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

时间:2019-05-14 18:2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

第一篇: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

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 ——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例

作者: 董天策

来源: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北京奥运 奥运报道 晚报 优势与不足┊阅读:1346次┊

[摘要]:

本文以北京奥运会期间《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的奥运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借两家不处于奥运会主办城市、风格各异而又同为“老字号”的晚报的表现,来总结分析晚报在竞技类体育报道中的优势和不足,希望引发晚报后奥运时代体育报道的思考。

作者:董天策、翁倩

对于体育赛事来说,电视在网络出现以前的大众传播媒介拥有绝对的优势,它既能以现场直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体育报道的时效性要求,又能利用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手段来满足受众的观赏性要求。这些都是广播和报纸所不能比拟的地方。刚刚结束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在很多方面成为了载入史册的“第一次”,不仅是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想的辉煌绽放,也是一次难得的媒体盛宴,更是网络及新媒体全面介入奥运报道的首次尝试。那么,对于报纸,尤其是在午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晚报来说,在竞技类体育赛事的报道上是不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是不是很难有大作为呢?本文选取了《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两份同发行地区均不在北京,却都属于中华“老字号”的晚报进行分析研究,综合两家报纸在本届奥运报道中的表现,分析晚报在竞技类体育报道中的优势和不足。一.《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在本届奥运报道中的报道特色分析

作为不同流派的晚报的代表,《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在奥运报道中既有某部分的交集,又充分展现了各自的特点。

首先,两份报纸均推出特刊,对奥运进行了强有力的报道

其实,早在奥运开幕前,《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就各自推出特刊,进行预热报道。奥运期间,《新民晚报》每日推出16版的《新奥运》专刊,将头版和末版连接变为通版,显得整体性强又豪放大气。《羊城晚报》每日从A9至A18或A19版,以10余版的版面对奥运进行报道,大标题配以大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世界给予中国的《北京时间》。内容上,两份报纸都结合读者专门化的信息需求,将奥运新闻组合在一起,专刊专版对奥运赛事、焦点人物、赛场内外做了详尽充分的解读,甚至初具小型专业体育报纸的规模,以独具特色的渠道形式锁定了本地读者的目光与阅读途径。《新民晚报》在设置了《热点关注》、《赛场直击》专版来报道最新进行的赛事和现场情况,也开辟了《五环夜话》、《五环视点》、《八面来风》等版面对赛场外进行透视。《羊城晚报》开辟了《赛事前瞻》、《金牌前瞻》的专版,其余的版面虽未命名,内容却包罗万象,非常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奥运报道中,作为新媒体代表的网络媒体也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在《新民晚报》开辟的专版中,每日推出一个名为《今日网议》的整版,从搜狐社区、腾讯体育、新浪奥运等门户网站搜取一些短小有趣的奥运花絮新闻,如8月12日的《晶霞悄悄话透露大秘密 拿不到金牌会怎样?》;8月17日的《奥运练兵,减压秘笈》„„此外,奥运冠军们的博客也成为《今日网议》的内容之一,如8月15日杨威在其搜狐博客上发表的:《真正的胜利属于我!》,8月18日,周凯写于其腾讯博客的《我比出了四川人的精神》等。报纸登载源自网络的信息,也是本届奥运会的一个首次尝试。

其次,大量特派记者现场采访,形成各家报纸特有的“独家新闻” 本届的奥运报道,从《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的奥运特刊来看,“特派记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新华社”的字样不再反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符合晚报文字风格、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和读者需求,各家媒体各辟蹊径进行的独家报道。以《新民晚报》为例,从北京赛场发回的报道中,90%以上的新闻均为特派记者采写。8月18日的《新奥运》专刊,赛场内的新闻中,有26条为特派记者从一线发回,一条为驻京记者发回,仅有一幅图片使用了新华社的版本。《羊城晚报》的报道里也是前后方记者联动,特派记者“本报北京专电”和后方记者的报道构成了整个奥运报道中的主要部分。

除发回现场报道外,《新民晚报》还为特派记者开辟了专栏,如每日刊出的《燕山秋语》、《兴奋点》,都是以特派记者的名字命名,由记者们围绕与奥运相关的点滴,快笔写就的小时评。个性突出,色彩明快。这些小板块,成就了《新民晚报》的独家,而这种“媒体在场”的做法,也成为地方性媒体与全国性媒体抗衡和角力的一种手段,成为报纸竞争和自我营销的有力武器,也成为奥运期间报纸吸引和约会读者的重要筹码。

第三,奥运相关新闻在其他版面时有出现,充分进行议程设置

除了专刊专版,奥运期间的《羊城晚报》和《新民晚报》理所当然地让奥运新闻占据了要闻版的大部分版面。《羊城晚报》除在《北京时间》开辟金牌榜外,还在头版的显要位置登载每日所产生的金牌数,以及当日中国军团冲金点以及每日必看之战。此外,头版的导读也多是关于奥运的内容。以8月13日的《羊城晚报》头版为例,头版的七条导读,有六条将读者引向了奥运特刊的版面。《新民晚报》的头版也成为奥运报道的重要阵地,从表一可见,在8月8日至8月25日的《新民晚报》中,头版每日刊出奥运新闻图片至少一幅,以奥运新闻为头条的天数为12天,占总数的67%,奥运新闻总数为43条,占头版的59%。

日期 头版新闻条数 头版奥运新闻条数 奥运新闻是否为头条 图片数量 8月8日 4 4 是 1 8月9日 4 4 是 3 8月10日 1 1 是 1 8月11日 5 3 否 1 8月12日 4 2 是 1 8月13日 5 1 否 1 8月14日 4 3 是 2 8月15日 5 3 否 1 8月16日 5 2 否 1 8月17日 4 1 是 2 8月18日 4 2 是 1 8月19日 2 2 是 1 8月20日 4 3 否 1 8月21日 5 1 否 1 8月22日 4 2 是 1 8月23日 6 5 是 1 8月24日 3 3 是 1 8月25日 4 1 是 1

(表一)

此外,在除要闻版的其他版面,也可见与奥运相关的报道。如《评论·综合》版每日的《志愿者日记》,8月13日A16版的《“甲骨迷”韩志强 甲骨文赞奥运》,8月14日A14版《最标准的笑是露七颗半牙齿——奥运礼仪小姐背后的故事》等;此外,与奥运相关的科技、环保、健康、心理文章都不时见报,这样的报道框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奥运磁场”,对读者进行了成功并且充分的“议程设置”。第四,地方特色明显,识别性强 地处纸媒竞争异常激烈的广州,《羊城晚报》采用的现代风格的版式设计已经成为其标志之一。全模块,大图片,大标题,让读者过目不忘。以8月11日的头版为例,一幅男篮比赛的大幅图片在头版的中央占据了大约半个版的位置,加上右栏的导读栏:四个标题,四幅图片,整个头版的文字仅百余字,而图片却达到了8幅。特刊也是一样,图片大且位置显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染,《新民晚报》不论从版式、编排到文字、色彩,都仿若一位优雅的“大家闺秀”,版面干净、紧凑,图片大小适中。本次奥运报道推出的《新奥运》特刊,将头版和末版打通,辅以绿色镶边、内有祥云图案花纹的边框线,加上色彩明快的照片,整个版面让人眼前一亮。在内页中,彩色版面和黑白版面交替出现,重点突出。

在内容上,两报对于本地的“奥运军团”都给予了特别关注,充分演绎了接近性原则。上海选手刘子歌夺取游泳首金后,8月14日的《新民晚报》总共刊发了6条与之相关的新闻与3幅图片,几乎占尽两个版,包括:《刘子歌!上海选手勇夺游泳首金》、《赛前平静,爸爸说“都可以接受” 赛后激动,妈妈“一句话讲不出”》、《俞正声韩正等对刘子歌取得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好眼光引来金凤凰——上海游泳队引进刘子歌的故事》、《水立方上午成中国小花梦幻剧场》及《意料之外的金牌,意料之中的收获》。作为“上海骄傲”的刘翔是本届奥运会最大的看点之一,其指导老师孙海平也在《新奥运》中开辟了一个专栏,介绍刘翔的赛前准备情况。《羊城晚报》也特别突出广州健儿的优异表现。奥运第一天,《羊城晚报》8月9日的头版采取了大通版的形式,除了用巨幅照片表现开幕式的盛况之外,头版最醒目的位置即抢先报道了《广州妹陈夔霞举起中国第一金》,同时金牌榜也详细介绍了广东选手陈夔霞的夺金成绩。赛程近半时,8月16日的《羊城晚报》头条推出《广东还有11冲金夺牌点》,以这样的方式让读者不仅为“中国军团”加油,更为“广东军团”加油。第五,与读者进行互动传播,产生心理共振

与读者互动的意识在现今的纸媒中越来越强,本届奥运会的报道,两家晚报都开辟了与读者互动的板块,《羊城晚报》的网络奥运栏目集结网友的言论,《新民晚报》开放论坛、开通热线,激发读者的参与热情,促使读者亲身体验和投入到奥运报道中来,将自己的注意力与情感资源支付给报纸。

二.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类媒体在竞技类体育报道中的优势 由上述的特色分析可见,《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在本届奥运会这样短兵相接的比拼中,作为众多非主办城市的地方综合类报纸,依然交出了完满的功课。虽然就时效性而言,晚报类媒体无力与电视、广播、新媒体一争先后,甚至由于下午出报的时间差,前日新闻也比晨报、都市报迟到半天到达读者的手中。但是,当读者看完比赛依然涌向报摊时,我们应该了解,人们也希望了解镜头外的信息,也希望再次品味那些瞬间的永恒。鉴于此,只要找准定位,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竞技类体育报道中,晚报类媒体依旧具有自己的优势,大有可为。

(一)﹒深度报道拥有广大读者群

一般说来,受众比较容易从广播、电视、网络上获知比赛结果,还可通过直播观看比赛,但对赛前运动员的状况、比赛获胜或失败的原因等情况了解甚少,这就为报纸深度报道提供了空间。赛场之外还有很多精彩故事值得呈现,奥运报道展现的是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而不是对比赛本身的简单展示。一些深入的挖掘,如“背后”、“幕后”或“侧记”式的报道,正是报纸与电视广播等相比的相对优势。另外,对于运动员内心世界的探究,对于体育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拼搏精神、人文精神,也是报纸扬长避短的重要手段。本届奥运报道中,《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在深度报道上下足了功夫,推出了多篇可读性强的报道。如:《扬眉剑出鞘,仲满震江湖》,《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记两名伊拉克赛艇选手在北京的奥运之旅》等。

此外,数据资料的运用也是报纸体育报道的特长之一。由于报纸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能给读者充分时间阅读,因此数据也能带来充分的信息含量。除了列出每日的金牌榜外,《羊城晚报》还列出每日产生的金牌数,也开辟表格,列出金牌获得者、获得项目以及代表团,清晰明了。

(二)﹒当日赛事造就晚报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晚报在竞技类体育报道中的核心优势,恐怕每家晚报在对本届奥运会进行报道策划和定位时都曾进行过反复权衡。与都市报、日报等早报相比,晚报由于走上报摊的时间晚而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对于当日赛事的评点以及每日上午的赛事报道,晚报却能够走在领先位置。如《羊城晚报》关于陈夔霞夺取首金的报道,由于是中国队拿下的第一枚金牌,所以其抢发意义重大。再如上海选手刘子歌首夺游泳金牌后,《新民晚报》在当日头版及特刊中对此进行的深入详尽的报道,加上刘子歌是上海运动员的身份,此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在时间上成功争先。

此外,晚报在专业程度上、在对于资深体育迷的服务上不及专业报,专业报容易在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及生活上出彩,而晚报在这方面不具优势。但是对于运动员的家人、朋友的关注,对于运动员成长历程的关注,在贴近大众百姓方面,晚报却有着竞争优势。很多晚报的老读者将报纸作为工作结束后的一份重要的休闲活动,这样贴近百姓的视角也是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的。

(三)﹒言论和专栏吸引读者

同其他媒体相比,报纸的言论也是其特长之一。观点的多元汇集,表现了报纸理性和成熟的一面,也可避免轰轰烈烈的奥运报道成为不负责任、没有理性的炒作。只要善于利用这种优势,晚报就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优势栏目,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独家。在本届的奥运报道中,《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除了在时评版经常见到与奥运主题相关的评论外,特刊里一些小言论也相映成趣。此外,曾经夺得金牌的运动员或教练员等专业人士的小言论也是一个良好的创意。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他们的文字,不仅更加客观、专业、权威,而且他们的出现实现了和运动员的“零距离”。

《新民晚报》在本届奥运会报道中,还请一些专业人士开了专栏,例如刘翔的教练孙海平的《海平专栏》,每日四五百字,介绍刘翔的备战及身体状况,刘翔因伤退赛后,孙海平也在专栏里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受到很大的关注。《羊城晚报》开辟了一个明星博客的栏目,每日选登几篇影视明星或体育明星的博客,和读者分享他们对于比赛或是奥运相关主题的感受„„这些都构成了报纸的独家,成为报纸吸引读者的法宝。

三.晚报类媒体在本届奥运报道中的不足 第一,信息量和读者需求存在差距

虽然本届奥运报道各家报纸媒体都做了大量准备,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受众争夺,提供的信息量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和受众的期待相比,还是存在差距。例如,赛前普遍关注有望冲击金牌的选手,重点关注中国的参赛选手,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赛事以及其他运动员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对于某些夺金运动员的介绍也不够详尽,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在这方面,网络报道的表现较为出色。同时,对某些中国选手无望夺牌的项目的淡化也是一种缺乏全球奥运视角的表现。奥运是世界的,在奥运会的传播报道上,一方面要激发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应以一个全球的、世界的视角,表现对全世界人民和运动员的友谊,展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文明进步,实践奥林匹克宗旨与理想的面貌。

虽然晚报对于每天进行的众多赛事的报道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在现今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非中国”的元素,也许会成为一种独辟蹊径的视角,从而增强竞争力。

第二,专业水平的报道亟待增强

虽然晚报以贴近受众的视角见长,但体育报道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记者依然需要充分的积累。除了对比赛过程、幕后花絮、运动员的成才历程的描述以外,对于深入赛事的、专业水平的报道,尤其是一些冷门项目的报道,晚报的表现也还有待提高。晚报应该主动出击,向专业的体育报纸学习,结合专业报道和百姓视角,做出读者爱读,又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报道。

第二篇:《从“药家鑫案”看庭审报道的注意事项》

摘要:2010年10月20日,药家鑫驾驶小轿车撞上骑电动车的张妙,因担心张妙记下其车牌号找麻烦,他拿出尖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之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此案一经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而媒体对其的报道热潮也一直高涨,“药家鑫案”的庭审报道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1+1》和社会与法频道的《庭审现场》对药家鑫专题报道的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出庭审报道的注意事项。

关键字:药家鑫

媒介审判

庭审报道

一、案情简述

2010年10月20日23时,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于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城学府大道驾车撞伤被害人张妙,下车后,药发现张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码,便拿出水果刀,连捅张妙8刀,致其死亡,此后药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日,药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3月23日,在经历延期开庭、补充侦查后,药家鑫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4月22日,西安市中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 元。月28日,药家鑫不服,以其罪行并非极其严重,系初犯、偶犯,且有自首情节,应依法从轻处罚为由提出上诉。

2011 年5 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6月7日上午8时,药家鑫在西安被执行死刑。

二、药家鑫案件电视媒体报道

(一)《新闻1+1》节目《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

3月23日,《新闻1+1》播出了专题节目《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节目以“药家鑫如何从一个交通肇事者演变成为一个杀人犯”为话题展开报道。节目采用的是当天庭审现场的录像画面,并一一介绍了出庭人员,其中包括药家鑫的同学。节目中详细讲述了案件发生的经过以及药家鑫杀人的动机,为观众还原了案件的相关事实,并穿插播放了庭审现场中药家鑫的悔过及受害者张妙的丈夫痛苦的部分片段。

这一期节目的嘉宾是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谈及被告人药家鑫有自首情节时,主持人向嘉宾提问药家鑫是否应该被判死刑。李玫瑾教授指出,此案的审判结果还要考虑是否取得被害人家属宽恕等因素。之后她就药家鑫是个什么样的人为题,指出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一种观念,药家鑫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缺失的原因。之后,节目播放了药家鑫在庭审上对自己从小到大练琴、学习经历的描述。

节目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了药家鑫拿刀杀人的动作是一种强迫行为变成替代行为,是从小练琴形成的机械性的重复动作,是在他内心委屈和不甘需要发泄向时而向下砸琴一样的动作,这是药家鑫心理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在遇到不顺时把人作为不良的客观刺激物来看待,认为把人做掉了,刺激物就不存在了。

之后,节目记者就药家鑫性格的矛盾性,对其家庭进行了调查。就药家鑫所说的认为农村人难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个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最后呼吁大家要客观的看待人和事。

(二)《庭审现场》节目《大学生撞人杀人案》

6月18日,《庭审现场》播出节目《大学生撞人杀人案》。节目首先介绍了药家鑫杀人案犯罪现场不远处的一起车祸,由车祸追溯到和药家鑫案件的联系,最后才介绍案件的主犯药家鑫。节目详细描述了当天庭审现场的状况,包括药家鑫的犯罪经过、犯罪过程的思想内容、忏悔及请求原谅的画面和被害人律师的陈述、被害人家属的悲痛以及法官对此案的评审。

三、药家鑫案电视媒体报道分析

(一)标题比较分析

关于药家鑫杀人案的报道都是围绕庭审现场的录像展开的,《新闻1+1》的《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是一个比较感性的题目,更多的是从心理方面考虑,由此引出这一期的主要讨论的心理教育问题,同时也与本期所请的犯罪心理学的嘉宾相吻合。此外,标题 “从撞人到杀人”,所表示的案件性质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激起了观众的收看的兴趣。

《庭审现场》的《大学生撞人杀人案》则比较平铺直述,偏重于还原庭审现场的真实情景,详述庭审过程,符合《庭审现场》一贯的播出内容相符,和其它的犯罪案件没有太大的区别。标题唯一的亮点是“大学生”,比较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二)切入点比较分析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主持人一开始就提及“药家鑫在去年十月份时开车撞倒一个人,他没有选择报警,也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用一种我们大家都不能理解的方式,从车里拿出刀,把受害人连刺几刀,将其杀死。在事发时,他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怎么就由一个交通肇事者变成了一个杀人的人”。从药家鑫的犯罪动机进行切入,将大家心里都想了解的原因呈现在屏幕前,预示着节目把重点放在药家鑫身上,重点评论药家鑫杀人动机,深层剖析了他杀人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及杀人案件,而是从另一起车祸进行切入,然后把两个事件进行结合,最后引出两个案件的同一制造者药家鑫,还原事实的来龙去脉,详细描述案件过程和其中因果关系。一个大学生在很短时间内连闯两场大祸,相比起《新》中只就一个杀人案件进行报道,预示着节目更偏重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三)评论比较分析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李玫瑾教授把药家鑫心理状态的成因在一定程度上归结为社会和家庭因素,把药家鑫的杀人行为分析为一种惯性动作,是药家鑫对现状不满和不甘的宣泄。她的分析虽然是就是论事,但很多是专家通过“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没有实证支持。对药家鑫的行为判断的结论下得“过快”,过“学术”,过“科学”,加上煽情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要为药家鑫脱罪的感觉。

《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中,主持人的话语带有对药家鑫的不满、选取的庭审片段多是原告指责药家鑫的犯罪行为、在现场哭诉张妙的死给两个农村家庭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对药家鑫的行为感到愤怒,在质询药家鑫的过程中公诉人的情感倾向非常明显,主持人及旁白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观众的思维导向,有失公正、客观。

四、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中舆论导向明显

《药家鑫从撞人到杀人!》中,采访了哭诉哀求的药家鑫,凄惨可怜的悲状很难不让电视机前的关众产生怜悯之情。同时,只有一位专家李玫瑾教授对药家鑫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却忽视了反对者的声音,很容易误导观众。《大学生撞人杀人案》中则过多的选取了被害人家属悲惨的画面以及被害人律师咄咄逼人的陈述,对药家鑫颇为不利,有失公正。

(二)专家评论不确切

李玫瑾教授将“强迫行为”强加在药家鑫身上,将药家鑫杀人的动作比喻成弹琴的动作,把药家鑫的行为说成是对现实不满的发泄,这样的评论虽为一家之言,但是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在《新闻1+1》这样的央视王牌节目中出现,会使观众对节目的信任度下降,节目的权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对公民权利的侵害

在《新闻1+1》中,节目制作方在进行庭审报道时措辞比较客观,如实报道本案。同时,对于原告妻子、被害人张妙的照片进行了处理,保护了公民的隐私权。而在《庭审现场》中直接使用了未加处理的死者张妙的照片,而且不止一次出现;从主持人的串词中也可以明显感受到对药家鑫的指责和愤懑。不论是死者还是犯人,他们都应受到尊重,媒体作为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引领者更应做好表率。

五、应该如何改进

(一)公正报道,不做任何一方代言人,维护司法尊严

注重报道的平衡性,如实报道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原告方、被告方、律师、法官等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只介绍某一方的看法;尽量不带个人偏见,真正表达公众舆论,让观众去评判事实。

(二)节目评论保证真实性、客观性

用事实说话,报道要准确全面地反映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发表评论时要清楚地交代信息来源,用词平和,不宜使用过分强烈夸张的词语。报道过程中要注意措辞严谨,不使用具有恶意攻击性的贬义词语,以免侵害他人名誉权。

(三)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在报道时要学会“换位思考”,采用着重事件淡化人物的写作手法,减少伤害。对犯罪案件中的受害人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注意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名誉,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六、结语

《新闻1+1》和《庭审现场》对于药家鑫案的报道都符合它们各自节目的特点,但美中不足的地方确实应该改进。不只是央视,包括其他媒体也一样,它们的职责是通过客观、理性地揭示事实,把审判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他们有权向公众报道案件的事实、审理过程及结果,但不能侵犯司法独立,不能引导社会带有激进倾向的舆论,发表未经证实的猜测、非专业的评论。

参考文献:

1、《传媒法规与伦理》 王军 2010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从“药家鑫案”看庭审报道的规范与要求》 樊玥辰

3、《从药家鑫案电视报道看庭审报道得失》

刘栋梁

4、《该如何看待药家鑫案?》

冯成

第三篇: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及时作出准 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 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 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政治传播会更加紧跟时代步伐.关键词:汶川地震;央视报道;政治传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迅速派遣 记者、摄像前往灾区,此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力求客 观、高效、透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5月12 日,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 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5月12日 15:20-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 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 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 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 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 息源。直播报道第一时间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并 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对于地震的流言及时辟谣,稳定 了人心。” ① 这一次对地震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央 电视台在对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和政治传播方 面已经成熟.一、突发公共事件与政治传播 汶川地震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 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 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 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 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 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 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② 所谓政治传播,从其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政治 信息的传播。广义的政治传播不仅包括大众媒介参 与的政治信息的传播,而且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 对政治信息的传播。狭义的政治传播是指大众媒介 产生以后政治信息的传播,也就是大众传媒产生以后 政府和公众之间进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政治 传播是政治家、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有关信息传递的 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③ 大众传媒出现之后,政治传播从 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一般意义上 的政治传播指的是狭义的政治传播,也即大众传媒参 与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传播可以定义为,一定的政治传播主体(民众、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组织)运用有 意义的符号,通过大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 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行为和过程。政 治传播者一般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 信息,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 时,公众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紧张、恐慌会引 起严重的后果,及时准确的信息传播有利于让民众了 解事态的发展,稳定民心,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大众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很大一 部分是政治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以政府为主导,大 众传媒是政府和执政党的喉舌,国家对媒体和舆论实 施严格的控制的情况下,政府占有权威的信息源。报 道什么、报道多少取决于政府公开什么、公开多少;以 及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做了些什么,采取了 什么行动,这些都属于政治信息传播的范畴。因此,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对事态的发展、大众舆论 的引导以及政府形象的塑造都有重大的意义.二、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运作机制和 危机应变能力就受到严峻考验。从央视对汶川地震 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可 以看出当前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的特点: 1.迅速实效 迅速实效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是突发事件新 闻价值得以凸显的主要原因,是衡量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众掌握信息的平台,是争夺受众 的关键所在。虽说中央电视台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 现场直播以来,现场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应对突发事件 的常规性工作机制,但很少有能这么快的.12日汶川地震发生在14点28分,新华网在18分 钟后即5月12日14点46分29秒发布消息。15:00,中 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头条报道地震消息,在与 国家地震局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及时介绍地震后当 地百姓生活秩序、交通及市政设施等状况,并不断递 进更新来自震区的最新消息。此间,新闻频道将15: 00整点新闻版面顺延至16:00,推出直播特别节目,深 入关注震情。在当地通讯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新闻频 道第一时间播发成都现场最新画面.④ 央视在15时播出的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距 离地震发生只有32分钟。随后,在经过仅20分钟的 准备后,15点20分开始,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此时距 离地震发生只有52分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已经正式启动了24小时直播,打 破了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并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 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 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⑤ 同时,第一批赶赴灾区的记者已经启程甚至亲临 一线,以高效的报道在第一时间把灾情传达给观众.在温家宝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温 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在 央视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及时播出了,准确传达 了中央对救灾工作的指示,影响全国.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报 道应急机制,全方位、高密度地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及 时发布灾情权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灾工作进展,大力 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报道灾 区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措施成效,生动反映抗灾救灾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广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支援帮 助受灾地区的感人事迹。央视如此高的工作效率使 许多重要资讯得以在第一时间报道,使

公众在第一时 间了解灾情信息,为政府立即开展抗震救灾指挥工作 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保障,也帮助政府掌握了灾情发布 的话语权和主导权.2.公开透明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灾难性事件 的公开报道,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很多突发事 件的报道,要么语焉不详,闪烁其词,没有公众想获知 的信息;要么言不及要,避重就轻,不披露大众关注的 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对 灾难报道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灾难发生后的责任主 体与传播主体都把灾难当成所谓的“负面新闻”而刻意 回避,也许只是几句话的一个通报,群众想知道的往 往听不着,群众很难从媒体了解灾情的最新情况。像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事实,直到事隔

三 年之后的1979年底才首次披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信息公开条例》终于在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次报道空前的透明,媒体对信息的公开程度是 大幅度的。报道中,媒体公开的信息很广泛:随时发 布死亡人数,实时播出救灾的进展情况,及时通报救 援队伍情况和中央的最新部署,公布救灾款项的信 息,公布灾区急需物资情况和数量,关注幸存者的生活情况和受伤者的救治情况......在新闻中,不掩饰、不 夸大地播报死者数目、伤者数目、城市损毁程度、遇到 的困难及救援进展程度等等.另外,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国务院 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别 邀请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领域的专 家,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公开回答中外记 者的现场提问,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 播,不遮掩,不回避,真实而公开,透明而权威。葡萄 牙《快报》在《另一个中国》一文中高度称赞中国媒体 对灾情报道公开、透明,并说“这次地震检验了中国领 导层的能力”.3.全面持续 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有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的即时消息,有反映 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通讯、特写,有报道抗震防震、卫 生防疫基本知识的介绍,有现场采访,有连线访谈,有 重点新闻节目,也有全频道整体直播。在直播初期,央视的报道集中在报告最新消息、救人救命上,以满 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从16日开始,央视对地震的直 播进入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阶段,报道的主题逐渐向 防疫、灾民安置等议题过渡.中文国际频道开设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 直播专题除整点新闻追踪最新动态外,重点围绕灾区 群众安置、灾区防疫等内容展开解读,有关专题重点 报道中国政府妥善安置灾区群众的不懈努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编译播出《抗震救灾进行时》 等系列专题片,展示中国政府和军民上下一心、抗震 救灾,以及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感人事 迹。《科技博览》60分钟特别节目《灾后心理干预》,分 析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疏导的科学 方法和建议;《心理访谈》聚焦地震灾区开展的“我要爱 ”心理援助行动,广泛传播心理救灾知识;《健康之路》 关注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社会与法频 道近期推出特别报道《抗震救灾进行时》播发第一线 消息,《今日说法》特别节目《和你在一起》、《道德观察》 特别节目《生命的救助》、《法治视界》特别节目《5·12 亲历者说》,《携起手来重建家园》和《向抗震救灾英 雄致敬》两部标语短片,以及《有你有我有家园》 抗震救灾公益广告等。同时,CCTV还十分重视发挥 新媒体的传播优势,CCTV.COM网站联合新浪、搜狐、腾迅等各大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引用CCTV的直播专 题信号,并专门推出了“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重点打造《寻亲问友》、《领养孤儿》等20多个版块,受到广泛 关注。据统计,5月12日至23日,央视网共发布新闻 15100条,图片6700张,视频6529条,时长约335小 时,推出的抗震救灾报道页面日均访问量达2.06亿页 次,最高达2.47亿页次.⑥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持续报道持续量大。四川汶 川大地震以来,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断正常节目,持续直播抗震救灾情况。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 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电 视直播史纪录。其中,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分别直播 151.5小时、156.5小时,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 际频道分别直播126小时、80小时、69小时、54小时,经济频道直播25小时,科教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分别 直播7小时。此外,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9330条、时 长258.5小时,播出专题节目78期、时长29.5小时.⑦ 形式多样、全方位的报道,深度观察和分析的专 题节目,与动态信息高密度的播出规模互补,不仅满 足了受众实时的信息需求,也使人们对关注的热点有 了更为立体的认识,这一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做到空 前优秀.4.科学人性 在这次CCTV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过程中,CCTV快速反应,确立了以“综合”型报道为主的整体 直播策略,在直播的过程中报道的核心是灾害,第二 个层次是受灾者的个体生命及国内外的援助,第三个 层次是专家解读、答疑释惑、心理疏导,第四个层次是 社会动员、卫生防疫、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和环境污 染等话题。这种直播的模式在于表情丰满,图层丰 富,信息传播及时立体,新闻语言的表情也更趋理性 化.在报道中,感性和理性的把握恰到好处。没有一 味地报道悲痛、哀伤和泪水,也没有过多地说教。极少 涉及财产损失方面的数据,所有数据都是与“人”密切 相关的,包括成功营救的人数、不幸死伤的人数、各地 救助捐款的数目,以及道路、通讯、电力等方面恢复的 数据。救灾报道和心理援助宣传相结合,更加科学和 人性化,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大尊重和政府“以人为本” 的执政理念。《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论中称,中国政府在 这次救灾中展现了对人权的基本尊重.5.震撼感染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带给人们绝对震撼的感 觉。而利用先进的电视手段将震撼场面或更深层次 的内涵表现出来是电视相比广播和报纸的优势之一。一张张鲜活的图片,一幅幅冲击视觉的画面真实 可信,富余震撼效果.以“生命大营救“”、救灾快报“”、新闻特写“”、DV 回放”等形式及时播出的画面素材,以艺术的形式展 现了人文关怀。直播中插入救灾动感画面、中央领导 同期声、生动的现场声等,有效烘托了报道气氛。无 数民众被央视的报道感动得热泪长流,在感动中加入 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央视的主持人赵普也在直播 之时,忍不住留下了泪水。这种感染力能通过电视媒 体这样一个“图、文、声”并茂的媒介传达出来,通过“动 之以情”的手法,有效地达到传播效果.正如国家民政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救灾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使社会救助力量得到了 更好的凝聚,提升了救灾的整体水平。政府借助传媒 的力量,提升了人气,树立了威望.三、三者互动,实现良好的政治传播 央视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从政治传播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有 三个主要因素,即政府、媒体和公众。政治传播是这 三个要素之间进行政治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由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决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要 求这三者形成互动的三角关系,互相影响制约,发挥 各自优势,使事态向好的方面转化,实现良好的政治 传播,维护和提高政府形象.1.政府与媒体(1)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与依赖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恐慌、谣言、舆论压力等一系 列不利因素都会朝向政府,而媒体是把双刃剑,既能 “灭火”,也能“助燃”。所以“,危机突发期政府必须包 媒体管理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在满足媒体信息需要 的同时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政府应采取公开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为媒体提 供相应的新闻空间,把权威性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媒 体,满足媒体的需要,控制媒体发挥积极作用,降低媒 体的消极作用。我们国家建立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 度,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起到了及时向媒体通报信 息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依赖媒体向公众传递有力 的、也是政府希望向公众传递的信息。借助媒体有效 引导舆论,使政府的舆论导向与公众的舆论导向基础 趋于协调一致.(2)媒体对政府的支持与压力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积极作用在于:按照传播 的自身规律,对突发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及时传递信息,避免恐慌和恶化,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有 效引导舆论,正确树立政府形象。这些积极作用都会 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给予支持和宣传。而如果控制 不当,媒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如夸大负面影响,破坏公众情绪,瓦解社会心理防线,激起负面情绪,造 成人的精神松懈,危害社会稳定。这些消极作用都会 对政府造成一定的媒体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 严重的后果。所以,政府与媒体要形成二者良好的互 动,政府要对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媒体也要 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对突发事件的正确报道和政府形 象的维护.2.媒体与公众(1)媒体对公众的信息传播 在突发公共事件政治传播中媒体与公众关系上, 媒体占主导地位,媒体发布什么样的信息,怎样发布,直 接关系到公众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接受到多少 信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危 机信息的基本渠道。如果媒体缺席或失语,公众则会 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可能导致所获信息的不实或 片面,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 要作出迅速及时的报道,做到不缺席,不隐瞒。注重 报道的真实性和导向性,做到客观、公正、积极,让真 相跑在谣言和恐慌的前面.(2)公众向媒体的信息反馈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可以向媒体提供大量的信 息反馈,包括事件之内的公众反馈事件发生时的真 实情况和事件之外的公众反馈急于了解的事件态 势。特别是处于事件之中的人民群众对于事件本身 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媒体及时将大众舆论反馈给政 府,对政府了解社情、民情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当人 民群众中存在有不满情绪时,媒体及时反馈这一信 息,政府可以据此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突发事件的影 响扩大.3.政府与公众(1)政府给公众以信心 在突发事件发生期,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和形势的 紧迫,公众的不信任很容易非理性的膨胀,政府的公 信力和政治认同最容易缺失。所以,政府必须树立强 势的政府形象,以理性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给公众以 信心。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全面抗击危机.(2)公众给政府以信任 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则要以理性的判断和分析甄 别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正确的对待事态的发展,充分信任和积极配合政府采取的对突发事件处理措施,抗击恐惧,阻断谣传,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共同度过 危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在网络媒体出现后,达到了 极致。互联网为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政治沟通提供了 方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期,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公布事 件发展情况、宣传最新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借助互 联网的交互性,政府可以直接与公众对话,在网上就 某个措施或计划的实施与公众一起讨论听取公众的 意见,公众可以及时地发表看法,为政府决策出谋划 策,反应事件发展的情况、公众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 他们的所需所求。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政治沟通都极 大地缩短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距离,使双方的互 动更直接、更真实、更快捷、更多样,使得政府的形象 更具亲和力.从央视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有了 很多新的突破,打破了许多旧的传播模式,更加成熟 并逐渐趋于国际化。在突发事件发生期,政府、媒体 和公众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政治传播顺利开 展、突发事件成功解决、政府形象塑造和维护的基础 和关键。

第四篇: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

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看媒体的表现

虽然每天都会看报,或者上网看新闻,查资讯,但是都只是将报道的内容很机械化的加入到自己的记忆库中,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比较探究在这些报道中媒体的表现,媒体的立场,也不会刻意地去留意它们在排版或是文字上的差异。但是在这几天里,我在网上翻看了很多报纸的电子版本,我发现,对于一个事件的报道,不同的媒体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所以我想这次作业也会让我对当代媒体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我主要看的是报纸媒体对5.12汶川地震的报道,因为在前一段时间,我在一位摄影爱好者的博客上,看到他的一篇日志“中国纸质媒体对地震报道封面的评述”,文章中,他收集整理了14号国内报纸的第一版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对他们的图片,排版,文字等进行了评论和打分,并从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该媒体的评价,他说,他很欣慰看到媒体面对重大事件的成熟和反应的速度,但是也对一些媒体的表现感到失望,痛心。他说“面对悲剧,公众需要知道的一是内情,二是及时的报道,三是如何凝聚力量,来渡过难关,而不是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死亡照片来迎合报纸的发行量,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张有关地震现场的照片,对我内心的冲击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想的到,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负责地发出更惨忍的现场照片,对于四川的地震受害者来说,他们需要担负的是心理上一场更大的地震!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我们也看到报纸的封面或第一版的运用上,过多地投放了广告,虽然报纸要生存,这一点也无可厚非,但在大家踊跃捐款时,难道我们的一家媒体像往常一样将广告看的这样重要吗?对一个国家,数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数千万人捐款,数亿万人关注的事件,我们有一家报纸竟然在第一版用了90%版面的广告,而汶川地震的报道只有一个标题!这样的无情报纸和残酷的地震有什么两样?”

而在他的这篇博客日志中,东方早报在5月13日的头版封面被给予了120分。通过对比下面两个封面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

不论是谁,看到《东早》的封面,应该都会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压抑的黑色,醒目的数字时时提醒着我们这场灾难给我们的剧痛,虽然没有照片的陪衬,却能让每个看到的人感受到深深的悲痛。而右边这份报纸呢,看了同样让我们心痛,但心痛的不是大自然的无情,而是在灾难面前,竟然还有这样无情的只关注自己的钱财利益的媒体的存在。

之后一段时间,我在《东早》的网站上翻看了一年来它对于地震的报道,大大小小一共有上百篇,而其中我主要看了从5月13日到6月12日期间的报道,看完之后我对《东早》的好感又增加了很多,它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和媒体的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过去,每次遇到重大的灾难,媒体的报道都是比较封闭的。而这一次,对于汶川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非常的及时和开放,地震发生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派出了记者深入震区去搜集第一手的资料,而不是等着官方发布的信息。《东早》也是第一时间派出了十多位记者和摄影师到达灾区第一线,进行了全面细致,饱含深情的报道。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一个个数据和现场图片报道便赤裸裸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就在《东早》13日的报纸上,除了头版,更是用了A版共23版中的13版来记录汶川大地震,震级、遇难人数、救援人数,政府措施、派遣军队数,救援物资数量,灾民的生活„„版面之多,甚至超过了很多政府官

方媒体。更值得赞扬的是,作为一个商业性媒体,在这十几版报道中,我几乎看不到一个广告和一篇不相关的文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媒体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

在接下来一个星期的报道中,《东早》每天都会用最前面的将近20版的版面来全方位地报道汶川地震的最新数据和救援情况,将最详实的信息第一时间报道给公众,以公正、客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持续、集中地传递着抗震救灾工作的相关信息,着眼于灾区具体的灾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报道,刊发了大量可亲可感的现场文字,每一次生命奇迹的刷新都牵动着读者的心,汶川的现实将“七十二小时”黄金时段这一理论击碎了。黄金时段之外不断有生命存活,九十六小时、一百二十小时、一百四十四小时、一百六十四小时......都有生命存活。每天都有记者从现场发回的及时而详细的报道,还有地震中所记录下来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为生命的坚强而感动,同时也凝聚了所有人的心。其次,在这六七天中对主震(八级)和各种余震(六级有四次、五级有二十六次、四级有一百六十二次)报上都有直观报道和数据显示,让我们对八级地震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大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损害更加清楚。

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开放式的不断更新的全方位报道方式,媒体才能够持续地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共识的达成,有力地依靠事实来影响了公众的意见,从而引导了舆论。2.媒体将地震中的生命营救放在首位,相对于很多西方媒体一来就质疑中国的豆腐渣工程,贪污腐败行为,我们的媒体则将最主要的目光放在救援和人们的生活上,这其中不能否认没有政治上的原因,像老师说的,媒体其实是政府的工具,政府需要利用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我认为这也是符合我们中国人当时最需要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生命的尊重。比如在《东早》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

(一)在大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小时内,温家宝总理就飞抵现场指挥营救埋在废墟中的生命。提出“救灾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分的努力”的号令。

(二)胡锦涛主席冒着五六级余震的危险飞抵重灾区北川慰问灾民,并再次向救灾军队下达“灾情就是命令”的指示。

(三)从第一时间起至十八日止,成都、北京、兰州、沈阳、南京等六

大军区先后向灾区派出救灾战士十三万六千余人。

(四)为了在黄金时段营救生命,中国空军打破了两项世界记录:一项是空运规模的记录“全天空运量达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人”;一项是跳伞的记录“十五名空降兵在没有戴保护面具、看不清地面情况的条件下从四千九百九十九米的高空下成功跳伞”。

(五)为了营救生命,截至十九日十五时全国财政拨款已达七十七忆九千四百万元人民币。全国各界的捐款已达一百零八忆多元人民币。救灾物资已达三百零四万吨。

(六)派出专业的消防武警营救队伍和专业的医疗队伍若干。

(七)派出各行的志愿者已达六万余人。

(八)打通了三条通往汶川的国道。抢修灾区的道路若干。

(九)救治了伤残的灾民若干。

(十)较好地安置了灾民若干。媒体通过这些报道来引导舆论的走向,也体现出媒体在危机中对社会公众思想上同质化的作用,有点像大众媒体的社会整合的功能。媒体当然不是没有看到其中的负面行为,但此时我们最重要的是全国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抗震救灾,而媒体则应该将公众的思想引导到这根主线上,而不是去挖一些负面的报道并大肆批驳。所以我们看到,就算是有一些如贪污,逃避责任之类的行为出现,媒体也是尽可能的以中立客观的立场进行报道。从而更好的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勇气。

3.报道中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现在回过去看当时的报纸,那些文字和图片依然让我忍不住落泪,特别是5月20日《东早》用A版所有的版面对哀悼日的报道,让人感动到心痛,更感生出对祖国,对同胞的深深的爱。这里摘录几段: 汶川,请原谅我,以泪洗面

这一刻,我们举国哀悼

骤然响起的汽笛和警报代表我们的内心

向废墟下依然活着的生者发出最炽烈的呼声

这声音会除去你们心中的恐惧

因为你们一定能听到,我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呐喊

你们一定能感受到,举国上下最坚定的信念

“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像万里长城一样,是永远震不倒、摧不垮的!”“每个生命都是国宝,要更坚强地活着”

还有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父母;那些家人蒙难却仍然坚守岗位的干部,民警;那些积极加入到救援行列的同学们;爱情,亲情,友情„„每天我们都在被这些感动着,被媒体上那些震撼心灵的细节感动着,就连对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的报道也都令人动情:温家宝噙着泪水安慰饥饿的灾民说:“饼干就要来了,奶粉就要来了”。胡锦涛抱过灾民的小孩,用面颊紧紧地贴住她的脸,为的是给灾民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一家人。

而在一年后,地震一周年之际,《东早》也是专门创建了“5.12地震一周年”墓志铭版面,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早已离开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是是这些媒体将他们的故事用细腻的描写告诉给所有的人,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人情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判断标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灾难,媒体的这些充满人情的报道,永远不会被漠视,相反它让我们看到了媒体除了追求利益之外的温情的一面。

4.详实报道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帮助。面对灾难,不管是在报道志愿者,还是在报道医务工作者,不管是在报道募捐活动,还是在报道灾民生活,媒体常常突出一个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东早》关于汶川地震的专题中,有一个板块叫“献爱心”。在很多报道中,有母亲抱着自己的小孩,让小孩把捐款放进抗震救灾募捐箱里,而母亲则对记者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我们带小孩来感受一下。”或是一位拾荒老人,在募捐点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放进募捐箱里。正是在这样传统文化的鞭策下,短短几天里全国各界群众就募捐了上百亿元人民币和物资。特别是对港奥台胞和海外华侨筹款救灾的报道,更是表现了这个主题,如“台湾街头小学生们将自己的零币投入募捐箱”的报道、“台商林朝济主动给灾区送帐篷、送消毒液”的报道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而在献爱心这个主题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国际社会对汶川地震的支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首先致电温家宝总理对遇难灾民表示哀悼并提供经济援助。先后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首脑向我国灾民表示哀悼。美国、俄罗斯、伊拉克等二十三个国家向灾区提供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和数千亿吨物资的经济援助。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更派出了现代化装备的救援队在灾区进行救援的工作。台湾也派出二十人的医务人员到汶川。这些报道让人们看到,人道主义精神是跨越阶级、种族和国界的,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应该互相支援,互相同情。

综上,从《东方早报》对汶川地震一系列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主流媒体的实力和观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报道很成功地完成了对于公众舆论导向,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赞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人情化的方式更拉近了媒体和公众的距离。我相信我们的媒体在今后的报道中会做的更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媒体加油。

第五篇:从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看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看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从报道中的大学生形象看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形象;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

近年来,大学生的形象已经从纯洁的象牙塔上逐渐的下滑。大众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和网页时,大学生心理疾病、大学生自杀、杀人,女大学生从事不良职业等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堕落成这样了?是大学生真的一夜堕落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本文将从新闻写作中的真实性角度分析关于大学生形象的报道。

一、对大学生形象报道概况

据观察,大众传媒中的大学生新闻报道以负面居多。用百度搜索大学生负面新闻32527条,远远大于正面报道的8058条。而都市报和网站中有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最多,而广播和电视媒介则少涉及。同样,在国内三大门户网新浪、搜狐和网易上,像这样的新闻俯拾皆是:“女大学生替母还债开价2万以身相许”、“大学女生为何频频施暴”、“博士街头做乞丐”„„就是在新华网和人民网上也大量存在上述新闻。

二、对大学生形象报道的分析

生命是最宝贵的,有关轻生的报道当然会引起受众的关注。而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则是我国目前的舆论焦点。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伦森在谈到以前西方媒体时认为: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媒体应该代表着社会的理性、正义和良知,但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非但没有起到这些作用,反而在社会上传播着带有偏见和不理性的信息。

像关于大学生的话题之所以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当今媒体迎合大众的媚俗心态,很多新闻报道都是以猎奇的甚至幸灾乐祸的眼光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评头论足的。媒体对大学生个体自杀事件的报道中,刻意突出大学生这一群体概念,是因为大学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警觉,对于媒体更容易形成“卖点”。所以媒体愿意推波助澜,但大学生恶性行为的发生只是一种个别现象,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占全国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很小,和其他群体概率相比并不高。但媒体这种过分关注、过分渲染往往让人产生以偏概全的印象。

三、根据典型文本分析,关于大学生形象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1.在新闻题材上,选择报道内容,突出负面色彩

媒体多关注大学生犯罪、两性、自杀、失业„„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很少关注。可以发现,在校园新闻中,充斥媒体的是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考试作弊、女大学生为筹学费跳艳舞„„

而在网络媒体中,这一比例更高。“Tom.com新闻中心”干脆将“迷失的大学生”设为专题。在该专题的首页上,“卖淫”、“浅薄”、“盗窃”、“吸毒”、“网恋”、“犯罪”、“失落”、“急功近利”、“迷茫”、“自杀”、“暴力”等十五个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竟成了宣传语。有些网络媒体更是拿“女大学生”大做文章。笔者在国内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键人“女大学生”四个字,得到了8590000项结果。而在这些相关文章中,“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地被“着了色”:“com时代女大学生的‘新潮生活’”、“女大学生卖淫惹谁了?”、“当代女大学生性和行为心态录”„„在这些报道中,“女大学生”这个本属中性的词语已经多了一丝暧昧的味道。

2.在新闻采访报道上,缺乏人文关怀

对于负面的社会新闻,媒体往往缺乏人文关怀,虽然保证了其客观性,但却忽视了对死者的关心和对其家人的尊重。同时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负面新闻多,是由于大学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相对无组织性,坏消息不胫而走,纸包不住火,媒体在发掘大学校园的负面信息时较为方便。

3.在新闻编辑上,过度渲染,肆意炒作

由于非正面新闻天然具有猎奇性,轰动性,新鲜性等新闻价值,可以迎合受众的本能兴趣,因而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于是,在新闻题材和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他们往往突出负面色彩,在对新闻的编辑上,更是极尽渲染炒作之能事,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巨幅凶杀图片、相对集中的版面安排,以便制造轰动效应,达到文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这在对大学生新闻报道的内容的选择上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致。

四、解决方法:运用客观和公正的报道原则

所谓客观报道就是指新闻报道要忠实手客观事实,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和报道事实。不要将观点与意见与其混同。要交代清楚事实出处和消息源;报道中不要夹带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偏见;全面的报道事实,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

根据美国自由论坛主席Charies L.Overby提出的“新闻公正性公式”――“准确+平衡+全面+客观+伦理=公正”,平衡是确保新闻客观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平衡手法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准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是表现令人更加信服的倾向性,是将倾向性于全面、客观、公正之中。专挑大学生的阴暗面,报道大学生负面新闻,这样显然不能反映大学生的真实面貌。

媒体不应该总拿大学生来吸引眼球,消费大学生的公众形象,以至淡化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媒体从业者需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维护真实、客观,保障社会公德。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平衡手法,即在报道大学生的缺点和弊端的同时,突出反映大学生的主流面貌,如大学生科研的最新进展。大学生创业基层、大学生的思想新面貌,这样媒体中的大学生形象才会全面、真实。

(编辑/李舶)

------------最新【精品】范文

下载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word格式文档
下载080626从本届奥运报道看晚报体育报道的优势和不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