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

时间:2019-05-13 18:1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

第一篇: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

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更新:2012/12/12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热点导读】:新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的管理策略现行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方法的局现代

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

更多 精品: 3 e d u 文 书

论文摘要:文章对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美国的CBE模式、我国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四种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引校入企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如何将企业所创造的效益稳步提高,如何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有效解决企业用人难,其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和引进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尤其是技能水平的目的。校企合作是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把课堂学习和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因此,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企业、高等院校,乃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北京国华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华电力”)成立于1999年3月,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营电力项目投资、开发及经营管理;发电生产和新能源项目开发、生产及经营;电力、能源项目管理等业务。

低碳经济背景下,商务部提出企业转型,着力发展高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之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教育部提出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积极培养相关高素质战略性人才。在这种环境下,国华电力按照神华集团“五湖四海纳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人人是人才,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战略理念,不断创新性探索引进高端人才与内部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可理解为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或培训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以及相关的资源性投入,实施人才教育或培训过程的总和。

通过对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总结、比较、完善,对探索适合企业集团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电力行业培训与鉴定工作会,曾专题推广CBE模式。而作为现代企业的国华电力,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高现有技能群体知识层次建立合理知识结构;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人才深度培养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使用中培养人才,在培养中使用人才。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

国外的各种高职培养模式都是发达国家依据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每种模式产生的背景不同,各有优劣、各具特点。比较典型的培养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我国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即一种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培训的模式。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受培训者

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么做”。同时,受培训者在企业内以学徒身份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随着经济、技术及生产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德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特点:

(1)突出技能培训。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理论与实践之比为3∶7或2∶8。

(2)具有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理论教学、实训、实验方面,还是在企业培训方面,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设施和师资配置等。

(3)实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必须经过考核,该考核是在企业协会或手工业协会主持下的由考试委员会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分为两部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为5~6小时的专业理论知识考试。这种考核办法,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还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4)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某一时间的经济结构、市场需要以及各个企业的市场战略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够提供多少培训岗位以及什么职业工种有多少培训岗位。这样,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能够尽快地反应在学徒培训中,使得培训结构与就业结构保持平衡。这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基础。

2.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TAFE是学院,其中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所,对工作本位进行学习,剩余的时间对学校本位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条件的优化和改善,比如筹建实验室、巨资投建实习工场,引进先进仪器设备等等。

实用性强,针对性强是TAFE的显着特点。在TAFE学校里,所有专职教师要保持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及所需技能,为此,学校要求他们每周要有一天,每月要有几天,每年要有一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进行专业岗位实践。

TAFE开设的课程也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课程时间长短不同,短的12周,长的有两年。凡是在全国开发的课程每五年修改一次,平时的小修改更是及时。

3.美国的CBE模式

美国的CBE模式,其原则是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以培养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志趣为目标。其基本模式可分为四种,即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劳动实习制,全日劳动和工余上课制。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合作企业签订实践培训合同,组织学生实践,聘请行业中的一批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按岗位需求确定,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各项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教学规律按相应知识模块进行教学。

4.我国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出发,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才订单”模式。企业集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作为用人单位,向学校招聘能够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对人才的特定需求的学生,然后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完成从院校到职场身份的转换。比如山东潍坊沃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鲁南药业集团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等。

(2)“校企联合”模式。企业集团与学校联合研究、设计和制定教学计划、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并将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与中山大学的合作、华北电力大学与河北省电力研究院的合作等。

(3)“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边学习边实践,学和用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到企业实践交替进行。比如现在的“专业硕士”,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理论知识,第二年就开始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

(4)“股份合作”资源投入模式。学校通过和企业股份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让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分享办学效益。比如香港鸿安集团与钟祥市职业高中的合作等。

(5)“顶岗实习”模式。企业与学校协议,学生在已经修完主要课程,但还未就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到企业里开始工作。比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广核的合作、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等。

(6)“创业实践”模式。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之前,直接参与到企业集团与学院共同组织的就业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创办小的经济实体和开发项目,以此培养创业能力。比如真维斯与浙江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的合作等。

(7)“战略联盟”模式。以现代企业集团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此促进企业学习研究,培养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比如:2010年底国华电力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北京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种校企合作的战略联盟,为神华集团电力板块在可持续发展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华电力在创建国际一流发电企业中培育创新型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火电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启示与总结

引校入企,引企入校。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实践来看,校企紧密合作,既能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在推动了企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时,又推动学校新一轮的知识创新。

第二篇: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以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校企合作实践为例,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路径,以为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培养模式 探索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后,教育部于当年9月下发了《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诞生以德国双元制为重要标志。现在西方许多国家已实行了现代学徒制,但各国开展的模式却是多样化的,有德国的“双元制”、瑞士的“三元制”、英国的三级学徒制等。在现代学徒制不同的模式中,或注重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或采取结果控制。

我国现代学徒制尚处在试点阶段。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走自己的道路。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武汉铁路司机学校近年来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可以为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一、订单就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实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作为利益主体之一,通常会用投资与回报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学徒制。现实的情况是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后,离职现象严重,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利益失衡;另一方面,学生由职业学校选拔,教学计划主要由职业学校制订,教学实施主要由职业学校老师承担,教学评估主要由职业学校主导,职业学校的话语权往往高于企业,企业参与失衡,削弱了企业的积极性,造成了推行现代学徒制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而推行订单就业,可有效避免“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武汉铁路司机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工和预备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近年来,抓住我国铁路和地铁行业快速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需求量大的机遇,坚持“特色办校、质量立校、品牌兴校、和谐强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就业为抓手,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先后与全国28家地铁公司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订单就业模式,成功破解了招生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学校连续五年报考学生与录取比例在5:1以上,订单学生高考成绩均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在校生均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学校。

订单就业,招生即招工,不仅使职业学校赢得了生源,得到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在实行现代学徒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订单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规模、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订的用工计划,订单学生的另一种身份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是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因而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责任出发,愿意投入。为了保证这些准员工的培养质量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保证这些准员工到企业后能够尽快上岗,独立工作,满足用工需求,企业会以需求为导向,从源头招生开始,主动参与教育培养全过程。笔者学校的订单就业,实质就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司”。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共同招生的做法是根据行业用工标准和企业用工需求,校企双方制订招生计划,其特点有二:一是实行属地招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离职和流失;二是增加面试和体检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从视力、身高等身体条件及形象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把关,使招录的学生能够满足铁路和地铁行业特殊岗位用工的特定要求,避免学生日后因行业准入标准的原因被淘汰,给学校、企业、学生本人造成损失。

校企合作、订单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的双赢,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二、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虽然形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很大的不同,其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培训和指导,都强调“做中教、做中学”。

“做中教、做中学”在校企合作中具体体现为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它要求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校企签订合作协议,职业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在校企合作中,笔者学校采取“课堂讲授+软件演示+模拟训练+现场实习”的教学过程四步骤法实现工学结合。其具体做法是与合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包括通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四个部分。计划中理论课和实习实训课的比例基本达到1∶1。无论哪种类型的课程,均按企业要求,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各家公司不同的车型)地开发教材,组织实施教学。突出有用、实用的特点,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学校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境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完善实习实训设备。每一位学生在校学校期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每学期除参加仿真训练(即软件演示)外,还要完成列车模拟驾驶等实训项目的学习任务。借助搭建好的校企合作的平台,第三学年订单班学生到各自所属的公司现场实习,期间公司会对这些准员工安排入职培训,由培训中心、安全质量处、人力资源部、技术安全部、调度部、客运部、车辆部、设施部等部门对他们进行安全意识、规章制度、职业道德、文明礼仪、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培训。接着参加岗前培训,学生们所属的运营分公司会指定师傅对这些学生(准员工)进行包括专业理论、岗位技能、技能提升的指导和培训,企业的老师(师傅)还特别会就企业文化对这些学生(准员工)进行指导和培训,而这些都是在“做中教、做中学”中完成的。在现场实习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还需通过考试获得实习司机上岗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威斯的能力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才能发展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校内实训和在企业的现场实习为学生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提供了平台。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发展了其职业能力。

三、共同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传统职业教育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生即招工;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学徒)的培养。

校企合作中,共同育人采取的具体措施一般是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定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其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并组织考核;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这种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了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利益相关方分工合作、共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深入校企合作,在共同育人这个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问题上,笔者学校大胆探索实践,摸索和创新了一些好的方法。校企合作中,作为共同育人的一方,笔者学校始终把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积极探索“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管理员工化”教学管理模式,精心打造“准员工”。在教材开发上,依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培养大纲,已编写校本教材和出版专业课教材50余种,自主开发城轨列车驾驶员、车辆检修工等3个职业资格标准和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教材的编写等不仅针对性强,而且将按常规学生需要在入职后在企业完成的一些学习培训内容和训练前置到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帮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在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企业理念,结合工作岗位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安全正点、热情服务等方面的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生现场实习,学校派老师跟队,与企业师傅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公司组织的重大活动,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加。学校领导及招生就业等部门每年都会到合作企业拜访,并组织教师带着课题到合作企业调研,根据反馈的信息,改进相关工作。学校还对订单班以企业名冠名,如西安地铁司机班,南京地铁检修班,合肥地铁运输班、青岛地铁供电班、武汉车都有轨电车班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定期到校开展讲座。

作为共同育人的另一方,企业全程参加对学生的培养,一些合作企业专门成立了公司“订单班”管理领导小组并选拔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订单班兼职教师队伍,负责进行公司管理模式、采用的设备、技术参数等方面的授课,补充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学生入校,一些合作企业即到校组织开班仪式,对订单班授旗。每年订单学生所属的各公司都会派人到校看望学生,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并要求订单班学生树立“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和公司各有专人,负责协调校企合作中“订单班”的问题以及学生日常行为、教学、实训等方面信息沟通和反馈,掌握学生日常动态。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学生(准员工)在校学习期间和现场实习之前,公司会分别组织中期考核和验收考试,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准员工)。一些公司还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对在校学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准员工)进行奖励。这些奖励和淘汰机制,培养了学生竞争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校企深入合作中还建立了“订单班双班主任”制度,即除学校老师担任班主任外,公司还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任班主任,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除“双班主任”的互相沟通外,学生(准员工)也可通过“双班主任”通讯录或QQ群随时联系公司的班主任。建立“校企文化交流园地”,通过“每周一题和每月一文”的方式,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组织的重大活动,公司派员参加。

上述这些举措大大缩短了教育对象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当前正在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其实施会远比我们遇到的情况复杂。笔者学校目前虽然还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但之前确在校企合作中,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可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关晶.现代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J].中国教育报,2014(10).(作者单位:武汉铁路司机学校)

第三篇: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tszy056);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会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zy093)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习近平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第528期 作者:□文/刘菁婉 时间:2016-1-1 16:39:28 浏览:288次

[提要] 本文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编号:2013tszy056);安徽省质量工程省级项目:会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zy093)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习近平对发展职业教育指示强调,职业教育传承技术培养人才,为广大青年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充分理解高职会计教育特点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加强德育法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交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设置与学生的资格考试、就业联系起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来,把高职会计教育的特点与产业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是围绕这一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较强会计实践能力的,可以适应不同环境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财会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质上要求产业教学结合要一体化,校企之间多层次的深度互动,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打破学校与社会企业行业以及学校教学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吸引汇聚更多职业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企业技术提高、产业升级,共创一个学校、企业、行业、社会产业共赢的局面。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能够适应产业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问题

(一)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职业素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看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了一些学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与能力表现上比较弱,走出校门之后很难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工作实际偏差较大。部分会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较陈旧,没有很好地与会计准则变化、政府政策改革挂钩,从而导致学生所学并非社会所用,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影响学生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责专业建设的老师与政府和行业、企业的相关人员联系不够密切,未能较好地将社会动向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导致培养质量出现偏差。

(三)缺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与理工科类专业相比,由于会计专业直接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是资金的安全,学生顶岗实习显得尤为困难。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的经济实体,财务信息又是一个公司的核心机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安全的考虑,不放心把经济业务交给学生处理,实习学生得不到企业的信任,不能真正的“顶岗”,很难像一名真正的企业财务人员一样去接触财务资料,只能进行“勤杂工”式实训,导致学生实习质量无法保证,学校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培训、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专家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法做到很好的沟通和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比较困难。因而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不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情况。

(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特殊关键时期。GDP增速放缓,重视经济“量”和“质”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一些高职院校只是想尽办法招揽生源,一些办学模式成为了招生时的宣传,实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没有放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问题,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如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必要和深入的市场调查与需求论证,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结果往往导致专业建设总是落后于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脱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是出于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岗位”的需要,因人设课现象严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不匹配等。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以促进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建设方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途径,建立高职会计专业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一是会计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面向产业、面向职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中去考虑,围绕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调整与设置专业,打造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会计专业;二是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调研和论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量”和“质”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规格设计上体现新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三是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成立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有效机制,共同为专业发展把脉,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跟踪监测与实时调控,对专业建设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专业良性发展。

(二)强调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和训练。“先做人,后做事”。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格的培养,对其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人文素养、职业道德、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是学生走向社会时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无德”而“有才”的毕业生,相信企业也不敢冒风险录用。因此,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职业人,唯有加强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三)深入沟通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对企业采取激励措施。校企合作不能光靠学校和老师“苦口婆心”的游说,而应该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在企业纳税、职工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要明确企业办学责任,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然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为了深入沟通校企双方,一方面会计院校派出相关人员定期走访会计专业企业-记账公司,了解记账公司发展情况和对会计岗位的技能新要求;另一方面会计专业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参加座谈,或委派专家开展短期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学校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双方只有在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中才能找到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途径。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以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双向”互动为途径,建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是促进校企“双岗”互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安排教师企业挂职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等环节,提升教师行业素养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聘任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类课程,使学校专业建设紧跟企业。(作者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第五篇: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近几年,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越来越重视,从初期的输送毕业生到现在的合作开发课程迈进了一大步,尽管如此,学校并不满足,希望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渠道,提升其顶岗实习的内涵。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特殊性,企业出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不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因此本文从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会计顶岗实习的方式、组织管理、学生体会及能力的改变等作翔实介绍,并提出存在的困惑,以期能在以后的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效果评价的更新等诸多方面起到正确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会计与审计专业;顶岗实习;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195-02

1前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一轮教学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以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课程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需求,正在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

顶岗实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很好的把握,才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工作中一定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以及敬业态度,会计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机构,对其从业人员一定要有很高的素质要求,严谨的工作态度。会计人员要对数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弥补会计核算过程的不足;同时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下要收集会计信息,对上要汇报会计信息,对外要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搞好关系。在和各个部门各种人员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沟通方法,协调好相互间的工作关系,工作最重要具备正确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针对会计专业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及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6届审计与会计专业开始到现约500人学生在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及多位会计教师的指导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范围包括汽车行业、服装纺织业、制药业、医疗卫生、电子行业、建筑行业、造纸行业、旅游业以及商品流通等大中型企业15个实习点;实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操作的全部技能,包括:各种账簿的设置,各种原始凭证填制方法,对各种典型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及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培养学生分工协作能力;提高在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条件下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每个实习生都在实习前制订了一份详细的实习计划,实习期间每天写一份实习日志,实习结束后根据自身的实习情况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总结。每个实习点都对实习生做出了实习鉴定(实习单位盖章有效),在鉴定中对每个实习学生做出了客观评价,450余名学生单位实习鉴定成绩全部合格,其中有50人被评为“优秀实习生”。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学生在学校与社会角色转换关键时刻,实习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顶岗实习采取集体联系、分散实习形式,实习单位覆盖面很广,实习企业总体核算水平也比较高。实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采取的实习方式

一般实习单位都采取指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双重身份完成了学习与工作双重任务。他们向单位员工一样上下班,完成单位工作;又以学生身份虚心学习,努力汲取实践知识。同学们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受到了实习单位及其指导人员的一致好评。

3有效的组织管理

实习指导老师经常深入实习单位,检查和指导实习工作,协调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指导老师们在整个实习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程中尽职尽责,对保证实习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实习开始前,系部在每个班级开了实习动员会,阐明实习大纲及实习计划内容,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实习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学会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深化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指导学生做好具体工作;在业务不多的实习点,引导学生“找事做”,挖掘他们的实践经验;检查学生实习工作日记,掌握实习情况,指导工作及时有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老师们认真做好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及评定工作,参加实习交流会,完成实习总结报告。指导老师平均每周至少到实习单位和学生及企业交流一次。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认真负责。不仅指导具体工作,还无私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与社会经验。

4提高了工作及社交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同学积极肯干,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参与企业财务岗位的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更好。坚持学习,不仅学到会计有关的知识,还学到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知识。实习单位的反馈情况表明,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大多数学生能胜任单位所交给的工作,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吃苦的决心、平和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名新人,平和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多观察,多听,少讲,不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5改善了校企关系

实习前后实习老师专门拜访、答谢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系里向实习单位发出感谢信。实习学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绩效对企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校企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实习收获丰富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的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能力,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三是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受到认可并有可能促成就业。四是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积累了素材和资料。

7实习体会深刻

返校后在每个班级都召开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谈感想,论题丰富,论据翔实。实习指导老师既肯定了同学们的成绩,又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同学们的观点或体会进行了点评。对就业应聘以及将来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尽管同学们通过系统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岗位的实习,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学生们共同的体会之一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等都需要宽泛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有的单位工作专业性较强,学生下班回来找书找老师求教,其他实习点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出谋划策。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遗憾学习时不够努力刻苦。一个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同学们都希望能多组织类似的实践活动,以系统地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增强实践能力。我们下一步计划适当增加实践时间,使以后的学生能够有更长的参与实践时间。在2008年已将财务岗位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存在部分问题,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针对学生实习态度不积极,虽然也安排学生进入财务岗位实习,但仍有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进入车间做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后的实习安排中调整实习单位,让学生能真正的在财务岗位开展实习。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从实习中了解到,目前社会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可是,现在会计学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客观表现为企业一般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其实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才,这里折射出来的是:应届毕业生不算是人才。我们不能改变招聘条件,只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人才,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前成为企业肯用、能用的人才。

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得以运用,锻炼了能力,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长了才干,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在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让学生学到有用、够用、实用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张俊美.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最新【精品】范文

下载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企业集团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校企合作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交流材料

    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0月,2000年10月,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企业经营范围为生产销售中西药制剂及原料药。公司在美丽的滨海城市荣成注册并设立生......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甲方: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途......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书 甲方:XX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乙方:江西XX药业有限公司 本着“互利共赢”和“互动共管”的原则, 现XXX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甲方) 与XX有限公司(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精选五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郑益仙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11)摘要: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最终稿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主要参加人员: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

    校企合作七大模式

    校企合作的七种模式 南京信息技术学院张旭翔、王钧铭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一期撰文《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浅谈我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摘要: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