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1 弟子规 论文

时间:2019-05-14 18:3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笔记1 弟子规 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笔记1 弟子规 论文》。

第一篇:笔记1 弟子规 论文

浅谈《弟子规》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伴随着本科扩招而来的是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加。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研究生由39.7万人,提高到140万人。短短十年,扩招了3.6倍。这无疑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研究生素质低下,道德品质下滑。比如研究生四六级考试作弊“蔚然成风”,这一现象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对庞大的研究生队伍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成为高校管理者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不才,欲在这方面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笔者认为,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借用传统经典读物《弟子规》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可行途径。

1.《弟子规》及其思想教育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是清初秀才李毓秀,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为今名《弟子规》。该书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儒家道德观念的生动阐释,加之朗朗上口。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是中国古代教育子弟的最佳启蒙读物。

虽然《弟子规》是一清代启蒙读物,但作者基于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伦理的深刻理解,对于人性的透彻把握,使得其能够跨越时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弟子规》在当今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学术界已经有学者做出了探索。但对于其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应用,基本上属于空白。笔者不才,欲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还望方家指正。

2.《弟子规》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如上文所述,以《弟子规》为载体,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并不能止步于此,而应该投身实践,真正发挥《弟子规》的教育作用。那么在实际中,我们应该怎么应用?下面就是笔者个人认为,应用《弟子规》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所应注意的两个问题。2.1 辩证分析法

总体来说,弟子规对培养传统美德,提倡人性中的真善美,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但是《弟子规》毕竟产生于旧社会,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与当今社会思想观念不相符合的东西,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

当然笔者个人认为,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限于篇幅,下面就择取一例来辩证分析。

比如在“入则孝”中,作者提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须敬听”,“出必告,反必面”,“ 亲有疾,药先尝”等处,倡导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对于今天的研究生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他们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而这一点对于他们处理师生关系同样适用。

但是同样在“入则孝”中,作者又写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一点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古代“守孝三年”的生动描写。但是如果教师的讲授仅止于此,学生不免会有看法,因为这一规定在当今时代是无法实现的。而这就会影响学生对于的《弟子规》整体看法,消弱其正面影响。所以在此处,作者应该指出这一规定是当时时代的体现,但是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而此种做法丝毫不会消弱《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2.2灵活多样的形式

对于《弟子规》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除了采取传统的诵读方式,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提高其接受度。其而现实生活中的“弟子规热”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主要有一些几种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借鉴。

第一种形式是利用新闻媒体的报道材料作为案例。正反两方面均可收集。比如正面的有北京平谷区金银湖派出所的所长耿国艳警官,以《弟子规》为蓝本,对辖区内的居民和青少年进行法律和道德教育,结果解决了一些“老大难”问题,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此外还有全国的众多学校(下至幼儿园,上至高校)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潮。而负面的材料也很多,典型的有“马加爵案”,“政法大学杀师案”,“药家鑫案”等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以鲜活的案例,定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而第二种形式,则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面对席卷全国的“弟子规”热潮,广大媒体又适时推出了新的文化产品。而这正好可以迎合研究生的审美情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2011年“湖南卫视小年夜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周笔畅、方文山、林迈可3位歌手强强联手推出了单曲《弟子规》,脱颖而出成为2011年全国春晚最红的歌曲。又如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受到社会上的广泛好评。教师在给研究生在课堂上讲授《弟子规》时适当配合上述两种文化产品,既显得生动活泼,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弟子规》在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应用的粗浅认识。以传统经典《弟子规》为载体,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学术界有更多的人能进入这一领域,以传承传统文化精华,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二篇:论文《弟子规》

由《弟子规》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庙王希望小学 汪瑾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更渗透到学生的课本中,新课改后,教材中《弟子规》的选入就是很好的例证。

《弟子规》可能有些人并不熟悉并不了解,其在近年的课程教育新课改中被选入初等教育小学一年级读本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是继《三字经》之后,又一儒家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据史料记载其成书于清康熙年间,距今约两三百年的历史,作者为当时的秀才李毓秀。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对《弟子规》有这样一句评价:“在动辄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华古籍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算不上。”诚然,《弟子规》的历史并不悠久,其作者也并非赫赫有名的大家名士,它不是像《论语》《大学》《中庸》一样是放在庙堂中供奉的典籍,但就是这样一本“出身”并不金的小册子,却在其诞生后的岁月里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人们的传诵中吟唱至今。

那么《弟子规》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它的内容是什么?它又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呢?

《弟子规》是儒家经典的又一提倡者,开篇六句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涵盖的儒家思想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我在此无法一一阐述,仅取其精华之一二,联系我在日常教育生活的实例,探究《弟子规》对学生的积极意义。

一、入则孝

在古语中“弟”即为“悌”。“入则孝,出则悌”讲究的是为人弟子在家时应尊重长辈,敬爱老人,出门在外待人接物需懂得一定的礼仪,《弟子规》“入则孝”篇中指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它的意思就是对于父母的呼唤,应及时地应答;对于父母的命令或要求应及时行动,不可懒惰。在这点上,很多学生都做不到,我在本班的一次“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班会上,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100%的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家庭,孩子都不是很多,父母都竭尽所能去呵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事必躬亲,恨不能一切都由自己代劳。这样的想法,也必然助长了孩子的懒惰心理,他们对于父母的呼唤往往是置若罔闻,甚至有时父母多说了几句,孩子的心中还会怨言不断,与父母顶嘴,埋怨父母。对父母的尊敬及孝顺荡然无存。父母含辛茹苦历经数十载将我们抚养成人,难道连最基本的感恩、孝顺及尊重都无法从我们身上得到吗?我想在这一点上,《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它规定了孩子在家中对待父母、长辈应有的态度,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更好的规范孩子的行为。

二、出则悌

《弟子规》不光对孩子在家中的行为做了规范,还为出门在外的行为提供了

准则。在其“出则悌”篇中,明确地告诉了孩子在接人待物时应注意的问题。其提到的内容很多,在此我只想指出一点,也是我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发现在学生的身上存在的问题。“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立恭。”这两句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在路途中,若遇见自己的长辈,应及时打招呼作揖(古时礼仪的一种);长辈若对自己没有话说,晚辈就应退至一旁恭敬地站着。这两句强调的是弟子对长辈的尊敬及礼貌。这是非常基本也是非常容易的礼仪规范,但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我常常在校园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遇到自己的老师常常选择视而不见,与老师擦肩而过而不闻其呼唤一声,更甚者还会绕道而行,似乎老师是什么骇人之物。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主动上前一步,称呼一生“某某老师好!”似乎说了这一句,便是遭受了多大的折磨一般。有同事说,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孩子性格较内敛,性格内向不愿多言语,我认为并非其然,主要还是因为在孩子的思想中,没有这个意识,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为孩子引路人的我们还应对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三、谨而信

这两点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会影响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谨”意为“严谨、谨慎”,“信”意为“守信,诚信”。“谨而信”就要求为人弟子者在一切的日常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讲究信用,万不可恣意妄为。《弟子规》“谨”篇有云:“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几句对孩子日常的走资及坐姿进行了规范化地要求,它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像圆规一样,也不要抖脚或者摇臀。”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优雅宜人的姿势,不会让他人觉得你毫无教养,不知约束。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观察过很多学生,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体态毫不在意,随性而为,常常是“站无站样,坐无坐样”,很多学生坐在椅子上,身子都会一个劲地抖动,或习惯性地翘二郎腿,更有学生直接蹲在椅子上,扮演猴子;还有部分学生在进出教室时直接“大脚开门”,从不用手,我曾对学生反复强调反复要求,并点名批评过此类学生,但效果不甚明显。往往过不了几天,他们又会旧病重犯,依旧我行我素。我想孩子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在他们的思想中,往往是怎么舒服就怎么做,完全地随着性子,这些都是非常恶劣的习惯,可能现在看来没有大的影响,但今后其走上社会,并然会阻碍他的发展,让其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若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领路人——教师,我们任学生发展而无所作为,其后果必然不容乐观。

古人有云:“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很有道理的,人无信则不立,信用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是他人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的重要凭证和依据。《弟子规》“信”篇教导我们“凡出言,信为先”凡是开口说话,首先就必须讲究信用,但很多孩子有时为了逃脱惩罚会撒谎会编造各种理由欺骗家长欺骗老师。我常常在班里为我的学生说《狼来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浅显,但其蕴含的道理却极其深刻,它充分诠释了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的班级曾经就有过这样一位学生,他从不愿意写作业,每次临到交作业时常常找各种理由来欺骗我,或是没带或是布置作业的时候没有听到,我曾与其家长沟通,希望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可以让他改掉这个随便撒谎的习惯,但后来竟发展到他回家后

再次欺骗父母说老师当天没有布置作业,以此来逃避写作业。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用的流失,同时也看到了我们的德育工作远远不足,还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诚信的重要。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想这里的教育不光指文化教育,还更应该指思想品德的教育。试想,如果一个人文化很高但却出口不逊,我想这不仅仅是当事人的 失败,更是整个教育的失败。这样的人应该算不得社会主义的人才,只等算作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弟子规》作为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在新课改后被选入小学生教材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及健全有非常大的影响。《弟子规》所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正是我们这个年代所缺少的,学习《弟子规》,理解《弟子规》并且运用《弟子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意义重大。

第三篇: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 李毓秀;《弟子规》;大学生人格养成人力资源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在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差距将更多体现在品性方面。而良好品性的塑成则有赖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伦理道德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所以说,人格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一味强调学生的知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人格与道德伦理认知与实践,结果在品性教育方面出现了大学生补小学生、幼儿园的课的现象。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著名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即是很好的道德教育材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言简意赅,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让学生熟诵《弟子规》,参与学习讲解《弟子规》,写作《弟子规》学习心得。很多学生写道:在没读《弟子规》之前,很多事是无法明白与理解的,很多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很多礼仪更是不懂得。读了《弟子规》之后豁然开朗,让我懂得如何去做人了,懂得如何做到孝、尊长、勤学,明白了什么是穿着礼仪,行为举止礼仪了。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理性而又浅显生动的论述,使其提倡的道德规范准则具体可行,有较强的操作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关于如何才能称为孝,孔子亦有论述。孔子弟子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指出,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告诉我们为人子女,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不能傲慢无礼。无论父母教责对错,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不讲对错,不做争辩,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在其看来,无论父母对错,要求有无问题,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其次,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要真诚恻达,直到对方接纳为止。《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你只是针

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相反更要真诚用心,以诚心感动亲人。

再次,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其看来,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人格,则其无时不再关心着父母的生活起居,心理感受,而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最后,孝敬父母,还应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只有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看轻钱财,才能真正相处和睦,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当代大学生,作为80后出生的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更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健全人格。

二、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宁勿说是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更不明白“人生信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更不要谈做人的标准问题!现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中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这种观念的流行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严重倾斜,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后,即更名换姓,逃避还贷。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更是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内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

改善人,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然而,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华丽,追求社会上的时髦,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等。诸多现状表明,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夜眠迟”,勤勉学习,生活规律。

第二,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再于它是不是名牌,是不是很昂贵,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礼仪的殿堂,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三,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80后的独生子女更习惯了寂寞孤独的生活,过分溺爱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张扬个性,缺少容忍、谦让与合作的品质。他们心理冲动,自制力弱,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不涉及原则的小事发生争执,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谁也不愿意让步,层层升级,最后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而在人际交往上,他们或过度的心理提防使得不愿与人交往,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或过于自负,不愿与人交往,或不会与人交往。

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第三,己立立人,行为文明。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弟子规》则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第四篇:弟子规论文

论文《弟子规》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民族魂。而现今很多的国人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弃之不顾,当今物质世界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贫乏,导致各种家庭,社会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培养我们青少年用孝敬之心对待父母长辈,用仁爱宽厚之心对待兄弟姐妹和周围的朋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尤其是道德品质,学会接物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二《弟子规》简介

(一)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总述

《弟子规》中,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情。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三弟子规》的当代价值

(1)重伦理亲情

《弟子规》在道德教育方面突出强调的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以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孝既孝敬父母,悌既友爱兄弟姊妹。

(2)重人格完善

《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

(3)德育优先,余力学文

《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今天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正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否则,有才无德不仅不利于社会,却往往变成“危险品”。

四、《弟子规》作用发挥的途径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长,是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分不开的。因此,要使《弟子规》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共同的努力下才会有好的效果。

1. 家庭教育是基础

在如何发挥《弟子规》的作用上,家庭教育的任务是给子女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要重视道德品质教育

(2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2. 学校教育是重点

学校是儿童青少过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所以,学校在发挥《弟子规》作用上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儿童青少年在家庭中受过的道德教育毕竟只是零碎的,萌芽的。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

(2)将《弟子规》深入到课堂实践中

3.社会教育不可缺

社会教育也是践行《弟子规》的场所,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人在社会人群中更好的生活。因为社会教育的对象时全体社会成员,所以不能只针对儿童青少年,不能忽视成年人。

结论

《弟子规》强调“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孝敬父母,顺从长辈,注重日常行为规范,这是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少家庭内部矛盾重重,问题丛生,社会成员之间情感淡漠。故《弟子规》所强调的道德教育思想,无论对于个人品格修养,维护亲情伦理,还是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弟子规论文

浅谈孝文化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便有各种警言告诫人们要以孝为先。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孝这个字眼的重视越来越淡薄,亦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正去践行孝这一行为。这种情况下的一系列对于老人的忽视的行为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孝道对当代当代人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孝文化;现代孝道;重要性;危机

一、孝的发展与内涵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在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地体现了孝文化起源之早。

早在遥远的殷商、西周时期,就便是传统孝文化发展和兴起的开端。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以及其创始人孔子对孝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和传播,使得孝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同时孟子也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这个观点将孝的重要明确指出。孔孟对于孝文化的诠释以及传播,对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影响极其深远,并且形成了孝文化的基本面貌。

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的确立同时也使孝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而这个时期的《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宋元明清时期,孝道则是走向了极端化和愚昧化。

当时间来到了近代社会,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下,孝文化的含义又在进一步地丰富以及改变。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现代社会的孝道

过去的旧礼教受到了新兴文化分子的猛烈抨击,随之人们的观念也在不停地转变,同时由于平等观念的不停宣扬,过去那种充满等级制度的家庭模式已逐渐消失。等级制度的消亡却不意味着孝文化也应随之消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孝这个字眼的重视越来越淡薄,亦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正去践行孝这一行为。这种情况下的一系列对于老人的忽视的行为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孝文化的冲击是不可磨灭的。许多美好家庭和我国的养亲、敬老的优良传统遭到空前破坏。同时在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许多人的的思想造成了冲击。老人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生产市场的位置都是处于劣势。家中年轻人为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都选择到大城市务工,无疑大批大批的壮年离开家乡而产生的后果就是老人独自留守于家中。这种情况也就在造成了“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的定义是: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实际上,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是属于第三类。这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当代人对于孝文化的不重视。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多种文化融合的时代,西方的思想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西方盛行的自我主义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所接收的思想冲击之中。一些没有主见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青年,则将这种自我主义运用在了“实用主义”、“金钱至上”这样的实践上。忽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却人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本分,成为了“傍老族”、“啃老族”这一类人。过去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这些社会群体的冲击下被彻底地颠覆。这使得中老年人本应在老年安享年老之乐之时,却仍要肩负起赡养子女的重压。更有一些过分的子女,将自己的贫穷困境归罪与父母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好的身世,抱怨父母不能给他们提供他们所想要的。这一些些现象的正是当代孝文化在社会功利催化下慢慢失去它原本意义的体现。在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现代,孝道在日益被忽视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被物质化。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一些子女对父母的孝也处于在有回报的前提下,希望父母以后能给自己留下点什么。这种不正确以及不真心的孝道,不仅是破坏了社会的风气,在精神上使父母遭受痛苦,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污染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而他们的下一代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这样则是造成了一个循环,最终使得中国传统的孝文化逐步消亡。

三、孝道之必要性

[1]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孝文化贯穿着中国的整个历史发展,甚至在一些时期对于巩固皇权和整治社会风气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

孝作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部分,小至我们的生活,大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都有着一个支撑作用。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人们重视了孝道,才会使养老问题得以解决,当人们重视了孝道,才能解决当代许许多多的家庭问题。

孝道的发扬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五、挽救当代孝道危机

[3]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试行)》,用法律武器来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不常回家看看,遗产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到。(10月22日,《广州日报》)

这样的一则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是什么时候“孝”现在已经发展到需要用法律来硬性规定人们去执行呢?这个我们是不得而知了。这样一则新闻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之前所提到的孝文化在现代被日益忽视,人们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了孝这,这可以算是现代的孝文化危机。挽救孝文化通过这种硬性的手段真的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回家看父母的次数和是非孝顺父母能够划上等号吗?是否回家看父母的次数越多,就可以代表真的是真心对父母好呢?又有多少人能够保证定时回家看父母不是为了不违反法律,不是为了以后能拿到遗产呢?这些以法律来硬性规定人们去尽孝道的手段是治标不治本的,更可以说是可笑的。

真正能够挽救当代孝危机的方法应该是改变人们的观念,而非改变人们的行为。只有做到了思想上的重视,行为上才能做到真正的重视。而这样的改变也并不是我们个人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政府和国家的力量。所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的重要性。

古代的孝道传播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而我们现代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教育的方面加大力度去宣扬孝文化。只有发展好我们的孝文化,中国人的道德素质才会有一个提升,同时发扬好孝文化,才会使得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参考文献:

[1]专著——《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 [2]专著——《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3]期刊——《广州日报》2015年10月22日

下载笔记1 弟子规 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笔记1 弟子规 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弟子规论文★

    运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职业高中 温庆云 这半年来,我校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个人认为很有必要,这对于道德教育尤其是礼仪教育起到了很好......

    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论述弟子规促进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竞争及社会压力下,越来越迷失自我,意志消沉,人格......

    弟子规学习笔记[范文模版]

    《弟子规》是孔圣人说的一句话改编的,学习《弟子规》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学习《弟子规》可以在人生中走出很重要的一步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弟子规学习笔记范文,希望对......

    关于《弟子规》的学习笔记

    关于《弟子规》的学习笔记 酆思国当今社会的很多问题,包括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忽视了中国......

    《弟子规》教学论文

    浅谈低年级如何进行《弟子规》的教学 《弟子规》是教小朋友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它教给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在古时候,古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为什么他们这......

    关于弟子规的阅读笔记[大全]

    弟子规总序开篇时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德行的塑造,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

    弟子规读后感鉴赏论文

    我的《弟子规》躬行录教育青少年的良书《弟子规》,规范员工行为的良书《弟子规》,熏陶人性情的良书《弟子规》……可以说《弟子规》是我读过的最具教育人作用的一本好书,它分别......

    弟子规论文(含5篇)

    对《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阐述及反思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民道德礼仪素养不断下降,再加上西方文明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侵蚀,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