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想你枣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本站推荐)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1>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红枣地位不高 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里,人们总是把食物区分为主食和副食两大类,前者主要指粮食,后者主要指鱼肉蛋奶。《素问脏器法时论》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谷为养”是指黍、林、寂、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五菜为充”则指葵、韭、燕、蕾、葱等蔬菜。可见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多偏向于粮食作物,红枣作为五果之一只是一种对健康有益的辅助性食物。
(2)红枣文化内涵深厚 枣是滋补食品,民间早有“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之说。枣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中国人心目中,枣又象征着吉祥与幸福,是礼仪庆典上的必备之物。最常见的习俗便是婚礼上关于“早立子”的祈福,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新婚夫妇的床头被角放上几颗枣和栗子,取其谐音“早立子”,以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各地栽培枣树的历史悠久,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珍贵的古枣树和名枣树,成为活的标本和历史鉴证,枣树种植一般成行成排,密密麻麻的枣林一般都会成为地方文化特色和珍贵的旅游资源。
技术环境分析(1>原枣加工技术 原枣加工方面,干制仍然是目前枣果最主要的加工方式。从干制方法看,大量的作坊式小企业仍采用自然晾晒,干制过程中的浆烂损失相当严重,一些中型企业采用将红枣清洗分级后人工干制(烘干)、真空包装的干制模式。大型企业多采用先进的真空低温冷冻干制技术,该技术科技含量高、干制效果好,但设备复杂、能耗大、干燥成本高。
其干燥原理是将物料在冰晶点以下冻结,物料内含水分完全结成固态冰,然后置其在真空态下由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汽,以气态的形式脱除。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红枣低温连续快速制干技术”,在原枣干制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枣深加工技术 目前我国红枣深加工产品主要有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茶、果酱、色素、香精等近百个品种。从万方数据的专利查询可以检索到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迄今为止共有外观设计专利182项,多为包装袋、礼盒方面的设计专利;发明专利20项,其中除了两项红枣加工机械发明专利外,都为枣粉、枣含片和枣饮等方面专利。可见好想你目前除了在枣片、枣饮和枣粉方面有一定的核心技术外,更多的是依靠外观包装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此外,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定了免洗红枣国家标准,这也说明好想你目前致力于推进红枣行业标准化建设,这也是好想你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新进入者威胁 从我国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大力扶植红枣产业发展,鼓励红枣产业的公司化运作,因此进入门槛并不高,并未设立进入障碍,好想你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多年来的品牌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但在低端红枣产品市场上存在众多的跟随者,快速抢占市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瓜分了一些客户资源。此外,随着红枣在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有力的推动国内红枣市场的发展,预计未来市场新进入者威肋、将有所加大。
供应商议价能力 目前红枣企业进行原料收购,基本还是面对个体散户,枣农的种植面积一般不大,红枣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从这点上来说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不高。同时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大都正在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扩展,以保障企业原料供应。但在有些年份,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红枣减产,原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好想你枣好想你枣官网好想你枣价格好想你枣批发好想你枣团购:http://www.xiexiebang.com/ 客户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压价或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红枣作为中国特色产业,虽然消费者比较分散,但产品的成本信息仍很容易被获得,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余地很大,因此消费者有较强的谈判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红枣的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发展,红枣的用途的充分的挖掘,红枣的生产消费就会增加,红枣的价格将会继续增长,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需求的逐步增加,红枣制成品的消费需求将有很广阔的市场。总的来说好想你枣以其良好的品牌形象、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大量专卖店的开设,相对于其它的公司具有很好的额外议价能力。
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目前好想你专卖店销售的产品定位是健康型的礼品,所以与好想你红枣有直接替代关系的也是一些药食两用型的对健康有益的农产品。如蜂蜜产品、茶叶和构祀等。另外好想你的枣干、枣粉和枣饮料等产品普遍偏甜,所以未来面临的替代威肋、来自于一些无糖型健康食品。
现有竞争对手威胁 行业现有竞争对手会采取抢占市场的形式。他们会使用价格竞争、新产品引入、大规模广告宣传等策略,行业内各企业竞争的的激烈程度,取决于竞争者的多少及力量的对比。中国枣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上企业多达数千家,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市场上逐渐开始形成一些区域性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逐渐扩大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好想你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山东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山东裕华集团。以下是好想你主要竞争对手情况:(1>山东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注册资本8000万元,总资产1.6亿元,公司拥有员工2300余人。
位于庆云县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是国内专业加工金丝小枣系列制品规模最大的企业。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实现净利润2亿元。年可处理金丝小枣20000吨,生产金丝小枣多糖1000吨、环磷酸腺普100吨、浓缩枣汁10000吨、枣渣粉 7000吨。
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注册资本1391万元于全国名枣之乡山西交城,是一家集红枣品种选育、种植基地建设、生产基地位保鲜贮藏、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传统营销和电子商务营销于一体的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目前拥有5000吨免洗干枣、2000吨鲜枣气调保鲜贮藏容量,以及枣汁饮料、枣酒、枣酱、枣醋、枣蜜饯等生产能力,配套有完善的水、电、汽、路、运输、资讯等基础条件,开发生产八大系列近百个品种的红枣系列产品。公司“天娇红”品牌己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优质红枣的名片。产能10000 吨/年,列入山西省“两区”开发重点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9月,是以驰名中外的沧州金丝小枣为原料进行功能性营养食品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恩际”品牌如今己被各食品行业以及社会团体所认可,一展成为枣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经过公司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技术实力不断强大,如今产品种类己日渐丰富,食品原料主要有:红枣提取物、浓缩枣汁、红枣配、红枣粉、红枣膳食纤维、大枣多糖、红枣浸膏、构祀提取物等多种深加工产好想你枣好想你枣官网好想你枣价格好想你枣批发好想你枣团购:http://www.xiexiebang.com/ 品;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红姿娇红枣提取液、恩丽蓓口服液、畅乐健、衍生源、宝宝枣泥、“不了情”枣汁饮料、红枣浓缩汁等二十多种高品质营养产品。
山东裕华集团 山东裕华集团成立于1984年,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现己形成农业、化工、房地产三业并举、三业同兴的良好格局。裕华集团主导产品有“雁来红”冬枣、金丝小枣、保鲜速冻果蔬、生物有机肥、樱桃谷鸭、异丁烯、甲醇、PVC搪塑粉料等。
年经营冬枣20000吨,产品60%出口到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品扩展到冬枣汁、冬枣醋、冬枣酒等冬枣下游产品。从整个市场来看,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从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看,好想你是行业第一,但是市场占有率只有1.8%,山东鼎力有1.2%,山西天骄也有0.9%,沧州恩际占0.7 %,山东裕华占0.5 %,公司的市场份额优势并不明显。
好想你的竞争优势在于产品定位中高端,在高附加值的保鲜即食的枣产品市场优势明显,产品类别较多在枣片、枣干和蜜饯等产品上拥有独到的技术。好想你的主要竞争对手纷纷将重点放在枣饮料和科技含量高的红枣提取物等产片开发上面,这些产品都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品,在这些产品上面好想你显然不具有优势。
好想你枣业五力竞争模型 如图2-5五力竞争模型所示,由于各地枣农多为单户经营,规模较小,因此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好想你凭借多年来持续打造的品牌优势以及高质量的产品向顾客收取较高的价格,顾客议价能力不强,好想你的威肋、主要来自行业竞争者的压力,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铺设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以及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等方式挤压好想你的市场份额;另外,红枣低端产品竞争十分惨烈,同时还面临来自于蜂蜜产品、茶叶和构祀、无糖型的健康食品等替代品的威肋、。
好想你枣好想你枣官网好想你枣价格好想你枣批发好想你枣团购: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服装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服装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008-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调研及投资咨询报告简介:
2007年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了诸多困难:人民币升值超过6%、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上调幅度达到14.48%、劳动力成本压力持续上升等,但纺织品服装行业仍然获得了稳定且有质量的发展。2007年,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7%。2007年,服装业利润增速也维持了良好势头,1-11月累计实现利润277.29亿元,同比增长27.1%,利润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平均水平。
出口和内销仍是驱动行业渡过结构性调整阶段的“双轮”。出口的地位依然重要,贸易顺差局面暂不会发生大的扭转,但受制于升值加速和国际贸易压力,会伴随着出口增速、外销比重和纺织品服装占全国总商品出口比重的三重回落。此外受制于内销比重的增加和成本压力的上升,低档、低质纺织品、服装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大量中小企业将因为利润空间被迅速压缩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预测2008年我国服装出口和内销市场的压力将更胜2007年,不过压力中依然存在机会。首先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竞争优势依然明显,价格优势和提价空间仍然存在,具有产品定价权和议价能力的龙头企业转嫁成本压力的优势更加明显;其次内销市场依然繁荣,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继续提升,衣着消费支出将持续增加;收入结构的变化引起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并带来中高档服装和纺织品的消费需求,在内销压力增大的同时,品牌集中度会提高,给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发展和壮大的机遇。
从长远来看,2008年及未来几年,将是服装行业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只有在此期间完成一系列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工作,才能在后十年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服装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特别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以创新为中心环节的产业升级的目标。从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的总体运行态势上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不足之处。目前中国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纺织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而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研发投入则仅为0.16%,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则达到了3%-5%。由此可见,在2008年以及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还任重道远。
本报告分为正文和附录两册,正文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中国服装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国内外相关刊物的基础信息以及服装行业研究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结合深入的市场调查资料,对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运行情况、主要细分市场、进出口、市场营销、竞争格局等进行了分析及预测,并对未来服装行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研判,最后在前面大量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服装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为服装生产、贸易、零售、纺织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附录部分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两部分最新原始数据。公司可根据客户要求对数据进行增减,比如对某个省份希望有更多的了解,公司可以提供这个省
份的详细数据,包括各产品产量、主要经济指标、进出口数据,并可针对这个省份另做详细的调研,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装市场品牌发展起步较早,相较于其它服装成熟,但由于各地新品牌层出不穷,因此竞争仍异常激烈。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前三名:雅戈尔、杉杉和罗蒙市场地位相对稳定,其中雅戈尔市场优势明显,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10%,其他品牌的市场综合占有率较低,大多在1%和2%左右徘徊,且相互之间较为接近。
2、年龄段细分
国内成年服装年龄段分类基本为:18—30,30—45,45—65,65—。
18—30: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消费群体中服装购买频率最多,总体购买金额较多的群体,该年龄段人口在1.8亿左右,其中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与中国总体人口男女比例相反。该群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强的购买欲望,时尚,追求流行、个性,敢于尝试新事物,容易接受各种新品牌。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容易冲动购物。是目前服装品牌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30-45: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消费群体中购买单件服装价值最高的群体,该年龄段人口在3.3亿左右。该群体是消费群体种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群体,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但该群体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相对成熟,因此对风格、对时尚有自己的喜好,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有自己喜好的品牌,对新品牌的接受程度较低,购物理性居多。有相当部分品牌定位于此细分市场。
45-65:该年龄段的人口在2.7亿左右。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事业有成,服装购买欲望一般,但对服装有一定的高阶需求(即品牌需求)。市场上适合该年龄段的服装品牌较少,往往是有购买欲望时,却找不到适合的服装品牌,特别是满足该年龄段的女性服装品牌严重缺失,市场机会较大。
65-:该年龄段人口在1亿左右,购买欲望较低,对服装的需求不是很强。对于该年龄段的服装品牌基本为空缺。
3、产品属类细分
我们将现有市场中主要服装产品的属类进行划分,他们包括:
商务正装系列
商务正装系列包括在正式商务活动及高级商务会晤期间所穿着的商务服装,包括如西装(套装)、燕尾服(宴会装)等类型的服装系列。此类服装代表着经典、非凡与高尚,被誉为“衣着贵族”。此类服装的市场需求量一定,价值较高。高级时装系列
高级时装也被人称之为“明星服装”,因为这类服装往往价格高昂,诸如各类时尚晚宴及高级典礼之中进行穿着。此系列服装以奢侈、豪华为设计特点,大多以纯个性化(即个人订制)订购为经营模式。
周末休闲系列
在周末休闲的服装系列中,还可进行细分,以现今市场中所出现的休闲类型大致可分为:大众休闲(如佐丹奴、班尼路等)、运动休闲(如国际的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的专业运动休闲、Lacoste的网球休闲、Wolsey的高尔夫休闲等)、时尚休闲(如ONLY、VEROMODA等)、户外休闲(如PaulShark的海洋休闲、JEEP的野外休闲等)等。虽然休闲品牌领域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各个品牌开始将原有品牌的着装领域进行延伸,并将一些具体的生活或娱乐概念符之其上,使之更为形象也更加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第三篇:保险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早在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就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他说的金融生态主要是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人际关系。而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既有与之相通的一面,也有自己的专属特性。现在我们就对其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第一、教育状况分析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而在目前,中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仍然面临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人员结构亟待优、人才流动亟待规范等比价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加强保险教育是解决保险业人才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大力普及保险知识,改进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保险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发挥监管机构、大专院校、保险社团和保险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价值观念分析
保险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保险业的发展志向。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统领行业科学发展的作用。从保险业自身来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积极探索建立自身成长与社会贡献兼具的商业模式,实现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引领行业文化思潮的作用,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从狭义上讲,保险行业文化,应该是行业在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能够为行业内部所认同的并共同遵守的、体现行业特点的发展使命、发展愿景、发展宗旨、发展精神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总和。这种行业文化指导下的行业发展精神,是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行业科学发展着眼,必须要有一种主流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来引领,形成一种行业主流文化,使之成为行业内部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从而引领行业走上发展科学、效益显著、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法律契约,重近期而轻长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典型特征相冲突,如货币性、契约性与长久性的冲突。其次,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再次,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
征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范围广泛,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摇篮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即使理论和实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但传统体制对人们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影响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保险公司发展商业的挑战。
第三、文化消费习俗分析
现在将文化消费习俗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个体与世界上其他文化接触得越广泛,他所具有的文化相对主义就越强烈,越易于借助他人具有的标准和价值观对自身进行衡量,而不是简单地以自身标准来衡量,表现为生活在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地区的人越容易接受外来事物,而不会采取简单的以己度人的思维方式。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与西方世界接触较早,交流频繁,文化相对主义强,更易于接受保险理念;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推出的新业务,人们也更愿意进行尝试。在文化相对主义较强的地区,面对外来事物或新鲜事物潜在的风险,人们更愿意选择风险转移,所以在该地区保险更容易被接受,保险公司进行展业的机会越多
另一方面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诸事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依照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持传统观念的人重家庭,重人际关系,重视健康。由于多数人认为家中老人可由家族成员赡养,形成一种家庭自保机制,对养老保险不感兴趣或者需求不大。另外,由于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可能会对生存保险及健康险更加感兴趣。
总之,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仅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是不够的,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推动。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强化行业对诚信、责任、合规、和谐、服务、创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包括上述要素的核心价值体系。定富主席也经常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这个行业,为谁发展这个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我认为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这个行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努力打造诚信文化,责任文化,合规文化、和谐文化、服务文化和创新文化,构成行业文化体系。依靠文化的力量,建立起保险业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四篇:枣产业发展
枣产业发展
即将过去的2006年,是中国枣业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枣业形势可以用20个字来简单概括:“冬枣大降价,干枣大减产,新区放异彩,产后大发展”。今年冬枣售价猛降到了1—2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一品种产量增速过大、品质下降和国际市场开拓不力;北方主要干枣产区大幅度减产,则主要是由于降雨多导致裂果、缩果病严重成灾;而新疆干枣和南方鲜枣即丰产又丰收,则得益于其独特的气候地理优势和市场补差作用;河北沧州恩际国家级亿元枣功能食品生产线的开工、河北沧州崔尔庄年交易额过20亿元红枣大市场的建成开业,河南好想你集团、山东鼎立集团、山东裕华集团等一批产值过亿的枣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以及河北沧州恩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枣功能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标志着我国枣产业化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枣产业何去何从、如何应对,很值得思考。
一、枣产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外的整体情况来看,枣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重新洗牌的春秋战国时代。
从全球角度来看,中国枣产业的超强地位正在进一步得到巩固。近年来,我国枣树面积和和产量每年都在10%以上的速度增长。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资料,2003年我国枣产量为171万吨,估计2005年总产量可达到200多万吨,面积约100万公顷,占全世界的99%左右。而作为枣树第二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除我国外唯一有规模化枣树栽培的韩国,近年来枣树面积持续缓慢下降,产量维持在2万吨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的百分之一,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但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进军我国枣产业特别是枣加工业的势头正在显现。
从国内看,冀、鲁、晋、豫、陕五大传统产枣大省仍占据全国90%的面积和产量,而且普遍增势强劲,尤其是山西省发展最快;新疆更是异军突起,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打造中国和世界上最大的优质干枣生产基地,仅阿克苏地区就要在3—5年内发展10万公顷枣树;另外,北方的贮藏加工和营销产业及南方的鲜食枣产业正在崛起。
从品种结构看,干制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鲜食品种迅速成为枣业发展的生力军。据估算,目前我国制干、鲜食、兼用和蜜枣品种的品种数和产量分别为35:35:20:10和60:10:20:10左右。另外,有很少量的观赏品种。当前在我国起土导作用的10大主栽品种分别为:河北和山东环渤海盐碱区的中国第一大制干品种金丝小枣、河北太行山旱薄山区的制干品种婆枣(阜平大枣)、主产河北太行山区赞皇县并大规模引种西北和东北的兼用品种赞皇大枣、山西和陕西黄河两岸黄土高原上的制干品种木枣、河南豫中平原黄河故道区(新郑和内黄及其周围地区)的兼用品种灰枣(大量引入新疆)和制干品种扁核酸、山东和河北西南部的制干品种圆铃枣和长红枣、以及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两大鲜食品种一一主产河北黄骅、山东沾化并引种全国的冬枣和主产山西临猗引种全国的梨枣临猗。该10个品种分别集中于数至十数个县市,单品种产量都在数千万至上亿公斤,其产量之和可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在栽培方面,一是枣粮间作稳步发展,突破传统观念的枣棉间作在新疆的特殊气候条件和棉花种植模式下得到迅猛发展;河北、山东等传统的枣粮间作区正在向纯枣园、密植枣园转变;而许多新兴产区,从稳健发展和减少与粮食争地的角度出发,发展了大量新的枣粮间作园。二是密植园(1-2X 2-4)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在探索每公顷50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栽培迅速发展,设施栽培尚未定型。在采后处理方面,虽然总体发展缓慢,水平仍然较低,但从贮藏、分级包装到加工普遍有所进步,各地也普遍高度重视,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前夜。
在枣产品贸易方面,在国内,枣仍然主产华北、西北,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中国枣产品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韩国的枣基本上全部供应国内,且自给不足。
二、枣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外向度低。目前,我国的原枣及枣加工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局限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
二是新技术普及率低。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虽然研发寸一大批实用新技术,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亩产
1500-3000公斤)的典型,但新技术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全国平均亩产还只有200公斤左右。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地区片面追求产量,盲目的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导致枣果质量大幅度下降,安全性令人堪忧。
三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且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目前,我国枣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中晚熟品种一统天下,严重缺乏优质中、早熟品种。在新品种推广上则普遍存在着老产区保守、不图更新品种,而新产区又由于发展太快和贪图便宜、新品种比例也不高的问题,造成我国枣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
四是鲜枣周年供应的技术还不过关。目前,绝大多数枣品种一般只能侏鲜2-3个月。货架期保鲜技术还很少有人研究,提前成熟的设施栽培技术还不健全,延迟成熟的设施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是毁灭性病虫害日趋猖獗。近年来,枣疯病、缩果病、裂果和绿盲椿象等难以防治的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能突出枣果特色营养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三、枣产业发展前景
在看的见的未来,整个枣产业还将持续、稳步的发展,其中鲜食枣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大踏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面积和枣产量翻了3番,但枣产品市场一直保持良好态势。随着21世纪的到来,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这样一种大调整、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枣业正在迎来其新的大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显枣业重要地位。我国目前进行大规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强果莱业,稳定粮食生产,而在果品中则强调要大力发展特色果品和小杂果。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用途广泛、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其发展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而且深受群众欢迎。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给枣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然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又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走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道路。枣树抗旱性极强,耐粗放管理,是“一种多收”的铁杆庄稼,非常适合西北地区发展。如西北黄土高原,曾连续5年以上严重干旱,导致粮食绝收,苹果、核桃等严重减产甚至死树,而枣树却一直保持了较好收成。西部地区宜枣荒地资源非常丰富,农民发展枣树可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兼收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国家战略和农民目标的协调统一。可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政策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枣树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进一步拓宽枣产品市场空间。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将整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今后的50年间,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营养型果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在我国,枣果作为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早巳深入人心。因而可以预测,枣果及其加工品在国内亦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
全球化、中国加入WTO将促进枣产品大规模出口。我国加入了WTO,意味着包括枣产品在内的大多数商品的出口门槛将大为降低,国际贸易更为自由,出口效益将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枣树生产国和唯一的枣产品出口国。枣作为我国特产,加之营养丰富,食疗价值高,在外贸出口方面可望迎来其黄金时期。
此外,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家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国产品必将走向国际。枣作为我国特产,出口创汇前景十分广阔。
四、枣产业发展趋势
一是鲜枣产业将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由于鲜枣较之干枣具有更好的口感、更高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C)、更强的国内外市场亲和性(适口性广),加之鲜枣的贮藏保鲜和冷链供应技术发展迅速,鲜枣产业必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持续快速地发展,并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供应周年化、经营国际化,成为枣产业中最活跃、最具竞争力和扩张性的部分,必将擎起枣产业的半壁江山。
二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近年来,枣树品种的多样化和高级化趋向已很明显,品种更新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地方品种选优和远距离的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枣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
刻变革,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协调发展和早中晚熟有机搭配必将成为历史的必然。
国的枣产品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要求枣树生产必须走向绿色化。此外,近年来我国枣树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发展很快,技术上日臻成熟。因此,枣树的无公害和绿色生产将很快走向普及。
四是枣产品向优质化和品牌化迅速迈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对产品的内在和外在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会更加追求品牌。虽然枣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即使在加入WTO后近期内也不会受到国外同行的有力竞争,但国产枣产品却会面临跨国公司和其他果品的激烈竞争。鉴于此,我国的枣产品必须突出自身特色,迅速向优质化和品牌化迈进。一是中抵挡的大宗产品应强调优质和适口性好;二是高档产品将向突出枣果特点的高营养、功能食品性发展。
五是枣树生产将实现区域化分工、国际化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枣树生产必将向其优生区集中,其中鲜食品种将北上冷凉地区,制干品种将向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部移动,加工、经营和研发将向经济、技术和信息发达的东部集中。在种植方面可能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中亚、非洲、大洋州等的干旱地区可能会规模化引种和商品化生产我国的枣树;二是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会涉足我国的枣产业,特别是枣产品的加工和贸易。
五、枣产业发展对策
要实现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扬长补短,在政府、科技、农民、企业、市场的相互结合上下大工夫。通过科技创新为枣产业提供动力和保障,通过政府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为枣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通过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宽市场深层增值,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新技术应用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针对枣产业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的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加强加工专用枣品种研发、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加大实用新技术尤为矮密速丰、绿色生产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枣树业整体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熟期调控和鲜枣保鲜技术,大力推动鲜食枣产业;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开发特色名牌产品;组织联合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枣疯病、裂果、铁皮病(缩果病)防治等重大生产技术难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因地制宜健全公司加农户和枣树协会等形式的产供销全程服务体系。
枣树原产我国,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国外栽植量很少,也未形成商品和规模。其它水果,如苹果、梨、柑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入世后不但没有竞争优势,而且还要受进口果品的冲击。枣树为我国独有树种,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的90%以上,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与我国竞争,各国用枣90%由我国供应。
目前,我国每年出口原枣及加工品9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其中原枣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一半,原枣的出口主要为制干枣果,鲜食枣果的出口量极少。而其中有80%销往东南亚国家,只有20%销往美、英、荷 兰等国。现在红枣出口价每吨为1600美元,折合人民币每公斤13元,然而部分优良品种鲜枣在欧、美的售价竟高达每公斤36美元,远远超过了其它干鲜果价值。在国际市场上,金丝小枣的售价相当于核桃的10倍或苹果的30倍。随着中国的入世,大枣及其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将更快,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据报道:目前全国枣树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量80万吨左右,人均仅有0.6公斤,从市场需求看,远远不能满足形势的发展。据各大枣基地及市场的销售情况看,优质鲜枣批发价元旦每公斤4元以上,贮藏保鲜枣每公斤8元左右,干制品每公斤8至10元,而且供不应求。
第五篇:钢铁行业的发展及环境分析
钢铁行业的发展及环境分析
一、世界钢铁业的发展现状
21世纪的世界钢材消费市场仍主要在亚洲,其消费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费量的46%,亚洲的主要消费市场在中国、东南亚各国和日本。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钢铁生产能力过剩,生产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钢铁生产布局也相应生了重大变化,钢铁生产重心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世界钢产量中的比重急剧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份额大大减少。
(2)、国际钢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竞争焦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区钢材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据有关分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板带材产能仍将大于需求,冷轧板、不锈钢镀锌板等设备的开工率只有70%左右,贸易价格波动大的状况不会在短期改变,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3)、钢铁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加深,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世界钢铁工业出现了两轮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高潮,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内,大致形成了三代炼钢技术。技术创新活动大大提高了钢材的产量和质量。日本、美国、德国、韩极参与这两次大的技术创新,使他们不仅成为世界产钢大国,同时也使他们界钢铁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成为了世界钢铁强国。
二、钢铁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一)、政治环境分析
自2005年出台钢铁产业政策以来,2007年钢铁行业政策出台力度与速度明显加大,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规范引导是基于国内宏观经济、钢铁行业运行态势及国际市场 氛围等综合因素权衡的必然结果,而目的是规范钢铁行业稳健运行。(1)、税收政策:钢铁产品调整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出口上,其中对生铁、钢坯、盘条、钢筋、焊管、带钢等产品均大幅提高出口关税税率。(2)、淘汰落后政策: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节能减排政策:中国钢协将用“万元产值能耗”取代吨钢综合能耗与吨钢可比能耗,落后工艺装备企业的节能减排形势更为严峻。(4)、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了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增值税优惠,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调整税收政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所得税优惠: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5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二)、经济环境分析
钢铁材料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原材料,经济的发展必将拉动钢铁产品需求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都对钢材消费需求有较大拉动作用,同时也带动了消费钢材较多的行业有较大发展。在钢材消费增加的同时,消费结构将保持多层次、多样化,并逐步向高层次演化。需求结构的变化为我国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全球经济来看,“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带来很大打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出现经济低迷,受此影响,国际钢铁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钢材生产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世界钢材市场的低迷给国内钢材市场带来很大压力,使得我国钢材出口难度增加,经常受到一些国家的反倾销威胁,从而使钢材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钢材进口大幅度增加。(三)、社会与文化环境分析
公民的环保意识、消费文化、就业观念、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审美观、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民族传统等构成了社会与文化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明显具有区域特征,不同的地区往往因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钢铁企业而言,社会与文化环境包括居民的环保意识、就业观念、价值观等,社会对钢铁企业的保护环境达到零污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体现人们的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环境要素是指目前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变化趋势、技术变迁、技术突破对企业 的影响以及技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它具有变化快、变化大、影响面大等特点。钢铁公司面临的技术环境主要指网络技术带来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先进的冶炼和轧制技术带来的钢铁生产组织的变化。(1)、信息技术引起的变革及对钢铁公司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全球化为外在形态的网络革命,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的营销理念将进一步更新,企业将根据订单生产,生产周期将大大缩短,实施零库存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因此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成为钢铁公司发展的选择。(2)、钢铁技术的发展对钢铁公司的影响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今后5-10年钢铁行业将重点开发新一代钢铁材料等前沿技术;优化钢铁制造流程,发展节能降耗的冶炼及环保技术等;提高冶金产品质量,开发智能化技术等。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须控制金属制造过程和排放过程,降低成本,生产质量稳定的洁净产品;采取控制,实现排放物的再能源化、再资源化,将污染物和有毒物的无害化处理制到最小,逐步实现环境友好、社区友好的目标。
三、钢铁行业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l、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我国的钢铁工业从行业成长周期上讲处于成熟期,但由于历史原因,钢铁市场结构却呈现出完全竞争格局,目前全国共有钢铁企业2000多家,产业集中度明显偏低。我国钢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合作。由于钢铁企业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加之近几年国内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钢材的需求强劲,各家钢铁企业纷纷修改自己的“十五”规划,大力进行产量扩张。如果钢铁产能增长失去控制,众多企业的这些计划几年内都能实现,那么中国钢铁产能必将大大超过钢材需求的增长,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对今后几年我国钢材市场和钢铁企业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钢铁企业的设备专用性强,固定成本较高,造成了很高的退出成本,这就阻止了现有竞争厂商的退出。只好尽力参与行业的竞争,即使这样做可能 盈利不离甚至招致亏损。钢铁产品是标准化产品,不同品牌豹产品没有多少差别,购买者的选择主要是价格,加之转换成本较低,购买者有很大的转换自由。因此在供求基本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且更多地表现为价格竞争。
2、新加入者的威胁
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限制了任何主要竞争者加入。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钢铁生产的资金要求非常大,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轧钢厂就需资金近30亿元,这还不包括配套的炼铁、炼钢等工序的改造投资,使得新进入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钢材消费迅速增长。由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吸引了部分国外大型钢铁企业的投资。它们以合资的形式在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建厂,生产高附加值钢材,但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对钢铁行业而言,新加入者的威胁不大。
3、替代产品的威胁
钢材的替代产品主要是有色金属(以铝为代表)、无机非金属材料(以水泥为代表)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塑料为代表)。它们在汽车、建筑和家电等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在不断扩大,因而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汽车用的涂镀层板,不仅需要改进肪腐性能,而且必须降低售价,才可能与代用材料竞争。在建筑业最明显的例子是我国建筑用的上水管已禁用镀锌焊管。而改用铝塑料管:钢窗也己被铝合金窗和塑钢窗替代。尽管如此,钢铁材料还是有竞争力的,其特点是20多年来保持价格稳定,今后几十年,如果钢材的替代产品在技术上没有突破,对钢材的威胁就不会很大。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钢铁生产所需的铁矿石、能源、废钢等资源对钢铁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国内铁矿石储量仅可供开采30年左右。加上远景储量也仅能开采50年左右,但由于全球铁矿石储量丰富,近年铁矿石供应量大幅增加,铁矿资源是有保障的。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煤炭,煤炭行业在经历了恶性竞争后,行业内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无序竞争带来的后果,行业自律性迅速增强。国内煤炭行业关井压产,使其讨价还价能力迅速提高。二是废钢资源短缺,需求上涨,刺激了废钢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
5、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由于钢铁产品是标准化的产品,不同品牌的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别,而且购买者的转换成本较低,因此购买者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这种能力还在逐渐提高。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购买商所处的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下游行业选择供应商的范围越来越大,渠道越来越多。(3)竞争的加剧迫使下游行业不断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
四、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和威胁
铁的发明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重大,直到今天钢铁材料仍旧是应用最广泛、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材料。尽管现代人们正在研究各种新材料,以期望它们部分能代替钢铁材料,但始终没有一种材料可以代替钢铁的地位。近十年来,世界钢产量尽管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但产钢总量仍增长。这其中是,一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钢产量迅猛增长,只是发达国家钢产量增长相对缓慢。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钢铁材料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可以预期,在较长的历史阶段内,钢铁作为基础原材料的地位不可动摇。而钢铁产品的原材料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钢铁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因此钢铁产业具有发展前途。
但是,与世界钢铁强国相比,我国的钢铁行业水平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集中度低,钢产量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份额相比其他国家来说较少。二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钢铁企业先进装备少,钢铁生产能力低。三是质量上存在差距。在我国生产的钢材中,大量存在着成分波动大,杂质含量高,性能不稳定,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品种上存在差距。我国钢材生产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从通用材品种到各种专用材品种门类比较齐全的品种体系。但仍存在高效钢材产量低,品种还有一些缺项,部分高附加值关键钢材品种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总之,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投资能力有限,缺乏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小装备多,平均规模小,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产品缺乏竞争力,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现状如不改变,势必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跨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