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11
“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系列言论之十一:从政者 百姓为天
2012年03月28日15:4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政者,正也。执政者,行正也。正,就是顺从民意,心存百姓,做什么事,都要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记者见面会上,总结自己9年工作的一句“像负轭老马绝不松套”,让我们为之动容;一句“永远和人民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总理深深的人民情结,也让我们体会到,从政者,只有心存百姓,才能具有永不褪色的人格魅力。
从政者从政动机的重要性是众人皆知的。如果在其位者为百姓着想,那么国家利、百姓利、在其位者也利;如果在其位者谋政于私,那么国家、百姓和他自己也将是危险的。因此,我们在重用干部时,一定要考察清楚其从政动机与目的,让心存百姓者得以重用。
战国时代,李克把“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作为考察官员的标准,最终推荐“心存百姓”的魏成子为相,实现魏国上下和合。
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从抗震救灾中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到北京奥运会对以人为本的追求;从雷锋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到甘当“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的杨善洲,一桩桩、一件件都凝聚着从政者百姓为天的诚挚,包含着从政者为民服务的深情。
百姓为天是一种从政境界。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往往会出现在其位不谋其政,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干工作没有方向,辜负群众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往往会墨守成规,习惯于做“太平官”,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
为政以德,百姓为天。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像范仲淹那样先民而忧、后民而乐,像欧阳修那样与民同乐;更要像为民书记郑培民那样秉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理念,向杨善洲那样心存百姓,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道路。
第二篇: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15
“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系列言论之十五:从政者当思“三对” 2012年04月09日14:4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最近,笔者多次聆听中央领导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经常扪心自问:“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对领导干部人生哲学的现实命题。其实,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做人、做事这两条主线。做人的过程体现着做事,做事的过程体现着做人,做人需要境界但体现能力,做事需要能力但体现境界。领导干部要想在做人、做事上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应当认真思考“三对”。
对群众如亲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的关系多,充当的角色也多,不能停留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圈子中,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把群众当亲人,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既要真心关心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群众,像感受亲情一样感受民意,以心换心、真诚相见;又要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摆架子,多走走、勤问问,甘当群众的学生、拜群众为师;还要尽心为群众谋利,时刻关注群众的安危冷暖,多做对群众有利的事情,不做有损群众利益的事情。
对工作如考试。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的历史,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现在,虽然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是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交满意答卷的决心始终没有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大都经历过严格的学历教育,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对考试的重要性普遍认同。之所以把工作与考试联系起来,就是因为考试不仅反映能力水平,还体现责任心。凡责任心强的人,对工作就会自我加压。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像对待考试那样,以可能达到的最好成绩完成任务,使自己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
对集体如家庭。无论是作为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还是作为自然人的生活场所,家庭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如何看待家庭与集体的关系,对领导干部来说,应有更高的标准,既要顾小家,更要顾大家,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守土有责”。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集体为家、爱集体如家,努力构建和谐宽松的干事创业环境。特别是在推进集体事业发展中,要始终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倾心投入、精心呵护、真心奉献,自觉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善于团结周围同志一道工作,明白“爱护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的道理,使集体焕发出更强的凝聚力、更多的创造力、更大的战斗力。
以上“三对”,既体现着做事,更体现着做人,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党员干部,不仅在做事上要有真本领,更要在做人上有高境界。只有将这两者统一于为事业奋斗的生动实践中,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
第三篇: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6
“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系列言论之六:从政者,廉洁是福
2012-03-23 19:06:5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日前,一位领导干部在当地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说:“说到底,廉洁是一种幸福,不贪不占,遍体轻松,心地坦然,办事踏实。”老百姓也常说,有福不在钱多、不在官大。福从德中来,有德才有福。廉洁是从政道德的核心之一,从政者如果不尚廉洁,福从何来?
但这些话中浓缩的人生感悟,并没有被那些贪官参透。他们没有看清廉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自觉地将物质利益设定为衡量幸福的坐标,将金钱的数目当做“幸福指数”,将权力的大小视为彰显幸福的标尺。为了实现这种“幸福”,他们处心积虑地贪污受贿、挥霍权力。贪腐求“幸福”,这是能给贪官们找到的唯一“正当”的理由,可是他们幸福了吗?没有。不仅没有,贪腐还成了降低其幸福感的慢性毒药,甚至成为最终摧毁其幸福的定时炸弹。“糖衣”很甜,但糖衣里裹着的“炮弹”很危险。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品格,是“常修为政之德”的必然要求。从政者,廉洁是福。这句警示是不言自明的,更是被无数廉洁自律的官员的幸福和腐败分子的亲身试法后的不幸福所反复证明了的。“光荣地工作,光荣地退休,回到家里不失天伦之乐,上了班见谁都理直气壮,在谁面前都不亏不欠,心地坦荡,这就是幸福。”这是“黑脸书记”姜瑞峰的幸福观。“幸福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拥有安宁生活”,这是武汉市房地产管理局原计财处长方敏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后经过反思才领悟到的幸福观。追求幸福没错,但当追求的是一种畸形的幸福,而且不惜违背从政道德,采用贪污腐败等错误手段,那结果自然不用多说:贪污受贿后的心理折磨无法用数钱的快乐来平抑;被绳之以法后给家庭造成的创伤、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更难用忏悔补偿。
我们不能说廉洁是幸福的全部,更不敢妄谈廉洁是幸福的源泉,但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廉洁就如一袭清流,是坚守从政道德的源头活水,是幸福与不幸福的天然之界。有副对联说得好:“吃一点,喝一点,贪一点,拿一点,早晚毁在这一点;勤一生,廉一生,干一生,学一生,多么幸福的一生!”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副对联并不工整,但其传达的思想却是明确的、清晰的,富有启发性的: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幸福其实很简单——廉洁。
其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既是本人之福,又是家庭之福,更是党和国家、人民之福。政治上的清明与群众的幸福感是紧密相连的,腐败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腐败分子如果得不到应有惩处,就很难做到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党员干部必须向杨善洲、王瑛学习,守住廉洁底线,履职尽责、一心为民,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只有坚持从严治党、廉洁从政,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干部清廉则党强大、国昌盛,这自然是党和国家之福!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对于党员干部的幸福来说,却有一个统一标准——坚守从政道德,廉洁从政
第四篇: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7
“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系列言论之七:从政者,忠诚为基
2012-03-27 18:32:26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近日,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辅导报告会上,一位领导干部说:“党员干部加强从政道德建设,忠诚是基础”,要“时刻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对党、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忠诚作为百德之首是不分年龄、不论古今的,是为官做人都应崇尚的美德。《礼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对忠诚的最好诠释。
忠诚是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格。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对中国革命忠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无数英雄模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忠诚;王瑛、杨善洲、李林森,无数党员干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党忠诚……他们虽饱经风霜、历尽挫折和磨难,甚至牺牲生命,但始终用忠诚守护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演绎了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受到人民群众的敬仰、信赖和爱戴。
为政者修德为重,修德应以忠诚为基。“对党忠诚”是党章中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入党时的庄严承诺。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忠诚作为第一政治品质”。可以说,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时刻把党、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党员干部的修德之基、立德之本,是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这给个人带来的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和谐稳定、幸福安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的忠诚观出现了偏离:有的对党不忠诚,身在党、心在外,做“裸官”、留后路;有的对国家不忠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的对人民不忠诚,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有的对事业不忠诚,“在其位不谋其政”,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更有甚者对行贿人“忠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对关系网“忠诚”,培植个人亲信,搞小团伙、人身依附;对钱色“忠诚”,腐化堕落、家庭破裂、众叛亲离;对亲朋好友“忠诚”,优亲厚友、徇私枉法,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不仅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且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
忠诚为基,要求党员干部坚信党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理想信念不动摇;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政府形象和权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勤学善思,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勇于担当,兢兢业业完成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
用人以德为先,考德忠诚为基。要使忠诚始终屹立于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不仅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忠诚教育,强化党性锤炼,更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前不久,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明确强调:“要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加强对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把干部的忠诚度摆在考德的首要位置,毫不动摇地用忠诚之人,让忠诚成为干部队伍的主旋律,确保忠诚的行为不过时、忠诚的事迹不埋没、忠诚的干部不吃亏。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加强从政道德建设,要以忠诚为基。
第五篇: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14
“加强党员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系列言论之十四:从政者 以德塑形
2012年04月09日14:4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学习贯彻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山东省武城县一位领导干部强调:“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是由其内在素质决定的,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党性修养、强化品德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塑造良好形象的根本途径。”
“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共产党员”,这是外国友人对郭明义的褒奖。无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明义身上自然流露出执著坚守、无私奉献、勤奋进取、淡泊名利、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等优秀品质。“诚于中而形于外”。人们敬仰的周总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的形象崇高而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刻意追求洒脱的外表、华美的举止,而是他们拥有严于律己、平易近人的良好品德,渊博的知识,临危不惧的胆识,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以及不畏艰难、不尚空谈、不问索取的公仆作风。
一个人的思想内涵和道德修养,是形象的根基和源泉,形象则是思想道德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形象,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作基础。从政者的形象,是人民群众对其在履行职责以及进行社会活动中所体现的政治素质、精神风貌、道德修养、纪律作风、工作态度等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天地之间有杆秤”。从政者,倘若有牢固的公仆意识、强烈的责任心、高尚的道德情操,廉洁勤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象自然好。反之,倘若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把当“官”当做发财致富的捷径,或铺张浪费、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最终只能留下“手握铁窗,流下两行悔恨泪”的形象,他们的言行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近年来,有一些党员干部“只为领导服务”的雷人官腔,道出其宗旨意识淡薄的“失语”形象;抽“至尊”烟、戴天价表、坐豪华车,呈现出享乐在前、工作居后的“奢华”形象;不注重理论武装,热衷于礼仪培训、形象设计,甚至美容美发,“邯郸学步”成了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形象;下基层头发油光、皮鞋锃亮,前呼后拥、指手画脚,对群众感情冷漠,倾情于树碑立传、留影留言,暴露出血肉联系割裂的“官老爷”形象……从政者失德失范的形象,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丢弃了基本党性、丧失了起码的政德。这不仅影响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影响党政机关的整体形象,不利于党群、干群关系的发展。从政者,只有把品行作为立身之本,把官德作为从政之要,始终重修养、讲党性,才能塑造良好形象。“党员党员,模范在前”、“平时看得出、关键时冲得出、危难时豁得出”、“共产党员第一时间竖起旗帜、第一现场组织救援”……这一句句人民群众的肺腑之言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以德塑形。从政者,应始终“学以立德”、“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育品德”……时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公仆形象印在人民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