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
校企联姻,共创辉煌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办学典型案例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现代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的企业数多,资源量大,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和研究。为此,园林技术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搭建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构筑科技创新基地,创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
(一)携手农高区,找对婆家选对郎 东营职业学院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成立“农业高新技术学院”,召开了董事会成立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首届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名单和《董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农高区管委会主任罗守玉任董事长,东营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振华任院长。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制定园林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立名师工作站。双方投入,共建实训基地,组培中心、育苗中心等。实训中心框架图;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1
(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专门建立了职校师生实习基地领导小组,反复开会商议校企合作相关事宜。根据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我校师生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领导小组邀请技术专家和校方骨干教师,共同制订了培训方案和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训服务对象、培训岗位设臵、培训批次、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和培训职责等,明确基地培训目标,促进了职校师生技能的提升,实现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双赢”。公司为我校提供园林技术实习工位20个,用于教师和学习的生产实习,公司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辅导工作,选派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担任学生的见习、实习辅导师,这支辅导队伍由20多位富有经验的骨干员工组成,公司制定一系列措施,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分工,将辅导业绩和奖惩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的指导积极性。公司还为实习实训师生提供生活服务,有一次性容纳40个实习学生的住宿条件。当学生碰到具体生活问题时,公司积极与学校协商解决,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保证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 教学生产一体化体现在: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生产中用什么,2 教学中就教什么,就为职工培训什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学生岗位一线实习实行“1对1师带徒”制度、时间保证在1年以上、每月每生发放1800元以上实习补贴、和相应的“绩效工资”、顶岗实习即是学生毕业前的“定岗”预就业,预就业岗位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直接下达各企业,学生毕业可按双向选择就业,直接到预就业岗位工作上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教学效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工作实操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推行严格的“多证书”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即可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校企合互聘互培,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 学院利用同企业“水乳交融”的“近水楼台”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人事关系统一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什 3
么;利用行业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知识更新,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学院大力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每学期分批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近年来已选派了2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1-2个月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了行业、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明动向,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四)学生共育共管,实现校企文化一体化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学院文化建设同农业高新区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校企文化一体化”进行熏陶,从精神和灵魂深处为“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文化思想基础。将“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职业文化要素融入学院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内涵:树立了“教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凝练了“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倡导树立“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培养“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突出培养师生“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教导学生“会求知、会做人、会 4
共处、会做事”,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五)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东营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此,园林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重要举措——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与专业优势,积极搭建育才平台,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使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本专业坚持“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理念,依托基层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把课堂教学推向生产现场,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办学方式上,变上门求学为送学上门,解决了农民上学难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上,变照本宣科为因材施教,开办了“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和“网络课堂”四类课堂,解决了农民学习难的问题;在培训模式上,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解决了农民致富难的问题。根据市场变化、农时季节和村民需要,在农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涉农公司、产业协会、经合组织的生产基地等地灵活举办特色培训班,把培训班直接办在社区活动室、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可 5
视化远程专家咨询系统”作用,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行“菜单式”培训,由专家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农民通过网络进行自助“点播”,与专家网上互动交流。
三、成效与反响 园林技术专业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和实际生产融为一体;同时做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值得欣慰的是,“校企一体化”办学使企业尝到了甜头,他们可以参加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一入学就可以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需技术等纳入教材,搬上课堂,让学生提早介入,提前熟悉工作岗位,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通过共建平台形成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 1.校企联动 能否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企业全方位的沟通和协作。紧密切合企业的需求。从最初的专业设臵市场调研开始。到课程体系的确立和教学实施以及职业素养与能力内涵的界定。整个人才培养环节均以企业的需求为标杆。以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和胜任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己任。可以说。重视企业的需求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基础与核 6
心理念。而校企联动正是学校把握企业需求的唯一与全面的途径。2.联通岗位 通过校企联动准确的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标准的需求后。学院将这些需求内化至整个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深层次联通。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设臵课程,联合编写教材,实施岗位培训,做到了从人才培养方案、课标的制定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整个环节都体现企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从而保证了学生所学为企业所。3.重构课堂 学院配合课程体系的变化提出重构课堂这一概念,重构课堂是指通过重树教学理念、重建师资力量、重组教学环境、重设课堂氛围、重设教学评价等层面重构高职教学课堂。改变原先的课堂设臵和教学模式。提倡将课程设臵在实习实训场地。全方位改造原有教学情境和场所。目前除了公共基础课外。学院其他课程全部实施岗位能力培养的现场教学模式,通过设立实习工场、培训中心、特色教室等各类实践教学课堂形式。形成企业真实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双师共育 具体到人才培养的教学实施中。学院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机制。为贯彻好这一机制。学院采取在企业技术人员中加强教学水平培训,以提高教学能力:学院教师下企业顶岗工作。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的措施。同时督促双方共同 7
制定课程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课程分模块教学。相互沟通。发挥各自特长。从根本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序化的循环运作过程。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各个不同层次。四个方面的首尾呼应、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架构的良性循环。
(二)通过多层次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换 1.首岗适应 所谓首岗适应的人才培养即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因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实现了企业的全程参与(市场需求调研、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学生评估等),特别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实现了学生的所学即所用。达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效果。2.多岗迁移
所谓多岗迁移即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能够适应岗位群的需求。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下企业具有培养人才的强烈需求与责任意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不再像传统的校企合作那样被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操作了解工作原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学生面向的是岗位群。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工作中的多岗迁移能力。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学生的生涯发展。高职教育不再局限于 8
强调某一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而是强调具有适应多种工作的复合能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情境中参与计划和决策的能力。以及个体的一般素质诸如创造力、想象力、事业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从而将一个职业岗位的就业转变为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通过与行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创校企合作全新局面 建设期内,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进一步密切了校企关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密切合作企业数由建设之初的7家拓展到现在的18家,合作领域从原先的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扩大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兼职教师从最初比较单一的课堂教学任务,转变为到现在的参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教学、指导与管理学生实习就业、精品课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技能大赛指导与考评等。专业与企业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校企双方突破原有的模式,实现设备、场地、人员的共享。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实现了与农高区成立了东营市农业生态研究院,创建了组培中心、育苗中心和栽培中心,共同投资2000多万元的建立了企业“教学工厂”,用于学生实训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攻关。实质性合作的开展,扩大了校企双方的规模和实力。通过开门办学,专业主动与行业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 9
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局面。一是校企合作从个别走向全面,将校企合作理念融入办学理念、教师教学科研、学校的文化建设等方面,校企合作从单一的顶岗实习扩展到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文化对接等领域。二是校企合作从松散走向紧密,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态势走向深入。三是校企合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专业教师都有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行业企业也主动来与学院接洽合作。现已与18家企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7个订单培养班,与东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4个园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科技服务收入24.048万元,为行业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专业定位合理,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是专业目标定位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素质高”、“技能强”、“后劲足”、“有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个性培养更加注重专长。本专业开设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花艺设计四大培养方向,每个培养方向又依据企业需求和岗位特点设臵了个性化的特长训练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每个发展方向均有充足的课时来确保“专长”的形成。三是课程建设更加符合岗位能力要求。全部专业核心课程都引入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 10
系和内容,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教育,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促进了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对接,2013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就业率达100%,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
(五)高标准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了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技能大赛训练于一体的共享性实习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校内教学实训要求,还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园林相关行业的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提供了园林植保工、施工员、花卉园艺师、花艺环境设计师等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服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项目组依据该专业面向的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和花艺设计4个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进行资源整合配臵,建设了规划设计2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等11个校内实训室,总面积达到2000m,拥有实训设备653台套,从而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融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校内实训综合平台。按照校内外“条件互补、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与山东正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东方花卉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11
学生与员工合一,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建设了组培中心和育苗中心两个“教学工厂”,校企联合组织生产性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了浓厚的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彰显示范,提升了专业辐射带动能力 本专业牵头组建了东营市园林行业职业教育理事会,成立了园林技术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专业群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将规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对口中职等纳入理事会会员单位,促进了区域校校、校企之间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通过园林技术专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了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提升。通过与垦利职教中心、利津职教中心和青岛平度职教中心的有效对接,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中高职之间培养目标对接,推动了“3+2”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并多次派出专业教师为对口中职师生进行培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赴贵州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对口支援,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交流与指导,并派出专业教师为其园林技术学生讲授职业能力提升和技能课程;与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2013年下半年接收其11名学生和1名教师来校进行专业学习培训与研修,为其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和食宿条件,12 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专门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了专业示范带动作用。
(七)助力新型农民学校,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借助专业优势,编写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花卉栽培技术》等25本新型农民系列实用操作手册,开发了适合农村干部群众的特色课程,使培训内容系列化、具体化、乡土化、实用化。依托农业部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助推农民创业增收,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基地,围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培训群众2623人次,技能鉴定2350人次。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工学交替等方式,重点围绕农业与农村服务业、林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和农民创业开展了多种“阳光工程”培训,组织教师开展进村入户活动,开展了植物保护、树木繁育、新品种引进和树木修剪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科技示范户212户,培育致富带头人1000多人,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养了一批农村科技人才,真正达到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目的。2013年7月29日,中国高职高专网专文以《布好三枚子 下活一盘棋》为题,对本专业新型农民学校教育培训的典型经验头条推荐发表;2013年8月15日,《大众日报》以《高职服务到田间 惠农硕果香满园》为题,对本专业服务三农的经验做了典型 13
介绍。
四、政策建议 学校依托行业为平台,架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构建了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下企业培训深造的合作体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我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8%,这些都是得益于校企的紧密合作。当然,我们也看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近几年,政府非常重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各种政策出台很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但是这些政策只是如何重视校企合作,具体的优惠和扶持等相关政策很难看到,学校跟着政府要重视校企合作,但企业却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政府和学校的热心并不在意或不太积极参与。
(二)随着绩效工资的实行,学校经费严重不足 校企合作必须要有经费的支撑,现在工办学校普遍实行绩效工资,有限的教育经费很难投入到合作办学上,如师资培训、设备购臵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政策不到位 虽然政府非学重视校企合作,但真正涉及到的具体政策却无法落实,合作的企业得不到政策的享受,聘请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学校紧缺人才都不能自主招聘,企业优秀尖子进不了学校,还有校企合作好多问题得不到上级政府部
门的支持。“校企一体化”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制度化、经常化和科学化。15
第二篇: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路达)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 ——厦门兴才学院 &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一、合作目的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合作过程
从2009年至今,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先后派出机电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先后5批到路达进行顶岗实习。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我们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1年5月,我校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首届二次会议,会上本专业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深化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重构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做法包括:
⑴共同研讨、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体系; ⑵共同开发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设计来自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
⑶合作开发课程、编写讲义教材,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⑷企业承担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在2007级、2008级机电专业与路达公司顶岗实习的良好开展基础上,我们2011年5月份和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一门校企合作课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该校企合作课程安排在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一线开设,时间为8+1周,其中在生产性顶岗实习8周时间里的每周四晚上和周六全天,安排企业工程师分8组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共(2+5)×8=56个课时,8周训练完毕后择优留下部分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技能对口培训。每个组在一个部门先实习4周,后四周与其它部门的组轮换岗位实习,每组的企业实习负责人在实习开始就先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在这4周内通过实习独立完成项目,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专案进行评估打分,每个小组在这两个实习部门的专案成绩总评即为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这门课程的成绩。这门课的教学采用“一课双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撰写授课教案等相关教学文件;由路达公司的工程师承担课程主讲任务,学校按兼职教师级别和授课时数支付相关技术人员课酬。学校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时(周四晚理论课、周六全天实践课)要给予专业的指导,在生产一线实习期间协助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和思想工作。学校教务处督导办、二级学院督导小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学生管理队伍抽调专人组建质量监控小组定期下企业开展对本课程开设情况的过程监控。
三、合作成果
经过我们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校企合作成果显著。⑴建立业内咨询小组
小组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等骨干人员组成。该小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 2 助我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五是共同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⑵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机电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三嬴热点,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
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我们以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进行校企合作研讨,以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的拆卸、装配、调整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论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确立。
⑷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校已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双向选择,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我校的优先毕业生。⑸ 企业参与特色课程的建设
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特色课程的建设,实现了从实际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懂得感恩心理
学生在厂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踏实,认真学习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要领,学会成品的检测方法,对工厂的管理有更深的体会,明白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明白了精确管理、精确计划、务实操作的重要性。艰苦的实习让他们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辛劳,激发了他们的感恩心理。⑺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把课堂建立在路达的生产车间,利用其设备先进的优势,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带实习的校内专任教师与路达的企业兼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专案的完成,并共同对专案做评估,项目由企业业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完成后直接用于生产。具体完成的项目名称有试水机的plc项改造、试水机电路的改装、试水机气密性的检测、自制锁螺丝电气控制设计等,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合作项目拓展
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在保证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项目。2014年之前我们计划:与路达合编一本《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材或《综合实训指导书》;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储备干部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在职专科学历教育(可把班级办在企业);为企业员工提供维修电工、钳工等技术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工作。附件1:
深 化 校 企 合 作 协 议
甲方名称: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乙方名称: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双赢为指导思想,一致同意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努力建立长期、稳定、务实的合作伙伴关系。甲乙双方协议如下:
一、合作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二、合作期限:2011年5月1日----2014年5月1日。
三、合作内容:
1、甲方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及主管人员协助乙方共同商讨、制订2011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由乙方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甲方派相关的技术人员作为乙方的兼职教师,和乙方共同承担与甲方的工作岗位紧密相关联的课程教学,乙方按兼职教师级别和授课时数支付甲方相关技术人员课酬;“2011级路达班”的毕业生按双向选择的原则,甲方可优先录用乙方毕业生。
2、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甲乙双方共同开发制定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标准,或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
3、乙方安排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以班为单位)到甲方工厂顶岗实习,每学期分二批进行,每批9周。甲方可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每批挑选表现优秀的学生到对口专业岗位上进行为期一周的技能培训;每批学生有8周时间在组车间进行顶岗实习,锻炼职业素质,并熟悉生产运作模式。
4、甲方在综合评价乙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外发订单给乙方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乙方应按甲方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按时完成订单任务。
5、乙方可以为甲方的储备干部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在甲方公司或在乙方校内完成培训任务;乙方可以为甲方的员工在职专科学历教育提供解决方案(可把班级办在甲方).四、其 它: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本协议附件一为《顶岗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 方:签章 乙 方:签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日期:
附件2:
顶岗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
甲方名称: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乙方名称: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1、甲方职责
1.1、甲方为实习学生提供厂服、厂牌并负责日常考勤统计;同时,甲方在每批实习生到岗前由甲方人力资源部派专员前往乙方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
1.2、甲方负责提供厂地、生产设备、物料等以便乙方进行生产计划、组织安排和作业指导,并负责产品检验等工作。
1.3、学生就餐统一到公司食堂就餐,餐费从个人每月的工资卡扣款。
1.4、甲方按计时补贴支付给乙方实习学生:
1.4.1、工作时间:8:00—12:00;13:30—17:30(每周5天8H);
1.4.2、交通费用:由学校自行安排;
1.4.3、甲方可代为联系周边住房,作为乙方安排学生之参考。1.4.4、实习补贴:按每周五天八小时,每月补贴1100元,若因生产需要有安排加班(原则上不安排),加班费按国家规定的费用给予计算。
1.4.5、支付时间:每月15日; 1.4.6、支付方法:
□ 甲方统一将学生的实习补贴汇入乙方的银行账户,乙方结合学生在甲方公司的实习表现以及甲方对学生的最后的考评鉴定结果,以学生奖学金的形式发放给学生;
□甲方按学生实际工作出勤支付实习补贴,汇入学生的实名银行帐户。
1.5、甲方负责教导学习相关的生产安全知识,确保实习生按生产操作说明书、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甲方按企业员工为学生缴交两个月 意外险,乙方按规定为学生缴交团体意外险。双方共同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督导工作。
1.6、实习期满学生毕业后,甲方可根据岗位需求及学生平时表现择优录用该批次学生于专业对口岗位工作。
1.7、甲方每周应最少安排一天的时间,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乙方兼职教师,为乙方学生进行对口专业培训,甲方不对乙方学生提供报酬,乙方对甲方专业培训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课时课酬。
2、乙方职责
2.1、乙方应安排专职指导老师与实习生同步跟班,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及工作、生活动态,企业按规定给予乙方教师相应的补贴。2.2、实习期间,乙方学生应服从甲方实习单位管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未经实习单位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不得自行在外住宿。2.3、乙方学生如出现违纪、违规行为,经校、企教育后仍无法纠正者,由乙方负责退回学校处理。
2.4、乙方实习生在甲方实习期间应由乙方与学生另签订实习协议,未成年的需经学生家长同意。
2.5、实习生上岗前由乙方出具本人在校健康证明或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证明。
2.6、乙方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安全、住宿、交通,甲方负责督导实习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甲 方:签章 乙 方:签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日期:
第三篇: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东风裕隆实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校企合作成果显著。⑴建立业内咨询小组
小组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等骨干人员组成。该小组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
二是协助我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
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 五是共同促学生高质量就业。⑵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汽车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
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我们以汽车拆装与维护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进行校企合作研讨,以汽车机械部件的拆卸、装配、调整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论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确立。
⑷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校已与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双向选择,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我校的优先毕业生。
⑸企业参与特色课程的建设
校企共建《汽车专业拆装综合实训》特色课程的建设,实现了从实际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懂得感恩
学生在厂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踏实,认真学习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要领,学会成品的检测方法,对工厂的管理有更深的体会,明白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明白了精确管理、精确计划、务实操作的重要性。艰苦的实习让他们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辛劳,激发了他们的感恩心理。
⑺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把课堂建立在生产车间,利用其设备先进的优势,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带实习的校内专任教师与路达的企业兼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专案的完成,并共同对专案做评估,项目由企业业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完成后直接用于生产。具体完成的项目名称汽车发动机装配、汽车自动变速器装配、汽车焊接、汽车内饰装配等,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工作过程
从2009年至今,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就与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先后派出汽车专业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学生先后5批到长城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我们与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1年5月,我校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会上汽车专业与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下一批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重构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东风裕隆定 向班”,实行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做法包括:
⑴共同研讨、修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体系; ⑵共同开发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设计来自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
⑶合作开发课程、编写讲义教材,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⑷企业承担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在2010级、2011级机汽车专业与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顶岗实习的良好开展基础上,我们2012年5月份和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一门校企合作课程《汽车专业拆装综合实训》,该校企合作课程安排在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一线开设,时间为8+1周,其中在生产性顶岗实习8周时间里的每周四晚上和周六全天,安排企业工程师分8组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共(2+5)×8=56个课时,8周训练完毕后择优留下部分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技能对口培训。每个组在一个部门先实习4周,后四周与其它部门的组轮换岗位实习,每组的企业实习负责人在实习开始就先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在这4周内通过实习独立完成项目,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专案进行评估打分,每个小组在这两个实习部门的专案成绩总评即为学生在《汽车专业拆装综合实训》这门课程的成绩。这门课的教学采用“一课双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撰写授课教案等相关教学文件;由长城公司的工程师承担课程主讲任务,学校按兼职教师级别和授课时数支付相关技术人员课酬。学校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时(周四晚理论课、周六全天实践课)要给予专业的指导,在生产一线实习期间协助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和思想工作。学校教务科督导办、二级学校督导小组、专业教研组负责人、学生管理队伍抽调专人组建质量监控小组定期下企业开展对本课程开设情况的过程监控。
四、条件保障
在校企合作建设过程中,学校成立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组,进行了有力的机构保障。学校邀请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和陕西信天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专家从职教理念、方法论;企业岗位设置、用人需求等方面上开拓思路,为校企合作提供理念上的支持。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在保证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项目。2014年之前我们计划:与长城公司合编一本《汽车维护综合实训》教材或《综合实训指导书》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储备干部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在职专科学历教育(可把班级办在企业);为企业员工提供汽车专业等技术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工作。
六、体会与思考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学生就业能力得到保证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度很高,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无数大学毕业生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率高,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是成功之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对学生实行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生产实践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师傅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把在实践中进行体验,能够迅速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
(三)实现校企的互利双赢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通过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这是企业合作的动力所在。学校通过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扩大规模办学效益。通过合作,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互利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四)培养过硬的师资队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高,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创设良好的实习环境,通过校企合作这种方式,为专业课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提供平台,这样有利于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提高了老师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为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体制。
坚持校企合作,我想中职教育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在示范校创建之初,我校对《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学习文件精神、制定措施,对我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我校教师来源:有来自原先职教的教师,也有来自初中的;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学校的工作及发展,从事过职业教育的教师,相对能够得心应手。而来自初中的老师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则会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在企业的工作经验,理论上丰富、动手实践经验欠缺,在学生管理方面,积极性很高,但在面对管理的学生时,往往缺少育人的艺术性和对突发状况的应对经验。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我校的师资水平与示范校的内涵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一致认为若想使我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必须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导向,建设既教书又育人的师资队伍,教书要做到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双师型教师,育人要达到优秀班主任的层次。注重校企合作,中职学校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职学校。具体说:我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都要硬,具备双师型素质;在班主任工作中还要能管好班级、掌握育人方法,将企业先进技术及制造工艺及时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把握企业用人方向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一点一滴渗透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发展的方向。
二、主要目标
总目标: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结构合理,既善于教书育人、又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国内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7名。
三、实施过程
我们根据校情和师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实行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工程。
(一)企业学校密切相连
(1)中职学校离不开企业。“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而就业就是到企业去。如果中职学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将会为社会带来很多好处:学生从完全依附于家庭的人变成自食其力的人,为家庭、社会减轻了不少负担;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巨大的作用;也预示着国家建设将得到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因此,无论是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看,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都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工作。中职学校的学生最终都要进入企业,为了使学生能顺利进入企业并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使学生能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人才,中职学校就必须了解各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就有必要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习锻炼和调研。
(2)企业离不开中职学校。现在的企业的人才成本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不论是大学生毕业生还是初级员工的试用期是一个不短的过程,而在这个试用期间,不管是人力培训还是原料浪费,企业往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所以现代企业都喜欢那些吃苦耐劳、动手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经过短期培训就可以用的人才。而由于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相比较于其它学校学生及社会培训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中职学生由于在学校经过比较多的相关行业的实践训练,一般都能吃苦耐劳,对企业的一线工作能专心致志;还有就是现代企业真正的优秀人才也必须是熟悉企业一线运作的,有到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是一个是优秀人才必要的成长经历。而现在很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能力定位过高,不愿意到企业一线去工作。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所以现代企业在招聘一线人才时,更青睐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中职学生,而对那些拈轻怕重,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敬而远之。企业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和招聘到满足自己用工需求的一线人才,有必要加强和中职学校的合作关系,欢迎中职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实习和调研,让学校教师了解企业需求及学习技能,进而使学校能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一线人才。
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对企业和学校都能起到一个双赢的效果:对企业而言,不用花钱办学能招聘到满意的员工创造经济产值;对中职学校而言,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出口畅通,师资教伍水平得到提高,学校也将能收到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注重教师培训,打造省内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难以培养一流的学生。学校为培养省内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了多种措施:
(1)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为了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
(2)推荐外出培训。争取一切机会,出资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师进修培训后,都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带动其他教师观念的改变。积极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截止到2013年5月,学校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全部培训至少一轮,有的教师已经分别参加过省级、国家级培训。教师的培训,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使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3)参加企业顶岗实践。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进行为期3-6个月的企业实践培训,以便于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掌握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生产中最需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产品在设备中的运行程序等生产实践知识。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学校将给予教师相应补助。没有完成顶岗实践任务的教师,学校不予补助,并按没有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处理。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师下厂实践的积极性,示范校建设以来,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均已下厂实践一轮。
(4)校内轮岗培养。为了使专业教师均衡发展,每学期将部分理论课老师和实训课老师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换,使教理论的老师和教实训的老师在轮岗中弥补自身的缺陷,让老师适应多种教学环境,做到自身整体协调发展。
(5)以业务比赛促进教师成长。
为了使一线教师学比赶超帮,不断寻找差距,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我校每年都举行教师业务大赛并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外出比赛,如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教学基本功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引导老师重视实践技能,自我提高实践技能,通过评比和竞赛活动,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大大提高,使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涌现出了一批省级一等奖获奖选手、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全国优秀辅导教师等。
(三)学习育人艺术,打造优秀班主任队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书的同时也要把人育好,两者相辅相成。由于班主任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因此,班主任是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这项工作不仅要拥有敬业精神,更需要讲究艺术理念。
我校除校级领导外,一线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教书育人双肩挑。鉴于这种情况,在已有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搞好班风和校风建设。
在新班主任培养上,为了让新班主任尽快上手,我们让新教师拜师、结对子,由优秀班主任带领新教师,手把手的教,学习一年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带班。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班团会组织能力,学校每学期还举办优秀班主任班团会观摩活动、听评班会课,让上一的高级班主任,每人举办一次大型的公开主题班团活动会,全体班主任前去观摩,研讨。通过以上活动提高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培养出了一批既能教书,又能育人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师。
(四)、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前提
1、坚持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教师每双周政治学习,单周业务学习,学习形式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并认真记好各种形式的学习笔记,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写出学习体会。每学期末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进行评价,并列入教师考核项目,每学年教师完成政治、业务学习笔记各一本。
2、在制度上规范教师的师德。我们每一学年都要与所有老师签订〈师德师风协议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作出明确的要求:比如不乱办班、不乱收费,不歧视不排斥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体罚心罚学生,不冷眼对待家长,不向家长索要财物等。如果有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学校将按照协议书中的规定,作出严肃的处理。
在学习中提高,用制度来规范,用舆论来约束,对教师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既宣传法律法规,又提倡奉献精神,是我们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四、保障条件
1.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
学校为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严格化,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学生课堂学习规则》等文件,来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责任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在班主任管理方面,我校还制定了《班主任工作条例》和《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根据班主任的任职年限和考核情况,班主任的聘用等级依次为:见习班主任、班主任、优秀班主任。
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办法,需要严格执行,学校成立有教务科,来加强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考核,督导室通过听课、学生座谈、同行评估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量化评估,并与奖金报酬挂钩,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常规管理,我们用制度规范来促进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例如关于教案,要提前一天请教研组组长签字,教案要有重难点,要有课后反思。关于作业,要求批改认真、规范,字迹清晰、工整,要有教师的批阅符号、批阅日期、等级。学校每周都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检查教学场所秩序、课堂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对于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和 5 奖励,对于靠后的教师,要及时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分析原因,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多种措施,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涌现出来,为全校教师树立了先进典型,使学校形成学比赶帮超的良好教风。
五.主要成效
近几年,我校通过采取实习教师修理论,理论教师下企业的方法,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等多种培训方式,锻造了自己的教师队伍。近三年,培养的学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一等奖40多人次;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我校共获得5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
六.体会与思考
通过示范校建设,我们感到,要完成示范校建设各项任务,教师是关键,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通过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我们也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思考。
对学校近几年的新发展,展望新征程,我校将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继续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以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教育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依托,在素质教育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发展之路上,谱写“特 色办学,和谐育人、校企合作、互赢共利”的动人诗篇。
第五篇: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修改)
突出校农合作特色 不断深化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办公室 刘建平贾彦军 张成才
摘要:校农合作是所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灵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农业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以来,通过“送教下乡”,建立并创新了以“校农合作”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以国家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摆脱困境,顺应经济发展
(一)校农合作,摆脱困境的抉择
原平农校从2007年大专停止招生以来,中专办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脱困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2009年,学校确立了“一体两翼、开放办活”的办学理念,率先在省内开展了“送教下乡”教学新模式,紧贴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校农合作应运而生。
(二)校企融合,弥补短板的良策
原平农校是一所拥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中等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蕴积了丰富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与现代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负面因素。几十年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过时的评价模式以及相当一部分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得到根本性改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办学。
(三)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忻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优质林果生产业、温室大棚蔬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 业”五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业交流合作,努力使五大产业对接学校的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群,围绕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维系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灵魂。
(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
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农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了涉农专业“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了办学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送教下乡”,创新了育人模式;建立了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评价模式。所有这些创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与学校联姻,校企合作动力强劲。
二、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一)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以“立足忻州、辐射晋北、面向山西、服务三农”为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三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生产过程导向”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参与”的新转变,建立由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共同参与、以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新模式,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新团队。
(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纽带,以提升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深融合的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三)夯实育人基础。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筑牢合作平台,建设融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型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
三、以“常规”为基,以“创新”为梯,创设多元化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在摸索中前进,前进中完善,完善中创新,许多方面在忻州乃至全省皆属于先行先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兄弟院校也纷纷前来考察借鉴和学习交流。
(一)建立机构,规范运行
1、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保证合作有效运行。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步骤,领导并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负责宣传和总结。
2、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做好合作的顶层设计。职责包括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机制、联络社会各界、凝聚各方共识,有效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增强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提升合作效率。主要是实现了三大功能,第一,窗口功能:把握大势、强抓机遇、外引内联。第二,孵化功能:推出亮点、经验转化、特色立校。第三,服务功能:解读政策、建章立制、有序运作。
4、选定校企合作联络员,加强合作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内容包括:指导专业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等。
(二)引企入校,优势互补
目前,学校共引进10家企事业单位: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原平农校店(生态园实训中心)、原平农艺培训中心(农艺培训)、原平农 校“草根子”餐饮公司(农校餐饮)、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王老师宠物医院、文智彩印、华盛服装、原平巡特警大队(原平特警)、原平市妇幼保健站(原平妇保)、原平嘉兴俱乐部(嘉兴俱乐),立足学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需求,对接相关企业,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1、引企入校,教学车间模式
通过向企业提供厂房、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2012年以来,生态园实训中心已完成果蔬花卉、园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11个教学班、42门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任务。农经专业的《统计基础》、《会计》、《审计基础》三门课的教学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全部在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完成。
2、联合招生、订单培养模式
招生即招工,课程设置由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共同商讨,实行“菜单式”选课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实习实训课由企业安排,参加真实岗位训练。毕业生全部由企业安置。成功案例有:东大商贸公司订单班(农经专业)、华辰班(农经专业),双惠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颂丰班(农经专业)等。
3、双向介入,互补双赢模式
结合学校管理需要和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利。最受关注的是原平特警、原平妇保与学校的合作共建,学校提供场所,合作单位提供安保、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了合作双方相互支持,和谐共建。
(三)进企设校,学做一体模式
进企设校,在企业(县、乡、村)设立兼有生产和教学功能的教学 4 车间(田间地头),校企协作,轮岗实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双重指导与考核机制。同时,学生有双重身份,例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双惠”冠名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校内完成理论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和轮岗。
(四)建企兴校,三方共赢模式
学校出台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积极倡导专业教师牵头领办企业,锻炼了教师,方便了学生,提升了学校声誉。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农友科技中心、动物医院、惠泽园林公司、食用菌开发中心、申宇农技等一大批企业在连剑文、王兴春、张成才等专业教师的领办下,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四、多措并举,确保合作成效
(一)组织保障,成立高效务实的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机构负责人由校领导、企业法人代表和学校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统筹校企合作,制定管理制度,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以及研究签订补充协议。
(二)政策保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制度
中央、省、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从法律上对合作双方给予了扶持和优惠。校企双方为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到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目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合作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和企业的办学和经营行为。先后协商制定了《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考核办法》等21项围绕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三)服务保障,提供公益性合作服务 公益性校企合作既为学校提供了综合服务,又维护了学校的和谐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学校与原平巡特警队、原平妇保站的合作就是基于其综合服务功能,他们为学校重大活动站岗执勤,为学校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把脉会诊,保证了我校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的和谐安宁。
(四)资金保障,助添发展活力
示范校创建以来,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原则,学校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950万元及时进行了实验设备的更新;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校园基础设施的改扩建;投资230万元完成了校园的美化和绿化;投资68万元用于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平安校园建设。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企业根据生产需求配置生产设备和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承担实训基地的维护保养升级的费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由企业出资购置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费用达1286万元,弥补了学校资金的空缺。
五、成功实践,共享合作红利
(一)建立和推广延伸了“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园、田园、家园“三园”之间交替进行理论学习、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践,突出农业职教特色。以学校“三园”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制定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了“农学交替、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构建了“前校后园、校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构建了“校场对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构建了“职业仿真、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截止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50门课程标准;完成20门优质课程建设,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引领、案例解 6 读、任务驱动”的教材编写体例。以优质课程为引领,按新体例完成25本教材编写任务,其中8本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字教学资源总量增加到2.7TB,是立项建设前的80倍。
(三)加快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学校聘任企业技术骨干、农业行家为兼职教师,企业聘任教师为技术指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共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60多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创业激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两年来师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获奖人次逐年增加。到2015年底,共培养了8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3%,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已超额完成。
(五)专业牵头,主动联姻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兴趣驱动下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
(五)学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行业企业的资金注入,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高。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增加了9处,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62个,涵盖所有专业。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800余万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净增了2300余万元。醒目位置电子屏的滚动播放、宣传橱窗正能量的文化传播、楼道宿舍常态化的温馨提示等不同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增强了学校的育人基础。
(六)学校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
近三年来,先后有陕西榆林、辽宁盘锦、山东定陶、浙江湖州等30多家兄弟院校前来学习考察。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为组长的国 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调研以后,对我校给予充分肯定,瑞士苏黎世职业教育专家两次前来我校考察交流。
(七)丰富了特色校园文化内涵
优秀的企业文化既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依托生态茶庄,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茶文化基础知识和茶艺培训,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与原平东大商贸公司的合作,达到“融入企业精神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构建企业管理文化、践行企业行为文化”的功效。
六、几点体会
行业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权益者,也是多元办学主体,要使其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与决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约束力和驱动力。
(二)必须完善校企对等的激励机制。
(三)职业院校必须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
(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和协调机制。
(五)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动态创新。
原平农校校企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离深层合作还相差甚远。此外,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创新合作思路,确立“双赢”思想,变学校的“单相思”为校企双方的“两情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