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试题详解——文学史

时间:2019-05-14 18:3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考研试题详解——文学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考研试题详解——文学史》。

第一篇:考研试题详解——文学史

考研试题详解

1、神话的种类:

答:一,自然神话:在《山海经》中有较多自然神话的遗存,其中不乏神奇怪异,令人惊叹的自然神像,如人面兽身,以动物为主体的神像——神鸟精卫,追逐太阳的夸父。二,创世神话:创世神话注重对世界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探索,这些神话尽管形成文字较晚,且明显杂有后人的意识,仍然特色鲜明,引人入胜,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造人补天的女娲。

三,英雄神话:英雄神话反映先民自我意识的新觉醒,朦胧地意识到自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中主角多半是半人半神的英雄,如射落九只太阳的后羿,怒触不周山的共工。

四,传奇神话:主要载于《山海经》中,多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如奇肱民,传奇神话反映远古人民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2 十五国风:

答: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后13个你将第一个子连着背,很容易记的)3 诗经四始:

答:《关雎》是“风”之始,《文王》是“大雅” 之始,《鹿鸣》是“小雅”之始,《清庙》是“颂”之始。春秋十二公:

答:鲁隐公,鲁桓公,鲁(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公,都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按顺序共十二位,孔子修订的《春秋》即是按鲁国的国君年代的记载,俗称“春秋十二公”。5 竹林七贤:

答:指魏晋之际文学的七位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这七人尤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当时的士人风范,如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他们有着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而阮籍,嵇康皆工于作诗,前者长于五言,后者擅于四言。6 《玉台新咏》

答:《玉台新咏》是南北朝期间梁朝徐陵奉箫纲之命,编选的诗集。全书共十卷,辑自汉到梁于女性有关的诗歌共六百六十余首,是《文选》而外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所录的诗歌多为言情之作,风格以婉约绮丽为主。《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谈谈屈原的理想如何体现在《离骚》中?)答:《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它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不羁”的峻洁人格。在全诗中的字里行间,闪耀着诗人思想和人格的灿烂光芒。一,首先是“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屈原站在历史的高度,洞察社会发展的前景,在《离骚》中表现出对大一统的憧憬和追求。1,屈原的美政理想建立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2,作者同时还看到举贤荐能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关键。3,屈原还认识到修明法度是实现美政理想的必要途径。二,其次是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屈原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难的祖国。在朝之时,他竭忠尽智,辅佐怀王,力图振兴楚国。他把个人的进退,生死都置之度外,惟将君国的前途命运系于心中。

三,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放言无惮,屈原也经受了这一时代的洗礼,他在《离骚》中揭露世俗的混浊,责数怀王的昏惑,闪耀着批判的精神。四,“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屈原在长期参政实践中屡经**,养成了忠于理想,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格情操。8 《离骚》的艺术成就: 答:《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曙光的来临。首先,“灵均”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屈原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文坛上第一位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的产生。诗人以自身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其二,创作方法的突破。《诗经》奠定了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古代神话则是浪漫主义的源头。屈原继承发扬了《诗经》,神话的优良传统,其《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两者完美的结合,不仅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而且还证明了屈原无愧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其三,表现手法的开拓。屈原继承发扬了《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艺术成果,在《离骚》的创作实践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出了重大的开拓,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色彩。

其四,形式语言的创新。《离骚》吸收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和先秦散文的语言表现力,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成为“骚体”。《离骚》在语言艺术上也有不少新的开拓,如双声,叠韵,重言的运用,都较《诗经》有所发展。此外,诗人还熟练地运用对偶工巧的句法,表现出高超的语言功力。并且大量地吸收具有地方色彩的楚方言入诗,显示了新的风采。谈谈你对陶渊明诗歌(散文)作品艺术风格的理解?

答:一,平淡朴素的风格,平淡中见丰富,朴素中见绮丽。1,描写对象,抒发感情皆平常朴实,不去写怪异瑰玮现象,也不故作惊世之论,所见皆为眼前之境,心中之感。2,表达上不加绳削的口语,写景状物,诗中铺排词藻少,渲染形容词少,语言朴素流畅。二,情景事理交融。陶渊明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以人人可见之物,平常之事,抒写胸中高妙之怀。

三.自然隽永的意境。陶渊明超越时代之处就在于他描绘事物,创造主客观交融,情景意趣相和谐的境界,描写的不仅是实有之境,而且是意中之境的具象化。陶渊明伟大的人格表现在什么地方?(谈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理解?)

答:

(一)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1,沿顺着魏晋以来诗歌发展正常脉络,将古朴诗歌发展到更为纯熟的境地,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将玄言诗的玄礼消失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并且开创了田园诗的体裁。3,洒脱,恬淡的人格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家园,得到后人的强烈认同。

(二)陶渊明的思想融合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具有独特的视点方法和结论。其思想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1,安品乐道的生活原则。2,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其身上的儒家思想表现在:1,以苍生为己任的入世理想,“达则兼亽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解?

答:(先答王维诗歌的总体特点,我在文学史上给你写了六七点,然后再答下面的几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最早出于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从构图美,色彩美,层次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绘画以散点透视为主,有别于西方的焦点透视;通过多种多样的色彩表现生活,然后以统一情调贯穿起来。层次美方面有大小,远近,高低,虚实等方面的特色。线条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线与曲线相映交错。12 白居易新乐府诗歌运动的理论主张?

答:白居易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这些文章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认为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应该反映生活。针对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他特别强调以诗歌反映民生,这是他的安人治国,惊世致用的政治抱负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合贡献。

2,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社会功能。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唤起诗人的现实责任感。

3,提出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白居易首先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明确的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对新乐府运动形成“为匹夫匹妇”代言的特色,起了规范的作用,对开创以俗为奇的元白诗派,并使其拥有广泛读者群体起了指导的作用。

4,其不足也有以下几个: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他美感作用,致使他们创作的有些乐府诗成了理念先行,抽象说教的谏章。忽视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蕴藉的特点,对唐代诗人创造意境理论及实践成果吸取和借鉴的不够,导致他们的部分乐府诗歌议论未能和形象很好的结合,直白详尽而缺乏意蕴和回味。“郊寒岛瘦” 答:“郊寒岛瘦”指中唐时期孟郊,贾岛两位诗人的合称。孟郊擅长五古,崇尚古雅,颇有风骨,贾岛专工五律,状景写情,幽细精致。孟诗题材宽于贾诗,感情也较激愤,贾岛诗歌受陶谢,王孟的影响,意境幽静深远,风格平淡自然,很少用典。两人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就是“凄幽苦冷”,所以历来称“郊寒岛瘦”。14 “孟诗韩笔”(或者“韩孟诗派”注意:这两个词不同,“韩孟诗派”都指两人的诗歌风格特色的相似处,“孟诗韩笔”指孟郊的诗和韩愈散文的并称)

答:指中唐时期(1,答题解释:时间)孟郊的诗歌与韩愈的散文的并称(2,人物内容)。盛唐诗歌注重意境的天然营造,情景交融,达到中国诗歌的颠峰。中唐韩愈孟郊等人力图从别的途径入手,取得诗歌的进一步的发展(3,原因),都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孟郊的诗歌孟郊擅长五古,崇尚古雅,颇有风骨,“凄幽苦冷”,语言枯瘦,晦涩,爱押险韵。韩愈的散文如汪洋恣肆,“惟沉言之务去”,奇崛艰涩,力求翻新出奇。(4,两人风格特色),所以合称“孟诗韩笔”。15 “陶柳”(韦柳指韦应物和柳宗元两人,这两人诗歌风格同陶渊明和柳宗元的比较一样,你将下面答案中的陶渊明换为韦应物就可以)

答:“陶柳”指南北朝时期宋朝的陶渊明和中唐时期的韦应物两人的合称。两人都擅长作诗,诗歌风格有相似处,都长于描写田园牧景,具有景中情画外意,寄情入境,寓意含蓄隽永。陶渊明诗歌意境更其淡远,风格疏淡,而韦应物风格较为工细,“发纤浓于简古,寄至于淡泊”。两人的诗歌都有宁静悠远的意境,冲和淡泊的诗风,白描质朴,很少用典。所以后世以“陶柳”合称。小李杜: 答:“小李杜”指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相对于盛唐诗歌颠峰时期的“大李杜”——李白和杜甫——而言,晚唐时期以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成就最高。杜牧诗歌以咏史怀古诗见长,如《泊秦淮》,《阿房宫赋》等,风格“俊爽豪宕,雄姿英发”,在飘逸方面颇有李白的气势,七绝优美隽永。李商隐七律成就最高,沉郁精炼,酷似杜甫,意境深幽,寄托遥深,措辞委婉,神韵隽永。所以两人合称“小李杜”。“温李”

答:指晚唐的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合称。两人诗歌风格方面具有相似处,香艳浓软,擅长描绘女色,意境幽深,主旨晦涩。温庭筠擅长乐府,风格清丽,沉郁劲键不如李商隐,用典精工也不像李商隐那样深僻,李商隐七律成就最高,沉郁精炼,酷似杜甫,意境深幽,寄托遥深,措辞委婉,神韵隽永。所以两人合称“温李”。18 “温韦”

答:指晚唐五代时期花间词派代表词人韦庄和温庭筠两人的合称。两人都擅于写词,温词景语多,善于借景物的精雕细刻,表达情思。意象繁多,刻画工细,“画屏金鹧鸪”,风格“香软浓艳”。韦庄词风格清丽,意象疏朗,擅于用白描刻画心理,用语不事雕琢,时人评为“弦上黄莺语”,形容其词风的清丽。所以两人合称“温韦”。谈谈你对苏轼文学观的理解?(或者出一段苏轼评价别人的诗的话,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即是谈谈苏轼的文学观)

答:苏轼的文学观和思想很复杂,不仅对于传统的重道观,他有所继承,而且,更自觉地以文学家自居,强调文学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总括起来,苏轼的文学观主要以“和谐”为纲。

(一),求新求变。苏轼认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才能成为优秀的文学家,要求自己在文学上“自成一家”,但又反对一味的标新立异,力求两者的和谐。

(二),求真求理。苏轼对文艺最完备,最丰富的见解在于求真求理。他所说的“真”与人们常说的“神似”相似,他认为在“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这一境界,苏轼提出一系列的艺术方法,体现了和谐的美学原则。1,写作时重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细节特征,类似现在的典型和细节描写。2,重视灵感的同时强调“经营”,即艰苦的艺术构思。只有通过苦心经营,才能厚积薄发,在瞬间窥视到艺术的真谛。3,强调“象外之象”的含蓄之美。认为创作要注重其中的神韵的挖掘,但又不能靠朦胧和晦涩。4,强调艺术要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应多著艺术家的自我感情,表现自己的个性。

(三)求空求静。苏轼对文艺最深刻,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见解,在于求空求静。苏轼论文学艺术最推崇平淡自然,天成神妙。他发挥了禅宗的美学思想,并以禅宗的空静观为出发点,将这些不同的美学风格融为一体。苏轼散文的艺术风格?

答:苏轼名列唐宋八大家,而且“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苏轼的散文文学成就较高者集中于赋,论,策,序,记,杂著,书,史评,题跋,札记中,共同特点是长于议论与抒情。散文风格平顺自然,通晓畅达,行云流水,错综变化,真率自然,气势雄浑,而且有以诗为文的韵味。

(一)超凡入圣的神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即能在平淡自然的通达和雄深磅礴的气势中带有一种超凡入圣的情韵和真率深挚的感情。平淡自然是北宋和欧阳修散文的总特点,气势磅礴是韩愈散文的的总特点。苏轼将平淡自然由实用的价值上升到美学的价值,能将雄深磅礴中险怪的部分化为通脱畅达。文章风格行云流水,天马行空。

(二)创造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苏轼能在纡徐婉转,圆活流转之中,带有一种创新出奇的锐气和错综变化的美感。富于变化,文章中叙事,议论,抒情结合的很紧密,挥洒自如。同时,苏轼的散文还有气势雄浑和擅于雅谑的特点。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苏轼的诗歌很典型的体现出了宋诗的特点,和黄庭坚两人代表着北宋诗歌的最高成就。其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究“才学”。才学包括才气和学问方面,苏轼兼而有之,苏黄并称,其实,黄诗更重学问,苏轼诗歌更重才气。1,苏轼的才气首先表现在诗歌中生动活泼,丰富出奇的想象力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扩展诗境,将平凡的题目升华出新意。其次表现在细致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表现力上。再次表现在构思布局,讲究学问和善于用典上。

(二)讲究议论。首先苏轼在议论时亦体现出才情的特点,因而绝少笨拙的空发议论。其次,议论本身也有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富有启发性,充分显示作者思辩的敏锐,识见的卓著。如《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擅于雅谑,注重修辞。苏轼学富才高,能更灵活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所以,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22 谈谈你对苏轼词的理解? 答:

(一)苏轼对词的贡献和创新:

1,提高了词的地位。在苏轼以前,诗文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但词的成就相对薄弱,且将词看作“谑浪游戏”的诗余小道。而苏轼则有意识地把词看作同诗具有相等功能的文体。他称朋友的词为“长短句的诗”,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广大的天地,注入了新的生命,大大提高了词的生命价值。

2,扩展了词的内容。苏轼将前人很少涉猎或者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引入词中,使词从“花间”走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后人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3,开创了豪放的词的风格。在苏轼之前,词的风格主要是缠绵悱恻,香软浓艳,格调柔媚。苏轼一举打破了“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溶入词中,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阔大雄壮的创面取胜,给人“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的感觉。

(二)苏轼的词的风格——豪放,旷达清空。如将自己的真情,政治理想注入词中,格调悲壮苍凉,场面阔大动人。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化到大自然的抒写中,达到真正的超脱,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3 谈谈你对孙悟空形象的理解?

答:吴承恩的《西游记》塑造了这个活灵活现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可以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许多人为之欢喜,为之感动。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的最早出处现在学术界还没有确定的说法,如有人认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受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猴子国大将哈奴曼的影响,有人则认为受到唐代李公佐《古岳渎经》中无支祁的影响。

(一)孙悟空的形象,表现出强烈的蔑视权威,要求平等,反抗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精神。它不满足于水帘洞称王的生活,下山学艺,责怪玉皇大帝“甚不用贤”,大闹天宫,在它身上体现出灾难深重的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摆脱束缚,要求平等,掌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

(二)孙悟空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是不断变化的。从出生到大闹天宫,孙悟空是为了自身及众猴们的生存,自由而反抗斗争,其理想还比较狭窄。在西天取经,降妖除魔,为民行利的过程中,孙悟空的人生理想才升华为为众生而奋斗。

(三)孙悟空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勇于和善于斗争,见义勇为,聪明机警,正直无私,坚定乐观的英雄性格,深受大家的喜爱。

(四)孙悟空不仅敢于斗争,还善于斗争。表现在它善于辨别真伪,能辨善恶。并且针对妖魔的来路,针锋相对地采取克敌制胜的办法。

(五)当然,孙悟空也有普通人的缺点。心高气傲,自命不凡,逞强好胜,不屑干粗活重活等。24 “唐宋派”

答:明朝中期,正当前后七子前后接续之时,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等人提倡唐宋古文,后人称之为“唐宋派”。这几人以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学习的榜样,提倡复古,具有浓重的复古色彩。但成就普遍不高,只有归有光,唐顺之的成就稍微高一些。《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此题重要,答案中的三个方面很容易出题)

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的讽刺艺术。1,《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如马二先生,范进等,尤其是范进考了几十年的科举,一再落第,而一旦中了的时候,竟惊喜得发了疯。《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真实”而获得“讽刺的生命”。作品在描写过程中,没有褒贬抑扬,让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完全处于自然流动的状态。正是在这自然流动状态中,“情伪毕露”,讽刺性强。这是讽刺的最主要的特色。2,《儒林外史》通过人物言行前后的对比及表里不一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梅玖对周进前后的态度,形成强烈的讽刺。

(二)独特的结构艺术。1,《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所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共55回,作为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线索,而是以一回或几回写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故事,自成起讫,独成单元。接下来,在后面几回中,在这些人物退场的同时,又有新的人物,又形成新的单元。从整体看,它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分开来看,又是若干独立完整的短篇。2,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成功地创造了范进,周进,马二等一系列活灵活现的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以人物来贯穿小说,连缀各篇。

(三)富有个性的语言特色。《儒林外史》的语言几乎全为白话。简练而又含蓄,全篇以叙述,描写为主,而绝少抒情,议论。(注意:如果出的题是“《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同样就是问《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26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的特征? 答:《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夫人(包括郑恒)为一方同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这两条线索,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展开,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冲突。

(一)莺莺,张生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反对封建礼教,蔑视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封建门阀制度的家长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这一冲突,贯穿全局,有时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动作,有时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戏剧情节的发展。

(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戏剧中的主要矛盾,但是在全剧中起着加强剧中冲突,塑造人物真实性形象的作用。对于莺莺和张生之间的几次矛盾冲突,很真实地表现了莺莺既渴望和张生相处,又碍于身份,面子,心里上难于冲破封建礼教观念的真实心里。莺莺和红娘之间的冲突更形象地描绘了大胆心细,乐于助人的丫鬟形象。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答:

(一)人物塑造。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等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多抒情唱段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就是抒发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悲哀之情。如对张生的描写,一面写他思念莺莺的痛苦,一面又写他得到“好消息”时那种忘乎所以的喜悦,使这个形象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二)结构安排。1,《西厢记》全剧五本,剧情完整,从整体上来说,其结构是严谨的。如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比如老夫人的“赖婚”就是一个重大的悬念,推动剧情的发展。2,《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夫人(包括郑恒)为一方同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冲突线;二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这两条线索,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展开,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冲突。

(三)语言特点。1,《西厢记》的语言在本色之中见典雅和富丽。作者善于吸取前代名作佳句,再加点染而成妙曲。,使得语言显得典雅清丽。2,《西厢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大量的叠字,巧妙的排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3,语言做到了充分的个性化,即什么人说什么话。28 《诗经》比兴手法的异同?(可问“《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者“谈谈你对《诗经》赋比性的理解?”)答:赋比性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赋比性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南宋朱熹从“诗言志”出发,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一)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里大多诗篇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如《公刘》,《豳风·七月》等。

(二)比的手法也很普遍。大多运用在两物进行对比的时候,通过对比,显出所比之物的独特之处。

(三)兴往往是在作者企图表现一种情感和抒发议论,则先用一种事物或者人物形象来起兴,达到抒情和发抒的作用。29 六朝之人小说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可能出的题如“名次解释——志人小说”或者“《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因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是《世说新语》)答:“志人小说”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以记载人物言谈举止,异间趣事为主的篇幅短小的小说。时人称“世说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到魏晋人物的玄谈清虚和轶闻逸事,所写人物多为王公贵族,军政要员;所写之事涉及各个时期大政方针,朝野遍布,同时保存了学术文艺方面许多重要的史料。

(一)以人物为中心,短篇篇幅之内通过片言只语或瞬间的举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刻画人物的手法多样化,如对比,漫画化,夸张的手法等,富有个性,记事记言相结合。描写的人物,多注重表现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文化趣味,重主观体验而不重外在行迹,以形传神,语少意丰。

(三)语言方面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洪曻《长生殿》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继承和创造?(这道题有可能出“谈谈你对洪曻《长生殿》的理解?”可以先答对白居易的继承和创造,再答《长生殿》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答:继承了白居易《长恨歌》的对李、杨生死不渝爱情的赞扬,又批判唐明皇的“从此君王不早朝”。发展表现在:既注重“臣忠子孝”之情,又注重李杨的爱情。

(一)艺术方面:

1、强烈的对比艺术。上卷描写李杨的爱情,下卷描写离别之悲。

2、突出的性格特征。成功塑造了李杨两人的个性。

3、浓郁的抒情气氛。全剧吊古伤今,深广地咏叹历史上的不平。

31、杜甫诗圣的意义?

即让你答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特色,你将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合答即是。

32、魏晋六朝文艺理论长足发展的原因?

答:

1、社会**严重,导致人的思想很活跃。长期的社会**结束了汉代的政治大一统思想,文人从僵化的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开始以进取、务实的姿态,追求人生的功名、大业,关注人自身的命运和尊严。

2、魏晋之前的文艺理论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给此时期的文学发展打好了基础。如先秦的诸多经典,汉朝的史书,汉末的诗歌发展。

3、魏晋文人自身的大胆创新。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你再简要介绍一下几部作品的主要贡献。

33、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答:

1、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

2、擅长各类文体,诗体,尤长于五言。

3、诗歌风格一改前人风靡、浓软、思情风格,慷慨悲凉,称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4、钟嵘评为“建安之杰”

34、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

一、他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将南朝文学的经验和北朝文学的优点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风格上:既有南朝细腻,秀气,又有北朝的刚健、雄放

二、他为唐朝诗歌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如唐诗既注重风格的刚健、意象的鲜明、意境的天然浑成,又注重诗歌的规律、对仗、平仄、押韵等技巧。

三、庾信本人的文学成就也在文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如艺术技巧:善于用典、对仗精工、音韵和谐,艺术造诣达到南北朝的极致。

四,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贡献:文学体裁方面:七言诗在他手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五言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35、北宋词的发展概况?

答:

一、原因:

1、全社会的普及,皇帝、大臣、庶民全都喜好作词。

2、新词创调大量出现,如小令、慢词等。

3、词的思想内容有根本性的突破,词的填写技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流派众多,如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白石体。

二、分三个时期:

1、过渡期:主要作家:晏殊、张先、柳永。与前人相比的表现:对前人的继承如风格仍是“香而弱”,花前月下,对词的认识不高“诗余小道”,发展前人之处为善于即景抒情、善于用清丽的语言描绘情景相容的画面。创新方面:柳永大力发展慢词,为提高词的表现力增加了物质因素,对民间词有很好的继承。

2、突破期:主要作家:苏轼。苏轼的贡献:提要词的地位,与诗地位相等,并驾齐驱。开拓词的境界。发展词的风格:豪放风格。扩大词的题材,无不可入诗。

3、徘徊期:主要作家:秦观、黄庭坚、周邦彦。回到了婉约的老路上,向词的婉约、精致处发掘,使词的写作技巧更缜密。

36、比较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结构特点?

答:你将两者的艺术特色放到一块比较就是了。

37、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答:类似人物形象的题以后应这样答: 一,这个人物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3分)。二,杜丽娘这个人物最早见之于《太平广记》这样的笔记小说,汤显祖进行创造性的塑造。(2分)三,杜丽娘出身名门望族,是太守的小姐,从小深受封建教养的熏陶。所以封建礼教严酷的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如在衣襟上绣上一点花鸟就要受到干涉。(2分)→但她毕竟是个少女,内心中滚动着青春的热流,渴慕着爱。在后花园感叹“春色恼人”,体会到青春的易逝。所以大胆地做起春梦,并为此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3分)→在作鬼的过程中仍坚持找自己的爱人,生死不渝,真挚感人。(2分)四,杜丽娘的形象在封建时代具有很典型的意义,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代表明代开始萌芽的对人性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3分)

(如果要将崔莺莺和杜丽娘比较,就在上面四个方面分别加上莺莺的东西即可)

38、庄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 答:其实这道题让你答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你可以第一部分答庄子文章的主要风格特色,和意义,第二部分谈他对后世的影响,表现在1、想象力,2、题材,3、放诞不羁的人格精神。第三部分谈后世受到影响的代表作家,屈原、李白、苏东坡、鲁迅几个人的文章的特色,主要谈其与庄子风格相似的地方。第四部分谈庄子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优缺点。

39、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与爱情悲剧的关系?

答:你先答林黛玉的性格:孤傲,难于接近。并解释形成的原因是:小时候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在贾府环境里个性受压抑,爱情不能得到正常发展。然后答《红楼梦》悲剧中爱情不能实现是因为封建礼教、伦理对女性的压抑,尤其是压抑女性的爱情。第三部分答这种关系不是必然的关系,而是作者想以此表达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40、《聊斋志异》中作者如何构建狐鬼世界?其艺术渊源是什么?

答:

一、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中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的深刻体会基础上构建。

二,狐鬼世界多是一些美丽、温柔的女性狐鬼,并着力展示这些狐鬼心灵的美好。揭露狐鬼世界中士大夫和封建官僚的贪婪、愚昧。

三、爱憎分明,故事中狐鬼和人的界限分明。而且,一个短故事构成一个完整的鬼故事。

四、其艺术渊源两个:干宝的《搜神记》;唐代传奇故事。

41、柳永慢词在词史上的地位?

答:先答柳永朝代,主要代表作,然后答:

1、开拓了词的题材,将通俗的事迹,甚至烟花柳巷之事入词。

2、增加了词所要表现的内容。因为慢词较之小令,篇幅上增加了,能更多的表现社会。3,在词史上开创了慢词这种题材,一改以往只有小令的局面。

42、汉赋?(名词解释)

答:汉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文体,在古代的各种文体中最为特殊,即如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张衡,贾谊。主要有骚体赋、散赋(即大赋)、抒情赋等类型,代表作分别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归田赋》。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如后来庾信的赋《哀江南赋》

43、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的艺术构思的异同? 你就分主题(即作者通过这部剧要表达什么)、人物形象塑造、结构特色、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特征,等几方面来比较分析。

44、现代文学部分你好好看笔记就可。

第二篇:中国传媒大学外国文学史2009年考研试题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外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4个,一个10分)

希腊戏剧。七星诗社。古典主义。意识流小说。

二、简答题(共3个,一个20分)

1.具体说明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本质区别

2.哈代“威赛克斯”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

3、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艺术成就和主题思想

三、论述(2个,一个25分)

1.以雨果《巴黎圣母院》和麦尔维尔《白鲸》为例,说明法国浪漫派和美国浪漫派异同

2.为什么说《二十二条军规》是20世纪最好的小说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点睛篇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

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2)《苟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您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划人物,鲜明生动。《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遥深。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3)

《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负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4)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5)

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三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1)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2)《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3)《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四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2)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五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1)

孔子文论:以诗教为核心,倡“兴观群怨”说。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老子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庄子文论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提“虚静”、“物化”和“得意忘言”。屈原倡“发愤抒情”说。司马迁提“发愤著书”说。

王充文论倡“真善美”相统一。钟嵘文论以“直寻”为核心。

李白诗歌理论祟尚自然清新。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2)

王昌龄倡“诗境”论。司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韩愈文论: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欧阳修文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严羽论诗倡“别才、别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3)

李蛰主张“童心说”。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各尽其变,力求创新。王土帧主张“神韵说”。沈德潜主张“格调说”翁方纲主张“肌理说”。袁枚主张“性灵说”。六 古代文学各章精华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愤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美人香草意象:美人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骚体: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秦始皇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带来生机,相反,由于施行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谏逐客书》但是它 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但在文化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总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汉赋的起源:一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二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代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 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汉书》: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文章的演变:曹丕〈典论 论文〉“概文章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二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魏晋南北 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响最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

(一)曹操 生平与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的文学创作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二)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

(三)曹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建安时期在诗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任司空事祭酒等。其诗今存不多,以《饮马长城窟行》最有名,所长在书檄,《移豫州檄》为代表。

四、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阮籍与嵇康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魏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西晋文学 :西晋主要作家

1、潘岳与陆机 潘岳与陆机是西晋太康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左思与刘琨 左思与刘琨在西晋诗坛上是两位比较突出的作家,左思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作品内容充实,富于力度,有“左思风力”(钟嵘语)之称;刘琨当晋末乱亡之际,抒英雄失路之悲,清刚悲壮。二人确为当时文坛之骄骄者。东晋文学与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二)陶渊明的作品 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北朝文学:

(一)(1)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2)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新题材、新风格不断出现,诗歌上,刘宋时期山水诗涌现,“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齐时出现永明体,开始了对声律的追求,语言上开始追求简省,剔除宋诗的板滞晦涩,如沈约提出作诗“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梁陈题材又转向宫体,写后宫妇女生活等。散文创作上。进一步骈化,骈体文创作成为这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3)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重“缘情”。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精工富艳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划(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三)鲍照与乐府七言诗鲍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歌、辞赋、骈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时,与谢灵运、延颜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四)永明体与沈约、谢眺 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五)宫体诗与梁陈其他诗人宫体诗是继齐永明体之后在梁陈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齐梁以来诗歌创作上出现的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而在梁陈两代这种诗风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宫体诗风。从梁武帝普通年间至陈代末年过七十年中,是宫体诗风兴起,并在诗坛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宫体诗的出现,与梁简文帝萧纲有关。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地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一、南朝乐府民歌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 曲辞,其中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辞以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吴歌》、《西曲》、《神弦曲》

二、北乐府民歌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地说,没有一个诗人。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世说新语》等志怪小说。

骈文与辞赋 散文:从总体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的时代,散文并不发达,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其文风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隋唐五代文学概论: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第一章 初唐四杰

四杰生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之浪漫,遭遇悲惨。”(闻一多语)重点: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行》。骆宾王与《在狱咏蝉》。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第二章 陈子昂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的生平:早年“任侠使气”,中进士后,上书论事,曾两次随军出塞,因受主将压抑而去职还乡,后遭政敌迫害死于狱中。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陈子昂的诗特点:质朴、苍劲、平实、无华。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认识山水诗的思想性。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第四章 边塞诗派边塞诗

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高适《燕歌行》、《封丘作》。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第五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古风》《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六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西南天地间”(49-59岁)。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介绍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杜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线,正是这条生命线,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三吏》、《三别》表现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深刻、冷峻的解剖现实。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五律《春夜喜雨》,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律中鬼神惊”的高超技巧。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篇目:《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谕诗。作品:《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篇目:《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中唐社会中一部分地主知识分子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王朝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古文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由秦汉的古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体,再到韩柳的古文,走了一个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合的过程,恰巧走了一个“之”字。古文运动不是重复秦汉古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

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思想、创作

(二)重点是《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

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创作。

(二)重点是:《永州八记》,具体分析《小石潭记》、《小丘记》,综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第九章 中唐其他诗人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 《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第十章 杜牧、李商隐及晚唐现实主义诗派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的创作实际。杜牧生平及其作品,李商隐生平及其作品,唐末社会概况及现实主义诗派。第十一章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了解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第一节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及思想、艺术简介。兴盛原因: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兴起时期,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现实生活精细描绘,注重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第二节唐、五代词温庭筠与花间词派: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如《望江南》(梳洗罢)等篇。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风。李煜和南唐词:李煜是南唐后主,是一个屈辱图存、苟安享乐的风流天子。前期词作,近花间派;亡国被俘,有故国之思,写了一系列感情真挚、沉痛的词,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说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社会特点:对外关系特别软弱;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 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风格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章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第三章 北宋前中期的词

1.晏殊字同叔。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2.张先 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3.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4.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创作方式以追忆为主要特色。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第四章 柳 永

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2)语言上雅俗结合。(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地位 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3)“掩众制而尽其妙。”(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第五章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2)论政之文。(3)抒情之文。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第六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

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3.苏舜卿,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第七章 苏 轼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第八章 苏 轼(续)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2)咏物词。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第九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2.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第十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秦观的词。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贺铸艺术特点是:(1)意象重叠。(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第十一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续)1.周邦彦的生平。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2.周邦彦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200余首 被后人誉为“结北开南”的重要人物。

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2)句法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3)精于声律,音韵优美。

第十二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

1.李清照的生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的词集名《漱玉词》,存词40余首。她的词在情感上以“愁”为主,可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的“愁”情则以家国之思为主。3.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2)语言精工自然,雅俗共赏。

4.李清照词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在南宋初年即开始流传,并被宋人誉为南宋女词人之首,明清两代学者誉其词为婉约派的典范。

第十三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续)

1.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2.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第十四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

1.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3.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第十五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续)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第十五章 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第十六章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

“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

3.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清空”的主要内涵是:(1)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2)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3)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淡雅素净。(4)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第十八讲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续)1.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2.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00余首。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3.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4.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

第十七章 南宋后期的诗歌

1.“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二十讲宋代话本

1.话本在宋代是指新体白话小说,也称为“平话”,它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说话”相当于今之“说书”,它起源于唐代,到宋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说话”主要在勾栏、瓦舍中进行。宋代“说话”主要有三家:小说,讲史,说经。话本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个部分。

2.现存宋代话本,小说类有《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讲史类有《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等,说经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

3.话本塑造了不少市民形象,揭示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特别是表现了他们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思想。讲史类话本则体现了当时民众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新的评价。话本在艺术上以通俗性和生动性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更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4.话本,特别是讲史话本的出现,为后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著作形式和故事情节方面对收到宋代话本的影响。

元代文学史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为代表。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第二章 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一节 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号已斋叟,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第二节 悲剧名作《窦娥冤》

一、剧作的题材来源: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二、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主题思想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赵盼儿形象的分析:(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艺术特色(1)勾栏喜剧: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妓女、嫖客,赵盼儿战胜周舍用的是打情骂俏的“风月手段”,具有青楼调笑的作风。(2)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泼辣明快。

第四节 历史剧《单刀会》主题思想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人物形象分析(1)关羽:对大汉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2)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3)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历史剧的特色(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二、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

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第四章 王实甫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大都人。《西厢记》为其代表作。一部爱情戏的杰作。创作主题《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人物形象分析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历史地位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第五章 元代前期剧坛 第一节 白朴与马致远。白朴与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剧坛地位仅次于关汉卿和王实甫的重要杂剧作家,与关汉卿和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墙头马上》、《梧桐雨》。悲剧《梧桐雨》《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主题思想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艺术特色(1)社会悲剧 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三、喜剧《墙头马上》《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为素材,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3)主题思想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历史剧《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艺术特色(1)抒情悲剧(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杨显之和康进之

一、杨显之和《潇湘雨》 杨显之,时称“杨补丁”。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今存剧目8种,剧本二种,《潇湘雨》为其代表作。

二、康进之和《李逵负荆》李逵形象的分析:(1)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2)疾恶如仇,鲁莽急躁。(3)知错能改,真诚正直。

第六章 元代后期剧坛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主题思想: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的思想。张倩女形象的分析(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其他后期杂剧作家:

一、乔吉一名乔吉甫,字梦符,《两世姻缘》为其代表作。

二、秦简夫秦简夫,大都人,流寓杭州。《东堂老》为其代表作。

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优秀作品。第七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一、什么叫散曲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二、散曲的来源和兴起(1)宋词:(2)诸宫调:(3)北方民歌:

三、散曲的体制和特点(1)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2)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3)多用衬字。(4)无入声。(5)抒情直露。

四、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贯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一、马致远的散曲马致远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马致远的小令名作为《[越调]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马致远的套数名作为《[双调] 夜行船?秋思》,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2)善用鼎足对和博喻。(3)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二、张养浩的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代表作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末的对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影响深远。另外,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第三节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

一、张可久的散曲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张可久的散曲名作为套数《[南吕] 一枝花?湖上晚归》,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艺术特点:(1)营造清雅的意境;(2)化用前人诗词名句;(3)语言清丽文雅,善用对句和鼎足对,体现出清丽派散 曲家的特点。

二、睢景臣的散曲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代表作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第八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一、什么叫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现存的作品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三、南戏的体制(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和创作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作品有南戏《琵琶记》。主题思想《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艺术特色(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元代诗文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刘因的诗和词刘因,字梦吉,号静修是著名的元代理学家。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二、萨都剌的诗和词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林庚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

《金瓶梅》

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定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其次,象《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能趋于一致。《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此外,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弥漫着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想的色彩。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金瓶梅》又以一种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临川。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等人的影响,兼备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进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一位腐儒教授《诗经》。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一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己在孤寂中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抱恨而终。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潮相一致。《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三、《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第七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懋澄的《九籥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谈》、《汾上续谈》等。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

二、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着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其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冯梦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三言”、“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

第八章

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格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而在表现上,则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求格律“。

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第五篇:考研整理现当代文学史_张爱玲(精选)

张爱玲

一.小说题材:

1.张的小说描写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都市形形色色人的市民生活。

2.张爱玲小说的主要题材是沪港两地男女间的婚恋经历,通过家庭的窗口来窥视这个城市的悲欢离合。

3.张的小说描写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女性畸形的婚姻和人生。

二.主题

1. 描写婚恋主题,表现旧文化,旧生活方式没落背景下那些青年妇女的命运。旧时的名门淑女在新式的社会中陷入婚姻的困境。花调中的川嫦,姜长安,白流苏,葛微龙。P125

2. 被旧式文化所束缚的旧式人物和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的心理变态与委靡的生活状态,姜季泽,聂传庆

3. 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潜在主题,在险恶的环境,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的脆弱,幻想的脆弱。佟振保,倾城之恋——对人的自主意识的彻底颠覆。

4. 对人的潜意识,非理性的强调,人的不可理喻。在她的小说中,人逃脱不了情欲的支配,她经常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人物的失败与挫折。金锁记p139

三.艺术特色

1. 张善于用室内的陈设,人物的服饰,日常生活的细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体现颓丧气氛和情调,表现旧文化和旧的生活方式的式微,这一切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立体化,具象化,人物是融于气氛中的一部分,而在这褪色的背景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见得分明。张已经习惯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的一种情调、气氛来说明一切,生活上的腐朽通过他的结果呈现出来《茉莉香片》聂传庆的背景,逃不开背景的变态心理p123

2. 张擅长写在旧背景制约下的人物,将人物与特定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写人物的时候也就是在写一种生活。因此她甚至有意识地制造一些人物外观上的对比,言丹珠衬托聂传庆,王娇蕊和孟烟鹂。P130

3..变“戏剧性冲突”为平缓朴素的日常生活,表现复杂多面的人生。2.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她划分了三种范畴:一是“有力”而“没有美”二是“悲壮”三是“苍凉”她为并未整体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生活形态创造一种形式感或以细腻的形式感创造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力。

4. 她经常将各种感官印象打通,使意象转化为新奇,更富有弹性eg颜色转化为听觉,触觉转化为视觉,她找到了各种感觉的交汇点,实质上是一种譬喻,她的意象不仅修辞巧妙,联想逼真,更善于用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将人物的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联系起来,人物的心理反应和感官印象几乎有同步的性质。P143

5.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许多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既是规定情境中的动作,又是人物处境或是人物之间关系的隐喻,她通过人物感受与幻觉的重复出现来制造不同的隐喻,“小蓝牙齿”p154,用隐喻来暗示人物内心,她制造的隐喻中,暗示者与暗示对象彼此相互渗透,贯通,高度合一,暗示者不仅是表现手段,它本身就构成表现目的的一部分,因而就具有审美的自足性。由意象点化而来的隐喻手法,与象征的潜能和谐融为一体。P157

6. 叙事方式上:一是始终存在游戏于不同视域之间的人称暧昧的传奇叙述者,操纵转

换不同视点。二是在荒凉意象和景观揭示的“奇”的边界,喻示“奇”的终点之后,有种新的想象和奇景——以生命本身为“奇异”的想象。

7. 善于用内心独白向人物内心纵深处挖掘,捕捉人物明确意识层上的活动,表现心理

活动的有序而呈线性,更用自由联想捕捉人物意识与下意识中间地带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散漫的,枝节横生,旁逸斜出。P166

四.小说结构

1. 她的小说中展现的是书中不同人物的一份又一份的失败记录。故事开始时。主人公

经常处于一个人生转折的当口,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在生活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或是毁灭,或是落到比原来更不堪的境地。表现为一个下坠的过程:原先生活构想的幻灭,精神的萎缩,自信的丧失,——这是作者为人物安排的必然的路径。薇龙p132

2. 小说的又一个圆周:人物在登场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报着掌握自己命运的理念,以为

自己的处境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改善,当故事结束时他们的信念全部夭折,不得不承认现实与环境的力量。表现在外部的活动上,便是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第二炉香

3. 淡入,淡出的框架式结构,开头多用全景镜头,画面又隐到显再到渐渐隐去,恰好

吻合故事叙述者的情绪过程,在视觉上产生的缓慢,恍惚,静谧的感觉延展了读者的思绪,使故事负载了更多的回味。

五.精神追求

1. 张欲在反映旧式文化的衰落,旧的生活方式的崩溃为布景的情况下透出布景下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她的布景—没落的文化,新旧交替的时代,恰好使人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她的作品中都把普通的人性凝定在普通人的身上,而把普通人和传奇联系在一起,则是她希望在普通人的身上咀嚼出浓稠的人生况味,而又将传奇归于不奇,滤去人们一相情愿参合在巧合事件中的浪漫成分。

2. 张在小说中多次表现人性的盲目,人生因而盲目而残酷,人物的不敢想,不能想给

人物带来的重压。对于张,认识人生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它将人生置于幻灭、虚空下,因而小说主题永远悲观,对于一切人生的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

3. 从作品中看来:1.张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富于现代感的表述,利用特定的形象,物象和景观所形成的表现力,从中国的生活形态去观察时间,把时间写入到中国“参差”的空间中。如物品从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生产者;“意象化的叙述”有意味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景观”,是社会生活形态成为“文本”;参差不均的分布“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居住场和“异国情调”的空间形象。

4. “新传奇”,“重创对“奇”与“不奇”的判断和界限即两种视线的对视,两种经验

领域的交逢。传奇式写作同时创造双重奇景,同时跨越双重领域的叙事活动,创造时代的“传奇”可能性本身。

六.意义

张的写作以“参差”和“苍凉”作为一种形式感,以“人生安稳的一面”为“底子”,打开了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普通社会。她借用了下层市民文化的想象域拟设了一个中国半传统的普通市民社会的声音。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

孟悦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看成一个开放的写作领域,她认为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有

可能把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讨论具体化为一种现代文学写作的研究。

背景:现代观与时间观

五四新文学运动传播的现代观认为“现代”是一个整体,中国要现代化就只能以一整套全新的“现代体系”取代原有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对文化和文学实践有相当左右力的话语,这个话语把“现代”绝对化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时间单位,从而中国与“现代社会”模式之间的差异被表述成了某种“时代”的问题。他们明确得把历史,社会和人性理解为某种历史性发展的产物,并主要以时间为范畴来界定什么是“现代”。“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说成了“时间化”、“现在化”。

这种“现代观”在两个要害问题上影响了新文学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和叙述:1.中国社会与“现代”的关系被想象成了某种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后来甚至成了一种特定的“现实观”。以历史性的进化为取景标准让不按时间规律进步的“现实”生活图景显得特别黑暗,现实成了理想的对立面,而希望则被放到了未来。

2.由于“时代”成了“现实”的单位,“时代”的不可分决定了“现实”的不可分,带来了一种表现观:同一“现实”的不同场景,表现“时代”是“怎么写”问题的观点,导致作家不注重对形式想象力的辨认和培养。

孟悦认为这一话语的局限在于没能从关注全社会的立场上,提出新文学写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即如何把当时中国那种新旧间杂“不新不旧”的生活形态和语言形态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学想象力,而不是简单地宣布“现代”在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表述方式中的缺席。而这种“现代观”和写作方式的局限正是张的长处:1.变“戏剧性冲突”为平缓朴素的日常生活,表现复杂多面的人生。2.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她划分了三种范畴:一是“有力”而“没有美”二是“悲壮”三是“苍凉”她为并未整体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生活形态创造一种形式感或以细腻的形式感创造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力。

从作品中看来:1.张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富于现代感的表述,利用特定的形象,物象和景观所形成的表现力,从中国的生活形态去观察时间,把时间写入到中国“参差”的空间中。如物品从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生产者;“意象化的叙述”有意味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景观”,是社会生活形态成为“文本”;参差不均的分布“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居住场和“异国情调”的空间形象。

2.“新传奇”,“重创对“奇”与“不奇”的判断和界限即两种视线的对视,两种经验领域的交逢。传奇式写作同时创造双重奇景,同时跨越双重领域的叙事活动,创造时代的“传奇”可能性本身。

叙事方式上:一是始终存在游戏于不同视域之间的人称暧昧的传奇叙述者,操纵转换不同视点。二是在荒凉意象和景观揭示的“奇”的边界,喻示“奇”的终点之后,有种新的想象和奇景——以生命本身为“奇异”的想象。

总结:张的写作以“参差”和“苍凉”作为一种形式感,以“人生安稳的一面”为“底子”,打开了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普通社会。她借用了下层市民文化的想象域拟设了一个中国半传统的普通市民社会的声音。

下载考研试题详解——文学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考研试题详解——文学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 2004-8-13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题5分) 1、北山移文 2、九辩......

    中国文学史试题

    中国文学史试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弹歌》是一首原始猎歌,歌词载于( ) ①《吕氏春秋》 ②《吴越春秋》 ③《礼记》 ④《淮南子》 2、《女娲补天》原载于( ) ①......

    古代文学史试题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一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

    考研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概述

    古代文学知识点 第 1 页 共 23 页 考研中国文学史知识点概述 先秦: 1, 中国文学源头概况及其特点 2, 先秦文学形态特点 3,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4, 先秦文学文化背景的三个阶段及......

    外国文学史参考试题五篇

    1. 简述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艺术。 思想内容:通过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这个悲惨的故事,诗人表达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是一位具有坚强意志的爱国爱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