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9:3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

第一篇: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

东北文化区区域文化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在许多方面影响着该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相反地,一个地区的文化在一定情况下对该地区有反作用。东北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通过研究和学习东北的区域文化,探讨该地区文化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影响,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让区域文化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

关键词:东北区文化经济

一、范围及核心区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m2,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 696万(2001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由于经济内在联系,自然地理的相近以及历史原因,内蒙古东部三盟(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和一市(赤峰)与东北区接近,一些综合经济区划将内蒙古东部划入东北区。

二、环境背景及形成原因

1、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2、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富饶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部,南临黄、渤海;地处温带,气候温和湿润,发育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辽河、鸭绿江等水系;资源丰富。虽然地理条件复杂,但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而与周围地区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东北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

1877年是东北区的转折年。明令开禁前,整个东北大多处于原始自然经济状态,此后,东北文化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的大量开垦及关内人口的大量涌入;二是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争夺战的同时,各种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也被带到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之后是日本全面的占领和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战争需求,大力开发东北的资源,这使东北的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946—1949年是国共两党酣战的时期,对东北经济、文化而言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1950年后整个东北成为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大量关内移民迁到该地。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文化模式的选择,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区域文化。

三、区域文化特征概括

关于东北区文化的独特性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做过精辟的论述,如邴正教授在具体分析了位于东北中间地段的吉林省地域特色后,提出了吉林文化的四大表现形式:博采众长的包容性、英雄主义文化的品格、鲜明的现代文明素质和注意团结合作,同时他认为浓厚的计划经济意识、人际关系依赖、粗放经营、流动性差是其缺陷所在,据此他归纳了这种文化模式的六大副作用:生存压力小,生活方式悠闲,社会惰性强;计划经济传统浓厚,单位归属感强;人际关系依赖性强,最典型的就是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仪,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网的惰性;经营粗放,资源依赖性强;流动性低,保守性强;不敢为天下先的意识[4]。其实邴正教授的分析仍是立足于东北地域的整体特点,因为就省际地域划分而言,其文化共性大于自性,很难将某一地域从东北整体文化模式中完全区别出来。而贾泳洋副教授则从心理上分析了东北的文化自性,他认为贪大求快的速富心理及挥霍、赌博、汹酒的恶习则是其主要表现形式[5]。就

东北文化形式模式的表现而言,各位学者的论述都各有科学性、准确性,但就与关内相比,关外的特别地理环境、特殊发展历史、特有的文化形成轨迹而言,上述的分析和归纳就显得说明性力度不够。东北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汉文化,三是异国文化。在辽、金、元、清时期具有浓厚的游猎文化特色,但在不断与汉族文化融合过程中,在辽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文化与游猎文化交融的特征。

四、区域文化特征的表现

1、“东三省,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揭示了这里有特色的山林物产和经济活动特点。

2、“关东城,三宗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两口子睡觉头朝外”这都是因为东北天气寒冷而形成的习俗。

3、东北的民间信仰除与北方汉族地区相同的以外,还有崇拜“山神老把头”的,传说故事中则有“人参娃娃”的主题,这也是与特定环境密切联系的。

五、文化传承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构成的有意义的现象世界,即各种文化特质构成的意义的复合体系[8]。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原驻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别到汉代,汉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东北地区族群主要由三种人组成。第一种是流民,第二种是谪戍,第三种人是移民。这三种人均以山东、山西、河北为主,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其中中原文化的影响最大,东北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发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传承下来的。到了明清以后,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日俄侵占了东北,从建筑、语言到饮食习惯,对东北地区有一定影响。

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移民文化的影响

东北区是以移民为主要劳动力和发展主体.对东北这样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的边境地区来说,大规模移民的到来,不仅能保证东北人口达到一定数量,而且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比较活跃的思想,这是东北经济得到开发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移民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随着移民流动而来的先进文化输入使东北区域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内地的发展水平。其二,使东北地域不存在沉重的历史负担。移民文化的优势就在于它抛弃了原生地的历史沉淀,保存了与东北地域发展相适应的部分。其三,它使东北地域经济更具兼容性。从世界的范围来看,一般而言,移民经济区代表着新兴的、有发展前景的区域,东北地域也不例外,移民的人格平等及对新兴

(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中国有30处自然与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辽宁有6处名列其中。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辽宁推出总计6处世界文化遗产组成的世界遗产旅游等20多条特色游线路,作为北方城市的旅游品牌,吸引来自国内及世界各地的八方游客。此外,东北三省还联手推出了以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市组成的东北三省四市旅游线路,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发挥出各自优势,打造出特色产品。同时,将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满汉全席”、“老边饺子”、“东北大秧歌”、“二人转表演”等极具东北特色的饮食文化、关东风情和民族文化加以展示,大大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

浅谈英雄模范对地区社会辐射影响

班级:临床医学一班姓名:李洋学号: 2114112906

摘要:英雄教育是深层次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相互感化能促进它的发展,特别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共同体生活更利于它的维持。但是这个有利条件正在进一步消失。由于都市化和社会流动。越来越多的人不以工作区域作为居住区。即使居住居住在同一区域,每个家庭具备齐全的生活设施、自成一统。邻里之间甚至可以老死不相往来。在英雄榜样的形成和维持上,地域共同体生活的影响在缩小。

关键词:英雄,英雄教育,英雄主义

参考资料

[1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 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5-01-1 9(, 1).[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500. [3]陈立新.浅议道德典范人物问题[J].天津:道德与文明,1 998,(4).[4]葛登纳.自我更新———__閍_Ni|__个人与革新的社会[M].马毅志,译.三山出

版社,1 972:1 53.[5]美国韦恩·卡肖.人:活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煤炭 工业出版社,1 989:1 99。

[6]李述永.榜样教育的心理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什么是英雄?

英雄,就是具有超越性能力和崇高品性的特殊人物。超越性能力指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超越自然的、非日常的能力。确定某人具有超越性能力或崇高品质,直到崇拜的行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行为。只有当信奉他的人们实际出现时,他才叫英雄。像岳飞、郑成功、林则徐这些民族英雄,毛泽东、同恩来、邓小平这些革命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战斗英雄,雷锋、徐虎、孔繁森这些“小草式”英雄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崇拜,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校榜样,英雄与崇拜是相辅相成的,有英雄而无崇拜就不成其为英雄,它们是一个整体。

因此,英雄榜样的树立本身具有内在的教育功能。因为,英雄形象作为某种价值体系的象征,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对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大学中

一、大学生英雄模范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在当代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道德品质高尚、事迹先进感人、富有时代气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供学习和效仿的大学生先进典型。大学生英雄模范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为大学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道德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大学生英雄模范的思想灵魂,而大学生英雄模范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的典型人格教育人,动人的事例影响人,发挥大学生英雄模范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在受大学生英雄模范的感染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英雄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践行者,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变革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大量涌现,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面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必须正确处理价值观念多样存在与

价值观一元主导之间的关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激浊扬清,把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发生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在多样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英雄模范为价值如何取向、道德如何选择树立了榜样。大学生英雄模范体现了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他们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集体主义的荣誉感,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正确地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学习生活实践和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大学生英雄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格化,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大学生英雄模范存在于青年学生中,是有血有肉、有追求、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人或群体,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体现着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凡是同主体的主客观条件越相似或

越相近的对象,对主体的吸引作用越大, 越能成为主体模仿的对象。”[2]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大学生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大学生英雄模范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大学生英雄模范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原则、要求和规范。

(三)大学生英雄模范是一定社会价值评价的标尺,能够激励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要求。任何社会的英雄典范都是一定社会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因而都会受到社会的推崇和表彰。对于大学生英雄模范的学习,不能止于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式实践。“不是学习他们具体的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 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自身的那种精神,从中

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3]大学生英雄模范为社会所尊崇的效应,能够使大学生的按照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追求崇高、积极向上,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主导的社会评价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二、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应对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极和负面影响。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道德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民族的价值观、外来的价值观多元并立已成不争的事实。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予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这种多元的选择和充分的选择自由往往导致大学生选择的困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错误价值观的选择必然导致大学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对立和冲突,从而给大学生的成长造成误导和危害。当个人的想法、个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有的大学生因此走上人生歧途,甚至走上价值毁灭的道路。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而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习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消极价值观的影响,提高思想道德觉悟。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萌发和道德觉醒。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具有独立性,自我意识较强,这有利于他们独立自主,增强竞争意识,主动寻找并通过自身努力缩小与大学生英雄模范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容易受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身边的大学生英雄模范恰恰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大学生英雄模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具体化、人格化、个性化,发挥其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真切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及践行的社会意义,引导大学生更新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他律到自律,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发展。而且,大学生英雄模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感人的事迹,且大多具有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特质,其行为具有超越性和突破性,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和表率,能为大学生提供行为示范,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舞大学生提升道德情操。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从众性、进取心和崇拜倾向,绝大多数都程度不同地向往和追求着某种高尚的理想人格。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大学生英雄模范只要选择准确,倡导得宜,就可以发挥出其他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效能,以至成为大学生效仿的道德榜样。正如心理学家韦恩·卡肖所说:“榜样的行为常常充当一种正确行为的诱因。”[5]利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宣传和有效引导,不断强化与大力倡导大学生英雄所体现的高尚人格,使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大学生英雄模范,进行自我激励与强化,通过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的事迹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

三、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策略

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生风范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唤醒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运用道德模范的道德力量,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高校一贯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大学生英雄模范,注意发现大学生英雄模范并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强示范引导,让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具有可比性的榜样,他们既与大学生有同样的生活经历,又处于相同的环境,大学生英雄模范身上秉承的中华传统道德,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舍己忘我的牺牲精神、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都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大学生英雄模范所展现的道德品质,不仅可为大学生作出直接的示范,唤起他们对高尚品质的崇敬,而且还折射出激励、启发、催人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身边的典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选择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升华道德品质。

(二)运用大学生英雄模范,激励大学生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6]从为国献身的李伟、见义勇为的长江学子、感动中国的徐本禹、志愿服务的赵福兵到孝亲敬老的黄来女,他们身上闪耀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对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感染、激励等作用。大学生英雄模范是大学生身边同龄的榜样模范,它激励着大学生寻找其中共同的契合点,通过宣传学习,既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又在精神上得到极大鼓舞,并且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外在的价值规范内化为价值信念。

在企业中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在一般的介绍企业文化建设图书或资料中,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树立英雄模范的作用。

这样的一种提法,是有来由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 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一书中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他们在这本书中还提出,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就包含了“英雄”这一项。英雄模范被当成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提法影响深远。我国在后来的教科书里一般依样画葫芦地将“英雄模范”引入进来。当时,我们国家还刚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经济的躯体还大部分安躺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之中,政治上对源自战火时代和前苏联那套话语系统,还念念不忘,故而暗合了这种“英雄模范”的提法。

可是直到现在,这种提法仍然漠然而不知所云地在一些谈论企业文化建设的书籍上存在着。在今日所处的市场经济时代,在民主化呼声日益高涨的时代,在张扬个性、主张平等人权的新时代,这种提法尽管让人感觉到别扭、突兀,这种做法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难遂人愿,可是人们仍然不知道该拿它如何是好,也不知

道如何辩证地对待它。

一、英雄观念对于今天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有限适应性

英雄模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实运作情况基于以上认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利用英雄模范的榜样力量呢?

革命战争时代有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深深的影响着今日的中国人。人们也不太怀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问题是,如何寻找和树立榜样呢?

有一个民营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受传统影响太深,结论:英雄模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

二、企业如何发挥英雄模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效应

英雄模范的代表性、英雄模范的先进性、英雄模范的真实性、英雄模范的适应性、英雄模范的辩证性

但是笔者觉得这种提法放在当代显得有点突兀。看那样的图书,我们第一个印象就是觉得传统、土冒,俨然感觉到,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某种政治教化的附生物,与现在的时代,不说格格不入,至少有了一段非常明显的距离。这种距离一部分是理性的,更多的则是情感上的。

我以为时代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气质在运行的。时代反对什么,俨如一个人,在坚决地反对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波时代的冷水,而应该顺杆子而上,正面诱导。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相对好一些的?有,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点和缺点常常在一起。那个人如果这方面表现突出了,那方面必然不如我们。因此,这个人还值得不值得学习呢?向来,我们是以怀疑的眼光对待这一切的。

如果我们对待那个人尚且怀疑——也就是不相信、不佩服,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建树活动还有多大意思呢?

再说,如今是一个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任何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不但不值得弘扬,反而还应该在集体主义这个统一的棋盘上,有所收敛方能使整个局面处于和谐的运作之中。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还大肆捏造一个英雄模范,会好的有效果吗?

结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合时宜的捏造活英雄的神话,已经不明智。如果一定要树立英雄模范,一定要注意英雄模范的先进性、真实性,一定要注意限定英雄模范的领先范围,一定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而要和风细雨得让人们感受、体验。

第三篇:浅析人口结构变动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民也加入了民工潮,大量输出了剩余劳动力。经过20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西部地区也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农业后继无人,农村无活力等新“三农”问题;也发生了耕地弃耕现象,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恶化、农业生产的副业化等严重后果。为解决 “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产生的障碍及挑战不容忽视。而针对民族地区人口结构方面的问题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却较少,所以本文以科左后旗花灯嘎查为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女化”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分析

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辖12个苏木镇,4个农牧场辖,有455个嘎查,蒙古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本文拟选取的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口为667人,是纯蒙古族聚居村,也是典型的民族地区自然村,所以选其为调研对象,分别对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就业结构及文化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

1、年龄及性别结构

本文根据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人口年龄结构将年龄进行分段,并对花灯嘎查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近十五年内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进行了详细调查。

如图1所示,2014年花灯嘎查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1999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占总人口的10.64%;15―64岁之间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为77.66%;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7%,较1999年增长了5%。

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定义,本文使用的是联合国人口组织制定的标准,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当前花灯嘎查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1.7%,这表明花灯嘎查人口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并有加剧趋势。而花灯嘎查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老年死亡率下降以及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老龄化程度加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花灯嘎查在村人口中,女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9%,男性在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5.08%,在村人口性别比为169.57。而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中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不正常,而花灯嘎查性别比明显过高,主要是受中国几百年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所致。

2、就业结构

科左后旗花灯嘎查的一部分劳动力除了从事农牧业以外,剩余的劳动力大多从事商业、养殖业、劳务服务业等多种生产活动来增加收入。以下对花灯嘎查在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别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和表1得知,截止到2014年11月,花灯嘎查总户数为183户,总人数为667人,在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重为71.21%。从事副业的总共有10家,其中个体小商店共有6家,修理部有2家,专业养殖户1家,出售化肥农药的1家。而根据实际调查得知,科尔沁左翼后旗花灯嘎查外出打工人群中,15―34岁之间的男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男性人口的比重为56.96%,15―34岁之间的女性外出打工人口占总户籍女性人口的比重为71.05%。人口迁移去打工的盟市主要包括北京、呼和浩特、通辽、锡盟、呼伦贝尔等地。花灯嘎查流动人口就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最高,占总流动人口的62.34%,主要分布在住宿餐饮业,由于普遍文化程度低,所以其只能从事比较笨重的体力劳动。剩下的依次分布在批发零售业(19.39%)、建筑业(11.23%)与社会服务业(7.04%)。

3、文化结构

国家统计局针对人口普查,对人口文盲率下了定义:文盲率是指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且不识字的人口占相应人口的比例。本次文盲率调查针对农业户主进行展开,因为户主是家庭主导力量,户主有文化与否直接关系到家庭收入的高低。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如图2所示,花灯嘎查有183户,其中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达到31人,文盲率为17%,学历以小学初中居多,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户主未上过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也未制定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人口数众多,生活艰难。户主总体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影响,有一部分只能从事一些较笨重的体力劳动,有一部分丧失体力劳动的就只能“养儿防老”。这样不仅会影响家庭收入、当地经济发展,也会阻碍农村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同时还会增加社会负担。

二、科左后旗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降低劳动力素质

科左后旗劳动力结构发生的变动,无论是从文化方面还是体力方面都将使得劳动力素质下降。根据以上调查,花灯嘎查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必然破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导致农村贫困化的加剧(chin和maddox等)。农业劳动力“妇女化”,意味着一个无论从体力、技术、获得资本支持的能力还是从精神状态上讲,都呈弱势的群体在支撑着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经济,这自然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农村经济的“空壳化”。而农业增长潜力下降、农村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只会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阻碍农业增收 农村人口“空心化”已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抛荒和闲置,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花灯嘎查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来源和农业生产的主力。由于种地务农劳动强度大,再加上播种需要大量的器械化设备,妇女劳动力在这方面大大受限。而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成本变高,在花灯嘎查雇佣劳动力成本相对更高,甚至一天达到200―300百元。随着农村留守人员老龄化的不断增长,使得农耕力不从心,很多农村老年人在选品种时,一般会选择易于耕种的品种,使得农作物种植单一化,农业效率低下,农产品很难实现增收。而人口结构的这种转变会制约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经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阻碍农业科技推广

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最主要靠的是农民,所以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能够快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青壮年。而花灯嘎查缺的就是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人才,由于比较有知识文化的人力资源都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使其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在村人口户主学历调查得知,户主未上过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7%,户主上到小学的人数比例达到总人数的40%以上。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而青壮年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动力严重不足。在村老年人口,由于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对策建议

1、促进农业规模化

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妇女化等一系列现象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主,往往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小,加上以家庭为单位购买大型农业器械价格又太过昂贵,根本无法推行农业机械化,因而必须促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集中。如何既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确实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对此,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应政策,如建立合作社,采取有偿转让、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村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生产来实现农业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支持妇女创业

政府应该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的现状,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农村妇女创业。科左后旗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政府可以出资在农村建立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店,专门制作有民族特点的服饰或手工艺品,并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聘请一些擅长这方面技艺的专家进行指点。民族地区传统手工技艺在操作过程中,对劳动者的要求较低,没有年龄要求,且制作传统手工艺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还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闲散劳动力,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扩大就业,既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配偶,其次是子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生活照料都由子女承担。同时,随着年轻人口大量流向城镇,致使农村“空巢”家庭大量增加。所以,对于贫困地区的老年人,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国家一定数量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主,提供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那些年龄较大、体力较弱、无法再就业、丧失劳动能力、基本生活有困难的农村老年人,其次是农村五保户老人、低保老人,他们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对于这些人,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还要发展多样化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形式,因地制宜,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第四篇: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第五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目前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济唯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我国国情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举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国民经济 可持续发展 科技进步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基于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因此,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就提出把科技进步提高战略高度来认识。1996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李鹏总理就谈到“面向经济建设,加快科技进步”这个话题时,说道“在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的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目前我们发展经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还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都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技术进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环境长期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化,已经使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堪重负。我国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科技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地发展,以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据统计,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1995年达到8000亿美元。1996年增为1万亿美元,目前已远远超过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也是科技大国,科技进步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信息技术为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还降低了通货膨胀,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得以持续的主要动力;长期以来,日本重视人才、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重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关于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作用,1990年日本经济白皮书中分析,1970——1989年,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8%,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5%,仅次于资本所作的贡献;1980——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4.5%,技术进步的贡献为1.7%。总的来看,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一般在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功能贡献率较低,不足50%。这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科技进步推动的,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是靠资本和劳动投入推动的。

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巨大,其涵义在1999年8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因此,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决定着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方向、结构和水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的指标,它被定义为本期的国民总产出相对与上期的总产出所增加的百分比。决定一定时期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可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等。研究经济增长,就是要在分析各经济变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求出各变量的均衡增长路径,进一步研究稳态增长问题。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亚当斯密把劳动力看做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认为,人均产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劳动数量和质量,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资本的积累和土地的使用。他强调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同时也注意到,技术进步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创立者,他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的移动过程。经济的均衡状态是通过企业家的创新来打破的。所谓创新就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起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格哈德.门茨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动力。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罗伯特.索罗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遗漏了两个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生产要素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投入要素,而不是传统经济增长理论问为的只是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只能其部分的辅助作用。5.新经济的发展模式表现为新的制度与新的记述的密切结合。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思想和技术,而其运行机制则体现出了风险、不确定和持续变革等基本特征。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在技术成为公共产品且可迅速扩散、劳动力可完全流动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会是一个相似的稳定状态即为增长的趋同。

在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应先法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三个要素,其中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人类用大自然的恩赐来发展经济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科技可以用人类的创造发明来获得新的资源,创造新的物品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因此,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是无限的。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20世纪上半叶为45%,80年代达到80%。20世纪初,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5%—20%靠采用新技术取得,80年代以后。有60%—80%要靠采用新技术取得。

其次,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科技创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使用传统产业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电子技术用于炉窑技术改造,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消耗,使水泥、化肥等行业获得显著进步;我国印刷业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铅字,进入电子时代。

再次,科技创新将导致新的经济体出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经济的日益密切结合,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受现代科技革命,而且还受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其变革的力度、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包括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等。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现代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贸易模式、生产销售模式和就业模式,是人类的经济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多彩。

结论: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全都是凭票供应,作为大多数人来讲,能住上普通的房子、粮食够吃,家里能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几乎是奢望。现在住楼房,水、电、气、暖,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的成果,更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岩.《三千年大赢家》台湾新书谈未来科技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资料信息,1995

[2].刘满凤.地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

[3].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杨立忠.高科技战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下载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文化区特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发展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

    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5篇范文)

    年龄结构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的形成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长期变化的结果,但人口年龄结构反过来又对人口再生产发生重大影响。新出生的人,是有生育能力......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刘平北京城市学院 提纲;一、引言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

    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朱喜忠地址:广西桂林市荔浦县荔浦职校(546600)[摘要]旅游业发展具有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加强旅游部门和产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旅游发展与产业发展......

    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非农就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失 业率的提高将会降低农民非农就业的机会,进一步扩大城乡之 间的差距。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几千万人口在经济较发达 的......

    泰国旅游业对泰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泰国旅游业对泰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近年来,泰国旅游业的收入逐渐增加,目前,已经成为泰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支柱。虽然泰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 了泰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为......

    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体现,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

    行为特征对产品设计的影响论文(精选合集)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以用户行为特征为中心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人的行为特征的各个层面及被人的行为特征影响的产品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