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18:5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第一篇: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摘要: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知人论世”既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有“亚圣”之称。在文论史上,他提出的“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观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影响很大,下面着重谈谈他“知人论世”的说法。

一、“知人论世”的提出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谈论交友的问题时提出来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与古人作朋友,孟子所说并非专为论诗,而是关于修身的问题,即学习古人,不仅要读古人的书,还要知其人,论其世,这就涉及到作品(诗、书)作者(人)和时代(世)之间的关系,即密切联系作者的思想和生平,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理解具体作品。将这种思想引进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领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会有不同的遭遇和经历,而这些属于该作家独有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生活体验是不会和其他时代的作家一模一样的。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造就了专属于它这个时代才可能有的作家,例如生活在盛唐的李白,他的雄壮飘逸、浪漫奇谲的多彩诗篇,高奏出盛世之音的凯歌;而同样在唐朝的李商隐却唱出了晚唐哀婉低沉的曲调,这显然是朝代兴亡带给文人的迥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大相径庭的回音。另外,个性风格的不同也会导致文风的差异,北宋的苏轼,生性豪迈,他的词非红脸大汉,高唱“大江东去”不可,同样生活在宋朝的柳永,细腻委婉浪迹于青楼歌妓之间,他的作品只能是十七八岁女孩,手持竹板低声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知其人论其世方能识其文。

二、何为“知人”?何为“论世”?

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文艺,都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总是受时代的影响,凝结着时代的风采。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艺术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更迭息息相连的,因此,它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而作为作家,由于身世经历、教养、思想面貌、道德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清代刘熙载在《诗概》中说:“有混茫之人,而后有混茫之诗”这是多么中肯的见地。如果鉴赏古人的诗歌,批评古人的著作,不了解作者的为人,不了解作者的环境,是无法鉴赏和批评他的作品的,而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性情、气质、阅历以及创作动机等。要“知人”就得先论其世,即把作者的言行举止与他生活的境遇联系起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诸因素对作者思想道德、心理性格等诸方面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知人”与“论世”是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概念,“知人”是读书的目的,“论世”是“知人”的途径。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处世行事方式,思想精神状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养成并受到社会生活的客观制约的。鲁迅先生说得好:“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迅先生的话实际上肯定了“知人论世”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含蓄批评了那种断章取义,就文论文,主观臆断的错误阅读习气。“知人”并非仅仅了解作者的传记资料,“论世”也不是孤立地去查阅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资料,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为人行事、生活轨迹,又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实际上,作者的创作往往与个人遭迹有关,而这种人生遭迹,既有个人的因素,更与社会环境的作用相联系。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东汉的冯衍因触光武忌获罪乃作《显志赋》,用刘勰的话说“《显志赋》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白居易遭贬谪,有感于琵琶女潦倒身世,顿生同病相怜之慨的悲怨之作;“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则是意志消沉,年老贪乐的白乐山的艳词。李白早期热衷功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风发。后来官场失意,被赐放京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是他的激愤之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一定的处境、心境之下创作的,蕴蓄着作者当时的情感态度。读者只有把握这种感情动向,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底蕴,获得艺术享受。

三、为何要“知人”?为何要“论世”?

“论世”是“知人”的前提条件,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我们想了解作品,就一定要研究作者生平活动的社会舞台,任何一个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其情感动因的形成都离不开时代氛围、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活动的影响。比如宋朝的李清照,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幼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也知书识字。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少女时代的她聪明、活泼、天真、纯洁。一首《如梦令》很能将她这种心态渲染出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后来,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南渡,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孓然一身,四处漂泊,晚景十分凄凉。至此,她的词风也大变,由原来的清新、自然、优美转为沉郁、凄凉。这在《声声慢》一词中表现最为明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说明,激发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因,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左右。生活是创作之源,来源于生活的作品才会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读文学作品时,如果不了解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仅仅就作品论作品,是难以深入作品本质,把握其思想意蕴的。

“论世”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对作者思想的影响,还可以由此了解作者创作风格的变化。鲁迅与周作人是一母同胞,都生活在民国时期,兄弟二人都有才情,最初都致力于以文疗救民生,以文摇旗呐喊。可随着日寇入侵,面对惨遭蹂蔺的祖国,鲁迅更为坚强,成了一名为民请缨的战士。他的文风更为凌厉,如匕首如投枪。而周作人则思想渐趋消沉,沉溺于饮食、消闲,对国事越来越不关心,文风也更为闲适,最终沦为了附庸日寇的汉奸,受到国人的鄙视和唾骂。“江郎才尽”的江淹和“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庾信,同样经历了南北朝政权的变迁。江淹历仕宋、齐、梁三代,几易其主;而庾信早年仕梁,后奉命出使西魏,羁绊长安,屈仕夷狄,最后就职北周,亦是仕宦三朝。江淹因耽乐于宫庭,自闭耳目,失去了创作之源,以至才思枯竭,诗情不再。相反,庾信仕周后虽官高位显,但常怀仕夷之辱和故国之思,从而以其“凌云健笔”,写出了对大唐诗坛影响最力的诗篇。可见,时代风云对不同作者的影响,往往有天壤之别。作者对社会状况不同的感受,往往会使他们在艺术道路上进行完全相反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作家作品放入一定的时代氛围去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作家与作品的全貌,从而获得高质量的阅读与欣赏效果。

四、个性品格对创作的影响

当然,对作者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社会生活,还包括作者的出身、经历、性格等等,朱自清与俞平伯各有文采,都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蒋介石统辖的国统区,二人同游秦淮河,同样都写有关秦淮河的文章,朱自清的散文折射出作者的苦闷与忧愁,而俞平伯的文章则才自清明心自高,别有一种飘逸。二人性格不同,对时世的感受不同,自然文风各异。唐代杰出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唐朝由盛及衰的时期,二人仕途均不得志,但二人的艺术风格却是相差甚远。这种差别除了二人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不同,与二人的生活经历及个性气质有很大关系,李白出生于富商之家,年轻时凭借着家境殷实,曾游历过很多地方,视野的开阔,经历的丰富,形成了他豪迈、神奇、俊逸超迈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张扬个性、注重自我,在诗中即有突出的表现。而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幼养成了敦厚忠诚的性格,积极追求入世,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他的诗作始终体现出对人民的关爱,对社会的批判。同时,由于深受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这种揭露从不过激,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有中庸平缓的一面,这一点与他的幼年教育深有关系。由此可见,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往往能够帮助读者在较深的层次上把握和理解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差异,从而使阅读欣赏进入更高的层次。

四、作者的写作处境也是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

有些时候,文学作品的主旨并不像说明文那样明了单纯,尤其是诗歌一类的作品,其主旨更是幽隐含蓄,不易索求。如果不深入了解作者处境,往往会曲解作者意思。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破阵子》词,最后几句“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本来是李煜的悔恨之辞:昔日亲信都离我而去,只有素日所贱之宫娥,尚从容镇定为我奏一曲辞庙哀乐,亡国之君真是凄惨!苏轼读后却这样感慨:“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意思是亡国受降之际李煜还与宫娥难分难舍,怎能不亡国?苏轼是北宋奇才,阅读这首词尚会发不确文论,更何况一般读者了。由此可见,阅读文学作品,不认真揣摩作者创作动机和创作时的处境与心境,是无法准确理解作品内涵的。

看来,“知人论世”真的很重要。要想全面的理解作品,必须全面理解其人及其所处的时代。当然,除此之外,训诂释典,再造想象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阅读效果。不过,正如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所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仍是一种主要的鉴赏批评手段。

第二篇:著名诗人知人论世

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想象、夸张)的手法,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亡国之恨,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建功立业,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两类,美好生活的描摹,国破家亡,亲人离散的悲凉凄苦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忧国伤时,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第三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以意逆志”

二、理解“知人论世”

1、明确定义

————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4、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怎么说的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例如: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

《咏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板书: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C、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三、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教学反思:

第四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

意:想法;意向

逆:揣测

志:志向

知:了解 人:人

论:评价

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你认为杨慎说的对吗?

师:请同学们找出诗歌当中的意象。

明确: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 典型意象及其意义:

孤城:往往与宿边士卒的相思有关

杨柳: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 ·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

例 :

横吹曲辞 ·折杨柳

卢照邻

倡楼启曙扉,园柳正依依。鸟鸣知岁隔,条变识春归。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玉门关:和征夫离情有关。

师:通过对典型意象的分析,我们知道“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凉州词》写的是写离愁别绪。

小结:读诗词要“识字”

注意对特定意象内涵的把握

这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里的“意”。即意象。

三、请同学们齐读《山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你认为对吗?

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师:请同学们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

明确:“远”、“寒”、“斜”、“晚”。

师:请结合翻译和关键字,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同学们想像一下在深秋作者长途跋涉,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作者的感情是悠闲的吗? 明确:不是,因此在这首诗中看不出作者心情之悠闲,但却表达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

小结:鉴赏诗歌要用自己生活经验去解诗。

这是“以意逆志”。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揣度作者志向、想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杜甫三首登山之作。

《望岳》杜甫(东岳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西岳华山)

西岳崚léng,嶒céng竦sǒng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 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

杜甫(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jì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fēng尊,峯峯次低昴mǎo。紫盖独不朝,争长嶫yè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qún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jì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hé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师: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第一首诗 写于作者24岁时;第二首诗写于作者47岁时;第三首诗写于作者第四时期即晚暮之年。师:请同学们分析这是三首诗歌分别体现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望岳》杜甫(东岳泰山)抒发的是豪情壮志

望岳 杜甫(西岳华山)抒发的是被贬黜的失意。

望岳

杜甫(南岳衡山)抒发的是作者晚年忠君爱国的感情和内心祥和的心境。小结:诗人的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的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这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里的“知人”即了解作者生平。

四、师:请同学们齐读以下三首诗: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汉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盛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师: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三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行行重行行》: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送杜少府之任蜀王勃》:是一首赠别友人之诗,作品中体现出诗人面对离别的乐观与豁达。

《拟行路难·其四》:作者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内心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

师:结合每首诗的时代背景再来分析。

《行行重行行》:汉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与君生别离”可能就是永别。诗中流露着浓浓的离愁与感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于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开放。作者面对离别表现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

《拟行路难·其四》:写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垄断制度,士族和庶族界限明确,不能穿一样的衣服,不能同桌吃饭士族和庶族之间不能通婚,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就这八个姓互相通婚。当时的门阀观念有多严重呢,老师为同学们讲个故事:刘宋有个皇帝,他舅舅姓路,姓路的非要拜访一个大士族王氏。皇上说你别去,自讨没趣。姓路的说我是皇上的舅舅,我非去不可,就去了。到传达室一递名片,两个钟头没人理他,自个儿待着吧,在门口晒。他真有恒心搁那儿等,两个钟头后,人家把买菜那个门开开了,进来吧!进去之后,主人也没在正堂迎接

他,而是在卧室,那是非常不礼貌的地方。主人背对着他,光着膀子躺着,小丫头给扇着扇子。他就在那儿站着,也没人给让座,也没人给递茶,站了一个多小时。主人一翻身,呦,这是谁啊?他怎么在这儿待着,他是谁?这个时候,仆人搬个胡床来,就是马扎,搁在那儿,让他坐下了。坐下来之后主人就问,你姓什么?他说我姓路。主人说,过去给我们家养马的路伯之是你什么人?路伯之是我爷爷,一开始是养马的,后来立军功了。主人说,怎么养马的孩子跑到我屋里来了?给我轰出去!仆人就给轰出去了。人刚一转身,就见那个士族指着马扎说,把这个拿出去烧了。

路大人回去就跟他皇上外甥哭诉,说你看我是你舅舅,怎么能受这种屈辱。皇上很生气,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你管人家是不是养马的,人家现在是皇上的舅舅了,你怎么这么招待人

家!但是没办法,皇上只能和他路舅舅说,你活该,我让你别去,你非去,我都惹不起他。皇上为什么惹不起他?因为姓王的一族全在朝里做大官,全天下的田差不多60%都是他们的,他们一族人在经济、政治方面地位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寒门的鲍照发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感慨。

小结:解诗除了探究作者生平和为人,还要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这是“知人论世”中的“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作者生活朝代背景。

总结:“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即要把握五方面:

1、意象

2、生活经验

3、作者生平、为人

4、时代背景

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kuì豁中国,崔嵬 cuī wéi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cāng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答案:

8、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湾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蔻,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第五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长恨歌》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一、导入: 回忆“以意逆志”

二、理解“知人论世”

1、明确定义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4、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怎么说的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例如: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见课本)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板书: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 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

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C、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三、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

一、导入 《琵琶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 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见练习册背景浏览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命运,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最后齐读《长恨歌》。

下载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解读诗歌。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杜甫、陆游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知人论世之“诗圣”杜甫 (一)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老二。原籍襄阳,祖父杜审言,著名诗人。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天宝中,客长安近十年(曾住杜陵附近的少陵,故世称杜少陵),......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整理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我发现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三个年级的36个单元的选文中26个单元是散文,占了总文选的72%;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

    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摘要】 诗歌留下了作者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的思想情感痕迹,鉴赏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之中,注重抓住知识积......

    孟子名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其进锐者,其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