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解读论文(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2:2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弟子规》解读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弟子规》解读论文》。

第一篇:《弟子规》解读论文

学号:笑嘻嘻

解读《弟子规》

系:

提交日期:

姓名:

班级:

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全书三百六十句,总共一千零八十个字,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因此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在清代广为流传。

一 《弟子规》内容概括

《弟子规》系统的介绍了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专门教导做人首要以“孝”为本。具体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对现代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成为教育子弟忠厚仁义、孝敬感恩、修身行礼、启蒙养正和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开篇一节《总序》为全文的纲要,介绍了《弟子规》的创作依据及全文概要。“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解释为:“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强调“孝”、“悌”思想,以及儒家“仁”的核心价值。从中不难看出古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德”,当学生具有一定品德之后接下来才是“教习”阶段,这体现的是古人的教育理念。

《弟子规》主体内容共分七章,分别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入则孝》教导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尊重父母,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时时为父母着想,作为儿女要为父母分忧解难;《出则弟》教导子弟在外要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谨》告诫子弟日常中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做到恭谨有礼、举止大方;《信》则告诫子弟要讲究信用,不说欺诈不实的言语,奸邪巧辩的言语,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正确对待他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泛爱众》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知恩图报、不骄不媚,《亲仁》则教导子弟要亲近有德之人,并努力向其学习,这样自己的品格才能得到提高,《余力学文》具体讲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及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引导弟子要学习儒家经典。《弟子规》虽只有短短的1080字,却概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尤其是它将精微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语言之中,可以让弟子受益终生。

二 弟子规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被流传至今,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一样被现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为方面做了规范。尽管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然而在现代却有很多成人在吸取其中的精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约教授钱文忠教授更是在《百家讲坛》栏目中系统而有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内涵,并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中不难看出现代社会对它的重视。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而《弟子规》作为一本浅显易懂的读物可以在不知不觉指教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规矩。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认知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弟子规》就是这样让孩童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处世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中,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年高德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上去就直接叫人家的名字,人家肯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还有一些称职务,比如李校长、李院长、李部长,这也是一种尊称。这都可以的,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这个习惯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没有,这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直呼尊长的名字,这种规矩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

《弟子规》中每一部分都时时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即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仁”、“孝”、“悌”、“泛爱众”等无不体现出具有儒家思想的传统道德观。

三 弟子规在当代社会的局限性

然而《弟子规》作为儒家思想建设的产物,也具有其思想局限性。如“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告诫子弟:“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现今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独尊儒术”了,儒家思想虽然作为中国传统的正统思想已有上千年,但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阅读中外古典名著,这样才可以促进自己多向发展。因此所谓的“非圣人书不读”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尽管如此,《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当代社会仍然尤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因此值得我们所有的人尊重它,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并付诸生活实践。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第二篇:中国弟子规解读之一范文

中国-----古典文化宝库

弟子规

解读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其中,《论语》、《弟子规》、《了凡四训》等书通过通俗易懂的语句,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世代沿袭。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正常、幸福的生活。

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要先学做人,后再做事。经营完美事业同样如此,我们只有领悟、掌握古圣先贤的文化精髓,才能将传统文化合理运用,并融入完美事业的经营中,将完美事业做好、做大、做强。《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人们日常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分为五部分内容,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入、接物及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作为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倡导通过坚持修已爱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古人云: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造福许许多多的人。

第三篇: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论述弟子规促进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竞争及社会压力下,越来越迷失自我,意志消沉,人格堕落。如果能正视自我,找寻正确自我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原则,就能不断适应社会,真正享受生活。

【关键词】弟子规,人格培养

一、什么是弟子规,以及其内容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也是当今社会做人的基本教导,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以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大众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

《弟子规》其内容大概分为七个部分:1.入则孝2.出则悌3.谨4.信5.泛爱众6.亲爱仁.7.余力学文。弟子规,告诉人们人首先要做到的是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在入则孝中,圣人教导我们要遵从父母,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办理父母亲的丧事要哀戚合乎礼节,不可草率马虎,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浪费,才是真孝顺。

在出则悌中,圣人教导我们当哥哥姊姊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

虚礼让,长幼有序。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与长辈同处,更应对长辈体现出尊敬。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在谨篇中,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有一个好的开始。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一切穿著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穿衣服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著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是持家之道。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凡是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如赌博、色情等是非之地,要勇于拒绝,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一些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也要谢绝,不听、不看,不要好奇的去追问,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

信篇中,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泛爱众篇中,圣人告诫我们应当做到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亲仁篇中,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著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

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余力学文讲的是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如此读书又有何用?反之,如果只是一味的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对的。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他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

二、弟子规能给我们的帮助

社会公德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公德是一面文明镜还是已经成为了变色镜?上公交车拥挤不排队、不让座,乱扔果皮纸屑,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上完厕所不冲水,这些事情每个人天天都能遇到;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层出不穷;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剧上升;吸毒贩毒,卖淫嫖娼见惯不怪;见死不救,见利忘义,个体的孤独焦虑、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不再是个别现象„„凡此种种,说明今天的社会公德,已经不是一面凸显人类精神和时代进步的文明镜,而是一面反映社会问题和人的异化的变色镜!所以,我们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国的虚幻美梦中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社会公德已经变色,社会公德建设刻不容缓。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就必须先找出当今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传统文化弊病:私德与公德中国被人称为礼仪之邦,儒家伦理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品德被视为圭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更是为世人称道,然而这种天下为公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模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缺陷,即先私德后公德。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钱是个好东西,经济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出对自由民主的强烈渴求。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道德的进步吗?理性真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吗?我们的精神是越来越健全呢,还是相反?卢梭在18世纪提出的对启蒙理性的警惕的质疑日益凸显出他的真知灼见,他那“科学越发展,道德越堕落”的箴言,至今仍回荡在我们耳边,而且还越来越清晰。所以,奥尔加希尔的一篇形容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中的都市人的小文章在网上被广泛转载:“我们不断聚敛财富,却逐渐丧失了自我价值;我们话语太多,真爱太少;我们掌握了谋生手段,却不懂得生活的真谛。我们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学会耐心等待;我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我们生产更多的电脑用于存储更多的信息和制造更多的拷贝,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却越来越少。

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体制的重要性。好的社会体制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社会体制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这已经基本上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体制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破坏,但新的合理体制一时有未能建立起来,于是体制上的真空便为道德上的真空大开了方便之门。“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里的胆大胆小的衡量标准就是对社会公德的破坏。“缺

德就能发财”,这在体制不健全的社会里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改革开放之初的暴发户,有许多就是这样发家的。今天我们所面对诸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加剧,不正当竞争,黑箱操作,等等,它们是导致社会公德缺失的温床。

当代大学生,作为8090后出生的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在注重智力教育,护士道德伦理中成人,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从不知道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体力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中是感性模糊的,更不要说如何孝敬父母了,所以学习弟子规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的行为和意义,更能培养他们孝悌的品格,健全他们的人格。

在多元文化并存,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则成为精神失落,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追求时尚,宁勿说是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更不明白“人生信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更不要谈做人的标准问题!现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中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老实人吃亏,说假话者当道”。这种观念的流行使大学生价值观念严重倾斜,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据相关部门统计,大学生不能如期还贷的超过50%,有些省份竟超60%多。很多学生在毕业离校后,即更名换姓,逃避还贷。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有报道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更成为重中之重。《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第一,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人与人间的这种仁爱与平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势压人,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

第二,真诚协助合作,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人所能,勿轻訾”“人有短,切莫揭”,不随便诋毁他人,不揭他人的短处,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要“道人善”“善相劝”,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好处,以德相劝,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你应该在别人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时戴上耳塞;有同宿舍朋友、亲友来访,热情接待。“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既竞争又以诚相助,既竞争又相互合作。”

第三,己立立人,行为文明。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把别人当作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弟子规》则告诫我们,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要见利思义,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付多取少。对他人的恩情要记得报答,对他人的怨恨要尽量忘记。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

[2]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J].教学与管理,2001.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

第四篇:弟子规论文

运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职业高中

温庆云

这半年来,我校掀起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个人认为很有必要,这对于道德教育尤其是礼仪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身居礼仪之邦,应待人以礼。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文明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具有崇尚礼仪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礼仪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现在的一些职校生把最基本的文明礼仪都缺失了。不遵守公共秩序,讲话粗鲁,态度蛮横,没有礼貌,时常给同学取绰号,与长辈顶嘴,不敬重他人,吵架骂人时有发生。如果我们不注重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只抓智力教育,不抓文明礼仪;或者片面地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有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试想,一个人如果缺乏最起码的礼仪修养、如果不会爱,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更不会在团队里协调工作,那这个人即使再聪明,成绩再好,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谈不上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成不了有用之材。

《弟子规》中所倡导的秩序、诚信与仁爱,崇尚道德、重视礼仪、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育思想的精华,高度概括了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古代对人性规律的把握和对价值观探索的体现。儒家德育有其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弟子规》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中国儒家文化中伦理道德教育的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及礼仪养成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儒家德育思想具体化使其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将它生活化使其具有生动情境性。

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我们平时利用《弟子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是关于人的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读本,它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智、礼、义、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典故讲述清楚。这部书中包含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它教育为子弟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做事、读书,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等。在我校推行经典诵读《弟子规》以后,我发现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还能自觉的按照其中的要求去做,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生学会问候亲朋好友,问候老师,教学生基本的餐桌礼仪,教学生在和父母出去会客时的装束,谈话时的专注,还有该避免问及的一些隐私话题„„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被人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有分寸,逐渐成熟、有智慧。

学习《弟子规》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不良风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系统教起,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他人做起。让孩子从内心真正认识到礼仪的好处,利人利己。借助《弟子规》,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教会学生注意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弟子规》仪表自尊篇中说道“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借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这包含了作为弟子在日常生活所遵循的仪容仪表礼仪和待人接物的礼仪.l、学会珍惜时间。学生时期是人生之基础,“少不学,老何为”。因此要“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2、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育定位;莫乱顿,致污秽”。

3、正确的衣食标准。教育孩子从小应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念,主张“衣贵洁,不责华;对饮食,勿拣择”。

4、良好的仪态礼仪。“步从容,立端正”。

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礼仪教育中不容忽视。为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礼仪,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养成入手,引导学生从主动问候、讲究卫生、整理衣着等细小环节做起。我们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将读句与学生生活场景中的具体事情结合起来,在运用中自己逐渐理解,如餐桌礼仪,“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教育学生吃饭时要专心,不掉饭粒,不挑食等。同时结合主题活动“礼仪在我心中”的教育活动,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接待客人,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睡眠礼仪中的“朝起早,夜眠迟”,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冠必正,纽必结。”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整理自己的衣着等,我们不断督促并使之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教会学生在待人接物中尊重他人,懂礼仪。

1、诚实地处好与他人的关系。入别人房室应声音响亮地打招呼,“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借物须及时归还,“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

2、语言谨慎,言必有据。说话吐字,要重而舒缓。“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3、正确认识和对待过错。明确“错”和“恶”的根本界限,“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三)运用《弟子规》教会学生如何与同伴,老师相处。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是立身之本,也是我们对学生培养的内容之一。通过遵守集体规范如:到校、离开学校或在路上碰到老师或熟悉的人能主动打招呼,“路遇长,疾趋揖。”能主动热情向客人、老师打招呼并交谈;知道要尊重别人,不随便叫喊、打扰别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等;在行走时能主动礼让师长,“长无言,退恭立。”同伴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候,“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游戏中友好合作一起玩“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活动中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如:得到伙伴的帮助会说谢谢,不小心碰撞了朋友会道歉等。刚开学时,有的班级经常出现丢东西的现象,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偷东西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学习了“兄道友,弟道恭。”孩子们互敬互爱,争吵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习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就知道,我们进出及活动时为什么不要挤,为什么要学会等待。孩子们在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中陶冶了道德情操,培养了高尚品格,开阔了孩子的心胸,端正了孩子的品行。

(四)运用《弟子规》教会学生如何心存感恩,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现在很多的孩子在家里被宠坏了,好象父母的任何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关心、体谅父母的辛苦。我们在《弟子规》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从行动上爱自己的父母,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会并懂得关爱、孝敬和感恩。有些家长反映孩子们听话了,懂事了。读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后,学生们在家听话多了。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身体不舒服,会主动帮父母端水、拿药,有的孩子看到父母下班回家,会帮父母做家务,送一杯热茶,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孩子的父母。

(五)在运用《弟子规》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把经典故事融入其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知道:孔融让梨; “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因此,我们学校要求老师每天都坚持给学生讲德育故事,这些故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给了学生极大的人生启迪,孩子们特别喜欢听,而且每次都听得十分专注。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的话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形成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校园是育人的最佳场所,我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这对于学生的礼仪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学生礼仪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文明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贵在持之以恒,所以应对学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这才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

第五篇:弟子规论文

浅谈孝文化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的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便有各种警言告诫人们要以孝为先。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孝这个字眼的重视越来越淡薄,亦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正去践行孝这一行为。这种情况下的一系列对于老人的忽视的行为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孝道对当代当代人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孝文化;现代孝道;重要性;危机

一、孝的发展与内涵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在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分地体现了孝文化起源之早。

早在遥远的殷商、西周时期,就便是传统孝文化发展和兴起的开端。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以及其创始人孔子对孝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和传播,使得孝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仁”是众德之总,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同时孟子也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这个观点将孝的重要明确指出。孔孟对于孝文化的诠释以及传播,对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影响极其深远,并且形成了孝文化的基本面貌。

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的确立同时也使孝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而这个时期的《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宋元明清时期,孝道则是走向了极端化和愚昧化。

当时间来到了近代社会,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下,孝文化的含义又在进一步地丰富以及改变。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现代社会的孝道

过去的旧礼教受到了新兴文化分子的猛烈抨击,随之人们的观念也在不停地转变,同时由于平等观念的不停宣扬,过去那种充满等级制度的家庭模式已逐渐消失。等级制度的消亡却不意味着孝文化也应随之消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孝这个字眼的重视越来越淡薄,亦越来越少的人能够真正去践行孝这一行为。这种情况下的一系列对于老人的忽视的行为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于孝文化的冲击是不可磨灭的。许多美好家庭和我国的养亲、敬老的优良传统遭到空前破坏。同时在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许多人的的思想造成了冲击。老人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生产市场的位置都是处于劣势。家中年轻人为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都选择到大城市务工,无疑大批大批的壮年离开家乡而产生的后果就是老人独自留守于家中。这种情况也就在造成了“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群体。“空巢老人”的定义是: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实际上,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是属于第三类。这种现象体现的是一种当代人对于孝文化的不重视。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多种文化融合的时代,西方的思想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西方盛行的自我主义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们所接收的思想冲击之中。一些没有主见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青年,则将这种自我主义运用在了“实用主义”、“金钱至上”这样的实践上。忽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却人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本分,成为了“傍老族”、“啃老族”这一类人。过去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这些社会群体的冲击下被彻底地颠覆。这使得中老年人本应在老年安享年老之乐之时,却仍要肩负起赡养子女的重压。更有一些过分的子女,将自己的贫穷困境归罪与父母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好的身世,抱怨父母不能给他们提供他们所想要的。这一些些现象的正是当代孝文化在社会功利催化下慢慢失去它原本意义的体现。在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现代,孝道在日益被忽视的同时,也在不停地被物质化。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一些子女对父母的孝也处于在有回报的前提下,希望父母以后能给自己留下点什么。这种不正确以及不真心的孝道,不仅是破坏了社会的风气,在精神上使父母遭受痛苦,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污染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而他们的下一代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这样则是造成了一个循环,最终使得中国传统的孝文化逐步消亡。

三、孝道之必要性

[1]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孝文化贯穿着中国的整个历史发展,甚至在一些时期对于巩固皇权和整治社会风气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作用。

[2]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

孝作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部分,小至我们的生活,大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都有着一个支撑作用。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当人们重视了孝道,才会使养老问题得以解决,当人们重视了孝道,才能解决当代许许多多的家庭问题。

孝道的发扬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五、挽救当代孝道危机

[3]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试行)》,用法律武器来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不常回家看看,遗产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到。(10月22日,《广州日报》)

这样的一则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是什么时候“孝”现在已经发展到需要用法律来硬性规定人们去执行呢?这个我们是不得而知了。这样一则新闻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之前所提到的孝文化在现代被日益忽视,人们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了孝这,这可以算是现代的孝文化危机。挽救孝文化通过这种硬性的手段真的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回家看父母的次数和是非孝顺父母能够划上等号吗?是否回家看父母的次数越多,就可以代表真的是真心对父母好呢?又有多少人能够保证定时回家看父母不是为了不违反法律,不是为了以后能拿到遗产呢?这些以法律来硬性规定人们去尽孝道的手段是治标不治本的,更可以说是可笑的。

真正能够挽救当代孝危机的方法应该是改变人们的观念,而非改变人们的行为。只有做到了思想上的重视,行为上才能做到真正的重视。而这样的改变也并不是我们个人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政府和国家的力量。所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的重要性。

古代的孝道传播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而我们现代亦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教育的方面加大力度去宣扬孝文化。只有发展好我们的孝文化,中国人的道德素质才会有一个提升,同时发扬好孝文化,才会使得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参考文献:

[1]专著——《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 [2]专著——《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3]期刊——《广州日报》2015年10月22日

下载《弟子规》解读论文(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弟子规》解读论文(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弟子规》

    由《弟子规》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庙王希望小学 汪瑾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

    弟子规论文

    《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弟子规论文

    论文《弟子规》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民族魂。而现今很多的国人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

    《弟子规》教学论文

    浅谈低年级如何进行《弟子规》的教学 《弟子规》是教小朋友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它教给我们一些如何做人的基础规范。在古时候,古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为什么他们这......

    弟子规论文(含5篇)

    对《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阐述及反思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民道德礼仪素养不断下降,再加上西方文明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解读论文

    初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篇名为《一面映照周朝婚俗的镜子——〈卫风堪〉解读》,从“古风犹存的恋爱方式”,“‘士’婚礼中的占卜与媒約”,“婚姻的流弊——出现‘弃妇......

    解读弟子规心得(共5则)

    解读弟子规心得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

    《弟子规》第五至七课解读

    第五课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注释 (1)不教:不加以教导。(2)过:过错。 (3)师:老师。(4)惰:怠惰,这里指失职。 译文 生养子女却不给予良好的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