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下学生管理研究论文[定稿]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管理。“二元制”管理模式出现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和学生管理理念冲突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双方工作权责不清,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化身份缺乏认同。完善“二元制”管理,高校要准确定位学生工作,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关键词: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新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单单依靠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似乎有点身单力薄,国家对这一问题也越来越重视。[1],中共中央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首次把辅导员和班主任区别开来,提出了年级配专职辅导员和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体系。2005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各地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常熟理工学院于2012年在分析辅导员单一管理模式利弊基础上,提出了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管理模式,即: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协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模式,与辅导员单一从事学术管理工作相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矛盾,尤其是在学业指导上,班主任更加专业,更有说服力,也更有针对性。
一、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问题表现
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管理中,从理论上讲多了一层管理力量,可以增强管理效果。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多头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站立立场不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看法不同,对彼此的角色期待不同,因此并不一定会出现1+1>2的效果。具体来讲,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管理模式常见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学生管理效率低下、彼此学生管理理念冲突。
(一)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在辅导员单一管理体制向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过渡的时期,很多班主任迫于评职称等现实压力而从事班主任工作,不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职责,以帮助者的角色与辅导员互动,这样不仅不能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反而因为班主任队伍参差不齐,而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下降。“二元制”以前,所有信息由辅导员直接传达给学生干部,现在要先告知班主任,尤其是涉及到班级同学入党,奖惩助贷等信息,需要班主任确定名单,这时候,一个年级十几个班,总会有一些班主任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但是年级辅导员唯一的办法就是催促而不能替班主任做决定。可见,班主任队伍参差不齐,拖拖拉拉,信息传递多了一个屏障,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理念易冲突
一般而言,辅导员岗位的选拔侧重于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应聘者,这一群体在引导大学生时,往往会要求他们平衡专业学习和其他综合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学好专业的同时,锻炼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发展。班主任队伍是专任教师,在引导学生时,更加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其他能力的锻炼与成长。现实中,不乏有些班主任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引导学生,比如,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参加过学生组织,也没有参与过校园文化活动,所以反对本班同学参与学生组织,阻止班级同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为那是浪费大学学习时间。对于学生而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注于一身,会无所适从,进而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辅导员班主任双方工作权责不清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杂,范围广,既包括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如学生党建,团建,班风学风,奖惩助贷,社会服务,信息统计等,又包括发展性工作,如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这些工作中“二元制”之前都是由辅导员完成,“二元制”之后,以上的工作在分工和责任上界限并不清晰,很多班主任在观念上对学生工作性质认识不足,认为班主任仅仅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解决专业学习困惑,其余的事情还是由辅导员来负责。此外,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不同,辅导员是不参与教学的坐班行政人员,而班主任是不需要坐班的专任教师,备课,上课,科研占据了很多精力,平时在校时间少,与班级同学接触很少。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班主任工作责任流于形式,而辅导员迫于学生工作的整体节奏而包办工作。
(二)高校对学生工作定位不明确高校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定位不明确,使得班主任和辅导员很难出现合力。大学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学生工作应该从两个维度上开展:服务性与育人性。做好服务工作,就是要做到事务性工作的精细化,系统化;做好育人工作,就是要从思想引领,境界视野方面做好引导。高校只有从这两个维度定位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才能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合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化身份缺乏认同
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理论基础是双方协同工作,彼此工作内容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双方只有在全面的理解彼此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性质,才能发挥好自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然而在现实中,无论是辅导员自身还是班主任,都对辅导员职业化缺乏理性的认同。从辅导员自身来讲,由于学生工作任务繁杂,责任重大,辅导员往往迷失在事务性工作中,往往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要么是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第三梯队,保证学生不出事就行;要么是学生的“家长”、“保姆”,什么事情都与其挂钩,这种状态容易使得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工作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比较低,不注重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讲,辅导员往往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在现有的高校人事体制下,大部分的辅导员还是人事代理性质。而班主任是任教多年的专业教师。当专职辅导员面对那些年长、经历多、资格老的教师班主任,往往在工作布置、检查和协调方面都会出现“难以施展”的尴尬局面[2],班主任普遍对辅导员缺乏一些基本的身份认同,这会给“二元制”的持续推进带来很大阻力。这些阻力主要体现在: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专职队伍,他们一方面承接着学校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团委、组织部等机关部门的信息发布,并将信息整合之后,有选择的传达给班主任,另一方面又要协调处理班主任反馈的班级同学的问题。但是当班主任对辅导员工作缺乏身份认同,信息的传递就会受阻,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局面。
三、完善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校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事务性工作和教育性工作。事务性工作:即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与单一性,可以批量处理的工作。此类工作更侧重于为学生方便快捷的开展大学生活提供各类服务。比如,学生证办理、校园卡挂失、成绩查询等等。这一类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占据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如果能够正确认识,从学校层面可以建立统一的服务机构,比如,常熟理工学院建立了学生事务大厅。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把辅导员从这些事务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其他工作内容。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由学生工作处总负责,学院辅导员协助轮流值班的形式开展。教育性工作:即制定一系列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能力,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此类工作需要个性化的指导,因材施教,这是学生工作的重心,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去完成。在学生工作中,最难的工作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是转变学生的观念,提升学生思维的境界,转变看问题的角度,让学生本来认为对的事情,通过共同的分析,认识到思维的局限,并主动地接受思想引领,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教育性工作,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点面结合,合力完成。辅导员可以从“面”上,开展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培养,引导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好宿舍文化建设,以学生第二课堂为抓手,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可以从“点”上,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学风建设,班级制度,班干部的培养。结合专业学习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做好学业计划,职业生活规划,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四年里的学习目标,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班主任主要是以班级为阵地,做好班集体的灵魂引领。大部分的工作需要与学生个体面对面的进行沟通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
(二)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
高校中的专任教师,其工作任务主要是两个层面:教学和科研。在很多专任教师的观念里,班主任工作临时的,是附加的,甚至是本职工作之外的。因此,辅导员班主任“二元制”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育人责任。否则就容易出现,“二元制”管理的“盲区”。比如,班主任并没有深入到班级管理中,而辅导员又不了解情况,认为班主任都已经很熟悉班级情况,不再过问各个班级内部的事情,导致了有些同学处于辅导员班主任“双不管”区域。有些班主任并不擅长处理班级事务,也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去请教,班级同学对于班主任不认同,不信任,甚至“唱反调”,很多工作班主任无法推行下去,而辅导员无法顾及到每个班级,每件事情,导致有些工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此,要强化班主任的育人责任。转变班主任的观念。让班主任认识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开始独立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个过程中,一个好的引路人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这个角色就是每个大学生的引路人,大学班主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同虚设的角色,而是比任何一科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大得多。一个班级的学风,精神面貌很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领导管理能力。建立班主任工作规范。高校学生工作处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台班主任工作规范条例,明确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分工和工作责任。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再结合专业特点,细化班主任工作规范,做好辅导员的分流工作,确保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有序开展。比如,可以通过要求班主任记录工作内容,要求班主任进宿舍,进班级,与任课教师交流,与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从量上保证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注重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加大奖励力度。如何评价一位班主任工作的成效?一方面可以通过班主任工作记录,确保量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班级同学的表现上进行考核。比如,同年级内,各个班级的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情况,计算机二级通过率情况;学年度的班级不及格率,班级宿舍的优秀率,班级同学的获奖情况,班集体荣誉等。通过比较,可以基本上衡量一个班级整体学风和班风,以此作为班主任奖励的主要依据。从全校层面制定一定的措施加强对班主任的奖励力度,比如,在年终绩效津贴中加大物质奖励,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优先考虑优秀班主任等。
(三)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二元制”管理模式中,辅导员是学生工作处与班主任之间联结的纽带,对“二元制”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教育部连续颁布文件,要求各高校充分认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要求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但是现在中,很多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线并不清晰,职业发展道路不畅通,辅导员无法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联结在一起。有的辅导员到社会上兼职做一些工作,有的辅导员边工作边考博,为将来转成专任教师做准备,还有的辅导员准备着各种考试,为将来跳槽做准备,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二元制”管理模式中对辅导员的职业要求。首先高校要采取一定措施,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让辅导员从日常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缓解辅导员因为时间紧、无精力开展规律性、科学性研究的局面。可以实现由以往单凭实践经验向理论指导加经验积累相结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变,确保思政工作的专业化,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一门具有内在规律和技巧的教育科学[2]。专业化的辅导员发展道路,可以使“二元制”发展少走弯路,是“二元制”有效推行的主要途径;其次,高校要拓展辅导员职业发展渠道,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是人事代理性质,这使辅导员产生“边缘人”的心理,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辅导员工作中。
高校应该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审,以及岗位晋升等方面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发展的渠道,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比如,打通辅导员与专任教师之间的鸿沟,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辅导员,可以转为专业教师。而对于满足一定年限并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可以进行干部转岗等等,对于有能力、有意愿一直从事辅导员岗位的,高校要提供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设置副教授级辅导员,教师级辅导员等。总之,高校应该既要信任辅导员,给他们压担子,又要培养他们,将他们纳入干部、教师培养计划中加以落实;既要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又要提拔重用和落实待遇,不断改善其工资、奖金、住房、职称、职务等,解决其后顾之忧,稳定辅导员队伍,使其把学生管理工作与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更专业、更系统、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邹茹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
[2]王振钰.高校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队伍模式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
第二篇:人类文明二元结构研究论文
1、什么是文明?
海德格尔讲:从词根上找。现在,我们就从词根上看“文明”是什么。“文明”和“文化”是两个词义相近的概念。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的cultura,本指“耕作,居住,尊重”的意思。文明-civicization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vs,原是“城市国家的,公民的,国家的”意思。
从词根上可以看出,文化主要指人的生活,文明则是针对人的“性”而言的。梁漱溟先生讲,所谓文化,“不过是人们生活的样法罢了”一语可谓切中要害。较之“文化”一词,“文明”一词的内涵要少,“文化”一词涵盖了“文明”一词的。人是社会化才能生存的动物,而“文明”则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描述,它与“野蛮”一词是对立的。关于“文化”、“文明”的定义多种多样,仅“文化”一词,正式出版物中,定义就有160种之多,其间不免存在歧义。在本文里,我们是从词根上理解“文化”与“文明”一词的,关于“文化”我们作梁漱溟先生的理解,而“文明”,在我看来,则是对人的“社会性”的描述。
2、人类二元文明的生物学原因。
以肤色等外在标识来划分,我们人类划分为三大种群。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尽管种族不同,但我们人类之间可以混血。单从可以混血这一点看,即可说明我们人类是同源的。我们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的文化、文明应从这个整体来把握。
生命的基本意义有四。一曰“生存”,二曰“延续”,三曰“提高”,四曰“永恒”。所谓“生存”,就是每个个体生命都有维护他生命的本能。当然,要“生存”,必须获得一定的物质支持,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生命是不能存活的。马克思主义讲: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足见经济基础的重要。所谓“延续”就是生命繁延的能力,此与“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弗洛伊德视“性”为文化的主要动力。所谓“提高”,就是泛指人类的活动。艺术活动是生命提升的重要手段。艺术审美有二。一是创作本身,二是欣赏。艺术化的创作本身与人的生命机体有一种契合感,从而使人产生美感。一切出乎其类,拔乎其粹的东西都具有欣赏的价值,人们之所以欣赏,是满足了人们“提高”的欲望,从而产生一种美感。在此,我们所言的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单指给画,、舞蹈等狭义艺术本身,其它如比赛、冒险、英雄崇拜等等,都属于艺术审美的范围。我们从事一项活动,这项活动与我们生命机体有一种契合感,使我们感到美,即可视为艺术审美。凡是他人强之我们的东西,我们对此欣赏,赞叹,崇拜也是一种艺术审美。美国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人们的“生存”基本解决以后,人们更多地是追求“成功”。所以,在美国,亿万富翁并不是人们的偶象,人们更多地是追求个人的成功,人们更崇拜英雄,这事实上是一种艺术审美。
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之所以进化成一种高级的动物,是我们人类自身有一套促进生命进化的机制。我们为什么反对“克隆”人,因为“克隆”是违反生命伦理的。所谓“克隆”,只是生命的机械重复。而两性繁殖是通过两性基因的重新排列组合,这种排列组合是多种多样的,从而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他的独特性,生命就是在这种多样性的选择中实现了他的提高。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生命形式,他不仅慈幼,而且敬老。而动物仅有慈幼的一面,敬老是生命的高级阶段。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他还有永生的欲望。这就是宗教产生的原因。宗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要素,因为只有人类这样一种高级生命形式,他才有永生的欲望,而宗教则能给人类提供这样一种终极关怀。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来界定未来世界的格局。无论是“冷战”,还是“冲突”,都是强调了一种对立性,而这种对立性正是促进我们人类进化的有效机制。亨廷顿在他<<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有一段话。也强调了这种对立的天然合理性。“憎恨是人之常情。为了确定自我和找到动力,我们需要敌人。”(135页)
人类文化(文明)的二元结构形式是基于人类自身的生物学原因。人是不同的。人的不同,不仅在肤色的不同,人的性格,气质也是不同的。而人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又导致了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生存方式的不同,而这又导致了文化(文明)的不同。
大量的归纳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气质与“血型”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就是说,人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可以归结为“血型”的不同。这主要是日本学者大量归纳研究的结果。
人类的“血型”可分为四种,A、B、O、AB。其中A、B两种血型是基本血型。有了这两种血型,即可生成四种基本血型。而大量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基本,就是A血型和B血型刚好是两种性格相反的人,从而使人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文明)路向。
B型文化:感性的、形象的、情绪化的、动感审美。始创性强,善于尝试新生物,是文化的始创者。其社会性(“文明”)方面,追求大一统,暴力原则。个人能力偏重于治“物”。
A型文化:理性的、逻辑的、抽象的、情思审美。善于吸纳,累积,是文化的成型者。其社会性(“文明”)方面,宗血,契约观念。个人能力偏重于治“事”。
孔子讲“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亦可作为两种血型在性格上的大致分野。“智者”代表了B型人,“仁者”代表了A型人。
3、何为人类文明的二元结构形式。
首先从“奴隶制”说起。人类的“文明”(有组织的性)起源于“奴隶制”。人类文化的亦得益于“奴隶制”。对此,恩格斯、尼采都有过阐述。恩格斯:“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和。”(《反杜林论》),同时,尼采也认为“任何真正的文明都需要奴隶制”。
奴隶制体现了“暴力原则”,是B型文化的产物。四大文明古国(、印度、巴比伦、埃及)都是奴隶制文明。当然,独中国文明延续至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国文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二元文明的结构形式。B型文化的夏人孕育了法、墨的思想。A型文化的商人孕育了儒、道的思想,正是这两种文明交替支配着中国的,使得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古埃及、巴比伦的奴隶制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希腊文明(文化)正是在古埃及、巴比伦的基础上孕育形成的。
希腊文明孕育了科学思想。什么是科学?有两点,一是的。“科学”之“科”字即含有“分”的意思;二是理性的精神。应当说,科学的分析方法源于B型文化,科学的理性精神源于A型文化,科学思想是人类二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而这正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完美性。
真正过科学的人,都知道数学对于科学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源于数学精神。科学的数学精神源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同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在精神上有共同之处,是一种B型文化。(当然,对此需要有专门论述,在此我们只作这个结论,因为篇幅所限。)
B型文化对本体的把握,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言:“一切都是数。”
A型文化对自然本体的把握,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当然,所以在此谈及“科学”,是有感于“数学公理化”在科学界的曼延,这是片面的,也是非理性的,科学必须回到“理性”。
我们知道,代表当今科学文化最高成就的是西欧(包括北美)和日本。而日尔曼民族、大和民族恰恰是没有创立过奴隶制文明的人,他们今日的文化恰恰是吸收他人文化的结果,无非是更善于吸纳、累积、成型罢了,这是一种典型的A型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优势、盛气凌人,唯我独尊,是浅浮的,短见的。须知,人类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离开了这种二元结构,文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面对萨拉姆的专制,美国人委实看不下去。但是,没有奴隶制文明,也许日尔曼人仍处于蛮族状态,他们的开化,曾得益于这种专制。但是,二元文明的对立性,也决定了冲突的必然性。“为了肯定自己,找到动力,我们需要敌人。”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理由,也是我们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一阴一阳谓之道”。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变”是永恒的,关键是要知“变”。须知,物或因相异而相吸,亦或因相同而相吸;物或因相异而相斥,亦或因相同而相斥。这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萨拉姆今天是美国的敌人,或许明天他会成为美国人的朋友。“秦亡而楚汉争”。.<<易>>之道,在识“变”,正如亚圣所言“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4、展望二十一世纪
如果说十八世纪是“理性”的世纪,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廿世纪是对这种“理性”的反动,廿世纪,在上,则是“数学本体论”思想的泛起,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确立了“非决定论”的认识论思想。在上,则是普遍对经典传统的反叛。上,廿世纪则是社会主义蓬勃兴起的世纪,公有制的大一统原则和暴力主张,使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新世纪伊始,世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虽然现在还听不到“回到理性”的呼声,但世界却在悄悄地“向右转”,传统和经典,重又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美国,保守的共和党人重掌了政权。在西欧,各种右翼组织纷纷登台亮相,法国业已实现了右的总统,右的政府的单一政治模式,结束了右、左分治的局面。在德国,左翼的社民党总统施罗德支持率在下降。在俄罗斯,普京则彻底摒弃了叶利钦极端非理性的为政作风,以稳健的风格向西方靠拢。在日本,则一直是右翼政党执政,小泉内阁唯一比较左倾的田中女外相,也不知何故去职。唯一比较例外的是的,一贯保守、右倾国民党人则失去了政权,而有“街头政治家”之谓的陈氏水扁却成了“总统”。在此世纪风云交汇之际,不由使人想起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秦因暴得之,亦因暴失之,但他形成的大一统局面,却一直泽荫后世,与当今印度的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秦以后,两汉尊孔,魏晋崇“玄”,隋唐礼佛。儒、释、道实是一也,理性精神持续了近千年。直至唐末黄巢起义,才彻底打倒世家门阀的制度。过五代十国的混乱,到北宋才又有儒学的再度复兴,宋、元、明、清,儒学又兴盛了近千年。直到“文化大革命”,对儒学的反动才达到极点。大约是一千年一个周期。
现在,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伴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向右转,作为对廿世纪的反动,“回到理性”,将是廿一世纪的基本主题,人类或许又要步入一段漫长的理性,这不仅是新世纪的主题,也将是新千年的主题。人类就是这样,有建设就有破坏,然后在废虚上进行更好地建设,由此,不断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有他存在的理由。人类需要不断地进步,因为这是生命的意义。
第三篇:高职学生管理辅导员管理艺术研究
高职学生管理辅导员管理艺术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蓝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的心理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从当前的招生现状及家庭比例来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辅导员的工作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如何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各个辅导员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当前高职学校辅导员在管理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缺乏热情。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高职的招生人数日益上升,高职院校就此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要求的越俩越多,而这些工作也会落实到辅导员身上。现如今,不少高职院校处于辅导员岗位人才稀缺状态。在不少人看到,“辅导员”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保姆”,不仅工作量大,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还比较低,有不少人都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琐,处理传达学校的相关指令外,还要对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尤其在学习与生活的协调上,都需要辅导员全力以赴,无形之中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缺乏一定的工作热情。(二)经验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选择辅导员的任职人员时,通常选择本校毕业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不仅缺乏辅导员所具备的管理能力,还缺乏辅导员工作经验。辅导员岗位不受欢迎、缺乏辅导员岗位培训机制是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三)方式存在不当。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时,依然运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意识具有较高的束缚,完全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使学生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时,完全忽视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意识,导致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责任心。另有部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并没有秉持公平、公正的管理原则。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意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十八、十九岁,是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反叛心理较为明显的时期。在此期间,学生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严格限制学校学生管理规范的使用,其效果可能会很差甚至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因此,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必须注意方法。如今,学生积极思考,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力。辅导员在引导自己的兴趣和行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我有一个学生,他从入学以来就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喜欢逃课。我知道在那之后,我并没有立即批评或忽视这个学生,而是观察他,找出他的优点。后来,笔者了解到学生思想开明、慷慨大方,喜欢参加各种活动,所以关心自己的各种比赛,鼓励自己参加。这个学生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从心里记起了他。从那时起,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摒弃传统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坚持创新与以人文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展开管理及辅导。受家庭、社会、以往经历的影响,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由于还没有进入到社会其人生观、价值观等认知上可塑性比较高,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教学体系。(三)完善高校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学内容包含的种类比较多,不仅仅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包含有心理方面的内容、法律方面的内容以及政治方面的内容等等,另外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其教学内容、教学深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即将毕业,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将德育教育放在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德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对于一些老旧的德育教学内容,应该果断的进行去除,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四)协调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随着班级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再加上家庭环境的关系,独生子女比较多,导致学生在处理自身矛盾的时候不计后果,一味的考虑自己的感受,忽视他人。因此,辅导员在为学生工作时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和整合“平等”、“互助友爱”、“团结”的原始价值追求,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针对学生自身特点,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尊重和理解职业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在校精神需求。(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说服和引导的能力,不要虚设理论,还要考虑如何使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接受学生,通过生动的形式形成微妙的影响。更少的批评、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在学生管理问题上,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辅导员来说,这个职位起着过渡的作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辅导员提高自身的素养要求和管理能力,还需要学校重视增加辅导员的培训机会,使辅导员能够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加强学生管理教育,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四篇: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一、“3+1”办学模式下即将遇到的学生管理问题
在“3+1”模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将有巨大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可预见的问题梳理如下:
(一)身份转变导致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由于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比以往提前离开校园到企业上岗实习实训,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在适应工作的同时也面临双重压力。以往在校园中单纯的人际关系变为企业中复杂的人事问题,在校园中学业时间安排相对轻松,而到企业之后生产劳动工作非常繁重,管理非常严格。这对于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必将产生思想上、生活上的一系列压力,导致学生容易对人生定位、职业定位产生怀疑、困惑,进而对独立学院“3+1”办学模式产生怀疑。
(二)管理主体的缺位导致安全隐患
“3+1”办学模式教学改革对学校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后,大多要住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住所,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错误地认为学生离开了校园,就不用为学生的安全负责,出现“甩包袱”心理。同时,用人单位则从用工管理角度出发,错误地认为自己只用承担实习生的工作引导、技能教学等任务。双方的认识误区很容易导致管理主体的缺位和在外实习生管理难度的增大,进而产生学生在外实习的安全隐患。
(三)管理理念对管理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3+1”办学模式中,校方和企方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矛盾对立方。学校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很大区别。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教学科研。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组织,对人员的管理是从效益和效率出发,以利润和对企业的价值为衡量准则。校企双方的管理文化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另外,校企双方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角度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大学生。而企业考虑的首先是使用人才,如何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价值。可见,校企管理理念和用人角度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影响“3+1”办学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如果单纯地以企业考核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必将弱化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增加管理难度。
(四)利益矛盾使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实效性降低
在“3+1”办学模式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岗位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更多的是从事重复而繁重的工作,这时校企合作的利益矛盾也将凸显出来。企业往往会把学生当作正式员工来安排工作,甚至是当作廉价劳动力来用。学生在经历繁重的劳动后得到的报酬往往不高,休息时间不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集体罢工等事件。另外,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对未来的憧憬的,而真实冰冷的企业管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微薄的收入导致学生情绪的不安和低落,这些都会使管理实效大大降低。总之,校企双方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对上岗实习学生管理实效性的大打折扣。
二、“3+1”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对策
针对“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作出以下管理对策分析:
(一)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是由学校教师讲解一些专业前景、求职理论等,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提不起兴趣。在“3+1”办学模式下,由于学生大四一年要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应该将相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文化提前融入到学生大一至大三的学生生活中去,提前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要掌握的相应技能要求和企业文化。其次,学院在进行学风建设工程时应将现代企业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创新理念、安全生产要求、效率优先、服务至上等纳入进去,使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这种意识的引导和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为更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据调查,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为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从新生抓起,安排新生全部入驻部队进行全封闭式训练。另外,在入学教育中加入本专业就业方向、职业引导教育等内容;开设社交礼仪修养、人际交往困境突破等选修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文化名人来院进行讲座。
(二)利用岗前培训和思想动员使学生尽快转换角色
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这个难题需要通过上岗前的培训和思想工作解决。首先,校企双方联合召开学生和家长动员大会,将“3+1”办学模式对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解释清楚,消除学生和家长的顾虑;其次,企业需将上岗要求、企业文化、相关制度和企业的发展历史等告知学生和家长;第三,会后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任务,更要从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角度去对待上岗实习经历,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心理准备,尝试多从企业角度看待工作,以一个职业人的精神完成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三)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上岗实习中的作用
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一直都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主力军,所以在“3+1”办学模式下,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更应该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在派去企业实习的学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管理和生活管理。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担任小组长,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业余活动,拉近实习学生的距离;加强自我管理,每周由组长向学院辅导员汇报实习进度、学生思想状态等。
(四)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勤保障
由于“3+1”办学模式仍处在尝试阶段,各方面制度尚待完善,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此项工作的规范运行,规避各类风险。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在实行“3+1”办学模式后针对实习实训工作相继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集体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和相应文件,规范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后勤和经费保障。学生上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课题,领导应充分重视,将其列入学院整体工作中来。学院应给予此项工作充分的财务预算,用来支付实习指导老师差旅费、企业实习费、上岗前的教育活动开销等。
(五)重视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学校和企业都不可忽视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及时发现问题。首先是对各类学生的分类引导,对于家庭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抗压能力低下等各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习带队教师要有准确的掌握,要做到有备案,经常关心、谈话、引导。其次,企业方的管理人员也应对实习实训学生群体给予思想引导,消解学生适应工作的压力,及时解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制度等,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实习实训的学生。例如人文科技学院在实施“3+1”办学模式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并颁发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三级机制方案(试行)》,建立一级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二级为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心理委员的三级机制,及时反馈并解决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六)严格遴选合作伙伴、明确校企定位
本着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学院在遴选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时应严格考察企业资质和所需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另外还应该考察合作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是否科学,避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产生自杀、精神失常等恶性的事件。另外,负责教学的部门应提前和企业对接实习次数、实习时间段、实习期间管理方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体教学计划,不可为了实习而忽略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也不可安排过多的理论课程而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缩水。企方在教学计划安排好之后,应调整好本企业各项工作,保障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人数接收计划实习学生。此外,应明确校企定位。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后,在学生管理上,应明确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所以在实习实训期间,企业应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首先要做好服务,其次对于接收学生较多的企业,校方应派驻带队辅导员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七)文化融合、互利共赢
校企核心文化虽不同,但在“3+1”办学模式下仍存在共赢点。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但需要学校培养出各类出色的专业人才;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所以也需要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从长远来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双方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大势所趋。如能从顶层设计、管理理念、校企文化等层面立体多维地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必将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知行合一。
第五篇:班主任班级管理素质研究论文
摘要:班级管理的质量水平既能反映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能力,也能看出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作为一名初中的班主任,拥有优秀的班级管理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本课题针对初中的班级管理现状,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素质的重要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素质;全员发展
目前,我国的初中班级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国家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而良好的班级管理水平,对班主任来说也是自身素质的体现。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又是学生发展的平台。因此,班主任处理好班级管理在维护学校发展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升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兴国的要求。
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素质研究的重要性
1.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国家的教育法规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这表明了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班级管理应该做到紧跟时代脚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
2.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关注,学生的自尊心都受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保护,也就实现了班主任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化的班级氛围。
二、初中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1.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的青春发展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幼稚与成熟之间波动,反抗心理居于上游,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好奇心也比较重。中学生在班级中受到班主任的约束,班主任采取一些措施来纠正他们身上的缺点,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是屡教不改,这是由于他们所处年龄段的特点所致。面对着学习与老师及家长带来的压力与烦恼,面临着心理矛盾的交织缠绕,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是不够来抵抗这些心理与外界带来的压力与负担的。
2.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比较强,而且自我存在感非常强,亟须得到身边人的认可与赞同。但是,某些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简单说教,而没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无法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地位受不到重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率也不高[2]。
三、全员发展视角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实施措施
1.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管理能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决定着一个班集体的质量。为此,需要培养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引导班主任多读管理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且把书本上的知识与专业技能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思想等,使班主任了解当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形式,获得理论方面的指导,学习一些专业技能。
2.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家长是班主任获取学生基本情况的重要来源,班主任可以与家长交流探讨,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班主任要做到积极与家长沟通,互相交流。
3.建立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级管理应该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想法与要求。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共同制订合理的班级规范守则,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管理一个班集体的过程也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班主任要努力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学生共同建立规范、民主、科学的班级守则。通过学校、家长与班主任三方的努力,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邃霞.东莞市D初中班主任胜任力实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2]王岩.城乡结合部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问题研究——以长春市某中学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