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模版)
从公共政策方面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袁秀婷)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制度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下降,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过程中还存在着互动缺失、政策科学性不足以及执行乏力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
1、存在的客观因素:从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加剧。从2009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从610万猛增到2014年的720万,据教育部的数据,2009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逐渐降低,从62%到2014年的48%,再加上逐年累积的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招聘单位和用人岗位的“缩水”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
越严峻的实际。
2、政策体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基本实现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2000年教育部将毕业生就业的“派遣证”改为“报到证”。这从性质上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自主地位得到了确定。公共政策是政府运用合法权力直接采取的行动和策略。公共政策对于一个国家公共利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使人们的合作与积极行为;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由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就业管理体制、服务保障体制等内容组成,这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配套的实施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综上所述,实施市场化就业政策之后,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自主择业的一代也成为最难找工作的一代。我国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摩擦的问题。当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入就业岗位,既有中国经济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原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大学生个人观念的原因。
二、大学生就学政策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供给主体与受众之间互动缺失。由于我国决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政策供给主体不能充分地了解政策受众的需求,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不利于促进民众对政策的了解,制约了公共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负责完成,大学生很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仅不利于政策供给部门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制定切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就业政策;同时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深入的了解,以致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利用就业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2、部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此项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可行性并且符合当下社会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指决策的过程是科学的。经过十几年以来的努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初成体系,主要有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权利维护政策、招考录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派遣接收政策、指导服务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九大类。但是其中部分政策因为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支持体系而未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使得社会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产生了质疑。
3、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存在不平衡,公平性不足。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的供给原则应该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从而保证全社会整体的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在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的户籍政策就对农村籍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我国的法律明确规
定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享受同等的就业权,然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政策对于女性就业都很不利,使得一些女大学生不能享受和男生同等的就业权;同时一些国企、事业单位招聘用人中存在的潜规则也给大学生的公平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以后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国家应该要更加注重政策供给公平性,确保政策供给在性别、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平衡。
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程度有待提高。政策执行作为将公共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供给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组织和某些个人因素的影响,象征性地执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附加、公共政策曲解以及机械地执行公共政策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大大影响了公共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很多公共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中央政府提供的九大类大学生就业政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很多具体的政策却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三、从公共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繁荣就业易, 经济繁荣靠人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带动大量就业岗位开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
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必然推动就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目前,第三产业成了吸收就业的主要领域。其次, 非公有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对高层人才需求旺盛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 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 也将使国企大规模储备人才。
2、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应该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 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 并且要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这类教育。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在教学计划上, 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随着就业方式的市场化, 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体, 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育部门的安置。这就要求学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认真细致地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荐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发挥推荐主体作用。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求职技能, 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3、政府创造政策环境, 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政府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 让市场在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统一有序的就业制度、就业机制、就业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毕业
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第二,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作为有着传统优惠地位的大学毕业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毫无准备,一定时期内难以适应。因此,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4、加快立法,不断完善制度措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也需要法制来维护。诚然,目前,已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就业规范,也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将对就业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丛实际来看,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而且对于户口、年龄、健康、身高等方面的限制是否属于就业歧视,《劳动法》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由此导致了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就业改革呼唤法制,就业市场呼唤法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立法进程,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配套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篇:森林保护问题解决措施
森林保护问题解决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可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轻温室效应,更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效益。新形势下对森林的保护就是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森林保护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下开展森林保护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经济结构。
森林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其出产的木材以及相关林产品更能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更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各类生态旅游项目,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森林中一般还有较多的动物和植物,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还可为这些珍贵动植物资源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促使当地更好地开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改善生态环境。
当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工业废气废水被排放到空气和河流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森林资源可释放大量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更能减轻温室效应,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对调节气侯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在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导致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可更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极大地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二、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森林保护工作涉及环节和流程较多,对工作人员的转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要求较高,只有专业水平过硬且道德素养过关的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提升森林保护水平。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开展森林保护中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资金投人力度不足,工作人员薪酬福利待遇不高,且通常森林保护工作需长时间在野外开展,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且工作内容较为繁重,很难吸引专业人员留在当地开展工作,这就导致森林保护工作只能由当地非专业人员进行,这些非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道德素养上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森林保护效率不高。对待已有的人员,相关培训力度不足,相关补贴也并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不利于当地森林保护水平的提升。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不注重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出现随意改伐现象;在保护工作中,政策制定随意,没有做到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病虫害防治手段较为落伍。
病虫害可导致森林大面积减产,我国部分地区受经济等因素制约,在防治病虫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病虫害的提前预测,导致极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传统防治病虫害以化学手段为主,用大量投放农药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病虫害。农药虽然对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地区在投放农药时不注重科学合理投放,导致单一化学农药长期被应用到防治中,提升了害虫的抗药性,降低了杀虫效果;更使得害虫的天敌也受到损害,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打破了森林中的生态平衡,给病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三)防火力度不足。
火灾可直接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极大地降低森林的经济效益。且森林面积一般比较大,一旦出现火灾,可迅速造成大面积蔓延,加大灭火难度,影响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在日常做好相关防火工作。但在部分地区,在开展森林防火中力度不足,相关单位负责人不注重森林防火的重要性,防火意识薄弱,防火教育和消防演习没有真正落实,安全责任机制并没有完全落实,导致防火工作内容不明确,人员之间也缺乏沟通,阻碍了防火工作的进行。部分地区基础防火设施不齐全,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防火工作的开展。并且由于人们经常进入到森林中开展各类活动,如焚烧秸秆、清明祭祖等,随身携带的火源种类较多,一旦人们的防火意识不强,在开展活动时不注意安全用火。再加上风势的助推,很容易使得火灾快速蔓延,给森林带来极大的损失。
(四)森林布局结构不合理。
在森林中,合理的布局应以幼龄林和成熟林为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森林长远发展。然而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以中龄林和过成熟龄林为主,幼龄林面积逐渐减少,且布局分散;很多林区中天然林为主,缺乏人工林和防护林,导致森林资源没有得到更好地利用。我国地形地势多种多样,很多地区林区面积极大,但在管理上没有得到重视,随意砍伐现象频繁出现;2008年,我国提出集体林权改革,将林业资源落实到个人,虽对增加林农收入有促进作用,然而,也导致了林地管理分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更加大了森林保护行动和防火工作的难度。三、新形势下森林保护的相关措施
(一)提升重视程度
为更好地提升森林保护水平,相关部门需提升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各类补贴制度,拓宽招聘门槛,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森林保护水平。对待已有的森林保护人员,需重视培训的积极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中需加入森林保护相关专业知识,更要加入有关于森林保护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森林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操作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提升森林保护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积极作用。
在保护森林资源中,需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积极意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之中,加大对乱砍滥伐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和惩治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更要真正落实责任制,划分出自然保护区,将管理和保护职责落实到个人,并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补偿制度等,确保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来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大防火力度
防范火源是森林防火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人为火源,在森林火灾发生原因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在防范人为火源的过程中,管控森林内用火是最重要的手段。在少雨季节,森林进入防火时期后,需安排专人开展林区巡视工作,对重点地区加大巡查力度,组建专业消防队伍及护林队伍,对森林中的火灾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管控火源。
开展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时,需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防火意识。相关部门可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可与林业部门携手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活动。在防火期开始时,制作相关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滚动播出;针对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可安排宣传车进行流动宣讲防火的重要性和防火的相关对策;也可在主要街道及居民活动区及生活区张贴宣传海报;组织街道开展相关森林防火知识讲座,开展消防演习,提升林区人们防火意识及逃生能力。
相关部门更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防火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维护,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可在林区中修建消防公路,确保火灾发生时消防车可以顺利到达起火地点;森林中还需配备消防水池或者消防水箱,需保证水池和水箱里常年有水且不结冰,以备不时之需。在森林中,更要建立相关监测系统,设立报警系统,24小时全面监控森林情况。可利用最新技术,如通信卫星等,借助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及卫星遥感等,对森林实施一体化不间断监测,实时分析传输回来的数据,在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关手段来防止火灾的发生。
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对森林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森林中气温的变化和湿度的变化来对火灾的发生进行预测,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点火试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几率;也可对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温度或者湿度的异常,从而实现对火灾的提前预测。由于森林火情监测与预警一般采用卫星技术,在卫星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下,预警和监测系统可对森林进行全时段和大范围的预警监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实施监测时,更可同步传输画面和声音,更能实现自动报警,为处理火灾提供了数据支持。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消防救援人员可及时发现火情并对火情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降低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森林防火中,需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完善的信息化设备,招聘专业人员来开展林火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升当地森林防火和灭火水平。更要针对已有的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中引入先进林火监测和预警技术,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优化森林布局
在开展对森林的保护工作中,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不断提高。因此,可在开展保护的过程中实施科技护林,提升保护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引入先进的营林技术,优化森林中林木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做好育苗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天气情况,气候情况,降水情况和土壤情况等,选择适合在当地生长的苗木品种,提升苗木的存活率,更要加强对苗木的防病虫害工作,提升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后期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其次,还需积极营造混交林,升森林抗病虫害能力,更能维护林区中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的经济效益;最后,还需做好栽植管理工作,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
加强森林保护可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更能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程度,强化森林保护中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大森林防火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病虫害防治手段,更要优化森林布局,在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更提升其经济效益。来真正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四)引入先进病虫害防治手段。传统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防治手段单一,通常以大量喷洒化学农药为主,虽在短期内防治效果明显,但极为容易造成大量农药残留,对森林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抗病能力。且由于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长时间下来会使得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防治效果。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引入国内外先进防治技术,来提升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五)可在防治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提升防治效果的同时对森林环境不造成影响。在利用物理手段开展对虫害防治中,可利用害虫趋光性特征,在森林中悬挂杀虫灯,对害虫进行捕杀。在开展对病害的防治中,可将树木进行涂白处理,防止树木出现冻害,对于已经出现的病害,需及时刮除病害表面,并将其与健康树木隔离,设置隔离带,降低感染几率。
第三篇: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严峻将是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就业难题,扩大我国就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完善法规,科学管理
当前,我们必须制订更加完善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应通过一整套有关就业的法规,用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把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纳入法律体系,用法律确定政策的依据、具体实施措施,理顺与其他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化解当前的就业矛盾。应着重对劳动力市场的解雇、招聘、选任、酬劳、工作时间、失业待遇、培训等做出明确规定,以协调劳资关系,使就业政策的体系制度化,减少临时性。通过完善就业法规,使每个公民明确自己在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消除实际运作中因无法可依而产生的管理混乱和就业纠纷,使就业保障走上科学的法制轨道,通过法律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二)提供帮助,鼓励就业
政府应在适当时候提供就业的帮助,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帮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自主创业的劳动者,通过组织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通过实行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和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需要,及时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岗位信息,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各项就业服务。同时,加强职业中介机构管理和市场运行监测。开展一系列“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各类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切实落实近期已出台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基础。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有利于广大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既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又能够正确引导求职者实现就业。
(三)调整结构,增加岗位
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扩大就业规模,还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积极地调整结构,以增加就业岗位。首先应先着眼于调整第二产业。现阶段由于第二产业的生产结构趋同,一些产品生产严重过剩,因此,当前应通过加快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条来提高第二产业对富裕劳动力的消化能力和扩大就业容量,并同时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60%以上,而我国不到30%。据专家估计,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提高1%就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这充分显示了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当前,我国的服务业还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阶段,今后,在服务业领域,还应增加从事脑力劳动,如金融服务、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类似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使服务业向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行业转换;同时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来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培训,改进服务
首先,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特别是加强就业与失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完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其次,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劳动保障平台,完善工作制度,提高基层就业服务水平,将劳动力资源状况,就业与失业状况从源头抓起,动态管理。第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要加强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强化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从培养、选拔、评价、交流、激励、使用、保障等环节入手,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扩大培训鉴定范围,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第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鼓励和引导求职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特别要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逐步解决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带动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积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重点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五)完善社保,提高福利
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中国应尽快建立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制度的社会化、货币化进程。要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地区分割、标准各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集中协调和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同时要积极探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障衔接办法,消除人才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确保人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稳定人才提供条件。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做实个人帐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并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随着省级统筹的全面实施,参保人员在本省的各城市流动就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将更加顺畅,因此,当前的重点是解决跨省流动就业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制订全国统一的政策和操作实施办法,以保证参保人员在哪里就业就在哪里参保缴费,其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接续,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时能够如期享受养老待遇。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户口所在地的新农合;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课题组.扩大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EB/OL].新华网,2008-1-9.http://61.138.127.246/xxzx/pages/embed/20.[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64.[3]兰珊.我国就业的严重性及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就业转移的对策 [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88-189.[4]刘瑾.我国就业的严重性及对策性分析 [J].发展战略,5:60-62.[5]李杰.当前我国就业的严重性与扩大就业的对策 [J].哈尔 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6:24-25.[6]胡国晖.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的对策思考 [J].武汉汽 车工业大学学报,1999,5:87-89.[7]邵爱华.关于当前解决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J]时代经贸 2011,3,05:56-57
第四篇:浅谈违法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市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区不断向外延伸,由于经济利益驱动等原因,导致城郊结合部集体土地上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乱搭乱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创卫”工作,同时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法律责任中明确规定了政府对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权,为解决违法建设提供了新方法,因此有必要
急需对我市现行的违法建设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违法建设 城乡规划法 强制拆除 部门联动
1.违法建设的现状及特征
1.1 违法建设的现状
违法建设是指未经国土、规划等部门审批而擅自搭建的非法建筑。我市的违法建设种类复杂,性质各有不同,有自用的、有出租的、有用于生活的住房、有用于生产的厂房、有征地拆迁的过渡房、有为获取征地拆迁费的乱搭乱占房、有新(扩)建的、有改建的。从城市四区国土分局摸底的情况看,违法建设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分布在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和工业园区,违法建设的数量惊人,并有蔓延趋势。
1.2 违法建设的特征
1.2.1 “多”。违法建设量多面广,特别是具有交通优势的近郊,违法建设占满了村内的空闲地,正在向周边的耕地发展,各类工业园区规划到哪里,乱搭乱占现象就会迅速蔓延到哪里。
1.2.2 “快”。违法建设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在交通方便、建材充足的条件下,往往几天就可以建成,而且建房者大多利用双休、节假日,令职能部门防不胜防。
1.2.3 “乱”。违法建设是行为人根据自身需要随心所欲搭建的,根本不顾规划要求和安全的考虑,加之大量用于出租,造成环境卫生乱,社会治安乱,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2.违法建设形成的原因与危害
2.1 违法建设形成的原因
2.1.1 经济利益的驱动
2.1.1.1 房屋出租带来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城郊结合部的房屋租赁市场供不应求,房子未建好,就有人上门来租房,靠近芦淞市场的龙泉村流传一句话,生儿养老,不如建房出租。
2.1.1.2 征地拆迁带来的经济利益。对违法建设拆迁不合理的补偿,导致征地拆迁到那里,乱搭乱占到那里,甚至出现了搭建违法建设的投资人,因为“种房”的效益很高。
2.1.2 法制观念淡薄
2.1.2.1 基层组织的法制观念谈薄。包括乡、村、组干部的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和政绩的驱动,村组默许甚至支持土地违法行为。
2.1.2.2 老百姓的法制观念淡薄,认为违章建设无刑事责任,完全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进行强行建设,国土部门的“停工通知”成了“催工通知”,采取“你来我停,你走我建”的办法。
2.1.3 政策的原因
2.1.3.1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规定滞后。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不能进入市场流转。然而现有的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有进入市场流转的迫切要求,导致以租代征、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等现象经常出现。
2.1.3.2 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和原城市规划法没有授权政府对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权,而进入司法强制的程序复杂、成本高、效率低下,导致强拆一栋违法建筑很艰难。
2.1.3.3 我市关于城市四区农民建房的规范性文件急需完善,目前我市农民建房用地审核、审批部门多、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导致未批先建现象时有发生。
2.1.4 执法不严,处罚不力
2.1.4.1 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拆违力度不够,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为尽快完成征地任务,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对违法建设进行不合理补偿,所谓“用钱买平安”、“用钱买速度”。
2.1.4.2 行政执法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相关文件对国土、规划、城管部门的违法建设执法职权分工简单,无部门联动的合作机制,区政府的责任没有用制度落实下去,无明确可操作的细则,没有起到治理违法建设的作用。
2.1.4.3 行政执法部门有少数人责任心不强,对违法建设不及时制止和查处,存在不敢做恶人,不敢得罪人的顾虑。
2.2 违法建设的危害
2.2.1 浪费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
2.2.2 严重影响土地审批制度的实施。
2.2.3 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2.4 降低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2.2.5 影响社会稳定,增加安全隐患。
2.2.6 增
加土地开发成本,制约了城市发展。
2.2.7 腐蚀了基层政权。
3.解决违法建设的建议
我市城区违法建设泛滥的现状,非一朝一夕而成,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其存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再不彻底整治,今天的问题就会积重难返,明天的发展就会举步艰难。我们应该就如何落实基层政府拆违的责任机制、加强执
法部门联动的合作机制、建立动态巡查的预防机制和采取疏堵结合的强拆机制进行深度研究。
3.1 落实基层政府拆违的责任机制
3.1.1 市、区、乡三级政府要加强对违法建设管理的力度。应成立相应的治理违法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违法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研究解决违法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违法建设执法的长效机制。
3.1.2 市政府要建立落实拆违的责任制。明确组织违法建设拆除的责任主体为区人民政府,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市对区、区对乡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建立责任追究制。
3.1.2.1 政府为拆违责任主体合法。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负责人。
根据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第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二)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
(四)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05]4号)文件规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各级政府,各市(州)长、县(市)区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
3.1.2.2 区政府为拆违责任主体合理。
区政府对乡(镇、办)、村有管理权,许多违法建设是由于地方基层组织的支持才建成的,没有基层组织参与的拆违行动,多数不顺利。
区政府对公安、检察、法院、国土、规划、城管有调度权,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行政资源,形成拆违合力。区政府负责组织拆违行动,能扩大拆违影响,教育当地干部群众。
3.1.2.3 区政府成立违法建设拆除工作班子,以区城市执法局为主,国土、规划、公安、乡(镇、办)配合,具体实施辖区违法建设的拆除工作。
3.2 建立各执法部门联动的合作机制
3.2.1 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靠任何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而此合力的形成,需靠政府具体组织。
3.2.2 各部门依法履职,严格执法,部门联动。规划部门依据《城乡规划法》、国土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水利部门依据《水利法》,城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共同对违法建设实施管理。其中规划部门侧重加强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的管理,国土部门侧重加强对占用基本农田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违法建设的管理,水利部门侧重加强对河道、湖泊等水利设施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的管理,城管部门侧重加强对城市范围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管理。
3.2.3 充分利用法律赋予县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的权力。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区政府对违法建设有强制拆除权,而根据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国土部门作为违法建设的执法主体,没有行政强制权,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司法强拆,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比较,减少了执法程序,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
3.2.4 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多部门多手段联合制止违法建筑。2007年10月20日,浙江省温岭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利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①严禁利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工商登记等手续时,要查验申请单位或者个人经营场所的相关资料,不能提供合法有效房地产产权证明文件或者合法租赁手续的生产经营者,不得办理相关经营证照。②市供水、供电等部门对在建工程或已竣工建筑物提供用水、用电前必须严格审查审批手续,凡不具备发改、国土、建设等部门正式审批文件的,一律不予供水、供电。对私自接水、接电的行为,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③环保、消防、卫生、文化、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在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消防设计审核(验收)以及卫生许可、文化经营许可、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药品零售经营许可等手续时,要查验申请单位或者个人经营场所的相关资料,不能提供合法有效房地产产权证明文件或者合法租赁手续的生产经营者,不得办理相关经营证照。④对企业在注册登记后发生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的,工商、环保、消防、卫生、文化、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不得办理企业证照年审、验证换证等有关手续。⑤严禁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进入房屋租赁市场,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坚决查处违法租赁行为。这些规定使违法建设不能正常利用,达不到获利的目的,有利于限制违法建设的产生。
3.3 重拳出击,形成打击违法建筑的强大声势。
当前重要的是尽快遏制违法建筑的蔓延势头,建议市政府组织打击违法建筑专项行动。市政府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区政府规划、国土、公检法等为成员单位,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开展工作。08年下半年对违法建设集中的荷塘区太阳村进行重点治理,对违法建设进行严厉打击。其他各区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队伍,短期内拆除典型违法建设五栋以上。
3.3.1 建立动态巡查的预防机制,努力将违法建筑制止在萌芽状态。
3.3.2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通过媒体、网络、送法下乡等活动。宣传政府对拆违的决心和力度,让老百姓意识到违法建设的风险和危害。加快出台农民建房用地审批办法,明确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建房用地审批由乡政府牵头,国土、规划联合办公集体审批的方式;明确规划区外的农民建房由乡政府审核,国土审批。规定按时办结,以此来提高农民建房审批效率。
3.4 加强动态巡查,完善巡查监察网络体系。
3.4.1 推行市、区、乡三级执法巡查网络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规划)中心所的执法监察工作中的“先锋”作用,对违法用地建设及时发现,及时停工,及时调查取证,及时责令拆除,逾期不拆者,及时组织行政强制拆除,对违法建设露头就打,把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没有新增的违法建设出现。
3.4.2 建立巡查责任追究制等。对土地违法行为,违法建设行为未及时发现、未及时处理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5 建立疏堵结合的行政强拆机制,逐步减少存量的违法建设。
3.5.1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占用基本农田的、城市居民非法购买农村宅基地的、农村村民一户多栋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分类由市规划部门、市国土部门分别或联合下文责令其自行拆除、没收或责令退耕,逾期不执行的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3.5.2 各区拆违工作班子尽快对辖区内的违法建设分门别类的摸清情况,建立违法建设台帐,对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分别处理。
3.5.2.1 对1999年以前的违法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并具备建房资格的经村组公示无异、报乡政府审核、处罚后补办手续。
3.5.2.2 对1999年以后的违法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并具备建房资格的经村组公示无异、报乡政府审核、重罚后补办手续。
3.5.3 建立违法建设黑名单。不按时段搞一刀切,对不符合补办手续的违法建设建立黑名单,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根据集中治理经验再分类处理。任何部门不得对黑名单上的违法用地者办理相关手续,否则究竟责任。
3.5.4 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采取先拆违,再拆迁的办法。对自愿拆除的违法建设按低于其造价进行补偿,保证违法建设者无利可图,对不自愿拆除的违法建设,实行无偿强拆。拆违费用纳入征地成本,这样既可节约征地成本,又起警示教育作用。
第五篇: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解决措施
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一)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措施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健全管理机构,加快立法工作。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分类指导,抓点扩面。开源节流,建立多渠道筹集机制。基本养老保险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努力提高基金收缴率。
(二)广东省的措施
(1)、2011年1月27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与网友交流:
网友白白:最近,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未来在与民生关系较紧密的医保、社保等方面,还有哪些新措施新动作?
朱小丹:社会保障是建设幸福广东特别重要的机制。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在扩大社保覆盖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突破体制障碍、大力完善社区社保系统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了社保制度改革完善和体系建设。下一步:
一是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到“十二五”期末,要基本做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8%。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要逐步形成一套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调整机制,工资增长了,物价提高了,要相应提高社保待遇。准备建立最低养老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十二五”规划中,每人按10%的幅度提高标准。逐步均衡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三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融合衔接。指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四是创新运行机制,将韶关等市的试点经验成熟之后在全省推广,将来实行全省一卡通。
省民政厅在向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汇报时表示,广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如广东省现有老年人床位不到老年人口的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
从上周开始,省人大常委会陆续组织广东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昨日进行的“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是最热门的一组。
(2)、2010年12月份4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向全国人大代表汇报时表示:
广东将参照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广东的养老保险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人社厅表示,下一步将强化省级调剂统筹功能,完善省级调剂金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启动基础养老金全省统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做好国家转移办法和省内转移办法的衔接。
另外,还将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待遇差距;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参照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对于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则是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住院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和放宽门诊特定病种项目等措施来提高,有计划、有步骤地缩小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待遇差距。
(3)、广东最低养老金制度有望今年上半年出台
截至2011年1月30日,广东省22个统筹区(含21个地级以上市和省直)已将2011年调整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全省313万企业退休人员手中,这是记者昨日从广东省人社厅获悉的消息。据悉,此次调整,全省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38元,较调整前增加160元,增幅10.1%,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每年新增支出63.49亿元。据了解,这已是广东第7次调高养老金待遇,7年间,累计平均增加养老金超过900元。人社厅养老处处长杨健海称,今年调高养老金待遇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月人均养老金均超过1000元。
年年增发养老金,会否加大全省养老基金压力、甚至使养老基金出现赤字?杨健海透露,截至2010年底,广东养老保险基金尚有超过2000亿元的结余。“但确实有地方基金出现赤字,这就需要省级统筹帮忙,省级统筹的比例现在是9%,仍待提高。”
对于备受关注的“最低养老金”制度建设,杨健海明确表示,经人社厅相关部门历时一年多的调研,目前已拿出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的方案。“现在征求意见,争取今年上半年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