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第二,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经典表述。我们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关于在其“现实性上”、“总和”的规定。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命题与其说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第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这里,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还有学者把“需要”本身理解为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譬如,任何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正如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开的汽车来判定一个人的本质,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费水平上的差异。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需要内容的占有途径、取得方式和消费态度等,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根据这一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而能够相互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为每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基于一定的需要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总之,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体现和确证。这种实践,是基于某种需要所进行的实践,而离开人的需要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第二篇: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能源学院 ***18 陈哲豪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角,对时空、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行了解释与辨析,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规律和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领分为1.以人为本
2.全面
3.协调
4.可持续 从科学发展观的这几方面在马克思基本主义的理论之上,我们可以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分析。
那么如何用马克思的相关基本原理论述可续发展观,下文中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基本原理来浅谈下科学发展观。
关于“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1、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 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 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对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去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奥秘。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马克思就指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面对着一个按照自身 规律运行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 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对象、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 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 想的目的。实践活动的前一特性要求人们讲以人为本、讲价值论、讲人文精神,实践活动的后一特性要求人们讲客观存在、客观规律,讲认识论、科学精神。实 践活动两方面特性的统一就是以人为本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 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特定内涵的原因。把我们 的发展观理解为不包含科学规定的纯人文发展观,或理解为排斥人文精神的纯科 学发展观,都是片面的理解。
2、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洒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 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 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也不能简单地 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当今一切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最高 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 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 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 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3.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主要涵义,是指应当“如何发展”,即是发展自身的本质特点和指导发展的方法论要求问题。十七大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一、关于全面发展的哲学思考
全面发展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首先,从社会层面即全社会的各个方面 的发展,是针对、防止和克服片面发展而言的。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达到这种发展要求,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条件。就其方法论而言,最为关键的,是要在指导建设中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同任何其他社会一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条件和根本动力,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础”。而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繁荣起来。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仍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前提。但是,我们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在注重经济发展、重视历史唯物论时,忘记了历史辩证法,既忽视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因素的能动作用。社会发展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就是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各维度的发展,强调发展的整体性,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另外,要从社会发展主体层面即人的全面发展。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 物质和精神多方面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二:关于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一个基本特征。恩格斯曾经 说过:“当我们深思热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 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相对平衡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单一要素突进的发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整体,各城乡、各区域、各系统等方面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贯彻方法是坚持统筹兼顾,即发展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则,是我国长期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从不协调走向相对协调,为现代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方法。
因此,要协调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关系,要统筹好这个发展的战略全局,要把握住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结构,就客观地需要借助唯物辩证法这门“普遍联系的科学原则”,需要哲学思维,需要坚持发展的重点论与发展的均衡论的统一。
第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防止和克服无视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制约,搞只 顾眼前的竭泽而渔、激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那种难以为继的“跨越式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必须协调、有序的发展。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有效运用社会辩证法与自然辩证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哲学课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称为“天人关系”,或“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它认 为,人来自于自然又依存和反作用于自然,人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但前提是人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那会使“自然界对我们进 行报复和惩罚”。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并错误的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人征服自然的 能力也是无限的,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和主宰。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沙尘暴、各类温疫、许多物种灭绝及濒临灭绝等事实表明,人类在自然面前并不能为所欲为。那种极端开发自然资源以至生态透支,无疑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自毁地球家园。人类必须不断地深入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有限的资源,与之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一代又一代人永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就是人在自然界面前,是社会存在与自然存在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求发展过程的永续性,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谋求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发展的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第三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要论述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
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08年7月18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11月上旬),《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页
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22年3—4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页
毛泽东重要论述
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毛泽东:《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邓小平重要论述
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本身就要求党的领导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是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不相容的。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我们脱离群众,干部特殊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要公私分明,不拿原则换人情;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江泽民重要论述
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
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1994年1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江泽民:《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1995年12月5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194页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2页 胡锦涛重要论述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35页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胡锦涛:《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2009年1月13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
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采取临时抱佛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是做不好的,必须建立健全制度、认真执行制度,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胡锦涛:《继续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2010年10月18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4—1015页
习近平重要论述
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求是》杂志2013年第1期,第6页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月22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全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四篇: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
2009年12月05日 15:53 来源:《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 作者:崔秋锁
近年来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阐释和讨论,不仅将人们的视野扩及到中外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而且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或“人本思想”。显而易见,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问题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阐释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事实上,正是后者构成前者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而前者则不过是对后者的历史性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因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合理阐释。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这却是一个在国内外学者之间存在很大分歧和激烈争论的理论难题。
这里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人们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不同理解和多种解释,进而重新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多种阐释和不同评价。其核心间题在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仅仅代表着一种道德观或价值观,还是说它同时意味着一种历史观和世界观?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理解问题,而且实质上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及其理论实质的重新理解与合理解读问题。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问题做一简要考察和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前提性理解
深入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首先面临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对“人本思想”本身内涵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一般来讲,人本思想主要涉及“人是什么”和“人的地位如何”等间题。然而,严格说来,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并非是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而主要是关于“人的地位”的学说。进而言之,在人本思想中,“人的本质”问题只是把握“人的地位”问题的必要前提,而“人的地位”问题才是人本思想所关注的实质问题与核心内涵。在此意义上说,所谓人本思想,主要是一种关于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思想,它本身意味着一种对于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问题的明确观点和基本看法。而这种观点和看法的核心理念,则是“以人为根本”,或者用当下说法也就是“以人为本”。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本思想来说都是如此。不言而喻,对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来讲同样也不例外。
无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来说,还是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而言,其实质内涵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对其中的“本”存在不同理解;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则在于对这里的“本”要有一个合理解释。其实,所谓“以人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根本”,亦即人们的一切活动及其产物和结果都只能以人自身为根本。实质问题是对“根本”二字的正确理解问题。从词源来看,所谓“根”,原指“草木的根”、“物体的下基”和“事物的本源、依据”等;所谓“本”,具有“草木的根干”、“事物的根基或主体”、“原始、本原”和“根据”等涵义;而将两者合二为一的所谓“根本”一词,则原本指草木的“根干”,即所谓“本下曰根,木下曰本”。[1]由此,“根本”二字合用,常比喻事物的“根基”、“根源”、“根据”、“本源”和“主体”等等。在哲学上,它曾被升华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体”、“主体”和“实体”等;在历史观上,它也曾被视为历史的“主体”、“本质”、“前提”和“基础”等;而在价值观上,它则被引申为价值及其追求的“主体”和“中心”、“出发点”和“目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等。由此而言,如果说“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根本”,那么,从“根本”二字的原初意义和演变内涵来看,“以人为本”或 “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就不仅具有价值观意义,而且具有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亦即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据此可以说,“以人为本”或“人本思想”,在价值观意义上,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等;而在存在论意义上,它则主要是指以人为根基和本源,以人为本体和根据,以人为前提和基础等。不同时代的不同人本思想,虽然在思想内涵、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在坚持“以人为根本”这一核心理念上,它们却是共同的。这一点,无论是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来说,还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来讲,或者是对以往的人道主义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而言,都同样适用。这意味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仅代表着一种价值观而且意味着一种存在观念。
不言而喻,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形成和确立,是以哲学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与转变为前提。同样,我们今天对它的理解和解读也要以这种变革与转变为基础。
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本质上都是某种本体论化的“解释世界”的哲学。它们总是在主客二分、思存分立、心物对峙的二元对立结构中来思考和认识问题,试图以此建立所谓世界的“终极存在根据”、“绝对真理体系”和“永恒价值观念”。旧唯物主义哲学(如18世纪法国唯物论)坚持一种“自然物质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虽然看到了自然物质世界对人及其意识的先在地位和决定作用,但其缺点却是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结果是陷人自然主义的片面性之中;唯心主义哲学(如德国古典唯心论哲学)试图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弊端,但它却奉行一种“精神观念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片面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忽视了自然物质世界对人及其精神的本源地位和制约作用,其结果又陷人了理性主义的案臼而不能自拔。在马克思看来,二者的共同缺陷,都在于忽视了“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2]由于它们都把现实的人抽象化(自然的人或精神的人),因而也都将现实世界抽象化(物质世界或理念世界)。
因此,对马克思而言,哲学变革的合理选择,不再是建立某种传统的本体论化的哲学,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以时代课题及其时代精神为基础和根据,并以人的解放和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意味着:它要以“时代精神表达”的哲学观念取代“终极本体发现”的哲学观念;以“实践人本思想”的思想前提取代“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前提;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取代“本体观念”的思维方式;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取代“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念。事实上,正是这种新的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使马克思的哲学成为一种“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和“文化的活的灵魂”,[3]成为一种根本不同于“理论的人道主义”的“实践的人道主义”,[4]成为一种“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成为一种“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画.新中国人学理路之“改变世界”的哲学。[6]而正是这种“时代精神的表达”、“实践的人道主义”、“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观念、思想前提、思维方式和历史观念,为正确理解和深人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实质内涵提供了观念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价值观意义
如果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本身具有价值观意义,那么,这种意义并非存在于某种抽象的价值关系之中,而是表现在人和世界的多重现实价值关系之上。
首先,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地位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这意味着:在马克思看来,正是人的劳动实践把人从动物界提升了出来,从而使人成为主体和中心,而使自然界变为客体和对象,由此才有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价值关系。神学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错误的。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上,人作为主体和中心的地位却是无法否认的。实际上,以笛卡尔和康德为代表的近代主体哲学,就已经在先验论基础上确立了人是主体和中心的观念,它本身只不过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向“人的独立性”这一现实存在和历史趋势的抽象表达。只有在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及其实践人本思想中,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价值关系才得到了合理解决。
其次,在人与对象的价值目的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这意味着:对马克思而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既不是某些客体的“对象”,也不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灵”,而是“现实的人”及其“人的发展”本身。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现实中的个人”[7];而其根本目的亦即其终极关怀价值,则是人的发展,即“人的解放”[8]和“自由个性”[9]的实现,亦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0]
再次,在人与世界的价值评价关系上,它坚持以人为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马克思主张:人应当“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11];恩格斯也强调:“人只须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这样,他就会解开现代的谜语了。不应当到彼岸的太虚幻境,不是超越时间和空间,不是到存在于世界之中或与世界对立的什么‘神’那里去寻找真理,而应当到最近处到人的心胸中去寻找真理。”[12]这意味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既不是人之外的自然界或某种物,也不是所谓神和上帝,而是人本身及其发展正是人本身及其发展,成为其衡量和评价一切事物价值和意义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最终评价尺度。
总之,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价值观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不仅具有价值观意义,而且其本身更具有存在论意义。
三、马克思人本思想内涵的存在论意义
正像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价值观上具有多重涵义一样,它本身的存在论意义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和多种关系之中。
第一,在人与对象世界的生成关系意义上,它坚持以人为根基和本源。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由此,“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己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它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它自身”。[13]这些论述表明:在马克思看来,人通过自己的对象化活动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实际上都是以人为根基和本源的。没有人及其对象化活动,也就没有人的对象世界。不言而喻,这里所谓“对象世界”,不仅包括人化的“自然世界”,而且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有精神产物。例如,谈到宗教,马克思曾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4]恩格斯也曾强调:“宗教的内容起源于人”,因而,“‘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15]宗教与人的关系是如此,其他对象与人的关系也同样如此。实际上,没有人及其生命活动,也就没有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没有人的精神、价值和理想,新中国人学理路没有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没有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正是人本身及其生命活动,构成了所有这一切对象的形成根基和生成本源。以人为根基和本源,表明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首要存在论意义。
第二,在人与现实生活的本质关系意义上,它坚持以人为本体和根据。这里所谓本体和根据,并不代表着某种终极存在和绝对真理,它只不过意味着人们的现实存在及其生活世界的深层本质和内在实质。既然人及其生命活动是其一切对象的形成根基和生成本源,那么,人及其生命活动也就成为人的现实存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实质。谈到宗教和人、国家和人民、社会和人、历史和人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等等这些社会存在形式,“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的本质的客体化”。因此,“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而“现实的人—而且是人们组成国家—到处都重复表现为国家的本质”。[16]不仅如此,“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7]这意味着:以往的各种旧哲学,总是以某种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永恒的实体为存在根据和历史本体;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则把现实存在及其生活世界的本体和根据归结为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把人类历史看作人的历史生成过程。在此意义上说,没有人及其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人的现实存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以人为本体和根据,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更深刻的存在论内涵,同时也彰显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社会历史观意义。
第三,在人与现实世界的实践关系意义上,它坚持以人为前提和基础。所谓现实世界,亦即人们生活于其中并与其发生关系的现存世界,它既是由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所构成的实践活动世界,同时又是人通过其生命活动不断解决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等矛盾的现实生命展开过程。正因为人及其生命活动是其所有对象、存在与生活的根基、本源、本体和根据,因而人及其生命活动也就成为现实世界的主体前提和实践基础。这一点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直观世界观时得到了明确表达: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7]这意味着,不仅人及其实践活动是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创造者、生成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且现实世界本身也是人们通过其生命活动不断改造和变革旧世界、创造和构建新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这一点,可以视为马克思人本思想存在论意义的最深刻内涵,而它本身也表明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世界观意义。
综上所述,就其实质内涵而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既具有价值观意义,又具有存在论意义,而这后者同时也就意味着它本身具有历史观和世界观意义。换句话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仅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根本的价值观念,而且意味着一种以人为根本的存在观念(世界观念和历史观念)。二者之间并非某种外在的并列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内在统一关系。实际上,它作为一种存在观念构成其本身价值观念的哲学前提和理论基础,而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则不过是其存在观念的必然产物和集中体现。价值观念和存在观念原本不可分割。存在观念脱离价值观念,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而价值观念离开存在观念,则会使其本身成为一种缺乏根基和根据的虚幻价值。哲学观念本身应是价值观念和存在观念的统一,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作为二者的有机统一,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哲学理念。而正是这种哲学理念,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变革之思想前提和存在论基础的理论性质。
参考文献:
[1]《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0812, 0845页。
[2][3][7][8][9][10][11][12][31][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第220页、61页、第73页、第67页、第71页、第76、7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13][14][18][19][20][21][22][23]25][26][27][28][29][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第189页、第189页、第521页、第268, 274、第199页、第520-
521、304页、第40、29、52、35页、第310、3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第五篇:《论群众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群众路线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4月12日下午学习材料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
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2、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节选)》(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0页
3、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年秋—1846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4、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847年9月27日前和10月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1页
5、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
6、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7、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4页
8、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4月底—5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5页
9、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1月—3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798页
10、空谈和实干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
马克思:《致燕妮·龙格》(1881年4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3页
1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8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12、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1月—2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256页
13、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恩格斯:《给<萨克森工人报>编辑部的答复》(1890年9月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1页
14、凡是要把社会组织完全加以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一定要参加进去,自己就一定要弄明白这为的是什么,他们为争取什么而去流血牺牲。近50年来的历史,已经教会了我们认识这一点。但是,为了使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还必须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
恩格斯:《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1895年2月14日—3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页
15、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没有马克思在谈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时期的表现时所说的那种“冲天”的决心和本领,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
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土地纲领》(1908年7月18日),《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页
16、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决不在于背诵词句的多少,不在于必须永远遵守“正统的”公式,而在于促进广泛的工人运动,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
列宁:《合法派同反取消派的对话》(1911年5月12日),《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17、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的。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群众才会投入运动,积极参加运动,高度重视运动,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
列宁:《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1912年6月13日),《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
18、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
列宁:《维·查苏利奇是怎样毁掉取消主义的》(1913年9月),《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
19、群众性的工人运动的实践的重要性决不次于理论,而且只有这种实践才能对我们的原则作出真正的检验。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的报告和给出席该会议的中央代表团的指示》(1914年7月6—13日),《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
20、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列宁:《致尼·达·基克纳泽》(1916年12月14日以后),《列宁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页
21、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1917年4月17日),《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22、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千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
列宁:《全俄农民第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5月),《列宁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23、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
列宁:《论立宪幻想》(1917年7月18日和8月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24、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
列宁:《波拿马主义的开始》(1917年8月11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25、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
列宁:《政论家札记》(1917年9月11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26.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17年11月上旬),《列宁选集》第3卷,人
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页
27、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28.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列宁:《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文献》(1917年11月17日),《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29.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
列宁:《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1月下旬),《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1页
30.在革命事变进程发生巨大的、急剧的转折的情况下,最容易害革命空谈病。革命空谈就是在这种事变发生转折、既成局面已经造成的情况下,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口号很漂亮,很诱人,很醉人,但是毫无根据,——这就是革命空谈的本质。
列宁:《论革命空谈》(1918年2月21日),《列宁选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
31.少讲空话,多做实事。
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
32.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
列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文献》(1918年3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4页
33.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142页
34.为了执行我们的革命任务,并且使这些任务不致成为空想或天真的愿望,而能真正变成现实(能迅速地实现),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应当把组织工作中的讲求实际和求实精神作为当前首要的、最主要的任务。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146页
35.要有多种多样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苏维埃政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弊病,反复地不倦地铲除官僚主义的莠草。
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初稿》(1918年3月23日和28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6—507页
36.革命是要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学习的,只有当千百万人万众一心、一致奋起的时候,革命才成其为革命。
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1918年7月5日),《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2页
37、少来一些政治空谈。少发一些书生的议论。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
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1918年9月18日或19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3页
38、我们不害怕群众在自觉进行建设时犯错误,因为我们只能依靠群众自己的经验,依靠他们自己动手。
列宁:《在全俄工人、农民、哥萨克和红军代表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上的两次讲话》(1918年11月上旬),《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143页
39.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
列宁:《悼念雅·米·斯维尔德洛夫》(1919年3月18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9页
40.少唱些政治高调,多注意些极平凡的但是生动的、来自生活并经过生活检验的共产主义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大家,我们的作家、鼓动员、宣传员、组织者等等都应当不倦地反复提出这个口号。
列宁:《伟大的创举》(1919年6月28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41.正是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
列宁:《在巴斯曼、列福尔托沃、阿列克谢耶夫、索科利尼基四个区非党工人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19年9月3日),《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42、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列宁:《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1919年10月11日),《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
43.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和苏维埃政权把当前一切困难和任务直接告诉劳动群众;我们能向群众说明为什么一个时期要用全力抓苏维埃工作的某一方面;我们能发挥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英勇精神,把鼓起的革命干劲集中用于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列宁:《与燃料危机作斗争》(1919年11月8日和13日之间),《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1页
44.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是靠什么来检验的?是靠什么来加强的?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1920年4—5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136页
45、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1920年4—5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3页
46、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
列宁:《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献》(1920年7—8月),《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47、我们确定不移的口号应当是:少当点“领导”,多做些实际工作,也就是少发一些空泛议论,多提供些事实,特别是经过检验的事实。
列宁:《论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1921年2月7日),《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0页
48、可恶的官僚主义积习使我们陷入滥发文件、讨论法令、乱下指示的境地,生动活泼的工作就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之中了。
列宁:《关于改革人民委员会、劳动国防委员会和小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问题》(1922年1—2月),《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49.共产主义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列宁:《致格·雅·索科里尼柯夫》(1922年2月22日),《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50、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最重要的事情。
列宁:《政论家札记》(1922年2月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2—643页
51、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1922年3—4月),《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95页
52.泛泛之谈。空话连篇。大家听厌了的愿望。这就是当今的“共产党员的官僚主义”。
最好去掉这些东西,拿出实际经验的材料,即使是一个县一个乡的也好,不是学院式的、而是实际地加以研究,让可爱的共产党员官僚主义者来学习学习,哪些不应该做(具体地,有例子,有地名,有确切事实),哪些应该做(也要同样具体。)
列宁:《就<俄共目前农村政策的基本原则>提纲给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信》(1922年3月16日),《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53.对地方经验,详情细节,实际做法,实际经验的研究要具体、再具体,要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既深入县的,也深入乡的、村的;要分析:在什么地方、什么人、为什么(用什么办法)能在极度贫困和经济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取得实际的、虽然是不大的改善;不要怕揭露错误和无能;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现稍为突出的地方工作人员,把他树为榜样。
列宁:《致恩·奥新斯基》(1922年4月12日),《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