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寂寞圣哲 读后感
负担寂寞 ——读鲍鹏山《寂寞圣哲》有感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寂 寞
——《寂寞圣哲》读后感
读了书后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浮现脑海——老子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看着周围“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感受着“断肠人在天涯”的苦涩,闲暇时候看看天,感慨几句人生。而更多的时候,他思索着——哲学——一种希望社会“倒退”的哲学,一种“无为”的哲学,一种提倡守柔、寡欲、居后不争的哲学„„
他曾告诉过别人他的理论和想法,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更很少有人接受。无奈,出关成为他最后的选择。也许作为中国哲学的宗师,就像是书中其他的思想家,像孔子,屈原等等一样,他便注定了寂寞。
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寂寞,就像书中所说的:“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超前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缺,恋后的思想家发现现的所失”。
而想想现在,似乎很少有见到这种能够与“时代拉开距离”的人了。
我们,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重复,重复„„原来那颗清澈透明的心也随着这无限的重复慢慢地变得浑浊甚至已经有些僵硬。
我们用老子发明的“阴谋”去对付别人,不择手段,从中获得好处,然后再用一些大道理不管说通说不通地为自己掩盖罪行„„
我们也用着和老子相同的语言和别人交流,但是我们所说出来的却不是自己的思考之所得,亦不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就算是也是经过马赛
克似得特殊处理„„
我们很少自己静下心来感受身边的事物,很少静下心来思索——思索我们为什么在这,思索我们能干些什么,或者思索哲学——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
这一切,让我们的生活似乎比老子这些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这是一种不同的寂寞„„
而这种寂寞又要怎么才能打破呢?„„
第二篇:寂寞圣哲 读后感
忍住寂寞
——读《寂寞圣哲》有感高一6班韩泽龙作者简介:家讲坛》中主讲的《水浒》,不论在学术界和观众中都引起很大反响。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思想的历史”丛书(三本):《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等。其学术散文文笔优美,思想独到,自成一家。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和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概要:
寂寞圣哲从人的幸福与尊严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作者著这本书的目的是借探讨”圣哲及其生存文化环境,禅师作为个体人与座位社会的人,应当如何去求得人生的幸福与尊严。本书在内容表达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主要文体:议论文内容运用例证对证反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写作风格:在书籍的两侧有作者的批注以及对历史的注释另外,引用了很多古代著名书籍如汉书老子庄子等来作序。着实添加很多文学色彩,丰富知识。
特别之处:在全书末尾,贾平凹注“序”,完美结束。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永恒的乡愁:“有著作大人格惬意大背影遮挡住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的庄周先生了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
他这种心情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惑者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的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乱世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静,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部位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之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
5作者在书中传递的信息
颠倒世界与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不使它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么?“
对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以往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
“一切把戏他都以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将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似的该走了”
“人越贤,闹得动作也会越大,潜在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现存世界秩序的潜在杀手与颠覆者。”
6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老子之言亦不纯一,戒多言而时有愤辞,尚无为而欲治天下。其不为者,以欲无不为也。真正是洞若观火,把几千年前扑朔迷离的老子看得透彻敞亮:老子的很多话,不过只是发泄不满的愤懑之词罢了。”
“浪漫天真的希腊人在地中海的那一边唱着童谣一般的英雄史诗,在海滨的灿烂阳光下相互炫耀他们健美的提醒和臂力,而地球的这一侧,确实苦难重重。
“历史太黑暗了,在阴暗的散发着霉变之气的档案管理青灯苦读的老子,心灵也不免随之阴
暗;现实太邪恶了,饱学博览阅历丰富的老子亦不免随之油滑,甚至狡诈。”
“这哭,并不是悲痛,而是感动,为自己感动,为寂寞感动,为无所不在的主宰我们的道而感动。这是独自一人窥见世界本质之后的激动与感恩。对本书的评价和感受
圣哲们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我个人认为寂寞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真正成功地做好自己的事。
第三篇: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圣哲,无疑是站在平凡人心灵无法触及的感度。而这些能够被称为“圣哲”的大思想家们,隔着千年的历史尘埃,跨着浩荡的中华文明,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不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老庄孔孟、儒道法墨、想来我们并不陌生。书本课堂里、电视报刊上,甚至是传承至今的国学民俗与民族之魂中,都有他们和它们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至人、神人,抑或是圣人,都与我们有共通之初,都是真实存在与尘世之间的人。古来圣贤皆寂寞。圣哲,能于生前得志者,更是寥寥无几。思想家们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于时代,人啊先现世所缺,提出未来之蓝图,荀子如是;或落后于时代,发现现世所失,留恋过去之生活,孔子如是。不与时代同步,也就不易被世人所接受,更不免为现实所迫而心灰意冷。只是在极度失望与失落中,携着孤单的寂寞,带着高贵的灵魂与高尚的理想,或出尘,隐于深山老林;或人世,隐于市集朝野。千百年后的我们,仅一瞥,就为之惊艳,随即便是沉迷。入眼,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时代的叩问和嘲讽。是圣哲被时代所抛弃,还是他们抛弃了世人?是寂寞成就了圣哲,使他们有了对世间冷暖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想沉淀,还是因为身为圣哲,不被他人理解而难觅知音,所以才寂寞?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
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的处事哲学孕育而生。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的倒退的路上前行。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柔弱胜刚强。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在血色残阳中,行至关外。他去了,一去杳然。孔子背负着救世主的责任感。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守着最初的信念。《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弟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也就是那一刻,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
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华往来。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美丽。
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世事庄周蝴蝶梦。
午夜,梦回,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抚媚。
掀开神秘的面纱,沉痛的历史背后余下的是化不开的凄美与哀绝,是渴望光明的向阳花。圣哲的寂寞是对现实的哀叹,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文在心扉刺痛的甜美。一切的一切,他们甘之如饴。寂寞,让他们如此美丽。寂 寞
——《寂寞圣哲》读后感
读了书后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浮现脑海——老子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看着周围“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感受着“断肠人在天涯”的苦涩,闲暇时候看看天,感慨几句人生。而更多的时候,他思索着——哲学——一种希望社会“倒退”的哲学,一种“无为”的哲学,一种提倡守柔、寡欲、居后不争的哲学„„
他曾告诉过别人他的理论和想法,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更很少有人接受。无奈,出关成为他最后的选择。也许作为中国哲学的宗师,就像是书中其他的思想家,像孔子,屈原等等一样,他便注定了寂寞。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寂寞,就像书中所说的:“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超前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缺,恋后的思想家发现现的所失”。
而想想现在,似乎很少有见到这种能够与“时代拉开距离”的人了。
我们,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重复,重复„„原来那颗清澈透明的心也随着这无限的重复慢慢地变得浑浊甚至已经有些僵硬。
我们用老子发明的“阴谋”去对付别人,不择手段,从中获得好处,然后再用一些大道理不管说通说不通地为自己掩盖罪行„„
我们也用着和老子相同的语言和别人交流,但是我们所说出来的却不是自己的思考之所得,亦不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就算是也是经过马赛克似得特殊处理„„
我们很少自己静下心来感受身边的事物,很少静下心来思索——思索我们为什么在这,思索我们能干些什么,或者思索哲学——就像我们的祖先一样„„
这一切,让我们的生活似乎比老子这些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这是一种不同的寂寞„„
而这种寂寞又要怎么才能打破呢?„„
第四篇:《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
《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出国留学网!!《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
(一)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捍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壮志难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笔下豪情四溢,虽勇猛却常怀仁慈的游侠墨子。看过《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的人都见识过墨家的机关术的厉害,墨子好似一位独行侠,腰中怀短剑,眼中充满坚毅。作者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而且是最伟大的剑侠。你可曾想过,一个精通机械,武艺高强的人会拿起手中的武器,为黎民而战,不,也不是战,仅是防守;你可曾想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徒步行走几天,为的只是心中的爱。墨家有儒家的仁,却拥有儒家没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卫人民。真可谓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红遍一时,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一味强调守,却没发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古代的圣人,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有其先进的锋芒,也有黯淡的阴影,我们应该从其身上学习到优点,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场寂寞的修炼,我们应该在寂寞中充实自我,寂寞使人美丽,圣人在寂寞中成圣。从以上的圣人的经历来看,作者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寂寞宁静的心境,一棵树、一个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嚣中变得宁静,在寂寞中寻找精彩。《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
(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保留一份执着,做一次忠于自己的选择。执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毅力;执着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恒心;执着是百折不挠的坚定。执着需要毅力。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这一个充满儿童时代记忆的故事,同时他也是一个教导我们做事要有强大的毅力作支撑,要有不可磨灭的毅力作动力。一个人若拥有无可匹敌的毅力,这个人有朝一日便是那辉煌的成功者。也许我们现在的处境很恶劣,但这却不是我们削减自己一丝一毫的毅力的理由。海伦凯勒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幼年失明失聪,想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情况比她好太多了吧,但是她却凭借着自己长久的毅力坚持不断地学习最终学会多种语言并出了数本书,而我们中却有多少人半途而废,向现实低头,放弃理想了呢? 执着需要有恒心。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精卫填海中炎帝的女儿女娃为了填海无休止的衔石投海。这虽然只是一则神话故事,精卫最终也没能填海成功,但陶渊明仍这样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将小小的精卫与巨人刑天相比,那么他对精卫这种坚韧不拔的恒心的赞赏也
就不言而喻了。有此可知我们要有一颗恒心,才能对理想执着,抓住理想!毕竟滴水穿石,铁杵还能磨成针。执着需要坚定。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军人们对胜利的坚定。贝多芬杰出的乐章的问世是他对音乐的坚定。只有你对这个理想有无法控制的喜爱,那么这份坚定一定是你完成理想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一部分。拥有了毅力,恒心和坚定,那么说明你已经有了对这份理想的执着,后面就只能靠你自己了。我们对理想有执著,理想便不在是空想而已。《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
(三)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圣哲,无疑是站在平凡人心灵无法触及的感度。而这些能够被称为“圣哲”的大思想家们,隔着千年的历史尘埃,跨着浩荡的中华文明,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不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老庄孔孟、儒道法墨、想来我们并不陌生。书本课堂里、电视报刊上,甚至是传承至今的国学民俗与民族之魂中,都有他们和它们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至人、神人,抑或是圣人,都与我们有共通之初,都是真实存在与尘世之间的人。古来圣贤皆寂寞。
圣哲,能于生前得志者,更是寥寥无几。思想家们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于时代,人啊先现世所缺,提出未来之蓝图,荀子如是;或落后于时代,发现现世所失,留恋过去之生活,孔子如是。不与时代同步,也就不易被世人所接受,更不免为现实所迫而心灰意冷。只是在极度失望与失落中,携着孤单的寂寞,带着高贵的灵魂与高尚的理想,或出尘,隐于深山老林;或人世,隐于市集朝野。千百年后的我们,仅一瞥,就为之惊艳,随即便是沉迷。入眼,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时代的叩问和嘲讽。是圣哲被时代所抛弃,还是他们抛弃了世人?是寂寞成就了圣哲,使他们有了对世间冷暖更深的体会和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的处事哲学孕育而生。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的倒退的路上前行。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柔弱胜刚强。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在血色残阳中,行至关外。他去了,一去杳然。孔子背负着救世主的责任感。小编精心推荐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第五篇:《寂寞圣哲》读后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保留一份执着,做一次忠于自己的选择。
执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毅力;执着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恒心;执着是百折不挠的坚定。
执着需要毅力。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这一个充满儿童时代记忆的故事,同时他也是一个教导我们做事要有强大的毅力作支撑,要有不可磨灭的毅力作动力。一个人若拥有无可匹敌的毅力,这个人有朝一日便是那辉煌的成功者。也许我们现在的处境很恶劣,但这却不是我们削减自己一丝一毫的毅力的理由。海伦凯勒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幼年失明失聪,想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的情况比她好太多了吧,但是她却凭借着自己长久的毅力坚持不断地学习最终学会多种语言并出了数本书,而我们中却有多少人半途而废,向现实低头,放弃理想了呢?
执着需要有恒心。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精卫填海中炎帝的女儿女娃为了填海无休止的衔石投海。这虽然只是一则神话故事,精卫最终也没能填海成功,但陶渊明仍这样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将小小的精卫与巨人刑天相比,那么他对精卫这种坚韧不拔的恒心的赞赏也
就不言而喻了。有此可知我们要有一颗恒心,才能对理想执着,抓住理想!毕竟滴水穿石,铁杵还能磨成针。执着需要坚定。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军人们对胜利的坚定。贝多芬杰出的乐章的问世是他对音乐的坚定。只有你对这个理想有无法控制的喜爱,那么这份坚定一定是你完成理想中最需要和最重要的一部分。拥有了毅力,恒心和坚定,那么说明你已经有了对这份理想的执着,后面就只能靠你自己了。我们对理想有执著,理想便不在是空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