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下册反思24个
四年级下册《6* 万年牢》教学反思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地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师用书及作者新凤霞的资料,并研究了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万年牢》一篇略读课文,既是略读课文,就应在短时间内抓住课文的训练重点,在一节课内将学文明理、领会方法都训练到位,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开始有意将课题漏写“*”,让学生发现后再补写进去,加以强调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到书中关键所在,理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再围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抓住“万年牢”这条主线,通过文中三次出现的“万年牢”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并以此贯穿全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探究和学习,继而发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做人道理。这节课我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由三个“万年牢”逐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进行练习,学生就真正了解到父亲的做事实在、认真,让他的生意真正成了“万年牢”。教学中,我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我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围绕着“万年牢”这条主线,学生一步步进入课文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到学习完课文后我适时加进有关新凤霞的介绍,学生就进一步体会到父亲教育自己子女也是成功的,最终由文本的解读上升到了情感的共鸣,达到了最初设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受到了语言文字和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来自老教材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文中的重点内容归纳起来有衔接的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思考的,先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当学生说出父亲是个诚实,有责任心,不贪涂钱财的人时,我就板书:正直,有骨气,我原本想利用文中这两个词语来进行归纳,然后再层层深入,但是,上完课后,自己也感觉到此时做归纳似乎太早了些,不妨就让学生畅谈,先不要板书,课文最后再通过理解母亲的话来体会人物的品格,此时再做板书归纳更妥当。在教学词语中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着重理解“拮据”和“梦寐以求”的。抓住第一小节母亲的话,和第二小节“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进行理解,然后用各种形式读母亲的话,在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基础上,然后穿插句式训练,从而理解他们家的生活条件十分拮据。这时引出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那么当得知自己中奖后他的表现?学生就能够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并提出质疑。通过读句子然后划出有关的句子来分析父亲为何没有喜悦的神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没有按照课文内容继续往下,而是把这个问题先放在一边,分析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我想还,但又舍不得还。这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此时在回到那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上,使学生理解其中深层的含义。最后的想象说话练习,学生反映比较热烈,通过打电话的形式,把父亲把车归还给库伯时的话语说出来,学生们有的设计的对话是两人相互谦让,有的设计的是库伯被父亲的行动感动主动把车送给他,还有的设计了成功还车的场景。总之,练习中他们体会到父亲的内心的情感变化,最后理解“贫穷”和“富有”这两个词语,学生回答得非常好,有的学生说:学习了课文我对贫穷和富有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两个词语不单是指物质上的,还包含了精神上的。有的人虽然很有钱,但是他很不快乐,那么他思想上是贫穷的,而有的人他虽然很拮据,但是很快乐,精神很富有。
整节课上完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文本能理解也会说,但是在归纳的本领上还略有欠缺。仔细反思觉得自己在课堂中说话的练习太多,有的不必要说的就不要放入,否则反而使训练点太散,不够集中。因此在自己的改进措施中我着重应训练自己要学会抓住中心内容,然后带出几个问题,一节课尽量不要解决过多的知识点,抓住一两个句式进行练习,就不会使课堂设计太复杂。因此我对这篇课文又作了如下的修改:把课文一开始出现的因果句式取消,就是通过理解词语来读句子,从而理解。把第十小节的内容放到第八小节的道德难题中来理解。体会父亲在用橡皮擦时的心情和感受。板书的归纳放在最后,等学生理解了“贫穷”和“富有”后,让学生归纳,就更顺其自然了!总之,每次实践课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修改教案,我想这是对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最有效的帮助!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头的齐读课文,学生读得整齐,有感情。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自己坐在瓜架下,想干什么?想象那花儿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样的情景?春笋探出头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晚霞中在院子里晚餐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吗?还会有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得到了发挥,从而也对乡下独特迷人的景色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过渡语设计较精细,整篇课文教学语言流畅自然。
五、形式多样品课文
在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品味文字。如: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鸡、鸭。孩子们读完后能用自己的感受说自己读的是什么样的鸡,什么样的鸭。城里人和乡下人比比谁的家乡美。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总结表达。避免了单一的读、品、说,是课堂学习不再单调乏味。不足之处:
一、教学预设中,对时间的规划不够细致。造成课堂前松后紧。学生的发言
没有都敞开说。课堂时间延长了一点。
二、开头的导入不够灵活。总想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轨迹上来。结果,学生的思维有偏差时,有些急躁。后来为了显示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把一
些重要的词句处理,显得有些急切。
三、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多拿课文文字跟城市风景的对比,我学生对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风景的感受可能更加深刻。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学都会有一个重点,比如教学“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句话,我要让学生感悟的重点是小夜莺借野兽来骂敌人,体会他的机智,理解不慌不忙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教学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顺利的阐述到这些点上,因此这一句教学比较顺利。而教学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句话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夜莺是以自己的天真烂漫来迷惑敌人,表现他的机智和勇敢。但是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还并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要求学生学习这些人身上的这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同时,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展开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教学本组课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外,还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些外貌、动作描写你感悟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特别是将语文园地的各项训练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瞻前顾后。做到了说写结合,读写结合,让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为自己的能力。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青年人观鱼、画鱼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而学生体会到了青年人专注的工作精神。同时让学生仿写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神态和动作。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一文时,要求学生抓住描写父亲重建菜园的句子,体会父亲的执著与勤劳。并说说你的父亲、爷爷等人是怎样干活的,他们一天都做了哪些事。选择其中的一件说一说。这样将口语交际教学贯穿到了阅读教学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节精彩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地参与和自由的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学到了多少,而在于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交流的机会。
《尊严》教学反思
我十分喜欢《尊严》这篇文章,课文语言朴实,却蕴含着极深的人生哲理,读后令人深思。课文叙述了在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位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尊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但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读了它可能只能悟到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吃自己的劳动赚来的就是尊严。而我们则不一样。课堂上,为了更充分的使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
我先请学生划出描写逃难人们的语句,这里包括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只有一句,“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我引导学生仔细读这句,然后提问:从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这两个词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我读出了他们很累;有的说读出了他们很饿;有的说读出了他们缺乏营养,急需食物„„我问:从那些语句,你看出他们确实急需食物?孩子们立即找到了后面的动作描写。我说,是啊,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因此课文中用了一个非常确切的词来形容------显然。到这,孩子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应该说很到位。此时我又节外生枝了一点,如此饱受饥饿的逃难人,此时就在我们眼前,对于我们每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说,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们能理解吗?学生一致认为能。此时,我把话锋一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特殊的年轻人,学生读出对年轻人外貌的描写,我写下“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词。请大家注意,年轻人与其他逃难的人一样的缺乏健康,营养,食物。可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依然拒绝了。此刻引导学生练读两人的对话部分,最有助于体会人物的心情及高尚的品质,所以我让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结果,孩子们体会的很深刻。故事中,这个年轻人的形象也深深的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由于,这里教学处理得当,后面的那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上这课时,我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力图让孩子们进行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能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组织孩子们紧紧围绕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紧扣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在怎样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们谈体会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提醒“他不吃因为还不是很饿吧?”孩子们一听纷纷用“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来反驳。从而学会联系全文来读书并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努力把自己当作哈墨,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读出哈墨的自尊。这种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更充分的让孩子们体会到石油大王哈默的高贵品质。
课文教学的最后,我又举了朱自清先生不吃嗟来之食的事例: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我引导孩子们理解这种贪贱不能移的骨气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尊严!也是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孩子们纷纷议论哈默就是美国版的“朱自清”!不能说尊严换来的是死亡,而是应该纠正为:真正有尊严的人是不惧怕死亡的!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生命、会对尊严、会对人生产生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学完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一个作业,创设情境,补充对话,让学生写写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将心比心,去帮助和宽容别人。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谈自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学生的心里话让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将心比心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课堂回放]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二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磁性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客观地说,学生们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二)通过品味典型句子,学习表达方法。
结合班里习作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针对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决心把习作训练渗透到每篇课文中,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相信会对今后的习作教学有所帮助。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语言方面的贫乏。如此优美的文章,教师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来讲解,那么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方面做得更好,会让他们渐渐喜欢上语文课。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导致了这方面的遗憾,实在是不应该,也提醒我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喜欢上听我的课,那是对我最好的肯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一、体现了对教材挖掘的高度和深度,教学思想深刻。
《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个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是不难理解的,学生在首次接触文本时就已解读的很到位。当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补充一些相关阅读材料,对于学生理解诚信,并将诚信的种子深埋于学生心中是大有益处的,而且也能体现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作为最大利益的受惠者,假如你是库伯,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慢慢将一颗心存感激的心灵种到了学生心里。显然,这里老师自己的心灵首先是被文本的这句普通的句子刺痛了,扎伤了,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在享受着各种恩惠的同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思想与技术的融合使课堂产生了美的效果
如果说“把握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钻研教材准确把握主旨,超越教材挖掘以生为本的更有效信息”算是第一步的话,更难的还是在后面,因为文本思想、教师思想在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因学生阅历经验、情感距离多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导致偏差,甚至碰撞。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系统的支持,好的思想还要有佳的技术,思想是身体,是灵魂,技术是翅膀,没有好的翅膀,思想飞不起来,飞不遥远。本课的最大成功是“以情胜”,诚信和感恩同时流淌于学生的心底。在这节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样是出彩的──“以语胜”。语胜促进了情胜,语胜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素养。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对说话的练习不知所措。
对有的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进行评价。
对文父亲感情变化的句子没有细细体会,忽略了。
由于心理素质不够好,板书的时候出现了笔误,这也是一个小瑕疵。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锤炼,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尊严》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把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大量搜集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另外借鉴了光盘上的“课堂实录”中一些好的做法。确实做到了胸有成竹。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自我感觉,教师教得顺,学生悟得深。
在教学中,因课文内容比较长,我采取扣重点句及段的方法,始终围绕一条主线,那就是哈默与逃难人相同的是什么?(急需食物)不同的是什么?(哈默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从而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在找、读、议的过程中:一是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对于文中的“面呈菜色”“狼吞虎咽”“惬意”均采取了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新词。二是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听着孩子们激情四射、铿锵有力的话语,我感到欣慰。是语言的魅力让他们从哈默的言行中感悟到一个原本很抽象得道理:做人一定得有尊严。我又乘热打铁,及时为他们补充了有关哈默成功的业绩资料,当孩子们听到哈默建立了石油王国,排名世界第八,成为西方点石成金的富豪时,教室里一片啧啧之声。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这大概就是“预”所带来的效果吧。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正因为拥有尊严,所以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请看大叔当年是怎么对自己的女儿说的:
示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让学生展开讨论:“现在什么都没有”指什么?“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中的“富翁”指什么?从“百分之百”让你看出了杰克逊大叔对这个年青人是什么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二、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本课课后的主线问题“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学生都知道是通过试验。在学习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这一环节时,我所运用的是填表法,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学习。在汇报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语言训练,尤其是那几个动词:“蒙”、“塞”、“封”,体会用词的巧妙,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培养学生有思维的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抓住训练点,注重人文教育
对于这种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其实也可以抓住某一细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反复”一词,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是不是科学家马上就发明了雷达了呢?学生马上就找到了不是,是通过“反复”和“终于”两个词看出来的。“反复”就是——很多次。也就是说做了很多次试验,可见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都会经历很的困难和挫折,可能是一代人,也可能是几代人才完成的。但这些都没有难倒科学家们,他们“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那么你从‘反复’一词懂得了什么?”“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功,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我正引导孩子们交流课文第四部分的学习体会,一个孩子对雨来为什么不要“扁鼻子军官”递给的糖和金戒指很感兴趣。我便鼓励其他孩子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初,一部分孩子都认为雨来不要鬼子的东西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要了,有可能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不要。我便启发学生思考:那么雨来不要,他就没有危险吗?他害怕鬼子吗?于是孩子们又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认为,雨来之所以不要鬼子的东西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他是一个爱国的孩子。”一个孩子说完。另一个孩子急着站起来说:“雨来一定不会要鬼子的东西,因为雨来是绝对不会贪这个小便宜,而出卖李大叔。”我便顺势引导:“是啊!同学们想想,如果当时雨来接受了扁鼻子军官的东西,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中国人?”这时,教室里还有一只高高举起的手迟迟不肯放下。这部分的重点内容都分析完了,这孩子怎么还举着手?不会又给我出难题吧?
教学改革以后,孩子们上课时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可我却对有些孩子的独特感悟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真担心又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可看到孩子那张着急的脸,我还是尊重了他,示意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涨红了脸,眼睛盯着我说:“老师,我觉得雨来可以接受鬼子的东西,当然前提是假装给鬼子带路,把鬼子带到我军的埋伏圈,就像王二小一样,然后趁机把鬼子歼灭。”听后,我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有这样的想法,我马上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觉得你比文中的小英雄雨来还有机智,真佩服你!”可我的这一句表扬却引起了周围孩子们的议论,一只只手齐刷刷地举起来。“同学们,你们有意见吗?”孩子们纷纷点点头。“老师,我不太赞成肖闯同学的意见,因为鬼子是绝对不会跟着雨来走,他们都很狡猾。”一个孩子发表完他的意见,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同学们都争着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到这里,我真感到惭愧,同时又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感到高兴。我马上又做了一个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会思考,这位同学的这个点子的确挺好,但任何一种方法都得结合一定的环境来周密的考虑,不能只看到片面就得出结论。”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本文讲述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后,他的孩子--一个平凡的中学生,在极度悲伤之余,提笔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情感真挚而又充满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在这节课上,我通过形象的教学课件和生动解说,将学生带入了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上课开始,我就通过展示一组战争画面让学生在感官上受到触动,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情感基调。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的朗读,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时,我的设计是:过渡:雷利用信发出了他的呼声,一位记者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发出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声。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又能够做点什么? 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激动,真切到感受到小作者的切肤之痛,读到情感深处便潸然泪下。最后一棵许愿树让学生得以将心中所有的情绪化作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学生个个激情澎湃,极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出来!本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情感是得到了很大的熏陶与触动,但在语言的表述上却显得逊色些,大部分学生的语言比较匮乏,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学生语言积累上的训练。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的感受着,用心的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想到了我的家人,我那温暖的家,如果缺了任何一个人,我们将如何的面对现实?我那慈爱的爸爸,温柔的妈妈,我那疼我爱我的丈夫、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我不敢想象。而琳达一家人却对此事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怎能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呢?我走进了课文里,我感动了,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们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并唤醒学生要有爱心,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讲的过多,牵的过多,生成的内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预案设计的过于细致,走教案成分过重。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我想今后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设计的思路,有张有弛、有收有放。《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 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 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桂林山水》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让人读来爱不释手。以读为主,品味桂林山水之美是本课教学的特色。
课文开头一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以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课文的第2、3自然段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名句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主要通过读----找----品----抓(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总结了这段的表达方法,即:①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把水之特点来展现;②运用衬托、对比的写作方法突出漓江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二自然段的写法相同,所以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放手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自学,做到有扶有放,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语句优美,让人百读不厌。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从朗读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我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如:自读、品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从读中品味景美,从读中感受本文的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认识排比句,我在学习完第二自然段时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训练用排比句式写话,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和仿写能力。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段,我又一次以引读总结全文,揭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另外,在教学桂林之山时,我还以抓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重点,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山之险、秀、奇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桂林的山还会有哪些形状?并出示了相对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桂林的山之“奇”的特点。课后我留了一个仿写作业,并发现学生模仿例段写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又利用一节课时间让他们交流、互相欣赏。同学们把对比、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都用在了自己的写作中,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精妙之处吧!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得还不够到位。在练习排比句写话时,由于环节操作失误,在下一节课才补上。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如果安排一个“小导游”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众多的网络教学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即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呈现教学。我也曾以此为教路指导过学生亲触文本。但学生对此学习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师牵着走,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对文本所呈现的自然之象难以形成链条。因此,此次的教学,我从单元主体(感悟自然)入手,引领学生去探寻自然之道,形成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是了解自然(幼龟的生活规律);二是探寻自然之道(人类是如何违背规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学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此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自然,或品读,或感悟,或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如预期的精彩。但在教学之后,与一名师交流,交谈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学设计。这是叙事性哲理故事,要让学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试想,我的这种教学看起来教路清晰,其实有点在支解文本,是名副其实的阅读分析,与当前的课改理念相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语文最后一篇选学文章,自古以来,黄河具有“中华民族的摇篮”、“母亲河”之称,然而,本文却一字未提它的益处,反而将其在近两千年间的“祸害”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在文中(如“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为什么呢?文章以此为切口,展开分析,查找原因,最终得出是人们的乱垦滥伐使得黄河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其意无非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水土、爱惜家园,同时,也以此来鞭策学生,使他们从小懂得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边,本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以及文章小结等方面进行说课: 目标方面:
针对本文的内容实际,本人以“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治理黄河的方案——培养学生从小懂得珍惜水土资源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为主线作出目标教学,此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目标展示,明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范围; 教法方面:
对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即:课前先给出教学目标,继而按所定目标进行逐步渐进;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说理文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从小懂得盲目开荒毁林给水土资源带来的严重破坏以及对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此熏陶学生,使他们从小产生保护水土、保护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根据这一主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学生上台抽名称卡,将所抽到的卡片介绍给大家,这几位同学介绍得真棒,大家掌声送给他们,下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黄河近期以来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进行目标教学:
(一)让学生上台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进行指导(更正);
(二)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落:
1、带着“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是指哪两个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六自然段;
2、带着“科学家如何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从“科学家治理黄河的方案”中我们懂得了要保护水土、保护()、保护()、保护我们赖以生活的(),在学校里,我们要爱护()、爱护()、爱护()„„一句话:要爱护我们的校园。
三、小结本课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讲的是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方案,两个方面原因分别指的是:第一个原因是()、第二个原因是();治理方案是()。
四、相关作业布置:
1、从图书室中看看有关写黄河变化这方面的书;
2、用一两段话写写如何爱护我们的校园和家园。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叫,为游击队员专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是一篇战争的课文,战争离学生比较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首先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课外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延伸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深深地感染,我能体会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同时也唤起我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想,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但是孩子对战争了解的太少,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和平的概念及切身的体会,以及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案的设计中加入了音乐的烘托,首先让他们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世界并不太平?(可以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谈)。我再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场面的画面及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不宜逐字逐句讲解。因此我采用品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了以读促进悟,深入感悟后再以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也为学文做铺垫,我特别查找了有关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的图片,进行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不幸,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品读课文时,我抓住最后一句话“这究竟是为什么?也就是说到底是什么破坏了这宁静而美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不是简单的疑问,从中我们听出了作者对战争的不解与不满,这也是我们的心声,了解了这一点,我让学生齐读,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朗读效果较好。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对略读课文的认识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课堂教学稍为满意之处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
,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教材的学习目标──学习语言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我设计的这堂课,在朗读和赏析中,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然后再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背。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桂林山水”,然后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把产生在脑海里的画面能讲述出来,但不够美;原因是平时我不注意他们说的能力。这一点有待提高。
如我让学生看着书中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他们仿写,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反思
今天带领学生继续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的景物特点。教学“洞口”时,我就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的形式学习“外洞、孔隙、内洞”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1.先通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看看你读过后,孔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再去仔仔细细地阅读此段落,看看作者是从几方面去具体写孔隙的窄、矮、险的?(可结合《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进行教学,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节省了课后学生作业的时间。)
3.作者在描写孔隙特点时,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让我们读后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通过朗读,再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根据上面的练习提示,进行课堂记忆。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益。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自主、有效地学习,舍弃那些价值低而学生又生厌的教学内容,从而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取法乎上”地阅读学习课本之外的经典作品,从而去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中彩那天》教后反思
《中彩那天》重点学习课文的3——9自然段,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比如出示句子:“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让学生读后说说心中的疑问。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面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难题?我再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反复朗读7,8两小节,从中找到答案。2.注重探究式学习。
综观整个教学无论是引导学习3——8自然段,还是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第9自然段,我都注重了在创设情境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
3.发挥学生想象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另外,本文的故事有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教学课文第9小节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再写一写。在学生奇妙的想象中赋予故事新的内容,也看得出他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道理。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讲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目的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采取扣重点句及段的方法,始终围绕一条主线,那就是哈默与逃难人相同的是什么?(急需食物)不同的是什么?(哈默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从而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在找、读、议的过程中:
一是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对于文中的“面呈菜色”“狼吞虎咽”“惬意”均采取了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新词。
二是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听着孩子们激情四射、铿锵有力的话语,我感到欣慰。是语言的魅力让他们从哈默的言行中感悟到一个原本很抽象得道理:做人一定得有尊严。我又乘热打铁,及时为他们补充了有关哈默成功的业绩资料,当孩子们听到哈默建立了石油王国,排名世界第八,成为西方点石成金的富豪时,教室里一片啧啧之声。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自然之道》此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上课之前我的想法就是课文内容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就是课文的题目比较深奥。
特别是在释疑“争先恐后”一词上,让学生以手扮幼龟,以课桌为沙滩,一起爬向大海。然而这个环节却是我万万没想到最失败的一笔。本以为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爬过去,没想到有些同学还爬得十分慢。我立刻问学生,这样慢吞吞地爬可不可以,没想到学生还在那高喊“可以!”连问2个都说要慢慢地爬,一个还说因为幼龟太小爬不快的。我当时真的一下子怔住了,怎么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啊。所幸后来终于有学生回答说要爬得快,因为爬地慢要被食肉鸟吃掉,应该“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
这短短的几分钟,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教学设计上自认为的亮点却成了最失败的地方。虽然在后面的环节上学生和我的配合还算比较好,特别是“我们”和向导的说话语气的指导上,学生练习的比较成功。但是课后我就想到,自己在设计思考上真的还欠完善。有时候学生往往达不到自己的一种预想效果,所以需要我们思考得更加全面,要把学生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想到,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教学时,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并还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 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
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课堂中,随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
1.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结合生活和自身经历进行感悟,可能学生会说出更有生活情趣的语言,课堂生成会更有深度。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处的“张望”可引导学生想象,安静的心里可能张望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张望到了蝴蝶飞翔的样子;张望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张望到了生活缤纷的色彩„„从回答中让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安静其实在用自己的心来触摸春天。
2.课堂上虽然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加强对重点句的理解,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通过深入地读,去体会,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生命 生命》课后反思
执教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让我感觉,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因为任何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都和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状态和思想状态有关,没有这个前提,作者的感受就会逊色一分。这篇文章所以,我在介绍作者情况的时候,没有作为只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而是作为一个情感的铺垫和渲染,使学生了解杏林子的不幸遭遇,走近杏林子,以致达到走进杏林子的内心,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去理解体会她的文章的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通过深入地读,去体会。比如:我让学生抓住“挣扎”、“极力”这两个词理解其意思,体会飞蛾的求胜欲望,读出感情。学生读得还不够,我又让学生走近飞蛾,每个人做了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右手紧握左手的食指,让左手指像飞蛾一样挣扎,再次体会飞蛾在没有逃脱的可能下,还在为自己的生命挣扎,这种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然后又让学生朗读。学生的感情加入了更多的自己的体验。接着我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飞蛾,把自己挣扎时的想法说出来,使学生走进飞蛾的内心,明白遇到困难,要给自己不断地鼓励,这样才有可能战胜困难。
四、在设计教学时,重视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结合自己的理解来体验感受。比如:让学生抓住“糟蹋”这个词理解其意思,并说说什么是糟蹋生命,什么是不糟蹋生命?当学生说不糟蹋生命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时,我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学生说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小事,都是自己的独特体验。
《乡下人家》课后反思
《乡下人家》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致辞时内化语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读读写写,积累语言。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鱼游到了纸上》课后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讲述一位聋哑青年认真地观鱼画鱼,赞扬了青年做事专注、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
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初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其意思;接着重点品读课文第7自然段,抓住一些关键词“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结合课文内容、直观形象的图片理解其意思,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理解,表现青年“静静地画”,为此,采用了个别读、师生对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悟中感受到青年画技的高超,感悟“鱼游到了纸上”。同时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的填空,帮助学生积累这段文字。出示工笔画,理解“工笔”的意思,并看图说说画出了鱼的——,——,——,然后就指导朗读描写工笔细描的句子;再出示“速写”画,理解“速写”的意思,并看图说说画出鱼正在——、——、——,然后就指导朗读描写挥笔速写的句子;接着再把两句话合在一起进行指导朗读:“他有时工笔细描……纸上游动”。
在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后,通过引读揭示鱼“先游到了心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理解是个难点然后再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启发学生“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青年的脑海里、心里装的都是鱼”,通过示范朗读、独立品读、想象表达等形式,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深入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以及与“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关系,感受青年的专心、恒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后反思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从题目入手,理解“着地”的意思,再界定“着”的含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之前的预习作业也有概括主要内容的安排)。
二、组织实施第三自然段——伽利略质疑的教学
对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进行阅读指导,从学生朗读时所呈现的一个自然的重音处理,感知亚里士多德在这句话中要着力表达的一个意思:重的铁球先落地,轻的铁球后落地铁球落下来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有关。
伽利略对这句话的思考。由于这个思考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过程,虽然句子比较平实,但是前后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两种不同的结论,需要学生理解。所以,读懂这段话还是需要花一点力气。如果把两个铁球栓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再看过去,栓在一起的铁球因为落得慢的拖住了落得快的,相当于减去了一定的重量,则两球落地的速度要小于10磅重的铁球。
这里,课堂上顺利解决了对伽利略内心疑问的理解,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充满创意的理解、表述方式。
《普罗米修斯》课后反思
一、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
《普罗米修斯》语言真挚感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巧妙地突破文本重点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优秀品质。
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注意到这些句子,从一开始,普罗米修斯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取火。每学习一段文本,都让学生回到普罗米修斯的语言“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中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他的“坚定”,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紧紧围绕这句话,使它做为课文的主旋律,学生层层深入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那坚定不移的决心。对于“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采用师生接读的形式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利用引读“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突出普罗米修斯的所承受的苦难。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
一、凸显“实践”,注重读中感悟
文中两次练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次练眼力上。为了引领孩子感悟纪昌苦练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让孩子理解“注视”的字面意思。二读,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在纪昌的注视中含有的那种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三读,通过想象,感悟只有认真刻苦还不够,还要有恒心,有毅力,让学生在品词读句中层深入的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
二、渗透学习方法,并贯穿课堂始终
首先,初读课文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渗透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语言组织的更有条理。学完全文后,我再次提供句式进行训练时,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语言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渗进联系生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兴趣盎然,对词语的理解和对纪昌的学习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扁鹊治病》课后反思
一、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到了“生命无价”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反思(模版)
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反思
篇一: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大家对合作学习一定不陌生。它也是我们每一节课利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合作学习既能节约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又能对每个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英语口语训练。在上完PEP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有点教学感悟,因此我把“合作学习”作为这篇反思的主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就记录了下来。
在Unit 2 Let’s learn一课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运用“o’clock”以及句型“What time is it?”、“It’s”、“It’s time for„”的问题问答通过学习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增加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成功中体会学习中乐趣。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钟,让学生认识钟点,同时引出“o’clock”单词。
1、叫学生用英文从1o’clock数到12o’clock,继而引出句型“What time is it?”。
T: I have many many clocks.Do you want to see them?
OK, let’s go!
T: Wow, so many beautiful clocks!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ime every clock tell us?(卡片认读,并贴在黑板上:跟读几遍、可以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反复操练,也可以进行个别学生抽读)
2、新授句型“It’s„”,让学生对各个钟用英语来表达。并进行一问一答的操练,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
3、用同样的方法,根据教学图片说句子。It’s time to„,并教学这个句型来进行句型造句。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几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练习,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水平。
第一、让学生进行自编对话。在学习了句型“What time is it?”、“It’s„”、“It’s time for„”之后。>同桌同学进行合作学习,表扬对话。
第二、自编自演对话。首先教师要引导一个示范引导作用。
第三、三人小组对话,将书本上的A、B、A的对话形式改变成A、B、C的对话形式。
总之,用这些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孩子们的精彩英语对话表演中,我看到孩子们的多才多艺,也让孩子们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加足了,兴趣提高了,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了运用语言在英语学习中的乐趣。也让我又一次认识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篇二: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反思
本次我教授的是小学英语PEP版四年级下册Unit3 Weather Let’s learn 和Let’chant的内容。本课是谈论关于天气状况的一些形容词:warm、hot、cool、cold和单词天气“weather”以及学习it’s„in „的句型。本课设计围绕天气而展开。能听、说、认、读本课单词warm、cold、hot、cool、weather;学会运用It’s „in „的句型;了解东西南北中的气候情况,了解世界之广大,同一时间不同的地方气候也不同。
本课上完后,下面就整堂课作如下反思:
1、在本课开始我以一首weather song引入新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2、在呈现新知时,我以Mickey 来中国旅游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图文结合的方式学习单词,使用了指名读、小组比赛读、拼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学习新单词,四年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单词的发音很多不够准确,我在课堂上能过做到适时、及时的纠正。学习完四个单词后,我设计“猜一猜”“我说你来做”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对所学单词句子有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巩固过程。学生们在游戏中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争先恐后的回答,课堂的氛围一次次达到高潮。
3、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会唱歌谣还要会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还设计了“Find a weatherman”的实践活动。PPT呈现了一幅中国地图,并且插入了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使得整个班级里飘动着安静、愉悦的音符,也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播报天气预报的环境和气氛。通过小组之间相互合作,而达到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个环节的安排是我本堂课的出彩之处,学生们结合之前学过的句子以及今天新学的知识,播报天气,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地区学习。在汇报时,我按组找学生播报中国其他城市的天气,将学到的知识实际运用,并给予表扬。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在主动学习中自觉成长。
4、在教学中,学生对warm 和cool的感知还不是很好,我用了一杯水让学生感知了warm,但是在cool的教学中,对cool的感知通过温度计,我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学生虽然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也会读,但是我能感觉到效果不是很好。
以上就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参与面广,我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形象逼真的图片、优美的旋律歌曲,现代化地电脑信息技术,我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配以我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象的肢体语言,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我会不断探索英语学习的最佳方法,小学英语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三:四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反思
一、不同方式,教学单词。
小学生对新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恐怕很难保持他们长时间的注意和高涨的情绪,所以六个单词我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呈现和操练方法。首先,让学生用抢读单词游戏复习颜色,学生兴致高昂,然后通过关于衣服颜色歌曲形式导出新单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以课件出现单词使学生眼前一亮,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以此保持了他们学习单词的兴趣;然后利用拍手唱歌谣保持了他们学习单词的兴趣,最后利用What is missing?的游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趣、轻松、活泼、竞争的氛围去操练单词。
二、由简到难,突破难点
上新课时,对新内容分层,层与层之间尽量衔接紧密,由简到难,由单词到短语,再由短语到句子,最后串句成篇,为学生搭好每一步的“梯子”,让学生最终能完成衣服的描述。
三、渗入TPR,轻松学英语。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做出穿T-shirt的姿势和晾skirt,脱jacket,折叠dress,洗shirt,收 sweater等动作,边听边做,调动了学生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英语学习显得不那么枯燥。实验表明,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下的PEP小学英语教材中Let's do的形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肢体动起来感知和学习英语。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最后的任务让学生设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用所学的句型描述并在全班展示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加大加深了语言内化的过程,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在以下几点还做得不够:一是由于时间有限,我让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并不多;二是我觉得教学六个单词形式太少,不能吸引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寻找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他们蒐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可以谈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允许学生既可以就某一方面内容来谈,也可以把几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谈。
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1.利用课文导入。我们学习了几篇抒写对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祖孙三代人,以及那些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和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同学们课下还蒐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们对生命也一定有着自己的解读。下面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2.学生默读提示和资料,明确内容及要求。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楚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提示学生既可以参考资料中某一个内容来谈,也可以利用自己蒐集的资料,另选角度来谈。
3.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确定角度、选择内容、组织语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说互评。然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听、说、评中进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教师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了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交流形式,如采访、辩论等,以达到活动的多重目的。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的哪些内容、观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然后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中选择习作内容。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借鉴本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有效迁移,学以致用。
5.在习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修改。教师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就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给予指导,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欣赏评价。
6.习作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把蒐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结合习作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墙报,之后进行展评。
连着上了两节语文课,是我第一次上课,我有些紧张。上了第一节之后自我感觉不大好,对于第二节课,我有点没底了,两节课连着上对我来说有点难度。
1、虽然我对于这两个课时在教学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蒐集了不少文字和图片资料,但是我在运用这些资料的时候没有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失误。
2、关于学生的情感激发上,我做得很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之后没有给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机会,每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的时候我就把他们给压下去了,忽视了学生的想法。在播放长城被毁图片时我没有抓住机会,自己的感情不够投入,以致学生也没能充分的体会到,在后面的讨论中学生让学生为长城保护提建议时,学生的态度不是很端正,有些学生有点在开玩笑的感觉。
3、对学生的反馈上不足,我没有及时反馈,没有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意见,也没有当堂解决。这也体现了我在教学经验上的不足。
4、我的第二堂课是口语交际课,在设定课时目标时,我提到了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很好的体现,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说,这也是一个不足。
我的课虽然还有很多不足,我相信经过这一次,下次我一定能扬长避短,取得进步。加油!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絃,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在学校教师展示课活动中,我讲授了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Lesson19《What Are You Wearing?》,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得意之处,也有一些不足,为了今后能够扬长避短,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这节课从浅到深, 从词到句、篇层层拓展,教学有层次有重点。
本课我首先复习学生已学过的单词:hat, shirt, skirt, sweater, blouse,pants, socks, shoes。 由单词过度到本课重点句型:What are you wearing? I’m wearing_____. 再有此句型拓展到What is he/she wearing? He/She is wearing____. 最后连成一段话 He/She is tall/short. His/Her hair is long/short. He/She is wearing____.从词到句、篇层层拓展.
2. 利用图片,活动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时间比较短,为了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避免学习疲劳。我利用了图片代替单词展示在黑板上,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学生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任务型教学的实施。
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在教学过程中英语课离不开听音,而在听音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布置任务,我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别人的回答,带着问题去听录音。使学生能够听的有目的,听的有成就。
不足之处:
1 应大胆将课堂变成以学生学为主的自主课堂。
2 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喜欢的游戏,情景来练习新知。
3 生生互动环节再加大。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小作者我家的电脑上网了,我很兴奋,上网之前,我觉得这玩意儿很新鲜,上网的过程中,我觉得这玩意很神,上网后,我有些恋恋不舍,还盼望着再次进入。备课时,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本堂课的知识了,关于网络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联系实际,单纯地讲述, 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可能三分钟后,除了几个听讲特别认真的孩子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走神了,不在服务区了,都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剩下老师 一个人在这儿唱独台戏,最后是人累趴下了,戏却不好看。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决定把孩子们带到多功能教室去上,即使不能人人都上网操作,也得试一试。
学完了第一部分,我带领学生进入了上网体验环节,因为受电脑台数的限制,全班推选了一个电脑操作比较熟悉的孩子上台操作,其他的人分成六个小组,每组的人在一起讨论你这个组想在网上做什么?然后把信息反馈给操作者来操作,操作时,其他人就看,学。
此 时的孩子们一个个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屏幕,生怕漏掉了什么?当他们看到自己要的东西在网上出现时,先是惊呆了,然后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随之产生的就是写 在脸上的笑容,当我宣布要关闭网络时,孩子们满脸的舍不得。我自己觉得这次的有上网到离开网络的恋恋不舍的心情孩子们已经完全亲身体验到了。
体会到了这种心情之后,再次进入文本去体会作者上网上网时的心情应该不难,而在此处因为进入文本的时间有些欠短,读的时间有些短,没有把作者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所以效果有些不理想。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习单”自主学习。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从花的精神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在教学阅读课《雪猴》时,我在板书完课题后,让学生看了一些雪猴的图片,让学生对雪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又简单介绍了雪猴的生活特点,让学生对雪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成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我组织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设疑。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雪猴是什么样子的”、“雪猴生活在哪里”、“雪猴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写雪猴”、“雪猴与作者关系怎么样”……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把这些问题都写在黑板上。板书时,我有意识地把与课文有关系的问题归在一边,如“雪猴是什么样子的”、“雪猴有什么特点”、“雪猴与作者关系怎么样”等;把与课文没有关系的归在一边,如“雪猴生活在哪里”等。对与课文没有关系的问题,老师进行介绍。对与课文有关系的问题,我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领悟、理解。
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几个问题,重点指导两个方面,一是雪猴的特点;二是雪猴与战士的感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学习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只是概括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篇阅读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定得让学生自己概括,一是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二是提高他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教完课文后,我反思了我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往往反映了文章的主线、主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叙述中的人物对象,议论文的作者观点、论题,说明文的诠释对象等等,对我们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极为重要,更能起到举纲张目的作用。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阅读课从破题切入,研读课文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抓住关键词“骄傲”,力求以情动人,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在语言环境里品味、内化,读懂骄傲,生成骄傲。并力求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故事里的每个骄傲人物在每个学生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课前调查,搜集信息
1、调查采访:你周围的人对捐献角膜等器官有什么看法?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有关捐献角膜的知识、史料。
二、课前谈话,昨天我们搜集了哪些资料,同学们同桌或上下桌交流,教师巡视。看来同学们对器官捐献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
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眼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什么叫永生?)好,等我们学完课文后相信同学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了。
三、导语铺垫,引入“骄傲”
同学们,请快速默读课文,划出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彼此感到骄傲,并在旁边批注你读后的感想。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汇报交流,读懂“骄傲”
(一)交流A——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为外公的无私奉献而“骄傲”
1、温迪为什么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一切”包括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句子: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你平时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如果我们的器官捐献给别人了,就拿不回来了,怪不得父亲会这样说,引读父亲的话
(2)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带着你的理解谁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琳达的父亲说这句话时,心情是怎样的?(平静的)让我们来齐读。
(3)同学们,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
小结:是的,谁不为失去亲人而悲痛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内心的悲痛,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父亲的另外一句话也告诉我们,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找出来读读。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想象:一个盲童重见光明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的父母是怎样的心情?读出美妙。
作为捐赠者的家人,有怎样的想法?读出自豪。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
想象说话:
如果你就是那个接受眼结膜的盲童,在琳达父亲的帮助下,恢复了光明,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一切,你最想跟那个让你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评价:我听懂了一个盲童的决心,我明白了一个盲童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来读读这句话。(评价: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到了一个美妙的感觉。听到了自豪的感觉。)让我们全班齐读。
为妈妈的态度转变而“骄傲”返回课件
1、温迪为什么为妈妈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学情预设:因为妈妈能改变自己对捐赠器官的看法,也很了不起。) 开始琳达对母亲眼角膜捐献的态度是怎样的(极力反对),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能感受到?
生: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出示课件)朗读
2、师:当世界上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3、琳达是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而父亲呢?再读父亲的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4、琳达如此强烈的反对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赠给别人,那温迪为什么还为琳达而骄傲呢?(因为妈妈后来遵从了外公的遗愿)是啊,琳达最终明白了父亲的话,再读父亲的话,你有明白了什么?
小结:这样的妈妈同样值得温迪为她而骄傲。就在温迪为外公和妈妈感动着,骄傲着时,琳达也为14岁的温迪感动着,骄傲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女儿的美好心愿而“骄傲”
1、出示第8自然段中温迪说的话。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①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位盲童,当你只能用手触摸、用耳朵聆听、用心去感受一切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什么也看不见会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啊,请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
自由练读——指名读
② 换位思考:
同学们,此时你就是温迪,你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得出——(出示句子,想像说话)
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看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谁再来读读温迪的话(师可做适当评价:如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温迪对盲人有着深深的同情;我听出了温迪坚定的决心;捐献眼睛角膜的志愿在温迪心中扎下了根;温迪像外公一样能感受捐献角膜的快乐……)
读到这,你们是否对一开始父亲说的这句话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呢?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学生讲。
读到这,你们对这种有意义的死,是否又有了一种新的看法,你们觉得这种死的意义何在?(评价:自己死后身体还能让他人恢复健康,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死。)是啊,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走向终极,但自己的身体能够在另一个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获得新生,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死就是有意义的。
再齐读这句话。
2、回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听听父亲说过的话(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并出示父亲的话)
师:父亲曾平静地对我说──“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师: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父亲愉快地说──“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父亲骄傲地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四、小练笔:
是的,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还有什么?(想象说话)
小结:随机板书: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父亲的所为,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多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链接原文,生成“骄傲”
1、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听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话想说。(配乐小提琴《爱的礼赞》) 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此刻,我仿佛感觉女儿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这样活泼地挥动着,她的眼睛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想象说话:
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大家一开始课题中“永生”的含义有什么进一步的理解呢?
小结:是的,我想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永生的是一种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难怪琳达一家人会彼此感动着,彼此骄傲着。(板书:为此骄傲)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个课题。
七、配乐朗诵(无私的爱 或爱的奉献)
师:最后让我们来欣赏其中一位受捐献者写给温迪的诗。结束今天的课。
【出示】:
你的眼睛,如远方的大海,
浅深都涌着奔腾的爱;
你的眼睛,像山涧的清泉,
点滴都流着希望的光;
那是你的眼睛,也是我的眼睛,
她点着生命的光辉。
是的,最美的诗也无法表达我心,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的时候,
我多么想看看身边的亲人,
多么想看看关心我的朋友,
那怕给我短暂的一天,那也满足了……
然而今天,这一切真得就像梦一样实现了,
因为我接受了眼角膜中心的手术,
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kuì)赠,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
不!是生命,是永恒的生命!
课外作业:
(一)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琳达一家这样的人,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的有关捐献器官的感人的故事,讲给亲人、同学听。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关爱生命 无私奉献
为此骄傲
教学反思:
在小学一线教学十载的我,虽说是个老教师了,可对于新课程来说,我还是一个刚出炉的幼苗,一直都教老教材,接触新教材应该是前不久在县领雁工程培训中的事,当时吴雯岚老师叫我们有意向参加“长篇短教”的老师报名时,我犹豫了,我没有及时地报名,因为我害怕,吴老师对人总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温柔,以致于我害怕上不好课,让她伤心,可回家想了一个晚上后,我还是觉得试试,反正让她失望已经不止一次了,在每次让她失望后我都有进步,还是自私点,让她伤心,让我进步。
备这节课,上这节课,我自己学到了很多。
收获之一是解读教材有了新的路径。以往解读教材多是借鉴别人的思想成果,综合别人对这一课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解读,再形成教学预案。备这一课,自我感觉超越了网络上所能找到的其他解读路径所能达到的解读深度和广度:拿到教材,我没有急着去翻教参,也没有急着去网络上找资料,而是一遍一遍读,读到动情处我会流眼泪,哭着哭着,我也发现了文中哭喊和平静的对比,哭喊和骄傲的对比,这是我自己的见解;在反复解读中确定以“骄傲”为抓手从而使全文教学呈块状推进,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收获之二是理解了正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首要的。从教学内容入手,不是不注重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方法最终是为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而服务的。目前情况下,关注“教什么”我以为很重要。主要原因就是目今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方法再灵活,再有艺术性,再有表演性,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其最终的价值是很有限的。教学内容除了文本外,还应该有承担“语文”的东西在里面,比如语文知识。而单纯的教授语文知识显然是不适合小学的实际的,所以,最理想的状态是做到“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在这节课上,我是把知识掰碎然后整合尽量融进整个课堂的情感线中去。从效果上来看,这一点还是成功的。
收获之三是亲身体味到磨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的过程是痛苦而又幸福的。一个好的设计思路会让自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快感,一个思路被推翻陷入困境时又让人食不知味。但是往往是“困境——解困——困境——解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是后面的困境是对前面困境的超越,后面的解困和前面的解困相比更是一种认识上的新的提升,而提升的过程本身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尤其当磨课进入到雕琢细节的阶段时,那种苦思多时而突然完善好了一个细节的兴奋之情我是深有体会的。就这节课我试教了三遍,第一遍在自己学校试教,那课简直不是课了,一个问题抛出去,没有了回音,学生怎么也达不到我设计的问题中,铃声响了,我的教学内容还没上一半,虽然也叫了几个老师来听,可他们也说不出什么原因来,晚上我紧张的想哭了,第二个星期就要上了,可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一团糟,结果打了个电话给指导师,她叫我到松源镇小去试试,第二天,我匆匆地到了松源镇小,第一次试教下来,内容是顺利地上完了,可指导师说我是在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学生是在我的牵引下悟的,回家后我有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第二天我又开始再一次的试教,结果指导师说我这堂课好多了,至少自己是引领者,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让学生说的也多了。在一次次的修改中,我欣喜地看到,原来教材解读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磨课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
收获之处还有很多。如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自然流露;如掌握学情对课堂的根本影响,如朗读指导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完全放开,使课堂出彩出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出彩在教师身上等等。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这次的遗憾也常常回旋于自己的心头。
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顺序不科学。
父亲说的话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文中的骄傲也是从这句话中引开的,可我的课堂上起来有点乱,给听课的老师一个印象就是乱,没有把这个骄傲凸现出来,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的不深,都说品读要有层次地读,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读出感情来,可我却没有做到有层次的分析重点句。
遗憾之二是固守既定的教学预案,较少变通。
当预设的学生情况跟实际情况有较大不同时,应该做的是沉稳的调整教学过程。这样的老师可以称做名师。可惜,我没有做到——可惜!
要是我肯拿出10分钟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把整体感知的部分做好。尽管后面的内容来不及展示,但是,前面的内容我依旧有信心能做的很到位。也许听课的老师会认为再花那么长时间进行读书指导不值得。可是学生需要!他们需要停下来再读——可惜,我没有这样做——我只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走下去了——可惜!
遗憾之三是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到位。
我自认为课堂机智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处理一些生成性的东西会好一点。可是,自己的粉笔字,还远远不行。粉笔字总是没有力量,教态还不够自然。这些,哪里是纸上能得来的?唯有实践!不过经过多次的锻炼,我的心里素质已经好了很多了。
当然,遗憾还有很多。比如,这个教案的设计还是过于拘谨,没有太放开,还不够大气。比如,我调控课堂的节奏还不够到位,在一些该精彩的地方没有达到更满意的效果。比如,对学生全体的关注不够等等。
在蔡金华老师的点评后,我再次修改了教案,回校后我又在五年级试教了一次,发现遗憾少了很多,自我感觉通过这一课,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个扎实的提高。感谢吴雯岚老师,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
我会把此课当作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一路坚定的走下去。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2、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3、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特点,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反问句的意思。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东郭先生和狼》(齐读课题),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曾经学过寓言故事,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类课文的呢?
2、指名交流,小黑板出示学习寓言的方法:先了解和读懂故事内容,再理解道理,领悟寓意。
二、初读课文
1、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好,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来学习这类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角色?
学生交流,师板书:老农东郭先生狼
2、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全文,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板书:救吃教育
3、你能根据板书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东郭先生好心救了一条被猎人追赶的狼,狼得救后反而要吃东郭先生。在这危急的时刻,老农及时赶到,打死了狼,并教育了东郭先生。)
三、细读课文
1、师过渡:老农是怎样教育东郭先生的?轻声朗读第九节,用——划出有关句子。
2、指名交流,出示这个句子“对狼讲仁慈,你真是太糊涂了,应该记住这个教训。”
3、齐读句子,问: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吗?
4、指名交流,教师归纳问题:
(1)“仁慈”什么意思?东郭先生怎样对狼讲仁慈了?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么表现的?为什么不能对他讲仁慈?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6、集体交流,领悟寓意。
(1)“犹豫”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了东郭先生犹豫?想一想,他两次犹豫分别说明了什么?(第一次犹豫是在狼的苦苦哀求下,说明东郭先生被狼的可怜相迷惑而忘了狼的本性,所以心肠软了。第二次是在猎人找不着狼向东郭先生打听时,东郭先生犹豫了一下,然后编了谎话,在猎人手下救了狼。这些都说明了东郭先生太糊涂、太愚蠢了。)
教师板书:糊涂愚蠢
指导朗读,读出东郭先生犹豫、糊涂的那种样子。
(2)狼在得救前后是怎么表现的?边交流边出示句子:
①猎人快追上我了,……,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狼对东郭先生苦苦哀求,还许诺报恩)
②我现在饿得很,……,让我吃了你吧!
③他躲到毛驴左边,狼就扑到左边;躲到毛驴右边,狼又扑到右边。(板书:凶残)
④狼不等老农回答,……。这样的坏人,不该吃吗?(板书:狡猾)
指导朗读,指导读出狼凶狠、狡猾的语气。
7、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品析,以及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了狼的凶残狡猾,东郭先生的愚蠢糊涂。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九节,想一想老农用计打死了狼,从中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板书:机智、果断
8、当老农把狼打死后,东郭先生醒悟了吗?他会怎么想?会对老农说些什么?(交流)
四、领悟寓意
1、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板书: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2、你还知道哪些告戒人们不能怜悯恶人的寓言?(《农夫和蛇》《聪明的猴子》……)
板书设计:
15、东郭先生和狼
老农(机智、果断)
教育打死
吃
(糊涂、愚蠢)东郭先生狼狼(凶残、狡猾)
救
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是阅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本文的三个角色形象鲜明,要抓住表现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读、分析,同时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去体会、领悟寓意。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最佳路径》讲了迪斯尼乐园临近对外开放之际,格罗培斯大师为路径设计大伤脑筋、焦躁不安。汽车路过法国著名的葡萄产区时,他从法国当地农民卖葡萄的做法中获取了有益的启示,采用“撒下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的方法,完成了世界最佳设计。这件事显示了格罗培斯严肃认问题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善于从现实生活获取启示的品质,也提示人们,成功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诱导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要“逐步培养
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文从题目到内容,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
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一番探究:“路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最佳路径”? “最佳路径”是谁设计的?为什么被称为“最佳路径”?探究了题目之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探究。
2、倡导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对于本课重点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是最佳设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抓词句,抓重点段深入体会等多种途径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学生都感受到了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之所以被评为最佳路径,是因为格罗培斯尊重了游人,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他的这种设计打破了常规,与众不同。其实,还应当包括着这样一些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格罗培斯善于从他人成功中获得启示,具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品质,让设计符合众多人的意愿,具有艺术性等等。
3、引导联系实际
格罗培斯是世界建筑大师?从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一事可见一斑。它启示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素。在学生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了人物的品格之后,有必要鼓励他们从格罗培斯身上汲取力量,努力向最佳迈进.
当然,本堂课也有许多不足:
我发现课堂上有不少与学生的对话,看似在启发点拨,实则是在代替学生思考。有点零碎,既然已经构建了大的话题,那就要放开手脚,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读自悟,而不能变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建立在多读书的基础之上,学生与学生的碰撞,要建立在学生自我体悟的基础之上。必要的点拨是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懂得取舍,懂得进退,该装傻时还是要装傻的。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本次课堂教学交流的主题是:目标引领教学,课型展示特色,当堂检验效果,针对以上三点,我来谈一下我的这节课。
《刻印的乐趣》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课,因此,我把本节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
2、运用学习到的刻印技法装饰贺卡,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动手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刻印历史的介绍、作品欣赏、教师的示范等设计,让学生初步感知,认识刻印,完成低层教学目标。然后,通过让学生装饰贺卡,调动学生充分动手,互相协作,从而完成了本节课高层的教学目标。
在课型应用上,我采用了欣赏——探究——实践——展示的课型。
课堂上我对刻印的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欣赏了生活中和课本上形态各异的图案,让刻印在同学们脑中有初步的感知。
为了刻印方法的探究,在上课之前,我先做了一个“我是反写王”的课前热身,对本节课印章的刻印垫定了良好的基础。讲授刻印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总结归纳,接下来我又进行了刻印的示范,让刻印的步骤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讲解刻印中的阴刻和阳刻之时,我让同学们拿着实物进行比较,这样,刻印就不再是难点。
这时,同学们已经迫不急待地想进行作品的制作了,因此,刻印中安全的提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可想而知本节课的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对自已的设计和作品都非常用心,因为对刻印的向往,也因为对玉树的支持。
最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讲解自已的作品,并为玉树的小朋友加油。
在爱的呼唤声中,这节课走向了尾声。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快乐的时光。
1、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利用苹果这一实物教具,,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理解了“横切面”、“循规蹈矩”等词语的意思。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我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2、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一开始课堂是沉闷的,学生在搜肠刮肚,一时无人举手。过了片刻,终于有人站了起来,说:“书中说了竖切和横切两种方法,我心想,斜切会有什么发现呢?结果,我看到了三角形。”紧接着,另一个同学说:“有一次,在家里吃饭,有果汁,也有红酒,我就把红酒和果汁混在一起,结果发现很好喝。”然后,我说了一个故事,结果这个故事引出了更多的故事。看到这种场面,我真是欣喜万分,觉得天赐良机,便趁热打铁,说:“很好。同学们,你们看,刚才你们的发言启发了我,我的故事又启发了你们,这就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呀。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这是多么有趣、多么有魅力啊!”我如是一说,学生非常感性地明白了什么思维的碰撞,明白了一节课我们究竟应怎样上,明白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思考。而这些,正是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的思维激情迸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必定能得到发展,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思维的创造性也将得到实实在在的培养。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捉蝴蝶》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讲了弟弟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捉蝴蝶的事。下面我将从字词教学、句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三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情况。
1、关于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词较多,为了帮助理解掌握生字词,我将词语分为两类来讲解。一类是名词,如“蝴蝶、蔷薇、姥姥、乡间”等词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并结合生活实际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一类是动词,如“甩开、瞪、捏、移、挣扎”等词语,我主要是通过动作演示、观看相关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在分类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在指导学生读句子,感悟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较好。
2、关于句意理解。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句子学习,我主要是加强了对学生进行句子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句子意思,再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再现演示来深化理解。本课中的长句特别多,我就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再给学生讲清长句中几个小句的意思,如“只见弟弟瞪着眼,猫着腰,慢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先分别通过演示“弟弟瞪着眼”、“弟弟猫着腰”、“弟弟慢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的动作,理解这些句子之后,再通过连贯地演示整个长句的动作,确切理解长句的意思。
3、关于课文内容理解。对于本课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主要有两大重难点:一是读懂课文内容,二是懂得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先指导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分出哪几句话是写同一个意思的,从而指导学生在理解句与句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学习按情节分层次,并说说每个层次讲了什么,从而完整地理解全文内容。为了让学生弄懂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我先指导学生看图复述课文,通过关键词的板书理出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语序,再让学生将打乱语序的句子重新排序,明确课文先讲我和弟弟到姥姥家去玩,再讲水塘一带蝴蝶真多真可爱,最后讲弟弟捉蝴蝶,体会句子之间的次序。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了解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认识9个字,会写13个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品位、感悟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体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崇高的品质。
2.“搏”的右上最后一笔是横折,不是横着钩;区别“搏”与“博”
3.了解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巴斯德的有关介绍资料
2.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巴斯德与狂犬病的资料。
[进入本学期学习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自己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
(二)谈话引入
了解巴斯德与狂犬病、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闻名世界的人物,他就是——
2.板书课题:巴斯德
3.经过查找资料同学们一定知道巴斯德是怎样一个人了,谁愿意说一说你了解的情况?
4.课件出示链接资料
5.课文中第一自然段也简单地介绍了巴斯德。打开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6.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巴斯德的什么事?
7.板书:征服狂犬病
8.齐读课题
9.理解:征服
10.交流对狂犬病的了解。
课件出示:指名读
狂犬病
人和各种动物都可感染,其病原是狂犬病病毒。病犬主要表现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攻击人畜,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因此又称疯狗病。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脑组织及脊髓中。病犬的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向体外排出。病犬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0~15天,至症状消失后的6~7个月内,唾液中都可含有病毒,因此,当动物被病畜咬伤后,就可感染发病。有些外表健康的犬、猫,其唾液中也可含有病毒,当它们舔人或其他动物,或与人生活在一起时,也可使人感染发病。除此之外,很多野生动物,如狼、狐、鹿、蝙蝠等感染本病后,不仅可发病死亡,而且还可扩大传播。如有些品种的蝙蝠,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它们经常袭击人畜,使之感染发病。呼吸道分泌物及尿液污染的空气,也可引起人畜的呼吸道感染。野生动物可因扒食病尸而经消化道感染。由此可见,狂犬病的感染途径不像过去既认为的只是通过咬伤感染。
11.再读课题
12.引导质疑:你对题目中的哪个词最感兴趣?
13.导入: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读读课文。
[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适当的方法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2)板书字音不准确的字的音节:如:潜、孜、靡……、
(3)课件出示会认字:齐读正音。
3.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质疑、解疑、指导书写。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难点问题。]
(2)重点指导“博”、区分“博”与“搏”
课件出示:“博”的笔顺,通过重点笔画变色强调有上边的“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课件演示:“残”右上两笔横稍斜,不是撇。
课件出示:“博”与“搏”的组词练习,进行比较。
(3)书写生字。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词卡片(或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理解“征服”
1.自由读课文,继续思考课题中“征服”一词说明什么?
2.交流认识。
3.理清文章写作顺序: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的?
4.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5.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
(三)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狂犬病很可怕)
2.指导学生朗读出狂犬病的可怕。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旦”“数日之内便会死亡”、“极为罕见”、“无数人”、“谈‘犬’色变”。
(2)学生互相评读。
[引导学生正确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肯定别人优点,善意提出意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
3.引导学生体会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的艰难和是否适用于人体的疑虑,并读出感情。
(1)自由读,感悟巴斯德的情感变化。
(2)指名对比读,引导学生听读、评议:他们读得是否一样?你听出怎样的感情?
(3)你想怎样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思考的习惯。]
(4)再评议、朗读过程中理解“五年”、“孜孜不倦”、“终于”,感受征服狂犬病的艰难;同时体会巴斯德为疫苗能否使用于人体的焦虑、疑惑,理解其崇高的责任心。
4.小结: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接着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使他最终征服了狂犬病?我们接着看课文。
(四)研读课文4—12自然段
1.整体感知:自由读4—12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情经过中你感受到巴斯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研读感受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巴斯德情感的语句
(2)反复品读感悟:从这些情感变化你中体会到什么?
(3)怎样读好这些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1)代表汇报本组对某一语句的理解。
(2)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相关语句。
(3)其他组评议、补充。
[在学生汇报、补充和朗读评议过程中,教师随机出示课件,投影相关语句,引导学生深入进行感受交流和朗读,体会巴斯德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在互动中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4.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五)总结
可见出示名言和补充资料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巴斯德的这句话给他的一生做了的总结。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坚持精神,巴斯德的科学之旅硕果累累。
作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的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由于巴斯德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他甚至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六)布置作业
继续查找、收集有关巴斯德的资料,有关动物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把办法。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复习、交流资料,写出防病措施。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
(二)归纳文章结构
1.回忆文章写作顺序。
2.完成课后49页练习。
(1)自己完成。
(2)反馈定正。
(三)交流相关资料
1.小组交流。
2.个人展示。
(四)汇报了解到的防治动物病毒传染的措施。
(五)积累词语
1.填写词语花篮。
2.交流自己欣赏的词语。
3.抄写词语。
(六)听写词语,反馈、纠正。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认读了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也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最后学生学习时通过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的特点。学生表演、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
我在教学是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堂课下来,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第四自然段步态特点词语的学习上,词语的理解上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以至于学生们不能很好地表现出白鹅的从容和大模大样,也没有表现出白鹅的高傲。其次,在课文的朗读方面,也有欠缺,太过平淡,不够生动,点到即止,要读得妙趣横生才好。最后,我觉得还应该改正的地方是:应尽量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我的课堂时刻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的。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
3、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调动和发挥,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围绕关键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问题要当机立断。不过教师的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他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而不断提高,和新课程共同成长。
此外,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面对出现的错误有三种反应:一是把错题扔在一边,重新再做;二是重新计算最后一步的计算结果;三是从头查起,找到错误原因再改,但所用的时间较长。三种反应代表了三种学习品质。第一种学生显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怀着侥幸的心理去碰运气,如果做对了,就过去了,做不对,重新再来。这种学生往往不停地重复着同一个错误,而不思改悔。这种学生用这样消极、被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问题多多。第二种学生虽然比第一种学生有进步,能够查找自己的问题,但不求甚解,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说明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因而导致学习效果差。第三种学生比较善于反思,能够从根本上注意解决问题,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但在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给予指导。面对这三种学习状况,身为教师应把握住契机,纠正错误的学习态度,教给正确的“反思”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并将这种品质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五篇: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方式。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出来的算式就比较开放。学生能自由发挥,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气氛热烈。到通过计算发现两个形式不一样的算式,结果却是一样的。这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结论,是来自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的。
三、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四、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表示规律,归纳规律,应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写了杨梅树和杨梅果,重点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文章脉络清晰,词句优美,耐人回味。
根据文本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摹状、描绘手法,品味其中的喜爱之情。而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的教学思路为:
一、图片导入,介绍杨梅。
二、品读“杨梅”,学习描摹。
三、聚焦“爱”,体会喜爱之情。
四、拓展原作,体悟爱乡之情。
从课堂实施的过程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重点也较突出,教学难点也得以突破。我觉得较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品读“杨梅”,学习描摹,这一重点突出。课文第四到六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条理清楚,是指导学生写观察作文的最好范例。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描写杨梅的句子,交流后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思考作者分别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杨梅?然后引导学生精心研读,掌握写法,明白作者是怎样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写清楚的?我想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摹方法,是很有实效的。
2、注重学生的自主读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感悟,以学生的自我感悟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在聚焦“爱”,体会喜爱之情这一板块中,我围绕 “请大家再来读读直接写杨梅以外的句子,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这一个主问题,先让学生自由读,在交流、理解的过程中进行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最后指导感情读。从学生的朗读中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杨梅树这一小节中,我运用了创设对话的方法,效果也不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外,也帮学生理解的个别难以理解的词语。
3、在突破难点这一环节上,处理得较好。为了能让学生比较自然地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我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这样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与本文的距离。在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板块,我还向学生介绍了本文的创作背景,并且拓展了原文中的一个片段资料。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学到最后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其实作者是爱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是把爱家乡的一切浓缩为爱故乡的杨梅。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学生的感情朗读今后还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抓关键词品读句子,如何能增强趣味性值得深思。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知道生活离不开光,却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光的危害。本课从光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光的双面性,使学生认识到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光污染,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知道生活离不开光,却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光的危害。本课从光与生活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光的双面性,使学生认识到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光污染,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人只有类科学地利用光,才能减少或避免光污染。
课前搜集有关光与生活关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美丽的夜景,各种类型的光源,光污染等方面的图片,让同学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欣赏老师准备的资料,展开丰富的交流讨论活动。讨论时,学生交流热烈,纷纷列举了生活中用到光的地方以及光污染的场所,减少避免光污染的方法措施也提出了不少!这节课让学生在运用眼、耳、脑的同时,让学生在愉快而讨论激烈的氛围中度过,学生不会厌倦上课,而是更加喜欢上科学课!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1、从生活中找数学: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在教授可能性大小这一课,教师始终从生活出发,举生活中的例子,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引入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且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中明白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进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是以一种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一些是我们过于习惯了,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它是那样的自然,以至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去把它挖掘出来,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2、游戏——学生的至爱
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一提到游戏,他们总有说不完的乐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由此可见,玩游戏是每一个小学生的至爱。片段二中就采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进行,既满足了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摸奖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参与过,并且感触颇深。通过此游戏使学生从玩中找到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学得自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教得轻松,又让学生通过游戏喜欢上了数学。
3、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学习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一、教学内容分析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中的一课,它是在学完包装一课,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位小数的竖式乘法之后,进一步学习多位小数的竖式乘法。教材呈现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多位小数互乘;二是其中一个乘数是整十数。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如何确定积中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学生已经能够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乘法,发现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以及整数多位数乘法竖式得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对于竖式的书写格式也要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理念及反思
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这一课是一堂计算课,很容易上成老师讲方法,学生照着做练习的很平淡的课。而我在上这节课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导入激趣紧密联系生活:先简单介绍什么是哺乳动物,再出示哺乳动物之最的图片,学生非常感兴趣,比如:介绍猎豹是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猎豹时速110 多千米,如果和人类100米赛跑,猎豹在起点,短跑世界冠军博尔特站在离终点30米处,同时出发,而胜利的却是猎豹这样的介绍给学生极大的震撼。我觉得这就是所说的大数学观吧,不把数学当作纯数学来教学、认识、研究,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生活化,学生活中的数学,联系生活教学数学。无非是拓展数学的内容的范围,从单纯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延伸到生活,数学与生活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在生活中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升数学的趣味性。
2、新课扶放有度,相信学生: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位小数的竖式乘法之后,又有多位数整数乘法的基础,本节课学习多位小数的竖式乘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只是一个知识迁移,数出小数位数,点小数点罢了,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多尝试,教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质疑、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出现的问题更加明朗化。
3、练习突出趣味性:在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闯关游戏-----我是数学小天才,火眼金睛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最后一个练习中我设计了点小数点的环节,这一关并不难,也不符和常说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的设计理念就是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也是快乐的!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新奇发现告诉“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一、精心设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教学,删去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知故问的问题。揭示课题时,主要将对课题的质疑改为检查预习效果。这一处理就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举措。学生预习过课文和没有预习课文的教学设计是不一样的。我们设想通常情况下学生读了课题后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如课题为什么加双引号?“五角星”指什么?苹果里为什么会有“五角星”?学生只要预习过课文,就都能解答。在导入课文的问题,重点放在怎样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上。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就能弄懂的问题,如小男孩经常到我家来干什么?小男孩是怎样向我炫耀他的新发现等。无意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不可能得到提升。一节课中,我们所教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本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围绕一个主线就是苹果里只是藏着“五角星”吗,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没有想到苹果里藏着五角星,进而引导学生感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
二、方法多样,注重内化,突显一个“活”字。
在教学课文1—3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好人物的对话,采用了补提示语的做法。这一设计有助于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此时学生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体验,不是矫揉造作的附和。引导学生感悟提示语的用法,也为说和写好人物的对话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三、遗憾
在教学时结束后,有学生悄悄跟我说三班的孩子带苹果来切的,在课前我也想过要不要带苹果过来,可想想又算了,听孩子说过之后,我想亲身的体验可以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吗?所以以后,可以的话,还是要让孩子动手做一做的。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小学美术岭南版第八册的《水和蜡的游戏》,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水和蜡相互排斥的原理,欣赏和探索斑驳的肌理效果。我运用欣赏对比、自主探究、谈话、示范等教学方法,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愉快而活跃,基本达到教学的目标。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教学规范和教学技巧,积累了版画教学经验,让我得到了成长,并加强了组织的教学有效性的能力、教学方法变得更有效;
一、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蜡笔版画的课堂过程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是非常的重要也是非常的关键,尤其是《水和蜡的游戏》这一课,我的课堂导入以“魔术”与“猜谜语”有趣的形式进行导入,其中我又很注重魔术背景气氛的营造。接着展出出魔术所制造的特殊魅力,符合了小学生的求知心理,勾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动手欲。接着,趁热打铁展示优秀的蜡笔版画作品,首先提高学生的眼界,学会懂得欣赏,懂得从什么角度那些方面去欣赏一幅优秀的蜡笔版画作品。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这两个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样应用在课堂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蜡笔版画的制作是一个有趣而又生动的过程,但是在学习新知的理论的过程,却是抽象与枯燥的,小学生在理解与心理特点上还有缺陷,这要求我们使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他们在小组内积极的讨论,积极的合作并交流经验,这样会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题材的选定是关键
选择合适的素材(植物、动物、任务、风景、生活趣事或抽象图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在蜡笔版画的绘制,题材也很重要,美术学习不能够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要把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版画的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版画的历史是从中国开始的,介绍版画的历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学生通过美术版画的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所以最后学生的创作,我不限定他们的.思维,也不限定他们的创作手法与形式,让他们有更开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凸现出一些不足,对于学生的心理把握的不够,对教学领悟还有定的不足,进过这一堂课,让我认清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更加明确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我觉得经验的积累很重要,而且这种积累是一个注重学习,注重记录分析的成长过程。在掌握教材能力的培养,第一应该要注重常规课堂教学过程经验的课后反思,分析自己课前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合理准确,不断的记录自己的心得和得失,并且不断的调整。第二是多听优秀的课,了解其他老师对教材的运用,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会使学生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思考与请教结合,让自己成长。
这节课的教学,我确实体会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也找到自己的不足,更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相信以后的路我会走的更踏实。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的主人》。讲完课文后,我指着课题问同学们:“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学生或用书上的语句来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来解答,但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艄公只*着简单的工具,但凭着机智和勇敢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我引导学生们:“称艄公为主人,简单说,是因为——”生回答说是“征服了黄河”!文学到这儿后,我相机补充了一文《大森林的主人》。刚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猜:“大森林的主人会是谁?”他们都猜是某某动物。我相机激趣:“大森林的主人真是动物吗?除了动物还有谁呢?”带着问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我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问:“大森林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大森林的主人?”同学们这时纷纷说:“原来是猎人,因为他能克服困难,征服大森林。”于是,我追问:“那么,从这两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什么?每人写一句话。”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他们不仅明白了主人的一般含义,还明白了要战胜困难,不要被困难压倒,不能让困难成为主人。
后来不知怎么说着说着,就引出了现在我们最重要的是战胜自身的一些困难,改正自己的缺点,做自己的主人!我不禁为这意外之得而欣喜。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星期一上午的语文教学研讨,我执教的是《乡村四月》这首诗,它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首先是激情导入。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热爱,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着是明白诗题和知晓作者。我一直觉得,对题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古诗。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共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有个大至的了解。第二环节是在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再次读诗,这个环节叫做感悟升华。整个过程,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我是让学生以我的一个问题为主线,放手让他们自学。但又不敢放得太开。因为这是公开课,我怕放开会收不回来。在这个环节里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做得不够。原计划个体学完之后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小组的智慧,就能更好的完成,但我怕会耽误更多时间,教学内容完不成,所以小组汇报时只选了其中一个组,这只能是一点缺憾了!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得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古诗教学,朗读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忽视了示范的重要作用,一味的让学生读出感情,所以部分学生在朗读上的提高不明显。在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的环节上,虽然学生能描绘出诗歌描绘的画面,但语言明显不够优美所以我觉得,今后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让他们脑海里能出现些画面,再让他们来描述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一般古诗教学最好能让学生当堂背诵,虽然这节课后学生都能背了,但大多数学生是在预习时就已经背出,而不是靠课堂上的多读来达到的目标。所以今后上古诗的时候自己可以设置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有兴趣读,从读中体会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是语文版第八册的一则数学趣味故事,故事情节生动,饶有趣味,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教参上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上。对文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建议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去发现、感悟。覃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正是按教参的这一思路设计教案的。结果学生的兴趣全在探究数学问题上,语文课倒像是在上数学课。
我认为备课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材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不应该迷信教参。于是我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故事;
2、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教学时,我着重抓了两部分来处理:在熟读课文6—13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说清仆人们放米的经过;抓住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进而体会婵德拉的智慧和善良。
从整堂课来看,效果不错。我最满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复述放米的经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先说第一排怎么放,再依次说第二、第三、第四排怎么放,这样一排排的说,既降低了难度,又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看到了计量单位的变化,体会到了米量是怎样在成倍成倍地增长的。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整复述放米经过时,学生的思维清晰,语言准确简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第二部分抓王公、村民们的表情变化指导朗读,因时间不够,显得比较匆忙,读得还不到位,似乎是为了每个步骤的完成而进行不间断的教学,过重重视了教学的预设,处理的不够深入、扎实,给人浮于表层的感觉!如何让语文课上的扎实、真实、朴实,是我今后要摸索的道路!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全神贯注》一文,讲了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竟忘了客人的存在的故事,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很想通过这个故事来教育我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应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当然光靠简单的说教,必然起不到好的效果,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有创意地演,充满激情地读,大胆地发表见解,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鲜活,富有生气的教学内容。
上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罗丹工作时描写动作的句子,并进行导读,让学生感悟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后退”,他在干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他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地找出作品中存在的缺陷,不断地加以修整,以达到更完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地理解,我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走一走。我再引导学生理解“不停地挥动”,请学生说说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说这表明了罗丹娴熟的绘画功底,也可见他的创作激情。怎样读出罗丹当时的创作激情呢?学生纷纷尝试,虽然朗读的水平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一读,大家都被罗丹如痴如醉的工作激情折服。紧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亲身感受?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有一次,我看一本课外书都看得入迷了,连爸爸、妈妈叫我吃饭都没听见。”“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上一次,我和同学边走边聊,聊得可投机了,连过了自己的家门也不知道。”是呀,当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种活动中去后,你就会忘了周围的一切,世界仿佛就剩下你自己了。当我们把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到学生中去以后,你一定会感觉到学习是多么有乐趣,你一定会爱上学习的。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我一开课,就运用“提起英雄,你想谁?”和“说到蚂蚁,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两个问题揭题导入,一来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二来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运用问题作桥梁,连接了课堂的外与内。疏通文路是初读感知中较为关键的一环,而对于中年段学生而言,他们还不一定能较为完整、全面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的扶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在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的基础上,相机抛给学生“草丛起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四个词语,帮助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重点问题“为什么称外层的蚂蚁为‘蚁国英雄’?”来具体读悟。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因为它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如果就此收住,浅尝辄止,无异于蜻蜓点水、半途而废。我又马上引导同学联系前后,具体感悟蚂蚁们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又有怎样的表现——是怎样壮烈献身的?接着,以“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为什么能“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诱导同学由表及里,由蚁国英雄们的行为推及它们的精神世界。
在提问“面对如此险境,小蚂蚁们是怎么做的”时,我请他们运用如“扭团突围”这样的小标题简洁扼要地来说明,学生们说“迅速滚动”,我转身板书,写了“加速滚动”,觉得这样更好,因为文中有一句“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学生们说“至死不放”,我转身板书,写了“至死不渝”,两个词意思一样,可是我觉得后者更好,还能让学生们有个词语的积累。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寒假刚刚过去,四年级的同学们迎来了新的学期,趁着浓浓的未散的‘年味’,我们一起回顾了过年期间的过年的场景。
人们为了营造春节喜庆、热闹的气氛,表达美好的祝愿,人们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艺术形象、符号和挂饰等,装饰我们的生活。门神画就是其中的一种,专贴于大门之上,以祈求神灵庇佑,驱走灾害。有回老家的同学都见到过这种门神画,师生交流,你见到的门神画是怎样的?学生回忆,造型夸张,脸上的颜色有红色,绿色和蓝色,跟生活中的形象大不相同。从此我们总结出门神画的色彩艳丽。那么门神画是怎么来的呢?通过一个有趣的传说,引起学生更加浓厚的探索欲望,了解了有关门神的来历后。更有助于学生创作门神形象。我发现即便是四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也没有抵抗力。让学生学习的有趣,才能更好的讲授教学内容。同学们创作的门神形象先通过搜索武将,再润色造型和色彩。创作出很多新奇有趣的形象,女同学们更是开拓创新,设计出英武的女门神,为年画平添了几分美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更加关注我们生活中的艺术。最后的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体会门神画的寓意,让同学们体会民间艺术的内在精神。
发现美,传播美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本课的教学我有很多的体会:
一、在质疑中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于是,我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二、通过想象,丰富文本的语言。
寓言故事大多比较言简意赅,但是,本组课文学习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复述课文。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读好人物的语言是关键,而读好人物的语言必须通过联系关键词句,揣摩人物内心。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象扁鹊每一次劝蔡桓公时的想法,透过蔡桓公的态度猜他的想法,了解扁鹊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和蔡桓公高傲固执的态度,体会扁鹊的高尚医德。又通过朗读时语气对比和语言对比(将每次病情的发展后果提前告知结果又会如何?),发现扁鹊的话语含蓄、谨慎、机警是为保障自我安全,人物语言的朗读就显得活泼生动起来,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也大放异彩,课堂气氛也被大大激活,避免了为复述而朗读的被动记忆,读活人物语言是本课教学一大重点,通过各种手段让朗读完成了记忆、思维等多种训练。
三、理清思路,为复述架设桥梁
这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简洁明了,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理解寓意做铺垫,然后根据单元导读要求能复述课文。既能让复述课文的方法的引领能无痕且扎实而有效,又不使课堂学习枯燥、僵化,是我对本课教学的追求。所以在执教时,我以复述课文为教学主线融概括主要内容、有感情朗读、寓意理解为一体进行教学。
四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学苦练的形象。文章并没有把笔墨用在纪昌是如何学习射术,而是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寓意十分明显。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自由发问、以读代教,努力实现让学生们在问、读、议、悟中体会人物的心理,自得寓意。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旧引新,直接导入新课
提及“故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学习兴趣。谈“更羸”直接进入“射手”主题。鼓励自由发问,实现“以问导学”。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在自由阅读之前,请学生先明确读书要求。指导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包括读书后的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头鼓励提问的设计,是本课精心预设后的亮点,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交流讨论,以读促悟
以指名读课文、纠正读、指导感情读、练习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那么学生无疑是凭借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来实现的主体地位。三个问题的层层深入, A作为老师的飞卫是怎样教的? B既然纪昌是来学射箭的,为什么飞卫先让他练眼力,而不是先教他开弓放箭? C纪昌在名师飞卫的指点下,苦练眼力,成绩如何?引导孩子在体会了纪昌那么花功夫去练眼力后再去感悟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勤学苦练再加上名师的指导,才能够成功。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体会更深。其间读书方法的渗透:勾画、标注、圈点等。更是课堂上我们教师分内之事。
至于现场写字练习,则是一个课堂缓冲的阶段。放松中将寓意用于实践,可以说是课堂与生活的一个结合。
四、鼓励读一些寓言故事。拓展延伸和结课赠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意图在于鼓励学生读书,渗透指导勤奋、努力、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事。)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元认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从阅读中感悟寓言寓意,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遗憾艺术。整节课虽然达成预期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遗憾。我的初衷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我认为阅读是首选之法,这样的教学才更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可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储备和教育机智仍有欠缺。所以,恳请各位老师们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