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下 第1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第5课 书愤同步教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课 书 愤
学习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2.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诗海拾贝】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 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诗中主要反映他旅居京城的孤独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文本卡片】
一、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是我国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 300多首。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简介
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
【基础荟萃】
1.给加点字注音。①大散关()
②伯仲()...③衰鬓().2.辨形组词。
洲①州
④塞上().
斑班
②
③
衰哀
仲④忡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①中原北望气如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2)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部探微 2.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二、写作特色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
【文白对照】
早
岁
那 知
世事 艰,中原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
气如山。
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楼
船夜
雪瓜洲渡,曾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
铁马
秋风
大散关。
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
空 自许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镜
中
衰鬓 已
先
斑。
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却成空谈。出师
一
表
真
名
世,不由使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
载
谁
堪
伯
仲
间!
有谁能像孔明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素材积累】
一、名家评价
①南宋后期诗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近岁诗人,杂博者堆队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凌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
②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诗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作家故事
少年壮志
陆游出身于官宦。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官员。同他交往的也都是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些人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衰、民族灭亡的大事。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为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那些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因此,陆游很早就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
应用话题 “影响”“立志”“爱国”。
三、陆游爱国名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美文珍藏】
论生活
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②生活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③苏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苏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篱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陶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B.伯仲(bï).
C.斜行(hánɡ).D.塞上(sài)
.
谮言(zân)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薄似纱(bï)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蕴藉(jí)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ãnɡ)...商榷(quâ)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施睦邻友好的地区政策,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
B.由于信息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C.11月9日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鲁迅故乡绍兴举行。以诗歌集《向往温暖》获诗歌奖的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
D.近日,《人民文学》杂志走进北京大学,就“当代汉语写作的世界性意义”问题,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5~6题。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从表达情感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7.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一、名句积累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这两句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和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二、中心主旨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三、写作特色
比喻象征,以景寓情。这首诗采用了以景寓情、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来曲折隐晦地抒写作者内心的孤独、惊惧和哀伤,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诗的开头两句写半夜不能入眠,于是起来弹琴。“不能”是说不是主观上不想眠,而是客观上不得眠。那么是因为什么以至于诗人夜深不得眠呢?诗人没有回答,而是宕开笔墨写弹琴,内心无法排遣的情感便只能借琴声来宣泄了。处于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诗人想说而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就只好以琴声为喻来诉说心中的感慨。
诗人又以“孤鸿”“翔鸟”为喻,以“夜”来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写出了自己在无边际的惊惧中,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诗以景寓情。朦胧的月光,极易唤起心中的哀情,勾起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又因是“夜中”之月,月光给人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这种无处逃遁的寒冷感受,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庇,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表达。
《诗品》评阮籍《咏怀》组诗时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其实是说诗人为避祸害而采取的曲折幽隐的表达方法。尽管读完全诗,我们也无法探寻出“夜中不能寐”的具体原因,但诗人欲说而又不说的巨大矛盾及痛苦却在诗中通过“起坐”“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及人的徘徊表现了出来。读者完全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和比喻来体味到诗人欲排遣而不能的焦躁、惊惧不安和绝望之情。
四、文白对照
夜
中
不
能 寐,起
坐 弹鸣琴。
清冷的夜晚,时已夜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索性起来抚琴弹奏。薄
帷
鉴
明
月
,独处空堂,只见月色正浓,照在薄薄的帷幕上,寒气逼人;清
风
吹
我襟。
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人的衣襟。
孤
鸿
号 外 野,翔
鸟
鸣
北 林。
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徘
徊
将
何见,忧思 独 伤心。
孤独的身影在夜色中徘徊又能见到什么呢?只有忧伤伴我独自伤心。
杂诗十二首(其二)
一、名句积累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当陶渊明壮志不得伸展而转托田园之后,虽然努力使自己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时甚至企图以醉酒忘世,或者以道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但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壮志未遂的苦恼。由这四句诗可以看到诗人在光阴虚掷中极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二、中心主旨
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此为其中第二首,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三、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四、文白对照
白日沦西 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在西山落下,明月在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
晖,荡荡
空中 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夜空浩荡,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风 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夜风袭入室内,夜中枕席寒气逼人。气
变悟时
易,不
眠知 夕 永。
气温有变才知时节变换,辗转难眠方觉暗夜漫长。欲
言
无 予
和,挥杯 劝孤影。
想要倾吐心中愁思却无人应和,只好举杯对影独酌。日月
掷人去,有 志 不 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远去,空有壮志难以伸展。念 此 怀 悲悽,终 晓 不 能静。
想到这里心生悲戚,心情起伏直到天明。
越中览古
一、名句积累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王宫中挤满了如花的宫女。最后一句写今日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与一、二句所写昔日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南游吴越时写的,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三、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的描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尽管都是描写客观事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践曾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其后经过20年卧薪尝胆,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明证。如此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四、文白对照
越王勾践破 吴
归
,义士 还 家
越王勾践大破吴军,取得胜利,回到越国。战士们返回家
尽
锦
衣。
中,脱去了战袍,换上了华丽的服饰。
宫女 如花
满 春
殿,只 今
宫廷里面宫女们像鲜花一样,布满了后宫前殿。而这一切惟
有
鹧鸪
飞。
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只有鹧鸪鸟在这里飞来飞去了。
一剪梅
一、名句积累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取意即如此。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又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三、写作特色
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我国古代诗词中写闺情的很多,但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代言,而此词却是女词人写自己,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玉簟秋”,也不只是说天气变凉,其实跟她独守空房的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得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快乐啊。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所谓“月满西楼”,也就是“西楼望月几回圆”的意思。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词中用“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正如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四、文白对照
红藕 香残
玉簟 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
红莲凋谢,秋风起竹席清凉。换下罗衣,独个儿乘舟出游。
云中
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 西楼。
遥望空中,那是谁捎来锦书?雁阵成行,月光洒满西楼。花 自
飘 零 水 自
流。一种相思
,两
落花有意逐溪流,溪流无情不回头。一种相思分两地,两处
闲愁。此情
无计 可 消除,才下眉头,却
处愁苦恨悠悠。此情此景,可有谁替我排解?眉结刚舒,它却上
心头。
又涌上心头。
今别离(其一)
一、名句积累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轮船不畏惧逆风,不因逆风而停留。轮船驰去迅速,送的人未及返回,离别的人已在天的尽头。送的人望着离去的人的背影,倏尔就不见了,不由让人望远兴叹,徒增悲伤之情。“烟波杳悠悠”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望远兴叹。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三、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兴叹。分离迅疾,聚合也应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文白对照
别 肠
转 如轮,一刻 既
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周。眼
见 双轮
驰
,益增
中 心 忧。
眼睁睁看着那轮船的双轮飞速转动,更增添了人们心中的离忧。
古 亦有 山 川,古
亦有 车 舟。
洪荒远古也有那高山大川啊,洪荒远古也有那车马飞舟。
车 舟 载
离别,行止 犹自由。
古时的车马行舟载着游子远离分别,出行驻留行动到也还自由。今日 舟 与车,并力
生
离愁。
今天的轮船与火车啊,合起来让人更添离愁。明 知
须
臾
景,不许 稍 绸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稍有缠绵之意。
钟声一 及时,顷刻 不
少
留。
出发的钟声一旦按时响起,哪怕片刻也不让人驻足停留。虽
有万钧柁,动 如 绕 指
柔 ;
虽然船舵重达万斤,可它转动起来却异常灵活轻柔;岂 无 打 头
风,亦
不畏 石尤。
哪能没有迎面吹来的强风,只是它也并不畏惧顶头逆风“石尤”。送
者 未及返
,君
在天 尽头。
送别的人还没有返回家中,你已经远行在天涯尽头。9
望
影 倏 不见,烟波
杳悠悠。
眺望远去的身影忽然逝去,浩淼烟波让人衔恨生愁。去 矣 一 何速,归
定
留滞不 ?
离去是多么的疾速啊,归来也一定不会路途塞阻?所 愿 君归
时,快
乘轻 气球。
只是希望你归来之时,一定要乘坐那飞驰如电的汽艇“轻气球”。
答案解析
基础荟萃
1.①sǎn ②bï zhînɡ ③bìn ④sài
2.①瓜洲、神州 ②斑白、班级 ③衰鬓、哀伤 ④伯仲、忧心忡忡
3.①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②指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③指诸葛亮坚持北伐,终得名垂青史,名传后世。④能够。
4.(1)楼船夜雪瓜洲渡(2)镜中衰鬓已先斑(3)出师一表真名世(4)深巷明朝卖杏花
课堂学案
1.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赞同第二种。①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②从表现手法上看。“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3.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自主练习
1.D [A.散sǎn;B.薄báo;C.藉jiâ,锃zânɡ。] 2.B [许:称许,称赞。] 3.C [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4.A [B.成分残缺,可去掉“由于”。C.语序不当,“广泛受到外界的关注”应该改为“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D.结构混乱,“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可改为“邀请该校许多著名作家、学者,作家、学者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6.空 先 悲愤
7.(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词的上片,首二句交代了地点、时间、事件,“放”字写出了作者轻松随意的心态。次二句,“蓑”与“新绿”相连,让人联想起蓑衣与绿草。“新绿”与前句的“白”“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画面,“映”起了连接画面的作用。下片写出了江行生活的特点,“有沽酒处便为家”表明作者只需以酒为伴,“任江南江北”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自适。(1)中要注意体味关键字的作用,从色彩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分析。(2)要紧扣词的主旨和关键词“便”“足”“乘风”“任”等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教学步骤: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参考: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3)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为他的质疑有道理吗?
参考: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4)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江南春 杜牧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参考: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5)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山行》的主题是否是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指出下面两首诗中划线句的新的旨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知识拓展:古代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印发资料)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五、作业:自读《长恨歌》,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主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古代诗歌的特点是言简意丰、精妙含蓄。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往往因为某个方面的原因,而曲解了诗意,或者妄加评改。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下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闺意献张水部 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选择:A爱情诗 B闺怨诗 C行卷诗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注:张籍,水部郎中,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二、要准确理解诗歌,除了 “以意逆志”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请阅读“欣赏指导”的“知人论世”部分。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三、赏析《长恨歌》
1、诵读全诗。
2、阅读,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作简单赏析。
第一部分(开头到“惊破《霓裳羽衣曲》”三十二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重要的句子:
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褒贬;交代二人身份。)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细节、衬托、借代,总写杨贵妃的美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所以当安禄山一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马嵬兵变,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
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
“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的思念。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天旋地转回龙驭”以下四句写唐军收复长安后,唐明皇由成都回京再次经过马嵬驿时的见今思昔,对景伤情。
“君臣相顾泪沾衣”以下二十句写唐明皇回京后的见物思人,悲不欲生。重要的句子: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死于兵变,亦即民愤)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无可奈何)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生离死别)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描写二人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绵绵长恨。
重要的句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寻寻觅觅)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仙人永隔)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爱情誓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长恨)
3、讨论:理解诗歌主题
标题是“长恨歌”,“恨”什么? 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凡人写。
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讽刺不是主旨,这一爱情悲剧才具有典型意义。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既是皇帝又是凡人。
一方面讽刺他们荒淫无度,一方面对其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②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③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诗歌前半部分露骨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
诗歌形象地叙述了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惋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补充资料: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诗写于宪宗元和六年(806)冬天,距离马嵬兵变、玉环缢死正好五十年,诗人正任屋(今陕西周至)县尉,有一次和陈鸿、王质游仙游寺,经王提议,与陈鸿相约将当时正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玄宗和宠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作品,陈写成《长恨歌传》,白写了这首诗。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其中有不少名句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
白居易,中唐著名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作用,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讨论具体的作品。
教学过程: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赏析本单元杜甫的一首诗《蜀相》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 诵读指导:节奏与平仄(课后练习)
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⑨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参考: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另外,题为“蜀相”,更能引人沉思,抒发悲凉的情怀。以诸葛亮之才,足以担当大任,但奋斗一生,也只是“蜀相”,而非“汉相”,凸显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痛惜。
⑩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⑾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参考:
《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从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静,而《蜀相》则满怀痛惜与悲怆。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际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所不可企及的。
⑿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
《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⒀本诗主旨:凭吊诸葛亮的功绩和遗恨,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⒁背诵全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同作者不同时期作品比较: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陆游
1、比较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的不同风格及原因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背景: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在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今杭州)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皇帝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之后,陆游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一诗。
后者更加蕴藉含蓄,表达的是不被重用的悲愤,却用明媚的春光和闲适的生活来反衬。风格上,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背景材料: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参考: 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4、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有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课外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二、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一剪梅》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三、补充资料:
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感旧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代表作品有《关山月》、《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当时的爱国诗歌中是极其少见的。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书愤》、《夜泊水村》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这也正是陆游爱国诗歌所独具的个性特色。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追忆幕中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是陆游诗歌的另一重要内容。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
门。
幽居书事
莫叹人间苦不谐,清时有味是归来。已因积毁成高卧,更借阳狂护散才。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纷纷争夺成何事,白骨生苔但可哀。3.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在陆游的诗歌创作中也是颇为突出的。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东村晚归
蜀道还吴鬓已丝,历年二纪固应衰。宁知病思沉绵日,又见秋风摇落时。锦雉白鱼供野饷,青林红树入新诗。东村寂寂风烟晚,酒挂驴肩又一奇。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这在爱情诗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宋代诗坛上是弥足珍贵的。
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尤吊遗踪一泫然。
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1125-1210)南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12岁即能诗文,其与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也非常感人。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孰料,情深缘浅的这一对恋人竟在绍兴二十年,于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意外邂逅,陆游“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上题一首《钗头凤》,沧然而别。唐婉读此词后,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是一种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能在死后四十年里仍然不断被人真心悼念,真是一种幸福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不同时期的同题材作品比较:送别诗或边塞诗 作品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一、送别诗
1、汉末送别诗:哀怨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2、盛唐送别:乐观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同为离别诗,为什么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学者林庚先生曾经把盛唐诗歌的总体特色概括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那就是爽朗不尽的风格,新鲜灵动的语言,自由解放的个性,宽广豪迈的胸襟,慷慨激昂、锐意进取的时代气息,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情调。
三、边塞诗 欣赏边塞诗名句: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1、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盛唐强盛的国势,开放的思想文化,与中晚唐的颓势,宋长期的积贫积弱的国势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补充例子: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3·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ù)浑。
[例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例1·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例2·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例4·姚合·穷边词]将军坐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关。
[例5·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例1·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例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4·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例5·朱熹·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例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例3·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旺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地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例4·张孝祥·六州歌头(片段)]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念腰间剑,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四、总结: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一首诗歌,哪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进而把握主题或主旨?
(1)诗歌标题。标题往往承载着诗歌作者的感情,或者抒情的范围。(2)诗歌作者。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风格等。
(3)关键字句。长诗的总括句、抒情句、议论句;短诗的关键词句、诗眼等。
(4)诗歌注解。包括时间、地名、事件、相关人物等。(5)诗歌小序。主要是长诗。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意蕴。
教学内容:“推荐作品”部分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一、指导学生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思考相关问题(1)背诵全诗。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这个比喻的字面意思是,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表现了在那个时代,人的遭际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现实。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顽固的封建门阀制度。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作者认为极不公平,但没发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现状的不满。
(3)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看,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何影响? 参考:影响深刻。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感情。都写到了“借酒浇愁愁复愁”的困顿。
从艺术手法看,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诗歌结构看,都是一唱三叹,起伏跳荡。
但李白《行路难》显然比鲍照更富于积极的人生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的期待。这与他们所处的大时代的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二、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长篇须曲折三致意《远志斋词衷》”、“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如果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的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透过一层”的领悟。
(一)注重“起”式。
古人对于诗文的开头十分重视,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有明起、暗起、陪起、反起、逆起、单起、对起等;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力求笔势突兀,句法挺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古人谓之“突起”。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长调尤重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虽是谈论的词的章法,但却说明古人对于诗词的“起”是用心良苦的。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但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言志”“缘情”传统、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如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的起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中,以兰叶的“葳蕤”和桂花的“皎洁”,抒写自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怀;白居易《暮江吟》中诗人托“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发自己“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以上诸例,都深合“起”的要求。
(二)明辨“承”接。
古典诗歌不仅“起”的形态各异,“承”的方式也摇曳多姿。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
无论那种方法,依据文本中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应该是体察诗歌结构的不二法门。
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由此可见“承”在诗歌的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难怪被胡应麟称为“全篇可法”。总之,“承”不仅在结构上起缝合传递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的铺垫和蓄势使得后面的“体物写志”更有根基,所以“承”决不可轻忽。
(三)聚焦“转”式。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不仅使诗歌在章法上给人一种回环往复、摇曳多姿之感,更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
古人所说的诗词之妙,“妙在衬跌”,(刘熙载《艺概》)“词须愈转愈深,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温柔敦厚,诗教也,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我们都可看作是对古典诗歌内部结构中“转”的作用的诠释。
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人从贬所渡江逃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会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转”的作用大矣!杜甫《述怀》中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就是高考命题者对诗词的“转”青睐有加的原因吧。九四年的《秋菊》九五年的《如梦令》九六年的《咏史》今年的《约客》的题肢的设置都可证明这一点。
(四)善抓“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刘勰〈文心雕龙〉)”“神光所聚(刘熙载〈艺概〉)”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因此,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更应钟情于此。古人曾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刘熙载〈词概〉)都是指的诗词的结句的要领和作用而言。
诗词的结句的方式很多,但不外乎明结和暗结两种。
一是直接抒情、言志、阐理。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句叙事点题,结句更是扬“青春作伴好还乡”之乐,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惊喜之情。确然是“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引);孟郊的《登科后》中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又体现了作者何等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古人所说的“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景语结情语”(张炎)。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可见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如果善于从结句切入,也同样会给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诗歌主题和形象的钥匙。
自然,文本层面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语言的声、色、形,诗歌的意象、诗画的相融等等。古典诗歌应首先从文本这个“先结构”入手,遵“路”识“真”。
二、补充资料:古代诗人的别号 古代诗人的别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如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2、取诗人作品中的出彩之词为绰号的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如宋人许秋史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为诗友陆来庄、沈梦塘所叹赏,称他为“许子规”;据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管水初在所作《春日即事》的考卷中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诗句。主考官阅后大加赞赏,称管水初为“管杏花”。
3、根据诗人作品中一句精巧的诗句命名的。
如唐代赵嘏在描述边塞凌晨景色时,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博得了杜牧的吟叹,称之为“赵倚楼”;宋代张先《一丛花》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欧阳修见后非常喜爱,当张先登门造访时,欧阳修热情地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当时张的官职为郎中);秦观有一首《满庭芳》,首句为“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苏轼看后极为赞赏,称他为“山抹微云君”。
4、从诗人几句精妙的诗作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如应子和曾写过“蜡烛烧短红”、“风雨落花红”、“两岸夕阳红”三个名句,被人称为“三红秀才”;王士稹因“春水平帆绿”、“梦里江南绿”、“新妇矶头烟水绿”三个佳句被人称为“三绿词人”;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个短语,因此有了“张三中”的绰号,而他自己却更希望叫他“张三影”,因为他有这样三句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5、源于诗人创作题材的
如南朝诗人谢道韫曾以柳絮咏飞雪,人称“咏絮才”;与她同时代的谢无逸写过三百多首咏蝴蝶的诗,被人称为“谢蝴蝶”;厉鹗的《东城杂记》中说,武林(即杭州)张子野有野花诗十首,盛传一时,人们叫他“张野花”,也有人叫他“野花张”。
6、因诗人的某种经历或兴趣、爱好而得的
如宋代的宋祁因在科考中赋《采侯》一词,中博学宏词科第一,时人称之为“宋采侯”;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范仲淹喜欢弹琴,平时只爱弹《履霜》一曲,于是人们便送给他“范履霜”的绰号;宋代词人林逋终身未娶,他酷爱梅花,并以养鹤自娱,因此有“梅妻鹤子”的美称。
学习网(http://xk.ntbaba.com)是一家免费为中高考、七八九年级提供教学资源服务的网站,网站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论文、视频等教学资源数百万封,为广大的教师学生提供丰富免费的教学资源是本站的办站的宗旨!
第三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5课 《书愤》(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 示
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 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五、拓展练习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功绩方面: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表现手法: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解释《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推向高潮。起——承——转——合 教学反思:
第四篇:10-11学年高二语文 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同步学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
一、名句积累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意思是: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行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这两句诗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淡泊的心志。
二、中心主旨
这首七律,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形象鲜明,意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三、写作特色
1.意境淡雅超逸。
全诗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抒写出一种为我相惬,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烦扰世俗的厌恶及对田园风光的陶然自适。
2.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之中。
诗人常在山中静观朝槿,领悟人生无常、奉佛有乐;又在松下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以实践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
3.运用典故。
尾联连用了杨朱和《列子》中的故事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淡泊的心志。
四、文白对照
积雨
空 林 烟火迟,蒸藜 炊 黍 饷东 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漠漠水田 飞白鹭,阴阴
夏木 啭黄鹂。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浓阴,传来黄鹂婉转啼声。山中习静 观 朝槿,松下清斋
折露葵。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野老 与 人 争席罢,海鸥
何事 更相疑。
村夫野老,已经与我没有隔阂;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旅夜书怀
一、名句积累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意思是说:我的名气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这两句话都是反说。说是应当,其实是不应当,这正显出作者的悲愤心情。表达了作者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二、中心主旨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垂、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首联写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迹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反衬诗人的孤独。
颈联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
尾联触景而情发,运用形象的比喻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通过对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诗人把这种心情写得含蓄不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不愧为千古名作。
三、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上。船之孤单正写了人之孤独;而写“平野阔”“大江流”恰恰烘托了作者的渺小、凄凉的处境。
用心
爱心
专心
天就开始生长,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怀的情怀。
二、中心主旨
扬州在隋唐、北宋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以“废池乔木”点缀,渲染出一幅萧条冷清的画面;后述所闻,渲染空城中的凄凉氛围。下片写感想,先设想杜牧重到扬州,用“须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信的程度;又借“桥边红药”间接地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
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自己的感时伤怀之情,表现出作者为祖国山河残破、人民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三、写作特色
1.词风“骚雅”“清空”
词人终身布衣,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前人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
2.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荠麦”“废池”“清角”“空城”等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
词人先写想像中扬州昔日的繁华盛况,又写到今日扬州的破败、萧条,通过对比,表达出作者抚今追昔的伤感。
四、文白对照
淮左名都,竹西 佳处,解鞍 少驻初程。
淮东名城,看竹西风光清幽。初过扬州,解马鞍稍作停留。过
春
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十里长街,满眼是野草青青。金兵去后,花草树木厌恶战争。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渐黄 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黄昏降临,耳畔是号角声声,声调凄凉,弥漫在扬州空城的上空。杜
郎俊
赏,算 而今 重 到
须惊。
据说那俊才杜牧善于抒情,想必他到此重游也应大吃一惊!纵
豆 蔻 词
工,青楼 梦好,难
赋深情。二十四
纵然是才华横溢佳句多多,也必然难以抒写悲怆感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 心 荡,冷 月 无 声。念桥 边
桥依然是旧时模样,月光无声浮动在绿波之中。只见那桥边芍 红
药,年年 知 为谁生?
药含苞怒放,不知她年年为谁斗艳争宠?
长相思
一、名句积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意思是:一路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行进,夜深了,驻扎的营帐连成一片,远望过去,一片灯火通明。这一阕一方面说明了出巡之艰苦,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出巡的宏大阵势。
二、中心主旨
这首词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随康熙出巡山海关,于途中所作,主要通过描述出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上阕写军旅生活,凸现行军的艰苦和塞外军营的壮观。
下阕写思乡之情,以风雪之声聒碎乡梦为契机,巧妙地托出塞外军营和故乡的比较,从而揭示出思乡的主题。
上下片的起首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也更加缠绵。
三、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5课 《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苏幕遮
教学目的
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3.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人周敦颐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爱莲说》,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关于莲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莲荷有关的词——周邦彦《苏幕遮》
二、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宋婉约词派之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著有词集《片玉词》。
周邦彦的词作,讲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词境。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邦彦词作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
周词能够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思想情绪与荷花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三、解题
“苏幕遮”,词牌名,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另度新曲,为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四、整体感知 1.注释
①溽rù,润湿、湿热。
②呼晴,唤晴,旧时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③侵晓,拂晓;侵,渐近。④宿雨,隔夜的雨。⑤清圆,清润圆正。⑥吴门,今江苏苏州。⑦长安,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⑧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芙蓉,荷花的别称。
2.译文
焚烧着沉香,以驱散闷热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鸣唱,报告着天晴的消息,我偷听着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初阳映照,荷叶上隔夜的雨水已经晒干,荷叶铺满水面,清润圆正,迎着晨风,亭亭玉立。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时才能回去呢?我家在吴门,却长期旅居长安。五月时节,渔郎是否会想起我呢?我梦中划着一叶轻舟,荡入荷花塘中。
3.小结: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借吟咏雨后荷花,抒发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
五、赏析、探究
1.上片写景,词人抓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嗅觉:)五月盛夏的一个拂晓,沉香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听觉:)已是雨过天晴,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视觉:)初升的太阳映照着荷花,雨洗后的荷叶清润圆正;微风过处,朵朵荷花亭亭玉立。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与景之间关联密切。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将景与情联系起来的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
——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联想到盛产莲荷的家乡,而“梦入芙蓉浦”。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
3.在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用设问的方式,反写不知旧友“渔郎”是否忆我来表现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深深思念。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4.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刻画得惟妙惟肖;“风荷”则把微风过处荷叶随风轻摇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了出来。“举”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了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六、诵读提示:
1.上篇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候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注意词人的情绪变化:
“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 “叶上„„风荷举。”视野开阔,境界清远,需中音中速,语势连贯,其中“风荷举”需重读。
2.下片抒怀,格调轻柔,如梦似幻:
“故乡遥„„久作长安旅。”慢速,似喃喃自语;
“五月渔郎„„梦入芙蓉浦。”充满深情,突出梦幻之感。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幕,一作“莫”或“摩”。代表作有:范仲淹的《苏幕遮》、周邦彦的《苏幕遮·海天一色》。
苏幕遮词牌格律: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韵)前的字表示韵脚。)
典范词作: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们不妨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到: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思乡之苦隐藏在清圆的荷叶下,遗忘在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上„„ 周邦彦:宋代一位在文学史上有较高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久被尊称‘正宗’这首诗是作者客居汴梁所作。
板书设计:
上片写景:
出门观荷
初阳宿雨,轻风荷举(描写,活泼清远)
下片抒情:
久客思乡
渔郎忆我?梦入芙蓉(设问,词意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