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措施思考(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4: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措施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措施思考》。

第一篇: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措施思考

达县杨柳工业配套园区管理办公室 关于园区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措施

杨柳工业配套园区占地面积2.74平方公里,4110亩。涉及南外镇杨柳垭村1、2、3、4、6组,堰坝村1、2、3、4、7、8组,共需搬迁村民户1127户,3284人。截止目前,园区共征地1200余亩,已搬迁村民户380户,1325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园区的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加快,成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一大障碍。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园区办已将失地农民的房屋安置、社会保障、培训就业等问题纳入议事日程。采取适应措施以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动自主创业和培训就业,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一、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建议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失地农民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二是建议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失地养老保障制度,对征地范围杨柳垭村、堰坝建立社区,将失地农民转为非农业户口,按照相关制度统筹解决养老保险。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三是建议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对已转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应当参加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对仍为农村户口的,应当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防止失地农民医保两头落空。

四是建议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失业保险机制,对失地农民在劳动年龄段、已参加养老保险且符合其他规定条件的失地农民办理失业保险,由社保机构发放失业保险金。

二、安居工程全面保障。

一是由于园区安置房正在建设中,各项目正在快速入驻,辖区两村失地农民无房租、无房住。园区征地搬迁坚持先拆除村民房屋稀松地块,较密集地块用于被拆迁村民的租住房屋,待今年一期安置房建成后,再大规模拆除。

二是园区统筹安置房的出租。园区项目多,用工大,项目设计上也不允许大规模修建住房,园区办正在征求村民意见,在保障失地农民的住房后,多余房屋集中起来统筹设立租赁公寓,增加失地的农民的收入。

三、培训就业、循环对接。

一是开展失地农民与培训基地对接。积极帮助失地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创建企业用工人才库。不断提高失地农民的业务素质和劳动技能。今年预计举办培训班10期,参加培训人员1000人。

二是开展毕业学员与企业对接,联系学员深入企业实习锻炼,鼓励引导园区企业优先安置培训班毕业学员就业上

岗,签订用人协议,明确劳动合同,实现企业用工制度化、规范化。

据了解,我县现有八所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办学规模大、学员就业高的定点培训学校,长期从事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其他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此次培训工作可依托这些培训学校开展失地农民培训工作。

1.委托式培训:根据杨柳园区企业所需专业,衔接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培训班,与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委托培训合同。

2.订单式培训:由村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所学专业,培训单位进行分专业分期分批培训。

3、企业定岗培训:由企业根据所需用工条件和岗位,针对岗位所需知识开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完毕后安排在企业所需岗位就业。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千方百计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让他们居住有房,就业有岗,社保有份,生活有着,真正成为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拥护者,这不仅是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二篇:森林保护问题解决措施

森林保护问题解决措施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可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轻温室效应,更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生态效益。新形势下对森林的保护就是对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森林保护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下开展森林保护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经济结构。

森林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其出产的木材以及相关林产品更能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更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各类生态旅游项目,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森林中一般还有较多的动物和植物,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还可为这些珍贵动植物资源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地,促使当地更好地开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改善生态环境。

当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工业废气废水被排放到空气和河流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森林资源可释放大量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更能减轻温室效应,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对调节气侯有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在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森林资源来说,由于其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导致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可更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极大地降低自然灾害发生几率。

二、新形势下森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森林保护工作涉及环节和流程较多,对工作人员的转业水平和道德素养要求较高,只有专业水平过硬且道德素养过关的工作人员才能真正提升森林保护水平。但在部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因素制约,在开展森林保护中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资金投人力度不足,工作人员薪酬福利待遇不高,且通常森林保护工作需长时间在野外开展,工作环境较为恶劣,且工作内容较为繁重,很难吸引专业人员留在当地开展工作,这就导致森林保护工作只能由当地非专业人员进行,这些非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道德素养上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森林保护效率不高。对待已有的人员,相关培训力度不足,相关补贴也并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强,不利于当地森林保护水平的提升。

部分地区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不注重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出现随意改伐现象;在保护工作中,政策制定随意,没有做到切合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影响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病虫害防治手段较为落伍。

病虫害可导致森林大面积减产,我国部分地区受经济等因素制约,在防治病虫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病虫害的提前预测,导致极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传统防治病虫害以化学手段为主,用大量投放农药的方式来防治森林病虫害。农药虽然对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地区在投放农药时不注重科学合理投放,导致单一化学农药长期被应用到防治中,提升了害虫的抗药性,降低了杀虫效果;更使得害虫的天敌也受到损害,降低了生物的多样性,打破了森林中的生态平衡,给病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

(三)防火力度不足。

火灾可直接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极大地降低森林的经济效益。且森林面积一般比较大,一旦出现火灾,可迅速造成大面积蔓延,加大灭火难度,影响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在日常做好相关防火工作。但在部分地区,在开展森林防火中力度不足,相关单位负责人不注重森林防火的重要性,防火意识薄弱,防火教育和消防演习没有真正落实,安全责任机制并没有完全落实,导致防火工作内容不明确,人员之间也缺乏沟通,阻碍了防火工作的进行。

部分地区基础防火设施不齐全,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防火工作的开展。并且由于人们经常进入到森林中开展各类活动,如焚烧秸秆、清明祭祖等,随身携带的火源种类较多,一旦人们的防火意识不强,在开展活动时不注意安全用火。再加上风势的助推,很容易使得火灾快速蔓延,给森林带来极大的损失。

(四)森林布局结构不合理。

在森林中,合理的布局应以幼龄林和成熟林为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森林长远发展。然而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森林以中龄林和过成熟龄林为主,幼龄林面积逐渐减少,且布局分散;很多林区中天然林为主,缺乏人工林和防护林,导致森林资源没有得到更好地利用。我国地形地势多种多样,很多地区林区面积极大,但在管理上没有得到重视,随意砍伐现象频繁出现;2008年,我国提出集体林权改革,将林业资源落实到个人,虽对增加林农收入有促进作用,然而,也导致了林地管理分散,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更加大了森林保护行动和防火工作的难度。

三、新形势下森林保护的相关措施

(一)提升重视程度

为更好地提升森林保护水平,相关部门需提升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薪酬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各类补贴制度,拓宽招聘门槛,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来提升工作人员的森林保护水平。对待已有的森林保护人员,需重视培训的积极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中需加入森林保护相关专业知识,更要加入有关于森林保护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提升森林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动手操作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提升森林保护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积极作用。

在保护森林资源中,需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积极意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法律的层面上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将其纳入法律法规之中,加大对乱砍滥伐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和惩治力度,提升管理水平。更要真正落实责任制,划分出自然保护区,将管理和保护职责落实到个人,并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补偿制度等,确保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来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大防火力度

防范火源是森林防火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人为火源,在森林火灾发生原因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在防范人为火源的过程中,管控森林内用火是最重要的手段。在少雨季节,森林进入防火时期后,需安排专人开展林区巡视工作,对重点地区加大巡查力度,组建专业消防队伍及护林队伍,对森林中的火灾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管控火源。

开展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时,需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防火意识。相关部门可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可与林业部门携手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活动。在防火期开始时,制作相关公益广告,在电视台滚动播出;针对部分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可安排宣传车进行流动宣讲防火的重要性和防火的相关对策;也可在主要街道及居民活动区及生活区张贴宣传海报;组织街道开展相关森林防火知识讲座,开展消防演习,提升林区人们防火意识及逃生能力。

相关部门更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防火基础设施的建造和维护,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可在林区中修建消防公路,确保火灾发生时消防车可以顺利到达起火地点;森林中还需配备消防水池或者消防水箱,需保证水池和水箱里常年有水且不结冰,以备不时之需。在森林中,更要建立相关监测系统,设立报警系统,24小时全面监控森林情况。可利用最新技术,如通信卫星等,借助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及卫星遥感等,对森林实施一体化不间断监测,实时分析传输回来的数据,在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关手段来防止火灾的发生。

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对森林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森林中气温的变化和湿度的变化来对火灾的发生进行预测,或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展点火试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几率;也可对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温度或者湿度的异常,从而实现对火灾的提前预测。由于森林火情监测与预警一般采用卫星技术,在卫星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下,预警和监测系统可对森林进行全时段和大范围的预警监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实施监测时,更可同步传输画面和声音,更能实现自动报警,为处理火灾提供了数据支持。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消防救援人员可及时发现火情并对火情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降低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森林防火中,需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完善的信息化设备,招聘专业人员来开展林火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升当地森林防火和灭火水平。更要针对已有的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中引入先进林火监测和预警技术,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促使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优化森林布局

在开展对森林的保护工作中,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不断提高。因此,可在开展保护的过程中实施科技护林,提升保护效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引入先进的营林技术,优化森林中林木布局,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做好育苗管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天气情况,气候情况,降水情况和土壤情况等,选择适合在当地生长的苗木品种,提升苗木的存活率,更要加强对苗木的防病虫害工作,提升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降低后期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其次,还需积极营造混交林,升森林抗病虫害能力,更能维护林区中生物多样性,提升森林的经济效益;最后,还需做好栽植管理工作,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

加强森林保护可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更能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程度,强化森林保护中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大森林防火力度,积极引入先进病虫害防治手段,更要优化森林布局,在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的同时更提升其经济效益。来真正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四)引入先进病虫害防治手段。传统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防治手段单一,通常以大量喷洒化学农药为主,虽在短期内防治效果明显,但极为容易造成大量农药残留,对森林造成二次污染,降低抗病能力。且由于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长时间下来会使得害虫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防治效果。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大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引入国内外先进防治技术,来提升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五)可在防治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防治措施,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提升防治效果的同时对森林环境不造成影响。在利用物理手段开展对虫害防治中,可利用害虫趋光性特征,在森林中悬挂杀虫灯,对害虫进行捕杀。在开展对病害的防治中,可将树木进行涂白处理,防止树木出现冻害,对于已经出现的病害,需及时刮除病害表面,并将其与健康树木隔离,设置隔离带,降低感染几率。

第三篇:对青海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几点思考[小编推荐]

对青海地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速度也逐渐加快,由城市化发展建设需要,面临着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问题,人均占有可耕作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特别是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农民和土地的矛盾日益突显。

关键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思考

失地农民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征用农民的土地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保障等利益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青海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难症”;若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让青海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失掉土地的农民能够尽快加入城市的行列,使他们不再成为边缘化群体,能够真正成为城市化建设和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受益者,是我们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的水平和发展速度,同时它关系到青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更重要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

政府需加强调控,不断改革完善征地制度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国民经济分配格局,需彻底改变决策观念和决策方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已成大趋势,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不能再固守城市为中心的视角,涉及土地收益分配等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政府应用所作为。”

充分发挥在土地利用中的导向功能,强调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计划调节土地,并进行总量控制。政府要严格把好征地关,有关部门应对城市土地利用需求、资金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研究,要提出真正符合河湟地区总体用地建设计划和规划,做到有计划,按规划供给土地和开发建设。

在征地过程中,充分进行利弊得失的考量,最主要的是要优先考虑包括国家、政府、集体和个人的各方面利益得失,应该统筹兼顾,不能只是考虑政府利益,这样才能体现公平和正义,才符合国家和谐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补偿金额应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并在国家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再者,能使被征地有明显不公平待遇,即补偿下限是被征地人的生活水平不能比失地前降低,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提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国家在征用农民土地的实施中,应该提高对农民的安置补偿方式和费用标准,我国的法律明文规定,针对失民农民进行补偿时,不是按照土地的原有价格给予补偿,而是应该考虑到土地的原用途为补偿。现在的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并没有体现土地的利用价值以及土地的潜在的收益,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供求矛盾的规律。所以,在征地的过程中,实际补偿方式应该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在给农民的补偿项目中,除了要补偿生产资料外,还应该对农民今后生活的保障给予相应补偿。除此之外,还应该想到,对农民的实偿是否对其以后的生活生产有连续的保障,现在实行的一次性买断和补偿,对于农民今后的生活无法产生持续保障。所以,改变以往一次性补偿而变为连续性补偿,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怎样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在一些地方有许多可行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在江苏昆山地区,他们的做法是:有些是一次性兑付的,如,地面建筑、附着物和青苗费。除此之外,根据农户被征用的土地数量,每年每亩责任田补300元,自留地补600元,口粮田补900元,且补贴标准每五年调高一次。这打破了以往的一次性补偿,变为现在的常年补偿,也是农民可持续的全新尝试。从以上可以看到,尽管昆山在这一补偿标准还是很低,但毕竟农民可以年年从土地上得益。与此同时,我省于2010年5月1日在出台《青海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区片价(试行)》政策中,提高了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这一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征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为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逐步建立建全社会保障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中央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其核心也是将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

在农民失去得以生存的土地后,国家应有一系列配套保障机制,以解决农民诸如看病、养老、培训等等问题,才是保障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根本。以此为目标,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加强统筹,从而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应该将失地农民纳入到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建立相应的保障基金。失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如果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少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农户,应该从土地征用的下一月起,应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给予相应补贴。

2013年年初,青海省首次启动实施青“青海省被征地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种针对失地农牧民的养老保险的工作中,由政府和用地主体缴费而不需要被征地农民缴费就能享受到养老保险的办法,在全国也是首创。随后,青海省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

使得这一制度在全省得到推广和实施,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筹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1.3亿元,在征地过程中,符合参保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范围,这一做法,得到了失地农民的赞同和认可,使征地工作顺利、和谐的推进。加大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教育与培训和引导,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破除他们“等、靠、要”的陈旧思想。对失地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开展就业光荣的宣传教育活动,助他们建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使他们改变观念,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持续发展意识,能够主动的去谋取和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就业岗位,融入社会、加入到市场竞争的行列中。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年龄以及基本的技能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培训,诸如:餐饮服务、修理、厨师、家政服务等技能的培训内容,让他们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术,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就业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和条件

在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的引导方面,政府可以在一些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在贷款数额及方式上,金融部门应适当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植失地农民发展生产。在税收上,税收部门也应放宽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就业的顺利进行。失地农民如申请个体工商经营,各部门要简化手续。除此,在就业场地等方面,也要对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给予优惠,降低门槛,鼓励他们积极就业。

第四篇:浅谈违法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市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区不断向外延伸,由于经济利益驱动等原因,导致城郊结合部集体土地上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乱搭乱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创卫”工作,同时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法律责任中明确规定了政府对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权,为解决违法建设提供了新方法,因此有必要

急需对我市现行的违法建设管理制度进行改革、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违法建设 城乡规划法 强制拆除 部门联动

1.违法建设的现状及特征

1.1 违法建设的现状

违法建设是指未经国土、规划等部门审批而擅自搭建的非法建筑。我市的违法建设种类复杂,性质各有不同,有自用的、有出租的、有用于生活的住房、有用于生产的厂房、有征地拆迁的过渡房、有为获取征地拆迁费的乱搭乱占房、有新(扩)建的、有改建的。从城市四区国土分局摸底的情况看,违法建设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分布在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上。特别是在城郊结合部和工业园区,违法建设的数量惊人,并有蔓延趋势。

1.2 违法建设的特征

1.2.1 “多”。违法建设量多面广,特别是具有交通优势的近郊,违法建设占满了村内的空闲地,正在向周边的耕地发展,各类工业园区规划到哪里,乱搭乱占现象就会迅速蔓延到哪里。

1.2.2 “快”。违法建设设计简单,成本低廉,在交通方便、建材充足的条件下,往往几天就可以建成,而且建房者大多利用双休、节假日,令职能部门防不胜防。

1.2.3 “乱”。违法建设是行为人根据自身需要随心所欲搭建的,根本不顾规划要求和安全的考虑,加之大量用于出租,造成环境卫生乱,社会治安乱,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2.违法建设形成的原因与危害

2.1 违法建设形成的原因

2.1.1 经济利益的驱动

2.1.1.1 房屋出租带来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城郊结合部的房屋租赁市场供不应求,房子未建好,就有人上门来租房,靠近芦淞市场的龙泉村流传一句话,生儿养老,不如建房出租。

2.1.1.2 征地拆迁带来的经济利益。对违法建设拆迁不合理的补偿,导致征地拆迁到那里,乱搭乱占到那里,甚至出现了搭建违法建设的投资人,因为“种房”的效益很高。

2.1.2 法制观念淡薄

2.1.2.1 基层组织的法制观念谈薄。包括乡、村、组干部的法制观念淡薄,受利益和政绩的驱动,村组默许甚至支持土地违法行为。

2.1.2.2 老百姓的法制观念淡薄,认为违章建设无刑事责任,完全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进行强行建设,国土部门的“停工通知”成了“催工通知”,采取“你来我停,你走我建”的办法。

2.1.3 政策的原因

2.1.3.1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关规定滞后。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不能进入市场流转。然而现有的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有进入市场流转的迫切要求,导致以租代征、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等现象经常出现。

2.1.3.2 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和原城市规划法没有授权政府对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权,而进入司法强制的程序复杂、成本高、效率低下,导致强拆一栋违法建筑很艰难。

2.1.3.3 我市关于城市四区农民建房的规范性文件急需完善,目前我市农民建房用地审核、审批部门多、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导致未批先建现象时有发生。

2.1.4 执法不严,处罚不力

2.1.4.1 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拆违力度不够,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为尽快完成征地任务,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对违法建设进行不合理补偿,所谓“用钱买平安”、“用钱买速度”。

2.1.4.2 行政执法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相关文件对国土、规划、城管部门的违法建设执法职权分工简单,无部门联动的合作机制,区政府的责任没有用制度落实下去,无明确可操作的细则,没有起到治理违法建设的作用。

2.1.4.3 行政执法部门有少数人责任心不强,对违法建设不及时制止和查处,存在不敢做恶人,不敢得罪人的顾虑。

2.2 违法建设的危害

2.2.1 浪费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

2.2.2 严重影响土地审批制度的实施。

2.2.3 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

2.2.4 降低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2.2.5 影响社会稳定,增加安全隐患。

2.2.6 增

加土地开发成本,制约了城市发展。

2.2.7 腐蚀了基层政权。

3.解决违法建设的建议

我市城区违法建设泛滥的现状,非一朝一夕而成,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其存在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再不彻底整治,今天的问题就会积重难返,明天的发展就会举步艰难。我们应该就如何落实基层政府拆违的责任机制、加强执

法部门联动的合作机制、建立动态巡查的预防机制和采取疏堵结合的强拆机制进行深度研究。

3.1 落实基层政府拆违的责任机制

3.1.1 市、区、乡三级政府要加强对违法建设管理的力度。应成立相应的治理违法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违法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研究解决违法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建立违法建设执法的长效机制。

3.1.2 市政府要建立落实拆违的责任制。明确组织违法建设拆除的责任主体为区人民政府,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对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市对区、区对乡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建立责任追究制。

3.1.2.1 政府为拆违责任主体合法。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文件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负责人。

根据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第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员和其他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致使一内本行政区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者虽然未达到15%,但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二)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

(四)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05]4号)文件规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责任在各级政府,各市(州)长、县(市)区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将责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

3.1.2.2 区政府为拆违责任主体合理。

区政府对乡(镇、办)、村有管理权,许多违法建设是由于地方基层组织的支持才建成的,没有基层组织参与的拆违行动,多数不顺利。

区政府对公安、检察、法院、国土、规划、城管有调度权,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行政资源,形成拆违合力。区政府负责组织拆违行动,能扩大拆违影响,教育当地干部群众。

3.1.2.3 区政府成立违法建设拆除工作班子,以区城市执法局为主,国土、规划、公安、乡(镇、办)配合,具体实施辖区违法建设的拆除工作。

3.2 建立各执法部门联动的合作机制

3.2.1 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靠任何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而此合力的形成,需靠政府具体组织。

3.2.2 各部门依法履职,严格执法,部门联动。规划部门依据《城乡规划法》、国土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水利部门依据《水利法》,城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共同对违法建设实施管理。其中规划部门侧重加强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的管理,国土部门侧重加强对占用基本农田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违法建设的管理,水利部门侧重加强对河道、湖泊等水利设施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的管理,城管部门侧重加强对城市范围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管理。

3.2.3 充分利用法律赋予县以上人民政府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的权力。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区政府对违法建设有强制拆除权,而根据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国土部门作为违法建设的执法主体,没有行政强制权,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司法强拆,行政强拆与司法强拆比较,减少了执法程序,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

3.2.4 借鉴外地成功做法,多部门多手段联合制止违法建筑。2007年10月20日,浙江省温岭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利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①严禁利用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工商登记等手续时,要查验申请单位或者个人经营场所的相关资料,不能提供合法有效房地产产权证明文件或者合法租赁手续的生产经营者,不得办理相关经营证照。②市供水、供电等部门对在建工程或已竣工建筑物提供用水、用电前必须严格审查审批手续,凡不具备发改、国土、建设等部门正式审批文件的,一律不予供水、供电。对私自接水、接电的行为,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③环保、消防、卫生、文化、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在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消防设计审核(验收)以及卫生许可、文化经营许可、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药品零售经营许可等手续时,要查验申请单位或者个人经营场所的相关资料,不能提供合法有效房地产产权证明文件或者合法租赁手续的生产经营者,不得办理相关经营证照。④对企业在注册登记后发生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行为的,工商、环保、消防、卫生、文化、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不得办理企业证照年审、验证换证等有关手续。⑤严禁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进入房屋租赁市场,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坚决查处违法租赁行为。这些规定使违法建设不能正常利用,达不到获利的目的,有利于限制违法建设的产生。

3.3 重拳出击,形成打击违法建筑的强大声势。

当前重要的是尽快遏制违法建筑的蔓延势头,建议市政府组织打击违法建筑专项行动。市政府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区政府规划、国土、公检法等为成员单位,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开展工作。08年下半年对违法建设集中的荷塘区太阳村进行重点治理,对违法建设进行严厉打击。其他各区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队伍,短期内拆除典型违法建设五栋以上。

3.3.1 建立动态巡查的预防机制,努力将违法建筑制止在萌芽状态。

3.3.2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通过媒体、网络、送法下乡等活动。宣传政府对拆违的决心和力度,让老百姓意识到违法建设的风险和危害。加快出台农民建房用地审批办法,明确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建房用地审批由乡政府牵头,国土、规划联合办公集体审批的方式;明确规划区外的农民建房由乡政府审核,国土审批。规定按时办结,以此来提高农民建房审批效率。

3.4 加强动态巡查,完善巡查监察网络体系。

3.4.1 推行市、区、乡三级执法巡查网络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国土(规划)中心所的执法监察工作中的“先锋”作用,对违法用地建设及时发现,及时停工,及时调查取证,及时责令拆除,逾期不拆者,及时组织行政强制拆除,对违法建设露头就打,把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没有新增的违法建设出现。

3.4.2 建立巡查责任追究制等。对土地违法行为,违法建设行为未及时发现、未及时处理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5 建立疏堵结合的行政强拆机制,逐步减少存量的违法建设。

3.5.1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占用基本农田的、城市居民非法购买农村宅基地的、农村村民一户多栋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分类由市规划部门、市国土部门分别或联合下文责令其自行拆除、没收或责令退耕,逾期不执行的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强制拆除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3.5.2 各区拆违工作班子尽快对辖区内的违法建设分门别类的摸清情况,建立违法建设台帐,对历史遗留的违法建设分别处理。

3.5.2.1 对1999年以前的违法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并具备建房资格的经村组公示无异、报乡政府审核、处罚后补办手续。

3.5.2.2 对1999年以后的违法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并具备建房资格的经村组公示无异、报乡政府审核、重罚后补办手续。

3.5.3 建立违法建设黑名单。不按时段搞一刀切,对不符合补办手续的违法建设建立黑名单,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根据集中治理经验再分类处理。任何部门不得对黑名单上的违法用地者办理相关手续,否则究竟责任。

3.5.4 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采取先拆违,再拆迁的办法。对自愿拆除的违法建设按低于其造价进行补偿,保证违法建设者无利可图,对不自愿拆除的违法建设,实行无偿强拆。拆违费用纳入征地成本,这样既可节约征地成本,又起警示教育作用。

第五篇: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解决措施

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一)解决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措施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健全管理机构,加快立法工作。以实现全覆盖为目标,分类指导,抓点扩面。开源节流,建立多渠道筹集机制。基本养老保险水平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努力提高基金收缴率。

(二)广东省的措施

(1)、2011年1月27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与网友交流:

网友白白:最近,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未来在与民生关系较紧密的医保、社保等方面,还有哪些新措施新动作?

朱小丹:社会保障是建设幸福广东特别重要的机制。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在扩大社保覆盖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突破体制障碍、大力完善社区社保系统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推进了社保制度改革完善和体系建设。下一步:

一是大力推进全民参保。到“十二五”期末,要基本做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8%。

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要逐步形成一套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调整机制,工资增长了,物价提高了,要相应提高社保待遇。准备建立最低养老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十二五”规划中,每人按10%的幅度提高标准。逐步均衡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三是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融合衔接。指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四是创新运行机制,将韶关等市的试点经验成熟之后在全省推广,将来实行全省一卡通。

省民政厅在向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汇报时表示,广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严重滞后,如广东省现有老年人床位不到老年人口的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

从上周开始,省人大常委会陆续组织广东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昨日进行的“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是最热门的一组。

(2)、2010年12月份4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向全国人大代表汇报时表示:

广东将参照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广东的养老保险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人社厅表示,下一步将强化省级调剂统筹功能,完善省级调剂金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启动基础养老金全省统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措施,做好国家转移办法和省内转移办法的衔接。

另外,还将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间的待遇差距;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参照在岗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对于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则是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住院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和放宽门诊特定病种项目等措施来提高,有计划、有步骤地缩小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待遇差距。

(3)、广东最低养老金制度有望今年上半年出台

截至2011年1月30日,广东省22个统筹区(含21个地级以上市和省直)已将2011年调整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全省313万企业退休人员手中,这是记者昨日从广东省人社厅获悉的消息。据悉,此次调整,全省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38元,较调整前增加160元,增幅10.1%,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每年新增支出63.49亿元。据了解,这已是广东第7次调高养老金待遇,7年间,累计平均增加养老金超过900元。人社厅养老处处长杨健海称,今年调高养老金待遇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月人均养老金均超过1000元。

年年增发养老金,会否加大全省养老基金压力、甚至使养老基金出现赤字?杨健海透露,截至2010年底,广东养老保险基金尚有超过2000亿元的结余。“但确实有地方基金出现赤字,这就需要省级统筹帮忙,省级统筹的比例现在是9%,仍待提高。”

对于备受关注的“最低养老金”制度建设,杨健海明确表示,经人社厅相关部门历时一年多的调研,目前已拿出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的方案。“现在征求意见,争取今年上半年出台。”

下载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措施思考(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失地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措施思考(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中国佃农生计困苦原因思考

    近代中国佃农生计困苦原因思考 作者:刘克祥 中国封建租佃制度在二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萌发、兴盛和蜕变、衰朽的全过程。与此相联系,佃农家庭经济也有一个产生、成长和衰......

    试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措施

    试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措施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不少土地被征用,致使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样本中就有97.6%的农民失地超过五年。总体来说,以北苑社区为样本, 失地......

    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范文]

    浅析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几点思考 我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

    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09级省函本科公共管理澄海班李秋松目前,由于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不当和标准偏低,使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由此带来了一......

    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

    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

    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同撑一片蓝天构建和谐社会——关于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思考近年来,随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

    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颜复勇 王丹霞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