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写诗自救
苏轼写诗自救
特立独行的苏轼,在他四十四岁那年摊上了一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这个案子就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其时,苏轼正在御史台的大狱里受罪,几乎他的每一首诗都授人以柄,被主审官抓住不放,审了又审。日复一日,通宵达旦连续逼供。终于使他支持不住了。苏轼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他跟儿子苏迈约好一件事,每天送饭的时候,都要有素菜和肉,如果听到外面传要判我死刑,你就送鱼,不要送素菜和肉。一天,苏迈外出筹措生活费,就托了一位亲戚代为送饭。可是,粗心大意的苏迈临行前忘了交代一句:千万不要送鱼。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位先生看苏迈天天不是素菜就是肉,太过单调了,于是就吩咐老婆做了一条鱼给苏轼送去了。苏先生一下子蒙了——“我命休矣!”虽有思想准备。但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苏轼还是感到如晴天响了一个霹雳。不就是几句诗吗?何致处以极刑?
稍微镇定下来以后,他把狱卒梁成叫过来。如有笔墨,可否借一用?监狱里有规定,犯人不得接触笔墨,可是这个狱卒善良,同情苏轼的遭遇,平时很照顾苏轼。甚至每天晚上给他准备热水洗脚。不厌其烦。送笔墨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
东坡伏在案上,就着牢房里昏暗的光线,提笔写了两首诗。其中有几句显然是写给他兄弟苏辙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这实际上是绝命诗,表达的是他当时那种极其悲愤、伤感的情绪。写好后,交给那狱卒,请他转交给苏辙。梁成点头答应。
那么,苏轼为什么不把绝命诗交给天天来送饭的苏迈呢?原来,苏轼有自己的想法,他想,苏迈拿到诗,马上会把它转交给自己的叔叔苏辙,让苏辙现在就看到诗,不是时候,除了让家人更加伤心,别的什么作用也起不了。苏轼知道,狱卒拿到这个诗稿是不敢留在自己手里的,必定上交,监狱长之类的官吏恐怕也不敢留,因为苏轼不是平常的犯人。如果这件事谁都不敢做主,就有可能转到上层人物,甚至神宗的手里去。果然,苏轼的这一步走对了。诗最后还真的转到了神宗的手里。神宗看过后一时也很感动。因此,神宗不发话,谁也动不了苏轼。
于是,又有人拿苏轼诗《咏桧》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一句来挑拨神宗。说苏轼骂皇上在地下,在咒皇上。没想到,神宗却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意思是,他写他的诗,与我何干?旁边有人说,龙未必专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称龙呢。神宗接话说,是呀,孔明被称作卧龙,东汉有“苟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么?于是,那些陷害苏轼的人阴谋又一次失败。
最后,许多人出来声援苏轼,苏轼得以重见天日。
苏轼《水调歌头》与济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吟诵不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起这首词来,人们很少注意它竟与济南有关。苏轼在词前写了一段小序:“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所谓“子由”,正是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字子由,1073年冬天出任齐州掌书记,而宋代的齐州治所正是今天的济南,苏辙在这里客居三年。他在济南期间除了协理政务外,还游遍名山胜水,写下《北渚亭》、《鹊山亭》、《槛泉亭》和《舜泉诗并叙》等诗作,并参与修建了西门泺源桥。此外,他写有《齐州闵子祠堂记》,记述了修建闵子骞墓的经过。他与好友齐州教授孔武仲、齐州知州李常经常酬答唱和,成为当时济南文坛的一大盛事。苏轼的这首词作于1076年仲秋,当时他任密州(即今山东诸城市)知州,此时苏辙正在济南为官。所以苏轼这首词怀念的就是同在山东而又远隔千里不能相见的弟弟苏辙。
苏轼和苏辙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高手,苏氏兄弟情谊之深厚为世人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文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同志,也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不少是两人的唱和之作。苏轼几乎每到新的任所都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哥俩同年考中进士,同京城做官。后来游宦四方,经历了宦海沉浮,二人曾相约尽早退身以求“闲居之乐”。因乌台诗案苏轼身陷囹圄,苏辙心急如焚欲效汉代缇萦救父的故事,宁愿不要乌纱帽也要为兄赎罪,最后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时,苏辙前去迎接,特意捂住哥哥的嘴,示意他三缄其口,别再惹麻烦。元祐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则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苏轼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苏轼逝世后,苏辙痛断肝肠,挥泪亲自撰写《墓志铭》,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辙在《超然台记叙》中说:“子瞻(苏轼字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就这样苏轼为了兄弟之情,抛弃了湖山秀丽的杭州,于1074年底来到密州任职。但是到了密州,兄弟二人却仍然远隔千山万水而不能相见。丙辰仲秋时,苏轼和苏辙已经离别六年之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思绪翻滚又思念弟弟苏辙,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以超然达观的情怀,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坎坷波折以及和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最赞赏的名篇。
苏轼受“乌台诗案”之苦 受挫后写出最美“月光曲” 苏轼的一生有太多的不快乐,连珠炮似的被贬谪,甚至下狱。然而,乐观的本性总是促使他去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可以说,寻找快乐成全了苏轼。
在这个寻找快乐人生的过程中,广东惠阳是重要的一站,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猛然醒悟:快乐在当下。中途休憩时顿悟——累了就歇脚 人生何处不休闲
公元1094年,即宋哲宗绍圣元年,58岁的苏轼在惠阳,职务是宁远军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臵”,说白了就是被贬了。当时的宰相是苏轼的老朋友章惇,他把年近花甲的苏老师“照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二人不合。
章惇是个强势人物,苏轼则是书生性格。有一回二人爬山,见前面奇峰陡峭处架着一处独木桥。苏轼战战兢兢不敢过,章惇不仅轻巧地一跃而过,还在山崖上题字,最后又回过身来把苏轼拉过桥去。苏轼因此感慨:章同学,你以后是个主宰别人命运的人。果然,苏轼的命运就被章惇主宰了,被流放到惠州。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其中柳宗元和苏轼是典范。中国的山川景物就这样被他们给再塑造了一次,再美化了一次,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山水。
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山玩水。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来,松林就迎风发出松涛声,时人爱其松涛声,遂成为风景名胜。
可能路程比较远,再加上苏老师年老体弱,走着走着,就体力不支,有点走不动了,“足力疲乏”,想找个地方歇歇,当然最好是松风亭。可是一眼望去,松风亭还在远远的树林末端,“望亭宇尚在林末”,这怎么办好呢?
苏轼犹豫良久:继续走?体力在抗议;留下来休息?没有场地。正当苏老师在休息和前进之间进退维谷时,他忽然回过神来:“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现在我站的地方凭什么就不能是休息处?大宋王法又没规定这里不能休息,这儿的地上也没长蒺藜,凭什么不能就地休息呢?感情上想通了,行动上就自由了,此刻的苏老师如同脱钩的鱼,“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清清爽爽,就在停留的地方一屁股坐下来。苏轼就在那一刻开悟了:休闲就在当下。不一定要等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才好好休息,人生何处不休闲?此前的苏老师把自己挂在一个“钩子”上——要到达某处才有资格休息。而一旦打破这个束缚,人生就到了一个自由的境界。
苏老师毕竟是文坛豪杰,他并不只是停留旅途休息这个阶段,而是进而把自己想作是两军对阵当中的一名士卒。正当短兵相接,战鼓好似雷霆时,如果向前,就会死于敌手,如果后退,就会死于军法。在进退皆有可能死的情况下,怎么办?苏轼脱口而出:“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妨碍我好
好地歇息休闲。在进与退之际,在战死与处死之间,让这位疲倦的小士兵好好地休息一下吧。这就是苏轼的名篇《记游松风亭》。
当然,苏轼不是鼓励大宋子民当战场上的逃兵,而是以战争比况人生,无论身处怎样的危机,都不妨碍人们把自己放逐到危机的边缘,在当下好好休息调整一番。
苏轼的这次感悟,也是由来已久。极度受挫后——写出最美的“月光曲”
以惠州松风亭为坐标,我们把时间往前推11年,公元1083年,即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苦,被贬黄州。此前,苏轼没有这样受挫过,到黄州的时候,他还处在舔伤口的阶段。
然而,那一晚,阴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走入苏轼栖身的屋舍,向他发出邀请。任何一个有才情的人,都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于是,伤口还在作痛的苏老师披衣起床,走入了月光的怀抱,把自己的人生全交给月光去抚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多么美好的月光,抚平了人生的所有伤痛。月色中的当下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在这里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就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色中散步。
苏轼老师在人生最伤痛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射下来,好像水草交错。
月光的清晰和水光的质感融合在一起,空灵透彻。记者相信,当时苏轼的人生境界,也是如许澄澈。这让记者想起另一位文青柳宗元,他的《小石潭记》中将水写成虚空,其中的鱼儿似乎凭空而游。而苏轼则将虚空写成水,可谓异曲同工。
不管怎么样,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无论是承天寺的月色,还是松风亭的清风,都有一个关键点:当下。不管是人生紧张,还是人情炎凉,我们都要看好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有一个惬意的休憩。
还是以松风亭之游为时间坐标,往前再推16年,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在徐州,当时春旱,苏轼去求雨,天似乎很给他面子,果然下雨了。所以至初夏时,苏轼又前往谢雨。谢雨路上,被苏轼诗化了、美化了,“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落在衣服和头巾上。连干渴和困顿也被美化了,初夏日头高,醉酒的人又困,何处可解渴解困?他看见一户人家,于是“敲门试问野人家”。在困顿饥渴的道路上,不必追求山珍海味,不必追求华宇广殿,当下一碗清凉的茶水,便是人生最清凉的休憩,遥想当时的苏大学士,在敲门试问的时候,是不是体会到了当下便是最好的休憩呢?大概,苏轼的人生态度,不光是从诗书中来,也是从这样的人生经验中来的吧。
传统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接受并过好每一个当下。苏轼这种看好当下的态度,一直伴随着他走向生命的尽头,在游览松风亭之后的第三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远谪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时期还是极其艰苦之地,年过六旬还往那里,几乎等同于灭顶之灾。苏轼却能在海南这个“当下”安静下来,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我本来就是海南儋州人,只不过以前寄居在四川。把当下所处的儋州当成家乡,反而把自己出生的家乡当成他乡,这是一种四海为家的情怀。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当下。四海为家不是无家,随遇而安不是苟安,而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改造当下的心态,用一种乐观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环境。因此,中国古代诗人经历了一个个当下,也塑造了一个个当下。李白遭遇永王之灾,却把灾难的当下转化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潇洒;杜甫流离西南,却把流离失所的当下转化为“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清新;刘禹锡屡次被贬谪,却把宦海失意的当下转化为“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迈……
把所有的惬意都放在未来做一个预期,其实这不符合传统中国人的乐观个性。要等到财富多少时,事业如何时才去享受马尔代夫的海风、瑞士的山水?不然,不如学苏大学士,就地坐下来,当下便是马尔代夫,便是瑞士山水。
第二篇:如何写诗
《学写现代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一些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用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抒写生活感悟。
3.通过诗歌欣赏与写作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提升艺术品位,丰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在对诗歌的欣赏、感悟、点评中领悟诗歌创作的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2.如何用优美的意境、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诗歌写作技法进行诗歌创作。
学情分析
1、诗歌离学生的生活存在较大距离,学生与诗歌存在隔膜;
2、学生对诗歌的表达形式存在神秘感,从心理上就远离了诗歌;
3、学生缺乏诗歌创作的训练,不能享受诗意表达的快乐;
4、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切入口,诗歌写作处在困境当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诗意融融的氛围。
烛光里的妈妈毛阿敏
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一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歌曲,请同学们谈谈听了这首歌后的感受。(学生回答)
其实,一首好歌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
是啊,诗歌,首先是献给母亲的,因为对母亲的爱体会最深。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
“母亲”,人间爱的使者,美的化身!她饱含着希望、爱戴以及人类心灵中所能包容的一切温柔、甘美和甜蜜。她是怜悯、慈悲、同情、宽容的源泉。她爱并被爱,她奉献爱的同时也传播爱的美德。世界因此而美丽。
下面让我们再欣赏两首写母亲的诗歌,请同学们用我们已学过的诗歌知识分析鉴赏。
二.赏析诗歌,领悟创作方法
母亲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妈妈江非
妈妈,你见过地铁么
妈妈,你见过电车么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
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
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你知道么
地铁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
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禾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禾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预设: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
3、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意象的选择要有想象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象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象力是绝妙的方法。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江非《妈妈》赏析
真情:妈妈是一个偏僻山村长大的中年女性,忍受生活的磨难而默默操劳,妈妈的视野只局限于眼前的生活和生命状态,她的乡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她虽然生活在21世纪,但是外边的世界对她来说依旧是隔绝的,她属于农耕时代。妈妈是广大偏远农村贫穷、劳作的母亲形象的代表,她是凝定在文明之外的形象。诗人赞叹妈妈的勤劳和坚韧,哀怜妈妈人生的艰辛,对妈妈有深深的感恩和疼爱。
意象:居于诗中的意象主体是那些属于都市中的事物,是现代化文明的产物:地铁、电车、飞机、点钞机、印钞机、玛丽莲·梦露。它们是如此清晰、高傲,以一种压倒式的力量占据诗歌的中心,母亲和乡村的事物一点点地被逼向边缘,处于附属的地位。在这短短的20行诗中,关于都市事物的列举占用了15行,属于母亲和乡土的仅仅是5行,强烈的对比如此不相称,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追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想象:在汉语诗歌中,“妈妈”的形象已经相当稳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形象成为汉语诗歌永恒的想象。江非此诗在“妈妈”的品质并没有发掘出多少新鲜的内涵:她依然勤劳、无怨无悔、默默劳作,她依然是游子永恒的情感归依和遥遥的牵挂。然而在江非的“妈妈”的声声呼唤中,一种新的诗歌特质出现了,它是如此的简朴,又是如此的复杂,从现代文明的视角写妈妈,使“妈妈”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乡土之间。
诗人是有艺术的匠心的,他以良好的艺术感知,在大巧若拙中,巧妙地运用
“知道/不知道”之间的所蕴涵的艺术张力:一种对比中不同生命样式巨大反差。语言:这首诗采用“妈妈,你见过„„吗?”对话的语气展开,在妈妈与我之间设计几个提问的排比句式,用了几个很生活化的比喻作为说明:飞机不是飞在天上的白雀,而像地上的十间大屋;电车有“辫子”;点钞机和印钞机哗哗的数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就像门前小河的流水声„„童稚般的询问,以及天真的解释,让人温暖,又令人心疼。是一首难得的非常本色而优秀的诗作,(学生朗读、思考、交流、发言,教师点拨,从学生的发言中梳理鉴赏诗歌的角度,板书,为下面写作做准备)
三.挑战自我,尝试写诗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你们都能欣赏这些新诗,很好!但同学们,如果我们也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歌,那我们的人生该增色多少啊!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自我,尝试写诗,把握美好的时光?
好,让我们来小试牛刀,刚才我们欣赏了别人写的母亲,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写另一个与我们最亲的人——父亲。
(学生动笔写)
四.交流评价,共享成功喜悦
诗歌是三分写,七分读。谁愿意把你的诗作抄在黑板上,读给大家听听,让大家来分享你的成功?(预设)
父亲
铁犁嵌入黑土
你是这大地上的纤夫
披上长长的绳铠
期待你将生命反复
一步一步
一亩一亩
我看见了汗水洒落
看见荒芜变成沃土
但岁月啊
终究让你停住
你弓起了背
已爬不上悠缓的坡
却依旧是这大地上的巨人
你的皱纹
是那绵延到天边
最伟大的垄
点评:1.想象奇特,选用了“纤夫”这个比喻意象,非常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伟大品质。
2.更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经过一生的艰辛劳作,背弯了、脸皱了,但仍然是“巨人”,因为“你的皱纹/是那绵延到天边/最伟大的垄”,“垄”的意象非常新颖,给人一种深深的震撼。
3.这首诗对父亲情感的表达含而不露,可以感觉得到她已把主观情思寄寓在“纤夫”“巨人”“垄”等意象中。
4.用“绵延到天边最伟大的垄”这一意象,刻画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的形象,非常恰当。
五、热情鼓励,结束课堂
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好,你们不仅能欣赏诗,还学会了评诗写诗,并且评得到位,写得精彩。不要说我们的生活与诗无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诗意。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互助,美丽的校园、变化的乡村、整齐的街道„„这一切都应写进我们的诗行。让我们记住这次尝试,把它作为思想的试验田,在这里播下一粒诗情的种子,用岁月的河水浇灌,让它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创作出好诗,也创造出诗样的人生,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板书设计:
学写现代诗
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想象——诗意飞翔的翅膀
第三篇:青蛙写诗
《青蛙写诗》说课稿
说教材:
《青蛙写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板块第一课的内容。这首儿童诗以青蛙写诗为线索,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与逗号、句号、省略号形象地联系在一起,想象大胆合理。教学本文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验诗中饱满的儿童情趣、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凝练的语言,享受童雅而优美的意境,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爱上儿童诗。做到读中识字,熟读成诵。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不同语境中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字。
2.认识逗号、句号和问号三个标点,初步了解三种标点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了解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用法,体会感叹号语气的读法。
2.正确掌握“横折”“竖折折钩”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感受文章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猜测青蛙写的“呱呱……”中所表达的意思。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童诗的魅力。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感受文章丰富想象的基础上,大胆猜测青蛙写的“呱呱……”中所表达的意思。
说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讲授法。说教学准备:图片,字卡。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动物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出示青蛙图片)快和小青蛙打个招呼吧!你们知道吗?小青蛙要写诗给我们听,快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吧!板书课题:青蛙写诗。(随机认识:写、诗。教师范读课文)
1.课文中,还有几个生字需要我们识读,看图读词语、认识生字。(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初识生字)
2.有的生字很难读,不过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认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3.如果去掉拼音后。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吗?让我们开火车认识认读生字。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现在找几位同学来读文,一边读一边想:青蛙写诗的时候,都谁帮了它的忙?(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2.几位同学读得真棒!现在轻声读第二、三、四小节,想想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帮了青蛙的什么忙?(板书:逗号、句号、省略号)
三、读中认字,读中感受。
1.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标点符号?再到书上找一找逗号、句号和省略号,互相读一读。(学生读、画)除了文中的几个标点,你还认识哪些标点?
除了标点符号以外,你还能给“号”字组哪些词?(学生练习组词)“号”字也是我们要学会写的字,和老师一起书空“号”字的笔顺,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讲解要领)
2.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好,尤其是在练习书写的时候真棒!现在你们看。老师要吹泡泡啦!观察一下我吹出的泡泡什么样。(出示“泡”和“串”两个生字)请学生在课文中圈出这两个字。
(1)怎样记住“泡”字?谁来帮老师想想办法?(学生尝试着解决)你们之前还见过哪些和“泡”相近的生字?(抱、饱、炮、跑、袍)观察这些生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2)看到“串”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出示实物:一串项链、一串辣椒、一串灯笼)老师这儿还有很多一串串的东西,我来说,你们来猜一猜!
黄色的、弯弯的、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一串香蕉)甜的、圆的、有紫的、有绿的(一串葡萄)
用棍穿的、红红的、外边挂糖的、吃起来酸甜的(一串糖葫芦)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谁能试着读出感叹号的语气来。(学生练习读,教师随机指导)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尤其是读到青蛙写诗的时候,你们看!(大屏幕出示儿歌)
(1)大家仔细观察这首诗,你会发现什么?(全篇由好多个“呱”字组成的)“呱”是一个形声字,要求我们会认,和老师一起认一认。(2)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首诗,你还会有什么新发现?(节奏相同;有逗号、句号和省略号)读这首诗时,要注意些什么?(句号停顿长一些,逗号短一些,省略号要读得好像话没说完。)
(3)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看到天下雨了,心情会怎样?假如你是小青蛙,你写了一首美妙的诗,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学生尝试着去读这首诗)
四、在动笔中感受写诗的快乐。
青蛙写了这首美妙的诗,被小动物们知道了,他们今天也来了,看看都谁来了?(出示动物图片)我们来认识认识,想一想,它们在诗歌中又会表达些什么内容呢?开动你的脑筋,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课下思考一下。
五、布置作业。
作业:请大家想一想:每个小动物会写一首什么样的诗呢?都有谁会帮它们的忙呢?仿照课文说说。板书设计:2—1 青蛙写诗 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逗号句号省略号
第四篇:武将写诗
武将写诗
据说当年刘秀曾被王莽打的很残,只剩下几十人,后面的王莽紧追不放,人心动摇,开始对刘秀信心不足,弟兄们想考考刘秀的文才,都说诗言志,让他写首诗,看看他的底气。
此时正好是鸡叫头遍,刘秀吟出了第1句:“鸡叫头遍歇一歇。”大家一听,真俗。
继续逃跑赶路。甩开追兵后,鸡叫了第2遍,刘秀自然地吟出第2句:“鸡叫二遍歇两歇。”弟兄们想吐,这也叫诗?!
继续逃命,鸡叫三遍时,天已朦朦亮,刘秀继续:“鸡叫三遍红日现”大家已没有了信心,心想,你就念吧,乡巴佬。
不能再等了,刘秀赶紧吟出了最后1句:“扫尽满天星和月。”
过了好一会,大家才反应过来,这最后一句最有味,前3句原来是铺垫。鸡叫头遍歇一歇,鸡叫二遍歇两歇。鸡叫三遍红日现,扫尽满天星和月。
有一次,任山东省主席的韩复榘游览大明湖,即兴写了一首诗: 大明湖,湖名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最后一句,形象逼真,充满童气。
北洋军阀张宗昌,土匪出身,目仅能识几丁,为人粗暴,有“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等一系列绰号,没想到的是,他竟然也写了一首诗,模仿刘邦的《大风歌》,还正式地给这首诗取了个名字:《俺也写个大风歌》,内容如下: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张宗昌的最后这一句,不得不承认还是有些气魄
第五篇:青蛙写诗
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青蛙写诗》
伸出小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
谁写诗?(青蛙)
这节课,青蛙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快跟它打打招呼!
2、师:真是有礼貌的孩子!
老师手上有一支魔法棒,只要轻轻一点,就会变出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挥动魔法棒)变变变,瞧,多可爱的小青蛙,你能叫出它的名字吗?
(小老师教读)
二、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1、师:你们可真厉害,把每一只小青蛙的名字都读准确了!(播放下雨的声音,嘀嗒,嘀嗒。。)
2、师:快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下雨了
3、师:你听过什么样的雨声呢?
生:哗啦啦
师评:哦!我听出来了,这雨下得可大了!
师:你还听过什么样的雨声?
生:莎啦啦
师评:我听见了,这是细细的小雨的声音,多美啊!
4、师:课文中的第一小节也告诉我们下雨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齐读)
师:文中的雨声是什么声音呢?
生:淅沥沥,莎啦啦
师评: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
老师也找到了,请大家在课文第一小节中用____把它们画下来吧。
5、师:这淅沥沥沙拉来的雨声真美啊,谁来美美的读一读?
生1读师评:我听出来了,这雨心情不好,谁敢来挑战,读的更美一些!
生2读师评:这细细的小雨真美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6、师:这么美的雨声,这么美的雨景,小朋友,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1:睡觉
师评:是啊,听莎啦啦的雨声睡觉真舒服啊!
师:你还想做什么呢?
生2:淋雨
师评:在雨中和雨点儿做游戏可真有趣呢!
7、师:你们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文中的小青蛙在做什么呢?(写诗)
师:谁能读一读青蛙说的话?
抽生读,师评:我听出来了,这个小小的标点叫做感叹号,它就表达了青蛙高兴的心情。师:谁再来读一读?
师相机引导,真是一只快乐的,高兴的,活泼的小青蛙,.......8、师引读:小青蛙会写诗了,多能干啊,他自豪地说:“.......”
小青蛙能写诗了,多了不起啊,他骄傲的说:“.......”
三、学习第二至四小节,感悟童趣。
1、师:孩子们,都有哪些小朋友来帮小青蛙写诗呢? 请自由读2、3、4小节,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
2、师:谁来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评,你真了不起,全都找对了,并贴画: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生只说了一个:还有谁来帮忙? 生说了三个:你真能干,把它们都找到了!)
3、师:小蝌蚪帮了什么忙呢?赶快读课文第二小节,用----画出来。
师:生汇报师贴画,问:小蝌蚪游过来说:“......”
生1汇报师评:孩子,我们要画完整的一句话。
生2汇报师贴画评价:恭喜你,找对啦!你们找对了吗?请没有画对的孩子迅速改正过来。
4、师:孩子们,小蝌蚪为什么能当逗号呢?
师:出示小蝌蚪和逗号的图片,你们发现什么啦?
生:(小蝌蚪就像一个小逗号)
师:是啊,小蝌蚪长着圆圆的脑袋,甩着小尾巴,跟逗号长得特别像。
师引读:所以,小蝌蚪游过来说: “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5、师:小蝌蚪能帮上小青蛙的忙,它多高兴啊,谁来读一读!
生1读师评:读的很流利,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师评:读的真好啊,师: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读一读,我读叙述语言,你们读小蝌蚪说的话。
师:小蝌蚪真是一个热心的小朋友,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小节。
6、师:这个时候,水泡泡和小水珠也来啦。它们分别帮了什么忙? 请孩子先看书上插图,再在文中勾出来,最后同桌说一说。
师:1.谁来说一说水泡泡帮了什么忙?
2.生汇报师贴画,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呢?
3.生:因为水泡圆圆的,很像句号,所以。。
师:你真会观察,水泡泡能帮朋友的忙,它可高兴啦,谁来读一读?
师:真是个小小朗读家。我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了水泡泡高兴的心情!
师:孩子们,一起向他学习。(全班齐读)
7、师:小水珠又帮了什么忙呢?聪明的孩子肯定知道!
生汇报师贴画
师评:我听出来了是一串水珠而不是一颗水珠
师:孩子们请看大屏幕,像这样由很多颗连在一起的就叫做一串。
师:一颗颗圆圆的小水珠连在了一串,生活中你们还看见过什么是一串的呢?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热心的小水珠吧!
师:为什么这串小水珠说他们可以当省略号呢?
生: 因为小水珠和省略号特别像,所以.....师:看,这六个排成一排的小黑点就叫做省略号。跟我读:省略号
8、师:难怪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9、师:这3个热心的小朋友多可爱啊,我们一起再来夸夸它们吧!
10、师:多好的朋友啊!我们一起来演一演,怎么样?
仔细听,一个当小青蛙,一个当水泡泡,一个当水珠,一个当一串水珠
如果演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就更好了!开始吧!
11、师:谁来评价一下它们的表演?
生评师引导
12、师指板书,因为有了____的帮助,青蛙的诗写成了!
师:现在这3个朋友就藏在青蛙写的诗中,请孩子们用笔把它们圈出来吧!
师:老师也圈出来了,你圈对了吗?师出示句子纠正!
师:瞧,几个小小的标点就让青蛙的诗变得更有节奏更有韵味了,这就是标点的魅力。
13、师:小青蛙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终于把诗写成了。
小青蛙多么高兴啊!它正欢快的唱着,男生读:
小青蛙的诗多美啊!它正自豪的读着。女生读: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师:孩子们,呱呱呱是青蛙的语言,你能当个小翻译,告诉大家它在说什么吗?
(如果让我来翻译,我觉得青蛙好像在说:“下雨啦。好舒服呀.......。”)
生汇报师评:你真是一个小小翻译家
2、教师引读小青蛙的诗:小青蛙看到美丽的荷花,它大声地吟诵,男生读:呱呱„„
小青蛙看到绿绿的荷叶,它大声地吟诵,女生读:呱呱„„
小青蛙看到清清的湖水,它大声地吟诵,一起来:呱呱„
五、结尾美读升华
1、师:再次看图。多美的景色,多好的朋友,多美的诗啊!我们一起再来美美的读读课文吧!
2、师:不仅青蛙会写诗,这些小动物也会写诗呢!师:它们是谁?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它们写的诗又是怎样的呢?
生说师评:你真是一个小诗人,写的诗真美!
你的诗多动听啊!
多可爱的小鸡啊!
3、师: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我喜欢。老师希望有一天也能够读到你们写的诗,好不好?
六、指导书写:
这只小青蛙不仅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很好看呢!我们一起向他学习吧。读字—正音—组词—观察—示范—书空—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