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枯木竹石图》

时间:2019-05-14 18:5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枯木竹石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枯木竹石图》》。

第一篇:苏轼《枯木竹石图》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系别: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

2009-12-01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鉴赏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它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实际奠基人。《枯木竹石图》,纸本,作枯木一株,干偃枝曲,盘扭而长,不著树叶,但拙顽枯傲的树干,凌空舒展的枝梢,则生动地呈现出枯树那种老劲雄放的“傲风霆”姿势。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重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也显出了委曲争生的活力,颇多野趣。全图笔墨无多,生趣自溢,有较强的表现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此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此画的背景,此画作于1084年,仍是石王安石变法期间(至1085年),苏轼因政解不同而贬,又于1079年因受谤而入狱逾百日,后又贬于黄州,政治上极不得意,然其并未因此而消极避世,仍“芒角出”,这归之于“苏子瞻胸有洪鑪,金银铅锡,皆归熔铸”。故虽为怪石,却“森森以鳞鳞”;虽为丛竹,却满生气;虽为枯木,却显春意,可谓“落笔浑 之间,偶得其机神”。后人王清权亦画枯木竹石,却“临仿逼真,但笔墨粗恶,少生气耳”,这是因为其一味摹仿“形”,却忽略了“理”。而“中国传统绘画,那么重视布局、章法和笔墨之趣,但一切高水平的画论都无一例外地将立意放在全部创作过程的首位”。

而在“常理”之后,它呈现的境界是庄子思想浸淫过的“淡泊”。苏轼对庄子的思想感受甚深,这不同于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受庄子道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仅限于潜意识局面,而是自觉的将庄子思想自如运用,其《枯木竹石图》中,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给人以“急起丛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的感觉,似轻描淡写,却用心良苦,从画本身到画法都不离淡泊两字,破有行云流水之意。“庄学的精神,必归于淡泊,所以苏氏虽天下超逸,能尽诙怪诡谲之变,然一如他的《前后赤壁赋》一样,一变原浓丽的赋体,为萧疏雅淡之义。因此,他论画的极谊也必会归结到这一点上面来,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自然画的基本性格而来的归结”。这归结而来的淡泊体现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尽管在一系列的政治**中,苏轼并未以消极避世来面对现实。然而图中虽仍显露出他的锋芒,但多少带了点淡漠的自卫的凝视。正如其元丰八年道“老于忧患,百念灰冷”,故其以空静观念为镜子,“来体味人世间的群动”,来捕捉画中的至味,得“物我两绝”的境界,从题材到那寥寥几笔,将他的淡泊和锋芒结合得天衣无缝,表现了他消极自适的思想和洒脱傲放的风格,而除他以外,鲜有人试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结合且如此完美。

就这样,简单的一幅《枯木竹石图》却将苏轼的画论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画论使中国发生划时代的巨大变化,后人无不膜拜,而对集中体现其画论的《枯木竹石图》更是推崇倍至,以致于一向对苏轼破有不满的朱熹亦谓此图“其傲风

霆阅古今之气犹是,以想见其人也”。

苏轼的画论虽散见于他的诗文中,却仍有一定的体系。他首分“士人画”和“画工画”。认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卷”。由于“意气”和“皮毛”之分,因而前者不在于形似,“论画以形似,见于童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他认为士人画需讲求“常理”,即“意气”,“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于“常理”之外,并提“象外”。“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他极度推崇王维的画,正在于“象外”。如文同的“时时出木石,荒诞轶象外”一般,正是不囿于形似(得之于象外)才得到了“常理”,而苏轼并未止于此,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他以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萧散简远”,“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反对剑拔弩张,力求“平淡”。这一切构成了苏轼画论完整体系的核心,从形——理——境界的框架,而其仅存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正为其画论的集中体现。

元丰年(1084),苏轼被邀至友家,乘酒兴做此图,题材为苏轼惯用的枯木、丛竹、怪石。图为一怪石于左,看似圆润却不失棱角,阴阳面的处理十分巧妙,同时地面的阴影也十分恰当,增添柔美感和真实感,使怪石不觉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画法“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说其怪石,其实不当,苏轼名之为“丑”。“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无怪乎,有人赞其“观千万物无所不适,而尤得意于怪石之嶙峋”。在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许碎小丛竹。竹为苏轼所喜,“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然而以竹为图者甚多,同时画竹,其和郑板桥则有天壤之别。郑板桥好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孤傲、刚正之气,笔法劲瘦挺拔,布局则疏密相间。而苏轼认为“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其一反常规,解开成法的束缚,在图中以丛竹替之。然而虽为丛竹,其画法亦然“剔枝用行草法得参差生动”,整个布局破具匠心,若改为成竹,则和右边的枯木造成冲突,而其偏于一隅,却又引人注目。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道“东坡长于趣”,这丛竹确实为图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而图右紧贴怪石为一株虬曲的枯木,其备为后人所称道,“败毫淡墨信挥来,苍莽菌蠢移龙蛇”。可谓枯木不枯,虽为枯木,倒给人以生机,“长公信笔作仙戏,老木搓丫动春意。信知造化在公手,一转毫端活枯朽”。在布局上,其右倾弯曲而上,顶部似鹿角,弥补了右边的空白,使不显突兀,枝桠有一种极力向右伸展的趋势,使人的想象力突破图的局限,向画外延伸,有“言尽而意不止”之境,同时和左边簇出的丛竹形成对比,保持了视觉平衡感,显得和谐。此外,枯树底部的杂草使图不显呆板,而从整个图来看,尽管此画并无外景烘托,但 “风枝雨叶瘠土竹,龙盘虎踞苍藓石”之景依然跃然纸上。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创作过程中,已对材料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转换。这幅图已消除了某些不恰当和不和谐的成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满的整体,看似十分忠实于生活,但又如此与之不同。构图更为清晰,对比与浓缩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我想他为何选用这些题材并不重要,因为古来,石、竹、木为文人惯用,重要的是他如何用其一枝健笔,给枯木、竹、石以新的诠释,和其诗文

一般“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从这点而言,苏轼的与一般同题材的图不同,它完成了两种超逸:超逸对象的自然状态,超逸了世人对于特定对象的通用思路,而他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超逸,不仅是画法的“绝古今画格,自我作古”,更重要的是渗透着“常理”。黄庭坚曾道“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以及米芾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蟠郁也”。旁人之评虽中肯,但仍不免稍有隔靴搔痒之弊。东坡自题诗为“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枒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

第二篇:古诗《竹石图》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图》教案设计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扑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1、(课件出示《竹石图》,配以古琴乐)

导人: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吧,说的就是清代著名大画家郑燮的故事。他可喜欢竹子了,大家看到的这幅{竹石图}就是他62岁时的作品。

2、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3、感知古诗。

郑燮还会作诗呢,这画中的诗就是他自己写的,老师读给你们听听吧。

教师范读古诗。{配以课件《竹石图》及古琴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救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1、欣赏图画,练习读古诗,整体感悟诗中怎样写画中竹的。

2、逐句练读。

①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③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④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⑤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⑥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①指名学生诵读全诗。

②对照图画,再读古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③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④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梅花)。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第三篇:竹石说课稿

《竹石》说课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竹石》。

一、教材分析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

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

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②赏析诗歌(写、画)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

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篇二:竹 石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的作者是郑燮(1693——1765),又叫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能诗善画,以画兰竹出名。

郑燮曾经担任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当官时因替老百姓办理赈灾救济,得罪了富豪和有权人,他不得已辞官回家,以卖画为生。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

摇的品格。??[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竹石》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竹石》。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阶段目标中提出:低年段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力,让他们反复的读古诗,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帮助学生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诗人的借竹咏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

2、学法。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梅花》)导人: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

2、学生读诗。

3、师:这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今天刘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竹子的诗。(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教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破 磨 击 尔 南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师:平时你们见过竹子吗?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说说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答)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竹子?(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竹子的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竹子吗?我们的大画家郑燮也非常喜欢竹子,他还画了很多竹石图呢!(出示课件竹石图,边播放边简介诗意)

(播放音频《竹石》)

3.学生练读1、2句,师指导; 4.学生练读3、4句,师指导.5.全班齐读。跟着诗人一起读。(播放音频)6赛诗会。

7、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青松》。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上是我对教学古诗《竹石》的一些设想,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谢谢!篇三:《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三、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为此我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情况作了调查,反馈如下:

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被 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鉴赏式:利用图片鉴赏及情境重现的形式引发对课文的深入探究。整理式: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特点、作者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背诵作铺垫。利用反思笔记整理文言文的重点词句,总结学习过程、结果及方法。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积累——鉴赏诵读——总结拓展(读——思——赏(悟)——结)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钴姆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录音组:选择合适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

图片组:搜集与文中景色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欣赏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柳侯祠》中对于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永州八记》第四篇——《小石潭记》。然后学生自渎提示语进入课文。

因为这段评价和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提示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2、朗读疏通

①示范朗读。导入后音乐响起(高山流水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②自读课文。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

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两人小组的朗读,激励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系检查了预习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的齐读进一步体验了朗读的语感、气势。

④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看注释、查词典、翻资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并根据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及特点、作者感受。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质疑积累

①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归类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完善自学笔记。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学生在质疑中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出彩”,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4、鉴赏诵读

①出示图片鉴赏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老师及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你觉得这些图片能体现文中的情境吗?如果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还原性阅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去领悟文章的氛围、意境、感情基调,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鉴赏过程中,突破难点:(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资料组展示搜集成果。)同时结合图片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语句并尝试背诵。

②复述赏析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那 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利用“研讨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改变一下常规顺序、安排合理的结构、运用文中的恰当写法(如动静结合、特写镜头、侧面描写等)。当然对学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描绘的画面,背诵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学生的录音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熏陶,在读中迁移。

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5、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习检测。(课内完成)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疑难及主题探究:

方法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复习反馈,使学生的整理归纳、反思评价成为习惯。

2、选读《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段落写好书面复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范围,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写法有整体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对复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学以致用。

3、配乐朗诵并录音(可回家作业)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语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录音档案,提高口语能力,效果良好,语文“古诗苑漫步”诗歌朗诵中,有些同学的录音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学生向我提议文言文朗诵背诵也可采用此法。我认为这一方法可行,让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还可作为形成性评价把学生成果存入档案袋。

4、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努力使课堂变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让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环境”。篇四:《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南津中心学校 徐玲儿

一、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三、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 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鉴赏式:利用图片鉴赏及情境重现的形式引发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整理式: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特点、作者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背诵作铺垫。利用反思笔记整理文言文的重点词句,总结学习过程、结果及方法。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积累——鉴赏诵读——总结拓展(读——思——赏(悟)——结)

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钴姆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录音组:选择合适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

图片组:搜集与文中景色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欣赏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柳侯祠》中对于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永州八记》第四篇——《小石潭记》。然后学生自渎提示语进入课文。

因为这段评价和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提示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2、朗读疏通

①示范朗读。导入后音乐响起(高山流水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②自读课文。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

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两人小组的朗读,激励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系检查了预习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的齐读进一步体验了朗读的语感、气势。

④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看注释、查词典、翻资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并根据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及特点、作者感受。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质疑积累

①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归类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完善自学笔记。

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学生在质疑中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出彩”,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4、鉴赏诵读

①出示图片鉴赏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老师及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你觉得这些图片能体现文中的情境吗?如果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还原性阅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去领悟文章的氛围、意境、感情基调,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鉴赏过程中,突破难点:(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资料组展示搜集成果。)同时结合图片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语句并尝试背诵。

②复述赏析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利用“研讨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改变一下常规顺序、安排合理的结构、运用文中的恰当写法(如动静结合、特写镜头、侧面描写等)。当然对学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描绘的画面,背诵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学生的录音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熏陶,在读中迁移。

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5、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习检测。(课内完成)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疑难及主题探究:

方法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复习反馈,使学生的整理归纳、反思评价成为习惯。

2、选读《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段落写好书面复述。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范围,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写法有整体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对复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学以致用。

3、配乐朗诵并录音(可回家作业)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语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录音档案,提高口语能力,效果良好,语文“古诗苑漫步”诗歌朗诵中,有些同学的录音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学生篇五:小学课文《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投身新课程改革,激活小学语文教学

民权县老颜集乡渔王庄小学 :胡方霞

正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践行着光荣而任重道远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从优秀教师们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上,我真切地感觉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耳濡目染了教学中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巨大作用,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下面本人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

二、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闪烁着思考光泽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第四篇:竹石说课稿

《竹石》说课稿

金涌浩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理解作者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竹子和作者的背景信息

(二)、诵读古诗,体验情感。通过齐读、指名读、跟视频读、老师范读等方式熟读古诗,通过指导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竹子和诗人的品格。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课外拓展,收集和展示课外关于竹的诗,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巩固和背诵

(六)、小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这首题画诗《竹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忍不拔,作者也由此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不畏风浪,不怕打击的顽强精神。联系到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当你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你会想到这首诗,一定会给你增添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坚忍不拔的人!

第五篇:竹石 教案

《竹石》教案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师: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师:“岁寒三友” 指的是,哪三友? 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竹有关。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师:作者是? 生齐答:郑燮!

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板书课题,然后(P)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燮字,是个生僻字,很多人都不会念,同学们通过预习都已经掌握了燮字的正确读音!真了不起!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还了解到了作者的为人。评价:同学们对作者了解得真不少,正如大家所说的,出示课件

教师小结:郑燮 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他是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那么,作者的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是为什么而写呢?下面我请同学带大家了解一下。(P)

(二)解诗题

1、说诗题

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 生齐答:写竹。(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竹。既然这样,题目《竹石》又该怎么理解呢?谁来说?

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

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

三、品诗句,悟诗情

(一)熟读古诗

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

1、初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开始吧!用时:一分钟

2、指名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生一:

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生二:

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竹石,读!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

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

指名读:好,你来!(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生一:读前面两句诗

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赞或指正不足:

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 生二:读前面两句诗

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回讲台,)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也可以看你手中的。竹石,读!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导入语:下面,让我们走进郑燮的竹石画。(鼠标点击顶端才能出示朗读页,)听听古诗朗读。播放课件 朗读

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自由地读出来吧。开始吧!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

教师导入语: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你不妨也再来读读这首诗,点击幻灯片中的链接返回出示全诗。看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诗。用时 分钟

7、品悟诗意(1)、激趣

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用时 分钟

(2)、学诗意

方式— :指名说诗意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生一: 生二:

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3)、激趣读诗

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引读:竹 石 读

8、品诗句、悟诗情 品读一、二句(1)指名朗读

教师导语:这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只可意会的美。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前面的两句诗。出示幻灯片 你来,好吗? 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2)品词

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 板书咬定、破岩

a、熟读诗句

教师导入语: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你说!你说!(注意:是这里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生一:他不容易理解;这些词比较难理解; 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咬 定 读!导语:大家很会朗读古诗,都注意到了要把诗眼读重音,或者拉长了节奏来读,让老师也来 读读好吗? 师试读

b、解立根、说破岩

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 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生:破碎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用时一分钟 c、品“咬定”

教师导入:扎根在这样艰险、如此贫瘠的岩石中,光有勇气和决心也未必能成活啊?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 生:(齐答)能!

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生:

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 生:

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竹子(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 生: 教师:咬什么?一起说!生: 教师:竹根牢牢地咬住岩石毫(决)不放松。幻灯出示该句(强调突出“咬”字)在这里“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

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生:读换字句

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 字的句子 生:读换字句 d、悟情

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

像 紧紧地抓住岩石,像 牢牢地咬定青山,像 紧紧地攀附岩层断面。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你说!生一:

教师:可以!生二:

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

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 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 你看,读!

生:齐读

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生:坚定

生:顽强(相机板书)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

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生:齐读该段落

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生:钦佩(把话说完整)

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 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生:读诗句。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品读三、四句

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忍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幻灯出示诗句(1)读诗

教师导入语: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 男同学准备好了吗?任 尔 读 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

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引导是否到位?)

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教师导语:就算是长于庭院,溪流边,哪怕是人们供养、受人庇护的竹遭遇了如此劫难必然是劫数难逃了吧?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到底怎么样了呢?(设计更好的导入语)生: 教师导语:你是怎么知道的?生: 教师:请你用诗句来回答好吗?生: 师:对就是,坚劲 板书(4)、小结诗句

A、悟出竹情(或者以勾践卧薪尝胆、乞丐囝仔)

(再发挥)他依然坚强不屈地挺立着。因为他有不屈服的风骨,因为它有坚强不屈的信念。诗句中那个词可以体现他的这种风骨,这种信念。对就是,任尔 板书

B、小结全诗,明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1)、试背全诗

教师导入语:让我们怀着对坚韧不拔的竹子的深深敬意来试背这首诗吧。生:自由背? 幻灯链接播放配乐 教师导语: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子,实际上写人。再完善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下载苏轼《枯木竹石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枯木竹石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感想竹石

    《竹石》读后感 四年三班: 陈科元指导教师:石伟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燮的《竹石》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咬住青山不肯放......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舒兰市第四小学 范庆玲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燮”,认读词语“千磨万击 坚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依据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竹子......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 执教人:杨乾华 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重点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

    竹石教学设计

    竹 石 执教者: 六年级 王婷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问题一:“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问题二:“岁寒......

    《竹石》教学设计

    《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教学重点:进......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

    读《竹石》有感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借物言志的诗。今日,我又学习了一首叫《竹石》的诗。它讲的是生长在岩石的破缝中的竹子在千种磨难万种打击的日子里顽强不屈的生活着。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

    竹石(带拼音)

    竹石 郑燮 yǎo 咬 lì dìng qīng shān 定 gēn 青 yuán 山 zài bù 不 pò fàng sōng 放 松 ,yán zhōng 立 根 qiān mó 千 磨 rân ěr 任 尔 原 在 wàn jī 万......