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研活动案例数学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
——低段数学计算教学教研活动案例
活动背景:
数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计算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事,好多学生对计算存在一种畏惧感,同家长交流时,听到更多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计算准确,提高计算正确率,因此,提高计算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而要改变这个现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数学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以此为案例,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计算题。
2、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
3、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研讨方式:
根据活动的主题,从我们教研组实际情况出发为宗旨,我组主要采用“课堂展示以及教研活动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教研活动。参加人员:低段年级全体数学教师 实施过程:
张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就数学本身,特别是数学计算教学而言,数学计算课堂好象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开会”,只是在玩一系列的数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起好玩的搭积木游戏,卡通漫画和好看的动画片来说,上数学课真可以算得上特别乏味。今天我们针对低段小学生关于计算的主题展开讨论,大家相互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
郑素琴:为了激发和提高孩子们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我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适量出示一些口算题让学生练习,在强调计算准确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我经常通过做游戏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我把数字做成一些漂亮的卡片,然后把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让孩子边玩边学,老师说数字,学生找,老师说算式,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根据时间和计算正确率打分,看哪一小组计算又对又快,进行得分排队,计算错误扣分,通过珍重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机损也认真细心,唯恐落后,我觉得对计算帮助很大。
柴君会: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我时常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听算作为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低段小学生而言,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通过听算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辨别、分析能力。听算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通过用耳朵听,快速的接收数字信息,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而是通过动脑积极思考后,迅速作出计算结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听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我觉得孩子们在计算方面收获很大。
张红芳: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我常用讲故事或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史建慧:我在平时计算教学中,课前积极准备数学竞赛题,为课堂计算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以上方法,循序渐进,需要一步一步进行。孩子一般不会马上就学会,所以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对孩子多鼓励和支持,树立孩子的学习自信心,避免孩子出现厌学状况,随着训练的加大,学生的正确率越来越高,学生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
王希女: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也是造成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比如有些学生往往把得数从竖式往算式里写结果的时候就写错了,或者是抄题的时候就抄错了,因此我教学计算,给孩子要求:一看,看准题,二算,算准确,三写,写结果,四验算,这样 更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柴永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我在计算教学中,常用贴近孩子们生活中一些游戏或者课间活动的情境导入,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合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中。能运用“直接从十位算起”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口算下列各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出结果(抽生回答)
2、说出下列各数的组成。(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出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3、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课间活动时,你们喜欢什么课间活动?有喜欢跳绳活动的吗?今天,老师带你们认识几个喜欢跳绳的好朋友,你们愿意给他们做好朋友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三、收集信息,分析题意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
师:从这幅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小华跳了45下,小红比小华多跳28下。生2:小军比小华多跳23下。
2、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
生1:小红跳了多少下?45+23(板书)生2:小军跳了多少下?45+28(板书)
四、探究算法,学习新知
(一)计算45+2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40+20=60, 5+3=8,60+8=68。
师:这位同学计算的很好,方法不错,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45+20=65,65+3=68。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请给其他同学说一说。生:23+40=63,63+5=68。
(二)计算45+28 师:请你挑选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指名三人上前板演。其他同学反馈: 1、40+20=60,5+8=13,60+13=73。2、45+20=65,65+8=73。3、28+40=68,68+5=73。
(三)观察、比较
师:45+23和45+28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加法,这些数都是两位数。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45+23是不进位的,45+28是进位的,。
师:同学们,你们很聪明,所以在计算时特表要注意。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口算练习(课件出示)
(1)做游戏:分组计算,有限时间,比赛进行,看哪一组计算又多又对。
(2)抢答:课件出示练习题,看谁计算又快又对,记分规则。(3)当小老师:小组组长出题,看谁计算又对又快。
六、全课小结
1、由老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什么?
2、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收获与反思:
本节课计算教学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在旧知基础上独立进行新知计算,我觉得是数学教学的一大突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过硬的计算基本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重视口算,加强笔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同时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自主探究,体现计算“多样化”
本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老师能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并且引导学生在计算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归纳比较,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 “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计算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是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三是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而《新课程标准》在对六项学习内容进行描述时,把“建立数感”、“估计结果”、“学会方法”等要求放在了重要地位,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的计算去繁就简,重在运用。
【练习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展开:口算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计算引发对“直接从十位算起”算法的优势的感悟;解决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及时进行优化,还有是为了对“直接从十位算起”算法进行拓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呢?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认真落实课本上的每一节教学任务外,还可以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口算竞赛活动,有专项的口算测试,也有常规的每天口算项目,还有各种有趣的口算游戏,每个活动,我都认真组织了教学资源,力求做到题题新颖、灵活,要求学生灵活选择方法,逐步积累计算的经验。特别提到用扑克牌玩算24分的游戏。活动时间和空间都十分灵活,无论在哪里,时间有多长都适合同学们玩,教师应该在同学们中大力倡导这项活动,即是对知识的应用,又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定期举行班级或段级PK赛,让这个游戏引领大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活动,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能不提高吗?最后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 2 3 …… 99 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 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三)、培养学生计算细心、认真的好习惯。学生在计算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做完题不回头检查等。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细心呢?
1、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善于总结经验,归纳方法。比如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
3、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们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4、教育学生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我们要要求学生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
(四)、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
计算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用得最多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二是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三是计算速度的快捷性。而《新课程标准》在对六项学习内容进行描述时,把“建立数感”、“估计结果”、“学会方法”等要求放在了重要地位,这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的计算去繁就简,重在运用。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认真落实课本上的每一节教学任务外,我还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口算竞赛活动,有专项的口算测试,也有常规的每天口算项目,还有各种有趣的口算游戏,每个活动,我都认真组织了教学资源,力求做到题题新颖、灵活,要求学生灵活选择方法,逐步积累计算的经验。特别提到用扑克牌玩算24分的游戏。活动时间和空间都十分灵活,无论在哪里,时间有多长都适合同学们玩,教师应该在同学们中大力倡导这项活动,即是对知识的应用,又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定期举行班级或段级PK赛,让这个游戏引领大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活动,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能不提高吗?最后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怎样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认真落实课本上的每一节教学任务外,我还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口算竞赛活动,有专项的口算测试,也有常规的每天口算项目,还有各种有趣的口算游戏,每个活动,我都认真组织了教学资源,力求做到题题新颖、灵活,要求学生灵活选择方法,逐步积累计算的经验。特别提到用扑克牌玩算24分的游戏。活动时间和空间都十分灵活,无论在哪里,时间有多长都适合同学们玩,教师应该在同学们中大力倡导这项活动,即是对知识的应用,又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定期举行班级或段级PK赛,让这个游戏引领大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活动,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能不提高吗?最后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有效教研活动案例
——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
一、活动背景
本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下面记叙了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策划安排
教研主题: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
活动时间:2011年3—4月
组织负责:江凤彩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
课例执教:俞丽英
活动成员:数学科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优化练习课堂,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施过程
1、分析现状,提出主题。
在期初的教研会议上,要求全体成员提出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师A: 我认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每天都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也认真批改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并一个一个题目地评讲了,可是学生们考出来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
师B:我上课时,学生总是不愿听,我讲我的,他玩他的,你喊他们停下来,不到两分钟又是一样,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经常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或是收效甚微。
师C:我也有同感,只是我当本班的班主任,他们有些忌惮,所以没人敢在课堂上吵闹,但仍是没几个人听,他们坐是坐着,就是望着你上课,听不进去,有时,甚至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了也不知道。
组织者:从老师们所反应的情况来看,用一句话概括:课堂上老师认真地教,学生没心去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呢?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动起来,让他们忙得无暇开小差,无暇做自己的事。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完每一节课,特别是枯燥无味的练习课。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因此,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就是“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每个老师在汇报课时,都要体现这一主题。
2、课例示范,因地制宜。
当然,一节课要真正落实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中,本人自告奋勇地担起了一节题为“让全体学生都练起来并得到发展”的示范课,课题是“圆柱体积的练习”。
课例:《圆柱体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鹅卵石、检测题试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过什么内容吗?(生回答。)师:那下面我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课件1)
(1)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用字母表示是。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公式是。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进行评价)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针对圆柱的体积来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圆柱体积的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师:让我先来看一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件2第1题)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① S=0.5cm2h=10cmv=?(生回答。)
师:第2、3道老师要求大家用笔算,看谁又快又好。(出示课件2第2、3题)② r=2cmh=5cmv=?③ d=4cmh=2cmv=?
师:通过这几道题我们可以看出,求圆柱的体积最基本的条件是:底面积或半径或直径和高。
师:接下来我要考一考同学们的判断能力了,准备好了吗?(出示课件3)()① 一个长方体容器和一个圆柱形容器,从里面量,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容积相等。
()② 一个圆柱形药瓶能装药液2L,这个药瓶的体积是2dm3。
()③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④一个圆柱的高缩小2倍,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不变。
()⑤一张长4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围成一个圆柱纸筒,它的侧面积是600平方厘米。
2、综合练习: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圆柱的体积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体积问题吧。(只列式,不计算)(出示课件4)
① 有一个圆柱形无盖的牛奶桶,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是50厘米,这个牛奶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② 一根圆柱形钢材,如果沿着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12.56cm2,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 一个柴油桶的底面直径是8分米,高10分米,内装油占全桶的4,桶内有柴油多少升?
④ 一个圆柱形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5m,高2m。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约重750kg,这个粮囤能装多少玉米?
3、提高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我这(出示鹅卵石),要想求出(鹅卵石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并展示实验过程。
师:拿出圆柱形的容器里面装有小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里面水的高度并记录下来。然后把那块鹅卵石放进容器里,请同学们把水的高度又记录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信息求出石头的体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刚才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了许多新的收获。老师还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组测试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预先准备好每生一份,如果时间不允许堂上完成,就作为课后练习。)选择题:
1、求一段圆柱形钢材重多少,先要求出这段钢材的()。① 侧面积② 表面积③ 体积
2、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相比较()。
① 体积单位大 ② 面积单位大③ 一样大 ④ 不能相比
3、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①正方体体积大 ②长方体体积大③圆柱体体积大 ④一样大
4、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
① 2r② 2∏r③ ∏r5、用两张长都是6分米,宽都是5分米的长方形纸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体,甲的底面周长是6分米,乙的底面周长是5分米,则()。
① 甲的体积大② 乙的体积大③ 一样大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在课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硬纸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的学具(如:笔筒等),并要计算出它的体积。
四、课后反思,达成共识
课后,教者谈设计理念和教后感,全体听课老师,根据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价,重点从以下几个问题出发:
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
2、学生的练习层次分开几层?
3、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如何?
4、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5、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在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归纳如下:
让学生全体积极齐参与,确实行之有效,学习的效果好。整节课学生人人都参与了有价值的练习,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本节课的教材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还有自主检测,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又能使学困生反映出存在问题,有助于以后的教学改进。最重要是最后的课外延伸,真正地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的能力。
疑惑1:你的学生大,懂事、听话,低年级学生不一定听老师的指挥。
疑惑2:本来很简单的东西,干嘛要搞这么多名堂?我没时间,也没这个课件制作的能力。
教师的疑惑不无道理,所以我们要在尽可能满足大家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做到:学生能做的事,老师不做,学生能说的话,老师不说,学生说不出的话老师不代言,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说出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会借力省力——借学生之力省老师之力。常此以往,很快就会尝到甜头的。
五、自我实践、共同提高
通过观摩课例和自我的反思,各位教师在某一方面都有所感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为了让老师自觉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要求每个老师本学期的汇报课最好是以练习课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每节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做好课前准备,先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再由主讲老师执教,课后还要集体评课。科组长做好资料存档。
一学期以来,开展《让每个学生在练习课中都能全面发展》这一主题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每个年级的数学成绩都有所提高。老师们尝到甜头了,在教研会议上话题多了,气氛也越来越浓了。愿我们的教师能在校本教研中快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教研之花永开不败。
第三篇:教研活动案例
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研活动记录:张雪莲
◆ 教研主题: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活动时间:2014年11月 ◆ 活动地点:丹麻寺学校 ◆ 主 持 人:张雪莲
◆ 内 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 课例执教:赵英花
◆ 活动成员:丹麻寺全体教师
◆ 活动目标:
1、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 题的思维方式。
2、优化数学教师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活动过程:
一、背景介绍: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运用‘导学----展交-----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校本教研模式是“仿课研究”。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二、授课教师说课:
运用ppt课件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媒体等几个方面说课。
三、分配观课点:
1、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时间、效果。(汪鞠忠、陈树梅)
2、在展交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金山奎、李广菊)
3、当堂训练的内容、方式、完成率。(杨国福)
4、和光盘相比,哪些地方超越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张雪莲、王玉花)
四、赵英花授课(过程略),其他教师带着各自的观课点观课。
五、授课教师反思:
1、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所以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比较高涨。
六、教师议课:
1、在导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时间、效果。
陈树梅:今天,我有幸听了老师的一堂课,我的感受是李老师将问题激励、自学指导和合作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目标、要求、方法,让学生在有效地时间里开展了有效的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汪鞠忠:今天听了赵老师的数学课,给我的感受是赵老师将问题激励、自学指导和小组学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自己的目标,要求,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我们知道自主学习就是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体验学习的过程和自我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
赵老师这节课共有二次自主学习活动,时间超过了25分钟左右。活动一:学生用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说一说的方法,说出自己的发现,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活动二:学生用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证明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征。通过两次活动的比较,使学生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巩固了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在展交环节中,学生展示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金山奎、李广菊)李广菊:赵老师的这节课的亮点有 小组展示: 展示后向其他同学提出请求予以帮助。其余同学向展示者提出疑问,要求展示者回答。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敢于批评,超越。
实物展示:教室中见到了哪些长方形正方形,用两幅三角板拼长方形,正方形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学具展示:小组合作验证时学生自己拿学具进行展示。
课件展示:训练时用课件展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与角。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发动学生。“动”起来逐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金山奎:赵老
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语言亲和力强,教态大方、自然,整节课流畅自如。首先,让学生在教室中发现长方形正方形,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感和参与意识,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去,为后面的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学生由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这个活动中,激发起了高度的兴奋状态,人人想动手、人人想参与的欲望。
金山奎: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探索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会有什么特征,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都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采用了在小组内个人展示交流,全班内小组展示。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
3、当堂训练的内容、方式、完成率。(陈树梅)
陈树梅: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两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4、和光盘相比,哪些地方超越了,哪些地方做的还不到位?(张雪莲、王玉花)
张雪莲:
1、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光盘上有小组交流和自主学习,而赵老师采用了自主学习、同桌学习、小组学习的三种方式,自主学习的时间与小组交流的时间比较充足,学生基本都能动手折、动手量比光盘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充足。
2、从学生的发展方式来看:光盘上采用的都是班内个别展示的方式,而赵老师采用采用的是班内小组展示、个别展示两种,还有,光盘上学生的展示是手里拿着展示,而赵老师让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量一量、折一折,使学生的发展比光盘上得更清晰,而且使学生边说边操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赵老师让学生展示时人数太少,学生都能发现特点,但展示的机会很少。
3、从课件演示来说:光盘上的老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在学生验证展示后,老师采用课件边说边演示,而赵老师没有演示,而赵老师把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做成课件,让学生读,加强了巩固,而光盘上没有,光盘里先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有什么特点,进一步学生的展示是采取班内个别展示的。
王玉花:
1、从结构上说,第一步导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有什么特点,第二步是让学生量、折的方法验证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以及角的特点,第三步是概括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异同点。而赵老师最后加了第四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宽、边长,第五步,让学生动手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六,当堂训练,让学生折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让学生明白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
2、导入的方式上赵老师更切合身边的实际,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长方形表面、正方形表面。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课前三分钟的说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数学。
七、活动小结: 本次教研活动,注重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的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从而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有利于学生用投影仪很直观的验证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角的特征。
第四篇:教研活动案例
编者按:学科教研组团队建设是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学生意识是校本研修新的聚焦点,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意识的增强更为关键。本学期上城区教育学院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在开元、天长、胜利钱塘三所学校开展为期一周的申报式教学调研,各学科研究员跟进教师课堂教学,深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教学指导,帮助发掘提炼了这三所学校在教研组团队建设中的好经验、好行动。如基于课例研磨的初中备课组活动如何开展?一次有效的教研组活动如何写成一个校本研修的案例?教师如何具有自觉的学生意识设计与实施教学?学校分管教学领导又该如何管理指导教研组的工作?本期将聚焦教研组团队建设和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稿、责编:缪华良)
磨课 磨练 磨合 ——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课例研磨活动一瞥
杭州市开元中学 方向
开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是“娘子军”组合。五名成员中,有高级教师两名、一级教师一名,另有两名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两位新教师在初二下的时候,就已经来校实习,并且取得了明显进步,因而获得信任,本学期到初三任教。尽管如此,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带毕业班这至关重要的一年,因此,备课组的全体,尤其是老教师,不免深感肩负重荷。如何有效地帮助新教师在专业业务方面快速成长,并且使所有初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不掉队,便成了备课组关注的核心。
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照例给两位新教师配备了师傅,并且明确了以“磨课”为主体的培养机制。我们备课组的“磨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亦步亦趋”:师徒磨课落实文本研读
新教师上课,课时进度一般比自己的师傅“慢一拍”。即徒弟先听师傅的课,课后师徒交流;接下来徒弟根据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将新课的教案修订成型,并向师傅说课,听取意见;然后徒弟走上讲台正式授课。这是一个小型的磨课过程,参与者虽然只是师徒“二人转”,但是磨课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紧扣、毫不含糊。这样做,虽然看似比较繁琐,但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文重难点的落实,以及对新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帮助。二、五步循环:集体磨课引出思维碰撞 所谓集体磨课,是指备课组所坚持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相对前面的师徒之间的小磨课而言,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大磨课,其基本流程为:“主备精备——说课研讨——个性消化——教学实施——反思改进”五个循环运行的环节。
具体做法是由两位新教师各自“认领”课文提前备课,然后在第二周的备课组活动中,分别根据自己所准备的材料进行说课和PPT的演示。在此基础上,其余三位教师针对说课稿提出自己的疑惑,由两位新教师解答,最后根据备课组的集体意见,新教师形成自己的新教案。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说课还是答疑,均能加深整个备课组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而第三周,则由三位老教师进行备课工作,第四周由三位老教师进行说课演示,并解答新教师的疑惑,最终形成统一教案。这样以半月为周期进行轮换,循环往复,既不会让新教师备课的负担太重,也能让她们在老教师的说课中获得启迪。
三、精致研磨:集体备课注重课例引路
课例研究是一线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新的研究方式。基于课例研制的任务驱动式研修,不仅使备课组的活动有了载体,也可以通过一个课例的反复研磨,促使教师提升对学科教学本质的认识。精致地打磨一个课例,是从这一个,走向这一类的认识提升,甚至可以清晰教师对语文教学的主张。我们遵循课例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在备课组内每学期开展1-2次的典型课例研究。下面就以我们组对课文《杨修之死》集体备课为例,讲讲具体做法:
这次备课,我们分了这样几个步骤走:“素读”课文——搜集资料——同课异构——自主定案。
“素读”课文。所谓“素读”,即不用任何参考资料,只是根据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初步感知整篇文章。备课组五位老师坐在一起,由新教师许绿杨朗读全文,其余老师认真听并在课文边上做好批注,然后交流感悟。这样的初读,更纯粹,因为没有参考资料的先入为主,众人的感悟也更直观,更契合文本。此环节在备课组活动时间内完成(周一)。
搜集资料。初步感知文本后,备课组成员开始分工合作。这次轮到三位老教师主备,具体分工为:方向老师负责粗备课——搜集当时的历史背景、历代对杨修与曹操的评价、曹操和杨修的历史故事等资料并加以整理,形成第一稿教案。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三)。
同课异构。在初稿教案的基础上,由备课组的两“台柱子”周素颖和徐建岚老师负责精备课,并形成各自的思路,写好第二稿教案并做好PPT。此环节在两天之内完成(周五)。如两位老教师均从文中关键句入手,分析全文。
周老师的主体思路: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真知”下手,“三读”杨修,*初读杨修:“真知魏王。” *再读杨修:“真知魏王?” *三读杨修:“真知魏王!” *总结。
徐老师的主体思路: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为何而死?是否该死? *杨修如果没有鸡肋事件,会不会死?从原文找出依据。①恃才放旷体现何处?
②“数”——哪些事件?又体现了什么? ③“忌”什么?为何“忌”? *杨修之死谁之过?
修之过,操之过,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另外,我们组每位语文老师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好一份导学案。如下所示:
《杨修之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写法。2.分析、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3.深入探究杨修死因,从中获得启示。学习过程:
(一)默读相关链接 有题目解读、走近作者、了解杨修和补充注释等四项内容。(具体内容略去)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自主学习。
要求能疏通文意,梳理情节,探究发现,自主质疑等。(具体内容略去)2.预习自测。
分别设计注音、释义和翻译句子等三题作业。(具体内容略去)
(三)学后拓展探究
穿越时空遐想: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献什么忠言?
上述三稿教案及其他所有的资料,均存放在备课组公用文件夹中。组里各位教师利用双休日,仔细研读两稿精备教案,提出疑问,并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案,准备下周一交流。此环节也在两天之内完成(周日)
自主定案。周一备课组例行活动时间,各成员再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对于两个精备教案的看法,特别关注两位新教师对于两稿教案研读的感受。两位新教师在讨论时表示:“周老师这一教案的思路极其清晰,整体感觉也很流畅。但我们仔细研读之后发现,很多具体操作性的东西,对于我们而言,要很好地体现出来,有相当难度。”换言之,两位新教师觉得,这一稿教案对于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较高,新教师毕竟经验有限,若想很好地实施并落实课堂教学的环节,没有把握。接着,大家又一起讨论徐老师的教案。徐稿比较简单,整体思路也很明确,采用主问题教学法,由两个大问题统领课堂教学。因为这稿教案的可操作性强,因此,备课组最后商定,除周老师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路之外,其余四位教师基本统一采用这一思路。但是这个教案看似简单,若要很好地落实,并且体现学生的自主式学习,那么就一定要借助于导学案。于是大家又就导学案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增删了相关内容。至此,《杨修之死》的教案主体思路尘埃落定。
四、因材施教 :大小班级注重思维差异
这样集体备课之后,每位老师因所带班级不同,在保持总体相同、局部各有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大小班不同程度的要求,有关教师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适度改变。根据平行班之间的差异,任教老师也都实施了相应调整。如执教《杨修之死》一课,备课组的老师围绕徐老师的教案,依据我校初三年级有大小班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确定了大小班教学的区别所在——大班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之下,还可以再探讨一个问题:“杨修究竟知不知道自己会死?”然后下发相应的补充资料,以供学生思考判断。又如在五节课的导入上,五位老师的新课导入就无一雷同,而是各显神通。
基于我校初三年级是大小班设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小班的教学上也有同有异。因此,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特别提示和要求新教师: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之外,学情也是必须把握住的又一重点。这就是说,新教师上课时,即使是同一课文,在大班和小班,对教学任务的把握和理解、对于文本内容挖掘的深浅程度,也都应该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成功的集体备课,一方面仍能显现出教师个人的风格与优势,不影响百花齐放时“她在丛中笑”的个体特色展现;另一方面,更能加强备课组的团结和谐、取长补短和相辅相成,使之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终良好达成教学目标。特别要说一下,如今的我们,已经由原先一味追新、求奇的“同课异构”,转变成了现在踏踏实实、落实文本的“同课同构”,我们认为,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要一步。
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期待我们备课组全体,在集体备课、同课同构的专业发展领域里携手前行,不断获得创新和提高,逐步积累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共享。
第五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葛兰镇中心校:郑小华本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
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