“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 人推。”(《襄阳歌》)“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又如长江,浩浩奔放, 千里一泻,来势犹壮。”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一)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在李白笔下,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
明月,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政治失意,感到孤独时,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夜台中没有李白,你卖酒给谁呢?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特别是老人死后,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完全合乎情理。
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第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 “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
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余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白的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昏庸腐朽。
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
语言朴素简洁,不假雕琢,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初看如脱口而出,明白如话,但若深入下去,便觉意味隽永,经过千锤百炼,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后传响,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
第五篇:毛泽东诗词中的树木
毛泽东诗词中的树木
作者:汪建新 《光明日报》(2016年04月15日 16版)
毛泽东出生于山区,从小就熟悉山、喜爱山。毛泽东在诗词中反复吟咏山,有专门以山为题的诗作,如《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七律·登庐山》;提到山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毛泽东把山作为丰富的审美题材,写得仪态万千、瑰玮雄奇、神情飞扬,而对树木似乎着墨不多。其实,毛泽东诗句中的树木,同样也是含义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的。
毛泽东有几次专门提到了几种树,但具体所指却并不相同。《七绝·赠父亲》“埋骨何须桑梓地”一句中,“桑梓”是两种树,也是故乡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闻黄骊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之句。毛泽东诗句中的“桑梓”语意约定俗成,与他离开韶山外出求学的心境十分契合。在《七绝·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中,“杨树”指青蛙所处的自然环境。在《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杨柳”一语双关,既指杨开慧、柳直荀二位烈士,又指杨树、柳树两种树,特指洁白的杨花柳絮。而在《七律二首·送瘟神》“春风杨柳万千条”中,“杨柳”不仅仅是树木,更是新中国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杨柳”不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泛指柳树,与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在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名篇佳句数不胜数,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杨柳青青江水平”(刘禹锡《竹枝词》)。
在《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和《七律·有所思》“青松怒向苍天发”两个诗句中,“劲松”“青松”说的都是松树,代表着正面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代名词。1944年,在《柳树和松树》一文中,毛泽东曾经高度赞扬松树的风格:“松树发育成长,不怕刮风下雨,严寒之中也能岿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和《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当中所赞颂的“梅”,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俨然就是毛泽东的人格化身。被毛泽东推崇备至的“梅”,既是一种花,也是一种树,只是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花,似乎都忘了它还是一种树。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中,“蚂蚁缘槐”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槐”就是槐树,所谓大槐安国不过是老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毛泽东用“蚂蚁缘槐”表示对敌人的蔑视。“蚍蜉撼树”语出韩愈《调张籍》“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处的“树”原本是指李白、杜甫的诗文,毛泽东赋予它全新的内涵,泛指正义的力量或者事业。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枯木朽株齐努力”中,“枯木朽株”也不同凡响,绝非通常意义上的残枝败叶。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曾对英译者口头解释:“‘枯木朽株’,不是指敌方,是指自己这边,草木也可帮我们忙。”《古代兵略·天地》:“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楼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共产党领导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得道多助,就连“枯木朽株”也成为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一股力量,这是革命军队“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力量之源。
在有的诗句中,毛泽东提到树时,泛指自然生长的树,只是一种陪衬。例如,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天马凤凰春树里”中,用“春树”交代季节,表明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在《五律·看山》“飞凤亭边树”中,飞凤亭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索句渝州叶正黄”中,只见叶子不见树,黄叶表明秋天。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稿,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相赠,时值深秋,故曰“叶正黄”。
需要强调的是,毛泽东是偏于豪放的诗人,他的作品更多地呈现出境像阔大、气势恢宏的特点。毛泽东既见树木,更见森林,他诗句中的树木既有个体形象,更有宏观把握。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参天万木,千百里”(《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视通万里,放眼望去,着眼点不是单独的山峦,更不是孤零零的树木,而是群山逶迤,树木成林。再比如,“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赠父亲》);“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乐·会昌》);“绿水青山枉自多”,“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在这些诗句中只见“青山”,未提树木,但却是处处树木参天,生长茂盛。这种“青山”是好的生态,是美的风景,毛泽东对其心驰神往,赞不绝口:“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雪》);“江山如画”(《念奴娇·井冈山》)。
当然,毛泽东对茂密的山林也不是一味地推崇,有时甚至会加以贬抑。比如《如梦令·元旦》“路隘林深苔滑”一句,山路狭窄险要,丛林茂密幽深,青苔 3 湿滑难行。这里的“林深”变成艰难险阻,不断激起毛泽东的昂扬斗志与征服欲望,正所谓“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