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运体制改革

时间:2019-05-14 17:4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铁路货运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铁路货运体制改革》。

第一篇:铁路货运体制改革

“铁路货运体制改革”。它是以网上受理、“实货制”运输和全程物流服务为重点,对大宗稳定货物以协议运输的方式给予运力保障,对其他货物随到随办、敞开受理,规范运输服务和收费管理,推动货运全方位走向市场。改革的四大变化:一是最大限度方便客户。改革货运办理方式,按照“前店后厂”模式,简化办理流程和网上受理程序,在确保国家重点物资运输的前提下,对客户放开受理,提高货运承办效率,做到公正透明、方便快捷、诚实守信。二是实现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改革运输计划编制方式,缩短计划编制周期,使其更加贴近市场和生产实际,促进车流紧密衔接货流,日计划保证对接“实货”需求,做到有货就装、随到随装。三是完善铁路货运营销体系。按照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营销的思路,整合路局相关部门业务,健全营销机构和营销机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铁路货运营销能力。四是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整合相关资源,推进货运与物流高度融合,建立覆盖全局货源吸引区的接取送达网络,完善跨局物流协调机制和服务平台,全力拓展全程物流服务。

盛光祖称:“货运改革是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提高铁路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可见货运发展也是铁路经营发展的前提和重中之重,特别是铁道部改为铁路总公司后,公司制的主要发展就是盈利,这就成为了铁路的关键词。必须顺应市场经济“适者生存”的发展,否则将会被整个市场淘汰出局!在这个灵活、多变极具挑战的市场下,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确实要好好的深思熟虑。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奠定好一个良好的基础,才能筑成坚实的堡垒!当然这每一步都要未雨绸缪,步步为营,其中的艰辛可能也只有铁路自己方能体会了!但是货运有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还是挺可贵的,至少是一点一点的在为那个目标在奋斗。

现代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蜘蛛网般的公路建设,充分发挥了公路灵活机动、门到门服务的特点;航空货运的普及和成本的降低,其快捷的优势日益凸显;低价的水运也在时刻威胁着铁路货运的地位,使其保住客户面临更大挑战。铁路货运以前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货主来申报请求车皮,对铁路是“又爱又恨”,然而后来铁路货运收费杂,环节多,不透明的收费也多,运一车皮货物需要交纳各种杂费,名义上的货运运价偏低,但是实际上收取的总价并不见得低,大大抵消了铁路的运输价格优势。所以货运的走势逐渐走向低迷状态。这与铁路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当然铁路到该怎么做,这又是铁路人该深思的问题了!

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铁路货运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实施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意义重大,推进货运组织改革是提高铁路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铁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是提高铁路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铁路体制改革下一步

铁路体制改革下一步

2012年01月19日 14:42 来源:国研网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3

张文魁

没有政企分开,其他什么改革都无法推进,什么模式都无从谈起。

最近,随着刘志军因为腐败问题接受调查,关于铁路体制改革的话题再次升温。一些评论人士认为,刘志军就任部长之后搁置了铁路改革议程,刘志军的去职应该是铁路改革的新契机。不过,如果对铁路改革的复杂性缺乏应有认识、对铁路改革的思路缺乏深入讨论、对铁路改革的推进缺乏坚强魄力,铁道部的人事更迭并不一定导致铁路体制的实质性改革。

铁路改革缘何搁置

中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大国,铁路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为很多人所认识,许多人只是看到了铁路作为可选择的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一的一面,没有看到其他方面,因而对现在发展迅速的高铁也存在过度的质疑。

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快速的技术进步,与铁路的发展有着极大联系;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30年里的铁路狂潮席卷美国大陆,铁路里程增长了二三十万公里,对美国的钢铁业和装备业以及整个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强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有力地推动了美国迈向世界第一强国。有趣的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与铁路也有着直接联系,因为铁路到底应该由国家经营,还是由外资经营或者民间经营,当时引发了激烈争端。这说明,铁路不但涉及基础设施、制造业发展、技术革命等问题,还涉及经营权、投资融资、资本市场等问题。

中国铁路系统长期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垂直领导、半军事化管理的体制。不可否认,这种体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并不能完全理解为仅仅是有人想形成垄断、维持垄断。这个客观基础就是铁路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之所以说是一定程度,在经济学上,就是说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次可加性,但是,当条件改变时,自然垄断性就弱化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可以说铁路的自然垄断性大大弱化了,所以,推进铁路体制改革越来越具有可行性。

传统铁路体制的好处是协调性比较强。假设计划经济的大体制真站得住脚的话,这种铁路体制还是符合大体制要求的。但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这种铁路体制的弊端尽显了。不说经营效率问题和内部腐败问题,仅就行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来讲,铁路远远落后于公路、航空、水运等其他运输部门,更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迅速膨胀的客运和货运需求。完全可以说,铁路系统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其实,这种铁路体制的弊病,早在20多年前就被认识到了。当时也有一些局部的改革尝试,如设立广深铁路公司等。十几年前,对铁路体制实施系统改革就纳入了高层的视野,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一再耽搁。本世纪初,铁路体制改革一度纳入决策日程,但由于改革太复杂,对方案本身也难以形成共识,还是搁置下来了。

改革并无完美方案

下一步要启动铁路体制改革,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改革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路线图,而不是过分纠缠于具体方案。根据本人过去参与有关方案设计与讨论的经验,没有瑕疵的完美方案是不存在的,即使在国际上也找不到。纠缠于具体方案,永远都能找到改革的缺陷和不改革的好处,结果只能是改革无限期拖延下去。

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铁路体制模式都遭受着严厉批评。最具有代表性的体制有三种:美国的平行线竞争模式,欧洲的网运分离模式,以及日本的分区域的一体化公司模式。平行线竞争模式的最大好处是有竞争,竞争能促进铁路大发展,促进铁路运输供给的快速增长,并且有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运价。美国的平行线竞争模式与私人投资运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打破政府垄断、促使政府放松管制。但是,平行线竞争模式最为诟病之处就是缺乏规划和协调,不但铁路建设一哄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而且,运营当中也是各管一段,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欧洲的网运分离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美国平行线竞争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是,其路网由政府垄断经营,导致路网运营效率低下,并且长期得不到发展和升级,实际上抑制了铁路发展、排斥了私人资本的进入。运输业务尽管名义上是放开的,可以竞争,但是也受到路网垄断的严重制约,实际上并不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其效率不彰经常受到批评。欧洲网运分离模式的确立与欧洲小国林立有很大关系,在网运分离的基础上实际路网的一体化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互联互通问题。另外,这种模式对于政府保障铁路的普遍性服务具有很大的作用。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哪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需要纳入政府提供普遍性服务的范畴,在全球有很大争议,与各个国家政府的政治倾向、财政能力以及社会习惯都有很大关系,公益性服务并不必然成为选择铁路体制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

日本的分区域的一体化公司模式是在日本国铁曾经一统天下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日本的几大区域性网运一体化的铁路公司是由原来覆盖全国的国铁公司分拆形成的,这是改革路径以来形成的结果。日本模式由于在一个区域内是一体化经营的,所以,区域内不存在路网和运营公司之间的摩擦问题,避免了巨大的协调成本,使路网和运输之间无缝对接,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过,由于在区域内不存在竞争,日本的铁路系统也比较僵化。日本国土面积不大,竟然将铁路系统分割为若干个区域公司,各自可以独立运营,与日本人口分布有很大关系。事实上,日本有几家区域公司人口稀少,运量不大,与其他区域公司之间不存在复杂的互联互通问题。

总之,各种铁路体制模式都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完美的模式是没有的。中国的铁路改革需要借鉴各国经验,也需要结合自己的特点。

迈出第一步

最重要的是,不管哪种模式,都必须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政企分开,引入竞争,开放投资,放松管制。

下一步的中国铁路改革,在开始的时候其实并不需要陷于具体模式选择之争,只要遵循上述原则迈出第一步,改革进程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自身规律进行下去。政府需要做的是在基本监管上下功夫,如保障互联互通,保障运输安全,管制垄断性价格,等等。

首先必须实行政企分开。铁道部既承担铁路建设规划和项目审批以及价格管制等政府职能,又承担路网建设与维护管理及运输组织及运输服务等企业职能,实行政企合一的体制,这在历史上对于中国铁路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现在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没有政企分开,其他什么改革都无法推进,什么模式都无从谈起。所以第一步必须要实行政企分开。

实行政企分开应该与继续推进政府管理的大部制结合起来,效仿民航体制改革的做法,将铁道部的政府职能分离出来成为铁道总局,并入大交通部或者大运输部当中,留下来的路网资产和运输资产及相应的业务,则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企业来承接。究竟是设立一个企业还是设立若干个企业,以及若干个企业到底如何划分资产和业务,当然会涉及模式选择问题。当在改革起步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回避模式之争,可以只设立一个企业,先解决政企分开问题,然后再根据情况来探讨,是否对这个覆盖全国的网运一体化企业加以分拆以及如何分拆。

在政企分开之后,由于形成了企业,出现了市场主体,就可以引入竞争、开放投资了。只有在路网建设与经营、运输业务经营方面引入竞争,开放投资才有意义;只有开放投资,才能真正形成不同投资主体乃至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竞争,竞争才会促进效率的提高。在改革的初步阶段,引入竞争、开放投资可以先从增量部分开始,然后再总结经验,并向存量部分延伸。也就是说,可以先对一些规划修建的某一辖区内的支线铁路、运输专线、城际铁路实行开放投资和开放经营的政策,让地方政府、大国有企业以及大民营企业等原铁路系统以外的投资主体来投资建设并经营,从而打破一直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中国很多的地方政府、企业都有进入铁路行业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自不必说。愿意进入铁路行业的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有的是铁路运输的长期客户,如煤炭企业,有的是其他运输企业,如公路运输企业、航运企业,有的是有资金优势愿意从事长期投资的企业,让这些企业进入铁路行业,既可以缓解运输困难或开拓新的市场,也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尽管这些企业所投资的首先可能是区域性的路段,但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这些企业经过市场竞争,总有一天会成长为大型的线路企业,到那时,对中国铁路竞争格局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只要这种新格局形成,中国铁路业就会像当年的民航业那样,在市场化经营、多元化竞争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

不过,引入竞争最终要向存量部分延伸,也就是说,对从铁道部分离出来的全国性的路网和全国性的运输体系,也要尽力构造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所谓一定程度,是因为铁路在一般情况所具有的自然垄断性不会完全消失,并不会成为经济学上的一个典型的竞争性行业,所以,能引入的竞争就是有限的。这种竞争性的构造,就是要对这个全国性的路网和运输体系适度分拆。这不可避免会涉及在几种模式之间选择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单纯的美国模式、欧洲模式和日本模式都不会成为中国的现实,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我们会走向一种混合模式,既存在平行线竞争,也存在网运分离,更会存在区域性网运一体化公司。

首先,在中国东部地区可以构造平行线竞争,尽管不一定是绝对的平行线,但引入一定程度的竞争是完全可能的。北京到广东、北京到上海之间,其实都具有这样的条件。

其次,是区域性网运一体化公司。风险最低、不确定性最小的模式,可能还是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维持网运一体化。但是,将中国的铁路系统分拆成至少两个区域性的网运一体化公司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中国人流和物流的分布特点,完全可以分拆出两个对互联互通依赖度不算太高的区域性公司。从电信、石油石化等领域的改革来看,这样的分拆在开始似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性的竞争将会出现,它们之间不但会形成比较性竞争,也会出现相互进入的情况,或者会通过发展新生业务来构筑竞争的情况。因此,这种风险低、不确定性小的方式,是完全可以采用的。

再次,是网运分离。网运分离的最大争议之处,就是路网还是垄断的,就像电网与发电分离之后出现的情况一样,更严重的是,网运分离之后的运输安全性受到很大怀疑。不过,中国的铁路系统即使不推行主动的网运分离改革,也会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网运分离局面。因为,只要有平行线竞争,只要有区域性的网运一体化公司,一家公司的某些运输业务必然会超出自己的路网范围而进入其他公司的路网,这就出现了网运分离。通过这种局部的、有限的网运分离的实验,我们就可以总结经验,根据情况进一步推进网运分离。

企业化经营、竞争性的构造,会进一步促进铁路业对各种资本的开放,并实现铁路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这对于改变中国铁路建设过度依赖国家投资和债务融资的状况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促进中国铁路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城市化在进一步推进之中,铁路业面临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与许多国家相比,只要经营得当,中国大部分区域的铁路都有可能实现持续盈利。

因此,资本市场将会热烈欢迎铁路企业。国际经验也表明,将商业化条件好的铁道线路上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既能够缓解资金困难,还能够改善铁路企业的公司治理,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面向市场。特别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些铁道线路有着良好的业务保障,上市必将能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另外,通过上市还能够择机出售一部分国有股,收回一部分现金用于偿还债务,这对铁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实行政企分开,在铁路行业推进企业化经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铁道线路都变成普通的商业性企业,按照普通的公司法律来建立治理结构、进行商业活动。由于一些线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可能难以盈利,一些线路因为其战略意义并不考虑盈利,因此,国家可以将一些线路企业改组为特殊法人,通过特殊法律以规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铁路体制的所有改革,都需要政府放松管制。政府首先要放松对具体项目的管制,由企业在国家的规划下自行决定项目并筹集资金。其次要放松竞争性业务的价格管制,并提高垄断性业务的成本透明度。政企分开之后,政府不能再直接从事投资活动、插手经营事务。

铁路体制改革可能比电力、电信、民航、石油石化等领域的改革更加复杂,难度更高。但是,这些领域的改革经验也表明,尽管争议难以避免,方案难以抉择,改革只要迈出一小步,行业就会前进一大步。

第三篇:铁路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真已走入死胡同?

刘罡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编辑兼专栏撰稿人

学术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太过依赖,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必须扭转中国经济的失衡局面,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但问题是,中国的投资增速和消费增速并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若降低投资增速,则消费增速也很有可能同步下降,这样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部引擎将同 时熄火,中国经济势必走入死胡同。

中国这种投资和消费增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在此次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反弹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2011年,投资占经济产出的比重提升至46%的高水平,当年的实际私人消费增幅也超过了11%,高于10年来的平均水平。这种现象并不难于解释,投 资能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增加会导致劳动力供应紧张,从而推高全社会的总体工资水平,进而为消费增长打下物质基础。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加大投资力度 以刺激经济增长以来,中国的总体工资水平上涨了43%,2007年以来按美元计算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增长22%,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增速也不断加快,今年 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增幅比2011年全年的11.6%又有所提高。

经济增长如果同时失去投资和国内消费这两股力量的推动,其速度必然明显下降,中国今年8月份以前的经济增长就呈现出这种局面。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9月份出现明显回升后,从9月份起中国每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也开始明显回升。

众所周知,中国这种主要依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把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第一位,着力降低投资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今年以来的情况已经充分证明,这种局面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不可持续,中国经济可能反而会以更快的速度冲进死胡同。

不调结构是等死,调结构是“找死”,中国经济难道就没有生路了吗?也有人独出心裁地为中国经济指出了一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出路。江南近日在《社会观 察》杂志上撰文,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例总结说,跨越式的发展,正是整体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秘密。他说,铁道部在大干快上 高铁之前也曾摸索过许多改革,但却收效甚微,其症结在于,中国铁路网本身的严重落后使得任何改革都不会有效。真正对中国铁路体系实施了突破性改革的,反而 是已经锒铛入狱的刘志军。刘不追求通过体制改革来拉动经济效益,而是先追求快速建设和利益绑定,然后倒逼系统内部进行体制改良。

在 江南看来,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要想成功,也只能走先发展后改革的“铁道部之路”,用快速发展造成的既成事实来“倒逼”体制改革。江南的这番理论尽管很难获得 学术界主流观点的赞同,但倒也不失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死结的一个最不用动脑筋的办法。要判断这一理论正确与否,不妨先看看中国铁道部能否在大建高铁的带动 下实现扭亏为盈。

高铁为什么好?我们早就该有高铁,而不能“被绿皮车”

江南先生早在2011年6月就撰文《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于当时媒体一片讨伐高铁“大跃进”的喧嚣中颇显寂寞。今日江南先生再度撰文,追昔抚今,通过中国铁路发展来透视与梳理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他指出:铁道部过去的改革道路颇多曲折,原因就在于,改革者没有意识到铁路网本身的严重落后使得任何改革都不会有效,反而认为“体制还不到位”。事实证明,跨越式的发展,正是整体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秘密。

一年前,笔者在《社会观察》杂志连续两期发表文章,力挺中国建设高铁的“跨越式发展”之举,尤其驳斥了一些关于“高铁太超前是盲目投资”、“高铁是高负债的长期亏损项目不值得建设”等荒谬论调。一年过去,尽管经历了“7.23”**以及内部反贪腐换人事等调整,高铁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已经完全展现出来。

据人民日报等报道,到“十二五”末,高铁的“四横四纵”骨干网基本建成,高铁总里程数将达到1.8万公里左右,包括200-2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1.13万公里,300-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0.67万公里,基本覆盖我国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试想,在这种情形下,中国至少有3亿人会被高铁网覆盖,总数堪比一个美国或接近半个欧洲,稍有常识的人即可想象出,这种高度便利的交通方式会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造成多大的正面影响。

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铁总里程达到7735公里,不止是世界第一,更是占据了全世界高铁总里程数的一半以上。2011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和货物发送量分别达到18.62亿人次和39.2亿吨,中国铁路完成的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均居世界第一。

实践证明,一年多前各种怀疑的声音,如“高铁车厢会空荡荡”、“财务压力会让ZF放弃高铁后续建设计划”等,已然显得十分可笑。笔者一年里搭乘高铁出行不下30次,从最开始车厢略有空位,逐渐越来越拥挤,最近一次从北京回上海是11月中旬的一个周五,连一等舱和商务舱都已满座。

实际上,怀疑高铁上座率的人是在静止中看问题。高铁是一个网络结构,开始运营第一条线路时如果就拥挤不堪了,等到各种支线都并入主干网络就势必瘫痪了。这一点,无论是见证北上广等大城市地铁发展历程,或者是感受过网络即时通讯病毒式发展速度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2012年是中国高铁发展速度较慢的一年,但也有京石、石武、哈大等开通,2013年至少有厦深、杭长等线路将开通,可以想象,到时候京沪等本已繁忙的线路将愈加拥挤。

哪怕在现在,高铁甚至都已经可能实现了“局部盈利”,据中信证券等研究测算,目前沪宁城际全程对开超过120对,密度达7分钟一班,已经能实现数亿元的盈利。按照京沪高铁目前日发送旅客18万人,未来京沪高铁将接入京广高铁、京哈高铁、兰徐高铁、杭深高铁等,年均旅客发送量增速不会低于13%-15%,2014年就可以实现京沪线整体盈利,2017年将日发送旅客30万人。

正如笔者一年前的文章所论述的那样,高铁对客运能力的提升会导致货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极大提升。铁道部自己的预测数字是开通后即可增长5%的货运能力,实际数字是,2011年下半年,京沪线的客车列数就下降了33%,这就意味着同线路的货运能力理论上可以增长2万列左右。

当然,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关于高铁的争论和质疑也始终不断,笔者将网络上的负面评价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借骂高铁质疑社会的为主:比如微博公知蹲点7.23事故现场表达社会已然忘却此事的哀思,这种人是活在自己的想象空间中,不值得一驳;再比如言辞凿凿地说万亿投资中腐败横行征地拆迁不公或者工程质量低劣的,这种人是把普遍现象上纲上线的典型,工程项目中贪腐存在几乎是必然,但是就高铁一事来说,前部长锒铛入狱,几乎是所有部委里反贪力度最大的,再说工程质量,能经得起如此高密度高速度的列车往返一年多,这个质量水平也肯定是中国各类大型工程建设中最靠谱的,没有之一。

第二类评价则是有一定道理,甚至是切中时弊,那就是中国的铁道部为代表的体制改革还不彻底,政企不分,投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多种运输渠道协调性差。笔者认为,这些弊端,正是未来的改革方向。但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中国过去的30年,从来没有中断过对铁路体制改革的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终才形成了先跨越式发展,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耐人寻味的三次铁路体制改革

与网络舆论多将中国铁路体制描述为拒绝改革靠垄断自肥的形象迥异,中国的各部委中,铁道部其实是一个在改革方面一直偏激进的部门。在1986年、1998年和2003年分别掀起过由时任部长主导的改革,有的夭折,有的变味,个中经验耐人寻味。

1986年,前铁道部部长丁关根主导了一次相当有效率的改革。当时的背景是全社会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转制承包,丁提出了铁路系统内部的“大包干”方针,将财务、人事等权力直接放归地方路局,颇有将铁饭碗彻底打破的劲头。而在经济上,铁道部实行的几乎就是一次“承包创业”历程,地方局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不将全部运营收入上缴财政,而是以承包责任制的方式每年上缴5%营业收入给国家,其他归铁路系统,甚至可以留一部分给地方。

这个过程也是一次通过“国退民进”提高效率的过程,效果也十分明显,按照当时的计划,在“七五”期间,铁路客运量将增长45%,货运量增长71%,修建新线、复线、电气化铁路近万公里,车辆方面的投资也接近前35年的总和。

和80年代各种改革一样,铁道部的改革十分“奔放”,显示出了一种初生牛犊的活力和莽撞,按当时的发展模式下去,很可能象俄罗斯般“私有化”出若干个铁道寡头来。最后,这场改革甚至没有坚持到1989年那一场**的时候,1988年,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翻车,88人死亡,丁部长辞职。从此后,安全生产取代了权力下放,甚至权力比改革前更为集中。

这次改革,在现在很少有人提及,其实,那些经常空喊破除垄断,将铁路、电网等行业私有化的人应该认真的想想,这些涉及重大安全和国防问题的行业,如果切分为若干个私有化部门,以经济利益为先导,是会降低价格有利民生呢?还是会安全生产研发科技呢?多半是两者都不会吧。1998年是铁道部的第二次体制改革,其背景是90年代末伴随大规模“国退民进”,包括铁路、电网、电信、民航等部门都被呼吁展开破除垄断的改革。可惜那次改革的共同点是:价值观照搬西方,自身实力都不够壮大,方法论停留在纸面上,改革后均全面回潮。当时铁路的改革核心是“网运分离”——这个口号今天依然是主流——具体方式是将铁道部分割成国家铁路网公司和若干客运、货运公司,这个模式和2002年国务院文件对电力行业要求的“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看上去很类似,所以失败的方式也十分类似。

1998年开始,时任铁道部长的傅志寰对柳州、昆明等数个铁路局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试点,将自负盈亏作为对地方路局领导的考核,2000年前后全铁道部均开始实行此种考核。当时的设想是,铁道部负责那个“网”,各地方局负责那个“运”,由于地方局类似于一个独立经营体制,互相竞争合作,有可能实现全面盈利。但事实是走向了反面:该模式下,非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客运公司盈利,反而亏损加剧了。核心问题在于,中国的铁路网不可能只以经济利益为先,在客运运力吃紧时,铁道部的各种调拨必然干预地方公司的经营利益。更有甚者,当时由于各局保护自身利益,均不愿代售其他竞争对手的同线路列车票,导致乘客利益严重受损。

2002年,铁道部长傅志寰邀请世界银行作为第三方制作了铁路体制改革方案,世界银行的方案借鉴美国的铁路运营方案,建议铁道部成立国家铁路总公司代表国家行使铁路经营职能,在总公司下在组建多个铁路运输集团及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展开区域竞争。其实质是以“网运合一,区域竞争”来取代原来的模式。

当时的改革者的最大盲区在于,铁路网本身的严重落后使得任何改革都不会有效,他们反而认为是“体制还不到位”。在中国铁路总里程数只有区区5万公里,人均拥有铁路里程和国土铁路密度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国平均水平时,无论是美国的体制还是日本的体制,都不会让铁路公司们盈利。“生产关系”不改变,人们往往寄望推动改革,但实际也许是“生产力”根本没到位。

真正实现了由铁道部主导的并且对中国铁路体系有了重大突破的改革的,反而是那位已经锒铛入狱的刘志军。实现的道理也很简单,他不追求通过体制改革来拉动经济效益,而是先追求快速建设和利益绑定,然后倒逼系统内部进行体制改良(这种步骤也许根本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建设到一定地步的必然结果)。

刘志军的做法是三步走:先确立跨越式的规划,然后将铁道部当做一个投融资公司来举债操作,最后变相地进行类“BOT”模式交付地方公司运行并推动制度改革。这个做法,其实非常类似日本当年的新干线建设模式(笔者此前的文章对日本模式有了专门的论述)。和日本模式又有不同的是,中国地广人多城乡差别大,故此2004版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显得尤其“跨越式”,直接规划到了2020年,用15年时间将此前50年建设的铁路总里程将近翻了一番,并且要建造全世界高铁总量一倍还多的惊人的“四横四纵”。

这个模式会引发争议是铁板钉钉的,因为这个规划宏伟到了几乎荒唐,在很多地图上都很难标出的地方设立高速铁路站,用中国此前毫无积累的技术来设计并施工,既要确保安全又要拆迁农地,更重要的是投入数万亿的资金也几乎能压垮任何一个财政体系。刘志军那一任的铁道部做得最出色的其实是确立了投融资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今天的媒体喜欢喊“国进民退”,尤其把高铁路网建设等项目说成是应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却有着玻璃门,其实这恰恰是不理性的呼声。高铁的投资数量大,时间长,根本不可能吸引到足够的民间资本的参与,与其把时间浪费在这方面的体制突破和等待上,不如直接描绘清晰的利益分配格局,吸引地方政府和供应商成为“合伙人”。事实上,在高铁建设中,铁道部相当于一个总工程承包商,它将建设分为两大块,和地方政府共同操作征地和基础建设,以土地升值利益共享为主要商业模式,和高铁全产业链的供应商共同操作技术引进和设备生产,以采购订单利益共享为主要商业模式。如果问,这个模式“公平”否,显然是不够公平的,因为不是原来的既得利益群体或者刘志军的身边人,是参与不进去这个商业模式的,而且腐败存在的余地是必然的;但这个模式的“效率”是在当时唯一可能建起这个高铁路网的。“公平”和“效率”在起步阶段的建设中存在激烈矛盾是几乎必然的,但中国的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先把效率提升上去再考虑以后的事,往往也是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很少有人提到,刘志军任内其实完成了过去两次改革中都想完成却又实现不了的两个重要变革:主辅分离和铁路分局扁平化。刘志军将原铁路系统的中小学、医院等社会事业单位分离到了地方ZF管辖范围内,同时成立中铁特货、中铁集装箱、中铁行包等三大专业运输公司,用意很明确,高铁建成后客货分离能让货运能力大幅度提升,行业内的运输公司提前卡位,未来会有长期惊人的获利能力。而2005年,全国41个铁路分局被撤销,延续多年的“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的管理体制,直接进入了“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体制,这个作用不仅在于一举降低了十几亿元的管理成本,更大的影响在于明确了未来经营责任的明确归属,这是此前两次改革都很想却又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世行模式”的一个变形(俄罗斯花了10年才缩掉了这一层架构)。

事实证明,铁道部在诸多部委中属于改革的激进派,也绝非舆论描绘的那样僵化守旧,它的改革思路正是一步步朝着国际化的管理体制迈进,但这个改革的速度不能快到超越它的效率提升水平,换而言之,必须现有实体效能的跨越式发展,才有体制改革的稳步跟进,若将此两者关系颠倒,改革不是变成空谈就是导致休克。

印度的空谈和俄罗斯的休克

印度和俄罗斯的铁路体制改革历程颇为值得中国镜鉴,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和地理水平最接近中国的国家,而俄罗斯由于是社会主义国家转制,一直是中国诸多改革事业的镜子。

印度的铁路管理体制和中国极为相似,铁路行业整体由ZF控制,而且独立于其他交通管理部门之外,他们的舆论也多年来致力于呼吁成立“大交通部”,同时为印度应该采用“日本模式”或者“阿根廷模式”来引入民间资本,成立商业化公司而争论不休。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个无休止的争论中,印度铁路走向了“只谈改革却从不改革”的路线。

印度的铁路硬件水平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水平,也就是殖民地时期的水平,当时,印度的全国铁路总里程就高达5.366万公里,远远超过中国,但是到2009年末,60年时间仅仅修建了不足1万公里铁路,而且修建科技水平依然是60年代的,货车时速40公里,客车100公里(那些经常为“绿皮车”时光恋恋不舍的微博名人们应该去体验一下)。更落夸张的是,印度的铁路规格是不统一的,宽窄不接,电气化率仅仅为30%不到,没有空调的车厢占绝大多数。温州动车事故后,中国舆论大肆鞭挞的“信号指挥系统”在印度是罕见的玩意儿,绝大多数的印度车站依靠电话调度,管理火车靠纸上画的表格操作。

你如果认为印度的铁路体系任何地方都落后中国,你就大错特错了。印度铁路虽然落后无比,却一直是盈利的。道理很简单,印度铁道部不拆迁(也拆不掉),不提速(也没能力提),不负债(也没地方投资),所以人均每公里的运行成本仅仅为中国的一半,而且印度的列车好多年不更新了,也没有折旧,更夸张的是印度一节车厢能装载的人是高铁的3倍以上,普通列车的拥挤程度就经常能赶上中国的春运。

所以,尽管从2004年开始,印度的铁路系统收入增长速度严重落后于GDP,国内关于体制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就是没有动静。道理很简单,它改革没有目标也没有动力,改革难道仅仅为了私有化?

在这种情形下,印度民众的心态也是很矛盾的。前不久某网站翻译了一组印度一个知名论坛上网友针对中国高铁工程发生建造事故以及中国卖列车给孟买地铁公司的评论,两派网友发生了激烈冲突;一派认为中国的成就令人妒忌但不羡慕,因为中国是个专制国家,印度人宁可落后也要生活在民主的国度,另一派则认为中国高铁尽管也发生事故死伤众多,但对比印度铁路系统一年死亡人数高达8000人(这个数字待考证),深感焦急。

相比印度,俄罗斯的工业实力和铁路密度都大大超越了它,甚至远远领先中国,但俄罗斯的“网运分离”式改革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俄罗斯的铁路管理体制沿用苏联模式,其实也就是中国一直以来的铁道部模式,分为交通部-铁路局-铁路分局-站段的四级体系,问题也和中国一样,政企不分,运营权责不明,效率较低。尤其是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那10年,社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军事用途也相应减少,俄罗斯的铁路运量大幅减少,运输收入锐减,国家财政扶持也降低,使得整个铁路体系频临崩溃,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输,根本谈不上更新换代。经历了那10年,俄罗斯一举从世界铁路技术较先进国家沦落为落后国家。

这些问题终于倒逼俄罗斯于2001年开始对铁路系统进行市场化改革,然而,由于这场改革是被落后倒逼的而不是发展引领的,使得关于改革的推进显得矛盾极为尖锐。俄罗斯的改革线路是将交通部中的铁路运输业务分离出来,交通部的职能保留为制定运输政策和监督,实际运营职能转入俄罗斯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然后由股份公司划定自然垄断服务部门和竞争性服务部门,逐渐放松对竞争部门的控制,形成运输市场中的充分竞争。此时问题便产生了,对于竞争和垄断的界定是少数人掌握的,而所谓民营资本进入,其实都想进入垄断部门,同时又不想投资建设长周期项目,最好是能直接把现有的热门货运部门拿出来承包甚至私有化。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俄罗斯的交通部成了纯粹的行政审批部门,只能负责安全监督和政策制定,股份公司当裁判搞网运分离,私人可以投资进入运输部门,好一派“政企分离”美景?错,其结果是整个体系只切分“条”而没有“块”,铁路部门成了更加没有竞争的体系,没有明确的职能部门有意愿和能力去投资兴建大项目。

中国铁路依然应先建设缓改革

在高铁发展至今,成就和问题同样突出的现实下,中国铁路体制改革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迈?笔者认为,目前的发展速度快但基础薄弱,尤其是财政压力极大,营运能力和路网结合联动效应还待提升,务实理性的态度是至少再埋头发展5年,待2017年整个高铁系统基本建成运营,客货分离初见成效,财政压力也较为松缓时,再较快速地推进体制改革。尤其是不要着急推出所谓“网运分离”改革。

事实上,国际上的铁路网体系能够较好实现“网运分离”的只有美国和欧盟,美国的铁路体系从一开始就是政企分离的,即使在这个前提下依然花了数年时间操作这个改革,欧盟的情况更特殊,它是各国分别按照小国家的标准分头建设完成了路网体系然后合并成一张大网,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网运合一的。而中国这样的人口多环境差异大的国家,假如一开始就是网归网建,那么谁会把高规格铁路修到乌鲁木齐和拉萨?

中国最可以借鉴的模式是日本。日本在基本建成高铁体系后才开始推进大规模改革,此时,主要的投资周期已经完成,日本的铁路网系统因为建设已经负债高达数十万亿日元,举步维艰,但好处是该投资的都投完了,接下去就是大家合伙赚钱,分配利益。日本1987年将国铁按照地域拆分为6家公司,即所谓“干支分离”,网中有运,运中有网。6家公司外成立一家公司负责联动所有公司的客运线路,货运线路则各自经营。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把地方利益和这些经营公司捆绑,它们都成为了投资主体、负债主体,但是客运的公益属性也得到了兼顾。这些公司不仅靠货运赚钱,沿线的房地产、旅游、商店、保险、餐饮、建筑等都无处不见这些投资主体的身影。

中国铁路体制的改革起点应该从2001年傅志寰时代开始,当时即提出了明确的纲领和愿景(丁关根时期的改革只能算作是80年代改革大潮中的一种跟随行为,缺乏对铁路系统自身问题的针对性方案)。花了11年时间,中国的铁路公司化体系基本建成,被人诟病的只是民间资本参与度不足及政企分离不够,网运分离模式虽然被民间专家们一直喊好,但实际操作中既没有实操层面的验证也缺乏高层的强力支持。真正获得明确实践支撑的其实是将“产业规划+开发区模式”移植进了这个垂直体系,化条为块进行跨越式发展,和中国30年来的地方经济改革经验一样,这个过程的要素就在于规划要长期、发展要目标明确且高度跨越、发展中的问题无需回避但切勿停留。

未来的大交通部是大势所趋,政企分开客货分离也是解决效率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所谓网运分离则未必就是正解,尤其不是5年内的当务之急。在中国的各种体制改革中,凡是成功的经验,大抵都是先发展再改革,在世界各大国的铁路建设和体制完善历程中,凡是力图先改革完善体制再建设的,也大抵都失败了;只有象铁道部这样相对封闭集权的体制才能自己做主负债60%跨越式造了全世界一倍以上的高铁,然后才能正式进入“政治体制改革期”。

事实证明,比美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推动相关人和事向前走的方法,在效率和公平不可能同时最大化的现实约束下,跨越式的发展是整体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秘密。

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

2011-06-16 14:42 作者:江南

2011年4月,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从6月底开始,高铁将由350公里时速降速至300公里以内,一是为了安全更有保障,二是票价也有望由此适当下降。

刚刚上任不久的铁道部部长盛光祖随即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7月1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时,将实施混合运行模式:

一是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上,同时开行时速300公里和时速200—250公里两种动车组列车。既开直达车,又有区段停车,增设更多的乘车点,提供两种票价选择。二是在时速200—250公里的线路上,同时开行时速200—250公里动车组列车和时速120—160公里的普通客车,执行动车组和普通客车两种票价。三是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线路上,开行普通客车和货物列车,既适应山区和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需求,又兼顾货运,提高货运能力。

此消息一出,舆论界两种声音大哗,纷纷出来论证自己原先的预测多么准确。一种声音原先是借用一份“中科院报告”指责高铁在经济上不合规律,盲目跃进,推动中国高铁建设的举债规模已达到了不可持续的水平,而且高铁上座率很低,从运营成本上也缺乏合理性。(本刊曾经针对此报告撰文批驳)

另一种声音站在所谓“民生”角度上担忧老百姓“被高铁”,失去了以较低价格使用较多时间成本的“动车”甚至“绿皮车”的选择权,而高铁降速降价,被认为是对“被高铁”的拨乱反正,也间接证明了“350公里时速”的设计过于超前。

横扫支线航空体现的竞争力

其实,这两种解读都带有很强的先入为主色彩,当月另一条媒体报道就被选择性地忽视了:4月1日,武汉往返南昌航班宣告停飞,距其运营仅过了5个月,堪称史上“最短命”的航班之一;而在此前的3月27日,武汉往返南京的航班也全部停飞。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随着高铁开通为武汉带来的出行便利日趋明显,武汉600公里半径内的短程航线已有近七成停飞。

这些事件很明显地说明了高铁在适当的距离及经济圈内,是极具价格竞争力的,所谓“降速又降价”也并非针对所有车次和线路,更应被视为一种试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正常调整。

那种指责中国高铁建设“大跃进”的呼声,其实恰恰把问题理解反了,中国的铁路运力不是过剩,而是欠账太多。

算上前任铁道部长刘志军在任时大干快上修建的1万多公里高铁,中国铁路营业里程8.6万公里,而2010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5亿人次,相当于中国人均一年坐一次火车,而发达国家人年均达几十次,日本人年均乘火车有80次之多。即使按照规划将高铁线路全部建设完毕,中国的人均铁路运能也是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的。

其实,铁道部去年发布的一份数据报告说明了这个现象。甬台温、沪昆、合宁、合武客专的上座率在160%—180%左右,即使当时被诟病为“车厢里空荡荡”的沪宁城际铁路,上座率也高达121.7%。

这些3小时经济圈内的高铁其实都是“城际铁路”的模式,其运行特征就是“公交化”,所以往往有些班次人会比较少,有些高峰班次人非常多;同时,城际铁路的售票模式是首发站大量留出空余座位,在中间车站可以搭载客流,所以,用目光所见的“空荡荡”来评判,非常不客观。

相对第一种缺乏论据的呼声,第二种呼声更值得警惕,那就是打着“为民请命”旗号的“被高铁”舆论。这需要从车票价格和铁路系统建设的合理性上来分析。

高铁为客货分离铺路

首先,从单位里程价格来讲,高铁执行的是每公里0.49元,以京沪线为例,全程600多元,比打折到最低的民航机票(550元左右)略高,但是算上机场建设费、保险、机场往市区的交通费,肯定还是高铁便宜。与传统卧铺车比较,尽管贵出30%左右,但是时间成本低得多,舒适度也大大提高。以经常往返的商务旅客来讲,成本属于合理区间。对偶尔一次出门旅行或者返家旅客来讲,也谈不上成本高到接受不了。

其次,以国际铁路客运价来比较的话,中国的铁路运价其实还大大偏低。美国的单位里程铁路客运价格是高于航空的,美国人如果要低价出行的话,选择是公路客运,这也是导致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攻击高铁耗能巨大的人往往忽略了相比公路、航空,铁路运输才是最节能的方式)。欧洲的铁路运价比美国更高,中距离(300到500公里)运输票价往往都接近或超过100欧元。

一些亚洲国家的铁路运输比欧美便宜,但那不是一个层次的服务。比如泰国、印度等地的火车票价,只有中国高铁的三分之一左右,可是那些火车车厢极其破旧,大多没有空调,速度也只有中国高铁的三分之一不到。优质优价,高铁的成本虽高,但提高了绝大部分人的出行感受是不争的事实,带来的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正如铁道部总工程师和总经济师都讲到的事实,目前群众抱怨的高铁票价高,本质原因是作为对比参照物的普通铁路的票价很低,因为上一次铁路价格调整是1995年的事,依据的是当时的物价水平,这15年来无论国内物价总水平还是高铁建设、运营成本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如果还依据1995年的水平定价,ZF补贴过于高昂。

最后,从舆论诟病最密集的“被高铁”之说来分析,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以普通视角观察铁路运营,往往会认为:高铁和普铁在铁道上是并行的,车站也完全可以分列,为何铁道部要取消那么多普通铁路客运来“逼迫”老百姓选择更贵的高铁?其实,这是建立在对铁路运行方式不理解的基础上的误读。

中国的铁路其实一直是分为两笔生意,货运和客运,从运营上说,货运一直是略有盈余,客运则是亏损的。别看春运期间一票难求,平时铁路的运力也很紧张,但是由于铁路建设欠账很多,大量的建设依靠借债完成,支付的利息成本极高,其实铁路系统的整体盈利状况是负的。

这个盈利状况可以对比公路,运输同样距离,高速公路通行费比铁路收费多得多,人力维护成本也低,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地方ZF都热衷于投资修建公路,而铁路主要靠铁道部自己借钱来建。

这种两条线路共存于一套系统内的设计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因为在一套铁路系统内,所有的列车调度是用一套自动化算法来实时调度的,包括信号灯、线路、进站顺序、燃料补充顺序等;而事实上,客运与货运车需要遵循的算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货运线路理应遵循经济利益优化的算法,按照单位里程的运费、能耗最低等法则来实施,而客运线路则需要“讲政治”,比如春运期间为了保证运输,是需要把很多货运停掉的,即使平时运行中,货车遇到客车时也是无条件靠边让行的。

这样一来,铁路系统的效率就被大量损耗了。(读者不妨试想,在高速公路上,货车是基本不让客车的,因为公路系统是分头并行的,而火车如果这样开,不知道要闯多少惊天大祸了。)

高铁建设的一大目的,正是为了将客货两线分开,用两套算法来管理两个系统,同时可以分开结算财务系统,让原来的暗亏暗补变成明亏明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也能同时提高两套系统的效率。

所以,假如不是“被高铁”,就会“被绿皮车”,使得整个系统的效率越来越降低,让铁路系统变成一个常年靠补贴吃饭,高耗能低经济的恶性循环。

当然,老的铁道系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变成客货分离,把所有的客流都赶到高铁上去,那么就要选择高铁最有取代价值的线路来操作,显然就是武广、京沪、郑西、合宁等经济相对发达、客货运输均最为繁忙的线路段,把原来影响效率最多的5到15小时区间段的铁路客运变成高铁运输为主导的模式。

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

看到中国铁路发展得这么生机勃勃,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表示,“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高铁好就好在“够超前”,能够迅速占据技术制高点,出去拉活儿赚钱。

对于车速应该多高的问题,其核心在于,“高铁”比“低铁”究竟成本高多少、效益高多少。建造了350公里时速的铁路实际运行300公里甚至250公里,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建造的时候没打提前量,以后还有可能补上这一课吗?

修建铁路的成本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征地拆迁费用。而不论修建什么标准的铁路,征地拆迁费用都是一样的。其次,现在修建的铁路桥隧比都比较大,一旦修了桥梁和隧道,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成本差距也不大。它们主要建设成本的差距占整个投资的10%-15%之间。看高铁的效益还要算社会账和环保账。2009年中国铁路完成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铁2000万吨,水泥1.2亿吨,这个数字就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单单总投资2209.4亿元人民币的京沪高铁就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机会。

高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的集成,中国高铁的效益体现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高新技术研制产业链,对冶金、机械、建筑、材料、橡胶、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环保等产业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高铁还有效降低了沿线城市带之间的公路运输量。每年仅节约汽车运输成本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900亿元,要知道,中国是全世界收费公路里程数最多的国家,仅节省下来的这一项都是不菲的开支。

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看建一条铁路的效益怎么样要全面,一是铁路公司的财务效益。二是效益转移的部分。比如围绕一条高速铁路所开设的很多站点所进行的开发,开发后会产生土地增值,也就是说,效益转移给了地方ZF。在日本,每一个火车站都带来一个小城镇。另外,现在的铁路是电气化牵引,低碳运输,可使中国到国际市场少买多少石油?”

汽车的发明者亨利·福特曾说过这样的话:“假如我去街上调研人们需要什么新的交通工具,他们会告诉我,要一种更快的马车。”

变革性的社会进步,很多次就是依靠半强制性的“被高铁”方式推进的。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造高铁,靠的是“预算错误”,将耗资巨大、占到日本GDP三分之一的高铁建设项目少报了一半,然后借了世界银行的巨款来推进此事。

5年后新干线建成,铁道大臣也早“被下野”。可是,到70年代,新干线成了日本的象征,也是经济崛起的龙头,带动了多个产业走到了世界的前沿。目前,日本正在推动建设一条采用更先进的磁悬浮技术的“新新干线”,将把东京到大阪的时间缩短到仅一个小时多一点,最早也要到2027年才能建成。

(原载于《社会观察》2011年第6期)

第四篇:铁路货运组织

危险货物、在铁路运输中,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均属危险货物

危险货物九大类。1爆炸类 2气体 3易燃液体 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易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5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6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7放射性物质 8腐蚀性物质 9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炸药不宜长期储存,且仓库应注意通风散热。炸药的密度越大,愈不利于热点的的形成和传播,所以感度降低。如散装炸药比铸装炸药容易起爆。

铁路运输的爆炸品可用爆发点、撞击感度和爆速三个因素之一来标定,即:1爆发点在350度以下

2撞击感度在2%以上(落锤10kg,落高25cm的爆炸率)3爆速在3000m/s以上

液氯和液氮瓶要确保严密不漏,两种钢瓶不能同存于一库

易燃蒸汽在混合气体中的最小含量称为爆炸下限,最大含量称为爆炸上限。蒸气的含量小于下限滚大于上限都不会发生爆炸

灭火时,一般不宜用水,对比重大于水或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可用雾状水或开花水灭火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特性。一在高热、明火、摩擦和氧化性物质作用下易燃烧。二在空气中自燃。三遇水(湿)能发生反应。

半球致死剂量(浓度)LD50.表示在某实验室总体的受试动物中,引起半球死亡的剂量(浓度)绝对致死量(浓度)LD100,表示在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浓度)

包装件外包装或货物集装箱,或无包装的 Ⅰ类低比放射性物质和 Ⅰ类表面污染体的运输指数(TI)是 指包装件(或货物)外表面1m处的最大辐射水平(单位为mSv/h)所确定的数值乘以100得出的数值

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①特性

本类物质和物品系指危险货物第一类至第八类未包括的物质和物品

②分项

a 危害环境的物质 b 高温物质

c 经过基因修改的微生物或组织

爆炸极限,易燃液体挥发的蒸气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到明火发生爆炸,此时,易燃蒸气和空气混合的比例范围为该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受理,承运危险货物“四统一”

(1)《托运人资质证书》经办人身份证和《培训合格证》与运单记载相统一

(2)运单记载的品名,类项,编号等内容与《品名表》的规定相统一

(3)货物品名,重量,件数与运单记载相统一。

(4)发到站办理品名,运输方式与《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办理站(专用线,专用铁路)办理规定》相统一

危险货物的托运

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在货物运单“货物名称”栏内填写“危险货物品名索引表”内列载的品名和铁路危险货物编号,在运单的右上角用红色戳记标明类项名称,并在货物运单“托运人记载事项”栏内填写《托运人资质证

书》、经办人身份证和《铁路危险货物运输业务培训合格证》号码,对派有押运员的还需填写押运员姓名、身份证号码和《培训合格证》号码,气体危险货物还需填写《液化气体铁路罐车押运员证》号码。

在“托运人记载事项”栏内,托运人还应注明要求使用的车种、吨位、是否需要苫盖篷布;整车货物在专用线装卸的还应记明“在xx专用线卸车”;使用自备货车和租用铁路货车在营业线上运输时,应记明“XX单位自备车”或“XX单位租用车”;使用托运人或收货人自备篷布时,应记明“自备篷布xx块”;国外进口危险货物,应注明“进口原包装”。

铁路货物运输种类

1整车运输 一批货物的重量、体积、形状和性质需要以一辆或一辆以上的货车装运的货物应按整车方式办理运输 2零担运输集装箱运输

铁路集装箱运输必须符合的五个条件 必须在铁路集装箱办理站间 进行运输,自备集装箱还可在经铁路局批准的专用线发送和到大 铁路集装箱和自备集装箱不能按一批办理。使用托运人提供的空回自备集装箱装运货物,按铁路集装箱办理 下列货物不能使用通用集装箱装运:①易于污染和腐蚀箱体的货物,如水泥,炭黑,化肥,盐,油脂,生毛皮,牲骨,没有枕垫的油漆等

②易于损坏箱体的货物,如生铁快、废钢铁、无包装的铸件和金属块等

③鲜活货物(经铁路局确定,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区域内不易腐烂的货物除外)④危险货物(另有规定者除外)托运的集装箱每箱总重不得超过该集装箱的标记总重。在对集装箱总重有限制规定的办理站运输时,不得超过限制总重 5 集装箱不办理军事运输

必考

一批:是指使用一张货物运单和一份货票,按照同一运输条件运输的货物。

按一批运输的货物,必须托运人、收货人、发站、到站和装卸地点相同(整车分卸的货物除外)能按一批办理

整车货物每车为一批,跨装、爬装及使用游车的货物,每一车组为一批。2 零担货物或使用集装箱运输的货物,以每张货物运单为一批,使用集装箱运输的货物,每批必须是同一箱型。每车最少一箱,最多不超过铁路一辆货车所能装运的箱数

3下列货物不得按一批托运 ①易腐货物与非易腐货物②危险货物与非危险货物(另有规定者除外)③根据货物的性质不能混装的货物④保价运输的货物与不保价运输的货物⑤投保运输险的货物与未投保运输险的货物⑥运输条件不一样的货物

整车分卸

是铁路根据托运人的要求将同一径路上2个或3个到站在站内卸车的货物,装在同一货车内,作为一批运输的一种特殊的运输组织方式。

七种货物限制可按整车分卸的:危险货物,易于污染其他货物的污秽品,未装容器的活动物,一件重量超过2T或体积超过3m3或长度超过9m的货物

按整车分卸的办理条件,①必须是限按整车办理的货物 ②分卸站必须在同一径路上,且最多不超过三个

③应在站内公共装卸场所卸车,不能在专用线、专用铁路卸车 ④蜜蜂、需要制冷或保温的货物以及不易计算件数的货物和比较大的货物,不得按整车分卸办理。

托运:托运人向承运人提出货物运单货物运输要求,称为托运

托运人向承运人交运货物,应向车站按批提出货物运单一份,使用机械冷藏车运输的货物,同一到站,同一收货人可以数批合提一份运单。整车分卸货物,除提出基本货物运单一份外,每一分卸站应另增加分卸货物运单两份(分卸站、收货人各一份),作为分卸站卸车作业和交付货物的凭证。

运单:货物运单是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为运输货物而签订的一种运输合同。它是确定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之间在运输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原始依据。货物运单既是托运人向承运人托运货物的申请书,也是承运人承运货物和核收运费、填制货票以及编制记录和备查的依据

受理:托运人在正确填写了货物运单之后,交由承运人审查,如符合运输条件,则在货物运单上签证货物搬入日期或装车日期的作业,称为受理

货票:是铁路运输的凭证,也是一种财务性质的货运票据。它是铁路清算运输费用、确定货物运到期限、统计铁路完成的工作量、确定货运进款和运送里程及计算有关货运工作指标的依据。货票是有价证券。

货票一式四联,甲联留发站存查,乙联为报告联,由发站送交发局,是各项统计工作的依据,丙联为承运证,发站收清运输费用后交托运人报销用,丁联为运输凭证,随同运单和货物递至到站,由到站存查。

承运:零担和集装箱货物在发站验收完毕,整车货物在装车完毕,并核收运费后,发站在货物运单上加盖承运日期戳记的作业,称为承运。承运是铁路运输合同生效的标志。

铁路不办理下列情况的货物运输变更:①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物资流向、运输限制的变更和蜜蜂的变更。②变更后的货物运到期限大于容许运到期限的变更。③变更一批货物中的部分。④第二次变更到站

运费计算:

整车货物运费=(基价1+基价2*运价公里)*计费重量

集装箱运费=(基价1+基价2*运价公里)*箱数

合理运输:在实现物资产品实体从生产地至消费地转移的过程中,充分有效的运用各种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及时、迅速、按质、按量和安全地完成运输任务。其目标是,运输距离最短、运输环节最少、运输时间最短和运输费用最省

不合理运输种类,以下三种:1 与运输距离有关的不合理运输,①过远运输,指就地就近可以供应的物资而舍近求远;②迂回运输与运输方向有关的不合理运输,①对流运输 ②交叉运输 ③未充分利用空车方向的运输 3 与货物运量有关的不合理运输 ①重复运输 ②无效运输和虚糜运输吨位 ③大宗货物分散运输 4 选用运输方式不当的不合理运输 ①违反水陆合理分工规定的运输

②铁路的过近运输

不合理运输产生的原因:①生产布局不合理 ②物资的管理分散和分配不当 ③企业生产环节不配套 ④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综合利用不够 ⑤产品质量低劣,增大无效运输

直达运输:是一种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货物运输组织方式,指按规定的牵引重量和列车长度,由装车站、卸车站或编组站编成通过一个及其以上编组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所进行的货物运输

成组装车:装车站按货物的同一卸车站,按本站或前方编组站列车编组计划规定的解体站组织装车成组,每组车5辆以上,且通过一个以上编组站不进行改编作业

“五定”班列的特点:运行快速;手续简便,一个窗口一次办理承运手续;一次收费,明码标价;价格优惠;优质安全 五定班列开行条件

(1)具备稳定,均衡的货源,特别是高附加值的零散货源,货源量要打到至少两天一列,并具备向每天一列发站的潜力

(2)“五定”班列发到站具有相对固定的货物作业线,储存和作业场地,具备整列或成组作业能力

(3)相关技术站具有集结,解体,取送车等作业能力

(4)铁路局,装车站具有班列货源组织能力和班列运输组织管理能力

阔达货物是超长货物、集中货物、超限和超重货物的总称

货物装载的基本要求:1 装载货物的重量,不得超过货车容许载重量,并应合理的分布在车地板上,不得偏重。2 货物装载的高度与宽度(计算宽度),除超限货物外,不得超过机车车辆限界和特点区段装载限制。3 当一件货物宽度等于或小于车底板宽度时,突出货车端梁长度不得超过300mm;大于车底板宽度时,突出货车端梁长度不得超过200mm。超过时必须使用游车。4 货物重心投影,一般应位于车地板纵横中心线的交叉点上。特殊情况下必须位移时,横向位移不得超过

100mm,超过时要采取配重措施,纵向位移时,每个车辆转向架所承受的货物重量一般不得超过货车容许载重量的1/2,且两转向架承受重量之差不得大于10t。5 重车重心高自钢轨面起一般不得超过2000mm(罐车2200、双层集装箱2400mm)

超长货物:一车负重,突出车端,需使用游车或跨装运输的货物

装载方法:一种是一车负重加挂游车装运,一种是两车跨装(有时还需加挂游车)运送

集重货物 重量大于所装车辆负重面长度的最大容许载重量的货物

超限货物:一件货物装车后,在平直线路上停留时,货物的高度或宽度有任何部位超过机车车辆限界或特定区段装载限界者,均为超限货物。在平直线路上停留虽不超限,但行经半径为300m的曲线线路时,货物的内侧或外侧的计算宽度仍然超限的,亦为超限货物。

货物加固的基本要求:①所采用的加固方法应与货物的重量、形状、大小等特点相适应 ②加固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 ③加固材料要牢固,使货物能够经受正常调车作业以及列车运行中所产生的各种力的作用 ④在运输过程中,不发生倾覆、移动、滚动、倒塌或坠落等情况

加固计算的程序:①计算作用于货物上的各种力的数值 ②检查货物的稳定性 ③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 ④根据加固强度要求,确定加固材料的规格和数量

货物运到期限的计算

1货物发送期间。规定为1d,由承运人承运货物的次日起算 2.货物运输期间 ①普通货物运输以每250运价公里或其未满为1d②按快运办理的整车货物(指铁道部开行的鲜活货物快运专列)则以每500运价公里或其未满为1d。

3特殊作业时间 ①运价里程超过250km的零担货物和1t集装箱货物,另加2d,超过1000km加3d。③整车分卸货物,每增加一个分卸站,另加1d。②一件货物重量超过2t、体积超过3m3或长度超过9m的零担货物另加2d。④准、米轨间直通运输的整车货物,另加1d

货物运到期限,起码天数为3d

货场的配置图,包括尽端式,贯通式和混合式三种

货运站的分类

1.按办理的货物种类及服务对象分为,综合性货运站、专业性货运站

2.按办理货运作业的性质分,装车站、卸车站、装卸站、换装站

3.按与正线的连接方式分,尽端式货运站、贯通式货运站

4.按车场与货场的配置关系分,横列式货运站、纵列式货运站、货场与车场分离布置的货运站

货场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货场计划管理:主要包括车站货流、货源的调查与组织方法,月旬货物运输计划的执行,以及到货调查和卸车工作组织等内容

2.货场作业管理:包括进出货、装卸车作业程序和组织方法,以及货场出车安排和取送车作业等内容

3.货场设备管理:货场货区货位的使用方法,以及装卸设备和其他货运设备的运用管理等 4.货场安全管理: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以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确定、货运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5.货场作业信息管理:货场货运作业信息系统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

货运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处理为辅,以事实为依据、以规章为准绳,秉公而断、依法办事,奖惩分明”的原则。

货运事故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含交付完毕后回复保管),货物发生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以及严重的办理差错均属于货运事故 1货运事故的种类 ①火灾

②被盗(有被盗痕迹)③丢失(全批未到或部分短少而没有被盗痕迹的)④损坏(破裂、变形、磨伤、损坏、部件破损、湿损、漏失等)⑤变质(腐烂、植物枯死、活动物非中毒死亡)⑥污染(污损、染毒、活动物中毒死亡)7.其他(整车、整零车、集装箱车的票货分离和误运送、误交付、误编伪编记录、及其他造成影响而不属于以上各类的事故)

2货运事故的等级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列车脱轨辆数、中断铁路行车时间等情形,事故等级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第五篇:铁路货运论文

实践题目:浅析铁路运输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名:

业:

准考证号:

身份证号:

实践课程名称及代码:

完成日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服务等都可以被看做商品,而铁路运输作为一种商品,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而只是改变运输对象的空间位置。由于铁路是以独特的列车方式进行运输,旅客和货物依附并伴随着列车运行而共同移动,完成位置的改变。对于铁路运输本身而言,运输安全不仅是运输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铁路运输产品质量的第一个重要特性。因此,以列车运行的方式对旅客和货物进行位移,是铁路运输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同样,列车运行安全,即行车安全,也就成为铁路运输安全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所有旅客运输安全、行李包裹运输安全以及货物运输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行车安全。旅客和货物在全部运输过程中,除了由于不可抗拒的天灾和由于旅客本身的机能或货物本身的性质而无法防止的以外,铁路必须保证不使旅客造成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损伤,保证不改变货物的物理性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人员伤亡、货物破损、设备破坏等任何事故,都必然在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降低铁路运输在公众中的信誉和在运输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铁路货运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必须向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探讨铁路物货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分析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传统铁路货物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物流领域,运输是关键的作业环节。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运输工具,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铁路现有营业里程7.3万公里,年发送货物超过20亿吨,发送吨数指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铁路平均运输密度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铁路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为55%左右,也居世界同行首位。铁路货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持,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铁路货运已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必须向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服务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这无疑对承担着我国重要运输任务的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传统铁路货运业必须加快向现代化物流业转化的步伐,并把货运物流作为铁路运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整合,逐步使铁路从传统的、以运输为主的企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为我国综合物流系统的中坚力量。

一、铁路货运现状

最近几年公路、民航、管道运输飞速发展,特别是公路和铁路的竞争很激烈。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点不同,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展速度来看,铁路虽然也在发展,但是不如其它货物运输方式增加的快。铁路在货物运输中 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而且前几年主要是靠煤运量的增加来支撑的。随着晋煤外运量的逐年下降,及坑口电站的建立,大宗货物的运输量会逐年下降。铁路短途运输市场明显丢失,中长距离货运竞争激烈。加上国家近几年大力扶持公路的发展,全国已经形成一个公路运输网,公路运输已经走了铁路一大块货源。铁路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铁路缺乏竞争意识。

铁路运输部门绝大部分还沿袭着苏联50年代的管理体制,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装、卸、排”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各运输部门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抓计划、保任务。上级指定计划,下级按计划完成,完全不顾市场的需求。有的货运站一般都不敢完全完成上级的任务,因为上级可能会增加任务。任务量的完成只能上升,不能下降这是旧观念造成的。这严重束缚了下级的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的自由性。

2、铁路托运货物手续繁琐。

托运人想要发走一批货物,必须先报计划,从报计划、受理运单、组织进货配货到装车手续繁琐,周期长,这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公路随到随运,当场办手续,方便简单。

3、铁路的价格体系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铁路是几个为数不多的由政府定价的国有企业之一。铁路的货运价格受国家的限制,不能根据市场的行情来定,在市场需求大时不能提价,在市场需求小时,不能降低价格。公路是由双方根据市场行情来定,这就加大了灵活性。同时对于一些公益性的运输应该有个政府补贴的政策,因为铁路是一个法人,不是政府,它有自己的独立的核算,要自负盈亏。

4、铁路的人员素质低、服务态度差。长期以来由于铁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垄断性经营,使广大货运员对铁路市场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铁老大”的思想依然存在。特别是零担运输,货运员动作蛮横,经常把货物弄坏。铁路的赔偿制度不健全,货物损坏后,赔偿率低。客户没有安全感。

总之,铁路存在着许多弊端,它严重地影响着铁路的发展,我们只有逐渐改进这些缺点,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传统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业的区别和联系

1、现代物流业的概念

现代物流是指原料、备件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的存放、装运,一直到流通部门或直达用户入库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简而言之,完整的物流应是从供方到需方的完整服务。

2、传统货物运输的概念

传统货物运输是指货物的位移,即将货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铁路货物运输过程实际是内部物流,基本是由“货主—受理—上站—装车—运送—卸车—货主”这些过程组成的。

3、传统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业的关系

现代物流业与铁路货物运输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物流包括运输,运输是物流的一个环节。物流就是货物的移动,是运输过程两边的延伸,运输过程的前面先外延为仓储和短途,再延伸为制造,之后延伸为供给原料,运输过程的后面外延为仓储、配送、用户(或消费者、消费企 业)。

三、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必须性

1、国内物流需求的潜在市场巨大。

物流管理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还是新概念,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品的生产力迅速提高,买方市场的形成使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工业企业间的竞争正在从生产领域扩大到非生产领域,物流管理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创造竞争优势的新领域。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新鲜水果和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我国汽车零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库存”。这些费用和时间的消耗和大量存在的“库存”正是潜在的实施物流管理的领域,为物流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2、满足顾客需求的需要

目前,铁路运输业的顾客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市场顾客需求已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长周期”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为适应顾客需求的这一重大变化,商流渠道发生大规模重组,带来物流渠道的重组。在物流领域出现了为顾客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逐步为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包括外资)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如珠江三角洲,铁路货运服务的对象90%以上为代理商。为此,铁路运输业有必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3、铁路自身发展的需求

首先,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而不仅仅是完成货物位移。因此,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拓展,将给铁路货运业带来全新的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极大地促进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次,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所要求的物流信息交流和共享系统,微电子技术、自动化仓储和装卸系统联运化和标准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讯系统、条形数码、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技术,将极大地推进铁路运输特别是货运组织工作的进步,推进铁路的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向现代物流业拓展是铁路货运自身发展的需要。

4、提高铁路货运在运输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物流的运输组织主要方式是在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和门到门的运输基础上形成点到点的网络化物流运输。铁路货场能否成为网络化物流运输中的一个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场是否具备完善的物流服务功能,能否抓住现代物流网络形成的有利契机,促使我国铁路货运的竞争力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铁路物流中心提供的换装、分拨、配送、加工、联运等一系列物流服务,能够保证将货场以最经济、快捷、准确、安全的方式送达下一级配送中心或是直接送达用户手中,发挥物流运输节点的作用。这是提高铁路货运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铁路企业在想方设法提高效率和效益,以保证有实力参与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展现代物流服务是其增值的方式方法之一。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将逐步开放运输市场,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将使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它们具有全球性的物流服务网络,完善 统一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发达的信息服务系统及国际大客户的长期服务关系,将对我国运输业产生新的冲击和挑战。这一方面会使物流市场的竞争空前加剧。但另一方面,对铁路吸引和借鉴国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和推动物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铁路应抓住这一契机,在进行货运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物流化服务,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铁路货运开展物流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分析(1)外部有利因素 4.1.1政策支持。

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等6部委在200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也说明国家鼓励已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业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而铁路就是具有此优势的大型企业。

4.1.2门槛较低。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物流产业受条块分割管理模式影响,物流中心没有规模效益。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加上物流业的大门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使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门槛较低。

4.1.3需求旺盛。

我国境内的“三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内新型大中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急切地要求将原有的物流活动剥离出来,把物流活动交给专门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多种形式获得及时性、准确性较高 的物流服务。

(2)内部有利因素

铁路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具有很多内部因素:

4.2.1具有完备的组织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物质条件。

铁路运输业以其强大的运输、仓储能力为构建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至2001年底已达到7万km,到2005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近7.6万km,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8.2万km以上。在速度方面,以发展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为目标,开行时速250km以上的高速列车;在主要繁忙干线上开行时速160-200km的准高速列车,在普通线路上开行时速120km的快速列车;货物列车速度与旅客列车速度相匹配,繁忙干线一般货车时速达到90km,快运货物列车最高时速可达100-120km;一般线路货车时速达到70-80km。铁路营业线路连接各主要水、陆口岸,并通过众多专用线深入工矿企业,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广、基本覆盖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吸引了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中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个人,具有最广泛的客户群;铁路拥有大量的货运站、货场及仓库,尤其是设置于港口和陆路口岸及大城市的货运枢纽站场。已具备实现包装、仓储、装卸、中转、配卸等物流服务的基本能力。具有发展成现代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有利条件。另外,还拥有较完备的装卸、搬运和存储系统。

4.2.2具有日渐完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及网络。

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某种意义上讲,拥有信息比拥有车队和仓库更为重要。铁路运输业发达的路网通讯能力、完善的信息网络,为构建现代化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提供了保障。2001年成立的铁通公 司是全国第六大通信公司,其长途传输光缆线路达65万km,数字微波电路5700km,铁路已形成了以光纤为载体、覆盖全路60%的有线传输网,覆盖17个铁路局1800个站点的数据网,覆盖14个铁路局的卫星通讯网、电视电话会议和机关计算机局域网。适应铁路现代化运输指挥的调度通信系统,铁路运输信息系统(TMIS)也已联网运行,调度信息管理系统(DMIS)一期工程已完成,4条主干线已全部开通。到2005年将初步建立铁路电子商务体系,实现铁路各业务信息系统的综合利用和数据、信息共享。

4.2.3具有管理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

铁路运输业作为专业的运输企业,对货物的性质和货物的保管、分类、储存、运输、配送以及客户需求、销售渠道等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批专业人才队伍。1995年成立的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已经占领了铁路行包的物流市场,该公司业务量每年以20%到25%的速度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大型国有物流企业,为铁路全面开展物流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铁路的货物快运服务体系、集装箱运输体系、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及铁路中转快运运输网络都在启动建设和日益完善之中,这些都将成为铁路运输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成为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的切入点。

4.2.4具有熟练的技术积累经验。

铁路运输业不仅拥有大量的货运装卸作业机械、运输工具、站场以及较强的货运作业信息系统,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由大批的科技专家和熟练的技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作业经验,特别是在大型货运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流中心具有少品种、大批量的特色,其物流功能健全,能适应全天候、大运量、低成本的流水性运作。(二)、不利因素分析

1、陈旧、过时的管理体制制约了铁路货运的发展

长期以来,铁路系统集“高度集中、大联动机、半军事化”特点于一身,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甚至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铁路运输的独家经营,使铁路上下习惯了发“老大”模样自居,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物流活动效率。

2、铁路运输基础相对脆弱、仍处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①运输网规模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现有的运输网络密度低,跨区域干线运输通道不足,主要铁路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②结构矛盾突出。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都尚未形成有机整体。铁路网络结构不尽合理,繁忙线路客货混行影响了速度的提高和效率的发挥。③技术装备水平与运输质量不高。我国铁路运输硬件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很低,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运营管理自动化等尚处于起步阶段。④信息服务与现代物流发展所要求的为客户提供信息跟踪、查询和传输服务相比,差距较大。⑤货运布局不适应市场要求。货运分工和管理运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和现代物流服务的组织要求。许多货运站在专业分工、办理范围、营销重点和方法手段上趋于相同,甚至引发同一地点或相邻近区段铁路内部的相互恶性竞争,降低了铁路的整体对外竞争能力。⑥缺乏高效有机的综合运输体系,导致长期处于简单服务的初级发展阶段。加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还由于受利益格局的影响,网络与网点受条块分割的限制,缺乏整体运行机制,与物流的社会化、多样化、一体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如:运输作业、站场仓储作 业、代理业务等环节相互缺乏协调,甚至造成内耗。

(三)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那些适合铁路长距离运输的煤炭、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粗加工、半成品货源比重在下降,而一些个小体轻、产品附加值高、批量小、时效性强的货源比重在上升,这就是要求随着市场中产品的特性和物流执行计划的变化来调整顾客服务水平。但是,目前铁路货运部门技术设备落后,不熟悉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对现代物流发展的认识与准备不足,反应迟钝。比较其它竞争对手速度方面不如航空运输,灵活便捷方面不如公路运输,价格低廉方面不如水路和管道运输,在以产品定向和以客户定向的服务方面,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五、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要以安全、快捷、准时、方便为原则,对现有运输组织体系进行优化,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化。在安全上,要全力保证所运输货物的安全,并建立合理快速的赔偿机制,对客户发生的以外损失,能够即使予以赔偿,打造铁路良好的信誉。在快速上,对既线路要进一步提速,特别加大货物列车的提速力度,并在运输组织上建立速度机制,一切以速度为中心。在准时上,要以时效为目标,对车、机、工、电、辆各个部门的作业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要实现货物列车客车化,做到定点、定线、定编组,使货物列车按时刻运行,以保证运到期限。在方便上,要改革目前的铁路承运和交付手续,调整窗口设置、简化办理程序、统一服务标识,并融合其他运输代理企业和其他运输方式,做到全程代理和门到门服务。

(二).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铁路货运部门应按物流原理和货主需求扩展业务范围,延伸其运输品、丰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铁路货运业务向更高层次的物流网络转化。

1、建立物流中心。A、以大企业为服务对象,利用专用线的连接优势,从该企业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储存、供应到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B、以大型市场和货物集散地为中心,包括商品的供应、运输、储存和商品的销售和发送。C、以各大港口为中心,围绕出港货物的销售、发送、运输进行服务。D、以各较大城市的货场为中心,围绕城市的物流中心、大型商场进行服务。总之,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以货物和商品的集散地为重点,建立物流中心,而舍弃那些管理水平差、服务不好、生产效率低的车站。

2、各物流中心要以资本或业务为纽带,把依附的延伸服务企业和短途运输企业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合力。

3、对各物流中心进行集中和联合,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组成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形成高度集中、协调运转的全国性、规模化物流网络,以适应物流业集中化的要求。

4、要与海运、空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建立协作关系,互惠互利,建立多种运输有机结合的运输体系,实现多式联运和门到门服务,共同建造现代物流服务。

5、立足现有资源,拓展服务业务,积极变革转型,铁路目前的货运流程为:托运人与铁路签订货物运输合同,车站在货运合同上签订货物搬入或装车日期,货物装车后铁路运输至到站交付。铁路与客户签订的货运合同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整车大宗货物货运合同;其他整车货物货运合同; 零担货物和经集装箱运输的货物货运合同。

铁路开展物流服务第一步就应以运输合同内容为切入点、拓展服务业务。服务包括货代公司在发货点负责托运受理、上门服务、上门接货、代办托运手续、计算费用,以及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流通加工、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等业务。进一步发展后,向上可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向下延伸到物流咨询、物流方案规划也制作、物流系统设计等。①、货物包装:物流研究诊断,包装与物流的关系比包装与生产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包装应进入物流系统之中。包装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运输包装。另一类销售包装。目前,铁路在办理货物承运时,将运输包装作为托运人应尽的义务,要求托运人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气候以及货物装载等条件,使用符合运输要求、便于装卸和保证货物安全的运输包装。今后,作为物流企业,铁路货运部门完全有能力开展运输包装,代托运人进行货物的运输包装。另外,铁路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展货物的销售包装业务,实现这一环节的增值服务。②货物保管:保管是物流各大环节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货运站绝大多数的货场都有不同的类型的仓库,目前主要用于货物承运后装车前的保管、货物到达卸车后至交付前的暂存以及零担货物的中转保管,仓库利用率不高,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若能将仓储保管的范围扩大,无疑将推动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的建立。③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指某些原材或产品从供应领域向生产领域,或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为了有效利用资源、方便用户、提高物流效率和促进销售,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进行的初级或简单加工,是物流工程中“质”的升华,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以保存产品为主要目的加工,如易腐货物的保鲜加工、丝麻棉织品的防虫防霉加工、金属的防锈加工、水泥的防潮加工 等;为适应多样化的流通加工,如钢材卷板的剪切加工、木材改制的加工等。另外,流通加工还包括除区杂质的加工、生产延伸的加工和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加工。铁路在流通加工方面是一空白。铁路开展物流服务,应本着补充完善的原则,从客户的需求角度去创造流通加工这种物流需求。可先从有稳定货源并已长期合作了多年的客户入手逐步展开。

6、货物配送,配送是从物流结点到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完全按客户要求(包括种类、品种搭配数量、时间等)所从事的服务性工作,是一种“门到门”服务。铁路货运站作为区域干线运输的结点,一直忽视物流结点应有的货物包装、分拣、保管、加工、及配送作用,铁路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货运站所处的位置及货运量将某些货运站发展成为物流基础配送中心,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使物流环节最少,运力最省、运费最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7、与货主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现代物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需求”,要求铁路货物运输企业与背景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使货主企业减少物流经营成本,有稳定的物流支持保障系统;另一方面可以使铁路运输企业有稳定可靠的货源保证,降低经营风险。因此,铁路与货主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分必要。

为保证铁路与货主战略联盟实现“双赢”,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局域网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保持长期的“双赢”关系,对合作双方进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铁路在日常运输组织中,在运输计划,运力配置等方面应给予合作伙伴优先保证。对合作伙伴集港装船、抢市场、赶季节等有特殊要求的货物,应给予特殊的运输优惠政策。

8、整合现有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①发挥货运站作为物流结点的功能。在开展物流服务、完成第一步转变的基础上,应重点转向改革传统的货运站和货场的管理,将铁路货运作业、装卸、包装、保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进行整合,将单一的、各自分散的、断续的业务整合成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无缝衔接的完整的供应链系统,确定每个系统货场、货运站的物流服务特性。②重视信息化建设,物流的信息化是指商品代码和数据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合理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电子商务和物品条码技术应用等。当前,铁路首要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统一综合的铁路货运物流化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经济运行的工具和平台,形成一个具网上交易、物品追踪查询、密约提取、仓储管理、个性化服务、电子支付、客户管理、代理商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使铁路货运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仓储管理上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射频技术等,达到从计算机中快速查找各仓库的库存情况,帮助管理者对货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调配。在运输过程中,铁路可借助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实现在途货车和货物的跟踪,也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随时监控和调度,及时获取有关货物运输状态的信息,如:货物的品种、数量、在途情况、交货期限、发货地和到达地、货主等,使货物的运输快速、准确。在信息交换上应采用电子表数据交换(EDI),达到加快文件的传递速度,避免文件的重复录入、减少差错的目的。铁路信息化的建设应根据实际逐步推进,使信息技术为铁路货运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作用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材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物流涉及多学 科、多领域、而其中每一个领域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这就要求必须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级复合型人才、高级软件开发人才。针对目前铁路物流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铁路企业在这方面要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要营造吸引物流人才的氛围和机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学校培养和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物流业务及外运、外语、海关、商检等相关业务的培训,吸纳一批精通运输、仓储业务,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深谙物流运作规律的人才,建设好自己的物流专业队伍。

总之,顺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抓住现代物流发展的有利机遇,掌握WTO贸易的游戏规则,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是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并推动我国全行业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传统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 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中心的模式分析 3.铁路货运站与第三方物流

4.铁路运输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中心的可行性与发展对策5.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思考

下载铁路货运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铁路货运体制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铁路货运市场营销

    1.铁路货运市场份额下降的原因分析1.1 铁路缺乏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企业也加快了改革步伐,但总体上仍摆脱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铁路运输部门绝......

    铁路体制改革论文

    中国铁路体制改革初探 摘要:近年来,中国铁路体制改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自铁路总公司公司制改革以来,铁总内部22个部门和18个铁路局同时推进改革。现在公司制改革进......

    浅谈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浅谈铁路货运组织改革 这次改革是铁路运输经营管理深层次的变革,带来经营方式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是铁路全面走向市场的改革。 要求铁路职工实现“四个转变”的思想自觉和行......

    铁路货运市场营销五篇

    关于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的思考 【关键词】: 铁路货运 集中办理 作业组织 随着国家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兼并与重组,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崛起与竞争,......

    铁路货运营业部2014工作总结

    石化货运营业部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安排 随着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发展的脚步加快,2014年度石化货运营业部围绕路局部署安排的重点工作,认真做好相关工作的安排落实,货运组......

    铁路货运会考试题

    车站: 姓名: 职名:成绩:(货运值班员、货运安全员、货运员) 基本规章部分:(4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 共计10分) 1.车站应根据批准的 或运输合同受理货物运单。 2.要严格执行装车 ,建立......

    铁路货运基础知识(五篇材料)

    铁路货运基础知识 一、铁路运输的主要优点 铁路运输具有安全程度高、运输速度快、运输距离长、运输能力大、运输成本低等优点,且具有污染小、潜能大、不受天气条件影响的优......

    铁路货运业务理论

    货运员理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危险货物:在铁路运输中,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放射性等特性,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而需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