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

时间:2019-05-14 18: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

第一篇: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

2012年2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将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中央赋予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完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工作。作为一次成功的试点工作,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拓展了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了从源头防范布局性环境风险的重要平台,探索了破解区域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目前,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成果已经成为制定河北沿海经济带开发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重要参考,成为天津、重庆、山东、福建、广西等地编制“十二五”规划、制定地方环保政策的重要支撑,成为相关地区火电、化工、石化、钢铁等行业环境准入的重要依据。五大区域战略环评试点为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面临着难得历史发展机遇。同时,西部地区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生态系统脆弱,发展与保护的潜在矛盾突出。西部的发展务必吸取东部部分发达地区的教训,一些地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正在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不得不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去治理。环境保护部门有责任思考西部要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路,有责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说明白。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性战略环评,对于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贯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西部地区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

西部地区孕育了诸多大江大河,地形气象条件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十分重要,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局性战略地位。因此,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前提。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李克强副总理指出“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社会和媒体也非常关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近期,《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指出,“发展接力”不能变成“污染接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一定要坚守环保红线。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就是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引导生产力优化布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的两大矛盾,既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环境问题的总钥匙,又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不仅是环保部门落实中央要求、参与综合决策的重要职责,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代要求。

(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周生贤部长多次指出,要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就要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将加快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现代工业体系将逐步形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优布局”推动“转方式”。充分发挥区域互补优势,支持加快攀西钒钛产业、云贵有色金属和磷化工、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新疆能源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产业有序竞争、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一体化发展局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控规模”推动“转方式”。把资源环境承载作为确定区域产业发展规模的科学依据,西北水资源匮乏地区,将水资源和水环境作为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西南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坚持生态优先,基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要求合理确定产业规模。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能够通过“减总量”推动“转方式”。加强污染减排力度,倒逼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北水污染严重地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抓好西南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西部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的必然选择

当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已十分突出。西部水土流失面积接近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80%。部分地区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复合发生,支撑发展的能力显著不足。部分地区物种灭绝的速度还在加快,生物多样性下降。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减缓乃至扭转这种趋势,推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维护重要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重点产业布局时合理避让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做好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和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推进重点流域的差别化保护。基于环境现状和重点产业发展情景,推进水磨河、石羊河、南盘江等河流湖泊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综合治理;研究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流域的整体性预防性保护措施,保护重要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有利于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推进已开发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综合治理,正在开发地区同步实施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重大工程,未开发地区推进绿色空间保护和生态屏障构建,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规模化开发,建设美好家园,永葆秀美山川,实现西部生态环境的战略性保护。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总体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全局、意义深远。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准确把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阶段特征,在优布局、抓重点、建机制、求创新上多下功夫。

(一)在优化布局上多下功夫,科学引导国土空间优化开发

优化布局要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支持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的“点”上开发,引导规模化布局,优化建设时序和生产工艺,实现集中集约高效发展。同时,强化生态补偿和综合整治,研究区域替代和错位发展,实现区域流域的整体“面”上保护。优化布局要确保生态环境底线。把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保护作为重大开发建设布局的前提,各类开发活动不仅要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压线”,还要结合区域宏观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特点,保护好珍稀特有鱼类生境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化布局要构筑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格局。严格保护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天然绿洲,强化防风固沙和水资源保护工程,构筑绿色空间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加强伊犁河、天山北麓诸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控制、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统筹好钢铁、能源、化工石化等重大项目在上下游、干支流的布局。强化云贵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好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与石漠化防治工程、森林生态保育恢复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时序。

(二)在突出重点上多下功夫,有力支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

一是破解关键制约。抓住西北地区普遍干旱、水资源短缺和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不足等核心问题,统筹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统筹好西南地区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保护争地等问题。二是抓住热点区域。围绕天山北坡经济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兰州—白银经济区、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等产业布局的热点区域做文章,努力破解重点产业的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间的矛盾。三是解决重点环境问题。在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敏感区域,既全面防范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新型环境问题,又着力解决石化、煤化工等行业发展的高污染、高耗水问题,提高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酸雨控制的大气环境敏感区,合理调控煤电的布局和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在生态脆弱地区,着力预防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造成的生态破坏,防止出现新的生态退化。

(三)在建立机制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战略环评前瞻导向作用

第一,强化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优先落实产业升级政策、优先保证环保投入、优先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要求上升为综合决策理念,融入综合决策流程,落实于决策实施各个层面。把“保红线,严标准,优布局,调结构,控规模”的思路制度化,使“软约束”成为“硬指标”,成为区域环境准入的标准,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原则。第二,健全从决策到执行的联动机制。把“生态功能不退化、水土资源不超载、排放总量不突破、准入要求不降低”落实到重点区域和行业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中,使工作成果成为管理要求。第三,完善战略性保护的投入机制。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配套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重大规划必须配套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开发区域必须配套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四)在开拓创新上多下功夫,不断探索区域性战略环评模式和方法

一是理念思路的不断创新。在继承和发展五大区域战略环评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统筹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站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影响与维护群众健康,防范环境风险和维护社会稳定;站在尊重差异发挥优势的维度,认清西部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禀赋特点,实现差异化引导和均衡协同推进。二是研究内容的不断创新。把常规评价指标和突出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把当前环境问题和累积性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把生态屏障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结合起来,使战略环评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三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抓住西部大开发关键环境问题,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正确把握西部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性特征和重点产业发展态势,准确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科学提出重点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方案和对策机制。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的保障措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涵盖范围广,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因此,必须强化领导、组织、协调、管理等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环保部门深入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大实践。各级环保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勇于担当推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使命,勇于探索参与综合决策的新途径,勇于践行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举措。同时,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协调,合力推进,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科学组织,高效实施。必须全面做好进度控制、过程管理和质量把关,分阶段、分专题开展工作评估,及时了解实施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果。实行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和管理办公室三级项目管理模式。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关键问题研讨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和资源共享等制度,推进技术攻关进度。实施总体设计单位、分项目牵头单位和重点专题承担单位三级技术攻关体系。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经费使用原则,厉行节约、讲求实效,自觉接受监督、审计,做好财政专项绩效考核。

三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地方环保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做好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集成高效技术网络,推进技术创新与协作。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作用,建立完善的协调和会商机制,定期对重大问题进行技术研讨,确保项目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项目组织管理部门的把关指导作用,既严格工作质量和进度要求,又做好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四是强化管理,注重应用。必须加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不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随意公开资料数据和阶段成果,避免对项目开展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从项目设计、专题攻关和报告集成全过程考虑成果应用。既加强宣传,让大家了解、关注这项工作,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又注重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成果易于被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接受,易于转化为决策依据和准入标准。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上下同心、协力推进,贯彻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战略思想,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报》2012-2-9

第二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与东中、部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既带来了发展的大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西部地区是指包括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市、区)这一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多民族聚集的广大地区[①].总面积占全国的56、8%,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2、3%,生物、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4、6%。全国6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这里。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生态条件较差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西部的一些地区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只是由于社会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及近代以来生产力布局东移,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的合理配置,是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产业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延误经济的发展。此外,比例关系失调的产业经济运行隐藏着大量低利用效率的资源,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匮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长时期走的是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由此,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大为减弱。

有资料表明,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3%的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东部地区的40%,这种一低一高的差距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要实现西部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东西部协调平衡发展。其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必须善于从过度资源依赖中走出来,寻求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环境

1、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或时代,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时代有不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是一定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综合表现。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构高级化。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约生产效率,近几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如美国运用计算机

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告诉我们,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再不加快步伐,我们将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后面。

2、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经济形态占有相当比重、工业经济形态还不成熟,知识经济形态在总体上初见端倪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面临着农业和工业初步现代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诸如资本技术等要素紧缺、经济结构调整的剧烈波动、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失业人口快速增长等大量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产业高新技术化加快、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普及等等后工业社会或者知识经济社会形态国家常见的现代经济现象。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比较优势出发,着力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

首先,产业结构变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整合产业结构。

其次,西部开发是在“相对过剩经济”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相对过剩时期,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市场过剩的状况也不断地向能源以及其他资源产品延伸,对以资源型产业为特征的西部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结构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大需求的重头戏。须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才能为西部稀缺要素的流入创造条件。在西部塑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生活质量较高的地区形象,对于吸引外部企业落户西部是十分重要的。

4、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采取一系列具体运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政策过于分散化,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偏低。一方面,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分布分散,政府在支持力度上往往是面面俱到,难以实现集中。另一方面,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对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持不集中,导致主导产业的投资达不到最佳规模。此外,产业促进政策与体制改革配合不佳,使产业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要使产业政策发挥显著作用,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微观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与之相配合三政策建议

1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环节。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市场主体和中介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强对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的解释工作,增强透明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提高政府承诺可信度,做好市场的“守夜人”。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和“指路人”的作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指导政策,引导当地企业进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加工制造业,如特色农林牧业、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旅游及相关产业

加强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中,西部地区仅占13个,且园区的建设质量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如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弱;园区内企业间缺乏内在产业关联机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高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本文分别就西部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为西部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

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势头强劲

从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报告所显示的创业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净利润、上缴税收等指标看,西部13个高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均低于东部,差距较显著的是企业数、出口创汇、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4项指标,尤其是在出口创汇方面差距明显,说明西部高新区的外向性较弱。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西部地区仅有西安高新区一个在列,而东部有12个,中部有3个。虽然从数据来看,西部13个高新区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西部高新区近几年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总体发展态势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指标均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增长水平。像包头、贵阳高新区及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基数较小,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大,显示了西部高新区发展的新特点。西部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拥有 若干技术先进的产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激光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等。此外,在西安、成都、绵阳等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科研能力强,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势产业。因此,西部地区总体科研实力虽然较弱,但也有若干具有强大潜力的增长

发展思路探讨

重在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

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在战略意义上具有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潜力。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

效应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即加快大城市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间的差距。这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有赖于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

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应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重点扶持具有较强潜力的国家高新区建设,杜绝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应在经济实力较强、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新区。

其次,高新区要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同级高新区间应形成产业类型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避免恶性竞争;不同等级的园区间应形成产业层次的合理分工,即国家高新区提高研发能力,重点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已建成的省市级高新区则着重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推广。

第三,发展强势产业,并形成独具规模和联动效应的专业产业链,如绵阳高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西安、宝鸡高新区则在先前强大的军工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军转民的改革,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昆明高新区借助于区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工程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开发研究自上而下推进制度变革

制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根源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而非纯粹技术的发展。由于制度本身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制度革新。改善社会环境多渠道引进人才

西部高新区要重视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要延续地方文化生命力,培植人们的地方情感,改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住本地人才;其次要提供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政策优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创业;第三,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将个人成果和奖金报酬直接挂钩,吸引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的尖端人才,开展前沿产品及技术的开发

第三篇: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西部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最美的图画,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 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占国土面积13.5%的东部地区占65%以上,而国土面积占全国56%的西部仅占13%左右。2.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却以手工劳动、半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十分明显;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所有制结构看,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尚未很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3.文化教育科技事业落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中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数,东部北京为125人,江苏273人,广东168人,西部四川为237人,贵州为323人,云南为339人,宁夏西海固地区高达435人。正由于此,西部地区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以集聚科技人才,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4.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大面积毁林(草)和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宁夏、内蒙古的荒漠化、沙尘暴,西南山区的泥石流与山体坍塌便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干线不成体系,通车里程十分有限,通讯、邮政设施缺乏,供水供电设施不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改变过去西部地区粗放、低效发展传统模式、经济振兴崛起的有力支撑。因为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推进,还是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对外开放,最终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省区虽然资源优势有所发挥,并开始形成了某些支柱产业,但远未发展为较强竞争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区域特色经济,完全可以说,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实现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与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经济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有利于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形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思路

1.基本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现有经济基础,发挥潜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名特优新产品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2.寻找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

(1)立足产业先行优势,通过优势延伸强化特色,从全国的经济形势看,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失衡,能源材料生产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开发应沿着重化工方向推进,更多地向能源材料及其制品业倾斜。应该说,西部众多能源、原材料产品稍加综合就可发展成为特新材料产品,不少特新材料再略加工就可成为高附加值的元器件制成品和最终消费品,这种产业综合和优势延伸几乎是无止境的,大有文章可做,这既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衔接,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和已有重化工资产存量的作用。

(2)从西部产业的区位优势看,西部45个产业中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有23个,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有7个,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黑色金属资源采选、有色金属资源采选、采盐、木材采运、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5个,占70%,总体上看,西部重化工产业的区位优势大于其它产业。

(3)从市场需求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国内市场广阔,供不应求的趋势长期存在,在全国每年花500-600亿元大量进口工业原材料情况下,西部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也是西部地区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4)选择知识含量合理的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就业压力。甚至会增加就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棉花种植业,运用高新生物技术,生产出带颜色的棉花,使该产品知识含量提高了,同时因种植复杂程度提高,扩大了就业。

(5)立足潜在资源优势,通过优势挖掘培植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不少被原有优势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

综上述原则,西部有望利用既有的相对优势,就下述系列产业群培植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国内外大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农畜产品特别是西部特有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和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工业。

(2)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多种能源俱备,形成强大的能源工业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

(3)依托矿藏资源和丰裕能源,在一系列有色金属(铝、铜、铅、锌、钒、锶、锂、镁、钠轻金属)、稀土金属材料工业,新型合金与功能材料工业,超微细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等金属材料工业上,构建竞争优势。

(4)磷肥、钾肥、磷酸盐类和钾盐工业。

(5)依托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6)西部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业。

(7)为高技术下局部战争服务的国际装备工业。

3.开发时序:由点到轴到网

区域开发首先要由“点”开始,即在某一特定范围的区域开发之初,必须建立若干区位、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优越的“点”作为区域开发的依托和基地,这类“点”就形成了城镇。“点”与“点”之间必然发生人流、物流等经济社会联系,联系的途径就是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成为区域开发的“轴线”随着区域开发的逐步深入,现有的“点”“轴”均得以扩大和发展,并沿“轴”产生新的“点”。新老“点”之间又形成新的轴线,从而整个区域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点轴网络,并有效推动整个区域开发不断深入与发展。

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对西部实行政策倾斜,带动西部特色经济发展

(1)建议中央成立西部开发机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大开发法》、使中央实施的优惠政策有法可依。

(2)加大资金投入到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和旅游为主的西部优势产业并相应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扶持特色经济初期的扶持效应。

(4)灵活运用宏观金融政策,为西部特色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支付。一是采取倾斜政策,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增加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二是在西安、成都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以及其他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三是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旅游业发展基金;四是中央政策放宽外资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经济范围,并在期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5)出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给予法律保护,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6)采取优惠的区位开发政策,如赋予省会城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议设立一定数目的开发试验区和资源综合开发区,在城市建制审批、城市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

(7)赋予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大的自主权,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

3.西部各省区制定优惠政策,并且用足用好,为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发挥作用

(1)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平等与优惠政策;

(2)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3)教育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

(4)吸引外来人才与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企业家选拔、激励、淘汰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四篇: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东中西部, 经济圈, 地区经济, 湖北, 改革开放

彭燕妮

《企业研究》总第267期

2006-9-15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通过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不过总体而言,这三大经济圈依然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发展前景非常好,从综合经济实力方面,长三角最高占全国GDP的19%,为19124.98亿元,远高于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冀的6552.63亿元,从人均GDP角度来说,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人,而长三角为25262.24元/人,京津冀为23721.3元。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亿元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冀的同类指标。

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主要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在全国地域分工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中部六省的优势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依靠全国11.7%的土地,承载着28.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GDP。由于发展起点和环境条件不同,东部沿海借改革开放政策优势,先行一步,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且发展差距还在加速扩大,西部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后集勃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保持,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突破性进展,而中部地区由于生态状况恶化,集聚了大量农村人口,面临最少的自然资源和严重的贫困问题,直接阻碍了中部的发展。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以“十五”中期的2002年为例,中部六省国内生产总值23501亿元,占GDP的23%,比重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若按土地面积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28.83万元,是全国平均的2.1倍,但仅为长三角的八分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十分之一左右,中部六省人均创GDP6508元,是全国平均的81.6%,分别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中部省份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西部地区。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

纵观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态势,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广西、四川增长速度很高,尤其是重化工业增长加速,重庆、甘肃、内蒙古均如此。受中央一号文件影响,西部各省区多表现出农业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农牧业打“特色牌”成绩卓著,但经济增长受煤、电、油、运束缚严重。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由于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国债投资、旅游业、特色农牧业,领跑西部经济,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回升,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自2000年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250个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7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如长期依靠大规模的财政投入,政府没有这种能力,西部开发也难以持久进行。

四、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看传统产业西部转移前景

(一)三大经济圈产业特色比较

长三角经济圏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这里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引导,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另外,半导体集成电路、微波通信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增长加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微电子工厂产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二)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布局现状与区域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变化整体上符合工业化结构演变规律,并且有一定的结构升级特征,但整个制造业仍存在一般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机械装备业发展缓慢等矛盾,技术升级、规模扩张、经营机制转换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1.东中西部制造业分布情况,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业分布带。从各地区的销售收入而言,在制造业29个产业中,东部份额超过90%的占4个,份额超过70%的东部占了20个行业,2,反观中西部地区,份额超过50%的,中部只有一个炼焦业(53.47%),西部也只有一个烟叶烘烤业(62.38%)。份额为30%的行业,中西部地区依然很少,中部只有22个,西部地区只有5个,也就是说在全部制造业中,中西部地区只有15%能达到行业的平均份额。

2.东中西部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东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东部地区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比重较大的则是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如烟草加工、金属冶炼、炼焦、麻纺织业、盐加工业等等,此外,中部地区在运输设备制造业,西部地区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方面占有较大比重,在出口比重较大的一些产业上,东部比重都在80%-90%以上,轻工业制品的比重基本在80%以上,许多重工业加工制品和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也占较大比重,约70%以上。

3.东中西部就业结构呈东高西低之势。除了经济发展过程外,在既定的经济总量下,产业结构也是决定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在171个小类行业中,东部地区劳动力吸纳超过90%的就业份额的行业有14个,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行业的就业份额超过70%,其中最高的是中部地区的炼焦业(66.42%)。就业份额超过50%的行业中部地区有4个。西部地区只有2个,航空航天器制造业53.5%和复烤业52.15%,由于东部地区的加工轻工业制品部门发展迅速,所占比重较高,因此,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制品部门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三)制造业中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

在“十一五”期间,确定具有高增长特征的制造业新兴主导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一批新兴主导产业,其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制约增长的矛盾,扩大就业,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潜力。由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公布的研究报告中说:第一,按各个行业的数据进行测算,依据就业带动效应,增长推动效应,可持续发展效应,带动效应四条标准,使用主要工业行业的已有数据,从强到弱对各个行业的上述四种效应进行排序,可挑出前8名行业。

第二,依照吸引外资的密度进行选择,过去的实践表明,外资进入密度和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高度相关。第三,依最新趋势选择,信息产业在过去两年中,一直保持着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2002年汽车行业取代电子通讯行业,成为对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带动力最强的行业之一。综合考虑3个选择标准,课题组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应该并有可能成为新兴骨干产业的制造行业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

(四)传统产业西部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得出,西部地区已经具备大量吸纳传统产业的各项条件,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资源采掘、加工产业、原料加工业、旅游业。

1,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信息畅通、电力及部分优势资源供应充分。

2,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人才、技术、知识水平不断提升。

3,社会治安良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容量。

4,正在形成以原有规模城市为中心,以交通线为纽带,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为区域经济网等各种形式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带,增长区域。

5,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及其西部就业志愿者,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效低成本的人力资源。

反观东部,虽然也在高速增长,但部分因素正在对传统产业在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约束,如人力成本的上升,使纺织、服装行业成本上升,江浙粤地区2004年的民工荒就是例证。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加工业向原料产地的转移,现在成为了可能,如:新疆优质的棉花,丰富的矿物资源,绿色美味的肉蛋奶等农产品,对纺织服装加工业、石油化工产品提炼业、食品加工业具有很大引力。其他西部省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出和优势资源。东部地区近几年商业用地地价不断上升,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在加强,本地消费者对传统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正在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传统工业品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向西部转移,创造了市场环境,再者东部三大经济圈面临着加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自己国际制造水平竞争力的挑战,它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对传统产业实行强制转移或淘汰,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对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规模扩张的机会,可以通过对西部条件好的工业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注入资金等方式,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产总规模,实现传统产品的制造能力西部转移,原有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转产高科技产品。

第五篇: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西昌农学院农学2009)李 奇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为核心,提出了新阶段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波动幅度较小,稳定性好,宏观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结构优化的空间较大。部分经济效益指标持续改善,但投资效率、工业效益等指标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我国政府把焦点聚集于广袤的农村,凸现了中共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着力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以寻求更有效发展的政策路径。

一、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贫困山区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大多是解决生计问题;农村工业不发达,未能充分利用具有优势的农牧业产品加工增值;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较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建设滞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西部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未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人不断增加。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2006-2010年西部地区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3.9%,5年间其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并未完全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经济公平增长的目标,东西部差异仍明显存在。

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脱贫难度大,有相当多的地区返贫现象严重。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数量上看,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12个省市(区)共有375个,占63.34%,表明西部贫困山区农村贫困面非常广。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西部山区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时,更容易陷入贫困和极度贫困。

二、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

贫困山区大多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多坡少平地,地多田少,相当一些地方属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人们的抗灾能力弱,靠天吃饭。多数乡村散落在大山的沟壑里,位置偏僻、交通闭塞、道路不畅、缺水少电、信息封闭,客观上导致农业经济落后。农业水利设施陈旧、破损,甚至有些地方连简单的水利设施也没有,大多数地区的公路建设都停留在乡通公路上,村级公路的 1

改扩建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不能够满足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营手段落后

西部贫困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的耕作技术、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80%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传统养殖业、微弱的家庭手工业和打工收人为补充,经济作物很少,没有重要产业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中的农林牧渔业还是农村经济中的其他各产业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贫困山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难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没有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问题,这是至今仍然束缚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

农技服务站和养殖业、种植业协会,不能真正为农民致富服务,农技站的服务内容仅仅停留在提供种子和农药的初级服务水平上,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技术服务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层组织管理弱化,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传统产业增收无望。乡村干部是联结党和群众的桥梁及纽带,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排头兵。但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觉悟不高,文化水平低,市场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不足,甚至有极少数干部把部分农用物资和劳务费截为己用,侵吞村民救济物、扶贫款,致使干群关系非常紧张。再加上资源缺乏,集体经济薄弱,这样基层组织维持正常办公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教育科技落后。农民知识技能薄弱

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其地理环境所限,大都信息闭塞,文化教育滞后,科技普及不够,劳动者素质低下,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自然村落人口较少,教学设施较差,教学质量偏低,文盲半文盲占相当的比例。因为教育落后,人们思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小农经济思想意识根深蒂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和资本经营意识淡薄,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胆魄,保守依附的特点比较明显。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知识与生存技能,农业生产基本上靠经验与感觉,经济效益差。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很少得到推广和应用,致使农业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在山区农村未能得到落实。

(五)生产投入资金不足。信息滞后

造成生产投资下降的原因:一是财政投资不够,信贷关系紧张,许多农民借钱无门,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而农用物资成本有增无减;三是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缺乏进取观念的小农思想束缚了农民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四是超前消费制约了生产投资,如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等。近几年,农村的信息和服务工作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仍然比较薄弱,农民缺乏靠自身力量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财力,而政府很少提供有利于农民真实可靠的信息,导致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知道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市场信息,因此就很难依照市场供求情况来合理安排生产。

(六)农村主要劳动力分配失衡

由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业风险性大,部分农民难以靠庄稼收成维持生计,种田积极性大大下降。虽然农民缺乏职业技能,进城务工存在着盲目性,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村家庭的主要

劳动力仍大量外出打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缓解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是却造成了许多地方留守家里的只有妇女、儿童、老人,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更是严重下降,在耕作上种而少管,粗放经营,产量下降,且撂荒、半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现在也开始补贴农业,有了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但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补贴还不够多,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仍不太高。从长远来看,还是要逐渐使农业生产维持在合理的收益水平,才能调动农民惜地养地的热情,提升耕地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对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等。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除具一般路径外,还应充分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加快移民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核实,将自然条件恶劣、生存困难、人口在3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就近实施整体搬迁,移民并村。也可以撤减合村,根据发展目标和相邻行政村的历史、习俗等情况将人口在500人以下的行政村建制撤消,能合则合,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村合成一个大村。这样可减少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实现利益趋同、资源共享。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在贫困地区,要重点投资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电力通讯设施等改善生存型设施。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在不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快农村村级公路建设的步伐,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资,铺设小口径水管道,及时满足农民对生产用水的需求,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和管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使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走上“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轨道,确保农村和农民长期受益。

(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在山区农村,首先要由农业部门聘请专家根据当地的地理、土地、气候、生态等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合理调整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提出该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战略,根据项目开发建设形成特色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要调整产品结构,压缩单

一、生产过剩、没有销路的产业和产品。其次,按照“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探索创新农业发展与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流通业,形成一种“市县办企业,乡村建基地,农户齐参与”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积极探索农业股份制经营路子,合理开发和使用资源。

目前多数地方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比较薄弱,集体经济发展不快,甚至有些地方几乎没有。目前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有其弊端:一家一户种田缺乏规模效益,也不利于大型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一些重体力农活的开展。因此,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走联合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和物力,稳定和发展集体经济。根据二、三产业发展给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改革创造的条件,制定必要的政策,适时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消除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粗放经营、撂荒、半撂荒等负面影响。至于土地集

约化经营及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专门进行研究。

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提高其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乡镇企业建设步伐,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既包含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也包含农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对于原有的乡镇企业,凡有发展前景但效益不佳的,要通过加强管理,转换机制,完善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对于“死火”企业,可用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加以改造,有的可以转产,有的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有的可通过技术改造。总之,要想尽千方百计使其走出困境。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基础上,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贫困山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奇缺,是农村贫困的根源之一。要转变农民传统观念,让他们用新的思想观念投身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去。要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狠抓上来,整体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各级政府应加大山区基础教育的投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使他们安心教育事业,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具有直接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可包括种植、养殖技术、建筑、烹饪、理发、家政服务等。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应配合农业研究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地理特征、产业状况等编写出学以致用的教材,其知识点不需整齐划一。首先聘请专业人才对山区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教师进行培训,然后教师利用地方课和寒暑假时间并通过实地观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和选派一定数量的职业学院大中专毕业生到山区农村去创业、去发展,并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为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建立健全惠农政策与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近年来,很多支农、富农的政策相继出台,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对农村各产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税收、资金、消费等方面要有一整套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让政策得到真正落实,使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拥有一个活跃的空间。

制度建设主要包括:(1)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合理地建房用地,防止政府和企业非法强占或不合理购买农民的土地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2)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包括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的制度。严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应对农资生产流通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工商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防止搭车涨价和哄抬物价等行为的发生。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农业生产成本以及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制定合理的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防止农副产品收购中的压级压价现象。对市场调节价格的农产品,要建立引导、控制机制,具体就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建立储备制度和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业生产有利可图。(3)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村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制约,要强化对信贷部门支农投入的硬性约束,促使其放宽农村信贷条件,减少审批环节。同时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农民贷款专项担保基金或从国家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切块安排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同时制定贷款贴息政策,化解支农信贷风险,提高信贷部门放贷的积极性。(4)农村扶贫开发制度。主要应创新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和管理制度、扶贫项目的决策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扶贫资金来源充足、管理科学、运用规范高效。我国多年的扶贫开发解决了农村许多问题,但是,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着重上了一些“短、平、快”项目,而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没有完全重视,使得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很不稳固。因此有必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办法,转变地方政府的扶贫行为方式,做到“真扶贫、扶真贫”,避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五)充分发挥农村干部致富引领作用

农村干部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工作方方面面。国家要改善基层干部生活待遇,建设一支稳定、得力的农村干部队伍。目前,贫困山区急需一批懂科技、会管理、信息灵的农村干部。这就要求乡镇村组干部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基本农技知识,做到懂政策、懂管理、懂技术,能够为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排优解难,特别要引导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各产业中合理分布。应对特贫户提供咨询和民政、信贷、物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帮助这部分特贫户尽快走出困境。乡村干部还应着力培养和利用一批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领头作用的农民,让他们和乡村干部一起共同引领农民致富。当然,作为贫困山区乡村干部,更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挪用扶贫款项、贪图小利、侵占集体财物,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

乡村干部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领作用。要利用农村各“站”、“所”扩大市场信息量,对农民进行政策、信息宣传,逐步改变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从众性。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对众多信息筛选后,将价值高、实用性强的信息,通过会议、报纸、电话等方式迅速地传递给农民,减少因信息不灵造成的损失。拓宽渠道增加信息来源,发挥本地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将外地信息及时传回本地。严厉打击传播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六)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使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和调整发展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一是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面积,并在宜林地中发展中药材或在宜牧地中种植优质牧草以发展优质产业;二是发展经济林木,种植抗风沙、耐旱、保土、保水、固沙的品种,使之发挥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要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缓解农村资源紧缺、减轻农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卫生健康水平。还有,西部贫困山区人口在急剧增长,导致仅有的一点经济增长被完全充抵,而且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资源承载。因此,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农村医疗健康服务、健全贫困社会保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下载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2月9日西部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镇雄县民族宗教局 杨洪清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

    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共5则范文)

    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支育辉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但是财政资金非常有限,因此,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性金融可......

    加快珠海西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珠海西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农村调研报告为贯彻党的十六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广东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会议的精神,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掌......

    西部志愿

    关于开展2011年西部志愿服务的通知各院系团总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

    爱心西部(汇编)

    心系西部 奉献爱心 作为青协的一员,这一天,我深感激动。今天,是我们为西部山区邮寄募捐物资的日子。我班班长占慧慧、组织委员钦梦萍还有我带领我班十几名同学参加此次活动。......

    西部计划

    湖南西部计划相关政策湖南西部计划自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共有1995名湖湘学子加入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列,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为服务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湖南......

    西部情况(合集五篇)

    一、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1、粮食直补:我市扶风、岐山、陈仓、凤翔、眉县、千阳、陇县、麟游、太白、凤县10个县区是省上确定的粮食直补县区,农户每种植一亩小麦、玉米或水稻,可领......

    西部法制报

    西部法制报 本报记者冯毅 西安西蓝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向本报反映称,2012年4月初,该公司应米脂县商业联合会西安分会之邀,参加了米脂县政府在西洽会招商引资项目的推荐会。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