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案例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案例
—— 正比例函数教学在线研讨
原平市实验中学
《面向校本培训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是我校承担的山西省13150工程课题的子课题。2008年11月10日,我们依托校园网这一课程平台,进行了一次针对一节具体课的网络在线教研。下面是具体
过程。
一、主题与准备
2008年11月9日,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一节公开课:《正比例函数》(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教研室用摄像机记录了这节课,然后经过后期制作后,连同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文字稿传送到学习网站——面向校本培训的网络课程平台。
二、任务与方式
在网上发布通知,安排全校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讨论,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针对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数学理解不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了解不够,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往往不能围绕数学核心概念进行教学,数学课堂缺乏数学思想的主线;教师经常是在学生没有对数学概念有基本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大量解题训练。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缺乏自己独立思考而概括出概念和原理的机会,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达不到对数学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因此,提高对中学数学的理解水平,提高把握中学数学教学规律的能力,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发展中的两个
关键性问题。
讨论的方向是: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对当前“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简要说明;(2)内容解析:重点是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之所在,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做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数学上进行
微观分析。· 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
验”“探究”等表述目标;
(2)目标解析:对“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究”的含义进行解析,一般地,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都应进行适当分解。
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
作用。
·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者应当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具体地,可以从认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本栏目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
·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根据需要设置)
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后
呼应。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思维过程的描述。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基于自己以往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其中,应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意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作出明确表述。
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
教学设计,等。· 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以一定的习题、练习进行检测。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
要求参与讨论的教师在指出该节课优点和不足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三、交流与研讨
老师们把自己的观点发到网上,在今后的一个星期内,网上共有留言16篇。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对“核心概念”与“概念的核心”的认识
本次会议的研究课的内容是很有代表性的。对于函数概念,从数学学科本身来看,函数概念的产生是数学历史发展上的里程碑,它使数学的研究对象从常量到了变量。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函数研究函数所提供的动态的方法,数学结合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解析几何、微积分、概率等也都与函数息息相关„„因此,函数概念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是勿容质疑的。从函数概念本身来看,函数是反映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一种数学模型,反映的是什么样的规律呢?这也就是函数概念的核心的问题。从函数定义来看,初中从变量对应角度定义也好,高中从集合映射角度定义也好,强调的都是“单值对应”,这就是函数概念的核心。
另外,作为函数内容的起始课,“变量与函数”也是能够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函数概念,教学中要注意“举三反一”。通过给学生大量客观世界中反映这种变化规律的实例(解析式的、图象的、表格的),让学生经历“发生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独立概括概念的机会,归纳出函数概念“单值对应”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举一反三”,用学生得到的函数概念再去看其他的对应问题,是不是符合函数概念的“单值对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反例,巩固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这节课,对于概念的教学,特别是概念形成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
作用。
“正比例函数”使学生学习具体函数的第一节课,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函数值与自变量成正比例的特殊函数,从正比例函数概念本身来讲,这就是它的核心。同样,这节课也很典型,也具有辐射作用。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特殊函数的一般方法。从“举三反一”地建立正比例函数概念(同时巩固函数概念),到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一般的描点法到特殊的两点法),再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三步曲:观察图象反映的变化规律,用文字语言描述变化规律,到高中还可以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变化规律)。这种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需要在这节课渗透给学生,在小结时适当总结。
2、对教学设计框架中“目标检测设计”使用的认识
在课题组的教学设计框架中,有一个栏目是目标检测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些练习、习题来检测目标达成的情况。但这一部分内容在历次课题活动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经常是老师把它作为作业发给学生课下完成。完成后也没有收上来看看情况。因此,课题活动研究课的目标达成效果也只能是通过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在授课现场的主
观判断。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应当把这部分内容的作用发挥出来,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下次课题活动时,由执教教师针对执教内容的教学目标设计10~15分钟的目标检测试题(如遇相同课题,不同执教教师共同设计同一份测试题),课题活动时,由承办课题活动的学校在执教当天下午放学前针对受教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将试卷返给执教教师,执教教师统计结果后在第二天的课题会上展示。
3、对《正比例函数》一课的思考
下面以《正比例函数》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思考,在概念引入时出示的教材110页问题不如直接用111页的内容。110页的例子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性,但不111页的例子在“抽象数学模型”时直截了当,实际教学中111页的例子对学生来说学生还是很容易的。在“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学生的画图体验对获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还不够。学生描的点可能在一条直线上,也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出现了教学难点,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上有可取之处,实际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其一建议学生在坐标纸完成画图,这样能够更准确、更迅速一些。其二建议多取自变量的值,这样在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会更容易一些。计算机模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学生不免会有疑问。只有点取得非常密集才容易说明问题,遗憾的是计算机画的直线没能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计算机画直线的方式上还是有问题的,直线不是有非常密集的点连成的,而是一直延伸出来的。建议在直线的呈现(或形成)过程上再改进一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4、反思
第一:情景的导入比较牵强。
【出示教课书第110页的问题.先出示问题背景,再逐一提出问
题①、②、③】
这是本节课的导入问题。设计意图是此问题源于真实背景,难度又不大,在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模型。但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并不理想,从学生的回答看,学生对此问题不太感兴趣,而且不知出此题的意图,围绕三个问题,从多方面去回答,没有边际。这使得学生在核心概念的外围花费过多的时间,无益于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情景的创设到数学课堂,需要设计问题来过渡.此时设计问题要准确,注意数学化原
则。
问题重新设计:小明早上从家上学步行,每分钟走30米,10分钟后走了多少米?若二十分钟后到校,家与学校距离多少米呢?如设走的时间为t分钟,走过的路程为s米,那么路程与时间有何关系?问题简单明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有利于学生用已有知识
来解决问题。
第二:概念的形成缺乏对比。
【此类模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出示教课书的111页的问题: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
同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变化的背景中寻找不变之处,经历对一类对象共同本质特征的抽象过程,促进概念的形成。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困难,很难找到共同点。原因是什么呢?在于没有给出不同的类型来让学生比较,有对比才会有发现,才能找出共同点,从而促使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问题重新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现实生活中能用其它函数的模型来表述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一个比较的平台,让他们去发现正比例函数和它们的不同点,从而找到正比例函数的共同点,形成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实例,建立数学模
型。
第三:难点突破的中几何画板的使用有待改进。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图形?】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学生描的点可能在同一直线上,也有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出现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从而突破难点,得到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一部分。但是教学中发现利用几何画板作的图象演示时时间太短,线画出的也太短,所以不利于学生观察。几何画板重设:几何画板演示时间在10到30秒,不长不短,既满足学生观察的需要,又不浪费太多的时间。直线形象要突出,描的点要足够多,随着点不断的加密,从而形成直线,帮助没有得到结论的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第四:课时的划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内容特点。对于本节课课时的划分在课后研讨时意见不一。因为教材中对本节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课时划分,只是给出了共计两课时。一部分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只进行概念教学,下节进行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以突出课题“核心概念” 教学的研究。但是我们觉得,课题的研究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是为学生学的更透彻,所以学生的情况是划分课时重要依据之一。我们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一节课完成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是很难的。所以,把图象和性质的一部分加入第一课时,使任务量平分,便于学生学习。另外,我们还认为,《正比例函数》一节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一节后进行的,学生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对于归纳正比例函数概念,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教师问题的设计围绕核心概念,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注意问题的数学化和层次性,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良好的的认知结构,并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就可以的。另外,还考虑到,本节课是特殊函数研究的第一节,本节课使学生初步掌握以后研究函数的方法,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经历,可以使他们在后继的学习中,逐渐增强理解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思维,学会如何研究函数。所以这样划分课时可以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方法。
第五:学案的使用恰当。
以坐标纸的使用为例。课前充分估计到学生画图能力薄弱,可能由于描点不准确而导致观察不出结论,所以给学生准备了坐标纸,使学生描点准确,从而扫除观察的障碍,得到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一部分。而不是让学生随意的画,然后产生那么多的错误,观察不出正比
例函数的图象是直线。
四、总结与反思
老师们说,在线研讨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形式。它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只要是有兴趣的朋友,想说就说,发言多少不限;你可以说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评论别人的观点;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你可以同步参与,也可以提前发言或随后留言。正因为交流的自由和无拘束,在线研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讨论中互动、思考、拓展、归纳,“我”这个形象在参与到“我们”中后更带上了自己新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情趣。夸张点说,在线研讨使我们避免成为网络时代的“孤儿”,更使我们避免在教育生活中沦为新时代的“祥林嫂”。在线研讨让我们在他人的映像中辨识了自己,我们从迷茫的“我”成为“我们”中的“我”,丰富了内心,更坚定了追求,这对于一个个散居的 “我”来说,太重要了。
第二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2014年3月起我校开始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网络教研运行模式
对于网络教研我们开辟了三条途径,搭建了三个平台,促进全县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跨越时空界限进行交流与反思。
(一)校长论坛——搭建管理者交流的平台
由教研室初中组、小学组两位主任担任版主,根据阶段教学改革工作重点项目布置校长交流反思内容,可以是读书心得交流,可以是阶段工作总结,可以是工作思路汇报,可以是专题成果展示„„
(二)主题论坛——搭建学科交流平台
分学科、分学段建立主题交流区,由教研员担任各学科论坛版主,各主题论坛又分设“问题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个小版块,由骨干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担任版主。“问题交流”旨在交流教学中的小问题,教师可以自由发贴提出问题,也可以自由跟贴,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看法。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要对自己听课调研及网络教研月报反馈的问题进行梳理,每月公布一个主问题,要求同学科教师人人跟贴,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区旨在展示精品课的案例,要求每月要在网上提供一个优秀案例、优秀设计、优秀课件供大家学习、探讨,吸纳大家意见不断改进完善。
(三)“教育博客”——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博客”对于先进地方教师已不是新鲜的名词,但对于我们农村地区来说绝大多数教师还从未接触。我们把“教育博客”也称为“教师个人工作室”,要求将教育博客与传统教师常规有效整合,教师把自己的优秀反思、优秀教学设计、听课感受、读书心得等发表在博客上,一方面积累专业成长资料,反映自己专业成长轨迹,另一方面便于同事之间共同学习、相互交流。
对于网络教研的管理,我们采用“月报制”和分级管理办法。
“月报制”即以校为单位每月将学校网络教研情况进行汇总、逐级上报,月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最有价值的跟贴,主要对县上发布的主话题跟贴的质量进行评价,看每位教师参与的态度与思考问题的深度,每单位既要推荐本单位优秀跟帖还要推荐其他单位优秀跟帖;二是最值得推荐的优秀案例,包括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分析等,主要在于推荐优秀作品、积累校本资源、提供鉴赏平台;三是最想探讨交流的问题。各校提供本单位校本教研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县教研员对有关问题搜集整理,将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每月主问题放在问题探讨区引导大家交流讨论。月报制每月25日前上传到县电教装备股和教研室,县上通过评选交流对当月网络教研情况进行通报,并公布下月网络教研主题。
分级管理指的是小学、中心校、县上形成三级教研管理机制,通过月报与通报反馈形式形成上下有效互动。例如对于博客,就采取以校为主的管理办法,要求教师人人在教育网建立、各校则建立博客圈,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的传统常规进行科学改良,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常规要求,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学校每月对每位教师博客进行评价、筛选优秀博文,上报中心校;中心校再次筛选优秀作品作为中心校优秀校本资源,同时上报县上;县上对各中心校上报资源进行展评,筛选优秀资源纳入县本资源库。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经过半年时间的探索运行,网络教研蹒跚起步,取得了初步成效。
1、解放了教师思想,点燃了教师激情
我县是传统的教育大县、教育强县,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我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与先进地区落下了步伐,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相对封闭,中小学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学校信息化设施相对落后。为此,我们确立了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和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以应用促建工作方略,建立了网络教研管理机制,要求45岁以下教师人人在临猗教育网注册,每月必须参与网络教研,县上把学校参与网络教研情况纳入综合评估考核。启动初的硬性管理逼着学校去为网络教研创造环境和条件,逼着教师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逼着教师进入陌生而神秘的网络教研世界。而一旦进入全新的学习认知环境后,教师的思想认识立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享受网络教研带来的便捷和实惠,也开始享受网络教研带来的幸福和自豪。正如闫亚飞老师的博文《网络教研,精彩无限》中所说:“网络教研就像一个充满魅力的磁场,把所有一线的老师吸引在一起,携手并肩,在学习和反思中,在探索和交流里,共同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品尝着收获的甜密„„白天忙其他工作,晚上进行与网上调研,开始我们是满腹辛骚,抵制心理非常严重,总觉得是在加重教师的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慢慢尝到甜头,变被动为主动,每一次听完课后,我们都在网上进行评论、交流„„网络教研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咫尺天涯的成长在跨越时间的环境中启航,困惑与愉快的思想情感在理性中间光,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像闫亚飞老师一样许许多多的一线老师从一开始的抵触、不理解、被动从事网络教研工作到后来的接纳、理解、主动投入网络教研,从而使网各教研星火燎原之势,势不可挡。
2、拓展了校本教研的渠道,增强了教研的实效性
首先强化了教师的自我反思,从前教师参与传统教研无论写听课体会还是案例反思都存在应付抄袭现象,而现在自己所写的东西要在大众面前亮相,人人都有争强好胜维护尊严的心理,学习反思的态度和质量自然都有所增强。
其次拓展了交流空间。网络教研跨越时空界限,学校教研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学校的老师可以帮助解决,县教研室根据实际,每月在网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所有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了传统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费时费力费钱,参与人数受限,活动周期长的弊端。再次提升了教研品位。网络教研活动解决偏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少、骨干教师缺、校本教研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每次教研活动,县上教研员和所有学校骨干教师都能参与讨论,每位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得到个体解答,从而使研活动真正解决问题,取得实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和品位。
3、促进了信息化建设,优化了资源库建设
网络教研应用作为推力,促使学校不得不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大投入,实施网络教研半年来,全县已经有6所中小学建立了电子备课室,更多的学校开始筹划电子备课室建设和网络的升级改造工作。
三级网络教研管理机制通过优选、更新、不断丰富充实校本资源库建设。优秀课件、优秀反思、优秀案例、优秀课堂实录等本土化校本资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网络教研中,我们边探索、边实践、边改进,在跌跌撞撞中前行,期间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成为网络教研顺利高效运行的束缚、羁绊。
1、硬件建设不到位,成为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瓶颈
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用机比例达不到10:1,甚至一些学校教师没有专用电脑而 与学生共用网络教室;不少学校网速达不到要求,教师网上浏览资料、上传资料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在校没有良好条件上网,只能利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在家里上网。
2、管理脱节,导致教研实效性不强
管理脱节,主要体现在学校对教师网络教研管理层面,不能结合学校实际,创新网络教研常规管理要求,而是盲目落实县上的统一要求,这样往往只关注形式,不讲求效果,造成教师对网络教研的抵触和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县上对网络教研管理,由于教研员人数少、精力有限,在参与同步教研及跟进性评价上仍不能适应需求。
3、技术维护管理力量不足,影响网络教研健康运行
进行网络教研需要一定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进行维护与管理,而目前从县上到学校都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网络技术维护人员,电脑设备、网络运行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护,资源库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与科学管理。
四、今后工作的思考
1、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教研工作的认识
转变观念要首先从校长抓起,通过专业培训和机制引领,要让广大中小学校长认识到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2、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网络教研创造优质的条件 通过实施项目到校、定向突破、经费调控、奖优罚劣等举措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两年内力争实现教师用机比县城学校要达到3:1,乡镇学校要达到6:1,学校要全部实现上网,网络带宽能满足网上办公教研需要。
3、进一步探索管理运行模式,构建科学高效的网络教研管理机制 增强各校的自主性发挥,增强三级教研管理间的相互对接,增强专兼职职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的专业引领与辐射能力,在网络教研工作上实现简约、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
以网络的名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摘要:
当今世界,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经典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习)(learn to know)----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处(learn to go together)---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做人(learn to be)---以适应和改变自己的环境。以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这四种学习既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需和学习同伴结成伙伴关系合作共事,可见,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有助于以上几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1] 关键词: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那么,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手段,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2]
1.教学内容的变化。网络教学丰富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例如,在网络课《珍稀动物》[3]的教学设计。专题网页所呈现的珍稀动物不仅仅局限于书中所介绍的大熊猫、白暨豚、金丝猴三种,而且对于这三种珍稀动物的介绍的内容远远多于书本中所介绍的。教师的设计中,又增加了江浙地区所熟悉的一些珍稀动物,扬子鳄、丹顶鹤。教师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书本中的珍稀动物尽管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见到的不多。教师增加江浙地区能见到的珍稀动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同感。
2.教学过程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小学六年级的音乐网络课《秋诗、秋画、秋乐》[4]中,教师设计一个环节,分别展示4段音乐,8幅图片。让学生自己选择,哪四张和前面四段音乐相符合图片吗?。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能实现,也无法想像的。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利用搜索引擎(BAIDU、GOOGLE„„)来学习。去搜索所需要的知识是大量被采用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学生必须有独立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但是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根据新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比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模式,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全球性、可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例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及意义的能力,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基于Web的教学设计具有超链接功能,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同一专题,有利于实现认知的灵活性,同时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学习者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可以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最大程度地支持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了真正的个别化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这就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wed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在线讨论、在线答疑等实时交互,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习者可以协作学习。
传统教学设计采用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教学是从基本子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习者传递知识的方案。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习者尝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基于wed 测览方式的超链接,很容易实现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也是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教学目标代表教师期望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掌握的知识,学习目标则是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定的目标。传统的教育中主要关心预定教学目标,而现代教育的设计思想认为学习者目标是第一位的。因此,基于Web 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时,可以采用有指导路径的方法引导学习者,有指导不等于强制,仍然要给学习者留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由学习者自己生成学习目标的内容,即允许学习者自己控制学习路径,而不需要设计者预先确定学习路径,系统必须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的支持,在学习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某种策略影响学习者决策,如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等。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等,使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改变。因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后台。教师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教学当中不可能被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所取代,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计算机只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惟一选择是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的群体协作。网络化的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制作教学课件、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资源形式。
计算机及网络固然是先进的工具,但是任何一个工具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成为认知工具,判断一个工具是否成为认知工具的惟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考,因而建构工具的设计关键仅在于工具种类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工具使用方式的设计。
总之,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来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往往集中在一起;学生需要通过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整合,发现和获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网络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空间,学生要想学会生存,就应该包括学会在网络空间中生存,因此,网络能力也就意味着现实生活的能力,但是最主要的是网络教学设计要适当。
参考文献:
[1]http://61.144.60.222:8080/0518/jxms1/pages/p1-4.htm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2] 网络对教学模式的冲击——谈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 北京四中 钱晓菁
[3]专题网页http://dw.zslxx.net 此课曾获江苏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等奖。[4]此网页在http://www.zslxx.net 中山路小学瑞博网络平台上
第四篇:2007——2008学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2007——2008学教研网络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在教研网络各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下,按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工作计划,立足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初三复习教学工作,以全面实施新课改为契机,积极认真地开展了以中考备考研讨为重点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各个学校积极参与,各位教师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使校本教研活动呈现出活动形式新、研讨方式多、活动效果佳的新局面,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常规、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推动了片区各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能力的提升。现将2007——2008学年:县教研室的领导和指导下,在辖区内各乡镇中心学校的密切配合下,一、领导重视,活动组织落实。
为使校本教研活动取得实效,各校本教研网络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前,组织网络校各校校长、教务主任召开了校本教研工作联席会,对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认真的商讨,广泛听取各位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活动方案。活动中,各校均按照“校本教研活动组织规程”进行操作,目的、要求明确,参加教师听得认真,记得详细,研得深入,互动效果好。
二、坚持中考考纲导向,制定务实的校本教研计划。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网络校校本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初三中考考纲,坚持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以研讨初三中考备考教学为方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中心的课堂教
学研究。结合校际间优势差异、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在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的可行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联合教研计划。
三、资料整理规范,活动促进了教学、教研。
资料的收集整理,不仅仅作为工作开展效果的凭证,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成果的积累。本学年我片区各承办学校所提交的校本教研活动资料,在收集、整理、装订上,都做到了平整、规范、美观。
校本教研活动的宗旨是为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通过开展以初三中考备考探讨为重点的研讨活动,促进了网络校各学校初三中考成绩的大幅提升。
五、存在的不足
1、研讨交流不够深入;
2、片区交流不够充分;
3、资料上交不够及时。
六、工作打算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树立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意识,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组在学校教研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大幅度提升我片区的教学质量。
1、突出研究重点。根据教研室的安排,下学年校本教研工作将以“新课程课堂展示”为重点开展活动,选拔上展示教师,推进新课改。
2、进步完善网络教研平台,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3、注重校本教研活动与教育科研的结合,进步促进校本教研。
4、进步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加强全程管理,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益。
成绩属于历史,辉煌属于过去,相信下学年网络校本教研工作在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在所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初中校本教研工作将会开创出一片新的蓝天。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案例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案例
题目:
作者:黄秋菊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提高沟通实效 以网络资源为载体,提高沟通实效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网络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一种现代信息资源。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上网都是忧心忡忡,那作为德育工作者的班主任,该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创建班级QQ群,拓展交流空间
QQ群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与探讨提供了同步和异步接收信息的选择,为加大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促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交流平台。因此,我班创建班级QQ群,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号码加入到一个由三个 “督管”(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推选出来)管理班级QQ群。同时,老师、家长以普通身份加入到QQ群中,在引领网络文明的同时,也发挥着对QQ群的监控作用。这样,通过QQ群,家长可以方便地和教师、其他家长进行实时地沟通、交流。班主任还可以定期在QQ群的“群公告”处发布一些与孩子成长、学习有关的话题,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讨论,达到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的目的。
(2)有效使用“校讯通”,注重家校联盟。
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起来的家校信息互联平台,不断方便地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信息需求,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家庭与学校联系,对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起着重大作用。所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是我们改进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做法。我们通过校讯通的网络平台,把学校的工作方针、思想传递给家长;把学生的思想动态、活动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汇报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情况,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学校与家庭及时、同步地协调起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协同教育,形成活动的德育教育阵地。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家访模式,提高家教联盟参与数量、效率、方便度,形成更为广阔的辐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