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2 19:1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自主解读诗歌。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杜甫、陆游的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难点:如何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无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这些人物或仁或义,或忠或智,都让后人津津乐道。而诸葛亮可以说是其中之最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创作的灵感,写到他的诗词就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两首代表作《蜀相》《书愤》。

二.研讨新课

(一)《蜀相》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家与诸葛亮

1、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过的一个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就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就是要探求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下面请几位同学根据这些点来讲讲杜甫的生平际遇。

几位学生回答,补充,共同明确如下:

教师板书:素有大志,生活困顿,命运坎坷,才志不展。

2、除了对作者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外,对于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物也应当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更容易理解诗歌。诸葛亮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人物,也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他的生平际遇。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了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关系是鱼水相得。最后在北伐过程中病死在五丈原。

3、想一想,这样的杜甫去参观武侯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回答,明确如下:

歌颂,赞扬,景仰,追思,怀念,叹惜,痛惜„„等等类似情感。

二、以意逆志,解读诗歌

1、朗读,感知:结合课后习题一自由诵读《蜀相》,要求带点感情。全班齐读。

2、自主赏析

本诗写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那么这种感情是怎么样表达出来的呢?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诗人的这种敬意或是叹息来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此诗,自主赏析,讨论交流,积极发言。

教师示例:标题,用蜀相而不用武侯祠,可知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表达了诗人对其的崇敬。

学生回答,鼓励发言,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共同明确如下:

首联:“寻”饱含了诗人对其无限追慕的情怀,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颔联:表面写景,实则写情。以乐景写哀情。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人们把诸葛亮遗忘了,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颈联:写诸葛亮的才德,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尾联: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本句也寄托了杜甫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小结,转入学习《书愤》

(二)《书愤》

一、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际遇与作品背景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运用“以意逆意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比较陆游的《书愤》与本诗,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和抒发个人感情等方面有哪里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如下:

1.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杜诗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而陆诗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的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与叹息。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三)迁移拓展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一、知人论世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为人志气宏放,博览群书,尤好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爱饮酒,能长啸,善弹琴。文学艺术才能超群。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与司马氏多抗衡。诗多五言,对当时黑暗现实多讥刺,辞语隐约。

正始时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阮籍早年“好书诗”,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

二、以意逆志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四)考题链接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蜀相》《书愤》

2、预习《推荐作品》

四、教后反思

1、自我反思:《推荐作品》里的五首诗歌要上到哪种程度?

《考题链接》里的第二道题目,与本课重点无关,要不要删?事实证实要删。深度无法拓展,无法突破。

2、评课:环节紧凑,思路清晰,教态亲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重点应该是《蜀相》《书愤》,那首推荐作品只是简单带过,所以可以大胆删去。

对于作品中的人物的了解,是否是知人论世的范畴,值得考虑。

重点目标突出,课上得扎实,一课一得。

知识点与方法指导结合得好。

学生预习情况不是很理想,发言不够流畅。

内容的多与内容的广之间难以处理好的关系。

黑板板书不能一字都没有,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

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表达技巧,要往诗歌鉴赏题目上靠。

第二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二、教学重点: 目标2、3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此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以意逆志”

二、理解“知人论世”

1、明确定义

————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4、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怎么说的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例如: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

《咏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板书: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C、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三、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板书: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教学反思:

第三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

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

意:想法;意向

逆:揣测

志:志向

知:了解 人:人

论:评价

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你认为杨慎说的对吗?

师:请同学们找出诗歌当中的意象。

明确: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 典型意象及其意义:

孤城:往往与宿边士卒的相思有关

杨柳: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 ·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

例 :

横吹曲辞 ·折杨柳

卢照邻

倡楼启曙扉,园柳正依依。鸟鸣知岁隔,条变识春归。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玉门关:和征夫离情有关。

师:通过对典型意象的分析,我们知道“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凉州词》写的是写离愁别绪。

小结:读诗词要“识字”

注意对特定意象内涵的把握

这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里的“意”。即意象。

三、请同学们齐读《山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你认为对吗?

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师:请同学们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

明确:“远”、“寒”、“斜”、“晚”。

师:请结合翻译和关键字,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同学们想像一下在深秋作者长途跋涉,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作者的感情是悠闲的吗? 明确:不是,因此在这首诗中看不出作者心情之悠闲,但却表达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

小结:鉴赏诗歌要用自己生活经验去解诗。

这是“以意逆志”。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揣度作者志向、想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杜甫三首登山之作。

《望岳》杜甫(东岳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西岳华山)

西岳崚léng,嶒céng竦sǒng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 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

杜甫(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jì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fēng尊,峯峯次低昴mǎo。紫盖独不朝,争长嶫yè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qún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jì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hé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师: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第一首诗 写于作者24岁时;第二首诗写于作者47岁时;第三首诗写于作者第四时期即晚暮之年。师:请同学们分析这是三首诗歌分别体现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望岳》杜甫(东岳泰山)抒发的是豪情壮志

望岳 杜甫(西岳华山)抒发的是被贬黜的失意。

望岳

杜甫(南岳衡山)抒发的是作者晚年忠君爱国的感情和内心祥和的心境。小结:诗人的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的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这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里的“知人”即了解作者生平。

四、师:请同学们齐读以下三首诗: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汉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盛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拟行路难·其四

作者: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师: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三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行行重行行》: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送杜少府之任蜀王勃》:是一首赠别友人之诗,作品中体现出诗人面对离别的乐观与豁达。

《拟行路难·其四》:作者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内心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

师:结合每首诗的时代背景再来分析。

《行行重行行》:汉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与君生别离”可能就是永别。诗中流露着浓浓的离愁与感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于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开放。作者面对离别表现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

《拟行路难·其四》:写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垄断制度,士族和庶族界限明确,不能穿一样的衣服,不能同桌吃饭士族和庶族之间不能通婚,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就这八个姓互相通婚。当时的门阀观念有多严重呢,老师为同学们讲个故事:刘宋有个皇帝,他舅舅姓路,姓路的非要拜访一个大士族王氏。皇上说你别去,自讨没趣。姓路的说我是皇上的舅舅,我非去不可,就去了。到传达室一递名片,两个钟头没人理他,自个儿待着吧,在门口晒。他真有恒心搁那儿等,两个钟头后,人家把买菜那个门开开了,进来吧!进去之后,主人也没在正堂迎接

他,而是在卧室,那是非常不礼貌的地方。主人背对着他,光着膀子躺着,小丫头给扇着扇子。他就在那儿站着,也没人给让座,也没人给递茶,站了一个多小时。主人一翻身,呦,这是谁啊?他怎么在这儿待着,他是谁?这个时候,仆人搬个胡床来,就是马扎,搁在那儿,让他坐下了。坐下来之后主人就问,你姓什么?他说我姓路。主人说,过去给我们家养马的路伯之是你什么人?路伯之是我爷爷,一开始是养马的,后来立军功了。主人说,怎么养马的孩子跑到我屋里来了?给我轰出去!仆人就给轰出去了。人刚一转身,就见那个士族指着马扎说,把这个拿出去烧了。

路大人回去就跟他皇上外甥哭诉,说你看我是你舅舅,怎么能受这种屈辱。皇上很生气,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你管人家是不是养马的,人家现在是皇上的舅舅了,你怎么这么招待人

家!但是没办法,皇上只能和他路舅舅说,你活该,我让你别去,你非去,我都惹不起他。皇上为什么惹不起他?因为姓王的一族全在朝里做大官,全天下的田差不多60%都是他们的,他们一族人在经济、政治方面地位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寒门的鲍照发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感慨。

小结:解诗除了探究作者生平和为人,还要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这是“知人论世”中的“论世”。即鉴赏诗歌要结合作者生活朝代背景。

总结:“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即要把握五方面:

1、意象

2、生活经验

3、作者生平、为人

4、时代背景

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kuì豁中国,崔嵬 cuī wéi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cāng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答案:

8、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湾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蔻,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第四篇:《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长恨歌》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一、导入: 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

三、理解“以意逆志”

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

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结合诗具体解释“以意逆志”。

(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来判断诗人的情感。《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案(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3、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一、导入: 回忆“以意逆志”

二、理解“知人论世”

1、明确定义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4、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怎么说的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例如: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见课本)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板书: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 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B、此诗写于李白流放夜郎路中遇赦之后。我们就可以判断诗中反映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

C、旅行途中游山玩水的壮志豪情。

——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C、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三、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2.难点:诗歌的主题。

一、导入 《琵琶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 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见练习册背景浏览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命运,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2)爱情说。(3)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最后齐读《长恨歌》。

第五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例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 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 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 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 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 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 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11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 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课堂小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抓住主要意象,根据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读。

5、作业: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 陆游《书愤》

屈原《湘夫人》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拟行路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3.背诵并默写本诗。

蜀 相

教学目标

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点

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

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设想

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二、我们刚感受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风格,其中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所塑造的华丽神奇的景象给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来我将要认识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通过他的作品,去解读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三、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读全诗。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六、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记得在学《威尼斯》的时候,我们重点分析过其中的景色描写,透过这些景色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还记得王国维对此概括的一句话吗?在写作中,景色的描写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们写作个简单的练习,大家来写写“雨”。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绘,以此寄托作者的情。我们说诗歌中寄托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围就是意境(以《沁园春•长沙》作示范)。所以我们发现要理解一首诗歌对于对于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来,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 改为 尽,皆 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八、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九、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诵

书愤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 诵读 分析 比较 课是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二 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 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赏析全诗(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下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案(xiexiebang推荐)

    澧县三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总论(推荐5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总论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_教学设计_教案5篇范文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特点,感受本诗的凄美意境。 2、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

    著名诗人知人论世

    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想象、夸张)的手法 ,辛弃疾:抗金......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摘要: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知人论世”既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

    高二下 第1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第5课 书愤同步教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课 书 愤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