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论文
摘要: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以升学预备教育为其主要模式,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地方适应性。为此,应改革中小学单一的办学模式,实现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并逐步向综合型过渡,以提高其办学质量。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均在西部,聚居有46个以上民族。众所周知,由于受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十分缓慢,全国尚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绝大部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见“普九”任务十分艰巨,已成为当前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其中,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模式等问题尤为突出,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并极大地限制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改革现有办学模式,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民族地区人口素质,振兴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及办学模式的现状怎样?就此我们对四川省阿坝州的羌民族主要聚居地棗茂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茂汉羌族自治县(简称茂县)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北部的岷江、涪江上游河谷地带。县辖5个区22个乡镇,居住有羌、藏、回、汉8万多人,其中羌族占人口总数的88.1%,成为全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是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地。
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地区义务教育,保证实施质量,茂县县委、县府及文教部门依据《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茂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规划,确立了“普九”目标:“九五”,期间,占全县总人口57.5%的地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占全县总人口58%的地区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2001年以前全县基本完成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分地区、分年度、先易后难、逐一推进;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双向出击,一步到位,同步实施,逐步完善。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联合国儿基会的帮助、支持下,该县义务教育的工作正在稳步推行。到1997年底,已有5乡2镇完成“普九”任务,“普九”乡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3.2%。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该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县尚有近一半的乡未实现“普六”,2/3的乡未实现“普九”,在短短的4年间(1997-2001年)要完成这些乡的“普九”任务,因难极大,即使在已实现“普六”或“普九”的乡镇学校,也只是办学条件基本达标,而办学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调查发现,茂县羌族地区义务教育力学质量不太高的原因固然与本地区办学条件差有关,更与其办学模式单一有密切关系。从该县中小学办学模式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为其主模式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普遍反映出一种渴望升学的心态,这种愿望在落后的民族地区尤甚,升学成为人们摆脱贫穷与落后的惟一途径。同时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主要以升学率为标准,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都出现“偏离”。从所调查的茂县民族地区来看,受渴望升学心态的驱使,又迫于外界升学压力,中小学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而忽视为本地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这一目标,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升学为主。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升学教育仍然是学校办学的主模式,无论是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属重点学校,还是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乡村学校,办学目标一律以使学生升入高一级普通学校为主,从而游离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也与提高每个公民素质的义务教育目标和功能相悖。与此相适应的课程模式单一,以学科课程为主,只设必修课,以发展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为目标的各种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极为忽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针对性。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劳动技术素质的培养。
(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自发阶段
茂县羌族地区为改革本地教育的落后面貌,着手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为推进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质量,该地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调查发现,少数学校在以升学型为其办学主模式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力图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义务教育阶段,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发展其职业素质,以便尽快走入社会,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该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模式有:
加续型(3+x)。这种模式是在学生初中毕业后,对不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实用技术教育。该县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条件,采取与其他地区的职业学校或中专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连续性职技培训。如茂县民族中学在1998年与四川绵阳电子学校联办,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培训;土门中学也是采取与外地职业学校联合对所有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年的职技培训。
渗透型(3+0)。这种模式是在不改变原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适当增设农业技术课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农业、职业技术知识。茂县一些中学在各科教育中渗透实用技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土门中学生物课教学结合本地生产实际,增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知识,在生物课和卫生课中增加常见病诊治、血压测定等知识,化学课中则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农药配置等生产知识;南新中学从阿坝州林业生产较发达的实际出发,在劳动技术课中讲授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在物理课中渗透电子技术知识和家电维修技术;茂县民族中学在植物课中也渗透了果树栽培及花椒种植技术等知识。
总之,该县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距探索。但是,各个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结合缺乏系统性、计划性。一般是学校或学科教师自发行为,并且这种发展尚未形成制度,步伐极为缓慢。
(三)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实行缺乏有效保障条件
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不仅尚未形成规模,而且又受到民族地区财力和物力的限制,使其难成气候。据1989年统计数据反映,我国贫困人口有45.7%在西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中,有307个在西部,约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51.9%。而这些贫困县又多在西部民族地区。这种经济贫困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茂县为省级贫困县,1997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为796元,有的乡不到350元,与全国相比偏低;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当年价)18707万元,工业生产总值为1750万元。可见,该地区工业生产不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由于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少,赤字严重,教育投入比例偏小,致使基础教育的发展伴随地方经济的贫困而走入困境。据调查1997年茂县财政经费缺口较大,教育支出困难,仅能基本保证学校人头经费开支,而学校基建维修等费用,只能依靠学校自筹。不仅如此,教育经费拖欠和挪用现象仍然存在。四川省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专项拨款,被阿坝州政府挪作他用,无法保证专款专用;为发展普教中的职技教育,阿坝州政府每年划拨的职教经费也迟迟不能到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实验实习场地缺乏,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阻碍了多样化办学模式发展的进程。据调查,全县尚无一所学校有校办工厂,仅有少数学校拥有少量实验实习场地。即使如此缺乏的实验实习场地也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如茂县中学有果园一个,但从增加学校办学经费的现实出发,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其租借给他人经营:另一中学为保证学校硬件设施在“普九”验收中达标,不得不将原来的苹果、蔬菜园地平整为标准运动场。早在1987年茂县民族中学就打算以3+1加续型办学实现普教与职教的结合,改革学校单一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计划一直无法实施,直到1998年才采取与外地学校联合的方式实行加续型办学模式的探索,其间推迟了近10年的时间。中小学基本的教学仪器设备十分简陋。地处县府所在地的茂县中学是该县惟一一所高完中,其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十分缺乏电教设备,家电维修职高班所需的基本零配件因经费不足难以保证,给职教班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带来种种困难;为适应开设电脑选修课的需要,不得不以中华学习机代替微机。县镇重点学校尚且如此,其他乡衬学校的办学设施则更加简陋。所有这些极大地限制了普教中职技教育的发展,致使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困难重重。
二、茂县羌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升学型成为其办学主模式,而多样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从而导致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诸多弊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难以培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合格劳动者,学校缺乏地方适应性,难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急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教育导致了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匠乏。如茂县羌族地区地处通往具有“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区的交通要道,并且本地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的花椒、苹果闻名省内外;由于毗邻顺江,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除此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森林、药材资源。但这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十分有限,这与其地方特色产业不发达,旅游、服务、食品深加工等第三产业人才极端缺乏有密切关系。振兴民族经济急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然而,从目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仅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满足民族地区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是极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民族区的地情。
我国自30年代进行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至今,全国范围内中等教育结构已基本趋于合理,中等职业教育将基本维持现状。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受“普高热”的冲击和经费投入的限制,使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兴办较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极不现实的。在民族地区,受地方经济限制及传统观念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十分艰难。从所调查的羌民族地区来看,目前全县尚无一所职业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大批劳动后备军的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义务教育阶段而得以实现。
西部民族地区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民族教育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初中阶段的教育作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终端,实际上也是大多数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甚至于小学教育便成为一些民族学生的终端教育。据茂县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近三年来,该县小学升初中的学生为70%左右,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则仅占30%左右。以1997年为例,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升学率为74.1%(1996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3.6%(199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8%)。可见,该地区约30%的小学毕业生和7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将结束他们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回乡务农。然而,以升学为目的和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升学教育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未受到产业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文化知识,使他们在生产岗位上难有用武之地,不得不向其父辈学习传统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或接受就业培训,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不从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实际出发,脱离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懂技术、不会劳动,热衷于跳“农门”的农牧民新一代,极不利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三、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不太高,学校教育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学校办学模式单一。西部民族地区在逐步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力争在2000年保质保量地完成“普九”任务。切不可盲目追求“普九”速度,而忽视了其办学质量。从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出发,提高其办学质量,增强学校教育的适应性,一条有效途径是改革目前单一的办学模式,力求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坚持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也限制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当务之急,除继续依目标按计划,在所有乡镇逐步实现“普九”任务外,必须改革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单一性,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从学校具体实际出发,坚持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中小学,无论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生源等都优于区乡级学校,其办学质量相对较高,尤其是重点学校更是如此。这类学校应继续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搞好升学预备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民族地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区乡级中小学,应迅速改变过去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指导思想,扭转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从单一的升学型向普教与职教相结合的有效模式转轨。3+X的办学模式,其好处是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短、平、快”实用技术,尽快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办学质量不太高的学校可继续进行这类办学模式的探索,并采取“借鸡下蛋”的方式,与外地或本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共同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根据学习成绩把升学有望和升学无望的学生分别编为普通班和职教班,在初中二三年级实现分流的2+1、2.5+0.5的办学模式,也不失为普教与职教结合的较为有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框架,有利于缓解升学与就业的突出矛盾,并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校应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课程改革,增加适应学生个性和特长的选修课、活动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生产技术的培训;努力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职技教育因素,实施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总之,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民族地区所需的多种层次、多种规格人才。
(二)确立渗透型办学主模式的地位
从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实际出发,在发展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同时,逐步确立能有效兼顾升学预备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的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地位。这种办学模式在保证升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或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渗透途径有多种:一是在文化基础课中发掘或补充职教内容,体现出融合性特点。如在政治课中渗透经济政策、生产责任制和生产管理、法律常识等内容;植物课中渗透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在化学课中增加土壤成分简易测定、常用农药配制等;在地理课中增加乡土地理、乡土资源的内容;在历史课中补充家乡史、民族史,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在数学课中增加简单的财会、生产统计等内容。二是加强劳技课的教学。首先是开足开好劳技课,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劳技课时间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在不影响最基本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劳技课的时间和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实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劳技课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学到一至二门实用技术。三是利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地方安排课程的条件,适当开设适合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和职技培训,使学生在受完义务教育之后既具有一个公民所具备的文化科学素质,又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科技致富本领。
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之所以以渗透型为其办学主模式,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普通学校历来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的双重任务。然而,以升学为主的办学模式却只能满足升学要求,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就业的需要。渗透型办学模式由于不改变现行课程计划,只是在现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中实行职技因素的渗透,既保证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学生职业素质得到培养,能有效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解决升学与就业矛盾,使学生既“升学有望”又“致富有门”。第二,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愿望。历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就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读书成为人们通向美好未来,获取一种良好职业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升学读书跳出“农门”,走出贫穷与落后的愿望更为迫切。与加续型、分流型的办学模式相比,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能满足人们的升学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实施职技培训,即使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也能致富有门。第三,能有效缓解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至此基础教育建立起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学校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这种投资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在不发达或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其积极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由于西部经济落后,地方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负责的投资管理体制,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所调查的茂县羌族地区看,地方财政严重赤字,拖欠挪用教育经费的状况仍然存在,“普九”经费投入十分紧张,要依靠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经费来兴办较多的职业学校和职教班,以加强职技教育,可谓十分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必须承担职教任务,加强学生职技培养与提高,而这只能依靠学校现有资源和师资、场地,实行在普教中渗透职教因素的方式对学生实施职技教育,以缓解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
(三)西部民族地区办学模式将由渗透型逐步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中学是一种真正兼顾升学与就业需要的一种办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改革现行学制,实行五四制,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包括重新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材,以保证学生在中学阶段除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彻底改变过去普通中学“重文化、轻劳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能为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这种模式在普教与职教结合程度上较渗透型的办学模式更强,更加有意识性、有系统性、有目的性,是渗透型办学模式的深化。综合中学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据了相当地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这种办学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因而西部民族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实施渗透型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应向纵深发展,逐步向综合型办学模式过渡,使综合中学成为今后西部民族地区办学主模式。
第二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思考
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思考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所谓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确立之日起至今,围绕它的讨论一刻都没停过,褒扬的,贬低的„„各种评价满天飞。身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来人,有点感慨。首先针对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探讨分析。
强制性倒有深刻体会,家长如果不送子女上学,教育局、学校的人就经常光顾你家,对于顽强不停劝说的家长,等待他们的只有刑罚。因为教育法有规定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如果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这个在我上学的时候我那里却没有这种事发生,因为如果你一学期上完都没交学费,不好意思,下学期不用来了,学校将你退学了。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很多家庭都不懂得有这样的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权利,而且实际中也是执行得不怎么样,还有就是这些家长常规的思想中,交不起学费就不能读书是天经地义的。
至于免费性,免费不免费就不好说,只记起每学期向父母要学费时那个皱起眉头。可能对于城市的家庭来说,这些学费微不足道,但我知道,对于我和我周围的农村家庭来说,一个家庭首要的开支就是学费。父母一年下来艰苦劳动工作,交掉学费就所剩无几。而贫穷家庭当时都有一个想法:只有读书孩子才能出人头地,再苦再累也值得!一个家庭就围绕着孩子的读书而转。
由于强制性的严厉执行,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沿海地区是做得很好的;内地的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确实惨不忍睹。想一想,那些贫穷落后的山区,饭都没吃饱,谈何读书?很难想象,他们连20元的学费都交不起!据1993年的调差资料显示,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办公室将全国592个地区划为“贫困区”),在6-12岁的学龄儿童中,有将近10%的儿童从未上过学。在农村地区,儿童的失学率会更高。所有进入小学的儿童中,大约有58万(占总数的5-6%)在完成学业前离开了学校。在这些儿童中,75%是因为他们经济困难而辍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读不到三年级。这些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其次中央政府还要将教育经费分摊到地方政府头上,等等这些原因造成当时的贫困地区教育严重落后的局面。
由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表现,按理说,它应该是免费的,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可分析一下,免费并非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推进义务教育进程的哪一个阶段、哪一个范围、哪一种程度上实行免费政策,都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增加义务教育拨款的能力,这恰恰属于政策调节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仅收杂费,是我国现阶段国情国力所决定的。我小学时学杂费大约300元,初中600元,高中3000元,相比其他所谓名校这已相对处于较低收费水平。看看外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史,德国在世界普及教育史上率先实行强迫教育,其强迫教育的惩诫措施非常严厉,甚至包括株连邻里的条款,而与此同时,其公私立学校一律收费,甚至规定,适龄儿童不论是否上学,都要交纳学费。当其法案提出免费教育的意向之后,又经过了35年时间,在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拨款的前提下,德国才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可见,迫于国力和实际情况,很多时候理想的东西要让步,我国的情况是义务教育真正免费化必经之路。而且由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今年来,农村开始真正实现免费教育,现今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而在此基础之上,又把相关政策及时地推向了城市,真正的义务教育正在普及。而问题是杂费各地的标准不同,没有硬性指标,学校存在自行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还有高额的择校费,各种收费名目层出不穷,学校有向商业化倾向的势头。通过人为制造资源分布的悬殊不均、学校的等级差别,很多学校变成一种商业教育并以此牟利。真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真正廉价、免费以及“有教无类”,其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回想当初的所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最初上学前班,那时师就开始教授识字,学一些简单的字,如“日”,“月”这些,画一些简单的画,除此之外就是大家一群小朋友玩游戏。小孩子调皮,那时老师教育的最多的就是遵守纪律,叫你坐就坐,不要说话就立刻闭嘴,从小就教育要听话,守规矩。跟着读小学以致后来的初中、高中,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学生的能力,在大家眼里,已经和分数挂钩,即便你高分低能。学生有压力,升学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学校有压力,来自教育局、市政府的“达标”的压力。他们就好像战场上各自为战的人,手里拿着刀,谁都不敢第一个放下。山东曾经有几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结果当年该市的高考成绩就明显下降,被市教育局严厉叫停,而且家长也不愿意。教育资源的有限、学生基数的庞大和教育地区的不公平性等造成了这种畸形的教育形态,各方面都骑虎难下,只能维持现状。尤其对于偏远山区,通过读书且成绩优秀,他们可以凭此跳出农门,这已经变成一种功利的教育了。
虽然素质教育一直在提,但也仅仅停留在提这步上。我认为在现今中国这种大环境下,应试教育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可悲的是,它把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带进了一个死胡同。应试教育看重的仅是考试分数,即考试能力,而忽略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过重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课本;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思维的创造性。反观我的九年义务教育,我的确获得了比较多的理论知识,还有强大的考试技能。而正如这种从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一样,个性和创新,相对于外国的学生来说,惨不忍睹。理论上来说,针对这些弊端,大家应端正教育观念,国家要对考试机构及其运作纳入统一的监管,让考试制度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但我认为这个举措是难以执行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各方面的利益之下,或许就如山东那个首先改革的学校一样,一会就打回原形。这个难题既然难以解决,那我们何必要一定要去解决它?存在就是合理的,现在急于求成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去引导它,朝一个理想的方向,循序渐进的发展。这些问题,在现今社会状况下,可以归根为经济问题。中国庞大的人口,造成人均资源的稀少;而教育这条路子,成为争夺资源的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的教育的方向,就好像之前的大学热、技校热等。在国家经济高于其他一切的大环境下,主要矛盾是经济的发展,教育属于次要矛盾。应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疏导次要矛盾才是解决之计。经济上去了,隐藏在教育后面的功利才会逐渐减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浮现。
参考文献和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67586.htm百度百科 九年制义务教育 http://tieba.baidu.com/f?kz=374537836中国贫困地区的小学教育 http://义务教育的危机和应试教育的流弊心得体会
http://star.news.sohu.com/20081015/n260031825.shtml应试教育不除 义务教育难行
http://www.xiexiebang.com/baidu?word=%E5%BA%94%E8%AF%95%E6%95%99%E8%82%B2&se=360se_8_dg&ie=utf-8 百度百科 素质教育
第三篇: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思考
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思考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所谓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确立之日起至今,围绕它的讨论一刻都没停过,褒扬的,贬低的„„各种评价满天飞。
身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来人,有点感慨。首先针对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探讨分析。
强制性倒有深刻体会,家长如果不送子女上学,教育局、学校的人就经常光顾你家,对于顽强不停劝说的家长,等待他们的只有刑罚。因为教育法有规定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如果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这个在我上学的时候我那里却没有这种事发生,因为如果你一学期上完都没交学费,不好意思,下学期不用来了,学校将你退学了。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很多家庭都不懂得有这样的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权利,而且实际中也是执行得不怎么样,还有就是这些家长常规的思想中,交不起学费就不能读书是天经地义的。
至于免费性,免费不免费就不好说,只记起每学期向父母要学费时那个皱起眉头。可能对于城市的家庭来说,这些学费微不足道,但我知道,对于我和我周围的农村家庭来说,一个家庭首要的开支就是学费。父母一年下来艰苦劳动工作,交掉学费就所剩无几。而贫穷家庭当时都有一个想法:只有读书孩子才能出人头地,再苦再累也值得!一个家庭就围绕着孩子的读书而转。
由于强制性的严厉执行,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沿海地区是做得很好的;内地的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确实惨不忍睹。想一想,那些贫穷落后的山区,饭都没吃饱,谈何读书?很难想象,他们连20元的学费都交不起!据1993
年的调差资料显示,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办公室将全国592个地区划为“贫困区”),在6-12岁的学龄儿童中,有将近10%的儿童从未上过学。在农村地区,儿童的失学率会更高。所有进入小学的儿童中,大约有58万(占总数的5-6%)在完成学业前离开了学校。在这些儿童中,75%是因为他们经济困难而辍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甚至读不到三年级。这些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其次中央政府还要将教育经费分摊到地方政府头上,等等这些原因造成当时的贫困地区教育严重落后的局面。
由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表现,按理说,它应该是免费的,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可分析一下,免费并非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推进义务教育进程的哪一个阶段、哪一个范围、哪一种程度上实行免费政策,都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增加义务教育拨款的能力,这恰恰属于政策调节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仅收杂费,是我国现阶段国情国力所决定的。我小学时学杂费大约300元,初中600元,高中3000元,相比其他所谓名校这已相对处于较低收费水平。看看外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史,德国在世界普及教育史上率先实行强迫教育,其强迫教育的惩诫措施非常严厉,甚至包括株连邻里的条款,而与此同时,其公私立学校一律收费,甚至规定,适龄儿童不论是否上学,都要交纳学费。当其法案提出免费教育的意向之后,又经过了35年时间,在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拨款的前提下,德国才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可见,迫于国力和实际情况,很多时候理想的东西要让步,我国的情况是义务教育真正免费化必经之路。而且由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今年来,农村开始真正实现免费教育,现今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而在此基础之上,又把相关政策及时地推向了城市,真正的义务教育正在普及。而问题是杂费各地的标准不同,没有硬性指标,学校存在自行高收费、乱收费现象。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还有高额的择校费,各种收费名目层出不穷,学校有向商业化倾向的势头。通过人为制造资源分布的悬殊不均、学校的等级差别,很多学校变成一种商业教育并以此牟利。真正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是真正廉价、免费以及“有教无类”,其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回想当初的所收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最初上学前班,那时师就开始教授识字,学一些简单的字,如“日”,“月”这些,画一些简单的画,除此之
外就是大家一群小朋友玩游戏。小孩子调皮,那时老师教育的最多的就是遵守纪律,叫你坐就坐,不要说话就立刻闭嘴,从小就教育要听话,守规矩。跟着读小学以致后来的初中、高中,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学生的能力,在大家眼里,已经和分数挂钩,即便你高分低能。学生有压力,升学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学校有压力,来自教育局、市政府的“达标”的压力。他们就好像战场上各自为战的人,手里拿着刀,谁都不敢第一个放下。山东曾经有几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结果当年该市的高考成绩就明显下降,被市教育局严厉叫停,而且家长也不愿意。教育资源的有限、学生基数的庞大和教育地区的不公平性等造成了这种畸形的教育形态,各方面都骑虎难下,只能维持现状。尤其对于偏远山区,通过读书且成绩优秀,他们可以凭此跳出农门,这已经变成一种功利的教育了。
虽然素质教育一直在提,但也仅仅停留在提这步上。我认为在现今中国这种大环境下,应试教育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可悲的是,它把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带进了一个死胡同。应试教育看重的仅是考试分数,即考试能力,而忽略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过重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课本;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思维的创造性。反观我的九年义务教育,我的确获得了比较多的理论知识,还有强大的考试技能。而正如这种从一个模子出来的零件一样,个性和创新,相对于外国的学生来说,惨不忍睹。理论上来说,针对这些弊端,大家应端正教育观念,国家要对考试机构及其运作纳入统一的监管,让考试制度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但我认为这个举措是难以执行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各方面的利益之下,或许就如山东那个首先改革的学校一样,一会就打回原形。这个难题既然难以解决,那我们何必要一定要去解决它?存在就是合理的,现在急于求成大刀阔斧的改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去引导它,朝一个理想的方向,循序渐进的发展。这些问题,在现今社会状况下,可以归根为经济问题。中国庞大的人口,造成人均资源的稀少;而教育这条路子,成为争夺资源的一条迅速有效的途径;经济的产业结构,决定的教育的方向,就好像之前的大学热、技校热等。在国家经济高于其他一切的大环境下,主要矛盾是经济的发展,教育属于次要矛盾。应该集中
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疏导次要矛盾才是解决之计。经济上去了,隐藏在教育后面的功利才会逐渐减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浮现。
参考文献和资料:
义务教育的危机和应试教育的流弊心得体会
http://star.news.sohu.com/20081015/n260031825.shtml应试教育不除 义务教育难行
http:///baidu?word=%E5%BA%94%E8%AF%95%E6%95%99%E8%82%B2&se=360se_8_dg&ie=utf-8百度百科 素质教育
第四篇: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镇雄县民族宗教局
杨洪清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总书记的这一论段高度概括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站在这个高度来看,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并非小事,而是关系西部少数民族发展兴衰的大事。如何看待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好多人都在探讨,并且众说纷纭。从民族部门工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各级各部门都给予了重视,总体情况有了较好改变,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关心不到位、支持不到位、扶持不到位、力度不到位、措施不到位、投入不到位、机遇把握不好、统筹兼顾不力、发展水平不一等诸方面。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工作,是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散杂居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需求。
近几年来,我在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走访、考察、调研了
-1-三省毗邻8个县、市的部分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实地看了之后,我发现三省结合部的少数民族贫困面貌都差不多,四川省的较好一点。总的来说,三省毗邻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贫困程度都有一些共同点。
一、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散杂居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 通过对三省毗邻8个县、市的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的走访、考察、调研,发现这些散杂居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落后状况。他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这些地方的县委、政府虽然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加强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尽快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但由于这些散杂居民族地区点多、面广,加上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现有的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聚居点上,大多数不通公路。虽有少部分通了马车路,但由于没有资金投入,有路不能通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多数散杂居民族聚居点不通自来水。由于水源离居住地较远,要使这些地方的群众喝上自来水,最少投资需要5万元,多的需要10至20万元,群众无力承担,所以导致这些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吃水靠的是人背马驮。
(三)、少部分散杂居民族聚居点不通电。虽然通电的占大多数,但由于电网改造还没有进入这些边远山区,所以普遍存在有电用不起的现象。通过实地调查,每度电电价少的是1.5元至3.00元,高的达到5.00元至8.00元,电价过高,大多数群众放弃了点电,改点煤油灯。
(四)、散杂居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条件较差。60%的农户还居住在破烂不堪的茅草房内,有个别村民组的茅草房多达90%以上。譬如镇雄县母享镇堰沟村民族村民组就是典型的例子。全寨共95户,就有82户是茅草房。
(五)、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缺乏人才。大多数散杂居少数民族村寨,到现在还没有一个高中生,有少数部分连初中毕业生都没有。例如,昭通市镇雄县林口彝族苗族乡的木黑村文家老包村民组,共98户,588人,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林口村画眉沟组历史以来没有一个高中生。现在国家“普九”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现在有了三四个初中生,但还没有毕业,能否把初中读毕业,还是一个未知数。镇雄县母享镇堰沟村民族村民组,现有适龄儿童62人,只入学34人,入学率不到60%。
(六)、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外出买苦力打工,大多数都没有支柱产业支撑。
(七)、部分民族村寨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参合率低。由于家庭贫困,多数农户交不起参合资金,导致这些地方群
-3-众还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勉强交了参合资金的农户,还存在着生大病住不起院的现象。
二、加快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民族工作反映较强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的发展成果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根据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现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各级党委、政府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引起高度重视。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与党委、政府工作上重视不够、关心不够、支持不够、投入不够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多年来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不公造成的后果。解决民生的希望在于关心、支持、投入。如果各级党委、政府不引起高度重视,照原样继续下去,就是空谈科学发展观,就是空谈民生,空谈社会公平,空谈民族平等,就是空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民族主管部门,一定要站在贯彻十七
-4-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的高度,面对现实,统筹兼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特困特扶,特事特办,认真解决好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对多数散杂居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问题,要优先列入重点规范建设,集中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采取“两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投工投劳做一点,政府部门投资解决一点,尽快把历史以来散杂居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落后面貌画上句号。
(三)、对多数散杂居民族地区不通自来水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可同样采取政府加大投入解决一点,群众投工投劳做一点,完全可以实现村村组组通水的目标。
(四)、对少部分散杂居民族聚居点不通电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把电网工程项目安排在这些地区,对电价过高,群众点不起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把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安排到这些点上,全面实现农村、城市一个价的目标。
(五)、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优先把消灭茅草房和整村推进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安排到散杂居民族村寨去实施,争取早日改变那些地方的贫困面貌。
(六)、科技教育落后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边远山区的实际,采取特殊的措施,在这些地方增设一师一校点,提高这些地方教师的待遇,解决适龄儿童就地入
-5-学的问题。科技部门要实行一年至少两次、加大对该地区的各项科技培训。对历史以来还没有出过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民族村寨,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地方的学生,每年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对高中在校生实行减免学费的政策。
(七)、散杂居民族地区无支柱产业支撑的问题。这些地区多数资源丰富,完全具备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把经济林、果示范区等项目,优先安排在这些地方来发展。
(八)、关于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低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群众无钱交参合资金导致看病难的问题,党委、政府可以从民政救济款、农村社会低保等指标中多向这些地方倾斜,给予适当补助,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对散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生大病住院难的问题,政府要制定特殊政策,做到先住院后交费,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看病和住院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西部散杂居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的基础上,让该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克服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努力拼搏,尽快解决自身贫困落后的面貌。
二○一○年八月
第五篇:关于增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关于增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013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增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孙贵宝 主 题 词:教育,教育经费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国情,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
一、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
(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异较大。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持的力度,但在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方面,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国平均为4966.04元,其中农村小学4764.65元,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平均不足4000元,贵州3419.2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8.85%,为北京的18.49%。生均公用经费差距更大,全国平均为1366.41元,其中农村小学为1282.91元,广西、贵州、云南不足1000元,贵州834.2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05%,为北京的0.96%。中小学的公用经费占事业性经费的比例大都低于30%,只能维持学校基本教学活动,远不能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不够。针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的义务教育资助政策,虽然早在2003年推行的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中已经涵盖,但由于资助项目较少、资助种类单
一、资助面较窄。目前并不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用具、就餐、住宿、交通、医疗等方面的资助还存在较大差距。加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三)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化目标资金缺口大。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文件精神,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从办学条件、差异系数、县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四个方面来衡量,也就是只有县域内所有学校达到该地区制定的基本标准,才能进行督导评估。以宁夏为例,到2017年,全区22个县(市、区)要全面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仅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标准一项尚需投入资金就达30亿元。凭借西部其他一些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自身力量,要想全面实现国家既定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困难非常大。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我们要通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尽快制定关于深入推进西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规划,设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地区之间及学校之间的差距,帮助民族地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依法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经费,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切实承担起教育投入的责任;建立与物价涨幅同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向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和力量投资教育,争取社会各界的扶持与捐助,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合力兴办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机制。
(三)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资助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构建适合西部民族地区,与“两免一补”政策相配套的多层次资助体系。
(四)建立稳定有效的校长及教师激励模式。在师资配备、人才引进等方面,重点支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以及城市的薄弱学校,使教育资源配置起到引导和调控教育均衡的“杠杆作用”。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