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课 新文化运动
第7课 新文化运动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真题训练】
1、“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出自(D)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2、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B)
A、民权与平等 B、民主与科学 C、科学与平等 D、自强与求富
3、如果老师让你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该首选的是(A)A、《新青年》 B、《民报》 C、《万国公报》 D、《时务报》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A)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5、“一九一七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句话应出自(D)A、陈独秀的《新青年》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6、材料阅读
材料一:“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我们已经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 ——陈独秀
材料二:“……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李大钊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民主和科学)
(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3)“中国废了君主”是指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
(4)上述材料的内容出现于什么运动中?(新文化运动)
(5)材料二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指什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6)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拒的?(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兴起,作为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所以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同时,他又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7)为了迎接“这个潮流”,李大钊是怎么做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二篇:新文化运动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内容
教材P40~P43,《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主阵地、兴起的标志和基本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解读分析问题的能力。3.树立民主与科学意识,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
难点: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898年,一个18岁的中国青年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考场里有个考生聚精会神地念着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处便大喝一声:“今科必中!”这个青年在一旁看得发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举人得了势,不知会把国家搞成什么样子。从此之后,他对封建制度深恶痛绝,踏上了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这位曾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创办了一本名为《青年杂志》的月刊,不久改名为《新青年》。正是这本杂志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拉开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的序幕,这场思想启蒙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文化运动。出示课题。
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呢?新文化是与旧文化相对而言,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而成的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那么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的中国产生这样一场新文化运动呢?首先我们来看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上的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1)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2)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3)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激情朗诵】
陈独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胡适: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他们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2)陈独秀认定哪“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3)请结合四则材料写出这次运动的具体内容。
(4)李大钊在文中歌颂什么?他是如何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5)你如何看待这次运动?
分组回答: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颂扬十月革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杂志。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
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6)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
分组回答:(师生归纳)不同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相同点:都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多媒体呈现: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所谓传统“孝”的实质,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项内容?(2)为什么说“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合作讨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为封建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 2 础,而新文化运动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
讨论: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小结: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宣誓。
全体起立宣誓: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更高!我们作为未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应当学习和继承他们那种敏锐的政治眼光,为维护祖国的进步,积极创造新事物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歌诀小结:
新旧思潮起冲突,《青年杂志》运动搞。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做代表。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六、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活动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教学设计】
模式:
课前准备活动反思
教师:查找资料播放歌曲创设情景知识拓展自我评价
制作课件引入课题引导设问整理总结找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针对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撰写两百字演讲稿。
教师准备:
1、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兰花草(展示幻灯片1和2),简单介绍胡适对民主思想传播的贡献,并提问:作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
通过优美的歌曲以及简明的文字材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展示幻灯片3和4):新文化运动前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设问:新文化运动前,我国经济、政治、思想上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呢?
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自由发言,生生互动,相互补充。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背景:(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新文化运动概况(展示幻灯片6和7):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并简单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通过介绍让学生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内容
(展示幻灯片8):将内容与巴金的小说《家》结合起来。
(展示幻灯片9):将学生分为两组--高老太爷组和觉慧代表组,让两组同学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讨论。
(展示幻灯片10):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的一句话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
针对两组学生分别设问:
1、高老太爷组:对待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什么态度呢?
2、觉慧代表组:如何改变高老太爷的这种态度?
得出结论: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展示陈独秀和胡适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革命的内容。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文言文?
(展示幻灯片11)觉新与梅的爱情
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
(展示幻灯片12)琴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辩论:琴该不该去觉慧的学校读书?
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
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
两组学生分别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
了解文学革命的内容
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考并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讨论回答: 儒家思想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平等违背。
通过两组学生的对话使学生容易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同时也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通过小组合作
组间协作获取信息
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4、新文化运动评价
(展示幻灯片12)蜕变:高家三兄弟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12)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展示幻灯片13)向学生推荐几个书目和影片
讨论回答: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情操,还能从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5、拓展延伸(展示幻灯片14)主题讲演: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 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学生活动:通过提前准备的演讲稿抒发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个主题演讲,让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学”的内涵,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提倡新道德
评价进步
局限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景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由难化简的方式使问题针对所有学生。在不断的创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中,师生间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总结。以实现教学相长。不足之处: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能否活学活用?
第四篇: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3)前期思想: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题探究新文化运动
适用年级八年级
所属学科 历史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
讲讲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事迹。
任务: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能力培养点: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拳语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体验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觉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励学生见贤思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合作探究过程:(1)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介绍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方面 所作的近代文化探索。新文化运动以191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反封建,第二阶段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总之,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四边互动 互动1展示《青年杂志》封面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它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生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族、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生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这道这修身之本。
生3: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的原因”由此认为,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车,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师:同学们阐述较好:从不同层次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为什么抱起新文化运动的原因。互动2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年表凭空造出为来的。请判断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 生:不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定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俗人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互动3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均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宣传新文学、新思想。请简略介绍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发表的文章。
生1: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孔子与宪法》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揭露袁世凯将孔教载入宪法,专制复活之先声。
生2: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争议》
生3: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互动4:结合课文解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生: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来信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互动5:我们通常把新文化运动划分为前后两阶段,前一个阶段主要讲启蒙运动,后一阶段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结合课文,说说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原因。生:资本主义文明 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少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互动6: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阅读课文,说说李大钊在俗人文化运动中是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这年年底,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互动7: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 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链接一: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和生活体会,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看法? 成果:
1、通过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领域里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开展的斗争,也是一次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进行的近代文化探索。
2、此场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知道了新文化运动开拓的标志、主要阵地、旗帜、主要内容及代表人物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的新内容是什么。
资源: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撷英、课件资讯:文史哲网站、视频
http://my.ku6.com/watch?loc=youce_tuijian&v=T_FMg3K99DnHx_g-#share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视频
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杂志,16开本。至1926年7月终刊,它经历了月刊(1915年9月创刊到1922年7月,共出9卷54期)、季刊(1923年6月到1924年12月,共出4期)、不定期刊(1925年4月到1926年7月终刊,共出5期)三个阶段,并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出版。
《新青年》前后共刊行了11年,按其发展的革命历程,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自1915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在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中,《新青年》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政与孔教》,李大钊的《青春》、《新的!旧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易白沙的《孔子评议》,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章。在“文学革命”方面的著名文章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刘半农、钱玄同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和《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等。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把“文学革命”的内容和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中国文学革命的里程碑。
二是从“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个时期的《新青年》,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刊物,逐渐转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18年11月,李大钊在该刊5卷5号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赞扬十月革命,这标志着中国的先进分子已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他在6卷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我国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自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起,该刊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三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6年7月终刊,这一时期的《新青年》是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它大量登载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苏俄革命经验等方面的文章,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该刊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策略等问题,在理论上也作了初步的探讨。《新青年》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用它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影响和培养了一代革命者。《新青年》代表了“五四”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第五篇:新文化运动论文
专 业 论 文 评 语
评阅等级
;评阅人
社会适应现代世界潮流而掀起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创刊号所载《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实际上是思想文化革新的宣言。
新文学运动不仅是反对封建正统文化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与封建正统文化相背离的变异因素也正创造着新的“传统”。辛亥革命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送进了坟墓,随之而起的新文化运动非但没有“全盘反传统”或割裂传统,反而开启了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阶段。
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启蒙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反映的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恰恰是在他们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姿态是由中国的历史、中国当时的国情共同决定的,是历史造成的必然。就本质而言,当时的知识分子恰恰是在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的鼓荡下向传统文化的糟粕宣战、投入新文化运动的。
因此,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通过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而实现的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今天我们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就是要弘扬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传统,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转换和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个新的传统文化
五四文化革新,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深刻的影响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造就了中
国文化的一个新的传统,即五四传统。比如,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统,五四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五四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五四白话文传统,五四标点符号的传统,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的传统等等。也正是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儒学的研究者们也试图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民主与科学引进到儒学中来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从而,新儒家学派也就应运而生,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儒学现在所追求和探寻的也正是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转型后的文化传统。正如杨义先生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伟大的中华民族,当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作为积淀才更显示出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的灿烂和辉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灵魂。而五四的文化革新,正是将深邃的传统文化传承和转型,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了一个融入世界文化的高度,开创了追随时代精神的新纪元。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二)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1]田建民.革新而非“割裂”: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河
北学刊,2002 [2]张岱年.中国文化传统的分析[J],理论月刊,1986 [3]袁伟时.《澄清对新文化运动的三大误解》,中国图书商报,1999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