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自主赏析4.doc

时间:2019-05-13 08:5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自主赏析4.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自主赏析4.doc》。

第一篇: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自主赏析4.doc

第一单元 自主赏析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北渚(zhǔ)

白艹(fán)

沅(yuàn)水 ..烦·B.萃(zú)中

罾(zēng)木上

眇眇(miǎo)...C.水裔(yì)西澨(shì)荪(sūn)壁 ...D.兰橑(lǎo)蕙櫋(mián)踯躅(chú)...【答案】 C(A沅:yuán;B萃:cuì;D躅:zhú)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眇眇兮愁予

向远看的样子 ..B.观流水兮潺湲

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C.聊逍遥兮容与

从容自在的样子 ..D.举杯断绝歌路难

停止 ..E.吞声踯躅不敢言

犹豫不决,欲言又止 ..【答案】 E(徘徊不前)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B.荪壁兮紫坛 .C.桂栋兮兰橑 .D.辛夷楣兮药房 ..【答案】 A(A是名词作状语,其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这几句写湘夫人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而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C.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中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这两句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轻易得到,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这两句写湘君和湘夫人相约

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于是绝决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地游逛起来。

【答案】 D(“绝决地抛弃幻想,自得其乐”不对)阅读杜甫的《蜀相》,完成5~6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B.“映阶”两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 C(C项“两朝”指东汉和蜀汉,说法有误。“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鸟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答案】 B(B项“由远及近”,说法有误。正确的说法是“由近及远”)

《临安春雨初霁》是陆游的另一首诗,阅读《书愤》和这首诗,作比较,回答后面问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7.对两首诗词语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颈联写现在,首联写少年,颈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过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答案】 B(B项分析不当,“已先斑”和“气如山”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形成对应关系)8.对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方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风尘叹”,既是自励——绝不会受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中诗人联想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答案】 B(B项分析欠妥。颔联回忆确实蕴含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不是“直接蕴藉其中”,而是曲折地体现出来的)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艹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艹中?罾何为兮木上? 登白烦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9.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帝子降兮北渚(水边或水中浅滩).思公子兮未敢言(说,表述).B.夕济兮西澨(渡水)将腾驾兮偕逝(一起)..C.葺之兮荷盖(修理)疏石兰兮为芳(散布)..D.合百草兮实庭(充满)聊逍遥兮容与(姑且,暂且)..【答案】 C(葺:编草盖房子。)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D.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答案】 D(例句中的“遗”为赠送,D与之同。A遗留下的,B原有的,C丢失)11.对这三个诗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帝子,指湘夫人,在神话传说中她是古帝唐尧之女,女子古代亦可称子。B.“与佳期兮夕张”句的意思是等待良辰美景的到来,傍晚时分,我已打扮完毕。C.第二诗节的后两句是说,鸟为何翔集于草中?网又为何挂在树梢上? D.“思公子兮未敢言”的意思是眷恋湘夫人啊我不敢明言。

【答案】 B(“佳”指湘夫人。意思为:与你相约在黄昏啊,我已把罗帐施张)12.对这三个诗节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渚、秋风、水波、木叶、香草等自然意象组成了一幅洞庭秋景图,并表现出一种萧瑟的色调,这更增添了湘君的悲愁。

B.“目眇眇”暗示着那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湘夫人并未真正降临。

艹兮骋望”、“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等句可以看出湘君对于湘夫C.从“登白烦人一往情深的期待。

D.这首诗与《湘君》是姊妹篇,表现了湘夫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因久候恋人不至所产生的惆怅落寞心情。

【答案】 D(“帝子”“佳”“公子”都是指湘夫人。这首诗是湘君唱给湘夫人的恋歌)

三、课外延伸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 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既有“残花”“子规”(杜鹃)一类意象,又有“燕子”“东风”一类意象,诗人究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虽然有一层淡淡的惜春之意,但从整体上看,诗人要抒发的还是顺应时序朝前看、珍惜和享受新生活的乐观精神。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云门①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②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 ①云门:是山阴县南若耶溪上的一座山名。若耶溪长数十里,溪上有六座寺庙,云门寺为其冠。云门道上,是山阴风景佳胜之处。②辋川:在陕西蓝田县,唐代诗人宋之问、王维在那里置有别业,风景极为优美。

15.“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一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联前一句写傍晚的游云,向着苍茫的落日奔驰,诗人的目光,也随着游云奔驰的方向,投向正在西沉的落日,表现出了具有阔远襟怀的诗人形象;后一句写清澈的流水,正潺潺流淌,诗人的脚步,也紧随流水的方向直到前溪,表现出轻松闲适的诗人形象。

16.这首诗的颈联侧重从客观景物的角度着笔,试分析写景的手法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句写远山景色:傍晚时分,樵夫砍柴归来,远地的野火也熄灭了最后一缕青烟。下句写近处田野景色:薄暮时分,困乏的耕牛卧在犁边,田里的小麦还显得很低。这一联将农事活动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营造了一种静谧安详的气氛。

四、高考热点

17.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整合信息,给“自媒体”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个字(含标点符号)。

①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

②自媒体是向大众或者个人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媒体形式。③自媒体既可传播规范性信息,也可传播非规范性信息。④自媒体的传播者为普通个体。

⑤自媒体以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为传播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媒体是指普通个体以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为传播途径,向大众或个人传播规范性或非规范性信息的一种新媒体形式。

18.选秀节目中,一些选手通过自己的悲情故事感动了评委,获得了加分。这种现象引发了众多争议。在口语表达课上,同学们以“选秀节目中,该不该为悲情选手加分”为题,开展了一次辩论会。请你以正方或反方辩手的身份写一段辩词。要求:观点鲜明,论述有说服力,表达连贯、得体,运用反问手法,不少于100字。

正方:应该为悲情选手加分 反方:不该为悲情选手加分

我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方示例:我方认为,应该为悲情选手加分。选秀节目是普通人成就梦想的舞台,悲情选手的生活通常较为艰辛,他们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站在选秀的舞台上,为他们加分有助于他们实现梦想,开始美好人生。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能吝惜自己的爱心吗?

反方示例:我方认为,不该为悲情选手加分。选秀节目是一种比赛类节目,应该遵循公

平公正的比赛规则。虽然悲情选手值得同情,但是,怎能因个人感情而破坏比赛规则呢?如果悲情能成为加分的理由,那么,选秀节目将可能成为“诉苦大会”,远离比拼才艺的初衷。

19.根据文意,续写两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

有所拒绝,才能有所追求。拒绝时髦,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拒绝热闹,是为了追求宁静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拒绝诱惑 是为了追求道德的完善 拒绝随波逐流 是为了追求独立的人格个性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七个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他们想用非暴力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工具。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但总是主持者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每人一天。这样看起来平等了,但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人还能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法四: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同,他无疑将只能拿到那份最少的。

读了上述故事后,请以“制度”(或“体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谈你的看法和信念,还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向】

要从理论上去谈这个话题是不容易的。那么,如何写这篇文章呢?这就要善于化大为小,即大题小作。从自己有切身感受的某一件事谈起,从看到过的某一本书、某一个细节谈起,表达自己对“制度”的某一点看法。或者,从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谈起,谈自己对某一种制度的看法。但不管怎样写,一定要充分地利用所给的材料。这个材料的含义实际上是很丰富的,它在“制度”这个范围里面,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的改进与完善。(2)制度与公平。(3)制度与人的自私的本性。(4)制度与监督。如果在作文时能充分地利用材料的这些含义,就会大大地开拓作文的思路,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佳作赏读】

制度,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制度,它把我们散乱的生活筑成有序的空间,对制度的遵守是我们正常生活的起码条件。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它向我们介绍了瑞典人的制度观。瑞典国土狭小,所以对土地很珍惜,不论是谁,想要建一所房子或是造一个花园,都要写申请。这并不令人奇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园内栽种一棵树或是砍倒一棵树,甚至连窗台上花盆的大小、放置的位置都要经国家专管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批准后,才能动手。那篇文章的作者不解地问当地人:“你们活在这样一个被束缚死的空间,累吗?”回答说:“束缚?不,我们很自由。因为我知道别人和我一样,别处的格局和我很相似。做每一件事都很遵守制度,不用为别人妨碍你而烦恼。”作者明白了,原来自由存在于约束之中,存在于严格的制度之中。

制度从某个角度来说确实是约束人的,但反过来想,别人也要受约束。正因为人人都要遵守制度,我们才可以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不用为列车的晚点而烦躁,不用为违章的建筑而恼火,不用为办事而请客送礼……多么舒心啊!

我还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能干的市长接待了一位来考察、洽谈项目的外商,外商感到非常满意,正在这时,外商的家里来电话说他母亲病重,必须立即回去。可这时一天一次的回国的班机只有半个小时就要起飞了,而且已经客满。正当外商焦急万分时,市长果断地拿起了电话,问题解决了,航班被推迟了半个小时,并且从飞机上赶下了一个旅客。回国后的外商给市长发来了一封诚恳的感谢信,还告诉市长他不能在这里投资项目。因为无视制度的做法让他感到在这里投资是不安全的。

这个外商的决定让我们都感到意外,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试想,在制度是一纸空文的地方,谁会料想到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健全的制度,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我还看到过一篇设想没有制度的文章,文章最后的结论是:出门撞车,早餐的价格涨落不定,交通永远是堵塞的……最终,社会瘫痪。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制度的社会里,会感到愉快自由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人人都遵守制度,我们才会生活得更自由。【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开篇点题,观点深刻,思维辩证,取材新颖切题,特别是某市市长为外商排忧解难的事,其现实的针对性极强,给人的震动也是巨大的。文章还运用对比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篇:高中语文4自主赏析1庖丁解牛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4自主赏析1 庖丁解牛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中(zhōnɡ)音

肯綮(qìnɡ)

大车瓜(gū)..·B.更(ɡēnɡ)刀 发硎(xínɡ)怵(cù)然 ...C.讠桀(huî)然 踌躇(chú)庖(páo)丁 ..·D.折(zhē)也 有间(jiàn)大郤(xì)...【答案】 C(A中:zhîng;B怵:chù;D折:zhé)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B.善哉!技盖至此乎!C.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D.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答案】 D(A向—响;B盖—盍;C善—缮)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释刀对曰 “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B.良庖岁更刀 “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C.动刀甚微 “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D.得养生焉 “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答案】 A(B“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C“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D“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每至于族

..C.为之踌躇满志 ....【答案】 C 5.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B.道芷阳间行 .C.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D.时时而间进 .

用心 爱心 专心

B.视为止,行为迟 ..D.吾见其难为 ..

E.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答案】 DE(间或,断断续续地)6.下列加点的词,与“因其固然”的“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然,每至于族 .B.若听茶声然 .C.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D.吴广以为然 .【答案】 B(B与题干都当“„„的样子”讲)7.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文惠君解牛庖丁为.A.止,行为迟视为.立提刀而.B.藏之善刀而.

硎而刀刃若新发于.C.游刃必有余地矣恢恢乎其于.无厚入有间以.D.杏仁澄之每汲用,皆以.

【答案】 D(两个“以”都当“拿”讲)8.下面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所触着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踏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 这四个短句排比,相同句式的紧密排列组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写解牛动作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情状,刻画了人物形象,渲染了动作的娴熟,突出了技艺的高超。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这一句承上启下,借文惠君的赞叹和好奇提问,引起庖丁解牛的见解。也从正面表现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和令人赞叹。

C.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整头的牛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了。

由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D.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我只凭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庖丁解牛已达到很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触牛。

【答案】 B(“正面”应为“侧面”)

二、语段精读

阅读文章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所见无非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良庖岁更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技经肯綮之未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没有不是 B.接触 C.每年 D.筋骨结合的地方 10.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3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吾见其难为 ③怵然为戒 ④视为止 ⑤行为迟 ⑥为之四顾

⑦为之踌躇满志 ⑧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答案】 B(①介词,替,②动词,做,③④⑤⑥⑦,因为,⑧动词,成为)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B.“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一个阶段,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的活牛,要屠宰时不知如何下手。

C.“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二个阶段,所看见的不是一个个完整的牛,而是熟悉了牛的筋骨结构,把它看作可以拆卸的东西。这第二阶段,他仍停留在技术的层面。

D.“方今之时„„而神欲行”,这是庖丁追求道境的第三个阶段,解牛时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

【答案】 B(所见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就是还不熟悉牛的筋骨结构)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庖丁达到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使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庖丁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庖丁达到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D.庖丁虽然达到了道境,但是每次解牛他仍没有把握,所以,“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生怕损坏了刀刃。

【答案】 D(那是讲他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齐湣王既灭宋而骄,欲为天子。

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

用心 爱心 专心 4 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湣王悉国中之众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分魏师以略宋地,部赵师以收河间,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湣王出走。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乐毅闻昼邑人王蠋贤,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使人请蠋,燕人曰:“不来,吾且屠昼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自奋绝脰而死。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齐民喜悦。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资治通鉴·周记四》)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

循:顺从 .B.诸侯害齐王之骄暴 害:害怕 .C.分魏师以略宋地 略:侵略 .D.齐王伐功矜能 矜:夸耀 .【答案】 D(A项“循”:安抚。B项“害”:苦于。C项“略”:强取,攻占。)14.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乐毅“能而好贤”的一项是()①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 ②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③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 ④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 ⑤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 ⑥令军中环昼邑三十里无入 A.①②⑤

B.②③⑥

用心 爱心 专心 5 C.①④⑥

D.③④⑤

【答案】 C(②⑤句都只叙述事实,没有说明乐毅是不是贤能;③句说的是秦军将领的事。)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乐毅起先反对燕国对齐国发动战争,原因是齐国强大而燕国弱小,更何况强大的秦国不愿意支援燕国打赢这场战争。

B.剧辛认为乐毅不应该在没有他国军队支援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应该以占领齐国边境城池为主要目的,这样会充实燕国的领土。

C.乐毅听说王蠋贤能,就下令军队不要骚扰王蠋,并派人前去相邀谋事,但王蠋最终还是因为乐毅部下的恶意相逼而自杀身亡。

D.荀况认为,天下如由无道之君把持,就生不如死,即便只想做一个普通百姓,也还是不能实现这一可怜愿望。

【答案】 B(A项说乐毅反对攻齐错,乐毅反对的是燕国单独对齐作战。C项对王蠋自杀原因的表述不全面,“乐毅部下的恶意相逼”只是王蠋自杀的次要原因,“亡国之痛”才是主要原因。D项歪曲了原文,原文是说无道之君等到形势极度恶化了,他即使想当一个普通百姓也做不到。)1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之利。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6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于是燕王派乐毅同赵国约定,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再让赵国用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②就让他留在齐国进攻还没有攻下的城市。③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如果有道义就会称王,有了诚信就会称霸,而玩弄权术就会灭亡。

四、高考热点

17.《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答案】(1)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2)沦落风尘,但向往美好爱情、善良而刚烈的妇女。18.根据下面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

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民众使用普通话人数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②城、乡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有别。(意思对即可)19.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文字,要表达出对所描述对象的思考。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 爱心 专心 7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候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常听到这些说法:“偶像崇拜”、“树立偶像”、“推倒偶像”、“拒绝偶像”、“形同偶像”、“泛偶像时代”、“无偶像时代”、“我心目中的偶像”,等等。关于偶像,你听到或见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有些什么看法,对于不同的偶像你的感情态度如何,你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请以“偶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向】

偶像,原本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者敬奉的人像,多用于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偶像”一词已不仅仅限于贬义了。许多人公开声明自己的偶像是谁,这时候的偶像只有“崇拜对像”的含义,而没有“盲目”这一附加的情感义了。弄清了偶像一词在内涵上的变化,就找准了思维的支点。现在在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偶像崇拜之风较盛,无论是自主的选择,还是情感的偏执,抑或是盲目的跟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未必都正确合理)。一方面,我们不能轻率地判定偶像崇拜的是非优劣,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他人的偶像崇拜自由,另一方面也不能不明辨崇拜的雅俗,不区分偶像的层次。辩证的认识是写好本话题的前提,但具体行文时可以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佳作赏读】

偶像破坏论

“一声不作,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实(十)是无用。”这则形容偶像的“十字令”,何等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世上受人尊重,其实是个无用的废物,又何只偶像一端?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用心 爱心 专心 8 世界上真实而有用的东西,自然应该尊重,应该崇拜;倘若本来是件无用的东西,只因人人尊重他,崇拜他,才算得有用,这般骗人的偶像倘不破坏,岂不教人永远上当么?

泥塑木雕的偶像,本来是件无用的东西,只因有人尊重他,崇拜他,对他烧香磕头,盼他灵验,于是愚昧无知的人,迷信这人造的偶像真有赏善罚恶之权,有时便不敢作恶。似乎这偶像还很有用。但是偶像这种用处,不过是迷信的人自己骗自己,非是偶像自身真的有什么能力。这种偶像倘不破坏,人间永远只有自己骗自己的迷信,没有真实合理的信仰,岂不可怜!

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山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

古代草昧初开的民族,迷信君主是天的儿子,是神的替身,尊重他,崇拜他,以为他的本领与众不同,他才能统一国土。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群众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清朝皇帝溥仪和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事到如今,这等不但骗人而且害人的偶像,已被我们看穿,还不应该破坏么?

也有人(如希特勒)把国家和民族化妆成偶像,以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拉大旗,作虎皮”。两次世界大战,杀人如麻,就是这种偶像在那里作怪。我想各国的人民如果渐渐都明白世界大同的真理与真正和平的幸福,这种偶像自然就毫无用处了。但世界上多数的人,若不明白它是一种偶像,不明白这种特殊偶像的害处,那大同和平的光明,恐怕不会照到我们眼里来!

世界上男子所受的一切勋位荣典,和我们中国女子的节孝牌坊,也算是一种偶像:因为功业无论大小,都有一个相当的纪念在人心目中。节孝必出自自身主观的自动的行为,方有价值,若出于客观的被动的虚荣心,便和崇拜偶像一样。虚荣心和伪道德的坏处,较之不道德尤甚;这种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却是真功业真道德的大障碍!

破坏!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我们的信仰,当以真实与合理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我们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名师点评】

本文议论风趣生动而又层次分明。以十字令形象地引入正题,由偶像之本义论及宗

用心 爱心 专心 9 教迷信这一偶像的直接引申义;然后论述君主之为偶像、国家民族被人化妆为偶像;再由实入虚,议及虚荣和伪道德之偶像,向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偶像发起猛烈的进攻;接着,在列举分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破坏偶像”的口号,提倡“真实与合理”的信仰。通览全文,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很有现实针对性和历史纵深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10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自主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后巩固·提能

一、基础巩固

1.字音辨识

渌水()殷岩泉()訇然()...

鸾鸟()澹澹()忽已暝()...

石扉()青冥()觉时()...

魂悸()长嗟()剡溪()...

东南坼()垆边()层巅()...

2.词语理解

(1)烟涛微茫信难求_________________.

(2)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_ ...

(3)势拔五岳掩赤城_________________.

(4)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________ .

(5)渌水荡漾清猿啼_________________.

(6)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 .

(7)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_______.

(8)栗深林兮惊层巅_________________ ..

(9)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

(10)游人只合江南老_________________ ..

3.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水澹澹兮生烟。

(2)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

(4)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画船听雨眠。

二、阅读鉴赏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 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①。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②。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③。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注】①明星:华山仙女。②卫叔卿:仙人。③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

(1)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相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看,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lùyǐnhōng/luándànmíng/fēimínɡjuã/jì

jiēShàn/châlúdiān

2.答案:(1)实在(2)遮住天空(3)超出(4)依据(5)清澈(6)天黑、夜晚(7)这里用作动词,震响(8)使……战栗,使……震惊(9)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10)只应

3.答案:(1)云青青兮欲雨(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乾坤日夜浮(4)月涌大

江流(5)春水碧于天

4.答案:(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鄙视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塑造了一个与官场决裂、清高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其十九)》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矛盾思想,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了自己因愤世嫉俗而对超越现实的仙境的追求。这种逃避现实的思想实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关怀,所以在这首诗中当他目睹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时,又从遗世独立的幻想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表现出对叛军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向往,而《古风(其十九)》则是向现实的回归。

5.(1)【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理解诗歌中的感情,必须对诗歌的意境有个正确的把握。厉鹗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中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诗,所写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此诗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根据以上体会,便能很好地组织答案。

答案: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

(2)【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要明确常用的几种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其次,仔细观察题目中所限定的两句诗,将这两句诗细化到每一个词语和字。最后,在答题的步骤上应该注意,不能只是简单地说

出用了什么手法和技巧,还要结合用这种手法和技巧所达到的效果。

答案: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第四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总结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长 恨 歌

一、1.A(B.“簟”读diàn,C.“嵬”读wéi,D.“衾”读qīn。)2.D(“春霄苦短”应为“春宵苦短”。)

二、1.C 2.选取的意象主要有长夜中的宫殿飞萤、难眠中的孤灯只影、缓慢的钟鼓之声、远方的耿耿星河。这些意象烘托出了一种寂寞冷清的气氛,表现了唐玄宗凄凉悲苦的环境中彻夜不眠的情景,映衬出他对杨贵妃痛苦的思念。

三、1.诗歌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对全诗起统领作用。本诗先叙述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接着,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马嵬坡的生离死别;最后,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到杨贵妃,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唐玄宗迷恋女色,是导致误国殃民的根源,也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剧。

2.提示:本诗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如“爱情说”、“讽喻说”、“多主题说”等,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结合全篇内容。

四、1.“乱”字用得最妙。本来肥胖的安禄山为了讨得唐玄宗的欢心,却舞疾如风,胡乱情形自可想见,因而也就有了宫人的拍节大乱,此外,“乱”还暗示着作舞的背后隐藏着他的叛乱野心,一石三鸟,言简意丰。2.“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通过歌舞、楼殿、明月写景象之盛,表现唐玄宗沉迷享乐的情绪。“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写山寂人少、旌旗无光日色暗淡,表现唐玄宗悲哀凄苦的心境。再一次印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

湘夫人 拟行路难 蜀相 书愤

一、1.C(A.“谐”读xié,B.“萃”读cuì,D.“馨”读xīn。)2.B(应为“塞上长城”)

3.A(B“气吞山河”与“牺牲精神”、“ 万死不辞”与“英雄气概”搭配错位,应改为“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C“杜甫的一生创作了”搭配不当,可改为““杜甫在一生中创作了”。D “的形成”赘余,删去。)

二、1.

(1)D.(不是以乐景写悲情,而是以及其华美的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2)这段文字是对湘君湘夫人相会场所的环境进行描写。从宫室、庭院到帷帐、坐席,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极尽铺展渲染之能事,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目的是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两人相会时内心的欢乐和幸福。2.

(1)C(“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

(2)这一联是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阶前的小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3)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事业未竟的的痛惜之情。“长使”改成“常使”不好,“长使”有自古以来,一直如此的意思,更能体现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和痛惜之情。3.(1)播芳椒兮成堂(2)合百草兮突庭(3)聊逍遥兮容与。

4.(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1.《蜀相》中的“空”字是以美好的春景表达伤怀之情,碧绿的春草,悦耳的黄鹂,人迹寥寥,空有其好,更显情境悲凉。《书愤》中的的“空”字是直接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空有报国之志,却衰鬓先斑,老而无成,悲怆之情自在其中。

四、1.这首诗的前两句赞美了春光的无限美好:漫江水波碧透,更衬托出掠水飞翔的水鸟羽毛的闪亮洁白,满山青翠,朵朵红艳的鲜花,就像燃烧的火焰。景色愈美,愈引发诗人的归乡之情,这是以欢乐之景抒写羁旅异乡感慨的一个例子。

2.相同: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不同:《书愤》着重通过写诗人追怀往事及对诸葛亮业绩的钦慕,抒发了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立誓干一番报国大业之情。《感愤》则表达了自己耿耿不忘对敌作战,收复失地,完成统一大业的志向与决心。

3.本诗前四句是写景,对秋浦的山林、禽兽进行描写,写出了山林浩大、空旷的特点。最后一句以猿声引出“碎客心”,表现客居他乡的怅惘之情。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叠字的运用,增强了韵律美,给人以连绵不尽之感,进一步突出了景物特点。

第二单元

春江花月夜

一、1.B 2. D

二、1.C 2. A

3.江畔何人初见月 ?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望相 似。不一致;阮籍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长久的。伤感而不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4.题目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春、花都是好的事物且易于逝去,江水让人有逝水流年之感,月夜最容易引动人的愁绪,所以题目本身美感中含着伤感,令人神往。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夜归鹿门歌

一、1.D 2. A 3.D

二、1.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深沉感慨,含有人生如梦、逝者如斯的无奈。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追求个性自由和对统治者的轻蔑。

3.写仙人盛会,意在反衬现实的黑暗,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4.善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5.A

登岳阳楼 菩萨蛮

一、1.A 2.C 3.D

二、1.这首词开头两句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作者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强调了对江南的赞美 ,说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不说江南好的。凡是到江南游览的人, 都觉得江南风景宜人, 流连忘返 , 不想再回自己的家乡了, 本来人人都不愿忍受羁旅之苦,但这里作者却说人人都不愿还乡 ,这是用衬托手法, 对 “江南好”所作的进一步渲染。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回应开头两句其中“未老莫还乡”一句进一步申述“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含义,说明人人都愿意在江南长住下去;“还乡须断肠”是说江南太迷人了, 如果你早早地回去了,就会日夜思念江南的。这里作者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说明老于江南的乐趣,进一步补充说明江南的“好”,回应了开头。

2.这首词中描写了江南的风景之美和人物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说春天晴天的时候, 煦暖的阳光照耀着山川大地,江南水乡处处春水碧绿清澈,比湛蓝的天空还要美丽明净。而当春雨来临时,如果游人躺在装饰华丽的游船中,伴随着船外沙沙的细雨声,出没于绿水碧波之中 ,那又是另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这两句是写江南春天的风景之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酒家卖酒的少女,脸庞像月光一般明净圆润,一双玉手像霜雪一样洁白,这里是极写江南女子的美貌迷人,表现了她们的魅力之所在,这两句是描写人物之美。3.“雁别秋江去”只是写大雁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雁引愁心去”用拟人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第三单元

将进酒

一、D

2、C 3. C 4.C 5.C 6.BC 7.略(见课文)

二、1.内容同:鄙视权贵。异:前者低沉、消极;后者对精神追求,富昂扬之气。表述形式异:前者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指“权贵”,直白。

2.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可参看《月下独酌》《襄阳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篇目,各抒己见。

三、1.(1)起兴(2)夸张(3)人生易逝。(4)空间。时间。

2.(1)诗中用“金樽”“对月”,将饮酒诗意化了;使用“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语气。(2)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隐含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诗人正是为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而痛饮的:“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3.(1)C

(2)与曹植一样,都是把酒与诗文联系起来;与曹植一样,都是有志难展。4.(1)“千金散尽还复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四、(一)1.景,欢转悲,乐衬哀

2.将春夜良景写得优美动人,明快欢乐。

3.对故乡怀念的依恋之情。

4.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情意深远。

(二)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

2.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

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A.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B.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注重细节的描写,他表现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真切。

阁夜 李凭箜篌引 虞美人 苏幕遮

一、1.A

2.B 3.D

4.C

5.A

6.略见课文。

二、1.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辛弃疾的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李煜亡国之愁。

三、1.(1)善用典故:“星河影动”;“卧龙跃马”。(2)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对“公孙述”,一贤一愚,两相对举。(3)对仗工切:四联均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修辞手法:①对偶: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②反问:野哭几家闻战伐。③拟人:岁暮阴阳催短景。

2.同意。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四、(一)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二)1.不矛盾。诗中先写独处之悲,后写相逢之喜,悲喜交感,互相映衬,既渲染了荒居的凄苦,又衬出相聚的快乐和深情。但“喜”中隐约透露出悲,“愧”字道出诗人境遇的坎坷,表达了不得志的情怀。正因为“喜中有悲”“愧中有悲”,所以并不矛盾。

2.运用比兴(比喻)手法,树叶在秋风秋雨中飘落和风烛残年之人在灯下独坐极其相似;比中有兴,借“黄叶”意象烘托了凄凉的气氛,传达了诗人年事已高而功业无成的悲苦之情。

(三)1.C、D

“泪痕红渑鲛绡透”是说泪水和着红色的胭脂。把手帕都湿透了。汜:湿润。(“渭城朝雨渑轻尘”)。“锦书难托”是说心中的相思之情难以用书信悖达。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一般指妻子写给在外的丈夫的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2.第一问:上阙(片)第一层,记述了词人与唐氏在沈园相遇(回忆与唐氏游沈园)的情景。表现词人与唐氏之间的柔情、婚姻生活的幸福。第二层,表现美满姻缘被拆散,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感情的折磨。下阙(片),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情状,表现“几年离索”给唐氏带来的痛苦。第二层,再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双方的痛苦、绝望的心情。(能答出具体情景,意思对即可。)第二问:表现词人与唐氏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意思对即可。)

(四)1.D 2.A 3.A

第四单元

过大孤山小孤山

1.jī suì dòu jiǒng lǎo chán qì hú jì lǐ jián jí tuán sù 2.(1)秋水(2)闻名(3)诚然(4)记载(5)优美的景物

(6)修缮(7)持、抓(8)像、似(9)到达(10)这里 3.(1)晚:在晚上,名词作状语(2)

二、1.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小肖石:“要然时起”“丹藤翠蔓,罗络真上,如宝装屏风”。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千云霄”。澎浪矶:“虽天风,亦流涌、盖以此得名”。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2.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多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色生彩,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三、1.B

2.然(……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用;用;而且;因为)之(的;它;语音助词,无义)

庖丁解牛

一、1.huā huō xì xíng chù kuǎn zhòng 2.(1)“向” 通“响”,发出声音(2)“盖”通:盍“,何 怎样(3)“善”通“缮”,修治,拭擦 3.能 倚 履 踦

4.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5.《庄子·养生主》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 战国 老子 道家

二、1.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2.分析: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3.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浴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从两者的不同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4.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揭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三、1.(1)精神 接触(2)击 导入(3)众 换

(4)骨节 间隙 2.(1)每年,名词作状语(2)厚度,形容词用作名词 3.(1)依照 于是?(2)正当 方圆 4.略

项羽之死

一、1.(略)2.(1)直:当(2)属:随从(3)度:估计(4)固决死:本来必定死(5)快战:痛快地打一仗(6)期:约定(7)辟易:退避(8)愿:希望(9)无以:没有用来……的(10)被:受 3.(1)壁:名词-动词,设营驻守(2)(3)夜:名词-状语,在夜里(4)南:名词-状语,向南(5)东:名词-动词,向东逃亡(6)亡:使动用法,使……灭亡(7)面:名词-动词,看到(8)王:使动用法,使……为王(9)王:名词-动词,称王(10)东:名词-状语,向东 4.C 5.D

6.纪传体通史,汉武帝,本纪,世家,列传,书,表,本纪,世家,列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1.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无颜见江东父老、短兵相接

2.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3.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4.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5.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三、1.D 2.B 3.C 4.略

阿房宫赋

一、1.A.铛(chēng)B.椽(chuán)C.阿(ē)D.媵(yìng)...2.(1)统一(动词)一经(副词)(2)喜欢(动词)

怜惜(动词)(3)拿(动 词)(动从中取出(动词)(4)家族(名词)灭族(动词)

3.①钩心斗角 古: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气候 古:天气情况。今: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③经营

古:搜集保存。今:筹划、计划和组织

④可怜 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4.牧之、樊川、李商隐、《樊川文集》

二、1.铺叙、夸张、渲染。

2.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3.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三、1. 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2. B(独夫,指独裁者。)

3.B。

4.C(没有同情。)

5.略

第五单元

六国论

一、1.A.(B“劲”应读jìng.C“削”应读xuē.D“量”应读liàng。)2.C.(判应释为“确定”。)

3.C.(A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B为动词活用作名词,C前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后者为名词活用作状语。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4.D.(D为判断句。)

5.C.(A古义为灭亡,B古义为智慧力量,D古义为旧例。)

二、1.①其实 :那实际 ②厥

:他们的 ③暴:显露 ④草芥 :小草

⑤奉

:送给

⑥弥:更加 2.B. 3.D 4.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6.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7.①秦用武力得到的土地和受贿得到的土地②诸侯打败仗失去的土地和赂秦的土地③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不珍惜。

8.古人说:“拿土地事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禾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这句话说对了。

三、1.D(应为“假使”。)2.A.

3.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4.六国其一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有擅形变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显露了一种天命论思想

伶官传序

一、1.B.(A“矢”应读shǐ,C“应”应读为yìng,D“溺”应读为nì。)2.C.(举应释为“全”。)3.D.(ABC都表原因,D表凭借。)

4.欧阳修,永叔,六一居士,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文集》,《新唐书》、《新五代史》。

二、1.!??《 》:“。”

2.B.(A分别为归附,归附,回来。B分别为看,难道,拜访。C分别为能够,能够,可以凭借。D分别为容易,轻易,容易。)3.A

三、可以结合课文谈,也可以联系实际。示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至理名言,不仅适用于古时,在今日,仍有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许多重大改革和建设。我们只有把13亿中国人紧团结在一起,齐动员,齐上阵才能把事业办好。这就要求我们13亿人民都来为共同事业,共同理想“忧劳”,艰苦奋斗。但是,如果我们大家只图享乐,不思进取,那么对于党的十六大中,党中央提出的“奔小康”的政策,是无法如期实现的。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时时刻刻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要知道,与先进发达的国家地区比起来,我们国家还需要努力奋斗!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向前!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败类,我们要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四、1.谒:请;诸:之于;病:害。2.B项名作动,其他名作状。3.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4.原因有二:(1)卖药者以老芋冒充伏苓(或“以假乱真”)(2)买药者的无知(或:子之懵也”)

祭十二郎文

一、1.C,(“怙”应读hù,“窆”应读biǎn。)2.C.(A羞通馐,B世通逝,D敛通殓。)

3.C.(A分别为知道、探望,B分别为招来引申为接、表达,C均为才,D分别为尽、不得志。)4.B.(B为使动,其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1.B(应该是“长为少祭”)2.D

3.B 4.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三、1.B(应解释为“虽然”。)2.C

3.B(“回忆得不够”表述不当)

4.后悔当时没有将年幼时期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附:译文

你由于(信奉‘从一而终”这)一种贞节观念,嫁了不好的人而(被迫)离开(他),致使你孤独忧伤、落拓失意。(这)虽说是命中注定,上天的实际安排;但是连累你到了这样(凄惨)的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的时候听从先生讲授经书,你和我肩并肩地坐在一起,(特别)爱听古人讲求节义的事情;一旦之间长大成人,竟然马上亲身实践它。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上的事情),或许不一定在艰难的时候(还)如此苦守贞节啊。

(小时候)我捕捉蟋蟀,你(也)张开胳膊来(到)捉蟋蟀的地方;天冷虫于冻僵了,(我们)一同来到埋虫子的洞穴边。现在(当)我装殓你埋葬你(的时候),当日的情形却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小髽(zhuā)髻,穿着细绢的单衫来了,(一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恰好先生开门进来,听见两个孩子(读书的)童音清脆响亮,(脸上)不觉(露出了)微笑(并)啧啧称赞不已。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啊,你(现在虽)在地下,(还)应该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我考中进士(光荣地)回了家,你从东厢房端着盛食物的木盘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睛看着(你)笑着,不记得话头从哪里谈起,大概是说(我)在京城中了进士,送信的人报信早晚等等。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成为旧事,可是我一天没有死,就一天不能忘记啊。往事充塞胸膛,想起来就悲伤得心里堵塞,(它们)像影子一样一个一个消清楚楚,想接近(它们而把它们)抓住,(它们)便消失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幼年时期(的言行)情形(都)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可是你已经不在人世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倒过来流驶,儿童时期能够再(经历一次),却也没有和(我一起)证实(当年情形)的人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1.A.(B“斫”应读为zhuó,C“蹑”应读为niè,D“间”应读为jiàn。)2.B.(应释为“放过”。)

3.A.(A意为“认为”,BCD均为“把……当作”。)

4.《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轼,字子瞻,北宋,自号笑笑先生。

二、1.①具备。②到达。③做。④忘记。⑤寄托。2.胸有成竹、兔起鹘落。

3.D。(作者认为苏辙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三、提示:“胸有成竹”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名画家在画竹之前,在自己的心胸中早就明确而清晰地存在有完整竹子的形象。比喻人们做事之先已经有了主意,或有了成功的把握。有时也写成“成竹在胸”。成竹:现成的,完整的竹子。

四、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 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 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 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

3.临走时的狼狈相。

第六单元

种树郭橐驼传

一、1.B。A病偻(lǚ)窥伺(sì)

C长(zhǎng)人者

传(chuán)其事

2.B。“故乡”释为“所以乡人”;“既然”意为“这样以后”;“小人”意为“小民、百姓”。3.B。B与例句中的“而”都表并列;A递进;C假设;D转折。

二、1.“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三、1.D 2.C 3.C

四、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

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

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

4.非名之则利之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1、C2、(1)⑥(2)④(3)③(4)⑦(5)①(6)⑤

3、翻译略,①②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③尔:代词,你。

二、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

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有抱负,又有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三、1.A

2.志向:不愿求仕。性格:闲逸潇洒.四、1.C

2.B

3.B

4.BE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一、1.①大块:古义指大自然。今义:多指身材高大的人,胖子。

文章:古义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此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今义:a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b 泛指著作;c比喻暗含的意思;④关于事情的做法; ②季:古义:弟弟 今义:季节。2.BC

二、示例1,不同意。文章以天地宇宙为广阔背景,在展示博大胸襟、盖世才华之中,慨叹人生短暂,激励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进,其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有一种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感染力量。有人说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消极伤感的思想。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示例2,不同意。面对天地之大,作者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但文章主体部分描写的李白和他的兄弟们欢聚桃李园的图画(在朗月当空、景色宜人的春夜,在桃李芬芳的名园,李白和他的兄弟们欢聚一起,围坐在花荫下,饮酒当歌,抚琴赋诗,畅叙天伦之乐),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美好,能够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全文传达给读者的是珍视现时幸福、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积极健康的情绪。

学生回答“同意”,且大体能做到自圆其说,亦可。

三、1.CDF 2.C

四、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1)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2)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项脊轩志

一、1.C 2.D

二、1.“喜”照应上一层,“多可悲”引起下面内容。先写家庭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父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作者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近、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

三、课内阅读

1.A(书案)

2.B

3.D

4.D(无象征)

5.A

四、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

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

3.①看到②回顾

第五篇:【成才之路】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6单元 自主赏析3 项脊轩志.doc

第六单元 自主赏析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渗(shèn)漉 栏楯(dùn)修葺(qì)垣(yuán)墙 ....B.偃(yàn)仰

老妪(yù)兀(wù)坐

异爨(cuàn)....C.阖(hé)门

象笏(hù)扃(jiōnɡ)牖(yǒu)长号(háo).....D.南阁(ɡé)子

呱(ɡuā)呱而泣

中闺(ɡuī)先妣(bǐ)....【答案】 C(A.中“楯”读shǔn;B.中“偃”读yǎn;D.中“呱”读gū)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前辟四窗,垣(砌上墙)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日影(同“景”,阳光)反照,室始洞然 .③吾从板外相(互相)为应答 .④余自束发(把头发扎在一起)读书轩中 ..⑤一日,大母过(责备)余…… .⑥吾妻来归(即归来)..⑦其制(形式、式样)稍异于前 .A.①②⑦ C.④⑥⑦

B.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A(③相,指“她”;④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成人时束发为髻,因而以“束发”作成人的代称;⑤过,到,看;⑥来归,嫁到我家来)3.与“旧时栏楯,亦遂增胜”中的“胜”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C.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案】 B(例句中的“胜”是“美景”之意,与B项同,A是“尽”的意思;C是“承受”的意思;D是“胜利”的意思)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丈,可容一人居室仅方.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视无可置者顾.B.顾计不知所出耳.

日又北向,不能得.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坐,万籁有声冥然兀.D. 蜀山兀,阿房出.

【答案】 C(两个“得”字都当“得到”讲。A.方:①方圆,②当。B.顾:①回头看,②不过,只是。D.兀:①静止,②光秃)5.下列句子中的“先”字,意义相同的两个是()A.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妪,先大母婢也 .C.先妣抚之甚厚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 BC(A.时间在前,在……以前;B.C.已故的,多用于尊长;D.以……为先)6.下列各句加点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雨泽下注 .②客逾庖而宴 .③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⑥借书满架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以致其性焉尔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⑩/⑦⑨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④⑩/②③⑤/⑥⑧/⑦⑨ 【答案】 D(名状/名动/形动/使动)7.归有光对又旧又小的项脊轩为什么怀有深厚的感情?下列回答最准确的一项是()A.因为经过整理,这里变得明亮宽敞了 B.因为这里有作者小时候美好的回忆

C.因为这里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时,惟有它才能唤起对过

去经历的久远回忆

D.因为这里所发生的几件大事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因而时过境迁后仍难以忘怀。【答案】 C 8.对《项脊轩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细腻生动。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作者写来富有诗情,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更添生活气息,写出了鸟与人相亲相和的情感。

B.再如“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说作者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借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这一细节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听力极好、悟性极高的特点。

C.作者叙琐屑之事寄情,真切感人。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

D.对祖母的描写,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

【答案】 B(这一细节说明作者好静、安详的性格)

二、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9~12题。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答案】 A(①⑥数词;②动词;③⑤整体;④专一;⑦一间;⑧刚刚)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答案】 D(名词用作动词)11.下面对第2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2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2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答案】 D(倾注的感情应为“亦多可悲”)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2)庭院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13~16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①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②。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③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④,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⑤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述,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⑥,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改)【注】 ①昆山,今属江苏。②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③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④击断,即争执。⑤迁悴,指晋升副职。⑥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谌,造诣。

13.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 听讼:审理案件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C.有光力相抵排 抵排:分庭抗礼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答案】 B(B项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错误,“狱”不是“监狱”,“具狱”应是“写判决书”)14.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大吏多恶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进士为令无迁悴者/死者长已矣 ..C.为之赞曰/为之奈何 ..D.久而自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答案】 D(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不译;第二个为代词,“你的”。A项两个都是代词,前为“他”,后为“这”。B项都是助词,译为“……的人”。C项都是介词,前为“给”“替”,后为“对”“对待”)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四组,都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是()①用古教化为治。②断讫遣去,不具狱。③辄寝阁不行。④留掌内阁制敕房。⑤目为妄庸巨子。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C.②③⑥

B.②④⑤ D.①②③

【答案】 D(④不属行己意。⑥不是说他)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

举人后又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答案】 C(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德清县的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四、高考热点

17.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①某电视剧中,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多谢小张,那我就笑纳了。”

②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③小李的朋友新开一家酒楼,小李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是多忙,到时我也一定会拨冗光临……”

④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连续突然的强降雨,造成野三坡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笑纳”改为“收下”;(2)“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把“府上”改为“家中”;(3)“拨冗光临”改为“(欣然)前往”;(4)“可望”改为“有望”。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悠久丰富的学术传统。时至今日,唯有中国的学术理论思想保存得最为完整,这与中国的学者有很大关系。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想象,则其形传也。

——梁启超

学术思想的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

——陈寅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

从以上四位学者的话来看,中国的学者具有哪两个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学者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承;②中国学者有一种强烈的面向社会的学术责任感。

19.下面是某中学校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人生不能过于平淡,索然无味的人生必然会错失生命的乐趣。若人生是一片大海,那就期待惊涛骇浪,①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 ;若人生是一片草原,那就期待狂风暴雨,荒原边的游牧永远不能造就壮丽的搏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①浅湾上的航程永远不能抵达美丽的彼岸。②若人生是一片高山,那就期待峻岭绝顶。③山脚下的登攀永远不能领略秀丽的风景。

五、读写创新

20.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才华正逐渐被团队的协作精神所取代,人们必将更加青睐团队

精神。在团队中,队员的成就宁愿归功于团队的成就,而团队的领导者,亦常常将自己摆在普通人的位置上。团队精神的实质是实现团队内部资源的最佳调配,从而以统一、有力的姿态去迎接外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并期望最终的胜利。团队精神的外在体现:只有100分或0分,没有60分。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有相关的经历、见闻吗?你是怎样看待“团队精神”的?

请以“团队精神”为话题,自选角度,标题自拟,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指向】

本题在原材料的解说上对“团队精神”作了充分的阐释,只要抓住“团队精神的实质是实现团队内部资源的最佳调配,从而以统一、有力的姿态去迎接外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并期望最终的胜利”这句话,在审题上没有给考生设置过多的难度。写好此题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针对发展等级的“丰富”上,即构成文章的事例、形象和意境要饱满,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可以使用丰富的材料论述对话题的感受和认识,比如引用国内外大公司的鲜活实例;可以应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或富有意境的描绘来传达切合话题的体验和见闻,比如记叙一次团体比赛或者一次班级活动等。在文章的立意和构思上,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佳作赏读】

让你我的握手永恒

难忘的是去年悉尼奥运会拥抱的雀跃,难忘的是7月13日北京申奥胜利相拥的兴奋,难忘的是中国足球冲出亚洲几代人紧握双手的骄傲。在那一个个精彩的一瞬间,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强壮的纤细的,一双双手紧握着,它是在昭示心灵撞击的力量,也是在解读协作的真意。没有协作,脆弱的人啊,我们该靠什么生存,靠什么发展?

前不久,池莉在《文艺报》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天地越来越大,自我越来越小;机会越来越多,掌心越来越小。”不是吗?当我们痛心地看到个人的圈子在缩小,我们的掌心再也容不下别人与你紧握的空间时,孤独的人们,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思考?多了金属网笼的高楼大厦,何时也悄悄地封闭了自己?这是一个悲剧,纵使你有无尽的才华,就像一滴水,不放入大海,我们的世界也不会翻卷起壮美的浪花。

孤立自我,你的力量只能在岁月中隐退,找一双双有力量的手,成功才会与你相拥。1988年,当美国和日本两个商业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中国提供了两个选择——亚细亚和浙江义乌。日本选择了亚细亚,它采取军事化的行动,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攻城掠地,排除异己,名声大噪。而美国选择了浙江义乌,它是一个拥有8000多个小摊位的大市场,由于鼓励各地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来它这里协作发展,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义乌也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商品市场。然而,多年后,全世界人看到的是亚细亚的销声匿迹,义乌商场的日益红火,看到的是世界十大零售商中美国占了六位,而日本一位也没有。亚细亚与义乌,它们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开始和结局,然而故事没有结束,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孤立与团体协作的意义是深远的。这是经济领域里的团体协作。罗伯特·清崎说得好:“在你陷入在跑步机上与老鼠赛跑的悲剧里时,你该跳出来找到团体的力量。”

成功呼吁具有凝聚力和搏击力的大团队,而不是小个人。今天的“亚太国”,今天的中国球队的握手,我们的精神被团队所振奋。走出来,孤独的人,让我们一起让你我的握手永恒!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材料丰富、视野开阔的考场作文。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一共使用了五则材料,即:“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池莉的话”、“美国和日本的商业代表团”等。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小作者又很好地注重了时代性,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同时各材料的使用,都是为了充分体现“团队精神”,所以也很具向心力,显得恰到好处,游刃有余。

下载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自主赏析4.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 自主赏析4.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