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涓生与子君的爱情。
浅谈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创作的,描写的是五四运动之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之间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恋爱悲剧故事。这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在当时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们的主题都是反对旧礼教和旧家庭的制度,而《伤逝》写于五四运动退潮后,它的主题是批判当时这类青少年缺少继续奋斗的精神,鞭策和鼓励他们为改造社会而奋勇前进,不要为实际上在当时还没有现实基础的所谓幸福生活而停留下来,而应继续奋斗,争取全社会的胜利。
这个平凡的故事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时代的特点。但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却不同于当时的这类其他作品,当时的爱情小说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正如茅盾先生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中说:“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占了全书的百分之就九十八”,“最多的恋爱小说不是写婚姻不自由,变时写没有办法解决多角恋爱。”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出现,就适时的点醒了这些沉浸在小小胜利中的青年们。所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典型。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婚姻的悲剧?这其中必然有着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一、生活在那个时代,爱情注定是悲剧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在那样的社会里是不允许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订下婚约的。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涓生和子君这样做,就成了“叛逆者”。于是,涓生和子君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成了众人眼里的“怪人”。
涓生和子君是接受了新思想的人,初步的获得了个性解放,这对他们的爱情有作用吗?答案是有的。涓生和子君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赢得了对旧家庭制度的胜利,在他们自己看来,这一切都是幸福的,仿佛这就是最后的胜利,以后再也没有苦恼了。但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苦恼从现在才正式开始。“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这是他们每天生活所必须面对和忍受的,这是小的伤害了。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也就是因为他做了“与众不同”的事情来。“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涓生与子君的同居,不仅使他们成为了“名人”,影响了他们日常生活,更影响了涓生的工作。那些封建“卫道士”是容不得他们过得顺畅的,这破坏了社会风气的人,是不会过的幸福的。如果他们过的好,那么这几千年来顺从的人岂不都错了?不,长辈们是不会错的,先辈们也是绝对不会错的。所以涓生和子君必然是错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说明,子君犯了这个“错误”便会一辈子受到惩罚,就连死后也得不到原谅!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短暂的胜利是不足以得到那么多的好处的。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他在 1906 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但他为了不要伤害母亲,同时,也可以说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鲁迅也想到了这点,所以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这也是被封建礼教所害的两个青年。正因为深受其害,鲁迅先生才看的更加彻底。仅仅只是个性解放,作用是不大的。
鲁迅在写作《伤逝》的两年之前说过:“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活着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已出笼门,外面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2]是的,涓生和子君冲出旧家庭的牢笼之后,又被老东西、小东西、赌友、局长之类包围着。从轻蔑的目光到谣言的中伤,直至被解职、被剥夺了生存的最低条件。这给他们极大的打击,他们挣扎、杀鸡、放狗、译书、写文、都无济于事,他们不能不考虑怎样才能活下去的问题。他们的苦难、分手、死亡,是黑暗社会逼迫的结果。
二、他们自身的思想境界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的原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们的自己。
涓生和子君,一对青年男女,勇敢的冲出封建的樊篱,不怕讥笑、轻蔑、怒骂的包围,争取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他们曾在一起“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那时的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子君是一个勇敢的反封建的女子,她虽然得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并不多,也不久,但立即付诸行动,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使涓生震惊的话。在他们经过努力,斗争,得到了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他们同居了,但同居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子君便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爱情和家庭的幸福中了,她停滞了,再也不读书了,再也不思考了,就连像恋爱时“偶有一轮的冲突和意见的误会”也没有了。
她的幸福便在于对过去恋爱的回顾。她的乐趣和视野便在于小鸡、小狗、小院之中。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子君变庸俗了。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一成不变是可怕的,就算是摆在当代,也会导致一系列的可怕的后果。这样的子君使涓生不满,使涓生恼怒。涓生常说“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虽然他这样说,但是他没有去做什么,而子君原来的思想尺度就不高,她的理想就在于自由的婚礼,得到了爱情与家庭,她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她再无他求。我们从子君的身上还可以看出,她并未完全摆脱封建的羁绊,她把封建的关于家庭的礼俗视为理所当然。她治理家庭,服侍丈夫,她在家里没有经济地位,靠丈夫养活,是男人的附属品。子君觉得这是应该的。所以,从本质上说,也正合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子君是冲出一个牢笼又陷进了另一个牢笼,她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开始的时候涓生说“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随着日子越来越过的艰难,涓生说:“„„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是自欺欺人的虚伪。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他们对当时社会没有本质上的认识,又急于想从苦难中解脱,涓生就以为他的苦难是因为子君,于是狠心的把她抛弃了。说他自私,当然是对的,关键是要看出他自私背后隐藏着的思想——个性解放,个人奋斗救出自己。鲁迅先生通过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控诉了黑暗旧中国对一切新生的向上的事物的扼杀,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否定。希望人们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认清社会现实,只有彻底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彻底的改革经济制度,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
鲁迅先生的《伤逝》用超乎当时一般人们的视野,表达了批判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颖,深邃的思想主题,并且写的不悲观、不消极、蕴含着一种鼓舞人们去探求新路的勇气。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2]茅盾.家N.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P81
鲁迅:《娜拉走后会怎样》见鲁迅杂文《坟》P198
第二篇: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分析
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分析
【摘要】《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是鲁迅惟一一篇以知识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触目惊心的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①究其他们爱情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
一、深刻的创作背景。
二、薄弱的爱情基础。
三、盲目的爱情观。
四、子君的性格弱点。
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六、匮乏的物质财富。
【关键词】婚姻
爱情
物质
悲剧
社会环境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故事。在西方个性解放的影响下,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相爱,终于幸福地结合了。然而,这一对为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而付出重大代价的新婚伴侣,最后演出的却是一出爱情悲剧。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谈谈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深刻的创作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还有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伤逝》成为鲁迅的启蒙主义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
鲁迅的爱情,于1906年奉了母亲的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为了不伤害母亲以及保护朱安的性命。在那样的社会里,女子一旦嫁出去,就没有了退路,如果被休回来,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了。所以他只有苦苦维持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直到1926年认识了许文平,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以家庭和妇女问题为题材的剧本《娜拉》(通译《玩偶之家》)在广大青年和妇女中引起了剧烈的反响。《伤逝》的创作与易卜生 的传入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现实主义倾向的剧作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然而,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易卜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启发了中国的现代作家。针对这种时代思潮,鲁迅深入的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说,鲁迅写《伤逝》是用小说 的形式来表现他的这种社会革命的思想。
二、薄弱的爱情基础
子君曾经是一个娴静、温柔而又纤弱的姑娘,不慕名门,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勇敢反抗家庭、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多么无畏的宣言!现在,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顾叔子不再认她做侄女,“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她也毫不在意,“只是镇静的缓缓前行,坦然如无人之境。”
涓生呢,他接受新思想较早,也比较多;但是,他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虚之中,没有真正说得上勇敢的行动和追求。直到子君闯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心变得充实一些了。但他这份爱的自信与勇敢甚至比不过那个他将于守护的女人。在爱情与现实的攻防战里,他首先缴枪投降,想要逃离围城的束缚。他似乎从未设身处地地为子君考虑过什么。不管是当初子君来找他时可能遇到的阻挠、难堪,还是同居后的操劳寂寞、邻里蔑视。抑或分手后子君将遭遇怎样的对待„„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的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涓生而言,爱乃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所谓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涓生看来,则是男女间交往分合来去的平等和自由。但对子君而言,爱则乃是找一个爱自己的人以托附终身。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在她看来仅是择偶权利的自主而非择偶行为的自由,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一令人振奋的宣言和实质。
三、盲目的爱情观
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有过快乐。然而不久,这新生活便渐渐暴露出空虚。社会的压力,经济的威逼,致使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很快地失去了光彩。婚后的子君,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埋头于繁重的家务劳动,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因为害怕爱情消失和破裂,只能靠虚伪 2 的温存来弥补她和涓生之间的爱情裂缝。而涓生呢?婚后不过两个星期,就觉得他对子君的热情淡漠了。于是,在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他错误地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会那个大牢笼。
子君和涓生把婚姻当作终级目标,没有更高的追求,这种盲目而狭隘的爱,是最终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结果。他们共同的弱点是把爱情绝对化了,除了婚姻自由,他们看不到任何东西,在未得到婚姻自由以前,他们不顾一切去争,婚姻自由一到手,就自满自足,一心沉醉于爱情的幸福和欢乐之中,似乎人生的愿望已完全实现,不再祈求什么了。
四、子君的性格弱点
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尊严、超越一切的子君,为爱情不顾一切,为爱情忘掉一切。在她心目中,在家靠父母养活,出嫁靠丈夫养活,这是妇女的天经地义。所以结婚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依赖涓生,并没有表现一丝一毫争取自食其力,不依赖任何人的平等自由的理想和信念。
子君的一些根本弱点,例如婚后对煮饭、蒸馒头、喂油鸡,饲阿随倾注全力,陶醉于“家庭奴隶”的地位,不再关心社会上反封建斗争等等,并不是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理想和信念造成的,而是封建的旧传统,旧思想所造成的。涓生失业后,面对失业的打击,他的头脑因此清醒了不少,他决定“来开一条新的路”,“或者教书,或者虽然费力,也可以译点书”。涓生的觉悟应该说是非常可贵的,开始他也确是满怀信心,很想有所作为的。面对涓生的失业,在迷惘和不安中,子君对涓生的开辟新路的谋划和行动,开始倒是支持的,然而,所谓振作精神,对子君来说,是一闪即逝的;她对涓生的支持也并不持久,甚而至于并不像对她喂养鸡狗那样关切和尽心,他们两人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件事上逐步表现出来了,涓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累,经过一番抗争和催逼之后,杀掉了油鸡,放掉了阿随,结果引起了子君强烈的不满,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便激化了,爱情的裂痕加深了。在当时艰难的处境下,杀掉油鸡,放掉阿随,是势所必至的事。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喂油鸡了。如果子君明白事理,以涓生求生的事业为重,实在不必等待涓生的抗争和催逼,自己就应当主动去处理掉。然而,她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不满于子君的处置。从此以后,这个成立不久的小小的家忽然 3 陷进了冰窖,幸福、宁静、温暖的气氛刹那间消失了,涓生求生无望,最后他不得不“将真实说给子君”,宣告他们的爱情结束,正式演出一场爱情的悲剧。
五、复杂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子君和涓生的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是不容许的,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时候,触动了封建礼教的仁义道德,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的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叛逆者便会生活在众人白眼里,他们破坏了他们所认同的“道德”,他们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不是身败名裂,就是性命难保,涓生因此失业,子君最终回到那个无爱的家庭,在郁闷中死去。
六、匮乏的物质财富
虽然说钱不等于快乐幸福,但是至少它是物质基础,毕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已经成为最烂俗的名言了。很多人就是奔着这样崇高的目标而去的,结果大部分在半途上就已经陷入迷途。而爱情一旦跟钱挂上钩就免流于庸俗,这种论调也许适合富得不见底的人或者是初级小资,但绝对不适合子君和涓生。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②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很多。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拥抱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他们向理性地去思考、去处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情牺牲事业,不能为爱情奉献一切!因为事业是物质基础物质又是爱情的基础,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之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涓生的变心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理性思考的不足。对于子君,她也不能为爱情牺牲一切,虽然她抛家别父,追求爱情,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烈日一般的严威的父亲身边,依然缺乏对爱情婚姻理性的考虑。
如恩格斯批资产阶级的婚姻自由时所指出的。这不过是“历史的讽刺”,而他们的爱情婚姻,“依然受那亲昵的经济影响所支配”③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涓生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 4 了生活上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
子君醒了,她离开了梦,所以她得以自由生存的首要条件便是有钱。但现实社会毋庸置疑地剥夺了她的经济权。因而钱对于子君,纯属一片虚无,这样看来,子君可能获得自由生存的第一个条件是不存在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这样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啊!
【注释】
①鲁迅的《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最初收入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集《彷徨》,在此之前,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
②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第七十七页。【参考文献】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坟》,《鲁迅精品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页。
2、《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3、鲁迅:《淡淡血痕中》《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1页。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5、鲁迅《关于妇女解放》《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98页。
第三篇: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启示
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这样的文章到现在依然有现实的意义。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所给我引发思考的是:
一、爱情是否一定要以金钱为基础
二、爱情、婚姻与责任的关系
三、个人追求的独立性
涓生的失业,使他们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爱情便失去了依附之所,婚姻的大厦也就随之坍塌了!在涓生的思想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他自己,他的自私和懦弱也是他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钱,才是他的依靠和支柱。这也就证明了他们的爱情基础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爱情和婚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不是金钱,也不要拿它做幸福与否的标准。俗话说叫做患难见真情。能在富有时留住对方,贫穷时失去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假的,遇到困难的时候,留下来患难与共的,一定是可以交付一生的人。
爱情是美丽的,婚姻是神圣的,责任是一辈子的!而爱情的责任就是婚姻,婚姻的责任是一辈子是约束和忠诚,无怨无悔地付出,还有对对方的宽容和忍耐。爱情的责任,是奉献,涓生他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付的责任。爱情追求的是完美,它拒绝弱点,而婚姻却拒绝完美,接纳现实;爱情常常令你神魂颠倒,销魂摄魄,忘记自我的存在,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婚姻则是平淡如水,枯燥琐碎的。
面对感情,我们年轻人要谨慎行事:
一、不要仓促着急结婚
二、婚姻中不要计较付出得多少,彼此努力才能把感情维持好。
三、坚持不放弃
子君失去了爱情,是因为她盲目的把自己的全部都交到了涓生的手中,把涓生当成的依靠。有古话说得好:靠山山到,靠人人跑!子君的失败,就是涓生道德上不负责任的结果。尤其对女生而言,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李开复在写给女孩的话中有这样的一段:“女孩子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双脚站在大地上的东西。女孩子必须找到谋生的方式。”只用爱情作为人生的支柱是脆弱的,子君的理想只是和涓生在一起生活,得到这样的生活,她便不再读书,安于这样的现状,审美疲劳的产生的必然的。
第四篇: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内容提要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从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的自由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演绎了一出始则热恋同居,终则悲惨离异,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的令人痛彻心肺的悲剧。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从三个方面分析探究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一、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很自然地毁灭了他们的“绿洲”。
二、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三、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总之,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根源在于社会,小说所揭示的是,在那要“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仅靠个人的奋斗是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同时,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因此,必须彻底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浅议鲁迅《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伤逝》是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彻底的悲剧,究其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他们爱情的绿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礼教,是容不得真正的爱情的。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几千年来形成的虚伪、反动的封建“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
封建社会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等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这些“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同居了,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涓生说:“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举步维艰。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上很难抬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性命都保不住。因此,许多受害者也不自觉地当起封建卫道士们的帮凶来。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家庭殷实,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所以,她才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再看看鲁迅《祝福》里的祥林嫂,她有反抗,“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她也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烈女不嫁二夫,虽然她第二次结婚得到了幸福,但她还是怕人家说起,为啥?因为她不“守节”了啊!祥林嫂因为没有守节而受苦,在祝福的爆竹声中默默地死去。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是死于封建的礼教的禁锢,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也受苦于守节,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好好地养活她的宝儿。退一步来说,假如单四嫂子没有守节,去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又可以照顾自己母子的男人,也许,她的宝儿就不要死掉,就不会那么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长长的指甲”。总而言之,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使你成为封建礼教的不自觉的守护者。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是这样。
数千年来封建思想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都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作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有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只能是:“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是一种深沉的社会悲剧。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他在1906年奉母亲之命和朱安结婚,可以说,朱安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一份他绝对不愿意收的礼物,因为他对朱安一点都不了解,一点感情都没有。但他为了不伤害母亲,为了保护朱安女士的性命,只有苦苦地维持着这段不是爱情的婚姻。因为在那样的社会里,“嫁出的女,泼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没有了退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被休了回来,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说生不如死了。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他们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只有被毁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悲剧又是性格悲剧。
涓生和子君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在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这种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腐朽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偏见。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的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的确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他的思想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他离开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伤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两次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然而,他仍然下了十分的决心,说了下面的一段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的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他仍然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别人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与“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转变,她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得如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鸡和阿随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务,其他的事情都已经不再记得。随后渐渐陷入了小市民的争斗中,为了那小油鸡而和邻居吵开了,为了一些并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于怀,“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这样的生活和传统的那些小市民有什么差别?人是会变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脚步,不再前进的话,那就变得消沉了很多。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实,那的确不错,一个人要想活得充实,就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样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市民争斗中,那样只会磨灭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毕竟是那个沉滞、腐朽的社会中的一个觉醒者,她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点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虽然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性格都被传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们到底是当时极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代表。
最后,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上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爱情是生活的附丽,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会压逼和他们个人性格特点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中,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去工作,而子君却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吵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地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也许他们都忘却了经济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面说道:“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得去解决一下自己的经济问题才行。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腐朽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参考文献:
1、《我之节烈观》 鲁迅
2、《两地书》 鲁迅
3、《鲁迅的婚恋》 陈漱渝
4、《鲁迅传》 王晓明
5、《铁屋中的呐喊》 李欧梵
6、《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三联出版社 中国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二人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问题;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但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 涓生 子君 爱情悲剧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其中阐述到经济平等是妇女解放的前提,他指出没有经济后盾的娜拉在出走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要么回来。鲁迅的思考并未止于此。1925年,在写出了《伤逝》对这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社会和内心的双重打击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尽管他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一样,在小说的结尾奋力挣扎:“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但那和子君相爱的悲剧依然罩在他头上,以至他竟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伤逝》提供给作者的,还是一个老结论:此路不通。而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如下。
一、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
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但是,忙于日常琐事的夫妻也可以是其乐融融的啊!细水长流的生活也不一定不幸福。有些人甚至还认为平淡是福。为什么日常琐事可以使二人爱情力量消减呢?答案即是二人的性格造成的。二、二人的性格原因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性格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显示出来的。正如同林鸟大难临头时,才会各自飞。使二人性格弱点曝露的原因正是由于家庭经济危机。
三、家庭经济问题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础的位置。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生存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其他奋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会里,他们要生存,最起码的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必须解决经济这个问题才有机会令爱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虽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刚开始的时候)。但是,到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斗志!我虽然不敢说没有面包就没有爱情,但是没有面包的爱情是难以维持的,难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饮水饱吗?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在经济困顿上,涓生和子君那轻松自如的心境没有了,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无畏的子君也变了颜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于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轻松心情没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产生了矛盾。涓生要一个安静环境去工作,而子君也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据而同邻居争论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这样的生活,爱情会长久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人要想战斗,首先你得不饿着肚子,不至于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经济陷入了困境,涓生无法在家里静静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为了生计而忙碌着,他们再也没有时间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与交流了。可是,家庭经济问题还不是他们婚姻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家庭经济问题发酵的原因则是社会环境。五四时期,虽然有些知识分子已经实现了个人的解放,但还未能为整个社会所接受。
四、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也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所以社会上也是流言似虎,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还未能认可这些先进知识分子个人解放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这就像是疯子般地不伦师生恋。在社会尚未解放前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追求个人解放必定失败。而封建思想的根本则是由其经济基础的决定的。
五、社会经济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也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自给自足小农自然经济决定了封建思想。民国时期,小农经济还是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人们思想的保守和对外界事物接受的程度低。所以,导致涓生和子君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生产力的低下和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涓生和子君生活在民国那个时代,他们的婚姻就注定是一场有历史导致的必然的悲剧。
参考文献:谈《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作者:我自飞翔(来自网络)
《伤逝》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