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2:1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第一篇: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一、“3+1”办学模式下即将遇到的学生管理问题

在“3+1”模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将有巨大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可预见的问题梳理如下:

(一)身份转变导致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由于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比以往提前离开校园到企业上岗实习实训,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在适应工作的同时也面临双重压力。以往在校园中单纯的人际关系变为企业中复杂的人事问题,在校园中学业时间安排相对轻松,而到企业之后生产劳动工作非常繁重,管理非常严格。这对于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必将产生思想上、生活上的一系列压力,导致学生容易对人生定位、职业定位产生怀疑、困惑,进而对独立学院“3+1”办学模式产生怀疑。

(二)管理主体的缺位导致安全隐患

“3+1”办学模式教学改革对学校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后,大多要住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住所,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错误地认为学生离开了校园,就不用为学生的安全负责,出现“甩包袱”心理。同时,用人单位则从用工管理角度出发,错误地认为自己只用承担实习生的工作引导、技能教学等任务。双方的认识误区很容易导致管理主体的缺位和在外实习生管理难度的增大,进而产生学生在外实习的安全隐患。

(三)管理理念对管理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3+1”办学模式中,校方和企方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矛盾对立方。学校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很大区别。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教学科研。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组织,对人员的管理是从效益和效率出发,以利润和对企业的价值为衡量准则。校企双方的管理文化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另外,校企双方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角度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大学生。而企业考虑的首先是使用人才,如何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价值。可见,校企管理理念和用人角度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影响“3+1”办学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如果单纯地以企业考核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必将弱化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增加管理难度。

(四)利益矛盾使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实效性降低

在“3+1”办学模式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岗位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更多的是从事重复而繁重的工作,这时校企合作的利益矛盾也将凸显出来。企业往往会把学生当作正式员工来安排工作,甚至是当作廉价劳动力来用。学生在经历繁重的劳动后得到的报酬往往不高,休息时间不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集体罢工等事件。另外,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对未来的憧憬的,而真实冰冷的企业管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微薄的收入导致学生情绪的不安和低落,这些都会使管理实效大大降低。总之,校企双方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对上岗实习学生管理实效性的大打折扣。

二、“3+1”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对策

针对“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作出以下管理对策分析:

(一)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是由学校教师讲解一些专业前景、求职理论等,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提不起兴趣。在“3+1”办学模式下,由于学生大四一年要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应该将相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文化提前融入到学生大一至大三的学生生活中去,提前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要掌握的相应技能要求和企业文化。其次,学院在进行学风建设工程时应将现代企业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创新理念、安全生产要求、效率优先、服务至上等纳入进去,使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这种意识的引导和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为更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据调查,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为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从新生抓起,安排新生全部入驻部队进行全封闭式训练。另外,在入学教育中加入本专业就业方向、职业引导教育等内容;开设社交礼仪修养、人际交往困境突破等选修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文化名人来院进行讲座。

(二)利用岗前培训和思想动员使学生尽快转换角色

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这个难题需要通过上岗前的培训和思想工作解决。首先,校企双方联合召开学生和家长动员大会,将“3+1”办学模式对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解释清楚,消除学生和家长的顾虑;其次,企业需将上岗要求、企业文化、相关制度和企业的发展历史等告知学生和家长;第三,会后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任务,更要从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角度去对待上岗实习经历,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心理准备,尝试多从企业角度看待工作,以一个职业人的精神完成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三)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上岗实习中的作用

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一直都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主力军,所以在“3+1”办学模式下,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更应该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在派去企业实习的学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管理和生活管理。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担任小组长,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业余活动,拉近实习学生的距离;加强自我管理,每周由组长向学院辅导员汇报实习进度、学生思想状态等。

(四)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勤保障

由于“3+1”办学模式仍处在尝试阶段,各方面制度尚待完善,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此项工作的规范运行,规避各类风险。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在实行“3+1”办学模式后针对实习实训工作相继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集体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和相应文件,规范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后勤和经费保障。学生上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课题,领导应充分重视,将其列入学院整体工作中来。学院应给予此项工作充分的财务预算,用来支付实习指导老师差旅费、企业实习费、上岗前的教育活动开销等。

(五)重视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学校和企业都不可忽视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及时发现问题。首先是对各类学生的分类引导,对于家庭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抗压能力低下等各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习带队教师要有准确的掌握,要做到有备案,经常关心、谈话、引导。其次,企业方的管理人员也应对实习实训学生群体给予思想引导,消解学生适应工作的压力,及时解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制度等,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实习实训的学生。例如人文科技学院在实施“3+1”办学模式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并颁发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三级机制方案(试行)》,建立一级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二级为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心理委员的三级机制,及时反馈并解决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六)严格遴选合作伙伴、明确校企定位

本着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学院在遴选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时应严格考察企业资质和所需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另外还应该考察合作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是否科学,避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产生自杀、精神失常等恶性的事件。另外,负责教学的部门应提前和企业对接实习次数、实习时间段、实习期间管理方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体教学计划,不可为了实习而忽略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也不可安排过多的理论课程而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缩水。企方在教学计划安排好之后,应调整好本企业各项工作,保障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人数接收计划实习学生。此外,应明确校企定位。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后,在学生管理上,应明确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所以在实习实训期间,企业应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首先要做好服务,其次对于接收学生较多的企业,校方应派驻带队辅导员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七)文化融合、互利共赢

校企核心文化虽不同,但在“3+1”办学模式下仍存在共赢点。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但需要学校培养出各类出色的专业人才;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所以也需要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从长远来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双方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大势所趋。如能从顶层设计、管理理念、校企文化等层面立体多维地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必将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知行合一。

第二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培养的研究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培养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内容摘要多校区办学模式正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模式。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学生活动的开展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各校区的地理位置远近、活动场所、资金以及人员等的不同,相应地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也应有所不同。各校区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特色,在秉承学校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活动,并利用多种渠道,全覆盖地为学生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同时也促进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学生干部培养 多校区办学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校区办学模式正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模式。多校区办学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仅以上海市各大高校为例,除了上海音乐学院之外,其余高校均存在多校区办学的状况。有的高校以学科群落划分校区,有的按照年级层次划分校区,有的则交叉混合划分校区,形成了多样化的一校多区办学模式。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教育发展的新空间,优化了教育结构,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多校区办学的发展趋势,如何在保持团学工作特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多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高校单一的隶属关系,大学之间进行了大规模实质性合并,形成了一批由多个校区组成的,学科综合、规模巨大、实力较强的新型多校区大学。这次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增强高校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多校区高校格局的真正形成。目前我国高校的多校区管理大致分为三种模式。第一,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第二,核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几个高校的合并还是单一学校的扩展,最终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校领导层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统一规划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及管理等;学院是中间管理层;系是执行实施层。第三,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进行管理。一些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校区。该模式一般是在核心校区直接领导下,进行条块管理。在分校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一些日常性的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不同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也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校区增加、规模扩大、人数增多,使学生干部培养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一个学校的学生干部培养必须有统一的组织,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要求,同时适应不同校区的特色与风格,这必然增加管理、协调的难度。同时,由于条块分割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二、学生干部培养的现状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才基础,但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渴望成才,渴望发展,盼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因而也就格外注重求学期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能当上学生干部不仅看作是一种荣耀,而且看成是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有效渠道。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联系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也是教育管理者获得学生真实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同时,他们也应当是高校中一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学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视工作忽略学习。有些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居于中游,不求上进,过分强调工作能力的重要性,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工作上,经常上课时间考虑工作或逃课做工作,严重地影响专业的学习,本末倒置。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更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二是注重能力忽视品德。有些学生干部认为工作能力是关键,理论学习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要,不能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他们非常重视能力的锻炼,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甚至有个别学生干部拉帮结派、以权谋私;还有一些学生干部能上不能下,工作顺利时,热情高涨,工作挫折时,情绪低落。三是重视名利忽略服务。一些学生干部有贵族化的倾向,担任干部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获取个人的名利。他们不愿当配角,对同学指手画脚,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为同学服务的观念。四是注重使用忽略培养。各高校都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干部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学校还缺乏对学生干部进行理论和业务培训,许多学生干部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开展工作,工作具有盲目性,此外,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条例和奖罚条例,不能及时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考核,从而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五是注重继承忽略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干部缺乏创新意识,按部就班、按照上级的指示和往年的经验做事情,并且工作方法简单,不能根据新情况,提出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工作中缺乏应有的闯劲和魄力。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对学生干部培养的影响多校区办学在学校的规模、办学的兼容性等方面确实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也使各大高校的办学效益、发展道路更加明确。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各校区地域上的差别、交流的不便等等,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和负面影响。

1、校区分散,学生人数增多,给学生干部培养增加了难度不少多校区办学的高校规模成倍增加,在校生人数超过了万人,但随之而来的学生管理成了一个非常关键和棘手的问题。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统筹管理的力度有所下降,对学生干部的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合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还是扩建而成的多校区大学,由于各校区的地理位置远近、活动场所、资金以及人员等的不同,往往形成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不均衡,有的校区举办的活动质量很高,有的校区差距比较大。于是出现了同是一个大学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发展自身的机会、过程的不公平。

2、校区的分类功能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多校区办学后,各校区之间有不同的分类和分工。有的高校是按照年级来划分,新生大多进入新建的校区,而高年级和研究生大多在核心校区;有些高校按照专业来划分,某几个二级学院或者专业整建制在某个校区;还有些高校采用两者交叉的划分标准。但是不管怎样划分,都造成了不同的校区在功能上各有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以及各种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上,各校区都有各自的特点,同时还造成了各校区在相互交流、沟通上的一些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知识学习、技能锻炼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全面发展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同样,这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师生交流、学生间的交流有缺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多校区办学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明显不够,也不及时。多校区之间的往返,使得本应留给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大大缩短,效率也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多校区办学的情况下,由于功能定位不同,各校区学生构成单一,特别是新建校区,往往都是低年级学生,这就造成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接触不多,交流不足。这种与教师和高年级同学之间情感交流的不足,使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不易被发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长。而对于学生干部而言,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得到老师或者高年级同学的有效帮助和指点,也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三、有关对策建议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当中的优秀代表和带头人,起着表率的作用。所以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各大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一)在观念上,要强调学生干部是学习者、服务者、组织者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四者都强调了对学生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这四方面的教育,强调以下观念:第一,学生干部是学习者。学生干部也是学生,他们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在学习上成为同学们的表率,才能在工作中树立威信。学生干部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习,而教师应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干部更好地成长。担任学生干部比普通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但是遇到的困难与机会成正比。作为从事学生工作指导的教师,在安排、布置工作任务时,要把困难想在前面,体贴、关心学生干部。同时要鼓励学生干部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讲究方法、效率、有恒心、有决心去解决问题。第二,学生干部是服务者。学生干部也是普通学生,他们没有特权,和普通同学没有等级的差别,当干部就是为同学们服务的。作为一位学生干部,就要充分认识自己当干部的价值和自己的职责,以热诚的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这是当好干部的首要前提。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干部珍惜锻炼的机会,以扎实的工作来培养自己的能力;要鼓励他们通过脚踏实地为同学服务,赢得同学的尊重,不断提高与同学共处的能力、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还要鼓励他们通过创新的工作干出不同于他人的实绩,干出自己的风采。第三,学生干部是组织者。学生干部是小组、班级、学校、社团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在学生干部培养上,要由教师主导逐步转变为引导,有效地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放手、激励和扶持的度,为学生干部搭建舞台,并加强岗位培训,形成有效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要促进学生干部更好地发挥组织者的作用,把广大同学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团结、健康、奋进、和谐的生活群体。

(二)在实践上,要积极探索与多校区办学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干部培养途径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由于各个校区地域位置的不同,其开放性也要相应增强,更加广泛地与社会发生联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因而,学生活动也可以与高校所在的社区合作,多渠道、全覆盖,在尊重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体现校区特点,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共同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质资源。此外,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具有地位平等、面对面为主、选择对象广泛等特点,因而多校区高校应增进各校区人员往来,促进不同校区间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干部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楼管会等学生干部培养主渠道的作用,促进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干部培养的目标。近年来,我校团委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针对新校区在远郊办学,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我们发育学生自主管理的新载体,成立了学生班车管理协会、学生伙食民主管理委员会、学生宿舍民主管理委员会、体育场所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教学场所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医院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学生协助管理委员会以及“学思湖畔”BBS引导队等八个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形成了大学生的维权服务体系,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与服务的桥梁。在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干部们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后勤服务管理,通过与各部门的交流、沟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民主意识,提升了自身素质。

(李真、王颖、唐宇)

领导点评多校区办学是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模式。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深入,多校区办学模式可以说是社会带动高校发展、高校促进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校区建设给学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值得共青团组织去深入探索与实践。文章通过对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干部培养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新形势下,只有主动地了解学生的特点,积极地把握培养的方式,才能切实地促进学生干部成长、成才。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蒋威宜

第三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掀起了课程改革的风浪,为此很多课程都有了它们独特的地位,就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物理老师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就朝着这方面努力,本文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关评价。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课程改革的风潮影响之下,很多教学新课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来说,物理实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提高物理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做了以下改革探索,形成了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了相应物理教学模式评价。

1.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我国为了课程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就课程改革做了人性化探索。各大高中物理教师,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探索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从实用性和戏剧性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的各项技能得到全面开发。对于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体来说,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1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1.1.1每个学生都有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物理研究上保持一定的个性和差异。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努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启发学生个性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个性的物理兴趣,从而培养物理高素质人才。

1.1.2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还必须全面发展。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使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将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在实业领域方面,物理教师应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物理实验中,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到全面发展。

1.2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针对目前很多高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缺失这一情况,物理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理论学习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物理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物理学基础和物理学思维,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用到这样的理论体系。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使用过程当中提出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提问的良好教学环境,只有在这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之下,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3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会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解决学生这样个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1.4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物理教学者在规划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说学习能力及学习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比较有内涵的问题,学生通过问题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1.5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

在新时代之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不可不灭的一个潮流,为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师必须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环境,通过网络解决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在课堂中的缺失,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相关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

2.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评价

当前全国各地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谁也没有相关经验预想未来,对于新课改之下,物理实验教师是否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具有应用性的学生,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目前新课改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还并不统一。笔者认为,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不可一味地关注其结果,最重要的是关注物理学教学的过程,从综合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长进,是否突出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2.1评价方法多元性

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多元性,例如观察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测试法、市场问卷法、分析法等方法,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进步。

2.2评价教师原则

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评价原则,认为不可以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定,可以适当关注学生发展,看看学生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下,是否掌握了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应用技术。通过这样的考核,评价教师,肯定教师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的付出和努力。

2.3教学模式的评价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评价是可以遵循全面性、目的性、可持续性的原则,如果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日后的课程学习,那么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2.4教学评价系统

对于新课改的教学评价系统,并不只局限于课程结束之后的成绩总结,可以利用新时代下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技术,采集来自学生的评价。

3.结语

新课标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没有任何一个物理教师有相关经验,因此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提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相关教学经验,创造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婵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2]刘苏祥.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研究[J].中学物理,2015,v.33;No.58303:28.[3]姜兆国.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评价[J].智富时代,2015,No.36107:273.

第四篇:关于礼仪文化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对策研究的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单纯依赖行政和制度层面管理,出现管理难、难管理的状况,试从礼仪文化视角,探讨如何突破单一管理模式,实现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

关键词:礼仪文化;高职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高职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最为基础的管理,是整个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并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管理水平。为此,高职院校从建章立制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方面对高职班级管理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高职班级管理仍难尽如人意,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等依然屡禁不止,难管理、管理难仍然是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事实是,目前的高职班级管理比较集中在行政管理,较多地停留在制度层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当然必要,但它重在治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班级管理问题。如何让高职班级管理由“被管”走向学生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这是高职班级管理需要探究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试从礼仪文化视角对高职班级管理作一些探讨。

一、高职班级管理与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1.高职班级管理及其现实意义

高职班级管理是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简称为高职班级管理。高职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学生管理、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等。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好了,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直接受益的是班集体的学生,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至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间接受益的是高职院校,因为基层的班级管理好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它不仅会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而且还会由此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班级管理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高职班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制度层面的管理,班级及班级内的学生处于“被管”状态,难以发挥班级和班级学生“自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学校层面一般由学生工作处作为指导全校的学生管理机构,班级配有班主任、辅导员,表面看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到位,但关系并未理顺,如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配合不够协调等。(3)学校的管理规章和班级学生管理制度趋于形式,学生违纪屡禁不止,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愈演愈烈,考试舞弊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些违纪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不容低估。(4)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学生活动乏力。

3.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既有高职院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高职班级管理者忽视以“礼”育人、以“礼”治班和对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如一些高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只知道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处罚学生,越处罚学生违纪越反弹,造成违纪屡禁不止,没有发挥“礼”的软实力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管理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少敬畏之心,对教师缺少最基本的尊敬等,这些显然与高职学生缺少基本的礼仪素养、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密切相关。

二、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缺位的现实原因

1.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导致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偏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实际的办学中,由于职业技能的过于突出与被强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淡化了学生个体品质、内在精神的塑造,忽视了把学生作为全面的社会人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能教育与谋生教育。在这种过强的职业导向的高职育人氛围的影响下,高职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发生了偏移。具体表现在:(1)高职管理者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比较普遍地关注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很少顾及学生个体内在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2)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作为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忽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课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根本就没有礼仪文化类课程,礼仪文化育人几乎成为空谈。

2.高职学生自身礼仪文化素养严重匮乏

高职生大多属专科层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由于生源不足,实际录取分数线可能更低。由于进入高职学习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的学习起点要比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心里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在刚入学阶段,许多高职生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进高职学习,在不情愿中开始了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一些高职生往往喜欢自责、贬低自己,在潜意识中常有压抑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种心态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礼仪行为不端,道德水平下滑。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在当下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着考试转,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主要精力大多花在应试科目上,礼仪文化类课程没有被纳入高考的范畴,自然不在被重视之列。或者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规范的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还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礼仪培养,使一些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与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已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骄纵,往往自律性很差,不良习气更多,更加缺乏基本的礼仪文化素养。

3.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位

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应试教育与不当家庭教育是造成高职学生礼仪文化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那么高职教育自身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则是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缺失的现实原因。在高职教育阶段,受较强的职业技能育人导向影响。礼仪文化教育严重缺位,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类的课程日益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专业为了突出技能实训,礼仪课的课时一减再减,几至于无。(2)教师的礼仪课教育不到位。一些礼仪课教师由其他教育岗位转岗过来,其自身礼仪文化不够专业。同时,受高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礼仪文化课不被重视,导致礼仪文化课教师不能专心于礼仪文化课的教学,常常是不得已为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班级管理者礼仪身教不到位。作为高职院校基层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学准时开班会,自己却姗姗来迟,如此怎能教好学生遵时守信。正是由于高职班级管理者自身不注意礼仪的身教作用,使他们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管理乏力。

三、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蕴含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指在历史、社会风俗等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准则。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礼仪文化”。“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融入不少现代元素,并在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所蕴含的现实价值不容低估。高职班级管理者只有认识到礼仪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1.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礼仪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人格、塑造自我的一种自我素质提升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礼仪文化教育更是他们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首先,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完善高职学生知识结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践行礼仪行为,逐渐自觉克服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行为习惯,提升个人文明素质,让高职学生不仅懂专业、长技能,而且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高职学生按礼仪要求打造个人形象,可以提高自我认识、个人自信心,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再次,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娴熟的礼仪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在人际交往中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促进

高职班级管理首先,在班级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融洽同学间的关系。随着礼仪文化知识的普及,班级同学人人知礼、识礼、用礼,用礼仪规范来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自然会促进班级同学间人际和谐。日常生活中,高职同学间的一些矛盾或纠纷,常常是由于一些学生不懂礼、不知敬人律已、不善于相互礼让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职学生中普及礼仪文化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是用礼仪,以礼仪文化的正能量来铸就新型的高职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班级管理。再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关系的和谐。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承担高职班级管理任务,高职学生自当尊重管理者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当然高职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尊重学生和合理诉求。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不仅关系和谐,班级管理也易见成效。

3.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

自律的重要途径礼仪文化教育在创建和谐班级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让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这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会带来班级学生间的人际和谐和班级整体人际和谐,这就使得班级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在推进中产生实质性的工作效益,而班级管理效益的彰显又反过来激励班级学生主动为班级管理服务,促进班级管理上水平。(2)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使得高职班级学生人人知礼、守礼,敬人律已,尊重教师的教学,尊重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高职学生由单纯被管到主动自我管理,达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3)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增进高职班级同学间的融洽度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由此增强高职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会增强高职学生自主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礼仪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级管理对策思考

高职班级管理单靠目前的行政和制度层面的管理显然不够,应在治标的同时,加强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高职班级管理的实效。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元素,以礼仪文化治班,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有效管理,提高高职班级管理的软实力。结合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班级管理工作。

1.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应先从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做起。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仍是高职教育根本所在。为此,高职班级管理者更要树立育人的管理理念,把育人始终放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诸多违反“礼”的现象或因学生不知礼、不懂礼而出现的诸多违纪行为,班级管理者理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把礼仪文化教育纳入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礼仪文化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承担班级基层管理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礼仪文化引领和示范,充分发挥礼仪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2.切实提升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

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其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职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的管理行为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应先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自身的管理素质,包括礼仪文化素质。首先,在高职班主任、辅导员的选配上,既要注重他们对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同时又要注重他们的礼仪文化育人能力,把那些具备“双能”(班级事务处理能力和礼仪文化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配备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岗位,这是做好高职班级管理的基础。其次,对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强礼仪文化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礼仪文化素质。在具体的培训安排上可根据工作情况分批次分阶段实施礼仪文化专题培训和礼仪行为实训,把礼仪文化培训作为班主任、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再次,把能否运用礼仪文化育人、运用礼仪文化治班作为对班主任、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职称晋升、管理绩效和奖金等结合起来,以考核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质,以考核促进高职班级管理。

3.完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礼仪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加强礼仪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必须将礼仪文化课列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的专业礼仪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传统与现代、基础性与专业性结合。对传统礼仪吸取“精华”,并与现代礼仪融合,使其更适合现代礼仪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礼仪文化理论知识与礼仪实践的结合。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相关的必要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运用礼仪规范时,能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礼仪规范,将礼仪文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用礼仪规范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提升境界。同时,将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高职班级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礼仪知识只有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运用自如。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适时指导督促规范,将高职学生礼仪实践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范围,并加以推进,促使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提升。

4.礼仪治班,文化育人,内修外治,不断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礼仪治班,文化育人,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礼仪治班,让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融入礼仪教育,并通过礼仪教育,让高职学生对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心存敬畏,自觉遵守。(2)文化育人,积极营造班级礼仪文化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教室为主要园地,优化班级礼仪文化育人环境。比如,可将教室布置成若干小区,设置礼仪知识园地,宣传礼仪文化知识;设置名人名言区,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以引领学生做文明礼仪之人;设置社会上文明礼仪典型或班内礼仪之星专栏,让身边的礼仪典型教育人、鼓舞人。良好的班级礼仪文化不仅能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感,而且对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3)内修外治,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内修”即通过学习、实践、践行礼仪,不断修练学生和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如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情景剧、礼仪文明修身活动等,让学生在礼仪活动中学礼仪,在礼仪活动中讲礼仪、用礼仪,同时注重班级管理者礼仪素养的提升,在提升中给学生良好的礼仪示范和礼仪文化陶冶。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违礼行为即时规范,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即时制止。通过内修外治,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俊.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提升班级文化建设[J].时代教育,2013(12).[2]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3]邵甫华.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6(1).[4]耿娜.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5]徐秋梅.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礼仪修养提升的路径选择[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作者:张守兴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第五篇:新时期中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新时期中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二中学

我校课题——《新时期中学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研究》,是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属于德育类。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容忽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个方面共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而其中的家庭教育更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长教育十分普遍,违反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原则。据调查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与不当造成的需帮助的学生占到62.8%。正确引导家长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为人父母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的。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庭往往只重视子女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简单化,削弱了学校正面教育的力量;一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其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存在着一定扭曲等等。这些已制约着初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1

不少孩子因为家庭问题离家出走、打架、泡网吧等。家庭心理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家庭一个难点和重点,也成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势在必行,而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我校结合教育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始了初中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课题方案,2012年1月申报立项课题,2012年3月获得“立项”批准。

(三)核心概念界定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以学生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中心,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合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业余学校。

家长学校管理:是指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家长学校的教学和活动管理。

办学实践:主要指家长学校围绕研究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家校联合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家庭知识教育讲座和专题家长会为主要手段,另设有课堂教学开放日、家访接待日增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搞好家访工作,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网上家访、专题家访。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出一套家长与学校联合办学,多个层面、多种形式提高家长教育素质,适合初中发展、能实际运作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2、形成有效的操作策略:通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要研究出一套适合农村家长学校办学的操作策略。

3、通过家长学校模式的探索,成功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家校合作,成功培育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首先是创立并实施初中家长学校新模式,其次是研究与修订家长学校新模式,然后进行资料整合,找出经验和不足,为其他家长学校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的方法

依据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的性质,决定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配合以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综合研究。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初中家庭教育,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家长的家教观念变革等等。因此,为了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我们选用了行动研究法。即针对本课题研究的状态以及研究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采用以事实证明、以行动佐证的方法,将研究工作步步推进。

2、调查访问法:为摸清学生心理状况,我们对学生以及学生家庭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访问,我们了解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发现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3、文献资料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工作。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近两年中,《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心理学报》,还有一些教育理论专著:《我是这样和家长沟通的》,《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独生子女的幸福未来》《浅谈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小学家校沟通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初中生心理学》等文献都成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参考资料。

4、比较法。对家长学校的学员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问卷测试,并将家长到学校学习前后的家教能力水平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正确把握研究方向,随时调整研究思路。

5、经验总结法。我们要求教师把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都做了详细记录,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反思,经过提炼和整合,形成典型案例和论文,并以此形成和完善了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思路

我们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资料,并对本校家长教育状况进行了实际调查,分析了实际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先是理论学习、调查分析、确立目标;然后实践运行,适时修订,研讨分析,构建模式;最后深入研究,优化模式。

研究程序和方法

(1)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调查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存在误区。(2)分析家庭教育的情况,确定课题及课题小组。

(3)搜集家长学校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学习并研究其课题的目的、意义和理论根据。

(4)根据现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5)举行开题仪式,具体布置工作。(6)研讨实验,分析记录。

(7)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典型实验案例和论文编辑成册。

(8)结题,请专家验收。

五、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筹划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2011年为了申报课题,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统一对申报课题主题的认识。2011年5月,在课题申报阶段,我校召开了政教处、班主任代表、教师代表会议,共同探讨新时期我校面临的教育困惑。大家觉得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平台,让家长和老师们联合起来,共同把孩子们培养成心理健康的、社会所需的人才呢?大家畅所欲言,学生健康成长的背景因素、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词汇被不断提出,据此,经过归纳、总结,又结合我校的特色,确定了《关于构建初中家长学校新型模式的研究》课题雏形诞生。

2、组织课题组。2011年9月,根据研究工作需要,确定了研究人员。杨建兵副校长常年担任政教工作,曾参加过省级课题的研究,被推选为课题组组长。李丽主任主管学校政教工作,经常和家长打交道,业务和管理能力很强,负责组织实施。王婷和张稀奇老师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王冰洁和李虹是学校的模范班主任,闫文丽是县级 5

骨干教师,李志刚、毛俊周年轻精通电脑和网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潘秀英、米婷都曾在授课比赛中获奖。他们是一群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队伍,均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教育管理、班级管理水平有目共睹。

3、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组成立后,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家长学校的任务、职责、目的、意义等相关资料,并讨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老师们提高了对家长学校的理论认识,但对家长和学生们的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很清楚。于是,我们决定对当前我们学校家庭教育的情况做一次调研。

4、问卷调查分析。2011年10月,由张稀奇老师执笔,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设计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初二年级中三个班级115 名学生的家长。结果显示:本校家长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导致家庭文化氛围不够;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前程没有远大目标,导致孩子上进心不强,各方面能力发展一般化;家长对子女的健康和学习成绩关注过多,而对品德及其他方面比较忽视;家长对于学校的教育指导要求很迫切,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感到很无奈。

5、家长会听辩论证。期中考试过后,我们学校像以前一样召开了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初二5个班的家长会进行了旁听和口头调研,因为我们课题组有6个人是初二的课任老师,和家长交流比较方便。我们了解到:普通的家长会已不能满足家长的需 6

要,学习一般和上游的家长和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成绩不好,老师多费心。”而成绩不好的家长沉默不语,生怕老师们说出孩子淘气或不学习一类的话,面子上挂不住。我们也和部分家长具体的谈了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怎么才能让他们都健康成长,让家长不再伤心呢?怎么才能和家长联合起来,共同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家长会后,我们把各班家长会记录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觉得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很需要具体的方法指导,因为家长们普遍反映初中的孩子不常和家长交流了,有什么事宁愿和同学说也不和他们说,也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初步确定了我们家长学校的办学模式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法结合,才能适合复杂的家庭状况,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

6、研讨和撰写课题实施方案。2011年11月,由杨建兵和李丽执笔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全体组员进行了审议、修改。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整理,落实了人员的具体分工。

7、举行观摩课,制定出勤制度。

11月16日,米婷老师为初二的部分家长上了一节观摩课,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增强初二学生的自信心。观摩课后,家长反映老师讲的都是家长想听的心里话,很具体、很实用,但是有很多家长没时间来,有的听了回去就忘了,要是讲的内容有资料就好了。有的说,什么时候再讲,提前告诉一声。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上课时间表、出勤制度,印发了相关的学习资料。

8、开题报告会。2011年12月26日,在我校三楼会议室,由杨 7

建兵副校长主持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县教育局关工委弋全珠主任亲临指导,邹文强校长出席了会议,全体组员都准时参加了会议。弋主任对课题实施计划讨论稿提出了具体论证意见。这不仅使课题组成员在理论上搞清楚了家长学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而且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懂得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最终形成了融集体智慧为一体的课题研究计划书。

第二阶段:家长学校新模式的创立与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6月)

1、举办家庭教育讲座。2012年3月10日上午9点,在3楼多媒体教室,王婷老师针对初二年级家长举办了专题家庭教育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四大误区》,王老师以谈话的方式向家长们提供了育子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家长们的教育意识,增强了家长的教育技能。讲座之后,我们走访了几家到会的家庭,征求了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多数家长认为:一个是时间宝贵,二是听不听也没什么,只要孩子好好学、别出事就行了。我们觉得,要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真的不容易,家长怎么可能没时间呢?也可能是老师和家长还没有真正的沟通吧?于是,我们调整思路,为家长们安排了一次课堂教学开放日和一次亲子活动。

2、课堂教学开放日。课堂教学开放日就是让家长在规定的某一天随便听课,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我们把2012年3月25日设为开放日。“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当“开放日”到来之时,每一个教师都要 8

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都想在家长面前汇报一下自己的教学技艺,提高自己。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主动地学习,都非常高兴。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开放日”活动振作了孩子们的精神,激起了努力学习的情趣,课堂上,人人积极思考,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

3、召开专题家长会。4月9日,在多媒体教室,我们针对本学段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家长进行专题辅导。家长会由李丽主任和王冰洁老师组织,杨建兵副校长讲了初二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应对措施,各科老师介绍了不同科目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

4、家长学校信息反馈。针对开展的活动,我们利用星期天,做了一次书面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父母普遍与孩子的交流和相处的时间与机会变少了,从而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淡薄;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大部分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参加娱乐等活动上。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5、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我们根据家长学校的信息反馈,总结经验,创建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新模式,撰写了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0月)家长学校新模式的研究与修订阶段

2012年9月,新学期开始,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制定计划和目标。9月20日,我们总结了上一阶段研究成就和不足,制订了本阶段的计划和目标。

2、家长学校新、旧模式对比研究。9月30日,我们把查阅到的周边家长学校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对我校家长学校新模式进行了研讨论证,在以家庭知识教育讲座和专题家长会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保留了教学活动开放日活动,增加了家访接待日,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印发了家校联系卡。决定今后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可采取电话家访、网上家访或专题家访。决定邀请上学期优秀家长学员授课,真正体现了家校联合教学的优势。

3、邀请优秀家长学员授课。10月20日,家长学校邀请上学期优秀家长学员王红琴和杨秉公授课,给家长们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他们以实际的事例,真情的话语让在做的40多位家长如身临其境,感触良多。个体户张萍说:“真没想到人家教孩子还真有法,我要是以前也这么做就好了。”

4、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11月11日,我们再次进行了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有60多名家长进了课堂,听了10名老师的课,收取听课意见50多份,家长反应良好。

5、举办专题家长会。11月22日,我们再次召开了专题家长会,针对近阶段初三学生心理问题和寒假辅导问题进行商议。

6、评选优秀家长学员。根据本学期家长学员学习情况,老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评选了优秀家长学员,增强了家长的成功意识和参与意识。

7、根据课题调研情况,对家长学校新模式进行修订。在这一阶段,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营造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使每一个家长都明确:家长要努力营造上进、开明的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灵港湾,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四阶段:课题资料汇总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进一步完善“家校多元化联合办学模式”,鉴定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这是课题的结题阶段,2013年11月1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要求各课题组成员抓紧时间收集、汇总研究资料,为课题结题作充分准备。2、11月7日,进行家长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有80多名家长进了课堂,听了12名老师的课,收取听课意见75多份,家长们反映:能看到自己孩子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能听到老师那么专业而认真的授课,心里踏实。3、11月15日,召开课题组成员和家长委员会委员会议,就家校新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共同磋商,寻找出适合于各层次家庭的教育方法。

4、资料汇总。11月20日,课题组第一次资料汇总,课题组成员把各自负责的专题材料和相关的反思和论文进行汇总、讨论,对课题进行修订。5、11月23日,评选第三期优秀家长学员,并颁发获奖证书。6、11月25日,撰写课题结题报告,12月,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7、本阶段获奖论文有:杨建兵副校长的《浅谈农村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张稀奇老师的《阳光总在风雨后》、李丽主任的《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米婷老师的《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

六、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家长学校这校中之校为载体作了大胆尝试,看到了一些较好的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课题研究构建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教育模式

1、通过家庭知识讲座和面询方式,培训家长,使家长形成新型的教育理念

举办家长教育讲座,每学期两期,以分析学生心理、家庭教育误区、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及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客观认识事物的各种观念、角度和方法,对家长进行培训,加强了家长对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的了解和理解,详细、具体地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促进亲子沟通及合作,拉近亲子间感情,使家长能够为孩子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家庭教育讲座受 12

到了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2.开展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这是学校开展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又一内容。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3、通过专题家长会,实现“家校联合”

学校近年来的每一次家长会都确立一个主题,或就学生某个阶段或某个共性问题请老师做专题报告;或请或优秀家长现身说法,实现了家长和学校的真正联合,也促进了家长与教师的积极沟通。家长会同时将学生学业情况分学科向家长做详细汇报,加强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和有针对地指导。如我校设计了《学生情况阶段汇报表》,弥补以往老师全班性汇报的局限性。家长会前任课老师只需要很短时间用打“∨”方式对全班学生作一次评价。家长会上家长收到这份表格,每位家长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回去后与孩子的交流就比较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优异和偏差的原因,便于孩子矫正不良习惯,避免了以往挨了老师批评回家盲目打骂孩子的情况。专题家长会架起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了家校合作,家长与老师的互助配合。

4、成立家长委员会。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选举一些热心教育事业,有一定教育经验的人选作为家委会委员。主要职责是:组织家长共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并参与班级管理,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5、搞好家访工作。这是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就针对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或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网上家访、专题家访。

6、评选优秀家长学员,鼓励家长参与各种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及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鼓励家长把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介绍给大家,使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社会的事、学校的事,同等重要的还有家长。只有家长、学校、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才会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灵。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题研究以来,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仅以2012来看,学生在各学 14

科竞赛中再次创佳绩,物理、数学、英语竞赛中,我校学生不仅夺得了全县最高分,而且一等奖获奖人数也位居临猗县第一;而在艺术、体育也不断创佳绩:何晓珊辅导的学生美术作品作品《历史不会忘记》在24届中小学艺术节中获二等奖;杨华老师组织的合唱艺术节中获一等奖,初三中考体育成绩全县第一名。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加课题实践的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共24篇,其中杨建兵同志的《浅谈中学家校教育合力的建设》获中国教育学会国家级二等奖;李丽同志撰写的《中小学家长会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发表在《中国教师学刊》上;王冰洁同志《谈家长会的多元化创新》发表在《现代教师》上;米婷同志撰写的《如何提高家教课堂的实效性》获省级一等奖;王婷同志撰写的论文《让学校与家庭的零距离接触》在运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李虹同志撰写的《初中家长学校情况调查》获得县论文一等奖,张稀奇老师撰写的《让家长委员会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获县一等奖等等。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校在2010年开始就已经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心理教育覆盖到了家庭教育方面,为学校教育增添了无穷的后劲。同时通过家长这一群体,使社会认同“心理教育”,并在社会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使我校成绩再上了一个新台阶,被群众誉为最满意的学校。

五、研究的结论和反思

(一)结论

1、研究表明:举办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供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2、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家长的素养、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社会地位、家庭幸福观等等,而且还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它更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社会的合力才能完成。

3、研究表明:家校多元化联合办学模式是适应本地初中的一种办学模式,它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了家校联合,对提高和完善家庭教育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反思

1、家庭教育不是几次家长会、几个家长培训就可以敷衍了事的。它需要扎扎实实来做,而且还要做好。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抱着一种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坚持不懈,才可以真正做到。

2、改变长期以来的家教观念和以往家长担当的角色。传统的家教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彻底改变家庭的教育理念,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全社会动员,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氛围。

3、呼吁家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容易生搬硬套,总认为别人说的都是好的,最后结果却成了邯郸学步。我们呼吁家长应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参考他人意见,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孩子的家教方式。

4、我们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想法、做法都不够成 16

熟。我们家长学校的效果还不能优化所有家庭,总有些学生和家长我们照顾不到。

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还将继续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我们将把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研究,争取拓展一片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作者 张晶www.xmsonger.net

2、“如何着力提高家长素质”中国教育先锋网

下载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下学生管理研究论文[定稿]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管理。“二元制”管理模式出现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和学生管理理念冲突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下的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高校学生群体,在文化基础、家庭背景、价值观念、学习动机等各方面都有其特性。通过对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群体的个案分析,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中“......

    风险管理对策研究论文(五篇范例)

    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风险。随着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

    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内在的、必然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城市化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结构,而且改变了......

    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一)提高相关人员对学生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学生信息管理相关人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和信息管理老师,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来彻底提高对学生......

    法治化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5篇)

    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以创新为灵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改革也逐渐席卷中国高校。法治化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矛盾——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论文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网络经济的出现给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各行各业都要适应网络经济的新形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关键词: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