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业管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普遍存在的现象,介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业管理;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一体化则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一体化正是符合了这一趋势的要求。如何通过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市场相对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日趋成熟,从1981年深圳的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至今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物业管理也由当时的单一模式发展到了现在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市场的不断成熟也对高校的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多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企业一直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但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缺乏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机制。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门都提倡校企一体化的合作,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建立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对企业和校方的双向参加都缺乏一定的奖励制度。针对物业管理专业,在选定校企合作的公司方面还会存在着私人感情和人脉关系的原因,是否能长期有效地合作下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上述的原因。校企合作现阶段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办学的主体当中。
2.企业没有积极参与到校企一体化当中,学校缺乏对应的评价监督体制。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为学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对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私人情面及人脉的关系,不少的企业领导与校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所以会出现某些时候企业接收的实习学生的数量过多,企业的负担加重,也导致了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实习的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得到的锻炼机会不均衡,实习的内容不能得到完全落实的情况。有部分的企业接受学生的目的是在于能获取一定的廉价劳动力,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只是分配一些较为琐碎的工作,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培训学生,对于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的学生,并没有达到实习预期的目的。同时也由于接收实习生的企业类型和规模都不一样,下分到每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学生的实践也多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企业的日常工作,看得多,实践少,而学校对此也缺乏一定的评价监督体制。
3.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配套使用校企合作的教材,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实用性。但是在高职院校使用的物业管理专业的教材普遍重视理论知识,对实践知识涉及较少,实际案例也不多,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现状研究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创建于2000年,2006年获评自治区级优质专业,在广西区内同类专业院校中具有领先地位,是学院拥有最多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数量质量最好的专业之一。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的物业及设备设施维修养护知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开展校企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我院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1.改革的目标:通过校企一体化建设,培养高端的物业管理人才,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力。
2.改革措施:
(1)构建校、系、专业三级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执行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决议、决策以及校企合作工作在全校层面的实施,系部校企合作的工作组负责校企合作在系部的开展工作,专业的校企合作负责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在本专业的实施。同时也明确了三层关系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为我院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保障校企一体化建设顺利实施。校企一体化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的合作,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将不同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课堂、顶岗实习等方面来实现人才的培养。我院与广西区内十多家知名物业管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协助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学校向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3)“校企一体化”阶段性实习及“2+1”培养模式。社会需要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扎实,更需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我院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阶段性实习及“2+1”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①阶段性实习。第一阶段的企业实习是安排在第二学期,在学习了物业管理概论、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等基础课程之后进行一周的企业认知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了解企业工作环境和物业管理的工作流程。第二阶段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6~8周的企业专业实习,以员工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采用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更进一步地将所学过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薄弱的环节。第三阶段是安排在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进行企业的顶岗实习。与前两次的实习有所不同,这次实习是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是企业选配员工、学生寻求就业的机会。②“2+1”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业管理专业实行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大
一、大二阶段集中进行专业学习,最后一年将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2+1”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单是以前单纯的实习,而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这两个培育人的环境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2+1”这种校企一体化阶段的实习,让学生在正式领取毕业证之前积累了8个月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以及人际沟通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物业管理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为我院物业管理专业树立良好的口碑打下坚实的基础。
(4)根据市场需要及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培训教材。教材的指引方向和质量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我院物业专业的老师们编写了一系列实践性强、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指导教材。通过现实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更了解企业的操作流程和规则,使得学生能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5)双师型专业团队建设。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宽双师队伍的渠道,健全和完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结合我院的双师型专业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①聘请专家。主要是行业或者企业中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对课程建设方面提出更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资深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和指导,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②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了解企业的流程,加强教师自身的实操能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获取行业的最新资讯,增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学院和企业的双培养,使得这些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操经验。③“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在专业团队当中,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定期指导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建设、课题申报,同时让中青年教师担任一定的职务,分配一定的任务。让中青年教师在短时间能迅速成长,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力量相互配合。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包焱.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2]贾强.未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01).[3]余凡.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技资讯,2012(10).[4]田园.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10(8).[5]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第二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第三篇: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 要 探索在幼教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与动漫相关的素质与技能培养,满足幼教领域对动漫人才的需求,解决学校培养与幼儿园对信息化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幼儿园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培养目标进行双重定位,建立“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校内实训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育与实践协调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动漫;校、企、园一体化;实训资源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09-04
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十二五”计划加大对学前教育发展力度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学前儿童的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对影视媒介制品尤其是动漫作品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方面已经在研究探索中[1],动漫成为幼教领域的重要文化资源。国内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与学前教育的应用相关的动漫实践活动近年来也比较活跃;已经进入市场或正在设计开发阶段的动漫商业产品并不少见,但专门针对幼儿园课堂教学整合应用动漫媒介的研究却很少。多数动漫作品仅局限于娱乐,真正适合幼儿园课堂教学,与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教学相对应的动漫作品却少之又少。
基于以上原因,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动漫制作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培养具有动漫素质的幼教人才成为面临的重要任务。研究现状
2009中国国际动漫教育与人才战略高峰论坛就以“教育创新,人才为本”为主题,探讨动漫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革新动漫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动漫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策略,以推动我国动漫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动漫”“人才培养”为主题关键字,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搜索出相关文献140篇(截至2014年4月),可见国内对于动漫人才培养问题是十分关注的(图1)。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其中多数是针对高职高专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在培养模式上,基本都采用校企合作,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很多学者认为,动漫人才的培养步伐远远滞后于人才需求,致使高职动漫专业毕业生与动漫企业之间不能有效对接,高职动漫专业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3]。也有学者从新形势下动漫人才的就业渠道入手,深入分析研究高校动漫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存在的供需矛盾,为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参考[4]。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校动漫专业培养的是动漫产业的从业人员。幼儿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他们不需要都成为优秀的动漫制作人才,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并使用动漫作品的能力。本文借鉴高校动漫人才培养的经验,从幼教领域的特点出发,构建针对学前动漫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动漫设计、制作中融入适合学前儿童的教学策略,更加注重动漫制作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实用性。即在幼教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与动漫相关的素质与技能培养,解决学校培养与幼儿园对信息化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需求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幼儿园需要掌握动漫技能的幼儿教师。将动漫制作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以动漫作为教育载体,创造性地探索一条幼儿教育新途径,为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种全新视角,是现在要进行研究和突破的课题。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幼儿教师的培养基地,有着优秀的教育资源。许多动漫企业主动找到学校,提出强强联手,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培养动漫人才。学校为适应当前幼教发展需求,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与多家动漫公司合作开设学前动漫相关课程,并与全市各大幼儿园合作,构建校、企、园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幼儿园信息化教学需要的幼儿教师和社会需求的动漫人才,为学生将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了使教学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分别对在校学生及幼儿园发放问卷,对园长、幼儿园教师、企业主管进行访谈。
在对幼儿园园长的访谈中,管理者认为提高幼儿园整体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要,幼儿园需要既懂幼教又有信息技术特长的教师,尤其是动画制作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所以他们渴望有动漫特长的学生。在调查中,幼儿园动画资源不足是动画应用于教学的瓶颈,现在专门为幼儿园教学开发的动画作品少之又少,而动画素材的不足也阻碍了教师制作的热情。
在对动漫企业的访谈中发现,动漫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才匮乏问题,动漫产品的主要受众是儿童,他们急需与学校联手培养懂幼教的动漫人才。而要想开发出受儿童喜爱的动漫产品,就要对儿童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进行研究[5]。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制作出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作品,动漫企业需要依托学校和幼儿园的资源优势,为动漫产品开发打开新的视角,并为动漫产品开发开拓新的渠道。
市场需要“一专多能”的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学生特长和兴趣的不同,对于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和实践机会为其拓宽就业之路。建立校、企、园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动漫专业,优势在于学前课程中的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和基础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可以依托优势资源与动漫公司合作。学前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学习学前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动漫制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动画制作流程,注重实际操作,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动漫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动漫制作技巧的同时,对动漫产品开发流程有一定的了解。而师范类院校所独具的特色,又有别于其他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融入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并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使动漫作品更加适合幼教需求,培养幼儿园需要的动漫人才。
对策
1)在师资上,将学校教师、幼儿园教师与企业教师三方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打造最强师资队伍,破解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
2)在实训上,将幼儿园实习与动漫企业实习相结合,建立强有力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更好地发展。
3)在学生培养上,将培养目标进行了双重定位,即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特长的不同,培养的学生既可以在将来幼儿园教学工作中自己运用并制作简单的动画作品,也可以进入动漫企业,成为幼教类动漫资源开发、制作人员。学生就业形成分流,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在教学资源上,以黑龙江省幼儿园统编教材为基础,制作真正适合幼儿园、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相对应的动漫作品,打造与幼儿园教学全面接轨的资源平台。动漫企业将会从中找到一个很好的介入点,三方联手开发动漫资源,达到共赢。
以幼儿园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设计适合学前专业的动漫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理念是:以幼儿园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实践和获取直接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加大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6]。
以11级学前动漫专业为例,根据课程设计理念,在一年级开设语文、英语、美术、音乐欣赏、体操、音乐、美术鉴赏、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都极具幼师特色,让学生在文学、艺术、教育理论等方面夯实基础;与之同时开设计算机基础、PS、动态速写、矢量绘制等动漫基础课程,为学习动画制作打下基础。
二、三年级以“Flash动画制作”课程为主线,开设动画运动规律、分镜设计、数字剪辑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幼儿园教法课,结合幼儿园教学法进行动漫设计;在实训中将动漫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到一起,形成优势互补。三年级下学期直接进入幼儿园、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践中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了解,形成完整职业能力。
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园一体化,就是将学校中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员工培训以及幼儿园的教学、科研、资源建设等校、企、园活动空间进行组合[7],根据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特点,实现教师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幼儿园、动漫工作室”为活动中心,培养学生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而进行的活动范式[8]。这里的学校专指开设学前专业的师范专科学校。校、企、园三方优势互补,达到共赢。
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设学前动漫专业是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资源,弥补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偏重知识本位的学历教育,项目开发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而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又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如何能把课讲好、讲透、讲明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做好校企园三方的沟通与协调发展是重大任务。本模式(图2)就是力求发挥三方优势,激发动力,做好人才培养。
第一模块:基础入门。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学前和动漫基础课程的学习,安排学生去幼儿园见习,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为学习幼教理论打下基础。同时请企业到学校以讲座等形式进行入门式教育,让学生对动漫有基本的认识。
第二模块:技能培养。第二、三学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理论课和艺体课的基础上,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企业技术专家开始进入。教师、学生、技术专家进入幼儿园听课并与幼儿园座谈,了解幼儿园需求,结合幼儿园实际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这里的小实习是指短期的实习,可以是一天、几天或是一周,学生有目的地进入幼儿园听课,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素材的制作到动画的制作,优秀学生作品可以根据幼儿园需要进行修改,进入幼儿园课堂供教学使用。
第三模块:项目制作。第四、五学期,在五大领域教法课开设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带领进入项目开发制作阶段。结合幼儿园需求,确定多个项目,学生分组,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项目进行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要不断征询幼儿园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合格后投入教学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直到成熟,可以放入资源平台。
第四模块: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将企业和幼儿园作为培养技能的主要实践基地,通过学生的真实工作体验,让他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岗位的工作环境,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进入动漫企业实习还是去幼儿园实习。去动漫企业实习,学生可以运用所学技能为幼儿园制作动画;去幼儿园实习,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技能制作简单动画辅助教学。同时,对于较大制作项目,可由幼儿园提出需求,由企业进行按需开发,学生可以获得部分酬劳,企业也可以创造自身的效益。
校、企、园一体化培养模式将全新的动漫知识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引入学前教育课堂,从课堂无痕过渡到实践,学习就是实践,实践就是学习,运用幼教理念,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结合幼儿园需求,真正掌握动漫制作相关知识,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方向,缩短学生与市场的距离,为动漫创新人才提供第一手适用技能。
校、企、园三方合作是一种适合学前动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幼儿园和学校各取所需,结合三者优势,开辟出一条输送人才的途径。校、企、园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公分,使教育与生产协调发展,学校成功培养人才,幼儿园获得所需人才和资源,企业为自己培养人才并获得收益。随着模式不断深入发展,逐步丰富幼教资源,创建幼教资源平台。实施效果
从2009年至今,一直在进行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发挥特长,同时她(他)们也成为幼儿园信息技术的主力军,主要体现在能够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动漫辅助教学,制作思路清晰、流畅,在动漫制作中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学生制作的动画在幼儿园教学中受到幼儿和教师的欢迎,参加省、市教研观摩课受到专家好评。幼儿园教师以动漫为出发点,撰写了多篇论文并获奖。同时,实验班每年也有部分学生进入动漫企业,受到企业的欢迎。
第四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合作,存在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校企双方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共同推进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以办学模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产学研合作。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创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2]。自此之后,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其中一些院校在尝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无锡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推广了“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就业率和对口率持续增长,专业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林森集团合作打造“订单班”,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多赢的局面。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企业和学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方式较为简单,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
学术界将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按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专业,由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并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二是中层次合作,在浅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深度渗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学校按照企业具体岗位需要培养人才,建立双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3]。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浅层次合作居多,尚未形成科学的和深层次的合作体系。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国家制度保障
虽然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办学问题,提倡职业院校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而且也出台了一些推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尚未制定保障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保障参加校企合作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对参加校企合作学生的劳动报酬的标准、工作中是否与正式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没有从政策层面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无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空间和平台。
(二)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
培养人才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职责,而企业没有义务为培养人才而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注重财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流失。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培养人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何况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不通过校企合作完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增加企业负担,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三)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科技服务水平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成败,同样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自愿开展的合作,但合作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双方均最大程度获益,这不仅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可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规范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利益;二是政府可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为其依法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打开绿色通道;三是可在一定区域内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由集团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在集团内优化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在集团内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按期对各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确保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推进[4]。
(二)建立校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一次性合作较多,有些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主要靠朋友关系,这种合作属于浅层次合作,难以长远发展,若要建立和维系深度合作,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是希望学校为其输送能够直接上岗的新员工,也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希望企业能够接收更多的毕业生,为学校提供实训师资和实训设备,以及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只有切实把握好企业与学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才能更加深入和持久。
(三)校企双方实现三个共同合作
1.共同设置专业。学校应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着力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评估,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确保专业设置顺应时代发展;双方共同根据课程标准,积极开发合作课程和编写合作教材,通过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2.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实训实验设施,优化实训条件。校企双方应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建立“厂中校”,由学校投入部分设备,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教师可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建立“校中厂”,由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人力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为企业提供各项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5]。校企互利共赢将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而持久。
3.共同培训师资。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实践技能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学校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去校企合作单位学习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并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变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技术开发,能够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支持,发挥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2]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00-102.[3]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4-57.[4]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8-120.[5]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7-69.(责任编辑:乔虹)
第五篇:工业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论文
工程背景
“工程”与“科学”“技术”不同,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整体安全、经济,还要与环境和社会相协调。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和有关职业、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①工程教育的生存离不开社会对工程教育的支持,也离不开通过知识拓展、方法创新、工程实践等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而工程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的产、学、研合作以及工业、企业的合作环境。
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
实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规模,扩展多层次人才培养的辐射面,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该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以及广告的设计,具有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实施举措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组成。委员会应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统筹协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对校企合作作出全面的规划,并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及时将社会对高级设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根据生源、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特点及教学重点等,确定动态学分制,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学校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既要深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切实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每年应分批次接受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实习,并选派优秀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工程实践。
3.搭建学校与企业对接平台为加强对人才供求双方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学校与企业应搭建对接平台,组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调查与研讨等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究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考核和评估。学校和企业应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委培,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为了培养工业设计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提升工业设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工业设计专业应在突出的工程背景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