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6: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镇雄县民族宗教局

杨洪清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总书记的这一论段高度概括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站在这个高度来看,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并非小事,而是关系西部少数民族发展兴衰的大事。如何看待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好多人都在探讨,并且众说纷纭。从民族部门工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级各部门都给予了重视,总体情况有了较好改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关心不到位、支持不到位、扶持不到位、力度不到位、措施不到位、投入不到位、机遇把握不好、统筹兼顾不力、发展水平不一等诸方面。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需求。

近几年来,我在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走访、考察、调研了

-1-三省毗邻8个县、市的部分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实地看了之后,我发现三省结合部的少数民族贫困面貌都差不多,四川省的较好一点。总的来说,三省毗邻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贫困程度都有一些共同点。

一、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散杂居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 通过对三省毗邻8个县、市的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的走访、考察、调研,发现这些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落后状况。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这些地方的县委、政府虽然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尽快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但由于这些散杂居民族地区点多、面广,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现有的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聚居点上,大多数不通公路。虽有少部分通了马车路,但由于没有资金投入,有路不能通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多数散杂居民族聚居点不通自来水。由于水源离居住地较远,要使这些地方的群众喝上自来水,最少投资需要5万元,多的需要10至20万元,群众无力承担,所以导致这些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吃水靠的是人背马驮。

(三)、少部分散杂居民族聚居点不通电。虽然通电的占大多数,但由于电网改造还没有进入这些边远山区,所以普遍存在有电用不起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每度电电价少的是1.5元至3.00元,高的达到5.00元至8.00元,电价过高,大多数群众放弃了点电,改点煤油灯。

(四)、散杂居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条件较差。60%的农户还居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内,有个别村民组的茅草房多达90%以上。譬如镇雄县母享镇堰沟村民族村民组就是典型的例子。全寨共95户,就有82户是茅草房。

(五)、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缺乏人才。大多数散杂居少数民族村寨,到现在还没有一个高中生,有少数部分连初中毕业生都没有。例如,昭通市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的木黑村文家老包村民组,共98户,588人,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林口村画眉沟组历史以来没有一个高中生。现在国家“普九”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现在有了三四个初中生,但还没有毕业,能否把初中读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镇雄县母享镇堰沟村民族村民组,现有适龄儿童62人,只入学34人,入学率不到60%。

(六)、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外出买苦力打工,大多数都没有支柱产业支撑。

(七)、部分民族村寨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参合率低。由于家庭贫困,多数农户交不起参合资金,导致这些地方群

-3-众还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勉强交了参合资金的农户,还存在着生大病住不起院的现象。

二、加快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民族工作反映较强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的发展成果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根据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现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引起高度重视。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与党委、政府工作上重视不够、关心不够、支持不够、投入不够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多年来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不公造成的后果。解决民生的希望在于关心、支持、投入。如果各级党委、政府不引起高度重视,照原样继续下去,就是空谈科学发展观,就是空谈民生,空谈社会公平,空谈民族平等,就是空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民族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贯彻十七

-4-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的高度,面对现实,统筹兼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特困特扶,特事特办,认真解决好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对多数散杂居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问题,要优先列入重点规范建设,集中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采取“两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投工投劳做一点,政府部门投资解决一点,尽快把历史以来散杂居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落后面貌画上句号。

(三)、对多数散杂居民族地区不通自来水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可同样采取政府加大投入解决一点,群众投工投劳做一点,完全可以实现村村组组通水的目标。

(四)、对少部分散杂居民族聚居点不通电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把电网工程项目安排在这些地区,对电价过高,群众点不起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安排到这些点上,全面实现农村、城市一个价的目标。

(五)、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把消灭茅草房和整村推进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安排到散杂居民族村寨去实施,争取早日改变那些地方的贫困面貌。

(六)、科技教育落后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边远山区的实际,采取特殊的措施,在这些地方增设一师一校点,提高这些地方教师的待遇,解决适龄儿童就地入

-5-学的问题。科技部门要实行一年至少两次、加大对该地区的各项科技培训。对历史以来还没有出过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民族村寨,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地方的学生,每年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对高中在校生实行减免学费的政策。

(七)、散杂居民族地区无支柱产业支撑的问题。这些地区多数资源丰富,完全具备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把经济林、果示范区等项目,优先安排在这些地方来发展。

(八)、关于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低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群众无钱交参合资金导致看病难的问题,党委、政府可以从民政救济款、农村社会低保等指标中多向这些地方倾斜,给予适当补助,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对散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大病住院难的问题,政府要制定特殊政策,做到先住院后交费,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看病和住院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基础上,让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克服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努力拼搏,尽快解决自身贫困落后的面貌。

二○一○年八月

第二篇: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

散杂居民族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做好新形势下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需求。根据省民委、州民宗委传真电报《关于做好散杂居民族地区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我局专题向县领导汇报后,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内容,落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抽调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调研。通过调查整理、统计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现就全县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文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北纬23º6ˊ--23º44ˊ,东经103º43ˊ--104º27ˊ之间,最高海拔2991.2米,最低海拔680米,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0589.9毫米,无霜期339天,年日照时数为1988.1小时。总面积2972.12平方公里。全县辖16个乡(镇)133个村(社区)委会、1145个村民小组,有汉、壮、苗、彝、回、傣等11种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山区贫困农业县。全县43.5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2.54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4%。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贫困县。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一个既保持了各民族特色,又使多民族文化凝于一体的文化景观。

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包括的民族乡有:柳井彝族乡、秉烈彝族乡、坝心彝族乡、东山彝族乡、红甸回族乡、追栗街镇。区乡体制改革前的民族小乡有:喜古小寨彝族乡、古那冲彝族乡、车期彝族乡、攀枝花塘子寨彝族乡、大以古彝族乡、高登彝族乡、高末彝族乡、迷洒彝族乡、攀枝花彝族乡、牛克彝族乡、热水彝族乡、干塘子彝族乡。总的土地面积为:1219.064平方公里,有64个村委会,11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43544户,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90%。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人均粮食产量为500公斤,农民纯收入为800元。这些地区多为丘陵,属山区和半山区地带,自然资源丰富,民族众多。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解放初期,这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生产力十分低下,民族内部社会分工很不明显,人们习惯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封闭圈中蹒跚而行,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民族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投入力度,不仅加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还在资金上扶持有经济发展条件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及所处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散杂居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发展还是相对缓慢。

(二)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主要优势和成就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大部分民族地区不仅形成了以烤烟生产为支柱的产业,而且,综合开发的路子正在逐步开通,丰富的土地资源逐步得到利用,畜牧业、林果业的潜在优势逐步得到发挥。资源优势主要包括——农业资源: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兼有亚热带南温带气候,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有发展农、林、牧、渔及多种经济作物的优势条件。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以稻谷、玉米、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以三

七、甘蔗、烤烟、油菜、蔬菜为主。矿产资源:目前境内已发现的矿产达24种,矿床和矿工91个,钨、银、锰、铝、锌、花岗石、石灰岩为文山县优势矿种。如:乐诗冲乡牛克村委会有较为丰富的铁、煤、玄武岩,贮量大,质量好,是建设等级公路必需的石料之一,有着极高的开采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水能资源:我县本部散杂居地区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缓流纵横,水系发达,湖泊库塘星棋罗布。水能开发的主要河流是盘龙河与那么果河。除此以外,还有生物资源、植物资源等等。近年来,我县加大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利用优势,努力发展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九五”以来,县委、政府抓住中央对西部大开发这一政策及难得的扶贫攻坚机遇,以“三通”(通水、通电、通路)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把重点放在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来。现已基本实现了散杂居民族地区村村吃上自来水、村村通路、村村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电视收视率达80%的目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并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2、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取得效益

发展全县经济,散杂居民族地区是重点和难点。文山县散杂居民族地区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散杂居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主要做法是根据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依托市场,择优布局,在坝区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和生猪联户养殖。在山区重点实施辣椒基地、优质烤烟基地和山羊养殖基地等工程。种养殖业逐步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发展,由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在推进散杂居民族村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如:秉烈彝族乡就地区优势,建成优质水稻基地,大力发展粮食产业。追栗街镇以彝族聚居村大兴寨为烤烟基地,发展烤烟种植业,该村2002年被州政府确认为州长烤烟示范样板地。全镇2003年烤烟种植面积为5800亩,烟叶收购1.16万担,大兴寨的烤烟种植面积就为3240亩,为当

班子建设,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一定特长的少数民族青年,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这样他们就能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走科学致富的路子。坚决杜绝那种长期以抓阄轮流担任村小组长的现象发生。

(五)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是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不深化改革,不扩大开放,不进行科技创新,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的许多问题就没有出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上动脑筋,想办法、找出一找致富的路子。

第三篇: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共)

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支育辉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但是财政资金非常有限,因此,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发性金融可以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等提供资金,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成果,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创新发展思维,促进经济发展。

开发性金融是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宗旨,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把国家信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信用建设,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增强经济竞争力而出现的一种金融形态和金融方法。开发性金融产生于一个半世纪以前,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开发性金融机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完成单纯依靠市场和商业性金融无法办到的事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些年来,国内各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对资金需求量很大,而财政资金有限,资本市场又覆盖不了,开发性金融便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开发性金融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财政资金有限,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利用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促进西部开发、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内部需求,使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和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在资源开发上缺少资金。由于这一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供给非常有限,资金需求量非常大,这就为开发性金融提供了用武之地。为进一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利用开发性金融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为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开发西部自然资源服务。

开发性金融可为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提供资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西部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必须摆脱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人力资源作为社会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应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通过开发性金融与西部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相结合,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区域内创新能力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开发性金融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提供资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西部民族地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开发性金融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推动性产业、主导产业,从而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本区域内其他行业发展。使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群集聚发展,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使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带初步形成。变过去输血性扶贫为造血性扶贫,并把西部民族地区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开发性金融可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资金。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并且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及边疆地区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先后实施了多项重点工程。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对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仍不可过于乐观,总体状况仍然是普遍脆弱、局部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持续的巨大约束。通过运用开发性金融建设生态农业,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促使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使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达到民族团结,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来源:《中华民族报》2011年9月16日

第四篇: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灵台县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例

●鄢 文

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状况既是一种历史形成的人口分布状态,又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问题一直没有消除,这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着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因此研究和探索少数民族散杂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起,已经成为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课题。笔者拟结合灵台县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谈一些浅见和认识。

一、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基本经验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是平凉市民族成份较多的县(区)之一,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区域。全县有回、藏、满、苗、蒙古族、土家族等13个少数民族民族人口达 7948人,占总人口的3.3%。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27个行政村72个村社,呈现出种类多、居住杂、分布广的特点。可以说,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村社的发展进步,就没有全县的科学发展和繁荣进步,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村社的团结稳定,就没有全县的和谐与稳定。民族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县一项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是灵台的重要县情之一。

近年来,灵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从县情实际出发,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宣传贯彻民族政策法规为主线,以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为关键,以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为目标,以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保证,创新举措、完善机制、狠抓落

实,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持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促进了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止2009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05.5万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0.5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82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194元,人口自增率3.74‰,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9亿元。有24个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所在全县平均水平。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先后投资1682万元,在中台下河、新开华掌、梁原马家沟、东门等少数民族村实施了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投资36万元在4个民族村社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投资1785万元,进行了梁朝、灵新、朝龙公路铺油改造工程,实施了独店秋射回民社道路硬化工程,在中台、梁原、新开的民族村架起了“连心桥”3座。至2009年底,全县72个民族社已100%通电,有96%的民族村开通了砂化公路。全县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生存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重点完成了下河穆斯林新村建设和8个民族村的新农村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工作持续加强。教育部门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6所回民学校进行了改造扩建和设施完善,使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不断加强民族乡村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卫生部门在全县27个少数民族村都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少数民族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2%以上。社保部门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生活,累计对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发放低保资金172万元,五保户供养资金18万元,医疗救助、困难补助、灾后重建维修资金5993.3 2

万元,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得到依法管理加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民族乡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进步。少数民族地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依靠科技进步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电视得到普及,人们不断从各种媒体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丰富的知识信息,极大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群众的言行举止趋于文明,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总体上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政通人和的喜人局面。

回顾我县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历程,既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许多教训需要汲取。总结经验和教训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是党政组织高度重视,不断健全民族工作运行机制,是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灵台县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及全县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民族工作网络,为全县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依法行政,制定相关扶持的政策、法规是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区域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是十分困难的。既要依靠各族群众的努力奋斗,又要依靠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并且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扶持,这是加快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们认真 3

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扶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项目资金上实行了倾斜,组织相关涉农部门实施了“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选一个实力强的职能部门,包扶一个少数民族贫困村,每年发展一项产业,解决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建立一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强力助推了民族区域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更应该完善县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优惠政策,加大帮助和支持力度。

三是充分发挥优势,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散杂居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县乡积极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乡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8个有少数民族人口的乡镇都建立起了1—2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作用较强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不断推进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支持和鼓励民族乡村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全县从事商贸、运输、餐饮经营的少数民族群众已达600户,注册资金3200万元,从业人数1900多人,年上缴税金340多万元。各民族乡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重大建设项目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发地方优势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为民族乡村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经济体系。

四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稳定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我县由于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正确对待民族问题,使民族团结的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历史上遗留下来民族间的隔阂基本得到消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各民族间形成了生产上互相关心帮助,生活中互通有无,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风俗习惯上相互尊重的民族团结新景象。因此,在民族团结方面,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树立一心一意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思 4

想观念,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

五是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密切联系各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各项权利的重要体现。县上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目前,全县己提拔任用副科级干部5名,正科级干部5名,从乡镇书记中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副县级后备干部1名。各乡镇按要求配齐配全了少数民族村社干部,其中重点民族聚居村班子中4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干部占80%,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6占%,全部落实了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县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民族工作部门借助县、乡党校教育培训阵地的作用,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建立完善了少数民族干部档案,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工作。今年,县委结合乡镇和县直领导班子调整,对3名民族干部进行了交流和提拔重用,进一步激发了民族干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区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要高度重视民族区域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组织,开展村民自治,提高散杂居民族区域的民主管理水平。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各项基本国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做好农村“基督教三乱”治理工作。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民族区域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看病、上学、就医等问题。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政策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要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和有效手段,维护社 5

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为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从灵台县情来看,当前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政策形势看好。从宏观环境来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城市和散居地区的民族工作”。近年来,省市都把帮助散杂居民族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臵,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扶贫济困,帮助少数民族区域加快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社会各方面广泛支持参与的力度不断扩大。从微观环境来看,当前,灵台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随着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政策的出台和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灵台煤炭资源勘探开发进入全省资源开发规划并实施集中勘探会战,华灵崇高速公路列入全省交通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被确定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和蔬菜生产大县,这为灵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区位优势明显。灵台散杂居民族区域一般地处或接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比较便捷、信息比较通畅、投资环境比较优良,人员往来比较多,市场容量比较大,容易受到城镇经济的辐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传播到民族地区,因而经济社会发展被拉动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回族,具有经商传统,又能吃苦耐劳,有的收入已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他们经营的个别行业成为了当地利税大户,在区域经济中占有一定位臵。三是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个民族乡镇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一些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比如,扶贫到村到户,6

整村推进;推广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相结合,发展蔬菜、牛、果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二三产业;民族工作社会化与民族小康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等等。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这些有益的经验,将对散杂居民族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四是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经过过年来的发展,民族区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科教文卫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已经形成了以特色农业生产为主,商贸流通和劳务输出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民族区域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日益迫切。这些都已经成为民族区域加快发展的直接依托和内在动力。

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灵台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同宁夏西海固地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民族,同样的环境,但却不是民族自治县,许多惠及少数民族的建设项目没有列入国家的建设盘子,失去了许多发展的好机遇。由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工业企业基础差、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工业增长过分依赖高耗能工业。以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受市场发育不够、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消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整体水平仍较低。近年来,由于缺乏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支持,灵台县散杂居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纵向比有发展,横向比仍然处于落后位次。少数民族群众经济收入从纵向看正逐年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还处在拉一把就上去,松一松就掉下去的紧张状况。如2009年全县农村少数民族人均收入仅为农村人均收入的85%,人均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贫困少数民族人口还有794人,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 7

后,发展制约“瓶颈”较多。部分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不利于生产和生活。民族地区多处于偏远的山区,交通条件较差,资源分布不均,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思想意识观念滞后,发展的精神动力不足。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多子女观念严重,对计划生育政策不理解、不支持;不愿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常把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贫困文化经由上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贫困也得以在这种文化的制约和保护之下不断延续。从民族心理素质来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这种信仰和宗教构成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着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致使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跳不出农业就农业的圈子,跳不出本乡土地,走以工促农、以商促富的路子。四是社会事业不发达,文化卫生相对滞后。教育相对落后,民族受专业教育、培训机会少,缺乏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特别是当今大中专毕业生后就业难,每年县政府招收录用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少,就业难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民族的教育,许多农村孩子初中、高中毕业后纷纷外出兰州、宁夏、西安等地打工。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严重不足,医疗设备缺乏,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不强,政府提供公共医疗、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的能力弱,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还十分繁重。少数民族生活环境封闭,特别是贫困山区文化生活落后,卫生习惯有待改缮,因病返贫现象突出。五是少数民族干部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从知识结构来看,无论是党政人才还是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都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止2009年底,全县有少数民族干部90人,仅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从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和党政机关。从干部培 8

养选拨情况来看,在后备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机制和方式还不完善,由于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人数不多,少数民族干部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可选拔民族干部对象的局限性。六是民族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影响团结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流量增加,一些民族习俗和宗教风俗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民族关系在总体趋好的形势下,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明显,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多,如:城区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正当权利容易被忽视问题;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有的少数民族把生产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一般问题民族化、宗教化的问题;部分少数民族法制观念、公民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制约着民族区域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灵台县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共性,也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区域的特性,但归根结底要靠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解决。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散杂居地区民族问题突出表现为各族群众迫切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愿望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近年来,民族地区出现利益分配不合理凸显的社会矛盾问题、人口返贫问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以及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也是各族群众最为关心最为迫切要求利益得到合理调配的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政治问题,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努力促进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加快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加快散杂居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措施,才能取得扎实的工作成效。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坚持政策倾斜、项目支援、部门帮扶和散杂居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

围绕上述思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为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建立民族工作社会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促进散杂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抓总,民族机构贯彻实施,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促进民族区域发展的合力。坚持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纲要》为抓手,教育引导各级干部切实提高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法规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使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继续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进理解、消除隔阂,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继续加强民族工作“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民族乡村干部群众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意识,进而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

2.落实优惠扶持措施,为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不断完善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散居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 10

水平、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生存条件得到不断改善。要积极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乡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水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民族区域基础设施,优化民族区域发展环境。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切实加强民族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添臵医疗设备,配好工作人员,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努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保障,对弱势群体实施救济式扶贫。要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在结合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贯彻实施,不断提高保障质量和水平。要重视民族区域基层组织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为民族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消除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为散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要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按照“四个维护”的原则,及时化解因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侵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问题,做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权,妥善解决他们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发展空间的散居少数民族村庄,可以采取易地移民等措施解决生活困难。对于城市少数民族,要落实好有关方针政策,充分保障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避免和坚决制止伤害民族感情和民族权益的事情发生。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群团组织在党和政府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不断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为散杂居民族区域发展提供人 11

才保障。要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组织、人事、统战等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的整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数据库。各乡镇党委和县直部门要及时向组织部门推荐少数民族优秀干部,以壮大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为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要重视民族工作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调查研究,提高民族工作干部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提升处理复杂民族问题的能力。

5.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法规,为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要坚持依法行政,制定扶持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政策法规,为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民族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影响散居民族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市县应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加快制定《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条例》和《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以加强法律法规的衔接性和联系性,为开展好民族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机制。

6.理顺民族工作部门体制,为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作保障。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深入,民族法律法规的不断贯彻落实,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县上应结合机构改革理顺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体制,给予人员经费支持,以便上下工作关系的沟通与联系,合法行使行政执法权,加强对全县民族宗教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同时,要把民族工作与全县整体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适合灵台实际情况的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网络,为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机构、编制、人员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本文作者为中共灵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

第五篇: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地区旅游的经验,提出了凉山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新局面的保障措施。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地处大西南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片集汉、彝、藏等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地广人稀、山高水远,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反映出所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落后,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质量以及旅游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民族地区旅游自身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城市客源优势发展郊区农村旅游,充分利用城市郊区相对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得以发展。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

二、如何开创民族地区旅游的新局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要本土化。

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大,旅游业就能通过产业关联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要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契机,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以凉山地区的旅游开发为例,如何开发生产有着浓厚彝族特色的服饰工艺品、餐具、旅游食品,让游客在留连于山水之余也会慷慨解囊。开发这些产品需要技术、也需要人才,同时还能解决部份当地百姓的就业。是我们在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时候,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转贴于

(二)多种经营模式共存。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模式中,过分依赖政府,规划、投资、土地、经营、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程序繁多、过程复杂、效益却并不显著。因此,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要引进外来经营者,打破独立局面,要多种经营模式共存。如: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同等级的旅游产品到不同的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或者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凉山州冕宁县的灵山寺,就是政府出让旅游资源,由外地的投资商来投资开发,利益共享。既解决了投资的大问题,又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

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但解决了开发问题,还很快提升了该县的旅游档次和知名度,随之带动了接待能力的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提高,更带来了滚滚客流和经济效益。

三、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政府管理机制。

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与方法,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民族地区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切实从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民族地区的旅游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道路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民族旅游协会、保护民族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3.2开发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民族品牌,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歌舞表演甚至是当地饮食,都可以树立旅游开发中的品牌。其次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气氛及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当地少数民族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民族旅游”的氛围。再次是挖掘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历史的依存和延续、风格独特的民居;反映该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的民族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节庆(如火把节、彝族年)生活习俗、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增强民族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结论

以旅游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目标。发展民族地区旅游是城乡一体化的“氧化剂”,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的特点,以老百姓增收为核心,引导他们做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地区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民族地区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好载体、结构调整的好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途径、农民增收的好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要以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于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18转贴于

[2]郭清霞、姚立新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55-376

[3]黄萍、西部民族旅游可持续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6,4

下载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论文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以升学预备教育为其主要模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地方适应性。为此,应改革中小学单一的办学模式......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与东中、部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

    浅析人口结构变动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

    如何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如何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以贵州省为典型个案分析 王兴骥 一、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失衡的表现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

    对会展经济发展的思考

    **,因1935年1月召开**会议而闻名于世,中国革命在此完成第一次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议这个城市品牌愈发显示其在城市发展中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利用**的知名度、美誉......

    对张家口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对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沽源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谷连昌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km,东西最大距离228......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自2012年12月份入职上海王笃明律师事务所以后,我一直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与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家长期进行接触。通过与民营企业家的交谈与共事的时间,了......

    关于民族地区党风建设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党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党风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