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案例2012、6

时间:2019-05-14 10:2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本教研案例2012、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本教研案例2012、6》。

第一篇:校本教研案例2012、6

校本教研案例

让校本教研为课改保驾护航

本学期,我校在小店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借鉴昌乐二中与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率先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途径是现场观摩与案例研究。其中,现场观摩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一条传统途径,也是同伴互助指导的一种基本形式,但由于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情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之课堂上的许多事件往往稍纵即逝,现场观摩难以把握教学全貌,在我们的校本教研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学习使用现场观摩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课堂进行观察分析,为发现或证实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提供研讨。

现就我校一次物理校本教研活动汇报如下:

时间:5月10日(星期四)

地点:八年级70班教室

参加人:杨校长 胡主任 全体物理老师以及其他无课教师

主讲人:师艳龙

内容:《电功率》

课改目标:“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让效果好起来”

课改模式:“展示目标---预习检测---合作探究--目标达成”。程序:

一、集体备课

二、师艳龙做课《电功率》

三、反思交流

《电功率》导学案摘要:

一、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理解电功率的定义、意义,会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理解

知识点三: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预习案:

1、电功率定义、意义、公式、单位、物理量

2、“千瓦时”表示:__________

3、额定电压:用电器_____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_____下的功率

“pz220v25w”表示_____

实际电压:用电器在_____工作时两端所加的电压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_____下工作的功率。

4、释疑:区别“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

区别“千瓦时”和“千瓦”

三、探究案:

类型

一、理解电功率的意义:

1、下列关于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电功率越多

B 电功率越大,用电器消耗电能越快

C 用电器消耗电能所用的时间越短,电功率越大

D 消耗同样多的电能,所用的时间越长的用电器的电功率越

类型二 电功率的计算

例2、小明买了一个空调,正常工作时电功率为1kw,如果每天

开空调2小时,那么该空调一天的用电量为度,如果每度电0.5元,则该空调一个月(30天)的电费为元。

3、小红有台电脑,他每天要使用2小时,一个月(30天)该

电脑消耗的电能是18度,则该电脑的电功率是w

例4、1度电可供25w的灯泡正常发光的时间是()

A4hB 25hC 15hD 40h

四、检测案:

1、甲乙两个用电器,甲的电功率比乙的大,则()

A甲消耗的电能一定比乙多

B甲消耗的时间比乙短

C甲消耗的电能比乙快

D甲消耗电能的时间一定比乙大

2、以下几种电器的额定功率最接近1000w的是()

A电风扇B 电脑C 手电筒D 空调

《电功率》教学流程提纲:

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3′)

老师找一名同学总结上节课内容后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2′)

老师在小黑板上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5′)

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本节内容。

四、小组合作(5′)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同时为下一节展示做准备。

五、展示提升(20′)

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六、课外拓展(5′)

各小组根据本节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拓展延伸。

七、当堂达标(5′)

以习题或小组间擂台赛的形式开展,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情况。

教师自我反思:

1、学生展示时不自信,声音,手势都不到位,有待提高。

2、学生不能只完成本小组展示的内容,要全部都完成。

3、当堂反馈,不能只检测C类学生,影响效果。

4、展示课要把高潮留到最后。

5、本节顺口溜学生没有读出节奏,亮点没有亮了。

领导评价:

1、改革的意识强,步伐快,有思路,肯钻研。

2、个人素质相当高,与学生相处融洽,小组建设有成效。

3、学生思维训练方法得当,效果明显。

4、践行“343”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自学过程宽松、自主。

5、如何使课堂快节奏,高容量,促中提优补差兼顾是我们今后应探讨的课改重点。

教师互评:

1、时间分配前松后紧,重点体现不明确,目标落实有欠缺。

2、检测环节操控不太合适,让C2回答问题难度太大,其他同学只

能等待,有点浪费时间。

3、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可以不限定时间,让学生做完就上去展示。

4、顺口溜是本节课的亮点应让同学用各种方式展示交流。

教师反思摘要: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每一个孩子都有值得期待的精彩。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现在对此深信不疑。我明白了,只要用全身心的爱去培养每一个孩子,时间长了,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上,要努力培养学生们对物理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知道要想使学生喜欢上物理,首先要让全班的学生喜欢他们的物理老师。这方面我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人生哲理小故事,在物理课上穿插说英语,还有唱歌表演和诗朗诵,开展物理知识竞赛等等。

2、边教学边研究,多研究学生少研究课本。

有人说教学容易,因为就是那两本书,教上两年不用看书也能教。其实这样想的人,他就是教上一辈子也只能从年轻教师变成了老教师。我认为教学的过程一定要研究,少研究课本,多研究学生。课本很少变,而学生每年都在变,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又都不相同。如何与他们良好的沟通,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我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3、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有人总结了成功的法则,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这里的智力

因素大多数人都相同,所以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个常数,这样成功就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有: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个性、行为习惯等等。知道了这些我们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这样说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努力的越多,将来收获的也将越多。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用心理学上自我积极的暗示效应。我给学生们总结了一段激励的话语:“做最好的自己”,过去的已不再重要,未来的我无法预知,唯独今天,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我要充分利用今天的每一秒钟,做最好的自己。我要努力学习,我要认真思考,我要积极发言,我要帮助他人,我要对自己说:我行,我能行,我要行,我一定行!我要做最好的自己。我对学生们提出每天早晨来校上课前读两遍,中午上课前读两遍,晚上写作业前读两遍。时间长了就会起到积极的暗示效果,使自己变得更自信、更爱学习。

4、真正的爱一定要放手

我见过许多学生上小学初中时,在父母和老师的帮助下,成绩一直还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成绩直线下滑,就像自由落体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以前都是老师手把手的教,从来没有自己去获取知识。许多家长在孩子上了高中后,眼看着成绩下滑也没有办法,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我认为,教育中真正的爱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着为学生一生负责任的态度,教师一定不能事事包办,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5、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教知识

我们的伟人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四有”新人,然而目前,在升学率的高度关注下,我们只看重有文化,其它都是次要的。结果是离真正的教育越走越远。我们评价学生的好坏也只有一条,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我的理解是“育教”,即先育人后教学,育人是最主要的。

6、课改使我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外,我还看教育以外的书籍,有心理学方面,国学经典方面如《论语》、《道德经》、《易经》等。这些书籍给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和人生智慧。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两方面来修炼自己:一个是“师道”,另一个是“师技”。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多总结多反思,才能快速成长。

教改困惑:

1、如何建立完善的各项考评制度。

2、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的体系。

3、如何处理小组建设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校本教研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要平台,教学改革的必要保障,作为教导主任,我有责任与义务带领大家把校本教研活动搞活、搞实。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信心百倍,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定会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012年6月

第二篇:校本教研活动案例1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按] 校本教研如何走出形式化的怪圈、理论学习如何吸引教师并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学习名师课堂、集体备课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从校本教研活动的原点――有效的组织策划来寻求答案。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高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选择了几个典型的研修活动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

——“青年教师成长联盟”的一次“沙龙”

浙江省临海大洋小学

王乐芬

一、策划缘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来活跃的小学语文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流派纷纷涌现。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等各派名师脱颖而出,成为小学语文课改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展示,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关注,并成为一线老师揣摩、仿效的范本。物极必反。高度仿效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让语文课堂陷入“跟风态”、“流行秀”的误区,也容易使部分教师忽视自我审视语文课堂能力的培养、忽视自己教学思想的生成、忽视对“家常课”的兴趣和打磨。作为一线老师,如何研究和学习诸多名家的教学艺术,如何将研习为己所用,可能是基层老师最需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中策划了以研习名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沙龙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在观摩分析名师课堂实录与片断中理解与质疑,修矫与丰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这一活动我们起名为“‘我心中的语文’: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

二、活动策划

(一)前期准备(一个月)

活动

活动任务

思考任务

研习资源

课堂

观摩

观摩1-2节王、窦、孙、薛的经典课堂教学光盘,重点揣摩。

(1)你更欣赏哪几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和理念?为什么?

(2)你有什么疑惑?什么感受?

课堂教学光盘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二泉映月》

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

孙双金:《泊船瓜洲》、《黄河的主人》

薛法根:《爱如茉莉》、《军神》

实录

研读

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课文,对名师课堂实录进行比照式研读

(1)同样的课文,名师设计主要差别在哪?

(2)透过文字,你感受到他们教学理念的差异在哪里?

课堂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王崧舟、孙双金 《我的战友邱少云》:王崧舟、孙双金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邹清、钱锋

《圆明园的毁灭》:王崧舟、窦桂梅

《卧薪尝胆》、《爱如茉莉》:薛法根

(二)研究与分析——第一次沙龙(2-3小时)

主要项目

活动任务

思考任务

走近名师

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在学习名师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光盘中的感受,分析教学艺术风格。

(1)你怎么看四位名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诠释?

(2)你认为谁的观点最接近你的理想课堂?

名师自白

罗列梳理四大名师的语文观及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

王崧舟:“诗意语文”;“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窦桂梅:“主题教学法”;语文课的“三个超越”„„

孙双金:“情智语文”;“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好课观„„

薛法根:清新朴实„„

名段赏析

观摩最能反映四位名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录像片段(每个片段5-10分钟),并交流。王崧舟:《一夜的工作》(反复摩诘“极其简单”片段)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文本拓展《我与地坛》、《庙》片段)

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问题梳理”片段)

薛法根:《爱如茉莉》(“学生说自己周围的爱情”片段)

(1)对这些最经典又最富争议的课堂教学片段,你怎么看?

(2)联系在“前期准备”中感受到的名师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谈谈你对各位名师的经典手法、课堂操作技术的理解。

他山有石

屏幕阅读小语教学评论专家、著名教育网站“人教论坛”和“教育在线”的知名网友、普通老师关于四位名师的较有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

(1)你觉得这些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同向或异向发表你的观点。

(三)论坛式交流——第二次沙龙(2小时)

主要项目

活动任务

思考任务

原点叩问

自由发言,谈谈在研习过程中深入认识的语文教学观、教学设计原点。

(1)语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

(2)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应该把握住什么?

经典反哺 联系新课程标准,重新回读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观点、至理名言。如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的观点。

透视课堂

深入探究:透视名师开满鲜花的课堂,透视名师娴熟的课堂技术,分析名师课堂存在的语文课的本真意义与魅力。

(1)名师的课有没有紧叩语文教学的原点?(2)一线教师如何看课?关注的是教师的才情?学生的表现?还是师生生命在课堂上的发展力度?

生成观点

概括自己在一个多月的研习中的心得体会与观念提升,交流自己对于建构新的语文教学观的思考和操作设想。

(1)打算吸纳名师的哪些先进理念、经典手法、娴熟技术,使自己的家常课更富生机?

(2)我的语文教学观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气质、认识和情趣,如何提升认识、丰厚底蕴,建构自己心中的语文?

(四)后续研究与展示交流(一个月)

1、要求“联盟成员”思考“我心中的语文”,写一篇论文或随笔。

2、思考“我心中的语文”,设计一堂体现自己语文观的家常课。向本校同行公开,并陈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策划意图

任何名师的成功必有其常人所不能到的诀窍与发轫之处。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实际上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解析,要想以此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更是缘木求鱼,事倍而功半。

为了促进一线教师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名师的语文课堂,碰撞、放飞最终激发自己对语文课堂的理想,我们策划了这次沙龙式的校本教研,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改革教研

校本教研,研的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教研缺乏真正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进的功效呢?我们首先要打破以往以听骨干教师、权威教师专题发言为主的常态教研形式,营造了一种“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准备到后续研究,历时数月,争取深入有效)、让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沙龙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与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教研活动“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扣近教师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区”)、让教研活动“余味绕梁”(重视后续研究环节,关注教师理念和行为的跟进)。

2、解构表象

一线教师看课看什么?看整体?看亮点?名师对同一个课的不同设计、最经典的名课名段,其实就是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设计关注的全面体现,这既是名师风格的淋漓展示,换个角度,也是名师风格局限性的体现。比如同样的《一夜的工作》,有人评价是“华美丰赡”、“精致和谐”,也有人批判是“看上去很美”的课堂,认为是“滋长了语文课矫情、煽情之风”。——只有解构“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表象,揣摩名师精彩的课堂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不断自我叩问语文课堂的真谛和原点,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这就是“名段赏析”和“实录研读”等思考载体碰撞出的灿烂的思维火花。

3、观点生成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芦苇,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上。一切研讨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行为的跟进和改善。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更应该有如何上好“家常课”、“平常课”的神圣责任感、使命感——因为这是绝大部分一线教师终身耕耘的热土。因此,我们引进“他山有石”中相关专家和人士对名师课堂的不同争鸣和深刻论述(姑且不论是不是完全正确)、我们重温久被推崇的古今教育真理,都是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学习名师又反诘名师的平台,更是引导教师们的思维不断向教育真理之海漫溯。

只有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教育教学真理,才能在传承中不断革新、创生和发展,只有不断学习名师优秀经验的同时不断重温真理、碰撞思维,才能去伪存真,不断积淀、形成自己的好课观,从而最终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许,这正是本次教研致力追寻的目标。

第三篇: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西安市83中 王晶

2010~2012年西安市83中 王晶等老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校本教研尝试,“《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目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三)采取行动

1、制定研修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4.解决问题和延伸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引领、课中研读、课下激励四个阶段。

(五)评价效果

(六)总结启示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声讯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文本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至高无上的大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的积淀。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放飞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触动人的灵魂。

鼓励经典阅读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不少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把阅读经典当作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雨果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时,法国在全社会尤其在青少年中就掀起一股“重读雨果经典作品”的热潮。近些年来,美国教育机构也一直致力向中学生推荐世界各国及本民族的优秀经典书目,并明文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必须参加相关内容考试”。同样,为让青少年吸入足够的经典“正餐”营养,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小学课外必读30种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之一。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阅读和了解《红楼梦》对中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十周的教学时段里安排有两本名著导读的内容,《红楼梦》是必修三要求的必读名著。必修三的第一课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课改区高考题已明确涉及名著阅读内容。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 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部分高中学生读不了、不爱读、读不懂《红楼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的第一课。长期以来这一课的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大难题。

因为《林》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在寒假期间我们一对此课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布臵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教师在假设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备课,开学第一节课开《林》,在教学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架空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完成寒假作业。

首先从教师层面看,《林》是寒假之后的第一课,教师上课面临的难题是大多数同学没读过《红楼梦》,没预习课文,而此课篇幅长,内容多,教参建议教学用时为三课时,这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加三个课时教学依然难以展开讲透,细节把握不到,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次,从学生层面讲,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没兴趣,读不懂,读不下去。而开学第一天,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预习课文都很难,更别说参与教学了。

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此书?如何让学生耐下心来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怎样进行《林》的教学才最贴近学生实际?最有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随着我校教学研究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教学研究之风日益浓厚,我们以校长深入我年级一线任教并引领教研为契机,认真领会校本教研课题小处切入,问题来自教学,研究基于教学,成 果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途径和目的,树立了探索研究的信心。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很多,对《红楼梦》内容及阅读方法的研究更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从教材教法入手,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把研究的着重点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上。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红楼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针对性地研究《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目的、教材剪裁和添加、教学思路及教学活动设计等。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带动《红楼梦》阅读。也就是尽可能使此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了解《红楼梦》,对《红楼梦》达到基本的阅读,进而上升到鉴赏的程度。

(三)采取行动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完成阅读作业,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我组开始研讨学生为什么爱不读此书,如何让他们读的问题。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于校长亲临我组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受到启发,眉目清晰,确立了通过《林》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达到基本上能阅读的研究课题。为此,小组多次研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研究方法及明确具体人员分工。(附2:研究计划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

小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附3: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心态、阅读进度、阅读困难、阅读收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的主要困难,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附

4、调查报告)研究如何通过《林》一课的教学,最大限度的针对学生阅读现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完成《红楼梦》基本阅读。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首先依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结果,集体研讨教学目的,课型设计,教材教法。然后每人拿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在组内交流研讨。最后汇集各人思维亮点,教法亮点,打造精品教学方案,突出教材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逗引学生阅读的目的。(附5:原《林》教学设计1;附6:《林》教学设计修改讨论稿及相关音像资料)

4.解决问题和延伸

⑴再次明确的基本阅读要求,对教学后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使多数学生达到基本阅读要求。

⑵成立阅读鉴赏小组,鼓励深入研究,展示阅读成果。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调查的主要问题:

1、学生真实的阅读心态。

2、学生阅读进度如何?

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

4、阅读《红楼梦》后 有何收益?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法对高一年级学生53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达100%。

调查分析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一年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整体状况,了解到学生对阅读在主观上并不排斥,但在实际阅读中也确实存在障碍,主要是:

1、难度大。《红楼梦》半文言半白话的表达,大量诗词、典故、术语成为阅读的首要障碍,大多数学生感到阅读很艰难,读不下去。

2、篇幅长。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完,这对习惯以快餐式阅读的当代中学生和整天奋战在数理化题海中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件难事。首先就难以有时间的保证,因此,即使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3、《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一时半会难以理顺,很多同学读不了几回就有繁冗混乱之感,缺乏耐心再读下去。

4、《红楼梦》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学生对历史没有充分的了解,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也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困难.

5、多年来,社会普遍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有些家长一看学生读小说就反对,认为是看闲书,学生本身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家长反对,学生就顺理成章放弃阅读。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如何使学生耐下心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而课堂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以为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林》 的教学方案,使之成为解决这一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林》一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课程应该是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也应该是随着学生实际情况而动态变化。既然我们面对的学生实际体验就是“没兴趣”“读不懂”,我们就有必要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为此,我针对《林》的课堂教学思考了三个问题:

1、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要求,又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

2、教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3、怎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阅读原著。

通过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构想,即《林》一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课上、课中、课下四个阶段。课前准备:

1、放寒假前,布臵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或看相关视频。明确要求必读《红楼梦》前五回。

2、利用qq或其他网络环境,创建班级群,在群里建立《红楼梦》阅读资料库及班级论坛,开展交流互动。

3、设计《阅读情况调查表》为第一课时教学做准备。课上引领: 第一课时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寒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点评分析,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2、开展“《红楼梦》知多少”课堂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学习必修三《名著导读》内容,初步感知作品。

4、布臵预习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思考。(此环节是进入课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过渡)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兴趣。

1、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引导学生形成讨论问题。

2、将问题归纳梳理,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集中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上,鼓励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3、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注:学生阅读生成及我设计的研读问题:

1、贾府的建筑及陈设。(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及全书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并总结其特点)

2、贾府的礼仪。(引导学生研读全书中贾府礼仪及当时社会的礼仪风尚)

3、贾府人物的服饰及造型。(服装质地、款式、发型、佩饰)

4、贾府里的人物关系图谱。(结合课后图标研究)

5、林黛玉进贾府行踪。(到哪里?见了谁?如何称呼?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6、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宝玉眼中的林妹妹是什么形象?

8、王熙凤的处世方式。(从这一课延展到全书)

9、研读《红楼梦》主要人物判词,从本课推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

课中研读:

1、结成学习小组后,老师明示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小组分工,限定时间,开始文本研读。

2、要求学生们围绕本小组选择的问题查阅原著(允许读简缩本、白话本、或看电视剧、连环画);借助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及时观帖、评帖,掌握学习动态。

3、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安排一次作文,要求学生将研读成果写成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或网页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

(此环节改变了灌输式教法,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充分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在课下完成,时间大约2—3周。)

第三课时

展示读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情况的基础上,回归课文教学,依据重难点,精选几个小组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着重选择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人物、情节、环境)相关的三个方面话题进行详细研究,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两周的问题研究,学生对原著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课文比较熟悉了,课堂教学是有的放矢的,课堂成了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后激励:

1、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作品深入研读、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

2、将学生优秀的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由点及面,带动学生广泛关注经典,阅读经典。)⊙这样构想的创新意义

《林》这一课涉及面广,生字多,难度大。牵扯到建筑、陈设、礼仪、服饰、饮食、诗词、人物及人物塑造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按传统教法,至少要四课时。但传统教法的弊端是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得无趣。我充分研究了学情,改变教法,根据学情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践行了新课程理念。

〃改变了教学目标

原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及故事情节。

2、体会本文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写法。

3、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新目标:

1、通过名著导读和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红楼梦》内容。

2、通过讨论,寻找课文看点,激发兴趣,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大意。

3、通过分组,展开深入研读、网上讨论、发帖跟帖,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文及原著阅读。

4、通过成果交流回归课文,理解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妙。(名著节选教学,目的在于以课文为抓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能读懂”,“《红楼梦》还是挺有意思的”,进而树立想读、敢读原著的信心。从知识上扩大了课容量,使此课的教学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

〃更新了教学思路

原教法: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第二课时分析典型环境。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及写人方法。

新思路:第一课时为引入课,第二课时成立阅读小组,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学案交给学生;课下组织学生针对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性阅读;最后回归课文,在课上展示研读成果,达成目标。

〃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

教参建议本课教学为3课时,事实上,传统教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一般4-5个课时都难以完成。

新教法从时间上打破了连续授课的贯例,第二课时把研读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停下来,给学生一个研读过程(2周左右),之后再用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从空间上打破了在教室上课的常规,阅读在课下进行,成果在网上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激励优秀生对作品深入研究、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将优秀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制定不同程度学生阅读方案,研究调动、激励不同程度学生达到要求的可操作性方案。使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达到基本要求:情节有基本的了解,人物关系大致清楚,主要人物事件、性格有所了解。设计检测题进行考察。

《林》的教学,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目标是调研学情的前提下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研讨、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读不了原著的学生大体了解了《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 要人物及其关系;使不爱读的同学产生了兴趣,进而达到粗略阅读水平;使有兴趣、读得懂的同学受到了激励,进而指导他们深入研究原著。总之,这一课的教学是我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以课堂教学带动名著阅读有意义的尝试。

(五)评价效果

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展开研讨激发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下活动:

1.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首先在同学科范围内进行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不同年级教师对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演示研讨;又将此课题在大学区教研活动中汇报。不断地研讨评价使课题日臻完善。

2.对课题的不断完善和充实:课题主要的研究阶段在2010年,2011年我校成为“十一五”全国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学校投资32万建立网络教室,我们有参加了“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此课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

3.专家的引领、评价:对于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我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我们认为只要是我们在学校中,基于教学实践的需求而进行的教研活动都属于校本教研,比如公开课、学科课外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是我们深刻认识了校本教研的核心是“研”。

4.发表成果:依托此课题研,课题组的教师发表了6篇论文,课题获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奖。

总结启示

校本教研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读经,近年来,校本教研之风蓬勃兴起,教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自己理论水平得 以提高;教学经验和教训得以总结反思;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同事合作得以加强;教学成果得以展现。所以,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计算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一、活动背景

本组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校本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概况

教研组织:数学教研组

活动主持:低段教研组组长 薛振利 参与者: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执笔人:任素萍 教研具体流程:

此次教研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课前研讨;

二、课堂观摩;

三、研讨分析;

四、课后反思。

四、教学过程简介:

王凤仙老师执教笔算乘法(不进位)

一、铺垫引入

1、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出示灯笼)

过年了,新华书店的门口挂上了好多漂亮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一个数学题,如果答对了,还会出现祝福的字哦,大家有兴趣试一试吗?

2、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过渡语:不仅书店门口喜气,书店里面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电脑呈现主题图动画:(出示书店一角)主题图出示:小红是他们班上有名的万事通,因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瞧,他又拉着妈妈来书店来买书了。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可以怎么提问? 生:…… 引出问题:小红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谁能列出算式(板书:24×12=?)先来估算一下:大约付多少钱?

师: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生:计算)师:对,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同桌商量一下,整理方法(讨论:这样做合适吗?)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是怎么做的?)生1:24×10=240 24×2=48 240+48=288 生2: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88 生3:24×3×4=288 生4:24×2×6=288 生5:12×4×6=288 生8:你是怎么想的? 24 ×12-------------------48……2×24的积

240 ……10×24的积

该提问:4为什么写在十位上,2为什么写在百位上?(多个学生重复回答)

寻找最佳方法:让学生对比竖式与拆数的方法,得出:竖式比拆数要方便,不用写很多步。

提问:观察左边与右边,有什么联系?你想说些什么? ⑴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⑵把下面因数十位数字遮起来,表示先不算,就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⑶个位0可以省略(因为它放在那儿没有作用)⑷最后把部分积加在一起

⑸问:你觉得先乘个位还是先乘十位,为什么?(为了计算方便,都是先从个位开始算的)

4、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生:数位对齐(这样回答是不对的,应该说一个因数乘另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所乘得的积的末尾也和哪一位对齐。)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现在班上来了一位客人,他叫小马虎,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游戏:智闯马虎宫,1、开门密码(多媒体出示图)

小马虎自述:我家住在马虎宫,可我总是忘记开门密码,不过,没关系,妈妈说过,只要把大门旁边三道题的得数按顺序连起来,就知道密码了,299123713,咦,密码错误!这可怎么办呢?

小朋友们,你能帮小马虎找到开门的密码吗? 该先提出要求:请认真、准确、仔细的计算。学生试算: 41 23 × 13 × 21 × 31--------------------------------------小马虎:小朋友们帮我这么大的忙,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这样吧,我请你们到我家去做客,我们出发吧!

2、该走哪条路?

妈妈说,计算正确的就是回家的路,让我来看看,哪条路是正确的呢?…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你们知道吗?

请学生讲一讲,错在哪里,尝试当小老师。对的路,你能分析一下吗?

四、评价体验,愉悦情感

师:你想对小马虎说点什么吗? 生:……

师:在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生:……

(总结计算中应注意的地方)

五、思维扩展

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过渡语: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动动脑,比比谁转的最快? 生:仔细、认真的观察。算一算,找规律。

[老师教后感悟]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我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摈弃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容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避免课改初期,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整体下滑。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为此,我在这堂课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情境

我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种数学素养的层次上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实际教学中,我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在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竖式计算,也有错误的竖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竖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竖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主持人薛老师] 薛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小学数学(计算题)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计算题开放性课堂实践教学中应用或改进:(1)关注开放问题的指向性 :有许多教师认为,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观察到什么”等宽泛的问题,不给学生暗示思考方向,任由学生海阔天空地观察、思维、表达,更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关注自主探索的高效性:开放的课堂.要确保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高效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探索材料,确保预设活动的科学性,在教学的关键处组织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益。(3)关注操作材料的结构性:有许多案例由于材料呈现结构不同,所取得的课堂效益也截然不同。开放的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认真进行教学预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组长又将活动中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提炼,为下次教研活动服务。

[教后研讨评点记录]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王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王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

(1)任素萍校长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数学生活化的策略”:王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教学例题(过渡语):不仅书店门口喜气,书店里面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呈现主题图动画(出示书店一角)

(2)武勇芳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策略”:她认为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石。在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始终能紧紧抓住思维发散性这条主线指导计算,例如:在计算24×12=?的方法。

(3)王忠英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郭老师以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解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计算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李林蓉老师从“认识新课程的理念”角度评价“应正确、合理地,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郭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是怎么算,展示其富有个性特点的思考过程;又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

(5)刘俊芳老师从算理和算法的“简单”与“复杂”辨证关系角度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也存在着要正确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从内容来说,算理是复杂的,算法是简单的;从教师来说,算理促算法是复杂的,直接呈现是简单的;从学生来说,弄清算理是复杂的,掌握算法是简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来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教研会后的反思](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学计算24×12=?的方法时,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数学教研组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骨干教师,所有教师在讨论中都发表了真知灼见。会场内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会越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越来越精彩!

第五篇:校本教研(三年级英语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Unit 1 Let’s learn教学活动案例(青桥学校)

一、课题设计

1、话题:文具

2、课时说明:1课时

3、课题说明:本课选自小学英语PEP,供三年级起始用三年级上册Unit 1 Hello Part A Let's learn.这部分内容有个表示文具的新单词,还有句型I have__?.以及围绕此句型的说唱,为学生进入后面学习与此类似的话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学生情况说明:本案例适合小学三年级起始用三年级学生,他们开始接触英文,好奇是他们主要特点。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pencil, ruler,eraser等文具单词。句型I have___.的理解和表达。

2、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口语I have__.表达并能在具体的情景中使用。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校,尊重老师,关爱同学。

4、学习策略目标:能积极和他人合作,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较好地完成Group work中的活动。

5、文化目标:掌握除A Let's learn部分表示文具的单词外,表达自己所有的物品,爱惜自己的文具。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A Let's learn部分文具的英文表达,并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为本课时重点。

2、能在情景中使用正确运用介词I have ___.(三)、学生知识背景:学生开始学习英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开口说英文。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准备三年级上册Unit 1 A Let's learn4张词汇卡片

3、准备本课Let's start图片,A、B let's learn图片

(五)、教学步骤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建议和说明

Step 1 Warming up.After greeting, I'll sing a song with the Ss.One little finger.......(用简短活泼的歌曲迅速营造快乐的英文氛围)For leading into today's class, i will play a short introductory video of our school from internet.用学校短片的播放,因为是身边事物同学们兴趣浓厚并且自然的进入到本堂课的主题中。Step 3 Prensentation a)I'll present four cartoon pictures to introduce the new words: pencil,ruler.(画图黑板上)Ss will read after me for several times, 拍手pencil.多遍的朗读机械式操练能尽可能的让同学熟悉发音,在这期间通过直觉发音的方式纠正发音。b)For practicing the words, i designed 2 activities, No.1 freezing game, i will draw a snow, a foot and a hand on the board(边说边画),if i hit here, Ss will read “pencil”, if i hit the foot, Ss will stamp their feet, but if i hit the snow, Ss will be freezed and can't move their heads and hands.The other activities is right-left hand game.(2个简单活泼的练习抓住同学们的兴趣,并且充分理解意义.)c)d)Then, i will introduce the sentence patterns through some pictures, I have ___.(板书)

After this, Ss will listen to the CD and read after it.To better apply the sentence, I set 2 activities, Q & A;Secondly, we will play Hot potato Game,(同学们的年龄段比较好动,小组形式的竞赛练习有利于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在竞赛中积极参加练习,熟悉新知识的运用.)Step 4,consolidation(巩固), based on PPT, 学生拿出自己的文具并做介绍.Step 5 Summay(总结与小测), i 'll make some supplement and point out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encourage them to love the school and be proud of it.Ss also need to finish an on-going quiz(用提问的方式快速检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利于下次课需强化的部分).Step 6 Homewok(家庭作业),课件显示,听CD半小时,并且跟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得不错,除个别外,还算合作。可惜,时间不够,只检查一组。

作业是课内的延伸,通过练习,将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起来。如此,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五),板书设计

下载校本教研案例2012、6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教研案例2012、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6[5篇范例]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6 时 间: 2010.5.13地 点 : 电脑室参加人员: 全体教师主持人: 田俊杰 教研主题: 对学生如何进行安全教育 教研流程: 新形势下,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平安校......

    校本教研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一些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也随之浮出水面、与日俱增,使得学校推进课改实验的步伐愈加艰辛。......

    校本教研

    学习《课改后校本教研的新方式》心得体会 钦北区大寺镇天白小学 黄振光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燃烧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把自己平凡的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紧......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能力不重视教学研究的教师成不了优秀教师,不重视教学研究的校长做不了合格的校长,不重视教学研究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教育科学既然是一门学......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 从学校组建一年来,我们就把校本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校本教研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不应付,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地开展,使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动因浦东“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课题组一、基本认识 (一)校本办学是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许多发达地区、发达国家,都把“校本办学”作为教育发......

    校本教研

    林川中学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名单及分工组长:王占才(全盘负责,监督落实) 副组长:吉发祥(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落实情况)组员: 李满业(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监督校本教研在教 学中的落实情况) 徐......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我成长的摇篮曾见过这样几句话“读书厚底、研课提质、观摩阔野、反思超己”这是一名青年教师成长的必备因素。那么,一个教师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最大程度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