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
教研活动,一个传统的话题,随着学校教育前行的步伐走过沧桑;厚实的积淀,闪烁着智慧,然而,有时也会成为沉重的翅膀,退守为泛黄的形式.回顾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课例的研讨.然而随着活动的开展,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一是形式单一,往往会在活动前约请一些教师作准备性的发言,这种过度准备使得现场发言过于工整,而没有灵动,其他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听讲,壁上旁观,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这种少数同志热情,多数同志冷观的研讨活动的效果显然是不佳的.二是教研后 “行为跟进”不到位.“教研”,“研”是过程,“教”是归宿.“教研”的目的在于“研”,“研”是一个过程,“研”是为了更好地“教”.因此,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班级和课堂,以实践“真问题”出发,营造“研究文化”,唤醒教师的参与意识,吸纳他们参与教研过程和研究介入教学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研之路,更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数学科开展了一次“以课例为载体,促进老师教材研读能力提高”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教研活动的内容是实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 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把数学学习成为再次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动态、更有效呢?这成为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
2. 教学困惑
每个学期初我们科组都会进行上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缩小班际之间的成绩差距?除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距,还有就是我们教师的本身教的主观条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升呢?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知识,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
3. 课题研究需要
结合我区发展教育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研究,我校数学科被选定为研究基地.基于以上考虑,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意义》出现的两册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相互交流想法
1. 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了让教师们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同时,让教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
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标准》.2. 分析教材、提出教学思考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知识点进行讨论.
现象1:《分数的初步认识》围绕“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设计意图”展开阐述.
评析:在研读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说课的味道比较重,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在阐述练习设计的环节中,完全脱离教材,重组练习.
现象2:《分数的意义》通过课例展示教学目标以及课堂中着力展现怎样解决教学难点.评析:课例的分析并没有与教材直接联系,只是直接进行说课、评课.
现象3: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
评析:阐述内容空泛,重复之前的教材分析,缺乏侧重点.
自始自终,教师们都不知道如何“研”起?大家都答不到边上,如何是好呢?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教材研读.
【步骤三】回归课堂教学,重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再次研读解决
简要说明: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中练习加强了对单位“1”的理解,并结合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步骤四】集体研读、反思教学
教材研读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一个切入口,才能以点带面,开阔视野,真正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如何深入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的成功之路.
第二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葛兰镇中心校:郑小华本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
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第三篇: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探讨
教研活动,一个传统的话题,随着学校教育前行的步伐走过沧桑;厚实的积淀,闪烁着智慧,然而,有时也会成为沉重的翅膀,退守为泛黄的形式.回顾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动,离不开课堂教学课例的研讨.然而随着活动的开展,许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一是形式单一,往往会在活动前约请一些教师作准备性的发言,这种过度准备使得现场发言过于工整,而没有灵动,其他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听讲,壁上旁观,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这种少数同志热情,多数同志冷观的研讨活动的效果显然是不佳的.二是教研后 “行为跟进”不到位.“教研”,“研”是过程,“教”是归宿.“教研”的目的在于“研”,“研”是一个过程,“研”是为了更好地“教”.因此,校本教研,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班级和课堂,以实践“真问题”出发,营造“研究文化”,唤醒教师的参与意识,吸纳他们参与教研过程和研究介入教学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研之路,更是一条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我校数学科开展了一次“以课例为载体,促进老师教材研读能力提高”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教研活动的内容是青岛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 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把数学学习成为再次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动态、更有效呢?这成为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
2. 教学困惑
每个学期初我们科组都会进行上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缩小班际之间的成绩差距?除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距,还有就是我们教师的本身教的主观条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升呢?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知识,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意义》出现的两册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相互交流想法
1. 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了让教师们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同时,让教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标准》.2. 分析教材、提出教学思考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知识点进行讨论.
现象1:《分数的初步认识》围绕“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设计意图”展开阐述.
评析:在研读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说课的味道比较重,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在阐述练习设计的环节中,完全脱离教材,重组练习.
现象2:《分数的意义》通过课例展示教学目标以及课堂中着力展现怎样解决教学难点.评析:课例的分析并没有与教材直接联系,只是直接进行说课、评课.
现象3:两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
评析:阐述内容空泛,重复之前的教材分析,缺乏侧重点.
自始自终,教师们都不知道如何“研”起?大家都答不到边上,如何是好呢?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教材研读.
【步骤三】回归课堂教学,重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再次研读解决
简要说明: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中练习加强了对单位“1”的理解,并结合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步骤四】集体研读、反思教学
教材研读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一个切入口,才能以点带面,开阔视野,真正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如何深入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的成功之路.
第四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活动方案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
数学学科一直是我校的薄弱学科,各年级优生率不稳定,与市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及格率多数年级很难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主要问题是各年级差生人数众多,多数学生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狠抓差生,提高及格率是摆在我校全体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活动主题:狠抓差生,提升合格率,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目标:
1、努力找准差生形成的原因。各年级教师制定切实有效的转化措施,把提高及格率做为一项重要的目标任务。
2、使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开辟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3、通过这次活动,本组每位老师参与听课和磨课,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教研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活动时间:2008年11月~~~~2009年5月。
五、活动参与人员:各年级数学教师及课题组成员。
六、活动具体流程与评析。
第一阶段: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时间:2008年11、12月
·地点:小学部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讨问题:
(1)您认为在数学课当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很困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您觉得数学教学中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谈一谈您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举例说明)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七、阶段活动经验小结:
(一)、差生存在问题分析:
1、上课精神不集中。
2、练习、作业书写不规范,连简单的运算都有问题。
3、平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4、缴交作业不按时。
5、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答题速度缓慢。
6、家长不配合。
(二)、转化差生的具体措施:
1、教师方面: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要想转化差生,关键要明白所谓差生是指在学习上潜能未完全被挖掘,智力未完全被开发,思想道德上存在某些弱点或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只是在成绩,德行方面暂时不如其他同学,在这些方面暂时出现了困难。只要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所好转甚至取得更好的成绩,或得更大的进步。他们尚有可塑性,他们一样渴望成功,期待改变。并不是一无是处,更不是无可救
药。所以教师首先应从观念上变这些学生为“待塑生”、“后续连”、“后进生”,思想上要重视他们,关爱他们,而不能歧视他们,排挤他们。转化后进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有任重道远的思想准备,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锲而不舍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切忌急功近利、时冷时热,或疏忽大意,或半途而废甚至浅尝辄止。第二,教师要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教者”变为“导者”,即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帮手,助手甚至副手;还要从“师道,尊严”(师者,即权威)的传统角色变为学生的兄长,朋友,知己,在生活中给予学生体贴温暖,让他们愿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习,相信老师能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第三,树立良好形象,要有开阔的胸怀,广博的爱意。让学生相信教师能给他温暖,能传他知识,能做他榜样,愿与教师交流,沟通。如果教师为维 护尊严、权威而放不下架子,始终高高在上的话,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进而成为反馈信息、交换意见等这些正常教育教学形式的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要排除这种障碍,可以用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情况,课余与其一起做游戏,搞活动等方式方法。
2、学生方面:感受关注,树立信心
后进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能主动变社会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为自己的学习要求,即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也就是说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在老师的指点下后进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确与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在班上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主要措施
1、分层次设计目标,给差生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
行”。
2、有选择地任用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已经无声的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学好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意志力!他会把所有的差生凝聚在一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3、多组织活动,让差生的其他优点尽情展露出来,树立自信心!找准目标,让这个学生的转化起示范作用!让差生在班级也有发挥之地。放大他的优点,激起信心,在迁移到学习上来。期望效应总会起作用的!相信他的学习成绩也会赶上来的!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会是催化剂!
4、不刻意过分关注差生,不随意处理差生,不在差生心中有“黑色标签”的阴影。差生心理敏感性特强,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态度。所以老师的每一句话、眼神、举止都要考虑到差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度的关注,有时过度的关爱,让学生有心理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比什么都重要!要变“有痕”为“无痕”!
5、联系家长,争取家长配合,共同促其提高!
第五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活动方案1213
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主题活动方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结合我区发展教育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研究,我校数学科被选定为研究基地.基于以上考虑,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
二. 活动主题:
三、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关于分数含义的相关问题的过程;2.掌握分数定义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区分不同定义的特点;3.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理解“单位1”“平均分”等重要概念。能够从算术理论的高度理解分数的定义
4、使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开辟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5、通过这次活动,本组每位老师参与听课和磨课,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教研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活动时间:20016年9月~~~~20016年11月。
五、活动参与人员:三年级数学教师及课题组成员。
六、活动具体流程与评析。
第一阶段: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016年9月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研讨问题: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 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把数学学习成为再次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动态、更有效呢?这成为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2. 教学困惑
每个学期初我们科组都会进行上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缩小班际之间的成绩差距?除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距,还有就是我们教师的本身教的主观条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升呢?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知识,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
3. 课题研究需要
结合我区发展教育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研究,我校数学科被选定为研究基地.基于以上考虑,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现的两册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相互交流想法
1. 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了让教师们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同时,让教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标准》.
2. 分析教材、提出教学思考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进行讨论.
现象1:《分数的初步认识》围绕“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设计意图”展开阐述.
评析:在研读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说课的味道比较重,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在阐述练习设计的环节中,完全脱离教材,重组练习.
自始自终,教师们都不知道如何“研”起?大家都答不到边上,如何是好呢?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教材研读.
【步骤三】回归课堂教学,重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再次研读解决
简要说明: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中练习加强了对单位“1”的理解,并结合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步骤四】集体研读、反思教学
教材研读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一个切入口,才能以点带面,开阔视野,真正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如何深入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的成功之路.
七、阶段活动经验小结:
(一)、差生存在问题分析:
1、上课精神不集中。
2、练习、作业书写不规范,连简单的运算都有问题。
3、平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4、缴交作业不按时。
5、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答题速度缓慢。
6、家长不配合。
(二)、转化差生的具体措施:
1、教师方面: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要想转化差生,关键要明白所谓差生是指在学习上潜能未完全被挖掘,智力未完全被开发,思想道德上存在某些弱点或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只是在成绩,德行方面暂时不如其他同学,在这些方面暂时出现了困难。只要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所好转甚至取得更好的成绩,或得更大的进步。他们尚有可塑性,他们一样渴望成功,期待改变。并不是一无是处,更不是无可救药。所以教师首先应从观念上变这些学生为“待塑生”、“后续连”、“后进生”,思想上要重视他们,关爱他们,而不能歧视他们,排挤他们。转化后进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有任重道远的思想准备,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锲而不舍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切忌急功近利、时冷时热,或疏忽大意,或半途而废甚至浅尝辄止。第二,教师要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教者”变为“导者”,即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帮手,助手甚至副手;还要从“师道,尊严”(师者,即权威)的传统角色变为学生的兄长,朋友,知己,在生活中给予学生体贴温暖,让他们愿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习,相信老师能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第三,树立良好形象,要有开阔的胸怀,广博的爱意。让学生相信教师能给他温暖,能传他知识,能做他榜样,愿与教师交流,沟通。如果教师为维 护尊严、权威而放不下架子,始终高高在上的话,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进而成为反馈信息、交换意见等这些正常教育教学形式的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要排除这种障碍,可以用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情况,课余与其一起做游戏,搞活动等方式方法。
2、学生方面:感受关注,树立信心
后进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能主动变社会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为自己的学习要求,即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也就是说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在老师的指点下后进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确与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在班上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主要措施
1、分层次设计目标,给差生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2、有选择地任用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已经无声的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学好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意志力!他会把所有的差生凝聚在一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3、多组织活动,让差生的其他优点尽情展露出来,树立自信心!找准目标,让这个学生的转化起示范作用!让差生在班级也有发挥之地。放大他的优点,激起信心,在迁移到学习上来。期望效应总会起作用的!相信他的学习成绩也会赶上来的!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会是催化剂!
4、不刻意过分关注差生,不随意处理差生,不在差生心中有“黑色标签”的阴影。差生心理敏感性特强,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态度。所以老师的每一句话、眼神、举止都要考虑到差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度的关注,有时过度的关爱,让学生有心理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比什么都重要!要变“有痕”为“无痕”!
5、联系家长,争取家长配合,共同促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