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转发《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线报备系统说明》的通知
关于转发《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在线报备说明》的通知
各高校团委:
现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线报备说明》转发给你们。报备工作是全国“挑战杯”竞赛组委会完善和发展“挑战杯”竞赛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作为参评国家级、省级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评选的重要参考。请各校团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报备程序,并做好相关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组织参赛学生上传作品及相关材料。请各高校在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本校参加省赛的学生,按照文件要求及操作流程登陆报备系统(baobei.tiaozhanbei.net)进行在线报备。各校所有参加省级比赛的作品均需要报备。报备过程中,作品格式参照报备系统中的说明和相关规定。
2.校级审核。请各高校使用指定用户名和密码(已通过邮件发给各校挑战杯联系人)登陆报备系统,审核本校作品是否为省级竞赛参赛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要求,并请于6月1日前完成校级审核工作。
3.提交新闻素材。请各高校将本校竞赛相关新闻报道、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汇总后,发送到省级竞赛专用邮箱:tw22825447@163.com。
附件: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在线报备说明
团省委学校部 2011年5月24日
附件: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在线报备说明
各省级团委学校部:
201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在线报备从5月4日起至2011年6月10日止。如省赛结束日期在6月10日之后,须特别提出申请。尚未开始申报的省份,按如下方式进行。
在线报备流程: 一. 获取账号
各省报备准备工作完成后,省级团委学校部须使用其官方邮箱发送至“挑战杯”客服邮箱:kefu@tiaozhanbei.net,索取该省报备系统账号和密码(包括省级团委和学校的账号、密码,学生账号自行注册)。
客服随后会将账号、密码及《第十二届“挑战杯”报备系统使用说明》回复至各省学校部邮箱。
各省报备负责人负责将账号、密码及《第十二届“挑战杯”报备系统使用说明》发放到该省参赛高校。学校名称缺失参考其他事项。
二.台账在线报备
各级参照系统使用说明,通过“挑战杯”系列竞赛逐级报备系统(baobei.tiaozhanbei.net),进行在线报备。
报备过程中,各级人员涉及的工作如下:
学生需要自行申报作品;学校负责审核申报到该校的作品是否为省赛参赛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要求;团省委负责审核作品是否为省赛参赛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要求、录入作品所获奖项。
三.报备结果确认
报备工作完成后,各省级团委学校部“挑战杯”报备负责人须发送邮件至“挑战杯”报备系统客服邮箱:kefu@tiaozhanbei.net,确认该省报备工作已完成。客服将协助导出报备汇总表,团省委核对、确认后盖章报至团中央学校部学联办。
四.其它事项:
1.各地、各高校在省级赛事结束后,需将“挑战杯”省级比赛相关新闻报道、图片、视频等内容汇总后,作为附件发送邮件至投稿邮箱:news@tiaozhanbei.net,官方网站将为各省发布相关新闻。请注明新闻报送单位、责任编辑人,转载请声明原单位、作者信息。重要赛事进展、新闻可以随时投稿。
2.报备中,若发现有部分学校在系统中缺失,各省需将该省所有缺失学校汇总,按照如下格式发送至客服邮箱kefu@tiaozhanbei.net。
省份——学校名称——是否进行过合并或更名——合并或更名前的学校名称——学校的五位国标码。
此通知请转发至各高校团委。
团中央学校部 2011年5月23日
第二篇:关于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感想
关于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感想
一、感知:大学生“挑战杯”是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发展,培养一批学术科技上的优秀人才。“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采取全国、省、校三级赛制,作品涉及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社会、法律、教育和管理等门类。自1989年首届“挑战杯”竞赛举办以来,竞赛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引导高校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和展示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青春舞台。“挑战杯”可以说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风向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感怀:全校通力合作是挑战杯大赛完美举行的保障。
或许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挑战杯”校赛、省赛的成功举行,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到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种种艰辛。作为科创部的成员,我深刻地感受到大家为了迎接第十二届“挑战杯”所经受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尽管任务繁多,但大家始终热情积极地面对着每一次挑战,齐心协力出色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青协对志愿者的细心培训,宣调对每一次活动的及时报道,各部门的相互配合,这些都是我们顺利完成工作的保障。
三、感悟: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
歌德曾说,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正如钱学森临终前的所提出的疑问,中国大学急需培养出更多精英人才。然而,培养大学生中的科研氛围,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从学校层面来说,创新性实验计划、开放实验室等就挺有作用;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环境,每学期的科创竞赛如创新思维大赛、机械设计竞赛、ACM竞赛等等就有鼓励许多人认真钻研相关的课外学术。学校可以多提供一些科创竞赛的资助和指导。但对于同学们来说,自己的坚持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团委应该继续把“攀登杯”大赛作为常规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按照年级专业特点,分类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推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全员化参与,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给了我们无限创意的舞台。挑战杯也还将继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无数学子参与其中。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练好自身基本功,在以后的大学生挑战杯“奥林匹克”盛会中,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为学校争光。
第三篇:第十二届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绩公布
经过网络初评、集中复评、决赛答辩,全国竞赛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出特等奖作品31件,一等奖作品108件,二等奖作品294件,三等奖作品736件。本届竞赛期间,主办单位还联合西安世园会设立了世园会专项竞赛。共有360件作品入围专项竞赛决赛,最终评出特等奖作品13件,一等奖作品30件,二等奖作品93件,三等奖作品224件。
现将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作品名单、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获“挑战杯”高校名单、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获“优胜杯”高校名单、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省级优秀组织奖名单予以公布。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挑战杯”高校名单(1所)上海交通大学 450分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优胜杯”高校名单(23所,含获港澳“优胜杯”高校1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70分
清华大学 370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60分
浙江工业大学 340分
福建农林大学 330分
厦门大学 330分
苏州大学 320分
北京大学 310分
江南大学 310分
江苏大学 310分
扬州大学 310分
同济大学 300分
华南理工大学 290分
南京师范大学 290分
上海大学 290分
北京理工大学 280分
华东师范大学 280分
山东大学 280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70分
大连理工大学 270分
华中科技大学 270分
南开大学 270分
香港中文大学(港澳“优胜杯”)
俄罗斯主宾国高校代表团(“海外交流杯”)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作品名单(31件,含港澳参赛作品1件)
北京大学《前沿抗氧化应激医学治疗手段的探索——活体特异性有机过氧化物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一种新型的外骨骼式主从机器人遥控操作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台可三轴精确定向的无人直升机系统》
重庆大学《冲击我国城市化进程瓶颈的一项变革——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调查》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西藏无电区农牧民用电对策研究——基于对拉孜县新能源利用的实证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绿色高效纳米碳基膜电容脱盐装置》
华南理工大学《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细胞的温床——基于对新型细胞或组织恒温灌流实验系统的研制》
江苏大学《TNFα-Tumstatin54-132/IL-24基因修饰的间质干细胞抗肿瘤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速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
南京师范大学《青春集合在军旗下——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注射剂中热原专用超滤膜及在线检测仪》
清华大学《恶劣环境视频增强算法研究及硬件实现》
山西大学《农民利益是如何被损害的——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与利益失衡》
上海交通大学《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金属双极板》
上海交通大学《AEVIOU蜂窝式中文滑行输入法》
上海交通大学《利用结构可控的蛾翅鳞片制备微型光子器件的研究》
四川大学《特大自然灾害下救灾及灾后重建中人文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的个案分析》
苏州大学《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
苏州大学《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演进与创新——以苏州市上林村为个案》
同济大学《水质安全新卫士:一种用于水质毒性检测的多通道微生物传感器》
温州医学院《自动化弥散斑验光仪的研制》
武汉理工大学《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厦门大学《新型的荧光Ag-S簇合物》
厦门大学《乡土视野中的纠纷解决——以海安法院的疏导式庭审为样本》
浙江大学《告别孤独: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基于全国7省5547个样本的实证调查》
浙江工商大学《基于GDP的最低工资标准测算模型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种新型的2-芳基腈类合成方法及其导向的医药化学品绿色化生产路线》
中南大学《科学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指导下发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研究与探索——以中国银都湖南永兴县为例》
中央民族大学《多民族地区宗教和谐发展研究——以四川省康定县炉城镇为例》
香港中文大学《川震重建-故土新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第一示范点: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优秀组织奖名单(20个)
根据前期组织报备工作的情况及决赛作品的质量,评出省级优秀组织奖如下:
团北京市委团天津市委
团河北省委团辽宁省委
团黑龙江省委团上海市委
团江苏省委团浙江省委
团安徽省委团福建省委
团江西省委团山东省委
团河南省委团湖北省委
团湖南省委团广东省委
团重庆市委团四川省委
团陕西省委团新疆区委
第四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自1989年以来,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12届,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3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十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创办至今,“挑战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自1989年开始举办以来,先后有12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获奖者中现已有30多名成为了各学术科研领域的教授和学者,2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带头人。
“挑战杯”更是我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年有近1500多个项目参与竞技,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挑战杯”竞赛题写杯名,李鹏、李岚清、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竞赛题词。著名科学家苏步青、钱三强、费孝通、卢嘉锡、朱光亚、周光召等也纷纷寄语大赛。在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挑战杯”正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
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
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
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2004年6月10日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
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二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
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同在场的属于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接触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
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
第五篇: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部分获奖名单
《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关键领域、案例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我国16个代表性城市的实证研究》 二等奖 《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特等奖
《断裂与重塑:“村改居”后城郊新市民群体的身份认同研究--基于上海郊区的调查》 一等奖 《换一片土壤同样绽放——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心理保护因素研究》 三等奖 《大学生“村官”机制建设:基于1260个乡村实证调查研究》 特等奖 《面向纺织行业的协同商务智能与物流优化平台》 一等奖
《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成因与引领研究》 一等奖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二等奖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一等奖
《发展与参与:解构城市新贫困社群福利供给的困局--基于湖南省长沙市新贫困社群的调研报告》 一等奖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特等奖 《“拿来”有道--从利益平衡视角看中国开源软件著作权保护》 二等奖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苍南联信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特等奖
《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居民“上楼致贫”现象探析--基于重庆市四典型社区的实证》 一等奖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及未来就业意愿的调研分析—基于豫鄂川赣四省的调研》 二等奖
《北京市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接收模式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 三等奖 《丧偶之恸后的心路历程—汶川地震丧偶老人现状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如何让农业保险更“保险”--基于农业保险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 三等奖
《农村财务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佛山市三水区引入中介组织管理村级财务调查与思考》 二等奖 《花木主导型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探究--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江都市横沟村实证分析》 三等奖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 二等奖
《走进“傻根”们的心世界--关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 特等奖 《完善我国地方应对自然灾害法律制度研究--以南京市2008年雪灾应对为例》 二等奖 《寻找危机中的希望--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玩具企业现状调查和发展策略研究》 三等奖 《乡村赌风的新趋势与文化治赌的新路径--来自皖浙农村的调查报告》 三等奖
《公立医院体系费用控制机制研究:信息与约束——以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为例》 二等奖 《部分群体资格:以高校学生入党经历为例》 三等奖 《大学文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三等奖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用及管理对策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 一等奖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及其出路--基于江西省70个自然村的调研》 三等奖
《金融危机下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困境与出路--江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调研报告》 三等奖 《凤凰涅磐,浴火重生--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变“产业工”的培训模式研究》 三等奖 《废墟上的新生活——地震灾区过渡安置点社区归属感调查研究及建议》 三等奖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研究》 一等奖 《馆藏文物保存微环境用多功能组合式空气净化器》 未入围
《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现状调查报告》 二等奖
《不要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输在起点上--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入学准备”调查及对策研究》 三等奖 《都江堰市灾后农民自建房问题调查报告——“HOME”型整体式方案》 二等奖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查与测度--以“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一等奖 《义乌小商品市场物流体系分析及优化应用》 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