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人口结构变动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西部地区也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农业后继无人,农村无活力等新“三农”问题;也发生了耕地弃耕现象,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的副业化等严重后果。为解决 “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产生的障碍及挑战不容忽视。而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所以本文以科左后旗花灯嘎查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辖12个苏木镇,4个农牧场辖,有455个嘎查,蒙古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本文拟选取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口为667人,是纯蒙古族聚居村,也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自然村,所以选其为调研对象,分别对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就业结构及文化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年龄及性别结构
本文根据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将年龄进行分段,并对花灯嘎查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近十五年内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
如图1所示,2014年花灯嘎查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1999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占总人口的10.64%;15―64岁之间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77.66%;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7%,较1999年增长了5%。
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本文使用的是联合国人口组织制定的标准,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前花灯嘎查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1.7%,这表明花灯嘎查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并有加剧趋势。而花灯嘎查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老年死亡率下降以及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花灯嘎查在村人口中,女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9%,男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5.08%,在村人口性别比为169.57。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不正常,而花灯嘎查性别比明显过高,主要是受中国几百年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所致。
2、就业结构
科左后旗花灯嘎查的一部分劳动力除了从事农牧业以外,剩余的劳动力大多从事商业、养殖业、劳务服务业等多种生产活动来增加收入。以下对花灯嘎查在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别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和表1得知,截止到2014年11月,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数为667人,在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为71.21%。从事副业的总共有10家,其中个体小商店共有6家,修理部有2家,专业养殖户1家,出售化肥农药的1家。而根据实际调查得知,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外出打工人群中,15―34岁之间的男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男性人口的比重为56.96%,15―34岁之间的女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女性人口的比重为71.05%。人口迁移去打工的盟市主要包括北京、呼和浩特、通辽、锡盟、呼伦贝尔等地。花灯嘎查流动人口就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流动人口的62.34%,主要分布在住宿餐饮业,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所以其只能从事比较笨重的体力劳动。剩下的依次分布在批发零售业(19.39%)、建筑业(11.23%)与社会服务业(7.04%)。
3、文化结构
国家统计局针对人口普查,对人口文盲率下了定义: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且不识字的人口占相应人口的比例。本次文盲率调查针对农业户主进行展开,因为户主是家庭主导力量,户主有文化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的高低。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如图2所示,花灯嘎查有183户,其中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达到31人,文盲率为17%,学历以小学初中居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户主未上过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也未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人口数众多,生活艰难。户主总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响,有一部分只能从事一些较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一部分丧失体力劳动的就只能“养儿防老”。这样不仅会影响家庭收入、当地经济发展,也会阻碍农村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同时还会增加社会负担。
二、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降低劳动力素质
科左后旗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动,无论是从文化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将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根据以上调查,花灯嘎查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必然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导致农村贫困化的加剧(chin和maddox等)。农业劳动力“妇女化”,意味着一个无论从体力、技术、获得资本支持的能力还是从精神状态上讲,都呈弱势的群体在支撑着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经济,这自然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农村经济的“空壳化”。而农业增长潜力下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只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阻碍农业增收 农村人口“空心化”已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抛荒和闲置,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花灯嘎查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来源和农业生产的主力。由于种地务农劳动强度大,再加上播种需要大量的器械化设备,妇女劳动力在这方面大大受限。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本变高,在花灯嘎查雇佣劳动力成本相对更高,甚至一天达到200―300百元。随着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的不断增长,使得农耕力不从心,很多农村老年人在选品种时,一般会选择易于耕种的品种,使得农作物种植单一化,农业效率低下,农产品很难实现增收。而人口结构的这种转变会制约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阻碍农业科技推广
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最主要靠的是农民,所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能够快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青壮年。而花灯嘎查缺的就是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人才,由于比较有知识文化的人力资源都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使其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在村人口户主学历调查得知,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7%,户主上到小学的人数比例达到总人数的40%以上。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而青壮年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在村老年人口,由于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对策建议
1、促进农业规模化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妇女化等一系列现象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主,往往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小,加上以家庭为单位购买大型农业器械价格又太过昂贵,根本无法推行农业机械化,因而必须促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集中。如何既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确实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对此,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应政策,如建立合作社,采取有偿转让、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村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支持妇女创业
政府应该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农村妇女创业。科左后旗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政府可以出资在农村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店,专门制作有民族特点的服饰或手工艺品,并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聘请一些擅长这方面技艺的专家进行指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在操作过程中,对劳动者的要求较低,没有年龄要求,且制作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扩大就业,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配偶,其次是子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生活照料都由子女承担。同时,随着年轻人口大量流向城镇,致使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所以,对于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国家一定数量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主,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那些年龄较大、体力较弱、无法再就业、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生活有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其次是农村五保户老人、低保老人,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对于这些人,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还要发展多样化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形式,因地制宜,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篇: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第三篇: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石家庄学院第二届(2014)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B题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该政策实施30多年来,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如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步入下降通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开放单独二孩,今年以来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政策出台前后各方面人士对开放“单独二孩”的效应有过大量的研究和评论。
人口问题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也有不少经典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都依赖生育模式、生育率、死亡率和性别比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与政策及人的观念、社会文化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后者又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中用到的数据的置信水平也与调查统计有关。
请收集近年来的石家庄市人口数据,分析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收集的人口数据分析石家庄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2)若现在放开单独二胎政策,预测石家庄市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3)请讨论何时完全放开二胎政策为好。
第四篇:人口结构转变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人口结构转变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和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型根源学说,我国当前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步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阶段,在过去四十年间,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的人口转型。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逐步减退,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未富先老”成为了我国当前社会人口结构的典型缺陷,人口结构的转变伴有转变急促、地区转变程度不均衡、政策干预性强、不稳定性的特点。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可想而知,过多的老年人口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不仅难以为制造业的生产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而且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使制造企业陷入了困境。
一、制造业的困境
第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转移的人数、适龄劳动力人口整体下降使得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同时,不再年轻的劳动力结构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创造力降低,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低附加值的产品仍然为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市场方向。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劳动生产率会降低,不利于产业升级,在支撑技能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对既有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时,由于劳动者年龄结构老化,接受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难度和成本均较大,表现为老龄劳动力难以适应产业向更高级化发展的要求,结构性失业普遍存在,最终也会拉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阻碍产业转型升级。无论如何,我国制造业要想走出这些困境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和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劳动力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我国制造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表现为对原职位工作人员进行招聘、培训、离职办理及补偿等产生的费用和对接任者的招聘、培训等方面产生的费用;另外,人才流失会影响在职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如果一个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过高,会使得企业员工队伍过于不稳定,从而使一些员工认为企业没有能力吸引并留住人才,因而进一步加重了人才流失。
二、应对人口结构转变的策略
(1)相关政策的支持
第一,以人为本,适当调整人口政策
我国目前放开了全面二胎的政策,能够在未来增加部分人口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局面,以尽量延长人口红利期,从而为我国制造业未来的生产制造提供部分劳动力,补足岗位缺口。
第二,鼓励人们延后退休年龄,积极促进社会养老观念的转变
一方面,延迟退休是当前的时代趋势。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推迟退休年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能够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危机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延迟退休可以弥补我国制造岗位上的不足,实现新老劳动力的有效交接,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争取时间。
第三,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占比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目前的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具有限制作用,使得外来劳动力的供给缺乏稳定性。因此,政府需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降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成本,并消除户籍制度方面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能够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的劳动力供给。
(2)制造业的策略
第一,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是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为应对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供给短缺问题,我国制造业应当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完成制造企业从加工制造型向创新创造型的转变、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资本智力密集型的转变,有力提升企业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克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难题。
第二,开拓新兴市场
人口结构的老化在客观上也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当前,我国制造业还未重视老年消费市场的开发。因此,制造企业可以针对性地研发和生产相关产品,既减轻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带来的压力,又能够使企业开拓新兴需求市场,促进制造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未来,适应人口老化趋势,制造企业在老年消费市场还可以挖掘更多潜力。
第五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国情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举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因此,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把科技进步提高战略高度来认识。1996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李鹏总理就谈到“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这个话题时,说道“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目前我们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地发展,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统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1995年达到8000亿美元。1996年增为1万亿美元,目前已远远超过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科技进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还降低了通货膨胀,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日本重视人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关于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1990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分析,1970——1989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8%,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5%,仅次于资本所作的贡献;1980——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4.5%,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7%。总的来看,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一般在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功能贡献率较低,不足50%。这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推动的。
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巨大,其涵义在1999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因此,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的指标,它被定义为本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与上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决定一定时期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可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等。研究经济增长,就是要在分析各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求出各变量的均衡增长路径,进一步研究稳态增长问题。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亚当斯密把劳动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认为,人均产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劳动数量和质量,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土地的使用。他强调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技术进步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者,他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移动过程。经济的均衡状态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来打破的。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格哈德.门茨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罗伯特.索罗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遗漏了两个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投入要素,而不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问为的只是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只能其部分的辅助作用。5.新经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新的制度与新的记述的密切结合。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思想和技术,而其运行机制则体现出了风险、不确定和持续变革等基本特征。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在技术成为公共产品且可迅速扩散、劳动力可完全流动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是一个相似的稳定状态即为增长的趋同。
在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应先法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三个要素,其中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人类用大自然的恩赐来发展经济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科技可以用人类的创造发明来获得新的资源,创造新的物品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无限的。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为45%,80年代达到80%。20世纪初,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5%—20%靠采用新技术取得,80年代以后。有60%—80%要靠采用新技术取得。
其次,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使用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电子技术用于炉窑技术改造,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消耗,使水泥、化肥等行业获得显著进步;我国印刷业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铅字,进入电子时代。
再次,科技创新将导致新的经济体出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经济的日益密切结合,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受现代科技革命,而且还受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其变革的力度、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包括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现代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贸易模式、生产销售模式和就业模式,是人类的经济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结论: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全都是凭票供应,作为大多数人来讲,能住上普通的房子、粮食够吃,家里能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几乎是奢望。现在住楼房,水、电、气、暖,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的成果,更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岩.《三千年大赢家》台湾新书谈未来科技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1995
[2].刘满凤.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杨立忠.高科技战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