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

时间:2019-05-14 14: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

课后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出式子,同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掌握括号的用处。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并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计算时不够熟练,运算顺序又混淆了。

教学反思: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0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0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讨研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

教学反思: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由于复习所用时间太多,造成后面的时间很紧,所以第二节课我就直接开门见山,学生出示了三种说法:东北、东北偏东、东偏北。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那这样说就能找到吗?”学生指出还要量出角的度数,从而进一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教学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量角器用不好,个别学生分不清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观测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明白;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确定观测点和方向标,选定单位长度线段所代表的距离。

2、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

3、以选定的单位长度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在射线从观测点开始量出图上距离,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写上物体名称。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学习方向知识为主,学生对各个位置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生活实际操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反思:

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从以往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出错的地方主要是方向上的表述(方位和角度)。今天,我上本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上学的路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是一个难题,因为课堂上学的是平面图,而这是实际生活,又是立体的,通过引导后逐步弄清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路线图,让学生先尝试说(先请优秀学生说,再请中等学生,最后请后进生说),然后结合学生的描述进行评点。整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描述为主轴,对正确评点的学生给以鼓励。整堂课气氛较浓,学习热情较高,避免了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一堂课中100%的同学参与了,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很乐观。教学反思: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这节课中,本节课抛弃教材中考中枯燥无味的数字,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利用知识的迁移,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时把学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教学时,通过口算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引出定律,为新课铺垫。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时需要数字的特点,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

教学反思: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教学反思: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分类型进行练习。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a×(b+c);

第二类是a×b+a×c;第三类是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在练习中,加强和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中,还应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此类的变化题,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反思:整节课我从“12× 25”入手,即课本第44页的例4.将这道题放到小组当中进行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计算,之所以选这道例题,是因为它的解决方法多,也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4×25=100这个特殊的算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可以考察学生运算定律的灵活应用,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练习同类型的题目,包括抢答环节,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出示32×25×125与101×36-36,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答。最后以拓展训练结束本节课。

教学反思:简便运算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通过简便运算要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说: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最重要的是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尤其要强调“灵活”、“合理”。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教材的学习目标──学习语言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我设计的这堂课,在朗读和赏析中,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然后再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背诵,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背。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桂林山水”,然后睁开眼睛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把产生在脑海里的画面能讲述出来,但不够美;原因是平时我不注意他们说的能力。这一点有待提高。

如我让学生看着书中的句式“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让他们仿写,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反思

今天带领学生继续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的景物特点。教学“洞口”时,我就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先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然后,要求学生以自主的形式学习“外洞、孔隙、内洞”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1.先通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看看你读过后,孔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再去仔仔细细地阅读此段落,看看作者是从几方面去具体写孔隙的窄、矮、险的?(可结合《补充习题》中的相关练习进行教学,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节省了课后学生作业的时间。)

3.作者在描写孔隙特点时,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让我们读后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通过朗读,再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再根据上面的练习提示,进行课堂记忆。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益。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自主、有效地学习,舍弃那些价值低而学生又生厌的教学内容,从而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取法乎上”地阅读学习课本之外的经典作品,从而去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中彩那天》教后反思

《中彩那天》重点学习课文的3——9自然段,体会父亲在还车之举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

1.注重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比如出示句子:“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让学生读后说说心中的疑问。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爸爸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爸爸面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难题?我再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去反复朗读7,8两小节,从中找到答案。2.注重探究式学习。

综观整个教学无论是引导学习3——8自然段,还是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第9自然段,我都注重了在创设情境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

3.发挥学生想象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有法可循,学会读书。另外,本文的故事有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教学课文第9小节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再写一写。在学生奇妙的想象中赋予故事新的内容,也看得出他们懂得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道理。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讲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目的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采取扣重点句及段的方法,始终围绕一条主线,那就是哈默与逃难人相同的是什么?(急需食物)不同的是什么?(哈默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从而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在找、读、议的过程中:

一是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对于文中的“面呈菜色”“狼吞虎咽”“惬意”均采取了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较好地让学生理解了新词。

二是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听着孩子们激情四射、铿锵有力的话语,我感到欣慰。是语言的魅力让他们从哈默的言行中感悟到一个原本很抽象得道理:做人一定得有尊严。我又乘热打铁,及时为他们补充了有关哈默成功的业绩资料,当孩子们听到哈默建立了石油王国,排名世界第八,成为西方点石成金的富豪时,教室里一片啧啧之声。

《自然之道》课后反思

《自然之道》此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上课之前我的想法就是课文内容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就是课文的题目比较深奥。

特别是在释疑“争先恐后”一词上,让学生以手扮幼龟,以课桌为沙滩,一起爬向大海。然而这个环节却是我万万没想到最失败的一笔。本以为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爬过去,没想到有些同学还爬得十分慢。我立刻问学生,这样慢吞吞地爬可不可以,没想到学生还在那高喊“可以!”连问2个都说要慢慢地爬,一个还说因为幼龟太小爬不快的。我当时真的一下子怔住了,怎么和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啊。所幸后来终于有学生回答说要爬得快,因为爬地慢要被食肉鸟吃掉,应该“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

这短短的几分钟,让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教学设计上自认为的亮点却成了最失败的地方。虽然在后面的环节上学生和我的配合还算比较好,特别是“我们”和向导的说话语气的指导上,学生练习的比较成功。但是课后我就想到,自己在设计思考上真的还欠完善。有时候学生往往达不到自己的一种预想效果,所以需要我们思考得更加全面,要把学生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想到,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课。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教学时,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下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找句子,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

2.说句子,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说说你从是怎样感受到他的勇敢机智的,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达出来了,我再根据一定的情况进行补充和引导。这里,我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说到哪一个程度就到哪个程度,不要求学生更深的去理解,因为这些句子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体会都不够深或者说不够全面。只言片面,或者理解出现偏差,说是小夜莺已经在向游击队传递情报了。其实这里他并还没有传送情报,只是为了故意迷惑敌人,为他以后顺利学夜莺叫杜鹃叫传送情报不被敌人怀疑做好准备。这里我觉得面对学生的回答后我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而是生硬的拉到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上,因此,在教学这一句时 出现了理解感受不够深刻的情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太紧密。对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对战争的感受,无法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课中很难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难以激发,对“战争之恨”、“和平之望”的这种“理”更是难以渗透。

在设计教案过程中,以诵读为主,课件为辅,唤起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强烈愿望。如何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学习课文呢?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年代孩子们受苦受难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课文意境之中,一种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雷利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呢?任凭教师的“千呼万唤”,这份感情是难以激发的。只有通过诵读来感悟,场景来激发。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引读、接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感悟作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话整堂课中学生齐读了四次,渲染了气氛,受到了熏陶,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一起疾呼两遍,展示了亮点,情感得以升华。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让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读、思、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达到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共同提高。课堂上师生感情交融,浑然一体,父亲的高大形象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雷利父亲的无限崇敬和骄傲之情,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短小精悍而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品文,语言简洁,意境隽美。课堂中,随着孩子一起品味美文、体味哲理,是一件快乐的事。

1.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结合生活和自身经历进行感悟,可能学生会说出更有生活情趣的语言,课堂生成会更有深度。如:“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处的“张望”可引导学生想象,安静的心里可能张望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张望到了蝴蝶飞翔的样子;张望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张望到了生活缤纷的色彩„„从回答中让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安静其实在用自己的心来触摸春天。

2.课堂上虽然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加强对重点句的理解,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通过深入地读,去体会,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生命 生命》课后反思

执教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让我感觉,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章的写作背景,因为任何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都和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状态和思想状态有关,没有这个前提,作者的感受就会逊色一分。这篇文章所以,我在介绍作者情况的时候,没有作为只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而是作为一个情感的铺垫和渲染,使学生了解杏林子的不幸遭遇,走近杏林子,以致达到走进杏林子的内心,去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去理解体会她的文章的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使学生通过深入地读,去体会。比如:我让学生抓住“挣扎”、“极力”这两个词理解其意思,体会飞蛾的求胜欲望,读出感情。学生读得还不够,我又让学生走近飞蛾,每个人做了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右手紧握左手的食指,让左手指像飞蛾一样挣扎,再次体会飞蛾在没有逃脱的可能下,还在为自己的生命挣扎,这种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啊!然后又让学生朗读。学生的感情加入了更多的自己的体验。接着我又让学生把自己当成飞蛾,把自己挣扎时的想法说出来,使学生走进飞蛾的内心,明白遇到困难,要给自己不断地鼓励,这样才有可能战胜困难。

四、在设计教学时,重视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结合自己的理解来体验感受。比如:让学生抓住“糟蹋”这个词理解其意思,并说说什么是糟蹋生命,什么是不糟蹋生命?当学生说不糟蹋生命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时,我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有意义的事?学生说的都是自己身边的小事,都是自己的独特体验。

《乡下人家》课后反思

《乡下人家》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致辞时内化语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读读写写,积累语言。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鱼游到了纸上》课后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讲述一位聋哑青年认真地观鱼画鱼,赞扬了青年做事专注、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

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初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其意思;接着重点品读课文第7自然段,抓住一些关键词“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结合课文内容、直观形象的图片理解其意思,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理解,表现青年“静静地画”,为此,采用了个别读、师生对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悟中感受到青年画技的高超,感悟“鱼游到了纸上”。同时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的填空,帮助学生积累这段文字。出示工笔画,理解“工笔”的意思,并看图说说画出了鱼的——,——,——,然后就指导朗读描写工笔细描的句子;再出示“速写”画,理解“速写”的意思,并看图说说画出鱼正在——、——、——,然后就指导朗读描写挥笔速写的句子;接着再把两句话合在一起进行指导朗读:“他有时工笔细描……纸上游动”。

在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后,通过引读揭示鱼“先游到了心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理解是个难点然后再落实在语言文字上,启发学生“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青年的脑海里、心里装的都是鱼”,通过示范朗读、独立品读、想象表达等形式,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深入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以及与“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关系,感受青年的专心、恒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后反思

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紧扣“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主题。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从题目入手,理解“着地”的意思,再界定“着”的含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之前的预习作业也有概括主要内容的安排)。

二、组织实施第三自然段——伽利略质疑的教学

对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进行阅读指导,从学生朗读时所呈现的一个自然的重音处理,感知亚里士多德在这句话中要着力表达的一个意思:重的铁球先落地,轻的铁球后落地铁球落下来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有关。

伽利略对这句话的思考。由于这个思考的过程,体现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过程,虽然句子比较平实,但是前后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两种不同的结论,需要学生理解。所以,读懂这段话还是需要花一点力气。如果把两个铁球栓在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再看过去,栓在一起的铁球因为落得慢的拖住了落得快的,相当于减去了一定的重量,则两球落地的速度要小于10磅重的铁球。

这里,课堂上顺利解决了对伽利略内心疑问的理解,更为可喜的是学生充满创意的理解、表述方式。

《普罗米修斯》课后反思

一、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

《普罗米修斯》语言真挚感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巧妙地突破文本重点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优秀品质。

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注意到这些句子,从一开始,普罗米修斯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取火。每学习一段文本,都让学生回到普罗米修斯的语言“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中来,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他的“坚定”,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紧紧围绕这句话,使它做为课文的主旋律,学生层层深入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那坚定不移的决心。对于“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采用师生接读的形式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利用引读“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突出普罗米修斯的所承受的苦难。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纪昌学射》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详细的讲述了纪昌两次练眼力的过程,说明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取得成功。

一、凸显“实践”,注重读中感悟

文中两次练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础。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次练眼力上。为了引领孩子感悟纪昌苦练的品质,我带领孩子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一读,让孩子理解“注视”的字面意思。二读,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在纪昌的注视中含有的那种坚持不懈,认真刻苦的品质。三读,通过想象,感悟只有认真刻苦还不够,还要有恒心,有毅力,让学生在品词读句中层深入的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

二、渗透学习方法,并贯穿课堂始终

首先,初读课文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目的是渗透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和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语言组织的更有条理。学完全文后,我再次提供句式进行训练时,就能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语言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渗进联系生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兴趣盎然,对词语的理解和对纪昌的学习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刻,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扁鹊治病》课后反思

一、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到了“生命无价”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2015--2016学第一学期说说记录

《师恩难忘》一课是作家刘绍棠回忆童年学习生活、感恩师恩的文章。全文大量篇幅讲述田老师根据古诗改编的故事,语言平实,生动有趣。基于此,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发挥想象,模仿文章自选古诗编故事,孩子们情绪激昂,想象丰富,天马行空,课堂异常活跃。另外,本课中有许多需要课前让学生了解的词语,如:达成至圣先师、私塾、身临其境、戛然而止、桃李满门等,预习时提醒不到位,少量学生不理解,影响课文理解。

《孔子和学生》一文主要围绕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展开,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现其教育思想。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这两个词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本文重难点孩子们很快突破,教学效果良好。课后引导学生积累孔子名言,第二节课课前分享,从而学生对孔子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语文课堂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古诗二首》中《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分别描写出不同环境下的明月形象。这两首古诗所描述的意境都很美:《鸟鸣涧》全诗紧扣一个“静”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暮江吟》则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以颜色表现景物特点,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学生个性表达。学生能将自己的理解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丰富、兴趣浓厚,创作出一篇篇佳作。

《走月亮》一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意浓浓。教学中充分让孩子朗读,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美景、所传达的温情。文章语言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在品读课文时一一赏析,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不足:朗读时如果配上优美的云南风情音乐,孩子们一定入情入境。

《飞向月球》一文是一篇科普类的小品文,语言简单清楚,内容有趣,深得孩子们喜欢。课堂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让孩子们扮演宇航员的角色,充分地说,尽情地演,既学习了课文,又增强了孩子们语言运用能力,一举多得。另外,课后布置孩子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从科普资料到传说故事,孩子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补充。

《爱我中华》是一首耳熟能详、广泛传唱的歌曲,以此为突破口让孩子在预习时学唱,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孩子们结合大量的图片及自己搜集的有关民族的资料,理解歌词内涵,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结课时让孩子表演唱歌曲,孩子们投入其中,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草原》一文描绘草原的美丽,表现民族的团结。写景处语言优美,所以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通过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这一部分适合学生积累。写人处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训练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国结》一课,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让孩子们介绍民族工艺品,因此本文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让孩子了解中国结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它的象征意义等,为学生写作内容的选择提供有力的帮助。

《落花生》一课“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一句,对于孩子来说理解存在困难。因此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个孩子将近期“跑男”来西安和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事迹进行对比,发表观点,很有说服力!我顺势引导孩子要成为内外兼修的人,一切自然生成。看来,孩子们的课外所得不容小觑哦!

《拾穗》一文是一篇结构清晰、表达很有特点的文章,结合本单元习作看图写作的内容,上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画面内容+作者推测,为学生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有“法”可依。

教学《飞夺泸定桥》:

1、学生已经过预习,但上课时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完整流利地将课文读下来,思索原因,主要是因为本课所描述的事件与学生生活久远,学生理解不足。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学生接触较少,显得生僻。因此本文教学前应先解决熟读课文的问题。

2、上课前准备了与本文相关的视频资料,虽看似浪费了10分钟宝贵的时间,但是通过视频,拉近了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为顺利完成本文教学做了铺垫。

3、本文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课堂上抓住“飞”“夺”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异常激烈,并能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因此原本计划两课时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建议本课教学以后安排三课时,教学效果会更好。

《桥之思》一文是一首散文诗,三部分内容简单、条理清晰。课堂上学生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概括出各部分内容,对课文的理解到位。第三部分中,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去理解,在一遍遍地重复诵读中背会了第三部分。课堂学习过程扎实,效果突出。

《美丽的集邮册》是一首气势宏大而语言优美的儿童诗,借小小的邮票和集邮册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诗的二、三小节语言特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受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交流汇报。并通过师生共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此基础上,通过出示教师根据西安的特点所仿写的诗歌《美丽的西安》,为学生仿写再次提供范本,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1、汇报小组数量太少,没有照顾到大多数。

2、朗读指导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读的形式单一。

3、课堂学生学习生成点很多,但是为了赶教学任务而忽视课堂衍生出来的问题。

教学《罗斯福集邮》一课,针对课后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放手让孩子小组合作,并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表达准确,并体会到文段中心句的作用。另外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了搜集的各种邮票,并通过小组交流相关资料,学生集邮的兴趣浓厚,意外的收获!

《钓鱼的启示》一课教学将文章分作“钓鱼”和“启示”两部分进行,“钓鱼”部分引导小组自己梳理问题,抓住“詹姆斯为什么不舍放掉鱼?”和“詹姆斯为什么放掉了大鲈鱼?”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学习讨论汇报,学生感受到詹姆斯内心的变化过程。之后结合生活实例及文章“启示”,学生畅谈感受,理解深刻。课后开展写《钓鱼须知》活动,学生准备充分,表达清晰,语言精练,效果很好!

《谁说没有规则》一课是一首简单的诗歌,结构相同,内容简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续写,学生能套用固定模式创编,但是语言不够凝练、需要规范!

教学《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稍显久远,因此,上课前让学生搜集与国歌有关的文字、视频资料,课堂上学生把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的整合,易于理解文本。对于国歌学生十分熟悉,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听、唱国歌,再深入文本理解国歌的创作过程及传播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一次次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涵义,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教学《月光曲》时,上课伊始,播放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用音乐将学生带入文章优美的情境中,学生随着曲调的起伏时而手舞足蹈、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紧闭双眸,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之后重点指导朗读文章9、10自然段,体会兄妹二人倾听《月光曲》产生的联想内容,感受画面随音乐产生的变化,进而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激情。之后以问题"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为核心问题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汇报与整理,概括出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课后,引导学生继续聆听《月光曲》,模仿课文中想象部分再次创作,既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一举两得。

《林中乐队》一文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文中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一个个生动的拟声词将学生带入了大森林美妙的音乐中。课堂上组织学生紧抓中心句“林中的所有动物都在唱歌奏乐:各唱各的曲子,各用各的乐器;各有各的唱法,各有各的奏法。”来一遍遍读文,从文中探寻作者围绕中心所举得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组织学生小组汇报交流,从而在词句的赏析中学生体会到作者聆听大自然之声时美妙的心情,在一次次的品读中抓住重点,学习效果自然生成。

《一枚金币》一文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教学时从人物形象入手,放手让学生评价人物,并从字里行间品读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进行交流汇报,形成对文章主题的准确把握。文章中故事情节采用反复的手法,课堂上鼓励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体会父亲和儿子两人“受不了”的原因,从实践中感知文章的中心和表达特点。

教学《散落的钞票》,1、教学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直奔主题——拾金不昧,组织小组交流“众人怎样拾金不昧?大家为什么拾金不昧?”两个问题,学生抓文中重点动词及人物语言、神态描写,体会在金钱面前不同人的表现,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突破中心。

2、以事件六要素作为练习记叙文缩写的关键点,学生基本都能抓住主要内容,懂得内容取舍。

3、以文章最后一段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之后的练笔中,大部分学生能恰当使用环境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毽子里的铜钱》一文是一篇典型的采用倒叙写法写作的范文,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倒叙的作用和写作方法,课后练习写一篇记事类的小作文。很有意思,许多孩子不谋而合都以翻看一张照片为开头回忆往事,倒叙方法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过在作文讲评时应加以引导,使开头形式更加丰富。

《“扫一室”与“扫天下”》本文教学以《导学案》为依托,通过小组检测评价完成基础部分的学习,在此环节学生还解决了自己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减少了教师提炼课堂核心问题的效率。之后,小组讨论汇报““扫一室”与“扫天下”是什么关系?”完成本课的学习。结课时学生畅所欲言谈体会,能结合单元主题“大与小”去谈,认识深刻。

《井底之蛙》一文以青蛙和鳖的对话诠释了“小快乐”和“大快乐”的意义,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紧抓这两段话,自读自悟“青蛙的快乐和鳖的快乐分别来自哪里?”“这两种快乐有什么不同?”通过交流讨论理解“井底之蛙”的意思。另外在课堂中引入心理学中关于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从而使学生懂得精神的满足胜过物质的满足,不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三颗纽扣”的房子》是一篇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课前学生小组内反复读文了解故事内容,课堂上学生通过提炼抓住核心问题探究:“房子为什么这么神奇?”进行交流讨论后,从而理解文章中心句“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故事内容神奇,情节动人,学生很喜欢,所以本课课后布置学生排练课本剧,希望学生通过再加工、再创造,能呈现出不一样的“三颗纽扣”的房子。

《瑞雪图》课后反思: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写作方法突出,因此教学时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字体会感悟“瑞雪兆丰年”的意境,学习“由景及人”“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寓情于景”等写法,为之后的练笔做好扎实的准备。

《下雪的早晨》课后反思:这首诗营造了一个静谧而充满温暖的雪天情境,作者的思绪与景物相融合,低声朗诵每一句诗,作者的情感都能静静地走入人的心底。课堂上学生一遍遍朗读,一遍遍体会诗的意境,发出感叹:这样的童年我们不曾拥有。本诗写法特别,将回忆巧妙融入雪景之中,现实与回忆转换自然,可组织学生仿写。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2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3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学生发现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后练习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的是: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应该在课前出几个口算题,如:25×4、125×8、50×2等等。在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主要是我没有扩展来说一说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不管是先用哪两个数相乘结果都不变。导致有一道扩展题有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6

12月17日,庆元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总校在胡天浩书记的带领下,姚丽雅、范宗妙等老师一行来到我校,进行教学调研,给我校老师进行课堂诊断。

这次活动我执教一篇来自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一书。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到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热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关爱他。本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第六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这组课文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并且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卡罗纳》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大家对卡罗纳浓浓的爱意。为此,我围绕“爱”这一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介绍新书,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初读课文,捕捉爱”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找、读“从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句子,并让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使学生与卡罗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出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由于这组课文的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大家对卡罗纳无限关爱上,并重点指导了老师安慰卡罗纳的两段话。

今天课上下来之后,范宗妙老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身边人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上,为什么前面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呢?类似段落该如何处理,或处理的不够恰当,这是因为还没有把文本“吃透”。这堂课我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体会朗读,这样雨露均沾的做法,占用了很多时间,使得后面只能蜻蜓点水,实在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浪费了很多学生感受“爱”的时间。

听了范老师的提醒,我想对这一环节做这样的改动:首先让学生去文中找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4处描写卡罗纳伤心的句子一并出示。通过指导学生比较卡罗纳几次哭的不同,并抓住“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来重点感悟卡罗纳的内心世界。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一步步走进卡罗纳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无限悲痛。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大家对卡罗纳的爱。在“研读课文,感悟爱”这一环节上,我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悟爱。并重点朗读指导了老师说的两段话,分别从伤心和严肃、心疼和鼓励等角度进行引导。

但在朗读指导时,范老师又指出我过于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第一遍读和最后一遍读,进步不大,原因就在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受文中老师对卡罗纳的语重心长,而是急着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引着学生往下走。

设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图”学生明明读对了,我由于紧张,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带着学生读错了,这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另外,连板书设计也没有完成。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课堂的价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间作出相应的机智反映,抓住学生闪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规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还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课堂学习,让我收获很大。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7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9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教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后学生还会出错。如:4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5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忘写,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试商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竖式计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或问题答案进行估计。如: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道题学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约有200人,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由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试算832÷4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在十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情况下商0占位,十位上漏写了0,得出商是28;还有的学生直接把个位上的商写在了十位上,个位上却写上0,得出商是280。多数学生在计算中得出商是208。对这三种结果,我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你认为这三种结果,哪个正确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结果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种解释:(1)有的学生通过验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确的。(2)有的学生从估计商的位数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两位数,所以208是正确的。(3)还有的学生结合做题前的估算结果,判断208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判断出了孰是孰非。这时我让算对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算的,使全体同学同时感受到只有在十位上商0占位,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有了自己的探索并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心情很愉快。

3、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832÷4=208后,比较832÷4 与 804÷4这两道题的写法有何不同?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832÷4和804÷4这两道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 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学生在仔细观察了两个竖式的写法,并且在小组里讨论后,形成了共识: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 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要真正掌握,还必须采取“多多练习”的方法,多让学生做针对性的习题。在练习中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看、说、估、做、改正等多种途径,使同样的知识点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回旋撞击,从而达到真正的认知。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教后反思: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激发兴趣,选取素材,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语言激流就会喷发出来。

4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针对本课,我选择了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让学生经历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由一个画面与文字不断转化,就是学生一个感情体验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默读课文,勾画圈点,然后通过放声朗读,读出对天山的独特感受。同时,将读书与说话自然融合,说一说对读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就课文内容中优美的语言描写,发表自己的理解,绘出最美的想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5.“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四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他们在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上,还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架桥铺路,帮助他们深入品悟语言文字。我在教学中,虽然注重学生的朗读,但在指导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够到位,学生在表演“父亲”开着车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时,显得有些拘谨,所以表达不是很流畅,对人物的内心理解不透彻,今后在教学此课时还应多指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同时还要多锻炼自己,注意课堂的生成,各种不足一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

6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7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和常识尊严。在设计上抓住杰克逊大叔对哈默评价的那句话,让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当学生读完这句话时,并不理解,随之问到为什么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呢,让学生画一画,把读书的感受写出来。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内容,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实现有效阅读。

8.学生模仿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学会了表达方法,还受到了“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习语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积累语言。如果积累的语言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语言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要不断地将积累的语言成为动态,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我们学习生字新词时,可以采用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动态的运用,一举多得。同时,我们也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在上面的片段中,我们进行了人物语言的仿写,这看起来不难,但有的学生对语言中“人称”的指代不明白,叙述不够清楚。于是,教学中提供了一些情景,让学生上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爷爷、老奶奶、阿姨、小同学等,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真实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了语言描写。

语文园地2:“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让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起到了锤炼思想,锻炼表达的作用。其实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它们之间既互相对立,又密切联系。我想,无论作文和阅读我们都应抓住“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这些方面的“结合点”迁移训练,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突出重点,多读多写,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提高。

9.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10我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下子找到了两个问题: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引导学生总结那就是“变化”:变化前是什么样的?变化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而变化?带着这三个问题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给学生充分地阅读时间后学生马上找到变化前被称作是“摇篮”,变化后是祸河,引起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同时,我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播放有关黄河不用时段,不用现状的图片,加上教师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感受黄河为什么会由母亲河变成祸河,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1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这是整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在深入理解课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对仿生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又鼓励学生当一回作家,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以鱼和潜水艇为题指导学生练笔,按照“提出问题——揭示秘密——发明创造”的顺序,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读写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2教学环节还可以精简。在教学本文时,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读拼拼、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议议、读读练练。其实可以由五个环节精简到三个环节。即把读读拼拼和说说合二为一,自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读读画画和议议和二为一,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就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把主要内容学深。语文园地三:这个单元的习作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引导不当,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直接把所搜集的大自然现象搬到习作里就完事了。因此,在上课前,我们四年级的几个老师一起集备,确定本次单元习作指导的重点在于“从在自然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着重指导学生从这些现象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什么想法。

13本课是一篇战争的课文,战争离学生比较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要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首先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加以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如《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等课外书,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重点词、句、段,努力发掘文本的蕴义,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把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体会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延伸活动中,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14本课我将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且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学习机会。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英雄?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也比较集中,教学思路也比较清晰。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教学中为充分落实这一点,我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中要尽力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理解词语时,教师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地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词语的理解可以在初读课文时以检查词语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在指名朗读纠正读音中理解,还可以根据学情在课文的阅读感悟中检查,总之,教师要根据学情灵活把握。在;理解感悟课文时,一定要做到以读代讲,要引导学生抓住“本来----可是”的转折朗读,体会战争的残酷,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究竟是为什么?”,把为什么的原因具体化,而不是用“战争”两字贴标签,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拓展补写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点拨规范学生的语言,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17、《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 “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18、《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1、《永生的眼睛》是“热爱生命”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虽说是教育,但这是语文课,我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应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教材是一个例子,内容也相对简单,如果就文而文,一味地把文章内容展示给学生,更是显得刻板、程式化,所以必须对课文内容做具有个性特点的生活化的、活动化的处理和加工。延伸的实践活动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好高骛远;研读有一定内涵的句子必须在语境在进行,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教学要贯串一条主线,实现各种资源在整合中融合,在融合中内化,在内化中升华。

3、学习这篇课文,不必强求学生作一些号召性的表态性发言,如: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或让爸爸妈妈也去捐赠器官什么的。教育旨在唤醒,培养一种意识,树立起对生命的热爱,对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愿望和热情。

19、《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小“意外”。

4、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它给我带来的收获之大是毋庸质疑的,因为自始至终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让我体会了语文的魅力。

20、《花的勇气》 教学反思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我在让学生分段,谈完感受之后,进行了两方面的拓展: 1.你还被那些生命的勇气所感动?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2.誓词:让我们以生命的名义保证:像花儿一样有勇气,面对风雨不低头!像花儿一样有毅力,冲破艰难不退缩!像花儿一样有恒心,抗击干旱不屈服!让我们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做一个„„的人!我让孩子们领读,谁的气势高昂让谁领读,谁的创编有特色让谁领读,一时间教室里充盈着学生们气势磅礴的誓言声,很是让人感动,情感已然升华!

语文园地五: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查漏补缺、巩固,再加上适当的拓展,针对这些目标,我制定了这次的教学方案,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来说。相对来说,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不够,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以后要在这一方面有所加强。另外,学生在仿照句子写话时,反应不积极,课后我去调查原因,发现很大的原因还是在自己的身上,于是得出以下启示:引导性的语言一定要得当。那些事先没有想过的,临时想不起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几个学生虽然写了,却没有在课堂上发言,我问他们原因,才知道是我引导时的语言不恰当,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今天我请学生仿造句子时,为了提醒学生,我说了一句:“像它们这样写一句话,能说明某个人的可爱或可恶。”而学生却因为他的句子既没有反映可爱,更没反映出可恶,以为不正确就不敢说了。这让我明白,引导语不得当,会让效果适得其反。

21、《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是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文,读后让我久久回味。字斟句酌越品越有味,一种桃园风光般的仙境,滋润着我们这些大乡的儿女!故乡的情悄然涌上心头!这样一篇风光如画的美文,怎样能使孩子投入这其中呢?我深深地思量,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这书香中品到自然的气息、看到这如画的美景。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言之美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雨后春笋、群鸭戏水、月明人静”的自然质朴、活泼风趣、人间天堂的美!在诵读中让学生感悟农家生活的独道之处。

二、联系生活、感悟想象之美

由农家的鸡群觅食想开去,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味城市生活不及田园生活的和谐美。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这种品读中,我和孩子们也确实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多给孩子品读的机会、想的机会、说的机会,学生收获的则是智慧、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

22、《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荷兰是一个另人神往的美丽国度,课文作者用华丽优美的语句描述着荷兰的美丽。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往往是读着很美,但真正要说出美在哪,为什么觉得美就很难。第一单元的一篇《七月的天山》,同样是语句非常优美,读完之后都觉得景色实在是美不胜收,但几乎没多少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那种美。也许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所以我在教学《牧场之国》时侧重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慢慢感受动物们在牧场上自由生活的场景,只要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牧场的和谐宁静,体会绵羊猪群骏马的悠然自得,那么这篇略读课文所要传递的感情就已经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之中了。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句想象画面,升华感受。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之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说说吸引你的理由,最后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反复读—悟—读,最后达到学习目标。

23、《古诗词三首》教后反思古诗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24《麦哨》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语文园地六:打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不难发现“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安排与以前有所改变,以前的习作是独成体系,习作与口语交际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而这次教材的安排,有几个单元把口语交际与习作融合在一起了。例如《语文园地六》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后,一起来交流交流收获。然后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安排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而是从中年段习作的实际出发,构建起来的作文教学新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1、《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对课文进行“重组”,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学生谈到这个问题时时,他们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

2、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把这一难点抛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在交流汇报时,把语数学科巧妙地结合,这样的理解也让我们再次证明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

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黄丹丹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那么当1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另外,本课教学时,渗透给学生善于思考质疑、挑战权威的品质也是本文的一个教学点,这对他们一生都会受益的。

26、《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针对这个单元的习作:写一个你敬佩的人。我特别设计了在《全神贯注》这一课进行一个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因为在第二段中没有出现“全神贯注”这个词,作者却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把“全神贯注”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个很好的值得学习的段落。

读写结合的课,读是非常重要,要学生读得通、读得透、读得要有所感悟,那老师的导读就更为重要了。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打算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所以在对句子的解析中,都是略略带过,讲到了词时都是点到为止,因而造成了老师导得肤浅不够深入。没有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罗丹的情绪时刻随着塑像的变化而起伏。

27、《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1、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加强了读的训练。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28、《父亲的菜园》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写父亲克服各种困难在山地上修建菜园的事,体现父亲执着、顽强,遇到困难不言退,不服输的品质。而这也是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的教学重点。教案中,我设计了:走近菜园——看到诱人的翠绿;走向父亲——看到父亲的菜园;走进菜园——看到父亲的精神,这样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从对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炼,引申出其中蕴涵的可贵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特别是很多孩子的表现很被动,在老师的引导下是一个样,自己学习的效果又是另外一个样。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总结提高阅读理解方法的指导。

《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口语交际从未缺席。但是要想让学生说得好,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先学会“听”。例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 “怎样保护有益动物”这一训练内容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训练。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听”。即在上课的时候,多给学生创造“听”的机会。课堂上除了让学生说,我还设计了教师示范的环节,让学生注意听老师示范。并要求学生听完以后根据要求提出自己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认真听,养成听的习惯。因为只有认真听了以后,才能提出与要求相关的问题。

二、让学生在说的时候学会“听”。也就是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完的时候,其他学生提出听到的错误。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因为学生在说的时候,不仅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做到“耳到”。听到的信息马上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就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还锻炼了“听”的能力。

29、《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会让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30、《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复述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教学时,我紧扣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自读,重点引导的方式来进行。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读准字音。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带去生产技艺。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分两部分来复述:考验智慧和进藏。第一部分先让学生说怎么考验的?学生回答: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辨认马母子,第二个是识别真假公主。而后,分三大组比赛复述,一组一个题目,第三组复述两个,学生热情高涨,复述的很好,还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复述进藏的过程,还是分三大组,一组说两个故事,因为进藏的过程曲折,但每个故事内容也不多,所以分开复述,效果很好。分组复述完,然学生自己复述全文,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不难,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复述,复述时采用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比赛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活跃气氛,用鼓励语和恰当的评价语来进行调动。

三、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可采用男女生比赛,而后分组比赛。

四、板书要利于学生复述,把整个课文的框架列出来。

31、《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从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遭受惩罚——重获自由”三方面来写。重点抓住普罗米修斯所说的话“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让学生反复诵读,从而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拿取火种后所遭受的痛苦,已经普罗米修斯所做出这一切的伟大之处。

在拿取火种部分,运用说话训练,让学生想象,自从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后,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生活,从而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所造的福。课文重点感受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部分,从“锁”和“啄”两个词中,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漫长的痛。另外,通过对其他人物如众神之王宙斯、火神、大力神的语言、心理的描写、想象,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同时认识、了解神话的特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潜能,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多发表,只有这样,让学生各抒己见,才能更快的成长。

32、《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一课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运用加定语的方法,填空“()的魔鬼”,“()的渔夫”。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好好体会体会。学生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凶恶的魔鬼、狡猾的魔鬼、勇敢的渔夫、聪明的渔夫„„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几人一个小组分角色表演课本剧,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下载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下册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最终五篇)

    数学科目是四年级课程中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

    三年级下册数学电影院课后反思

    - 三年级下册数学《电影院》教学反思: 八一中心小学 夏爱武 《电影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的最后一课时,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今天讲了一节《租船问题》这节关于解决最优方案的课,本节课是新授课比以往的应用题要难的多,我提前备了一下课,设想了孩子们......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近城小学张思梅在本学期四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并结合自己所在的课题研究,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直本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原则,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并在思想水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更加有效地调控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孙春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是“数与代数”领域“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背景下经历由具体情境抽象出简单数量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