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时间:2019-05-13 12:2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第一篇: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第21课 伶官传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一代文宗欧阳修

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之上。但你不,你勇于推荐提拔有才之人,你推荐提拔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官居你上,他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掖“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你的大度让人不得不佩服。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一般豁达。你曾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家有藏书一万卷,有三世金文著释一千卷,一棋盘,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问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臵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从小在沙地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仕途顺利,但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

知 事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赏读: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系辞下传》

赏读:君子和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和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3.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毒 鸩中矣。——《菜根谭》

赏读:正如古人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人生就是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句话永远是真理。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吉水(今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

江西吉水人。与(唐朝)家”。仁宗迁兵部尚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代表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等。2.背景简介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仇雠()

②伶官()

③仓皇()...④勖()⑤遗恨()⑥沾襟()...⑦俳优().答案 ①chóu ②línɡ ③huánɡ ④xù ⑤yí ⑥jīn ⑦pái 2.古今异义

①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a.人情事理;b.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③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a.做;投身到(事业中去);b.按某种办法处理 ④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a.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b.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3.文言句式

①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答案 ①判断句 ②状语后置句 ③被动句 ④状语后置句 ⑤状语后置句 4.一词多义(一)实词(1)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②请其矢,盛以锦囊()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答案 ①兴盛 ②装 ③旺盛 ④强盛(2)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②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 ①围困 ②困扰(3)告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答案 ①告诉 ②祭告 ③禀告(4)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④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 ①微小的事 ②悄悄地 ③为隐藏身份而改装(二)虚词 其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④如果没有

④其皆出于此乎?()答案 ①副词,一定 ②语气词,表程度,多么 ③代词,他 ④大概,表揣测语气 5.词类活用

①负而前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告以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乱者四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仓皇东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一夫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②动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③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 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⑦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6.文白对照

呜呼!

盛 衰之 理,虽 曰 天命,岂 非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

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

由于人事吗!推其根本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之矣。知道了。世 言晋王之将终

也,以三 矢赐 庄宗而告

世人说晋王在临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

所立 ;

契丹与

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吾约

为兄弟,而

皆背晋以归 梁。此三者,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吾遗恨也。与尔三 矢,尔其 无 忘 乃父

之志!”

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受

而藏之于

庙。其后用兵,则 遣从事

庄宗接了箭,把它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以一少牢

告庙,请 其

矢,盛以锦囊,用猪、羊二牲祭告祖庙,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负 而 前驱,及

凯旋而

之。

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方其

燕父子以组,函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刘仁恭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皇帝、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

告以成功,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 壮哉

!及 仇雠已 灭,天下

他意气骄盛,真可以说雄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

定,一 夫 夜 呼,乱者 四

应,已经平定,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仓皇

东出,未及见 贼而士卒 离散,君臣相顾,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

所 归,至于

誓天断发,不知道回到哪儿去,以至于割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泣 下沾 襟,何 其 衰 也!岂

得之

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之

易欤?抑 本 其成败 之迹,而皆

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踪迹,都自于人欤 ?《书》

曰:“

满 招

损,谦

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骄傲自满招来损害,谦虚谨慎得 益。”忧 劳可以 兴国,逸豫 可以

亡身,得到益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自然之理

也。这是自然的道理。故 方其

盛 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所有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及其衰

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死国 灭,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为天下

笑。夫

祸患常

积 于忽

微,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 智 勇

于所溺,岂 独

而有智谋勇力的人也多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

伶人

也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结构图示

重点突破

一、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北宋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恨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二、《伶官传序》一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令人信服,发人深省。引用《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对中心论点进行印证。

一、阅读延伸

《伶官传序》“三矢”探究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即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事论证“盛衰之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

此文在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境况时,提及其父李克用在临死前赐予他“三矢”。“三矢”,顾名思义,就是三支箭,那么其父为何要给庄宗三支箭呢?

其实,“三矢”即三桩遗愿。李克用临死之际,赐“三矢”的同时,告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短短六句,交代了晋国面临的形势:李克用虽施恩于燕国、契丹,但二者均背弃晋国,投靠了晋国的仇敌梁国,三国结为同盟国。未能灭掉“三国”,这对于李克用而言,无疑是三大憾事,正是“此三者,吾遗恨也”。所以“三矢”代表着李克用的三桩遗愿,也代表着李存勖要替父完成的三件大事。第一支箭代表着讨伐燕王刘仁恭,占领幽州;第二支箭代表着讨伐契丹,解决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支箭代表着讨伐仇敌梁王朱全忠。

可为何是“矢”,而不是其他的武器呢?首先,中国古代武器种类繁多,箭虽适合远程射杀,但不一定就能射中目标人物,更不一定会一箭致命,而且箭也不是最锋利的,并且相较于其他的暗器,箭也不利于隐藏。其次,据史书记载,李克用死于重病,与“矢”无关,不可能是因为死于箭,而要求其子用箭替他报仇雪恨。此外,燕王刘仁恭因被其子刘守光囚禁,最终被李存勖带领的晋军生擒;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最终因病去世;而梁王朱全忠,被冯廷谔用刀杀死。这些人的死均不是被箭所伤所杀,那么李克用为何要赐“矢”呢?许慎《说文解字》有言:“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栝羽之形。”也就是理解“矢”意,需联系弓箭的形状和构造:弓箭一头是锋利的箭头,一头是燕尾状的羽毛,目的是使箭在前进中不至于偏离方向,所以“矢”是定向的,坚定不改变的,而古人认为誓言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矢”即“誓”,成语“矢志不渝”就保留了此意。因而李克用才会在临终之际,赐“三矢”,并以不容许拒绝的命令语气,谆谆嘱咐其子:“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见,李克用赐“矢”的目的,就在于让庄宗发誓立志,一定要替他完成三桩遗愿。

而接受父命的庄宗李存勖藏“三矢”于祖庙,将其与祖宗灵位臵于同室。同时,李存勖出兵时必将其取出,“负而前驱”。而从祖庙取出“三矢”并非任意而为,必须有一系列的庄重严肃的仪式:祭告祖庙,请出“三矢”,锦囊包装,负而前驱,凯旋收藏。李存勖对待“三矢”的态度,足见他对“三矢”珍视和恭谨的程度。李存勖背负的“三矢”,也没有用来杀敌,凯旋之际,再次藏于祖庙。李存勖眼中的“三矢”,不再是客观的三支箭,也不再是简单的冷兵器,而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李存勖对其父的承诺,更象征着李存勖精神的信仰。所以背负“三矢”出征,李存勖身负使命,备受激励,充满着斗志和勇气,出入战场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替父完成三桩遗愿,建立了强盛的后唐王朝。

总之,李克用赐“三矢”的目的,在于让李存勖发誓立志,一定要替其完成三桩遗愿。而李存勖不辱

父命,视“三矢”为承诺和精神信仰,激励自己,完成父命,建立了后唐。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后唐庄宗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23年称帝魏州。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

“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慨叹并进而追本溯源了。请思考这个历史史实,写一个议论性片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后唐庄宗的一盛一衰,不正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第二篇:语文选修人教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学案.

语文选修人教课标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学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预习感知】

1.阅读课文,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盛衰之理(shèng)盛以锦囊(chéng)(náng)及仇雠已灭(chóu)契丹(qì)三矢(shǐ)逸豫(yì.yù)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用法和意义。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原:推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2)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函:装在盒子里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四:数词作状语,从四面。...夜、东名词作状语。夜: 在夜里 东:从东面。(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5)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容词用作名词,忽微 :细微的地方。..3.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只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

(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满招损,谦受益。(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探究感悟】

1.你认为《伶官传序》中哪些语句可视为格言警句,选其中一句,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150字)

例(1)满招损,谦受益。(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是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我非常认同此话。五代十国时的跋异非常擅长画画,有一次洛阳广爱寺招人画壁画,跋异应招作画,当张图问他需要帮忙时,自以为小有名气的他,很自负的拒绝了,谁知就在他正打草稿时,张图就完成了一幅画。跋异很是震惊,羞愧难当,恃才傲物的跋异有了这次经历,也不像原来那么自负了,谦虚苦学,成了一代名家。可见,骄傲自满只能自讨羞辱,谦逊虚心不断提升自己,得到益处。所以,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切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满招损,谦受益”。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何泽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优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乙)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众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从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偶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1)下列加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当马切谏 切:急切(恳切)B.请亟行刑 亟:赶快

C.何以出租赋 以:因为(凭借)D.县令乃得免去 乃:却,反而(就,于是)(2)与“当马谏曰”的“当”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句是(D)A.汝罪当死(应当)

B.则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持)D.有大石当中流(通挡,阻挡,抵挡)

(3)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

译文:陛下还未能统一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解释:一:统一。休:使……休养生息。②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

译文:为什么不使你县的百姓受饿而空出这块土地呢? 解释:饥:使……受饿。

(4)对下列句中加粗划线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D)

①何泽为洛阳令(做,担任)②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替)③叱县令去,将杀之(离开)④县令乃得免去(免罪)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5).甲、乙两文就内容与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进谏的方式相同。B.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但进谏的方式不同。

C.甲文写何泽进谏用的是详笔,乙文写伶人敬新磨进谏用的是略笔。

D.甲文写何泽进谏,语言强硬,乙文写敬新磨进谏,有意附和唐庄宗的作法。译文:

(甲)何泽任洛阳令。唐庄宗喜欢打猎,多次践踏百姓的农田,何泽于是藏在草丛里等庄宗。(等庄宗路过时)挡在马前直谏道:“陛下没能够一统天下来使人民安康,却暴敛穷苦的百姓来供应部队的粮食。如今田里庄稼将要成熟,为什么要践踏农田来害庄稼呢?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陛下不听我的话的话,希望你让我在马前死了吧,来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失。”庄宗大笑,为了这件事停止了打猎。

(乙)庄宗喜欢打猎,在中牟打猎。践踏百姓的农田,中牟县令在马前直言进谏,替民请愿。庄宗生气,呵斥县令离开,打算杀了他。伶人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率领一帮人小跑去追县令,把他捉到马前责问他说:你是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爱好打猎吗?为什么还纵容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饿着百姓来让这里的土地空闲起来,以便让我们天子任意驰骋呢?你犯了死罪!于是上前请求行刑,各位伶人也一起附和着。庄宗大笑,县令于是获免。

第三篇: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一、导入了解基本知识 1.关于“序” :

序作为一种文体,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2.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晚年又号,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二 学习新课,朗读课文,读准音: 1.给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存勖()其矢()皆自于人欤()伶官()盛以锦囊().....誓天断发()抑本其成败之迹()四应()遗恨也()....智勇多困于所溺()泣下沾襟()有的放矢()仇雠()已灭 ....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一二段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 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第三、四段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检测自学环节的“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9个实词的含义。理: 原: 赐: 恨: 乃: 负: 抑: 本: 迹: 系

积累掌握“人事、所以、从事、贼、意气、及其、组”等词的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

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

系粱父子以组(古,绳索,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6、文言句式(A)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也”表叛断)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B)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②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C)省略句

①(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②(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D)倒装句

①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锦囊盛”)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所溺困”)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7、翻译全文,重点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ú,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五、检测环节

1、熟读文本,合作互译全文。

2、背诵文章1、2段。

3、新课程作业。

宜春中学语文学科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导学案2 编写:朱 宇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一、合作探究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

4、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 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5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6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少牢(shǎo)

仇雠(chóu)

伶官(línɡ)B.俳优(pái)

欤(yú)

契丹(qì)C.盛以锦囊(shânɡ)

溺(nì)

汾州(fãn)D.度曲(dù)

沾襟(jīn)

李存勖(xū)解析:A项“少”应读“shào”;C项“盛”应读“chãnɡ”;D项“勖”应读“x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D。A项,“从事”,古义为一般官员,今义为做某项工作;B项,“人事”,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为人事工作;C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项,“凯旋”,古今义都是胜利归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解析:B。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B项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六国与秦皆诸侯 解析:B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C、D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函梁君臣之首 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解析:A项是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 B、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分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未及见(于)贼而士卒离散

解析:D项无省略介词。

7、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出处所,不表被动。8.下列各句的诵读,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解析:C项应为:抑/本其成败/之迹。

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完成10~12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

B.我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燕王,吾所立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9.解析:A项“函”名词作动词;B项“兄”与例句“夜”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兴”是使动用法;D项“困”无活用现象。答案:B

10.解析:D。A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11解析:B项两个反问句,第一句否定“得失难易”之说。答案: B 10.默写第三段: 对改得分: 订正:

第四篇:《伶官传序》汇报课教学案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句。

2.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学习重点】

1、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点拨法

讨论法

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

二、检查学生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1、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醉翁亭记》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六一何谓也?家有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加上我老头子一个,是为“六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2、关于“序”

•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也不同于赠序,它和《六国论》一样都属于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3、文言字词句

(1)词类活用 ①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 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

4一夫夜呼(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间)○.5负而前驱(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在前面)○.6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7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探求本源)○.(2)古今异义词

①岂非人事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③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4其意气之盛 ○.. 古义:

今义:意志和气概

5及其衰矣

○.. 古义:

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3)特殊句式:

① 判断句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② 被动句 为天下笑

③ 省略句 还矢 先王 而告 以成功 ④ 省略句 盛 以锦囊 负之而前驱

5介词结构后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翻译下面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二)、合作探究 探究如下问题: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 ③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④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⑤这一结论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 小组内交流 2. 班内交流

请同学就以上问题发表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后发言)

教师小结:

问题①: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由此我们知道,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问题②: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看作者立论的依据体现在哪句话中。(论据)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问题③:文章二、三两段着重叙述了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引导学生阅读这一部分,分析论证方法。)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明确: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论证的方法。

问题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问题⑤: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课件展示写作背景)欧阳修这篇序,实质上是为北宋统治阶级敲响警钟,以之为镜。同时,也可以说是为我们写的,使我们深切感到,做工作、做学问,均应劳神焦思,力戒逸豫,平日要防微杜渐,专心致志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三)、精讲点拨

1、针对问题①-④,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2、针对探究问题⑤,进一步理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内涵,并探讨这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明确: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 3 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2、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以巴冲突只因宗教小事而起,世界大战只因区区几个国家的贪婪而起,“哥伦比亚”号飞船的失事只因小小几组数据的错误而起。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一次又一次地酿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四、拓展延伸 仿照例句仿写: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六国: 。项羽: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 重贤则兴,无谋则亡 项羽: 重贤则兴,无谋则亡 北宋: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教师总结: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课后提升

同学们都熟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也知道“玩物丧志”的典故,再结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话,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各抒己见,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第五篇: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

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导入新课】

引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述(评)历史有关。如: 《荆轲刺秦王》 《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羽之死》 《阿房宫赋》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这样的好文章。出示课题:《六国论》

课题解释: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新授课阶段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 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 集》。本文选自《嘉 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三、新授

(一)学生读课文,教师强调

1、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朗读节奏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

赂秦(lù)暴霜露(pù)与嬴(yíng)洎(jì)燕国(yān)下咽(yàn 草芥(jiè)互丧(sàng)胜负之数(shù)

(二)课文解读

1、注意词语的意义 赂lù:贿赂。

厥jué:其,他的,他们的。暴pù:暴露。

草芥jiè:喻细小而无价值的东西。厌:满足。

与yǔ:亲附、亲近。洎jì :等到……的时候。谗chán诛:受诬陷被杀。数shù:天数,命运。劫jié:挟持。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不能独完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使动用法。礼天下之奇才 礼待,名词作动词。

日削月割 一天天、一月月地,名词作状语。并力西向 向西,名词作状语。

3、翻译全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lù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祸患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译文: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因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跟随六国灭亡的老路(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4、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引导学生归纳

5、明确方法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6、阅读比较《六 国 论》《过 秦 论》《阿房宫赋》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写作的意图: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论证的方法: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分析的结构: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语言的运用: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 《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

《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不同点

主旨不同:《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结论(论点)不同:《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

《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

《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

7、课堂小结

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和逐层论证。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洎牧以谗诛(5)举以予人(6)至丹以荆卿为计(7)赵尝五战于秦

5、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6、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以)地事秦(4)洎牧(以)谗诛(5)至丹(以)荆卿为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题。

(甲)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盛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遐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丙)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丁)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划线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然秦以区区之地 / 感君区区怀

B、为天下笑,何也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使六国各爱其人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然后以六合为家 / 则足以拒秦

2、解释划线词,判断正确的是:()①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名词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统辖”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隳:毁坏,表被动 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封:封闭 ④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⑤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家族

A、② ③ ④ B、① ③ ⑤ C、① ② ④ D、③ ④ ⑤

3、解释下列词语并指出所指代的具体事件。(1)“身死人手”[ ][ ](2)“一夫作难”[ ][ ]

4、这四段文字议论精当,切中时弊,从思想内容看:

甲段是论述[ ]灭亡的原因,其实质是[ ],乙丙丁段是论述[ ]的灭亡原因。从整体看这四段文字都用[ ]达到明事理的目的。《过秦论》旨在警戒[ ]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灭亡之覆辙;《六国论》则借六国之灭亡讽喻[ ]王朝对外政策的不当。《阿房宫赋》则是以秦速亡、揭示其本质在于[ ],以此讽喻现实。

二、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4.解释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下载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