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时间:2019-05-13 08:5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一篇: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29]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

75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7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 迅

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2.《狂人日记》的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

3.分析和评价《呐喊》和《彷徨》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4.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及阿Q与革命的关系和鲁迅对阿Q式革命的态度,分析《阿Q正传》的思想和艺术。

5.评价《故事新编》的思想和艺术。

(四)“问题小说”与“乡土小说”

1.分析“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的思想和创作特色,分析“乡土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及其文学史意义。

2.比较分析冰心、庐隐的“问题小说”在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上的差异。3.结合《缀网劳蛛》、《商人妇》、《命命鸟》等作品,分析许地山小说中的宗教色彩和浪漫情调。

4.分析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5.结合《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等作品,分析废名“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及其在现代抒情小说发展中的地位。

(五)自我抒情小说

1.自我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2.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他的“自叙传”小说的成就和意义。3.张资平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王以仁、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4.浅草社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六)个性独异的散文

1.“语丝文体”的基本特征,“现代评论派”杂文的特点,周作人关于“美文”的主张,郁达夫、徐志摩散文创作的特点。

2.分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分析《野草》的象征手法和思想内容。3.分析周作人散文的思想特色和艺术成就。

4.分析冰心散文中蕴含的“爱的哲学”和“冰心体”散文的基本特点,分析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和艺术。

5.梁遇春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佛教思想对许地山散文创作的影响。(七)现代戏剧的兴起

1.中国现代话剧的基本构成与现代话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2.“爱美剧”、“国剧运动”和浪漫主义戏剧的特点,分析田汉的《获虎之夜》。

二、第二阶段的文学(1927~1937)

(一)新文学运动的政治分化与多元互补

1.1927~1937年间新文学运动形成三种主要力量的情况,革命文学倡导者的基本主 3 张,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论争的基本情况,左联成立的意义与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2、梁实秋的文学主张,左翼作家对新月派的批判,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3、“自由人”胡秋原与“第三种人”苏汶的文艺观点,分析其有价值的内容,瞿秋白、鲁迅、冯雪峰等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批判。

4、“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主张与自由主义作家、左翼作家对他们的批判。

5、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模式,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沈从文的作家论文学批评,李长之的传记批评。

(二)左翼小说

1、早期普罗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及其题材特征,普罗小说在1927~1928年间出现的原因;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在理论上的主要分歧。

2、分析蒋光慈的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和柔石的小说《二月》。

3、《子夜》的主题、结构艺术,吴荪甫形象,以《子夜》为代表,分析社会分析派小说的特征、成就和历史局限性。

4、分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张天翼《包氏父子》的讽刺艺术,艾芜《南行记》的创作特色。

5、叶紫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吴组缃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6、“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的创作特色。

(三)“京派”与“海派”小说

1、京派作家的构成,京派小说的主要特点;海派文学的历史分期,初期海派小说的创作特点;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创作特色。

2、分析老舍市民文化小说的文化批判内涵和艺术特色。

3、以《边城》为代表,分析沈从文乡村文化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4、萧乾、芦焚小说的创作特点。

5、以刘纳鸥、穆时英、施蛰存的创作为例,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

(四)其他作家的小说

1、分析《家》的主题、思想、艺术、觉新形象;分析《寒夜》中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

2、《死水微澜》的创作情况和主要内容,分析《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形象。

(五)体裁多样的散文

1、“论语派”“幽默小品”的特点;30年代抒情散文的成就。

2、鲁迅杂文的意义,鲁迅早期杂文的创作特色,鲁迅后期杂文主题思想的变迁及其主要内容,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及主要的艺术成就。

3、何其芳、丽妮、李广田、陆蠡散文的创作特色。

4、林语堂、丰子恺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

5、柔石、韬奋、夏衍的报告文学名作和阿英、茅盾主编的报告文学集。

(六)现代戏剧的丰收

1、普罗戏剧家和洪深等人的戏剧主张。

2、曹禺的戏剧成就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

3、田汉、夏衍、李健吾戏剧的创作特色。

(七)新诗的分流与多元格局

1、现代诗派的主张和创作特征。

2、臧克家的诗歌创作特色。

3、简析戴望舒的诗歌《雨巷》。

4、汉园三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

三、第三阶段的文学(1937-1949)

(一)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

1、抗战初期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等小型作品的涌现及其内容、形式特点、历史作用和缺点。

2、国统区文学运动概况。

3、上海孤岛与沦陷区的文学运动

4、分析评价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胡风文学批评的特点;朱自清的“现代解诗学”理论。

(二)新诗的嬗变与整合

1、“七月诗派”和“九叶诗人”的创作特点。

2、分析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评价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3、分析田间的《给战斗者》、阿垅的《纤夫》、鲁黎的《泥土》。

4、分析冯至《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5、以《诗八首》、《春》等为例,评析穆旦诗歌结构戏剧化、“思想知觉化”等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及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思想内涵。

5、比较《王贵与李香香》与《漳河水》。

(三)国统区小说

1、考察40年代小说雅俗相通的趋向。

2、沙汀、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点。

3、分析路翎小说的特色,比较巴金的《家》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4、张爱玲、徐訏、无名氏小说的特点

(四)解放区小说

1、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和主要作品。

2、赵树理小说语言与形式的创新,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与改造,其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色彩。

4、比较评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两部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和不足。

(五)现代戏剧的多元竞妍 1、4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历史剧、现实剧、讽刺喜剧三股潮流。

2、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3、陈白尘、吴祖光、宋之的的戏剧特点。

4、分析《白毛女》在歌剧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民族风格。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一、1949—— 1962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首届全国文代会的继承与拒绝 2.三次全国文艺批判运动 3..“双百”方针与“文艺政策调整”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红色经典”

(二)诗歌创作

1.政治抒情诗 2.生活抒情诗第四节 3.长篇叙事诗

(三)小说创作

1.革命历史小说 2.农村小说 3.另类小说

(四)散文创作

1.抒情性散文 2.叙事性散文 3.议论性散文

(五)戏剧创作

1.革命历史题材剧 2.历史题材剧作 3.“第四种剧本”

(六)台港文学的分流与走向

二、1963—— 1977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三突出”创作方法 2.反抗时代潮流的写作

(二)诗歌创作

1.老诗人的隐秘创作 2.食指的诗 3.“白洋淀诗群”

(三)小说创作

1.农村小说 2.历史小说 3.“文革”小说

(四)散文创作

1.潜流散文 2.报告文学

(五)戏剧创作

1.社会主义教育剧 2.革命现代京剧和样板戏

(六)台港主要作家创作

三、1978——1989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启蒙主义文学

2.现代主义文学

(二)诗歌创作

1.“归来者”的诗 2.朦胧诗 3.“第三代”诗 4.女性诗歌

(三)小说创作(上)

1.伤痕小说 2.反思小说 3.改革小说 4.寻根小说 5.军旅小说 6.历史小说

(四)小说创作(下)

1.现代派小说 2.先锋小说 3.新写实小说 4.新历史小说 5.女性小说

(五)散文创作

1.抒情性散文 2.叙事性散文 3.议论性散文 4.史传性散文

(六)报告文学

1.问题报告文学 2.知识分子报告文学

(七)戏剧创作

1.探索戏剧 2.现实主义话剧

3.话剧双峰 4.历史剧创作

(八)台港主要作家创作 1990—— 2000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文学市场化状况 2.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3.人文精神讨论

(二)诗歌创作

1.“个人化”诗歌 2.女性诗歌

(三)小说创作

四、1.现实主义小说

2.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

3.女性小说 4.历史小说 5.新生代小说

(四)散文创作

1.文化散文 2.议论性散文

(五)报告文学

1.生态报告文学 2.科技报告文学

(六)戏剧文学

1.当代生活写实 2.历史剧与传奇剧

(七)台港主要作家创作

五、2001—— 2012年的文学

(一)文学思潮

1.新世纪文学与“新质”2.底层叙事思潮

(二)诗歌创作

1.“70后”诗歌写作 2.底层诗歌写作

(三)小说创作

1.官场小说 2.乡土小说 3.底层小说 4.生态小说

(四)散文、报告文学创作

1.文化散文 2.思想随笔 3.抒情散文 4.报告文学

(五)戏剧文学

1历史剧与传奇剧 2..当代生活写生

三、参考书目

1.凌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赵树勤 李运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2012》,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2学时)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1学时)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2课时)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第六章 20年代戏剧(1学时)1、2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2、田汉作品。

3、《获虎之夜》的艺术表现。第七章 二十年代散文(2学时)

1、二十年代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30年革命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2学时)1、30年小说创作概况。

2、丁玲与张天翼作品。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2学时)

1、茅盾的创作道路。

2、《子夜》。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2学时)

1、老舍的创作道路。

2、《骆驼祥子》。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2学时)

1、巴金创作道路。

2、《激流三部曲》。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2学时)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2、《边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2学时)1、30年代诗歌创作。

2、戴望舒、卞之琳二作品。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2学时)1、30年代戏剧概况。

2、曹禺生平及创作道路。

3、《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2、30年代小品散文概况。3、30年代报告文学概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1、国统区文学概况。

2、文学论争内容。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2学时)1、40年代小说概况。

2、张爱玲等作家作品。

3、《围城》、《四世同堂》、《赛夜》。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2学时)1、40年代新诗概况。

2、九叶诗派代表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2学时)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及夏衍的作品。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2学时)

解放区文学思潮概况。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2学时)

1、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2、赵树理、孙犁等二小说。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2学时)1、50、60年代文学思潮。

2、文化大革命文学思潮。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2学时)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李准、茹志鹃等作家作品。第二十五章 50、60年代新诗(2学时)1、50、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作家作品。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2学时)1、50、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关汉卿》等剧作。第二十七章 50、60年代散文(1学时)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等散文作品。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2学时)80年代前、后期二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2学时)1、80年代小说概况。

2、王蒙、刘心武、韩少功、莫言等人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2学时)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等人诗作。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2学时)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等人作品。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2学时)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概况。

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90年代文学思潮概况

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2学时)

1、“新写实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2、“女性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3、“新生代“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4、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2学时)90年代新诗。散文创作概况。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2学时)

1、台湾文学概况。

2、白光、李昂等人小说。

3、余光中、杨牧等人诗作。

4、梁实秋等人散文作品。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散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田中阳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陈小波编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系广告学本科生。

二、考试目的

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试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考试要求

1、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文学社团的概念。

2、了解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3、掌握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考试要求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分析《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表现出来的主题,以及进行人物分析。

3、掌握《呐喊》与《彷徨》中的主题。

4、掌握《故事新编》体现出来的“油滑”。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

考试要求

1、掌握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抒情小说的作家作品。

2、掌握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的作品及艺术特色。

3、掌握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沉沦》的作品分析和“零余者”的概念。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考试内容 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新诗的发展历程。

2、掌握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特色。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考试内容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掌握和分析《女神》的主题及特色。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掌握《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四次大的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掌握四次大的文学论争。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掌握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掌握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掌握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考试内容

1、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考试要求

1、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掌握他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考试内容

1、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掌握《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考试内容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特色。

2、《边城》的主题及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并掌握其作品的特色。

2、分析《边城》的主题及人物。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30年代新诗概况。

2、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曹禺的创作历程,《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繁漪、陈白

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并掌握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了解曹禺的创作历程,掌握《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分析繁漪、陈白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掌握《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鲁迅杂文的特色。

2、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报告文学的发展。考试要求

1、掌握鲁迅杂文的特色。

2、了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了解报告文学的发展。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论争。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小说的概况。

2、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围城》的艺术特色。

4、《四世同堂》的特色,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小说的概况。

2、掌握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了解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分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4、掌握《四世同堂》的特色,分析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掌握《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掌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九叶诗派”的概念,其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识记“九叶诗派”的概念,了解其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掌握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考试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考试内容

1、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掌握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掌握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王蒙等人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掌握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了解王蒙等人的作品。

第二十五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和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掌握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了解80年代前期、后期的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80年代小说概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先锋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

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小说概况,识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掌握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掌握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掌握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掌握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掌握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识记“先锋小说”的概念,并掌握其作家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考试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考试要求

了解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考试内容

1、“新写实小说”概念。

2、“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4、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考试要求

1、识记“新写实小说”概念。

2、掌握“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掌握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4、掌握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考试内容 1、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 考试内容

1、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余光中等人诗歌。

5、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考试要求

1、了解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掌握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了解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了解余光中等人诗歌。

5、了解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了解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学 考试内容

1、香港文学的概况。

2、全篇小说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香港文学的概况。

2、掌握全篇小说的特色。

四、考试的方法和时间: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评估标准:

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考试设计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赏析题30。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

(陈小波编写)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2)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关于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从属并影响政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活互相对立的艺术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革命对文学的规范性要求:(1)题材:工农兵生活

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塑造先进人物和英雄典型;主要写生活的光明面,即以歌颂为主;必须揭示历史本质,展现生活的客观规律;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

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风格、形式要通俗易懂、明朗,反对晦涩朦胧;文学批评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关于文化遗产:言行不一继承文化遗产是有选择的,50年代将民歌确定为新诗的发展方向,对苏联文学的推崇,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对“言必称希腊”的批判。

(3)关于文学队伍——新文化的建设者。依靠工农兵,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始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保持高度警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意义: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成立“文联”(中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最重要最活跃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即现在的“作协”。第一次文代会缺席作家:沈从文,张爱玲。

概述

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

1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2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当代性和整体性。3特点:“新时期”文学:文艺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内容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理论批评空前活跃;“二为”方针扩大了文学的功能;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等文学大潮的走向标志着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文学主题开阔与深化;创新与探索活跃。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2.对萧也牧的批判(1951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胡风曾写有30万字的申辩文章。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及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

6.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1963年开始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全面批判运动。7.1966年开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的焦点:A:批判电影的历史违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批判影片宣扬的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C: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内容:

1、认为俞平伯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论《红楼梦》。

2、形式主义地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代替科学的 2

分析,而且有时不免流于烦琐

三、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

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源于“生活的深入和胸怀的扩大”,来源于“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2)“写真实论”: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断揭示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真实的体验传达——高扬“主观战斗精神”。(3)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弥补作家世界观上的缺陷。(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强调吸收外来文艺和外来形式。

四、文艺界的反右(1957年)

1957年春,中共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陡然一变,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五、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1963—1964)

(1)批示出台的背景:a毛对政治形式的错误估计,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b文艺再次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突破口,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急 3

剧地向左转。(2)1963—1966的一系列大批判 “有鬼无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六、“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

《纪要》内容:

(一)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一)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影响: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3.4

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

(三)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审美化,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1“样板戏” 的培育。“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0年达到高潮。被作为“文艺新纪元”的标志

2文革时期的小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知青的小说: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3文革时期的诗歌。公开的诗界:红卫兵的诗;工农兵的诗。代表作:张永枚的《西沙之战》; 5

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72年之后,李瑛等的诗穆旦的诗:不能公开发表的诗。天安门诗抄 起因:纪念周总理。时间:1976年1-4月。实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形式:广场集会,张贴、传抄诗歌。被指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性质:政治事件。历史意义: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典型体现。

“白洋淀诗群” 食指(郭路生),芒克,多多,根子等。代表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诗人大多是北京知青,出身于知识分子获“高干”家庭

(四)本时期小说形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杨沫及《青春之歌》

生平: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三)文本解读

1.情节与主题:小说以193109018—19350120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2、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 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林道静的 6

双重性(起点)、余永泽:人道主义(第一阶段)、林道静: 卢嘉川: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江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完成阶段)

(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3《青春之歌》解读

a情爱故事 b寓言故事: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青春之歌》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同时也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即“反抗/追求/考验/命名”。c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李扬的小说解读定位到了“性别游戏”与“政治认同”的纠葛关联中:即私人的“性”与超然的“政治”相互借力,政治的审美表达通过“性”的征服显示魅力。

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4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结合、语言抒情色彩。

梁斌及《红旗谱》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一朱老忠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第我的超 7

越。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二文本叙事逻辑和作家主观意图的错位

主要表现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作为作家主观意图中的中心人物而在文本中实际呈现为非中心人物的错位 三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形象

江涛:英雄人格的内在缺陷。张嘉庆:阶级谱系中的另类。严萍:男性权威下的性别符号。严知孝:“道”与“势”冲突的苦痛灵魂 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五、其他著名作品

1《红日》吴强2《红岩》罗广斌1924杨益言1925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叛徒文学”。3革命历史的传奇化:革命英雄传奇 :曲波《林海雪原》 “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二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

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山西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三)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原因

1.赵树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2.为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配合当时的实际工作。3.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并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一致。

(四)新中国小说的右倾典型

1、新中国的小说创作

(1)50年代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解放区小说的基础上起步的。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小说的传统和风格。(2)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以当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3)在50年代的创作中,刚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众多作家竞相描写的热门题材。受抗战以来形成的“战争文化规范”影响,在创作中普遍存在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4)这时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歌颂”为主,即使是赵树理敢于揭露现实矛盾的小说也是以歌颂为目的的。

(五)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过程

1.《邪不压正》(1948)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9

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六)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

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

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

(七)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锻炼锻炼》 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1.《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的现实: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导干部整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不断。

C.从理想和现实看:当时的理想是“共同致富”,事实上一方面农民想发家致富,一方面又具有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争而不先,甘于落后;合作不合,各怀私心)这是50年代中国农村实况。D.表达方面:小说是评书体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小说讲了五章,五章环环相扣:大字报**—动员—拾花—偷花—转变。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带出,结构紧凑,悬念设置巧妙。E:语言运用方面:语言通俗流畅,用的是地道朴素的农村语言。柳青《创业史》

1.生平与创作:陕西人。a.尝试期:(1935—1942)b.转折期:(1942—1951)c.成熟期、丰收期:(1952—1956)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1、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2、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 11

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旧农民”序列

A梁三老汉的形象: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B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王蒙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原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作品解读:

(一)开放性叙事主题:1.揭露官僚主义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3.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二)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三)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茹志鹃

《百合花》《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

一、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三、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卢新华《伤痕》伤痕文学的标志,1978年8月发表于在《文汇报》

内容: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反思文学

主题: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婚恋主题的开掘,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主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等。表现手法: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伤痕和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A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B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婚恋主题的开掘:

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一、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一家三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贫 14

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状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重心并非“爱情”而是“婚姻自主”。《人生》的主题:是对这一类主题的深化,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她的美好、善良、痴情结合起来构成的“爱情”攻势在高加林的“事业”面前崩溃,最终只好含泪嫁给一个老实本份的丈夫。作为补充,城市姑娘黄亚萍则在高加林事业受挫时立即放弃了与后者的“恋爱”关系。尽管路遥从道德层面上对高加林进行了抨击,但在路遥眼中,“事业”无疑要高于“爱情”这一局限于“儿女之私”的人生插曲,在“现实”,后者更是不堪一击。

二、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创作。《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作品在叙述的口吻更加切近作者本人,它是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浊中一步步向人、同生命逼近。

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改革文学 开篇之作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 15

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划分(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 “农村题材” “城市题材” 农村题材: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短篇《乡场上》,张一弓短篇《黑娃照像》,张炜中篇《秋天的愤怒》,蒋子龙中篇《燕赵悲歌》,贾平凹中篇《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城市题材: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长篇《新星》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少功、郑万隆、李庆西、郑义、阿城。

主要作家作品: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陆文夫《美食家》。主要观点:理论倡导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始终保留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阿城的《棋王》

主题:小说蕴含着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一个是“吃”,一个是“棋”,阿城津津乐道地写王一生们的“吃”,既有社会主义,更有生命意义,因为吃乃是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修炼。小说文化探索的意义: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显 16

示了内在的充分自由性,而对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自觉超脱的意向。王一生的人生哲学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在: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然于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1)韩少功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2)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3)”李庆西说,文学成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面,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越文化等等。(4)郑义、阿城还对五四以来新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提出批评,认为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有阻碍民族文化之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总之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化是一种“无根”的文化。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神奇的意象,把丙崽作为一种意象成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回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这种原始意识表现在:1万物有灵论2畏天祭神3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4咒语拜物教5巫师文化6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7对人的兽性摧残,人、好勇斗狠、集团仇杀

目的:小说中揭示出的这种生命形态成为我们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的民族生存形态,同时,它也成为一种稳态的意识结构渗透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韩少功将它进行变形的夸张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小说在文体上的贡献: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整个作品在神秘的叙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能促发读者去思考更探层的意蕴。小说对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糅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艺术手法:采用了“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先锋文学

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文学主张:先锋小说作家公开宣称文学的“非功利性”,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学”。

审美倾向:其作品有时刻意渲染“丑”,他们笔下的美与丑也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现,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叙事策略)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先锋小说的局限: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先锋作家代表作品:苏童的《妻妾成群》,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格非的《敌人》,余华 18 的《古典爱情》等。马原小说的特点

(一)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二)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三)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也因此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以剧中人物构成小说故事行动者。“我”、“马原”、叙事人三者或合而为一,或各自独立。人称多变转换频繁。2.小说情节具有发散性特点。以非逻辑的因果关系组合成复式结构。3.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

“马原叙事圈套”及其对经典现实主义“似真幻觉”的瓦解。《冈底斯的诱惑》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之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而由这一切所组成的家族历史又是极其晦暗与缭乱。小说对偶然性因素的强调。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氛图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这样,历史仍然是浑茫和杂乱的。

余华小说的特点

先锋性: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古典爱情》《现实一种》

颠覆性:主题性颠覆(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现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余华的《现实一种》

主题:小说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故事情节: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叙述策略:冷漠。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

《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新写实小说

标志:1987年,池莉《烦恼人生》的发表。主要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

“新写实”是理论批评界对这一创作现象的概括。

(1)“新写实”产生的文化背景:“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 20

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3)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

(4)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方方:《风景》

(1)小人物的生存哲学: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故事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2)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21

(3)突现出生存本身的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意义得到明确无疑的显现。《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1)《一地鸡毛》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

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

(1)90年代中期,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代表作: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继的《黄坡秋景》、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和范小青的《百日阳光》等。

现实主义冲击波(评论界称:他们的创作是对新写实小说的全面超越,是“现实主义的大潮

再起”,是“主旋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写实”的比较:(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显然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

能性。)

新历史小说:(概念阐释)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红高梁》、《鲜血梅花》。展现一个家族历史 :《家族》、《纪实与虚构》、《丰乳肥臀》、《许三观卖血记》。直接针对、解构历史的作品:苏童的《新天仙配》 池莉的《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填空:

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10、11、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12、13、14、1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16、17、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其文章的突出主题是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1906-1910年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 24

同步发展水平。

19、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译欧美的小说180多种,1200万字,译作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20、21、民处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22、23、24、25、26、他们的“四大说部”《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因緣》。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提出文学改良的第一人,并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27、28、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文学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1985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29、30、在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五四新文学时代的伟大开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31、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江苏苏州人。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作为新文学初期少见的长篇创作(也是他自己唯一的长篇小说),具有拓荒的价值。

32、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以其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为代表,特点是异域色彩与其小说中的宗教氛围及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

3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今属福州市)人。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处女作《两个家庭》。

34、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从1920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到1922年回国,这期间除《银灰色的死》以外,郁达夫还写了《沉沦》、《南迁》,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35、36、胡适(1891-1962)有诗集《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民族主义文学进行着大联合)汇和,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们的积极响应,是抗战期间成立唯一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

37、《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38、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P86

39、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1931年发表长诗《奇迹》,1920-1927年间《红烛》(1923)与《死水》(1928)。P90(“三美”P92-P3)40、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1921年诗集《女神》的出版,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1、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该社最重要的剧作家。1920年完成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是一幕三场剧《灵光》

4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43、44、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臧克家(1905-?),是一位出自新月诗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被称为“泥土诗人”。

45、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成名作《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46、洪深(1894-1955),与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圭桥》(1930)、三幕劇《香稻米》(1931)、四幕劇《青龍潭》(1932)

47、曹禺(1910-1996),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

48、剧 1910年任天化在上海组织成立第一个职业剧团进化团,成员有汪优游、陈大悲等,27

49、《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85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50、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1920)、《女神之再生》(1921)。

51、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初名櫆寿,号星杓。其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冲淡两种风格。

52、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又名之丁冰之,湖南临灃人。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53、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名之,原籍湖南湘西。

54、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阶级分化。作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55、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处女作《她的失败》于1955年5月发表。《四世同堂》是他40年代小说的代表作,《微神》是他唯一的爱情小说。名词解析:

1、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文明戏”。

2、文明戏的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戏的分幕按传奇的传统,在换布景时常常演些幕外戏。

3、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畅、穆木天、张风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文艺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5、《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6、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

7、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8、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29

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9、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他们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音节韵律)、绘画美(辞藻)、建筑美(匀称整齐)”

10、《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11、《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认为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2、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13、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在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史称“新诗歌派”。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代表人-蒲风,诗歌刚健质朴,面临崩溃的**的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是蒲风诗歌的两大主题。

14、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佃、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15、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16、京派: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17、海派:除沈从文当年特指的张资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业文人外,在这里主要指20年代后期开始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

18、现代派指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的作风不尽相同,但其中相当多的诗特征突出而醒目,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

提示:

1、五四后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

2、胡适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背离五四精神。

3、鲁迅创造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被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4、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6、《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7、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8、问题小说是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

9、1933年出版了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

10、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

11、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传奇的三个主要因素。实际上,隐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和良苦用心。

12、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13、1923年1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

14、1927年发表的《过去》与1928年发表的《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造路向的转折。他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

15、诗。

16、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在批判过程中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其《卖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当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写实主义戏剧。17、18、1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造的第一人。

30年代的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出现。张恨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简答题:

(1)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二、感伤的精神标记

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2)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

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3)郁达夫《沉沦》、》《出奔》、《迟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说有何特点?

1、自我的抒情。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从初期的作品《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直至《过去》、《迟桂花》没有一个不带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精神气质。而且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尤为郁达夫所喜用,(在他全部50多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40来篇。)

2、感伤的抒情。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3、结构的散文化。其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结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虽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却一以贯之,形成作品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视为郁达夫的代表作。

4、流丽、清新的文笔。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如异国的苍天皎日(《沉沦》),古都的芦荡残照(《小春天气》)等,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4)新文学始于文学革命,于20年代呈现繁荣景象,而新文学运动中,造成了现代散文的繁荣,也决定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的内容。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英国的小品,蒙田的随笔,尼采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泰戈尔、厨川百村在20年代对我国散文的文体、风格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现着散文作家们的深厚的学养,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5)新的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四个特征:

1、根本是受外国的影响

2、推崇情感轻视理性

3、所采取的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

4、主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 论述题:

(1)阿Q是一个什么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其意义是什么? 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而阿Q是被认为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2)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论述。(P97——103)

第一部成熟的诗集,“五四”精神的代表,冲破樊篱,呼唤自由,泛神论(3)对《子夜》的理解P172-177(吴荪甫)(4)对《骆驼祥子》的理解P184——189 34

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5)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觉新、觉慧P197(6)老舍的创作道路

(7)沈从文的创作特点《边城》P210——212(8)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特点P216——219(9)曹戏剧的意义与贡献P242(10)曹禺《雷雨》周朴园直接引起了2个家庭的30年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周朴园、繁猗)重点、周萍、鲁妈

第一个十年的社团:

文学研究会P23 ;创造社P24 ; 新月社P80 ;

第二个:

左联成立P132;中国诗歌会P213 ; 新感觉派P158 ;现代派P215 ;东北作家群派P203 第三个:

文协P255 ;七月诗派

P293; 九叶诗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

茅盾的《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子夜晚》

巴金《灭亡》、《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中篇)、《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雪》、《新生》、《砂丁》 老舍的《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 叶绍钧《倪焕之》 王统照《山雨》 鲁彦的《愤怒的乡村》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韦护》 沈从文的啊《边诚》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部短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爱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等

第四篇:考研整理现当代文学史_张爱玲(精选)

张爱玲

一.小说题材:

1.张的小说描写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都市形形色色人的市民生活。

2.张爱玲小说的主要题材是沪港两地男女间的婚恋经历,通过家庭的窗口来窥视这个城市的悲欢离合。

3.张的小说描写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女性畸形的婚姻和人生。

二.主题

1. 描写婚恋主题,表现旧文化,旧生活方式没落背景下那些青年妇女的命运。旧时的名门淑女在新式的社会中陷入婚姻的困境。花调中的川嫦,姜长安,白流苏,葛微龙。P125

2. 被旧式文化所束缚的旧式人物和在新旧社会交替中的心理变态与委靡的生活状态,姜季泽,聂传庆

3. 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潜在主题,在险恶的环境,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的脆弱,幻想的脆弱。佟振保,倾城之恋——对人的自主意识的彻底颠覆。

4. 对人的潜意识,非理性的强调,人的不可理喻。在她的小说中,人逃脱不了情欲的支配,她经常以情欲,非理性来解释人物的失败与挫折。金锁记p139

三.艺术特色

1. 张善于用室内的陈设,人物的服饰,日常生活的细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体现颓丧气氛和情调,表现旧文化和旧的生活方式的式微,这一切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立体化,具象化,人物是融于气氛中的一部分,而在这褪色的背景下,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见得分明。张已经习惯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的一种情调、气氛来说明一切,生活上的腐朽通过他的结果呈现出来《茉莉香片》聂传庆的背景,逃不开背景的变态心理p123

2. 张擅长写在旧背景制约下的人物,将人物与特定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写人物的时候也就是在写一种生活。因此她甚至有意识地制造一些人物外观上的对比,言丹珠衬托聂传庆,王娇蕊和孟烟鹂。P130

3..变“戏剧性冲突”为平缓朴素的日常生活,表现复杂多面的人生。2.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她划分了三种范畴:一是“有力”而“没有美”二是“悲壮”三是“苍凉”她为并未整体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生活形态创造一种形式感或以细腻的形式感创造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力。

4. 她经常将各种感官印象打通,使意象转化为新奇,更富有弹性eg颜色转化为听觉,触觉转化为视觉,她找到了各种感觉的交汇点,实质上是一种譬喻,她的意象不仅修辞巧妙,联想逼真,更善于用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将人物的感官印象与情绪状态联系起来,人物的心理反应和感官印象几乎有同步的性质。P143

5.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许多意象往往具有双重含义既是规定情境中的动作,又是人物处境或是人物之间关系的隐喻,她通过人物感受与幻觉的重复出现来制造不同的隐喻,“小蓝牙齿”p154,用隐喻来暗示人物内心,她制造的隐喻中,暗示者与暗示对象彼此相互渗透,贯通,高度合一,暗示者不仅是表现手段,它本身就构成表现目的的一部分,因而就具有审美的自足性。由意象点化而来的隐喻手法,与象征的潜能和谐融为一体。P157

6. 叙事方式上:一是始终存在游戏于不同视域之间的人称暧昧的传奇叙述者,操纵转

换不同视点。二是在荒凉意象和景观揭示的“奇”的边界,喻示“奇”的终点之后,有种新的想象和奇景——以生命本身为“奇异”的想象。

7. 善于用内心独白向人物内心纵深处挖掘,捕捉人物明确意识层上的活动,表现心理

活动的有序而呈线性,更用自由联想捕捉人物意识与下意识中间地带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散漫的,枝节横生,旁逸斜出。P166

四.小说结构

1. 她的小说中展现的是书中不同人物的一份又一份的失败记录。故事开始时。主人公

经常处于一个人生转折的当口,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在生活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或是毁灭,或是落到比原来更不堪的境地。表现为一个下坠的过程:原先生活构想的幻灭,精神的萎缩,自信的丧失,——这是作者为人物安排的必然的路径。薇龙p132

2. 小说的又一个圆周:人物在登场的时候不同程度地报着掌握自己命运的理念,以为

自己的处境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改善,当故事结束时他们的信念全部夭折,不得不承认现实与环境的力量。表现在外部的活动上,便是明知挣扎无益,便不挣扎了。第二炉香

3. 淡入,淡出的框架式结构,开头多用全景镜头,画面又隐到显再到渐渐隐去,恰好

吻合故事叙述者的情绪过程,在视觉上产生的缓慢,恍惚,静谧的感觉延展了读者的思绪,使故事负载了更多的回味。

五.精神追求

1. 张欲在反映旧式文化的衰落,旧的生活方式的崩溃为布景的情况下透出布景下普遍的永恒的人性,她的布景—没落的文化,新旧交替的时代,恰好使人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她的作品中都把普通的人性凝定在普通人的身上,而把普通人和传奇联系在一起,则是她希望在普通人的身上咀嚼出浓稠的人生况味,而又将传奇归于不奇,滤去人们一相情愿参合在巧合事件中的浪漫成分。

2. 张在小说中多次表现人性的盲目,人生因而盲目而残酷,人物的不敢想,不能想给

人物带来的重压。对于张,认识人生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它将人生置于幻灭、虚空下,因而小说主题永远悲观,对于一切人生的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

3. 从作品中看来:1.张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富于现代感的表述,利用特定的形象,物象和景观所形成的表现力,从中国的生活形态去观察时间,把时间写入到中国“参差”的空间中。如物品从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生产者;“意象化的叙述”有意味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景观”,是社会生活形态成为“文本”;参差不均的分布“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居住场和“异国情调”的空间形象。

4. “新传奇”,“重创对“奇”与“不奇”的判断和界限即两种视线的对视,两种经验

领域的交逢。传奇式写作同时创造双重奇景,同时跨越双重领域的叙事活动,创造时代的“传奇”可能性本身。

六.意义

张的写作以“参差”和“苍凉”作为一种形式感,以“人生安稳的一面”为“底子”,打开了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普通社会。她借用了下层市民文化的想象域拟设了一个中国半传统的普通市民社会的声音。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

孟悦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看成一个开放的写作领域,她认为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有

可能把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讨论具体化为一种现代文学写作的研究。

背景:现代观与时间观

五四新文学运动传播的现代观认为“现代”是一个整体,中国要现代化就只能以一整套全新的“现代体系”取代原有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对文化和文学实践有相当左右力的话语,这个话语把“现代”绝对化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时间单位,从而中国与“现代社会”模式之间的差异被表述成了某种“时代”的问题。他们明确得把历史,社会和人性理解为某种历史性发展的产物,并主要以时间为范畴来界定什么是“现代”。“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被说成了“时间化”、“现在化”。

这种“现代观”在两个要害问题上影响了新文学对中国生活的感受和叙述:1.中国社会与“现代”的关系被想象成了某种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后来甚至成了一种特定的“现实观”。以历史性的进化为取景标准让不按时间规律进步的“现实”生活图景显得特别黑暗,现实成了理想的对立面,而希望则被放到了未来。

2.由于“时代”成了“现实”的单位,“时代”的不可分决定了“现实”的不可分,带来了一种表现观:同一“现实”的不同场景,表现“时代”是“怎么写”问题的观点,导致作家不注重对形式想象力的辨认和培养。

孟悦认为这一话语的局限在于没能从关注全社会的立场上,提出新文学写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即如何把当时中国那种新旧间杂“不新不旧”的生活形态和语言形态转化成一种新的文学想象力,而不是简单地宣布“现代”在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和表述方式中的缺席。而这种“现代观”和写作方式的局限正是张的长处:1.变“戏剧性冲突”为平缓朴素的日常生活,表现复杂多面的人生。2.提出怎么写的问题,她划分了三种范畴:一是“有力”而“没有美”二是“悲壮”三是“苍凉”她为并未整体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生活形态创造一种形式感或以细腻的形式感创造对中国生活和中国人的一种观察,一种体验,一种想象力。

从作品中看来:1.张的作品是一种对中国生活形态富于现代感的表述,利用特定的形象,物象和景观所形成的表现力,从中国的生活形态去观察时间,把时间写入到中国“参差”的空间中。如物品从外在物质世界变成了叙事意义生产者;“意象化的叙述”有意味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为转型中的社会提供了“景观”,是社会生活形态成为“文本”;参差不均的分布“传统”与“现代”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居住场和“异国情调”的空间形象。

2.“新传奇”,“重创对“奇”与“不奇”的判断和界限即两种视线的对视,两种经验领域的交逢。传奇式写作同时创造双重奇景,同时跨越双重领域的叙事活动,创造时代的“传奇”可能性本身。

叙事方式上:一是始终存在游戏于不同视域之间的人称暧昧的传奇叙述者,操纵转换不同视点。二是在荒凉意象和景观揭示的“奇”的边界,喻示“奇”的终点之后,有种新的想象和奇景——以生命本身为“奇异”的想象。

总结:张的写作以“参差”和“苍凉”作为一种形式感,以“人生安稳的一面”为“底子”,打开了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普通社会。她借用了下层市民文化的想象域拟设了一个中国半传统的普通市民社会的声音。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1、1930.3.2,左联 在上海成立,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2、30年代三大文学派别是

左翼、京派、海派。

3、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中国作家是 茅盾,其创作于1932年6月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是 《林家铺子》。

4、“文协”曾提出“ 文章下乡 ”、“ 文章入伍 ”两个口号,创办了会刊《 抗战文艺 》。

5、沙汀的著名“三记”是指长篇小说 《困兽记》、《淘金记》、和 《还乡记》。

6、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作者是 阮章竞。7、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 文学研究会 是中国现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强调写实主义,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8、鲁迅的《 狂人日记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9、沙汀“三记”中的第一部是《 淘金记 》,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10、1922年3月,湖畔诗社 成立于杭州,其成员应修人、冯雪峰等曾出版诗歌合集,以写爱情诗闻名。

11、钱钟书的《 围城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被誉为“现代儒林外史”。

12、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的《 金粉世家 》,曾被誉为“民国《红楼梦》。”

二、名词解释(4个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研究会

答:(1)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2)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3)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4)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5)他们在文学观点上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学中的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对打破其文坛的垄断起了重要作用,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6)在创作上,文学研究会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乡土小说和问题小说的繁荣。

2、创造社

答:(1)1921年6月8日成立于日本东京,1929年2月被国民党查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2)发起人有:前期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中期是周全平、倪贻德、敬隐渔、严良才等人;后期是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杨汉生等人。(3)主要刊物有《创造(季、月、旬、日)刊》(1921-1930前期),1925后有《洪水》、《文化批判》、《流沙》、《星星文艺》等。(4)文学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艺术”,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1926年后,一些成员投身于革命运动,由浪漫主义转为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3、左联

答:(1)1930年3月2日于上海成立,全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组建的第一个全国性文学团体。(2)主要人物有鲁迅、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张天翼、萧军、萧红等人。(3)主要纲领: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出发,团结进步力量,攻击反动力量;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4)左联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引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引进外国进步文学;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提倡“新现实主义”。

4、文协

答:(1)全名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在民族意识召唤下民族解放时期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形成。(2)主要人物有郭沫若、茅盾、冯乃超、丁玲、老舍、巴金等人。(3)创办会刊《抗战文艺》。(4)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号召作家们投笔从戎,深入到群众中去,用文学作为时代的号角。(5)爱国主义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追求,英雄主义的调子,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统一,鲜明而单纯的的色彩。体裁出现小型化、轻型化、速写化及时代化倾向。

5、九叶诗派

答:(1)九位40年代活跃在国统区的年轻诗人形成的诗派。(2)他们是西南联大的学生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上海的辛笛、辛之、陈敬容等。(3)他们先创办了《诗创造》,1948年6月又创办了《中国新诗》,并逐渐形成流派。(4)九叶诗派诗人受西方现代派的熏陶,在诗歌创作中多用现代派的技巧,他们主张诗歌要超越现实,以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情感,惯用隐喻的抒情方式,使诗意具有象征意义。(5)他们在40年代对新诗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新的探索,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6、乡土小说

答:(1)指20年代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小说创作而形成的小说流派。(2)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3)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乡土小说作家中不少是浙江、湖南、安徽、河南等地人。(4)这类小说大都体现着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还有着对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的描写;同时在悲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写出了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衰败的恬静美丽;在人生与社会的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5)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农民题材大规模地引入到文学表现领域。

7、新月诗派

答:(1)1926年4月在新月社内部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活动于20年代,以1927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2)代表作家有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朱湘、饶孟侃、卞之琳等。(3)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4)新月诗人努力使新诗由五四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换,规范化的举措是“本质的醇正”、“情感的节制”、“格律的谨严”。(5)新月诗人进行了认真的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新格律诗,还大量阅读翻译英美诗歌,使中西诗艺相融合,创造了新的诗体,新月诗派还纠正了自由诗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为新诗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8、现代诗派

答:(1)30年代时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来的一个诗歌流派,因《现代》刊物而得名。(2)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废名、施蛰存、卞之琳等。(3)现代派诗人们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绪,强调诗的词藻和形式要充分自由地表现诗人的情思;自身思想心态和审美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创作内容的基本走向,即与社会公众主题相疏离,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书写自我的情绪与感觉;现代派诗在艺术探索上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向心力,对新诗艺术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4)艺术特征:“纯诗”的艺术观;病态心灵和虚无的观念;诗意的突破与创新;对诗的散文化追求。

9、七月诗派

答:(1)30、40年代时,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形成的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2)代表人物有胡风、艾青、田间、绿原、方然、鲁藜等。(3)主要刊物:《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4)主要内容:把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革命功利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诗歌中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感伤郁愤情绪,流露出苍凉悲壮气息。(5)艺术特征是:诗歌呈现出斑斓浓烈的美学特征,普遍采用喷发式的抒情手段;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重视抒情的形象化和意象的新颖性;想象丰富奇丽,象征确切深刻,体式上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特征。

10、祥子

答:(1)《骆驼祥子》的主人公;(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都市个体劳动者(人力车夫)的典型;(3)是一个具有骆驼般积极性格和坚韧的车夫形象。勤劳、纯朴、诚实、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力者得其食”的观念;(4)在现实的社会环境重压下,祥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5)性格塑造是围绕祥子的生活目标

——车,即在买车丢车、买车丢钱、买车卖车的情节中完成的;(6)作品重在挖掘祥子悲剧结局的内在社会客观因素: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个人的奋斗的无力。

11、《骆驼祥子》

答:(1)由老舍于1936-1937年间创作完成。(2)讲述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农民成为城市的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人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生活扭曲、道德堕落、心灵腐蚀的故事。(3)主题:提出了城市贫民寻找生活出路的社会问题,写出了祥子生活的悲剧、婚姻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表达了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祥子由美好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4)艺术特色:结构单纯而严谨,平淡中有波澜跌宕;独特的心理描写,采取叙述和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简洁,采用北京方言的文学化,具有浓烈的京味风;通俗化的幽默和讽刺运用,带有以笑代愤的人道主义色彩。

12、《子夜》

答:(1)由茅盾著于1931-1932年间创作,1933年出版。(2)讲述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3)主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更加的殖民化了,中国只有寻找新出路。(《子夜》揭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封建阶级的腐朽性。茅盾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本质特性。)(4)艺术特色:结构上缜密宏伟,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复杂性格的塑造;具有真实性,将生活的复杂性与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生活的概念的抽象;语言上充满个性化和动作性,善于使用潜台词,具有客观性和朴实性。

13、《边城》

答:(1)由沈从文著,于1934年9月出版发行。(2)主题:文化风俗说、爱情悲剧说、生命人性说。(3)艺术特色: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效果;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的状态,人物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14、《金锁记》

答:(1)由张爱玲于1943年所著。(2)主题: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描写了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是一部关于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3)艺术特征:雅俗融合的特征,既有传统小说的叙事套路又有“现代派”味道;精细地描写人物的衣饰及环境,具有清晰的时代感和精细的把握能力,通过衣饰与环境的描写将时代社会的变化在物上和空间上生动具体的表现出来;繁复、生动的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风貌。

15、老舍

答:(1)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文学研究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要成员。(2)创作概况:英国时期: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山东时期:走向成熟,开始关注低层人民的生活,如《骆驼祥子》 《月牙儿》《樱海集》;抗战之后:1939年开始写剧本,如《残雾》《国家至上》;解放以后:创作热情高涨,题材扩大,如《茶馆》《龙须沟》。(3)艺术特色:浓郁的京味儿;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小说文体的创新;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16、林语堂

答:(1)1895-1976年,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语堂。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2)创作概况:20年代,《语丝》主要撰稿人,散文收入《剪拂集》;30年代,幽默理论成熟期,小品散文丰收期,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1935年,出版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1936年,继续介绍中国文化,著作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1965年,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3)艺术特色:<1>幽默特征:“谑而不虐”;超然之姿态;把幽默和讽刺分开;和缓、同情<2>小品文风格: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题材繁丰,大至宇宙之厚,小至苍蝇之微,无所不包。

17、张天翼

答:(1)1906-1985年,原名张天定,湖南湘乡人,左联成员。(2)创作概况:30年代出版了《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集,另有中、长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包氏父子》等多部作品。(3)艺术特色:他的讽刺小说表现了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里展示了社会众生相,并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讽刺性人物形象。

三、简答题(4个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郁达夫抒情小说特征

答:(1)自我大胆的暴露与写真,包括对病态心理的大胆揭示。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在郁达夫笔下是十分常见的。(2)感伤而强烈的抒情。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凉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悲观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4)流丽清新的文笔: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结合,富有色彩与节奏。

2、简述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

答:(1)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2)小说主人公心中都交集着个人和时代的积郁,强烈地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异性真挚的爱情和纯洁的友情。(3)流露出在民族觉醒时期一个敏锐的青年知识者审视自身和民族伤痕时所产生的幻灭感和危机感,发出了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自我表现、自我反省的声音。(4)颓废的气息、对色与欲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也有着明显的地位。

3、简述鲁迅《呐喊》《彷徨》的主题思想

答:(1)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心理、生存问题,倡导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2)反思探索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3)还有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4、简述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答:(1)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学,创作新的历史预言。(2)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3)语言的幽默、精练与反讽。(4)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对古籍却并未有太多删改。(5)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如《奔月》中羿创业后的寂寞感与被骗后的愤怒。(6)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如《出关》中的婢女阿金。

5、简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答:(1)诗化的政论,政论化的诗,绵密的逻辑和生动的形象高度统一,思想家的卓识和文学家的才华高度统一。(2)从“砭锢蔽”的立意出发,塑造出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山羊;叭儿狗;蚊子;二丑等。(3)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反语、夸张等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6、简述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贡献 答:思想价值:

(1)是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界的界碑。(2)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3)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是高扬主体的力作。(4)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历史价值:

(1)体现了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代表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塑造了“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形式上创新,特别是在自由体诗的创立上有着典范性的贡献。(3)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和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7、简述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

答: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1)以富丽的词藻,勾勒线条,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使诗中有画,呈现出一种绘画美。(2)建筑美指的是诗歌因“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建筑的立体美感。(3)音乐美指的是诗歌借助于音尺、平仄、韵脚等获取某种节奏,在听觉上给人一种音乐感。

8、简析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中莎菲的人物形象

答:(1)叛逆、苦闷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2)带有浓重的悲怆情调和病态色彩。(3)在性爱上有着严重的矛盾心理。

9、简析曹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答:(1)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2)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是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罪恶的行为。

10、简析巴金《家》中觉新的人物形象

答:(1)是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封建礼数和家长制度的受害者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病态灵魂的典型。(2)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

11、简析茅盾《子夜》中吴荪甫的人物形象

答:(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个失败的典型,揭示的是吴荪甫的两面性,性格的多面性。(2)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上一个悲剧人物的典型。(3)体现了30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和30年代中国特殊环境下生存的复杂个体,美德与恶德集于一身,是一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失败的悲剧英雄。(4)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复杂个体,是现代民族企业家的典型,魄力,学识,铁腕,野性集于一身,但他又外强中干、生不逢时而又下流无耻。

12、简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答:老师

(1)文学与革命关系问题:文学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为革命服务。(2)文学如何为工农兵服务问题: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解决文学的源与流的关系,在普及中提高,文学的源是生活,流是传统。(3)文学要加强统一战线。(4)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5)提出要开展文艺斗争,开展整风运动。

教材

(1)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服务于政治”。(2)确认解放区文艺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工农兵。(3)指明解放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途径。(4)批评了解放区文艺争论中的各种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5)在批评标准上确立了必须遵守“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3、简述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特点

答:(1)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写法抛弃了传统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适应了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2)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点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现人物的性格。(3)语言方面,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4)价值上,为解放区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解决新文学与农民沟通问题上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给许多作家以启示,40年代及50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束为等,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从事创作,形成了文学史上被称为“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14、简述20世纪40年代杂文创作特点

答:(1)杂文创作向全国发展,打破了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杂文创作格局。(2)作者队伍迅速壮大,老作家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朱自清、冯雪峰、张恨水等继续(或转而开始)从事杂文创作,更出现了田仲济、王力、丁易等新人,在人数上远远超过了30年代。(3)杂文数量大大增加,12年间许多作家杂文集散见于各个报刊杂志,数量惊人。(4)在风格流派上更趋多样化,既有以鲁迅为代表的30年代左翼杂文的战斗传统,又有许多讲究鼓动性、思辨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杂文。

四、论述题(2个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徐志摩新月诗歌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

答:主题思想

(1)爱情与自由、美往往是同义的,对爱的歌咏就是对美的向往与赞美。在《我有一个恋爱》、《翡冷翠的一夜》、《决断》、《雪花的快乐》等诗中,爱与美、自由相互渗透、生成,成为诗歌内在的情感、思想结构,诗化地表现了诗人的“单纯信仰”。(2)对爱、美、性灵自由的追寻,使诗人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深感不满,对下层人民生出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在《先生!先生!》、《谁知道》、《大帅》等诗中,或暴露军阀战争的罪恶,或展示淫猥的世态,或同情叫化子,或哀悼不幸的爱国青年。(3)对妨碍人性自由发展的现实社会的失望,使诗人憧憬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在《山中大雾看景》、《再别康桥》、《雷峰塔》等诗中,描绘了旖旎的自然山水,给人以美的享受。

艺术特征

(1)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意境新奇。如《雪花的快乐》描绘了晶莹美丽的“雪花”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飞舞”,朝着恋人“清幽的住处”努力“飞扬”的优美图景,意境独特,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理想的执著追求。(2)诗中比喻鲜明、贴切,往往富有暗示性。如《生活》中,将生活比做“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的甬道,比做“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贴切而隽永。(3)诗歌具有一种个性化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代表作《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迷人图画,如第五节,斑斓星辉倒映着的水面,随着小舟激起的潋滟柔波荡漾开去,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星夜泛舟图,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2、评述茅盾的小说创作

答: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主要作品: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子夜》、《林家铺子》;剧本《清明前后》;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艺术风格:(1)史诗性特征:力图把握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描写。《子夜》的写作背景是中国正在进行现代社会性大讨论,以十里洋场上海及其附近的农村为背景,取材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和矛盾。

(2)以典范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社会剖析小说”。《子夜》的环境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而典型人物就是资本家吴孙甫,他奋斗、发达、失败的经历。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子夜》中的各种人物均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4)题材主题的重大性和时代性。《子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纪实性,采用五线并进的结构,社会各阶级在半殖半封社会下的各种反应。

3、评述沈从文的《边城》

答:(1)故事梗概:讲述湘西船家女翠翠和船总的两个儿子天宝和傩送的爱情故事。

(2)主题:文化风俗说,爱情悲剧说,生命人性说。《边城》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以此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

(3)人物形象: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净,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爱上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内心孤独;命运自住者;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

爷爷:保有中国传统美德,对孙女疼爱有加,淳朴倔强,内心凄苦;忠于职守,恪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

天宝:个性豪爽、慷慨;手足之情至真至深,为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孤独的追求着爱情,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

顺顺:大方洒脱,仗义慷慨;为人和气,诚信公道

(4)艺术特色

A.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塑造人物形象,呈现出水墨山水画的效果。

人物是粗线条的,但具有传神的效果。

B.人物性格缺乏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呈现出一种“扁平”状态,人物呈现出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C.浑圆与完整的审美形态。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作品的内在结构衔接自如,浑然一体,使作品在异乎寻常的单纯中充盈着一种浑圆畅达之气,中国山水画的简洁,空灵与大度之美。

D.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4、评述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答:(1)赵树理(1906-1970),现、当代作家,原名赵树礼。开创了评书体小说,被誉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

(2)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

(3)问题小说:40年代解放前方方面面的问题。如《福贵》写解放区农村改造二流子的问题;《小经理》写农村合作化中对文化人才的需要;《传家宝》通过婆媳关系写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总之,他的小说抓住了当时现实斗争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4)评书体小说:

A.结构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性和完整性的写法,抛弃了传统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

B.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

展现人物的性格

C.语言上: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的北方农民口音,加入必要的现代词汇,融入说书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有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

D.价值:为解放区的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在解决新文学与农民沟通问题上提出重要见解,给40、50年代的作家提供经验和启示,形成了文学史上的“山药蛋派”文学

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郭沫若《女神》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

答:主题思想:(1)表现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2)彻底破坏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匪徒颂》、《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3)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凤凰涅槃》中浴火重生的凤凰形象;(4)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盘》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艺术特征:(1)《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特征是把整个大自然当成书写对象来完成的,想象奇特,诗被插上了飞腾的翅膀,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显示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地球!我的母亲》将地球当母亲,草木当同胞来写的。(2)《女神》从形式方面实践诗人绝对自由的艺术主张。一切形式都完全服从于诗人情感自然流露。行数、句数都不固定,没有统一的韵律,只有两种大致上的类型:外在格式的相对严谨,如《晨星》;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韵律与某种外在韵律的结合,《女神》大多数为这种形式。

6、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1)打破传统小说的单一化模式,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融入小说。(文备众体)《伤逝》是散文性的抒情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写心理情感历程。(2)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狂人日记》的正文运用了心理、意识流手法。序言和正文构成而成二重文本,运用了西方的反讽技巧。(3)打破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写的,日记的内容彼此没有太多联系。(4)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祝福》一方面写“我”回到久别的故乡的一些事,另一方面写祥林嫂的悲剧命运。(5)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阿Q正传》的阿Q,《故乡》的闰土等。(6)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学,创作新的历史和预言。《奔月》中的嫦娥吃乌鸦杂酱面;《起死》中庄子吹警笛。(7)语言风格:沉郁、凝练、含蓄、幽默、反讽。《伤逝》中涓生回忆子君的话语多是沉郁的;《故事新编》的篇目中人物的语言多带有幽默、反讽。(8)美学风格:忧愤深广的悲喜剧。《补天》、《理水》等。

7、评述钱钟书的《围城》

答 :(1)故事梗概:以方鸿渐的三次旅行结构情节,围绕着上海和三闾大学两个地方描写其恋爱、求职、婚姻等人生过程。

(2)主题:A.现实批判层面。通过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广泛的触及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大众,尖锐的揭露和讽刺当时各种人生病态和社会弊端。

B.文化反省层面。高等学府的勾心斗角,反动政府的思想文化控制,“新式”文人的种种心态等。

C.哲理思考层面。小说隐含着西方现代主义的人生感受和宇宙意识,失望感和孤独感。有看破红尘的味道,也有人生虚无的感觉。

(3)人物形象:方鸿渐——A.正直善良,聪明幽默,有担当有责任心,但意志力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的人生信念,又不懂的人情世态的炎凉。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B.性格温顺。思想大于行动,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无能,时常卖弄小聪明,滑稽玩世。

苏文纨——高傲,才华横溢,对爱情执着。孙柔嘉——大胆,质朴,但善于心机。

(4)艺术特色:A.学识与智慧:小说是充满机智和书香的讽刺文章,被誉为“学人小说”B.象征与讽喻:围城意识造成了作品强烈的反讽效果,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生有了哲理性的认识,能够唤起读者的审美感受。

C.细腻而婉转: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渗入讽刺和喜剧,在喜剧中蕴含悲凉的气氛,将宏观的悲剧意识与微观的喜剧情趣相结合,融道德、风俗、人情为一炉。

综上:《围城》应是一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8、评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答:故事梗概:《家》主要描写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高觉慧与婢女鸣风的爱情悲剧,高觉新与梅表姐及瑞珏的爱情悲剧。

《春》主要写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蕙表妹的悲剧。《秋》写高家家庭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主题:以高氏三兄弟的爱情故事及高公馆衰亡的过程为情节结构和发展主线,揭示封建制度的罪恶,号召广大青年反抗封建制度,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中。

人物形象:(1)高老太爷:家长,凭纲常和家规专横的统治整个家庭,是封建礼教和旧道德的化身,他的死预示着整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和崩溃。

(2)高觉慧: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是家中新生力量的代表,具有平等和平民意识。公然声称“我要做一个叛徒”。不顾及、不害怕、不妥协,具有叛逆精神,对封建宗法思想蔑视,对大哥作揖主义和犬儒哲学的批判,帮助二哥逃婚,咱在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一方,对鸣凤的爱真挚,却无力也不知道怎么去爱,显示出幼稚和理想主义。

(3)高觉新: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的受害者和礼教毒害下的人格分裂。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

(4)高觉民:觉新的二弟。身体矫健,目光深邃,正直、聪明、冷静,外表现出一些内敛的气质。不想觉新软弱、中庸,也没有觉慧的好斗冲动。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艺术特征:(1)急进风格:战斗的整体的冲击力,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斗争中,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2)新旧冲突:封建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新民主思想的萌芽。(3)叛逆主题:封建旧家庭的叛逆者,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幼稚的叛逆者。(4)结构宏大:人物众多。(5)感情浓烈:充满了激情和青春色彩。

下载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师大考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主编,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2.封建复古派甲寅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 3.(《抗战文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选五篇)

    五四时期小说: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叶绍钧《隔膜》《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缀网劳蛛》、卢隐《海滨故人》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

    2010秋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次在线作业试卷总分: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一、单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得分: 1. 蒋光慈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 A. 《短裤党》 B......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从思想内涵、创作及传播方式来看,具有隐蔽性、反抗性、理想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文学史复习资料 (注:水平有限,本资料仅供参考) 一.整体把握 (一). 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文学、政治共存) 2、第二阶段:1967—1976,文革文学(政治淹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