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7:2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

《中国人的思维危机》内容概要:立足现实、立足当今天,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述思维能力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危机》:对中国人思维危机的深切忧虑,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

《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分析国人劣根性、意在警醒的书籍不在少数,从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开始,就给某些国人以强烈刺激,以至于受不了。可是治病救人,必须疼痛,自古如此。可是即使如此,国人的病症,竟然如入膏肓,不得医治,悲乎~ 怀常先生虽居上海之都市,然能洁身于市井,患国人之疾,立高远之志,成犀利之章,不胜敬佩之余而自惭愧也„„

中国人的思维危机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得那样,由于思维问题的根本性,本书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很难写出这样的书。书中涉及了不少当前的热点问题,比如经济上的房地产、外汇储备问题,教育的弊端,反腐败问题,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城管,户口改革等等,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确实受到了不少启发。应该说,在当前文化界普遍浮躁的背景下,如此内容充实的书还是比较少见的。关于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很多学者都习惯上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或是道德的角度来谈,但本书独辟蹊径,舍弃了空谈道德的做法,而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中国人理性思维的不足,是造成中国人某些劣根性的重要原因,这个角度很新颖,本人认为是有道理的。确实,中国人的窝里斗、好面子、不善反省、奴性、盲目崇古等缺憾,与思辨能力的不足有一定关系,对某些做法的利弊分析,一些中国人往往会比较短视和片面化。作者对教育的批判也很有启发性,有一些新颖的观点,比如对学英语政策的批评,对“最牛历史老师”的评论,对文理科性质的论述,对文科教材教法的批判等等,引人深思。而且,作者不仅仅是批判,而且提出了不少改进的方法。全书的内容逻辑性很强,就象是一篇博士论文,给人以显明的完整感。本书有很强的批判性,对国人的某些缺憾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相信会有一些人不喜欢这样的书。但这些批判恰恰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虽然他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但这种批判精神是值得赞赏的。这本书的缺点,以笔者看来,就是有些论证有些草率,论据也不太充分。再者,就是学术性稍强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谈的不少,对于某些读者来说,读起来可能稍感枯燥甚至困难,但我想如果你耐心读下去,会发现这本书的可读性还是很强的,文笔流畅,一些语句很有内涵,时不时地还会幽他一默,让人解颐。总之,这本书绝对„„

第二篇: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赖敏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也。即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理,就不能成为永恒的真理。既然永恒的真理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那么他可能就是指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当然这种看法必须是逻辑清晰的,有事实根据的,而不是带有功利色彩和主观偏见的。正所谓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只要有观点有科学论据,都不能算是错误的。而这些观点,便存在于我们的思维模式中。

“任何观点都不是永远正确的,也不是永远错误的。”这局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知水平,但思维模式千百年来是固定的。比如在唐朝,如果你说“人类可以飞上天。”这句话在当时来说是正确的,如果谁说自己能飞上天,大家一定会嗤之以鼻,而现在飞机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那句话便是错误的了。因此,我相信有朝一日,人类可能登上火星,甚至星际旅行。谁说将来有一天不可能呢?这取决于我们的创新思维,以便产生出先进的科学技术。本书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而取决于一个国家主流的思维模式。他举例说以色列虽然号称资本主义国家,体制却像是社会主义,主要工业是国有。土地也是国有,住房是公共财产,吃的是“大锅饭”,比我们的人民公社还人民公社。但他仍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强国。因此我觉得,并不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政府对主要行业进行垄断国有,却没有把这些利益反馈给人民,造成现在这个局面。

从中国五千年文化来看,中国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占据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正如刘老师上课所说的:现在西方人瞧不起我国几百年,我们可是歧视了西方几千年。我们认为自己是天朝,外国先进的知识都是糟粕,没有必要学习,自己国家的才是世界一流的。而吸收外国文化,日本可是世界一流。它本身国土面积小,资源少,文化底蕴更是进行拿来主义,唐朝吸收中国文化,近代吸收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甚至现在的日语文字都是模仿吸收于中国的繁体字。可日本,却成为了世界一流的发达强国。整体而言,中国人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中国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不是针对问题本身,就事论事,而是避重就轻,错了还要狡辩,死不认错。中国人并不是通过辩论而寻求真理,而是通过辩论的胜利而满足自己的快感,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这就难以对问题本身作出准确的判断,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中国要引进一项先进事物,总是希望速战速决,早点出成果,这可能是一些领导人急于在任期内出政绩,留名史册,这是出于功利色彩,和古代的帝王如出一辙,可见思维模式大体一致。不注重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不能够吸收精华。而屈服于上级的影响力,下级往往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从而形成思维定式,让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坚守原则的清醒者往往在社会底层,出不了头,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往往郁郁而终,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也是数不胜数。

罗素认为:长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热烈而不带偏见的探索,使古希腊人在历史上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即中国人从小受父母长辈的庇护,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按着父母长辈给定的轨迹,僵硬的行走,希望满足于此安定平稳的生活,一生的路程也许早就定下,缺乏创造力,缺乏冒险精神,自由思维的萌芽往往从小便被扼杀在襁褓里。如由于孩子没有游过泳,不会游,父母就不让他下水,说会被淹死。任何事情需要突破与创新,对待未知科学必须要有献身精神。而中国人大多是抱着一种渴望得到丰厚利润的追求心去拼搏,怎能实现科学的突破与创新?其实当今大多学者能获得一定的学历,岂能不明白此间道理?只是受社会影响,随大流,形成的思维定势而已。因为自古至今在中国,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往往是连带着一个家族群体,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所有的前途与后果,而在西方,一个人往往只代表自己,只要自己愿意,自己想要去做,便能勇往直前,没有人能够阻拦你做任何事。

再举个例子:例如中国人都想长寿,如何养生长寿的书自古以来也是数不胜数,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却并不高,而小日本却能吸收这些知识,即学到还能做到,因而平均寿命奇高。而中国人说起理论来往往都是夸夸其谈,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会理论却不会付诸实践。都知道长寿的秘诀就是多吃素食少吃油腻,多运动少喝酒抽烟,大家都懂这个道理,可几个人能够做到!

中国人大多数都是跟风流,因此,才会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毛党”的出现,大家都随波逐流,不能独立思考,不会带着批判和怀疑的精神,往往上面说什么,大家都信什么还对少数批判者群起而攻之,而进攻的对象,往往不涉及问题本身,而是涉及到各种骂爹骂娘的垃圾话。因此,真理往往被埋没,而那些多数所谓“愚昧的胜利者”往往会因为少数“聪明的清醒者”的不屑与他们争论以及沉默,而沉醉在一种诡辩的胜利而带来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倪萍这个全国人大代表甚至说:我投票向来只投赞成票,我也不太懂得什么,只因为我相信共产党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SHIT~这种无知的人当人大代表,国家能有什么前途?中国七八十岁的官员头发乌黑亮泽,奥巴马才50多岁啊,白发白发白发,看我的心都痛了!!

整体而言,西方人是为了真理而追求智慧,是理想主义,中国人是为了富贵而追求名利,是实用主义。当今世界,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地球。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谁掌握了先进文化,谁就控制了未来。而要掌握先进文化,就必须改掉这些落后的思维模式。

第三篇:《中国人》读后感

实话讲,很久以来我就对林语堂的书充满好奇,渴望拜读之心已久,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著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初次拿到中国人的时候着实令我有点头大。三百余页的厚度的确不少,况且是密密麻麻的小字,通篇找不到几幅图片,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失望。当然不是因为觉得读起来有多么费劲,而是觉得不能把它当做一本闲书来慢慢品读,却是当做任务来完成有些可惜。毕竟有作业在身,读起来不乏走马观花的感觉。果真,到目前动笔,惭愧的讲,我并没有完全读完它。但是即便如此,其中作者各种对我们这个民族细腻的刻画还是令我颇有感触。尤其是那些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度剖析,更是畅快淋漓。

翻开这本书,匆匆看过几眼,不觉有些奇怪,难道那些“懦弱”、“腐化”、“虚伪”的词汇是来描写中国人的?!那个我们每天称颂的民族吗?那个我们印象中一直冠以坚强、伟大的民族吗?好像不是吧,我这样安慰着自己。毕竟这是一本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书本。我们的历史书中那个时候的中国就该如此,贫病交加,积弱不堪。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错了,林语堂先生毕竟是一代大师,看似写的是中国的昨天,实际上他写的就是今天的中国!那些不是只存在于所谓“旧社会”中国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作劣根性,是形成于长久的封建思想,并扎根于中国人的血液之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说到对封建思想的毒害,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同一个时代的鲁迅。他同样以畅快淋漓的文字扁他了封建思想吃人的本性,但是,她却没有看到这种思想对人性的扼杀。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鲁迅先生所说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国人身上几乎没有体现,可是,林语堂先生所指出的那种缺乏社会责任感、无集体意识、好安逸、好享受的弊病却依然存在,而且似乎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而逐渐加重。这不得不令我们这些中日高喊民族复兴口号的政客与文人感到羞愧。

举个子来说。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做事不拘小节的态度,使得中国的改革分外难以实行。回顾历史确实如此。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推翻了皇帝却没能打破人民心中的封建思想,三民主义的构想也是一纸空文,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推翻了国民党,克社会主义的道路却似乎异常的漫长,以至于“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今成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社会现状。莫非真的要用政策和执法力量消灭所有穷人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么?其实,并不是我们领导的阶级不好,也不是领导的革命纲领有什么致命的问题,问题出在执行这些政策的下级

官僚们。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革命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换个年号而已。而在革命的决策者中间也不乏这种思想。辛亥革命在牺牲了无数革命党人的生命之后终于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眼看革命胜利在即,面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孙中山却选定了袁世凯来做推翻它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袁世凯的各种无理要求,孙中山更是尽数满足,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才使得民国的民主政治名存实亡。正是这种“丢卒保车”的思想葬送了革命的前程。话题拉到今天的中国,半个世纪过去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封建制度的灭亡并没有让封建思想彻底的消亡,表面上的隐退却带不走内心深处的劣根性质。这一点林语堂先生给出了深度的解读。当然,作者生活的年代较如今的确有着很大的差异。那是个沉睡中的中国,一个病态下的中国,但是,那也是个值得庆幸的中国,因为她拥有一批清醒的儿女,即使大多是人都沉睡这,但有这样一批人,就想林语堂先生,他们敢于站出来,把自己放在镜子面前细细的端详,敢于说出实话与真相。如今的中国仍需要这样一批人,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社会,一个不会简单的把敢于讲话的人冠以“五毛”和“愤青”的社会。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的复兴,也就真的不远了。

《中国人》读书笔记

赵越

广告一班

1024030139

第四篇:《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这可看做林语堂先生写给自己这本书的话吧,也就是这样一段话,使我有兴趣读这本书,并欲罢不能。可以说这段华与电视剧《走上共和》片中的一段场景及其相似,一个北京街坊卖汤的小老板边用勺子搅汤边说“所有的一些西洋文化都会被中国的民族文化所同化,最后归于本真”。不得不感叹林先生的博学与见识。本书虽写于70多年前,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然而仔细品味,这与现代中国社会又不谋而合,让人称奇。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想要把对此书的评价与感想通通说上一遍,恐怕三日都未能道尽,那就从印象最深刻的女性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吧。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承认在生理上,男女是有别的,或者说,男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作为社会个体而言,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其实这并不需要提倡或者宣传,然而社会就是这样,偏爱以此作为话题,争论不休,大有哗众取宠之嫌。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

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近期,《红楼梦》在各大电视媒体滚动播放,除了讲述一个家族的盛衰史外,其中,各类女人性格特征的展示更是让人回味和探究。而作为8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所体会的林先生在《中国人》一书中的思想见解可谓沧海一粟,这是一本伟大而深刻的书,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深,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相信林语堂先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赤子之心、文人之诚,会让所有读者为之动容。

第五篇: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这本书明显地透出作者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在林语堂看来,当世界文明以一种快得让人来不及接受的速度向前发展时,他的国家却陶醉在文明与原始之间,所以,他困惑地说:“我有时发现一种懒于革新的惰性,有时发现一种颇觉高傲的保守;保守?高傲?到底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人在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上都超过了所有其他民族,所以,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儒道哲学。我们的发明使我们有了生活能力,我们的哲学使我们的生活找到了稳定和安全感,我们以聪明和洞察力率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甚至“曾经是征服者”。带着这种优越感,我们从心底里蔑视所有其他生活方式和思想,乃至后来对任何拯救自己于苦难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抱着冷漠不屑的态度。所以,当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这个曾经先进的民族仍是一只脚在文明的门槛之内,而另一只脚却高傲地留在原始状态。这种现状被西方人视为落后,这种心态被他们认作神秘,“落后而神秘”就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全部印象,连作者自己也感叹到“多么奇怪而又古老的灵魂!多么伟大而又古老的灵魂”。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在《中国人》中,林语堂还用了许多笔墨剖析中国人是怎样面对政治生活的,怎么样生活在经术与权术之间的。中国人把西方称为“方法”的东西叫做“术”,于是哲学成了经术,政治成了权术。这两者本应是相向的“道”,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而人们却常常是用权术来解构经术,其结果是:娱己被当作是束己,放纵被理解为禁欲,贪婪被认为廉洁,从而导致一个缺乏制度的庞大政府和没有纪律的亿万国民的出现。中国的经术不论是儒家的“入”还是道家的“出”都是不容易的,前者更是近于残酷。但中国人所做的不是消灭或修改经术来消解这种残酷性,而是力图使自己既不遭罪吃苦又被认作是遭罪吃苦的道德典范。这种国民心态使得“变通”一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而它的行为首当其冲是为官者,于是,权力成了以“变通”为能的权术。“克己利他”的经术经过权术一消解,为官者改公开抢夺为暗中盗窃,贪官出现了;经术中的“礼治”被权术理解成“人治”,官民关系变成了私人关系。而官德毁则民德降,当这些体现了最高伦理的经术再回到百姓中时,就变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此,林语堂解释中国人喜欢儒家的原因是“中国人不接受法制,总是喜欢‘仁’政。因为它更符合个人利益,更灵活,更人道”。他非常推崇韩非子,希望有一天他的人民能对一个贪官说,“好的,我们将控告你,把你送进监狱”,而不是仿贪官之道为自己生存之道。总之,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地在思考着自己的祖国,但他反映的是人生的爱与悲,而不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黑暗;他既能否定又能欣赏。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问题是,她的国人意识到这些麻烦没有,这才是林语堂所担忧的。

下载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的思维危机读后感(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1 今天我做了一张试卷。在这张已被我填满的考试卷上,令我激动不已的是那一篇小小的短文《我是中国人》。我不禁又细细地品品读了一下这篇文章:“我”是一个在美......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平日里并非爱看书的人,特别是对一些讲大道理的书更是懒得翻阅,拜得此书,也实属偶然。翻开封页便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读后感

    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读后感作者:陈龙(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书记)摘要: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在扉页题有如下文字:如果你把了解的所有知识和周围人的话语都撇在......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五篇范文]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作者:甘进(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讲师 中山大学逻辑学在读博士)摘要:在拜读了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之后,觉得本书有两个亮点。亮点之......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本站推荐)

    ~-9-16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

    最美中国人读后感

    最美中国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发了一本《走近最美中国人》的书,当我一页一页,一个一个的把这些文章读完后,我被他们深深的感动了! 美在生活中,我们身边到处可见这样那样的让我们......

    员工危机读后感

    员工危机读后感 ---态度决定一切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某老板派三个职员到非洲某地考察鞋业市场。回来之后,第一个职员沮丧地向老板报告说:那里没有市场,因为根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