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论文 陈思雨
经济法论文
达能收购娃哈哈 事件起因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五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无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几年后,或许是良好的业绩让达能眼红,达能突然以商标使用合同中娃哈哈集团“不应许可除娃哈哈达能合资公司外的任何其他方使用商标”为由,要求强行收购这几家由娃哈哈职工集资持股公司建立的、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事件经过
4月3日,经济参考报以《宗庆后后悔了》为题独家报道了达能欲对娃哈哈进行低价并购这一事件。报道刊发后,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4月5日,达能方面宣称,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达能强购娃哈哈”的事情,这完全是个误会。至于具体情况,会在不久之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
4月8日,宗庆后做客新浪网,掀起声讨达能的浪潮。4月10日,娃哈哈经销商、职工也投身战团,口水战一度达到高潮。这场“强行并购”的核心内容是:“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4月10日,“最后通牒”下达的前一天,杭州娃哈哈工会委员会以全体职工代表的名义,发表声明称:从1996年确立合资关系以来,外资(法国达能)没有给合资企业任何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关于员工工资奖金的要求也多次遭达能委派的董事会成员的反对。可见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
4月11日,法国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在上海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法国达能已给双方合资公司的董事发一份“最后通牒”,如果30天内法国达能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回应,那么法国达能将以双方合资公司的名义,向合资公司之外的娃哈哈销售公司提出法律诉讼。
2007年12月-2008年4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被娃哈哈拒绝。
2007年5月至今,达能正式启动对娃哈哈的法律诉讼。此后,双方进行了数十起国内外官司战,但达能几乎无一胜诉。
达娃之争2007年10月1日终于定论,双方和平“离婚”。达能和娃哈哈集团当天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思考
再来探究十年前的协议到底是达能“有意设圈套”还是娃哈哈“大意没看清”,均无实际意义。其实在达能的屡次合资条款中,都强调品牌收归合资公司这一点。达能作为一家成熟的商业公司,在品牌方面非常重视。
虽然达能在理,但之所以引来诟病,也与其在中国的一系列并购行为有关。
达能在与娃哈哈、光明、乐百氏、正广和等民族品牌的合资控股过程中,已屡有类似做法可见,即在合同中规定严苛的条款,在中方违约或达不到要求后却不第一时间指出,一旦时机成熟再行提出其他的有利要求。
而娃哈哈这次叫板虽然合情因素多于合理,但是宗庆后似乎也很强硬,不惜提出另立门户。
商务部、国资委等部委制定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12条明确指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娃哈哈”作为驰名商标,在转让时当事人应当向商务部进行申报。但问题在于,该部门规章自2006年9月8日起施行,按照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当然不能要求法国达能公司与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向商务部申报。那么,商务部能否要求合资企业将其所拥有的“娃哈哈”驰名商标转让给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呢?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只有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才能宣告无效。所以,商务部等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从理论上来说并不能改变合同的效力。商务部只能促请双方通过谈判的方式解决彼此的纠纷。如果商务部等部委动用行政权力,插手干预娃哈哈公司纠纷,那么,将面临一系列法律难题。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合营企业的一切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中外合资企业法中所说的“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那么,商务部可以会同其他国务院行政部门,直接干预“娃哈哈”知识产权纠纷;如果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所说“法规”仅限于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而不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颁布的部门规章,那么,商务部无权要求法国达能公司转让自己所拥有的“娃哈哈”商标。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还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但很显然,在“娃哈哈”事件中并不涉及公共利益。
可以肯定的是,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与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之间的这场纠纷,纯属于合资协议纠纷。如果苛求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当初不该出让无形资产,或者指责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创办人不该继续使用“娃哈哈”商标,为他人作嫁衣裳,显然都于事无补。而外资企业容许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创办人长期继续使用商标,显然也是一种战略性的选择。
中国的企业家透过这一案件,应当有所反省。中国立法机关也应当尽快审议《反垄断法》,为企业之间的并购和无形资产转让提供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透过整个事件,我们可以抽检出这样三条错综复杂的线索:一,在一个正走向成熟和完善的经济体制下,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有权利、有义务按照商业准则行事;二,作为中华民族品牌的娃哈哈,理所应当得到合理合法地保护;三,在中国入世开放、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状态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必须要提高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防范意识。正是它们的交错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不同,才导致了娃哈哈与达能交恶并进一步公开化、白热化。
达能虽然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15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的规定,仲裁专家也做了如此描述,但是为什么达能不这么做没有受到制裁?为什么达能在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对我们知名品牌进行控制?问题出在哪里?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 事件起因
中国果蔬汁市场将以14.5%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至2012年的191亿公升。在中国的果汁领域,汇源是目前销量第一的品牌,并且已经形成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至2007年底,汇源100%纯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的销售量分别占国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汇源已经连续数年在这两项指标上占据市场领导地位。
而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正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碳酸饮料的销售下降,可乐的市场份额被百事赶超,纯净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抗衡,在果汁市场输给了汇源,茶饮料上则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
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将取得汇源果汁公司引以为傲的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市场潜力和营销网络,并拥有汇源果汁罐装生产部分以及在各地的销售网络。包括二十余个生产基地:截至2007年年底,拥有的3804家经销商和8000家分销商,及3900名销售代表。即意味着获得所有汇源果汁现有的客户和汇源果汁产品的生产厂,不需要在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其果汁生产和营销网络。
由此种种因素看来,汇源成为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并购的最佳选择。事件经过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计划以二十四亿美元收购在香港上市的汇源公司。
2008年9月4日,有调查显示,在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
2008年9月18日,可口可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申报材料。9月25日、10月9日、10月16日和11月19日,可口可乐公司根据商务部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补充。
2008年11月3日,汇源发布声明称,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目前已正式送交商务部审批,预计审批结果有望在年底前出台。
2008年12月4日,商务部首次公开表态,已对可口可乐并购汇源申请进行立案受理。
2008年11月20日,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提交的申报材料达到了《反垄断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对此项申报进行立案审查,并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
2008年12月20日,初步阶段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决定实施进一步审查,书面通知了可口可乐公司。在进一步审查过程中,商务部对集中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了评估。
2009年3月5日,汇源董事长朱新礼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反对并购汇源的声音越来越多。但随后,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连夜发布澄清公告。
2009年3月10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商务部正在根据反垄断法依法审核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不会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思考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七条,商务部对可口可乐提交的申报材料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集中进行全面审查:
(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
(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
(5)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6)汇源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
在审查工作结束后,商务部依法对此项集中进行了全面评估,确认集中将产生如下不利影响:
(1)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进而损害饮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品牌是影响饮料市场有效竞争的关键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控制“美汁源”和“汇源”两个知名果汁品牌,对果汁市场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加之其在碳酸饮料市场已有的支配地位以及相应的传导效应,集中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
(3)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了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参与竞争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减少审查中发现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商谈中,商务部就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可行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对商务部提出的问题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先后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及其修改方案。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可口可乐公司针对影响竞争问题提出的救济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产生的不利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根据《反垄断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商务部认为,此项经营者集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将对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和果汁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鉴于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没有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集中对竞争产生的有利影响明显大于不利影响或者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口可乐公司也没有提出可行的减少不利影响的解决方案,因此,决定禁止此项经营者集中。
关于达能收购娃哈哈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比较和反思
这两个案件中,前者在早期引进外商达能投资,后因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无果后,而签署了一项合同,其中对有关“娃哈哈”商标的使用权做出了规定;后者汇源果汁在中国的果汁领域,是目前销量第一的品牌,并且已经形成一条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而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正面临着很大的经营压力,因此汇源成为可口可乐在果汁领域并购的最佳选择。
在达能收购娃哈哈案件中,涉及到合同法,商标使用权和反垄断法等方面。而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中,主要涉及反垄断法。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在反垄断法上,还需多加改进,为企业之间的并购和无形资产转让等提供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由此想到,如今外资通过控股行业龙头企业从而控制整个产业只是暂时的,靠压是压不好的,靠控制是控制不住的,应该靠双方的融合才能实现双赢。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和发展同样遭到了国外反垄断和限制外资并购法律的影响。中国应当充分吸收和参考国外反垄断和跨国并购审查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让《反垄断法》尽早完善;并且通过立法,明确外资恶意并购或行业垄断的定义,严格限定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条件。
通过立法设立外资并购和反垄断审查机构,加强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审查,对发现已有并购中存在外资恶意并购或形成行业垄断的,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分拆或撤销、修改不合理的合同。
鼓励国内民营企业参与并购,特别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命脉或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行业骨干企业,在保持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并购,防止外资恶意并购和垄断的产生。
第二篇:读《绿野仙踪》读后感 (陈思雨)
主人公多萝茜被龙卷风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读《绿野仙踪》读后感(陈思雨)。在行路当中,遇到了许多朋友,稻草人、铁皮人、胆小的狮子,读后感《读《绿野仙踪》读后感(陈思雨)》。在路上,它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打坏了敌人们的主意。最终,多萝茜和小狗托托顺利回到了家乡。他们是多么地开心呀!
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要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拯救自己。
第三篇:经济法论文
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作为现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首先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描述,然后就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及独立董事的推广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治理 机制;利益
独立董事制度是包括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规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角色与作用、必备的素质能力、推选与任免程序、任期、报酬、独立董事会议、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机构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独立董事制度首创于美国,由于一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如 CEO)和内部董事能对董事提名产生影响,使得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可以长时间地占有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从而使公司被内部人所控制,使董事会失灵。于是人们提出了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这一问题。根据美国法学研究所公布的《公司治理原则》,独立董事被界定为与公司没有“重要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又称作外部董事,在英国或英联邦国家,则又称为“非执行董事”或独立非执行董事。1992年伦敦几家著名的从事审计和管理规范的研究机构在《社团法人管理财务概述》报告中提出的“最佳经营准则”指出:“董事会中应有足够多的有能力的非执行董事,以保证他们的意见能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受到充分的重视。”
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的管理和经营活动以及那些有可能影响他们做出独立判断的事务之外,不能与公司有任何影响其客观、独立地做出判断的关系,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他既不代表出资人(包括大股东),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
“青岛啤酒”1993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开创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 事之先河,其后逐渐有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主动引入独立董事机制。
1997年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其中指出 “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立独立董事。”1999年3月,国家经贸委员会、中国证券
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 的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意见》规定公司应增加外部董事 的比重,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1/2以上,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
董事独立于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2000年11月3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中建议,上市公司应至少拥有两名独立董事且独立董事至少应占董事总人数的20%。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 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提出“董事会中可以设立非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
职的独立董事”。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步入实施阶段;《指导意见》第一
次对独立董事的比例、任职资格条件、提名和选举、职权范围、必要条件、薪酬 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要求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有诚信与勤勉义 务,独立董事应独立履行职责,不受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他与 上市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影响,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 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002年,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 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为进一步发挥董事会 的内部制衡作用,在董事会下设审计、提名、薪酬、考核等委员会并具体规定其 职能。这些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将是具有“独立性”的独立董事。
2005年10月27日,我国《公司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条规定:“上市公
司设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虽然具体办法目前尚未出台,但这是 我国《公司法》首次明文规定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规定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法学 界的立法未给独立董事预留法定监督权限的问题,可谓意义重大。
二、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推动公司治理革命
作为一个公众上市公司,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便广大投资 者能够放心的进来,只作产品和业绩的判断。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以及他们之间的作用和相互制约机制。我国的国情非常特殊,1129家上市公司中,80—90%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使上市公司的各种高级管理人员明白,无论是国有股还是国有法人股的代表,都不是所有者,只是“代理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创造一种机制,使得“代理人”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使得“内部人”必须更加尽责。上市公司要按照法律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三方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制约的运作机制,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保护中小投资者。这种有效的机制就是要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把它作为推动公司治理结构革命的重要内容。
2、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由于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的观察报告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势必给广大投资者 以信心,也更有利于投资者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一段时期以来的经营状况、总经 理班子的绩效水平以及公司前景展望等状况。同时就上市公司本身而言,独立董 事的引进将促进上市公司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使上 市公司在激励和制约两方面达到双赢局面,形成董事会的强强联合。
3、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增强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职能
由于我国还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公司的内部治理与控制都不很完善。相当一部分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投资机构推荐委派的董事,只代表其出资方的利益,没有体现股份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本特征。公司经营者集决策、经营大权于一身,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失去了对股份公司经营管理的有效监督,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各种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由于独立董事能够超脱于公司利益之外,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通过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责任心对公司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使公司董事会制度更加完善。
4、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有利于股份有限公司两权分离和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他通过对公司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机构及其职责设置,建立起公司权力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独立董事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利益结构,弥补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投资机构推荐或委派董事的缺陷和不足,使董事会决策职能被大股东控制的现象得以有效的制衡;独立董事依照法律规定享有代表全体股东行使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从法律制度、组织机构两个方面保证了股份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对于完善董事会内部的组织结构,改善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者之间的分工协调关系,提供了组织机构上的保障。
5、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公司制实行“资本民主”,即每股代表一张选票,因此绝对或相对控股的股东可以利用选票优势把公司变成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偏离整体股东利益,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例如我国股市的圈钱游戏、大股东恶意分红等行为。有关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与股权向国家股股东或法人股股东的集中度成正相关关系,股权越集中,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度就越高,因此在决策层中安排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就是平衡权力的重要的制度设计。引进独立董事,将形成对大股东权力的有力制约,可以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就越好。独立董事的设立,对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和资金运作都有直接的制约,可以防止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避免类似 ST猴王、济南轻骑等事件的发生,促进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翌,“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年 第1期
2、徐永涛、刑书恒,“独立董事的运行之路”,《政法论丛》,2003年第3期
3、关建华,倪友波.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性之保障〔J].法商论丛,2009(4)
.4、段从清.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5、陈桂华.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经济问题.2006(9).
6、王红梅.独立董事在中国运行状况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7(11).
第四篇:经济法论文
安徽科技学院
2013—2014学年第 1 学期
《经济法基础》课程
专业 级 班
姓名
学号
得分
考核方式
论文
考核题目
合同法在生活中应用
主考教师
内容摘要:合同法顾名思义就是一部针对合同的法律,是指调整因合同产生的以权力、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等问题。合同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日常生活中与合同相关的,都要用合同法来维护相关利益。本文通过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合同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方面说一下合同法对日常生活中合同的作用,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师评语
合同法在生活中应用
摘要:合同法顾名思义就是一部针对合同的法律,是指调整因合同产生的以权力、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等问题。合同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日常生活中与合同相关的,都要用合同法来维护相关利益。本文通过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谈合同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方面说一下合同法对日常生活中合同的作用,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关键词:合同法,经济法,生活中合同
引言:合同是什么?《合同法》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很多人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也不进行商业销售,合同与自己无关。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一、生活中合同的订立
合同的订立就是指当事人为缔结合同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我们在从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的时候都在不断地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大部分对合同的概念不了解,还没有认识到是在订立合同。很多人认为只有举行签约的才是合同,其实是错误的概念。合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如: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购买价值连城的商品,小到购买柴米油盐,都是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成立合同,这些协商其实就是合同的订立过程。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伴随着合同,只是有很多人没意识到。合同在生活中频频出现。衣:我们在与店家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一过程就是一次合同订立和达成合同的过程。与店家讨价还价的过程是合同内容订立的过程,价格双方都满意时,便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便是双方履行合同。食:去菜市场买菜也是合同关系。当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没有标价。当我们要价,老板同意卖,这就是合同的订立完整过程。去食堂吃饭,选择食物并付钱,食堂方面卖出食物,这也是合同的完整订立。住:买房时会签订买房合同的订立,这里面包括很多,有房子的大小,位置,同时还有房子的质量问题,包括房子出现问题谁承担修理的义务。买房合同还规定交房时间,与此同时还会规定如果房地产商违约后的处理方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非常全面完善的约定。这就是合同,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现在很多人在租房子,这时就会有租赁合同,租赁合同也是规定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定有租金,租房时间,使用的范围,还有房子的维护。这些出现在合同中都是双方约定好的,达成共识的,较大限度的平衡了双方之间的利益。行:当在马路上挥手拦出租车,司机停车并答应要求,这时候运输合同关系就建立了。在公交站台,公交司机停车,我们投币上车就是一种合同的订立。这两类都是隐形的。以上这些都属于合同的订立,当然主要是列举了合同订立的形式,除此之外合同的订立还包括合同的条款、格式条款等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和详细条款比较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二、合同的效力
合同的效力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的法律效力,含义是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这里的合同成立并不是指合同签订过程的完成。不是所有已经成立的合同都有法律效力,有效力的合同成立是要依法成立。这些就牵扯到合同的效力状态。合同的效力状态可能有一下几种情形:有效合同:无效合同:可撤销或者可变更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有效合同是指依法成立并符合生效条件的合同。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成立但不完全符合有关合同生效要件的规定。本文主要结合实例说一下无效合同,个人感觉无效合同在生活中容易被利用来损害他人利益。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虽然成立但是因为欠缺生效的要件而自始就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最主要的就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欺诈表现为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信息,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最常见的是在商家故意欺瞒下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并且顾客发现之后可以要求退货而不是遵照合同一手付钱一手交货。因为按照《合同法》第148条规定:“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损毁、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当合同一方故意不告知真实情况,另一方可以不遵照合同条约。例如在一些二手商品买卖中故意不告知有哪些缺陷,尤其是比较贵重的商品,如二手车辆,卖方为了更大利益不告知缺陷则买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退款。胁迫表现为以将来发生的损害或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而与之订立合同。比较常见的是一些霸王合同,如强买强卖情况。以前就有发生的如衣服等商品试以后店家要求必须购买,否则就要对顾客施加暴力等。均属于无效合同,不必遵守合同。即使当场受迫购买商品,也可事后要求店家赔偿。
合同的效力对合同双方都有约束力,所以双方在制定合同内容时都要慎重考虑,否则合同生效才发现对自己不利的条款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三、合同的履行
合同的履行就是当事人按照约定全面完成自己的合同义务。首先合同得到履行则订立合同的目的才能实现,而且合同的履行是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必然发生的法律效果。当合同双方都能够很好遵守合同条约时,合同法的作用不是很好的显现出来。然而在生活中不难看到有的人不按照合同规定的去做,或者故意在合同中找茬,总之目的就是不想履行合同,从而对合同有自己一套套的解释。这时,合同法就发挥了其作用,对生活中合同的一些内容做一些规定,对合同中表述不明的内容做了详细注解,和出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合同法就像一个天平一样,保护着双方的合法利益,保证合同可以正常,有效,按时进行。合同订立及效力明确以后则合同的履行就没有争议了,想要在合同履行方面做手脚的都是违反合同法的。例如依法进行合同订立,明确合同效力的合同签订以后,合同一方不按照合同条约执行或者反悔了。这些就构成违反行为。合同法会强制按照合同条约执行。例如签订就业合同,但是没有能够按照合同条款要求去做。工作者不想就业,则合同法会要求对公司进行毁约赔偿或强制就业。公司不想履行合同。则要赔偿就业者金钱或给予工作岗位。
四、结语
合同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各个方面都涉及合同,也许在我们不经意间也许我们就签订了合同,并且履行了合同。因此合同具有其广泛性。有合同的地方就需要合同法,合同从订立一直到执行完毕都需要合同法,当我们的合同得不到正常履行的时候,当合同规定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合同法就会发挥其作用,协调保障双方利益,让合同正常进行。合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合同法则是合同的安全卫士。
参考文献:
[1] 栾兆安.买卖合同签订指南[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2] 陈正云.合同欺诈及防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 钱玉文.消费者权的法律解释——基于判例与法理视角[J].法学,2008,08:101-112.[4]陈媛媛,韩文公.浅议法经济学视野下合同法中的效益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1,04:115-116.[5]刘波.经济法中劳动合同法律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8:143.
第五篇:经济法论文
论合同法的精神
摘要:合同法是市场经济中调整平等主体间交换关系最重要的法律,其主旨在于保障合同双方能从自由的交易行为中实现利益。作为调节经济行为的法律规范,它的各种精神自然是起主导作用的,合同法的精神包括合同自由、合同正义、合同效率等。合同法精神在合同法使用过程中实现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关键字:
一、合同法精神:自由、正义、效率、相互促进 1.合同自由
只要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国家则对该行为不予以否认,体现了国家尊重当事人意愿,赋予当事人自主选择、自愿接受交易的权利,此权利即为合同自由。合同自由是在合同法中最重要,最古老的精神,是贯穿合同法始终的灵魂,应该得到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合同自由要求交易相对人合理信赖和期待,《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自由原则的确立极大地鼓舞了合同当事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另一方面,自治原则又有天然的扩展性,即自由很容易越轨,且强势群体根本没有选择自由的实力,一味地坚持传统自由,之后带来显失公平的结果。于是,立法政策和法官判决开始调整,通过给当事人的合同自由施加一定限制。对合同自由的限制体现在:第一,强制缔约制度,强制性缔约是合同一方当事人对相对人的要约,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这种制度保障了当事人的基本生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第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附随义务。诚实信用原则以社会为本位,追求衡平正义,要求人们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对合同自由原则起到了引导和限制的作用。第三,格式合同制度。其实质是方便合同订立,节约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规制合同自由,实现公平正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合同法自由原则的产生和发展与各种对这一原则的限制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发发展的,如有新的社会实践就会有新的理论突破,产生新的规则。对此我们必须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同自由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灵活的市场适应性,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2.合同正义
合同正义首先表现为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不因对方的出生、种族等给予不适当的限制。其次,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程序正义,指合同谈判过程中,合同法设计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误解、欺诈、胁迫等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通过这些程序的控制,让当事人能做出真实的意思表示。再次,双方当事人不得滥用优势地位。该规定旨在使双方当事人合理分配合同上的危险和负担。对于无名合同,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法官在审判中裁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正确解决违约后果,以及合理分配风险和损害。最后,合同正义体现为对弱者的保护。现代合同法产生的背景是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阶层,消费者等个体与大公司、大集团阶层力量对比悬殊,要求合同法倾斜保护弱者利益,舍形式公平,求实质公平。3.合同效率
合同是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所以,合同及其法律具有追求、促进经济效益的作用。合同法设计的许多制度是有助于交易的进行,整个合同法是一部增进市场效率的法律。只要当事人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就不应进行干预。合同法设置了清晰明确的订立程序、履行规则,使交易便捷。合同法初创时的合同保全、合同担保、违约责任三项制度,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确保债权人的债权实现,从而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合同法的变更和解除制度是随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合同关系,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制度,也是效率精神的体现。
二、合同法精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在现代合同法上,对合同自由的限制之一,就是确认了其他一些诸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等。但是在合同法的诸原则中,各原则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公平原则也好,诚信原则也好,都不能动摇合同自由原则为合同法的最基本原则的地位。法律不再强调形式自由,而是通过给当事人的合同自由施加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总体的平衡。所以,现代合同法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合同自由及其限制,只是在不同时期,“自由”和“限制”的比重不同。实际上,现代合同法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反映了合同法对合同正义的追求。而现代合同法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就是合同自由、合同效率与合同正义的相互博弈过程。
事实上,正是坚持合同自由原则,合同正义、合同效率才得以实现。但是,合同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坚持传统合同法上的合同自由原则,最终只会损害合同正义,破坏合同正义,影响合同效率。为了保证合同正义,需要对合同自由加以限制。只是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必须符合比例原则或者最小干预原则。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合同正义,另一方也可以促进合同效率。从而使合同自由、合同正义、合同效率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给管理人看的81堂法律课》、《论合同自由原则》、《论合同自由与合同正义》、《合同法原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