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

时间:2019-05-14 17:1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

第一篇: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

鲁迅与《阿q正传》

一、填空题 1、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2、鲁迅的小说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农民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

3、《阿q正传》中,阿q应对一切困境的方法是精神胜利法。

4、《阿q正传》中,阿q因为追求吴妈 而被赵太爷痛打。

二、选择题

1、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bc)。

a.《孤独者》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2、鲁迅曾用文言文创作了一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是(a)a、《怀旧》 b、《不周山》 c、《补天》d、《新离骚》

3、鲁迅创作的什么作品,体现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也是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ac)

a、《呐喊》 b、《故事新编》 c、《彷徨》 d、《二心集》

4、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了以下几篇小说(abcde)

a、《出关》 b、《采薇》c、《补天》 d、《起死》 e、《理水》

5、以下那部是鲁迅的散文集?(a)

a、《野草》 b、《二心集》 c、《三闲集》 d、《南腔北调集》

6、涓生和子君是鲁迅小说的主角?(c)

a、《药》 b、《高老夫子》 c、《伤逝》d、《在酒楼上》

三、简答题

1、鲁迅小说的两大主题

答:鲁迅的两本小说集主要围绕两大题材而展开:一是农民题材,一是知识分子题材。第一类题材的小说,贯穿着批判国民性的主题;第二类题材小说则是对觉醒后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彷徨、困惑灵魂的剖析和自我疗救。第一类小说主要有:《**》、《故乡》、《长明灯》、《明天》、《药》、《阿q正传》、《离婚》、《祝福》;第二类小说主要有《狂人日记》、《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幸福家庭》等。

2、《阿q正传》的主题

答:《阿q正传》的主题: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也就是,如实地勾画出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病态,批判国民性,以唤醒仍沉睡着的民众。

3、鲁迅的文学意义 答: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先后开辟的,而鲁迅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和“语丝派”的坛主。有人曾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的开创性成果。鲁迅的小说创作,其题材的开阔,人物的塑造和形式的创造等等,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

四、论述题

1、试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 答: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是创造了阿q这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他是这个社会等级秩序和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彻底的失败者。但这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鲁迅所要着力表现的是这种外在赤贫生活背后的另一面:主人翁内在的精神生活结构,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赤贫、难堪、失败、屈辱的境地,阿q竟然有办法将它们转化为种种精神上的“优越”和“胜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独特而卓绝的“本领”。他的“优胜”之术主要有:不承认眼前的失败,追溯过去的光荣和阔绰,指出对方比自己还不如,健忘,转而欺负比自己更弱的弱者,以及盲目从众、无所用心、自轻自贱、随遇而安等。这些法术成了阿q抵抗强者的欺压与欺凌的精神法宝,也是他借以不论现实、忘却屈辱的迷魂汤,他由此得以苟延残喘,放弃事实上的不平、挣扎、反抗。便事实上的失败毕竟就是失败,单靠“精神上的胜利”可以忘却一时,却无法改变现实,阿q最后终于糊里糊涂地被人送上刑场,充当了杀一儆百的“示众”材料。通过阿q这种外在生存处境与内在心理结构之间的巨大悖论和落差,鲁迅所要着重揭示的正是阿q自始至终都缺乏作为“人”的基本自觉,缺乏对于个体生命的清醒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生命的爱惜、尊重和自觉维护。阿q的内在精神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浑浑噩噩、混混沌沌的状态之中,而且就在这样的混沌与迷糊当中活着并死去:这就是鲁迅所一再指出的、被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所压抑挤扁了的“沉默的国人的灵魂”,这是鲁迅尽一生攻击不休的国民劣根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他毕生所追求与从事的现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基本出发点。这正是《阿q正传》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于此尽显无遗。

2、阿q的形象

答: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一个贫穷雇农。无家、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做短工渡日。这是一个挣扎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但这个人物却有着复杂而又茅盾的精神性格。阿q穷、地位低下。他在末庄连姓什么的权利也得不到。阿q曾因为认姓赵,是赵的本家而挨了赵太爷的打,人们还说阿q“太荒唐”。阿q曾因追求吴妈,又被赵太爷痛打。此后,未庄也没有人再请他做工,阿q就连出卖劳力的权利也被剥夺了。阿q凭直感思维,性格却复杂。作为雇农,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却又有游手之徒的狡猾;他鄙夷权贵,却又以和赵太爷原是本家为荣;他目不识丁,却又固执封建教条,甚至有自己一套“男女”学说;他深恶“造反”,却又向往革命,以为“革命”可以“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最后被革命党当作抢劫犯而遭枪毙还茫然无知

第二篇: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流浪者阿q——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人们在这篇小说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劣性,而我看到的只是流浪,阿q以及整个民族的流浪。

中华民族从不是个喜欢流浪的民族,可是在那个让人绝望的年代里人们在不断地流浪找不到方向。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高雅情调的,他就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

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在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中,我们的流浪者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除了他自己甚至一无所有,经济条件和社会现实逼迫他一直流浪。

阿q在流浪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是需要女人的,他甚至想女人想的失眠。这对一直没有什么追求的阿q是从来没有的,于是他的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横空出世了。作为流浪者,阿q是不懂诗意的,或许他对吴妈吟诵“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今天的阿q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是他没有学习文

化的权利,连姓氏都是奢侈品的人是不配懂这些的,或许吴妈也不懂,但人家不是有姓氏的人么。于是在爱情这条路上阿q注定流浪了。

或许阿q本来是可以交几个朋友的,可是为什么现实是他和小D王胡他们势同水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象小d和王胡也是水火不容的呢?阿q欺善怕恶,没有朋友是注定的吧,流浪者是没有朋友的,他的劣根性决定他只能孑然一身。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流浪者。他从城里回来时曾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可是自己当了替死鬼时,无数个流浪者道出了同样的幸灾乐祸。阿q是无知的,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你看,多么悲哀如此可怜的流浪者!

很多人对鲁迅的这部经典之作做过评价,从女性观、革命观、奴隶性到看客态度,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不能对一个可怜的流浪者批评太多不是?

希望这样的流浪者永远只活在文学作品里,那么其他的流浪者呢,你我他,中华民族还在流浪。

第三篇: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第四篇: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篇章之

一。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一一“《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而《阿Q正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而且在于具有它的的广泛社会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关键字:《阿Q正传》; 阿Q形象; 精神胜利法; 意义

前言

对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1];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性的性格化和典型化”[2];有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3];还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4]。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而不管怎么说,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

一. 阿Q形象分析

《阿Q正传》之所以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阿Q相”太普通了,鲁迅先生锐利的锋芒触痛了社会的神经,使得许多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这正好印证了俄国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名论断: “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5]。道理很简单,读者感到熟悉,因为这个人物集中地体现着社会上同类人物的特征:读者觉得陌生,因为他是身肉饱满、生动活泼的独特生命,个性与众不同。阿Q是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做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性格也丰富复杂。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染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6]。但同时,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却转而欺辱更弱小者;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

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身上更有着“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地说“杀头好看”。而且阿Q对革命的认识是十分幼稚、糊涂、错误的,他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他向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阿Q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和他一样的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总之,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都表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的农民。

(二)阿Q的“人上人”思想

阿Q是经济、政治思想上都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他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失掉了他的土地和独立生活的依凭,现实处境十分困难。“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对此句进行深度剖析:作为封建社会代表的赵太爷是有钱有势的人物,即权势者,而阿Q的思想清楚地说明他所向往的是成为“阔”人,成为高居于一切人之上的“人上人”。“你”字说明阿Q对人的态度和阿Q的“很自尊”。人都应该自尊,但正常人的自尊必须是同时尊重别人,而阿Q的自尊却是异于常人的,他“很自尊”,同时却鄙视一切的人。从没有听见他说过别人的什么好话,阿Q根本没有一个朋友,从来不用平等态度对待任何人,说明阿Q身为社会底层的“人下人”,但他梦想翻身上来成为唯我独尊的“人上人”,这种思想才是阿Q性格里最本质的东西。

辛亥革命到来时,阿Q追求“阔”、成为“人上人”的思想彻底暴露出来,“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形象的实质得到最充分的表现。阿Q身上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又要凌虐别人和吃别人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这也是国民性的根本问题。

阿Q是奴隶,但他想反过来成为奴役一切人的奴隶主。如果他的“抱负”、“志向”得到实现,他就会成为新的统治者,而且其暴虐程度很可能不比旧统治者轻。

(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

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 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

他能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能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都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中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屈辱,将屈辱抛到脑后。阿Q在生活中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在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二、《阿Q正传》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意义

《阿Q正传》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他在谈到创作该作品的动机时明确说过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7],“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8]。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鲁迅先生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作品发表的当时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对号入座”认为鲁迅在骂他。[9]鲁迅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概括,是要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要呼吁改革者们来做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三、《阿Q正传》表现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症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让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阿Q正传》所写得虽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但他的深刻的思想价值却不会随时代变迁而丧失。中国是一个被封建政权、封建思想和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封建意识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的脑中完全清除,用鲁迅的话说,就是积习太深,以至于产生巨大的惰性。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当年存在于阿Q身上的落后意识和精神病态也不可能从今天或明天的人们身上消除的无影无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当前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在许多人身上,阿Q精神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依然还可能时时见到其影子。

结束语

《阿Q正传》有着不朽的魅力,在它发表后的几十年里,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阿Q正传》也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国内外研究、评论文章众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解读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将会以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永世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蔡仪:《阿Q是一个农民的典型吗?》,《新建设》第4卷第5期,1951.8

[2]冯雪峰:《论<阿Q正传>》,《人民文学》第4卷第6期,1951.11

[3]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1956.10

[4]何其芳:《论阿Q》,《人民日报》,1956.10

[5]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上海出版社,1991.7

[6]鲁迅:《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的信》,《鲁迅全集》第6卷,150

[7]鲁迅:《集外集.俄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7卷,82

[8]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鲁迅全集》第5卷,144

[9]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378

第五篇:《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

篇一:《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

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篇二:《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一个本已“睡着了”的人,当然不可能觉悟,嘛木愚昧之余,只能充当无聊的看客。

5.“阿Q,你还有绸裙么?没有?纱衫也要的,有罢?”联系前面妇女对阿Q惟恐避之不及的情形,分析“没有”“有罢”,说说此时妇女和阿Q的心态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提示:前面的情节里妇女躲避阿Q,是因为受了赵太爷之流的宣传蛊惑,加以愚昧,以为阿Q真个是猎色的坏蛋。而到这里,她们又并不害怕阿Q了,是因为阿Q手里有东西,她们并不喜欢阿Q而是喜欢阿Q的东西。“没有”“有罢”表明阿Q以为自己地位提高了,这些女人都不在他的眼中,所以并不想过分搭理她们。这里,作者对妇女持一种讽刺态度。

6.“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那里会完得这样快呢?”这刻画了其怎样的心态?

提示:赵太爷开始摆出架子,本来想贪小便宜却偏要做出个老爷的样子来,所以一开始说话想说得含蓄而有身份。可没想到阿Q说“完了”,他心里一急就“不觉失声”,露出了一个爱贪小便宜的土地主的尾巴来。

7.“秀才听了‘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消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请伊万不要向人提起这一段话”,此句中的“庭训”“撤消”“驱逐”“提议”是大词小用,庄词谐用,一方面刻画人物滑稽可笑,另一方面具有讽刺意味。像这样的词小说中还有不少,阅读时注意找出一些并加以体会。

提示:略,学生找寻。

8.说说阿Q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略,学生概括。

五. 板书小结第六章内容: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的风光

末路的失意

酒店人的刮目相看

王胡的肃然起敬 妇女们的照顾生意

赵太爷的亲善巴结

得意忘形透底细

敬而远之失人心

斯亦不足畏也矣 篇三:《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 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 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 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 序

小说难以正名

主人公姓氏无从查考

主人公名字不详

主人公籍贯不清楚

戏作“正传”

似乎姓赵,称阿

权且叫“Q”

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地位低下

处境悲惨

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 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 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 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优胜记略

先前阔

见识高

真能做

光荣的癩头疮

挨打的荣耀

痛苦的转移

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七. 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 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 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 阅读第三章:

1. 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 “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 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续优胜记略

怕硬篇

赵太爷的巴掌

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王胡的碰墙

欺人篇

调戏小尼姑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更轻松得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四. 阅读第四章:

1. 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2. 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 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 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 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 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 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 调戏小尼姑

宗族的忧虑

女人假正经

舂米的无聊

笨拙的求爱

秀才的闷棒

屈辱的条约 地保的敲诈

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 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第四课时 分析赏读第五六章

一. 阅读第五章:

1.“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此一“钻”字,妙在何处?

提示:一词写出一个形象,“使彼世相,如在目前”。即使阿Q是个流氓,也可能不会动她一个手指头。她的“钻”实在是自作多情。

2.“谁料这小子竟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提示: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以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看的人们说,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一词?

提示:这是在描写看客,因为鲁迅笔下的看客,大都是对别人的打架吵嘴煽风点火,以求得观赏的愉快。所以“大约”表明很可能不是劝解。

4.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提示: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者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5.阿Q的“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这是什么意思?

提示:这是字面上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心理描写,表明阿Q此时生计没有着落,穷途末路的感觉。

6.“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提示:“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因为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8. 阿Q看见熟识的馒头,真的并不想要吗?

提示:他并不是不想要,而是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老实人,不会做那种光天化日之下抢劫的事,所以他知道馒头是要不到的,人家也决不会赊给他吃。

9. “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子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这些狡辩的话突出了他性格中哪一方面?

提示:表现他性格中的圆滑无赖。

二.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三. 生计问题

古怪的人世

断绝生路

可恨的小D 龙虎斗

不争气的肚皮

静修庵偷萝卜

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国民吃人的本相

板书小结第五章内容:

四. 阅读第六章: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提示:孔乙己的“排”表明他的穷困潦倒,九文大钱来之不易,生怕多给,所以排出来看个清楚。阿Q则是为了在未庄人面前显阔,所以他故意“扔”来,这个带有声音的意思,表明他的目空一切,忘乎所以。

2.分析下面几句中加点词语表现出的“听话人”的心态变化过程。

① 这一节,听的人都肃然了。

② 这一节,听的人都赧然了。

③ 这一节,听的人都凛然了。

④ 王胡惊得一跳,同时电光石火似的赶快缩了头,而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了。

提示:未庄人趋炎附势,所以他们听说阿Q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当然就肃然起敬了;而当他们听阿Q说城里的孩子麻将叉得精熟的时候,他们的“赧然”,又表明未庄人盲目的自卑,会叉麻将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可他们不好意思,这又是国民中比丑的劣根性;下面的“凛然”“悚然”“欣然”三个词描写他们听阿Q讲杀革命党时候的心理表情变化过程,一方面对于发生在现实中的事如此隔膜,说明革命与农民的天然隔绝,另一方面“欣然”是说他们听完后觉得过隐,有些高兴的样子,又刻画出他们的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这几个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表明作者强烈的批判态度。

3.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提示:叹息是因为阿Q不在举人家里帮忙,失掉一个攀附阔人的机会,实在可惜;而出于嫉妒心理,他们听说阿Q不再在举人老爷家里帮忙了,又感到高兴,心想你阿Q不配比我们好,所以心里又快意。这两个词深入地剖析了“听的人”的丑恶灵魂。

4.“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载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Q正传》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定稿)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评鲁迅的阿Q正传(定稿)

    读不尽的阿Q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乡村贫苦的流氓无产阶级者阿Q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贫苦农民。阿Q性格的最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

    《阿Q正传》与《沉沦》

    对《狂人日记》、《沉沦》的理解 《狂人日记》和《沉沦》可谓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就算没读过也会听说过。早年有粗略地阅读过,如今再次拾起时却是不同的心境,得到的也......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本站推荐]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 《阿q正传》读后感1 “精神胜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专门受人欺压,而自己却不会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是专门给别人调侃的......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

    从《阿Q正传》窥辛亥革命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