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鲸》的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张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张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鲸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张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第二篇:《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听了朱静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抓住语文课的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朱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通过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朱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重、长通读朗读展现出来。
三、指导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朱老师多处精心点化,不着痕迹的教给了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
四、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朱老师都能这个抓住这个重点。我们看到朱老师在认识完生字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鲸体形的大”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抓关键句、重点词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应引导学生多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第三篇:《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4篇
《鲸》评课稿1听了金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金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金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
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金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刘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金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金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金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
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金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鲸》评课稿2听了朱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刘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刘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刘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刘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刘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刘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鲸》评课稿3刚刚欣赏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不仅感受到了陈老师饱满的教学热情,更领略到了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名师的风范。她的课就像这说明文一样,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1、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我们看到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的同时,体会到作者通过多种说明方法,通俗、准确地描写出鲸的形体特点,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扎扎实实的读书方法,重视基础训练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先读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复习回顾说明文及说明方法;通过听写巩固学生课前预习,学得特别扎实;通过操练,知道怎样把几个并列的几个方面(即小标题)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自己列的小标题,想想优劣,让学生学会怎样写小标题;如何选择写作材料等等。老师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鲸》评课稿4聆听了迟**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第四篇:《鲸》评课稿
《鲸》评课稿(3篇)
《鲸》评课稿1刚刚欣赏了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不仅感受到了陈老师饱满的教学热情,更领略到了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名师的风范。她的课就像这说明文一样,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1、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我们看到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的同时,体会到作者通过多种说明方法,通俗、准确地描写出鲸的形体特点,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扎扎实实的读书方法,重视基础训练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先读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复习回顾说明文及说明方法;通过听写巩固学生课前预习,学得特别扎实;通过操练,知道怎样把几个并列的几个方面(即小标题)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比较自己列的小标题,想想优劣,让学生学会怎样写小标题;如何选择写作材料等等。老师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鲸》评课稿2听了朱老师执教的《鲸》一课,感触颇多。课堂中有许多亮点都值得借鉴。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众观刘老师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文特点,渗透学科素养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始终牢记:语文课是姓“语”的。刘老师在教学过程,既注重突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从而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写小标题、写批注,个性朗读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写名片的特殊形式使书面语言得以内化,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意自己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个性朗读,体现学科特色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而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外化理解。感情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之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而这种“个性”又不能“放任自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在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刘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读,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读中体悟。刘老师还在朗读指导中教给学生一点朗读的方法。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虽然有些孩子读得让我们这些大人听来觉得不敢恭维,但这不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体现吗?
三、读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
在这堂课中,刘老师在预设中,多处精心点化,想不着痕迹的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通过鼓励巩固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操练,知道怎样自主学习生字;通过引导语告诉学生怎样写小标题;通过示范,掌握写批注等等。着力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语文的本领。
四、读写结合,重视基础训练
这节课中,刘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就是以自传的形式向大家介绍鲸,这样既完成了对2至7自然段的复述,又能对常用的说明方法复习,还能完成课后习题:鲸的自述。在本课的教学中,刘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研究学问。这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渗透吧。
应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并没有故意“讨好”科学教育而把语文课与其进行生硬地捆绑。我觉得,语文课堂上其实时时处处都在体现着科学教育,而我们的实验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科学的气息,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鲸》评课稿3聆听了迟**老师执教的《鲸》这一课,我感受到一个鲜明的特点:用“找找说说读读”方式领悟说明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迟老师在本课教学时,着力于让学生辨析文中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确落实比较到位,也比较明显地区分了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课文学习的不同。比如在学习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时,她先让孩子们回顾曾经学过的说明方法,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句,说明理由,以此对学过的说明方法进行巩固,然后再引出新的说明方法,最后进行朗读训练,一步一个脚印。在“找找说说读读”中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值得商榷的是,说明文这一文体,其实在三年级时学生已有接触,对于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学生都不陌生,在本课学习中,迟睿老师把重点落实于寻找句子区分运用何种方法,个人认为有点定位太低。是否可以在辨析哪些语言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之后重点体味说明方法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然后在拓展写话时,让学生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而不是训练把文本的第三人称式表述改成第一人称式表述。
第五篇:鲸评课稿修改i
尽管关于什么是语文的说法很多,但是构成语文的要素是语言文字,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抓住语言文字就等于抓住了语文的根。但是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析内容、开掘人文,而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的问题却非常突出。
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因此,无论教学哪篇文章,都要确定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点”。比如哪些词语需要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哪些句段需要当堂积累和背诵,哪些基本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体会、揣摩等等,教师心中必须清清楚楚。教学的时候,紧紧围绕着字、词、句、段、篇等语言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虚心涵泳,潜心会文,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字字未宣忽,语语悟其神”,扎扎实实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把学习语言与理解内容、体验情感、揣摩写法等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学生才能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才能较好地迁移与运用语言。
前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鲸》让我在这方面既有几点收获,又有几点思考。下面我就《鲸》这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如有不成熟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常识性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张老师都能这个抓住这个重点。我们看到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说明方法非常集中的第一自然段,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体会鲸体形的大”“你从哪些词眼体会到鲸体形的大”的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抓关键句、重点词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的同时,体会到作者通过列举数字、作比较、假设的说明方法,通俗、准确地描写出鲸的形体特点——大,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扎扎实实体会准确用词
说明文稍不留意就会上成“常识课”,但在这节课上张老师并没对常识性的知识做深究,而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体会本文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的特点上。例如对文中“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的理解既让学生了解了鲸的进化,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形象。再如教学描写鲸进食这一部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鲸进食的动词体会鲸是如何进食的。(如果这里,张老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头须鲸或齿鲸,描述自己是怎样进食的,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以读促写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三、轻轻松松营造对话氛围 如果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那必将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主动探求欲望,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情趣、看问题的角度等各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和言语的感知、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为了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王老师设计以“师生辩论”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思考,让学生之间彼此思想碰撞,言语争辩,从而达到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让每一个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课堂上锤炼语言,展示内心,张扬个性,体悟真情,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但王老师想法、设计虽新颖,但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里老师需示范、或先扶一把再放,让学生习得学习方法,内化学生的语言。)
四、时时处处渗透读写结合
在教学中张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运用了那哪些说明方法,并渗透了从读学写,体现了读写结合,例如在课末先出示课后三句话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出示资料袋《鲸的自述》体会运用什么说明方法;然后随堂进行小练笔:选折一种身份,可以是鲸,也可以是海洋学家,或有经验的渔民、导游、游客等来介绍一种鲸。这样设计,学生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但我觉得如果这里能直接让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把自己当成一头鲸进行《鲸的自述》,这样,学生直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更亲切,而且学生不仅能巩固课内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利用好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关于写作方法的渗透问题。
《鲸》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有些说明方法在《太阳》《新型玻璃》中已有概念化的认识,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说明。而应真正让学生从句子中体会到这种表达的好处、准确性。如在第一自然段中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的好处可以设计成填空的形式,故意将数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长”等模糊的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作用同理了。关于写作技巧这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文中说明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就可以了,我们不能贴标签,硬灌输。
二、在体会准确用词方面的问题
此文虽是说明文,但它也承载着语言文字训练的任务。两位教师在体会本文准确用词方面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须鲸和齿鲸吃食时的动词就可好好咀嚼。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想象鲸是如何进食的,把自己当作一头须鲸或齿鲸,描述自己是怎样进食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以读促写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三、最后小练笔没有展示出也是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